|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13页] |
其他法师| |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20]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十三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周一,又是我们讲《金刚经》的日子,今天是第十三讲。《金刚经》与我们东土的众生来讲,真的是太有缘了。多少人能够听闻、学习、读诵、受持。听闻就是说知道这部经典,但是不管是解波罗蜜,或者行波罗蜜,也需要金刚的精神。你要来受用,一个是时间要能够坚持得长久,再一个知见一定要笃定,还有一个就是长期的要专修深入,修般若海。大家想想,你只要在你的觉中,为什么是觉即菩提,要么你就能够放弃舍离这一切世间法,一切相,一切的世间相。同时你要么就能够体认现前的这一切法,一切境界,一切相的真实相,要体认这个真实相。所以,总而言之,其实就是一个法门,就是你要持这个觉,这个觉一定要在。 其他的不讲,就算我们禅宗的祖师,这是修学般若最典型的代表了,达摩祖师。那他在《二入四行论》里边就讲过,入般若要么是从理入,道理上入。我们此前也给大家说了,从知见理体上入,入空性的境界。要么是从行入,我们现在一般人来讲,从理入确实比较难,虽然这个理非常地痛快直接,但是你时时刻刻心念能够相应得上非常难,哪怕我们自以为是的相应上了,其实也是落到行入中。大家知道理入,这个顿悟就是一下子就要入到无相的实相中。那就意味着你所有的分别心和执着相都要顿歇下来,没有久而久之的钻木取火,就没有这个效果。所以说,很多时候都是入在行入上,像祖师爷开示说:随缘行,就是在生活中一切境界、一切人事中随缘。不想前不想后,当下也不要在乎,就是这样依任因缘。真正能做到随缘的,只有佛陀老人家一位。他是彻底能够悟到住到无生法中,然后应缘来度化众生。你哪儿想,他回应,你不想,他不要主动地去刻意地去起动攀缘心,不会的,这叫随缘行。 还有无所求行,对于世间的既然是无处不在的这种虚幻之相,你就不要在上面起奢盼祈求之心。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外在的境界,或者我们心地上的法,进行一个自然的一种划分。觉得有些法,好像是舍了是对的,有些法就不自觉地下意识地觉得,既舍不掉又找借口不该舍。其实从无所求上来讲,一切法都得舍。“舍到究竟”就是我们根本觉得没有办法撼动、身为佛弟子的修行信仰等等,这一切的幻相都得舍到究竟,才能入真修。还有称法行就是随法理,报冤行就是有些不好的遭遇,你把它观想说偿还,来还他,报我过去恼乱他(的业),这种冤家债主。随便这么一行,只要你能够坚持以这个方便入这个觉海,那么所有的觉就在你的这一行中,就具足了,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大家受持《金刚经》,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金刚”,要把金刚的功用给持起来。你看上一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怎么如法受持。后面讲到,“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其实我跟大家讲一切法都是这样子的。包括我们修净土,又说到净土,因为这段时间讲《金刚经》,我们一开始的主题思想是有补助于净土。所以我也担心大家会把净土给散掉泄掉,这个不可以。 所以我们《金刚经》讲完了,又要导归净土,但是看上去是两门修法,其实是一个道理。你想从信愿行,也是要入觉海,一开始我们说你要信要发愿要真信要念要持名,就跟我们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修着修着好像信愿行当体就具足了,你不要再去加油啊,发动啊,已经信了还要不断地说什么呢。这就是即非般若波罗蜜,那么最后还是什么呢,是名般若波罗蜜,就是依然在清净的心下面来受持这个法,依然是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中,去信、去愿、去念佛。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讲的“所说即非是名”这个概念,一样的法。 所以大家不要搞错。禅宗为什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蹉路”就是绕远,因为本来真正的毕竟空法,圆满的禅法,它是无修之修,就是以不修为修,那当我们一定刻意要起修,当然这个起修是必然的,大家不要以为是错误的。可是这种必然的起点中,已经就带了跟终点相违背的意愿,所以最后虽然回到了还是彻证无修之修,可是开始刻意起修已经就绕远了,就这样子。所以,真正的不会绕弯的就是“只要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不要愁住不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可以的。 我们上一讲讲到了“受持”,特别讲到为什么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个细节就是在经典的中途,怎么开始就问这部经怎么称呼,怎么受持,这都给大家讲过了。所以佛给须菩提说到,这个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以这样的名字你应该受持。 当然大家也一定要能够反应过来,这个受持。我们上次讲到的解行并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既没有一个定法当真是“般若波罗蜜”,你当下就是在所说的“般若波罗蜜”中,要具足这个没有定法的“般若波罗蜜”。它是因缘所生的,应缘而有的称谓,有此比喻而已。可是当体上,它既然是个假名,就没有这个相。这才是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就是这么个说,就这么个“释名”,只要你在法上不取不舍,就能见实相。三祖的《信心铭》里面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所以这一切的波罗蜜也是一个假名,我们听到的般若波罗蜜是一个假名的感觉也是假的,我们觉得这个感觉是假的,生起自以为是的智慧也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去掉假的就是真的了。所以说,哪里有什么真真假假,听听就算了,这个法就是听听就算了,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 佛后面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所以大家看佛法就是一个断舍离法。前面讲“佛说般若即非般若”,这是让我们从心行上断。也就是从你的心理体验上,不要有法的真实感存在。那么这里“如来无所说法”是让我们从哪里断呢,是从语言上断。你不要以为真的有这个话,有这个法,有这个讲。而且这部经典的来处呢,就是要楷定成佛的必由之路无非就是般若,所以这个是诸佛所成佛的常法。 这里有一句叫“如来有所说法”,前面也讲过这个话,但是怎么说的,是说“佛说般若波罗蜜”。意思是只有释迦牟尼做了如是的说。这里“如来所说法”是表达十方三世的如来,所有的诸佛如来,皆作如是说。不仅仅释迦佛的法是此所说的无所说法,所有十方诸佛皆是异口同声说这个无所说法,大家看多么殊胜,像我们在读《佛说阿弥陀经》的时候,不是也有一个让人非常心动的一个篇章吗。这个情景就像六方佛出广长舌,“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里讲到的“如来有所说法不。世尊。如来无所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金刚经》在《大品般若经》中讲般若的时候,十方诸佛各个都现前,而且同时都在说般若,谁来请问这个般若呢,都是释提桓因,帝释天在请。谁来解释的呢,都是须菩提来解释的,所有的佛都是如此,所以大家看,多么殊胜。 好,我们再往下看一段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大家看这段,又讲到了三千大千,但是这里不是说七宝了,而是说所有的微尘多不多。这段经文讲空,讲虚妄之相,最有代表性。大家看出来了没有,非常巧妙,也就是根本上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看它一个是引用了三千大千世界,一个是引用了佛的三十二相,就是告诉我们所谓的世界,它是幻相变现的。这个依报,就是承载我们这个世界,我们感觉到的国土、世界等等,这都是唯心所现的,这个依报它是假的,是虚幻的,同时我们每个人由于唯心所现,取相做种种想做种种相,这么多相也是假的,了不可得的。 这是就外在的世界而言。那就我们自己而言呢,大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活着,我们一说起漂亮就是明眸皓齿,眉清目秀,还是幻相是假的。所以说依报的世界和正报的色相,都是空的。空到什么地步,所有依报世界里面最大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正报有情中最庄严相好的无非佛的三十二相,可是问题是,这都是分别的了知心,而不是法性心。所以这里讲到的一个是微尘世界,一个是三十二相。 但是我们从经文上来连贯地理解,佛讲法时他的次第很严谨。这里讲世界的时候,先用微尘来讲。那表明什么呢,微尘是指的真正有一个实在的物质性,我们以为真实的物质法其实是空的,再用一个世界的称谓,一个概念性的称谓叫世界,来辨明假名世界也是空的。大家想我们的世界从哪里来,世界这个概念其实是一个总的对外在物质的和合相的统称。也就是说对一个世界的理解,不论你是从实质的物质组成和抽象的和合概念来讲,不管是从别相来讲和总相而言,都是虚幻之相。光这里讲到的微尘组成的世界。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当然在世界的组成中,我们以前学过《楞严经》都知道,观地性,说粗大为地,粗大的叫做地,微细的叫做微尘,最小的质叫做邻虚尘。我不知道大家对微尘到底有多微多大的东西有没有概念。这个微尘是我们人的眼力所能见到的最小的东西,叫微尘。小到什么地步呢?七个微尘叫一个金尘,“黄金”的“金”,七个金尘叫一个水尘,就是喝的这个“矿泉水”的“水”。可是金尘和水尘有多大,我告诉大家,金尘和水尘都能够在金属或者水的空隙中来往,就这么点。再往大,七个水尘可以组成一个叫兔毛尘,就是兔子的毛的尖端,这么大点。这是往上组合。而微尘再往下组合,它还有可能分出七个叫做极微尘,我们肉眼就看不见了,只有天人的眼能够看得见。极微尘已经到了毗邻物质的和虚空的最边际,不可以再分析了。这个时候呢,就叫做邻虚尘。 那我们从理论的这种分析讲解上来讲,世界的物质就是一个一个的微尘构成。那么当体其实微尘本来就是幻相,何况微尘组成的世界呢。所以这一段经文,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置,就是说告诉大家,为了说明,还是前面的法叫布施,虽然多,但是还是烦恼、染因,只能得生死颠倒的果报。只要你是有所得布施,那么还是杂染因。就好比说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虽然多,可是最终它成就的还是一个世界而已,这样的果报。修行福慧圆满以后,修的三十二相虽然是在这个世界来讲,最最圆满庄严,可是它只不过还是世间的分别心所见的色相之法。所以这里又论证:布施虽然多,福报少。受持经典为人讲说,虽然少,四句偈就可以,可是它的福德无量无边。 这么一大段就是为了论证推比,说我们最大的依报就是世界,最殊胜的正报就是佛的相好,可是还不是最上法,还是无常之境,只有《金刚经》的不住一切法而生心,这才是真正的福德。所以这里讲到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从法性上来讲,也是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们再往下看: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里开始又讲到了,若复有人,相对而言说,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讲的布施步入高规格。那我们常讲,前面讲到的布施布施,都属于什么,七宝呀,七宝是什么,是身外之物,在佛教的语言中叫做外财。虽然你用七宝,甚至用恒河沙世界的七宝都属于外施,外财的布施。外财的布施是所有布施中,是属于下施,最下的布施。 那么这里,以恒河沙等身命,就是以内财来布施,什么叫内财,就是我的命,这个色身就叫内财。内财的布施属于什么呢,属于中等布施,大家听明白了,并不是上上布施,只属于中等布施,可是已经非常难得。谁能够舍命,只有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像我们现在一般的凡夫,想一下浑身都打个哆嗦,害怕。而且这种布施,这里讲到的不是说布施一条命、两条,一生布施一次自己的生命。生生世世布施,恒河沙这么多的生生世世布施叫做“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可是这样的布施,依然还是中等布施,比外财布施,要强一些。但是它还是比不上“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你看都到了这种地步,能够舍生忘死的去布施尚属于有为法。说到内施,大家想我们说为什么要有布施生命的情况。有时候你想不想布施都得受这个,甚至是一种果报而已。 在这个内财布施中,就是生命的布施中,受施的情况有几种。有一种它是只需要你的身,不是需要你的命。这什么意思,如果从一种不太令人接受的角度来讲,就是牛羊,肉给我们吃也是布施。那么吃肉的人呢,在接受牛羊布施的时候,假如牛羊是布施,那么他是只需要它的身体,不是想断它的命,因为他只想吃肉。那么还有一些,比如说我们遇到冤家了,向冤家布施生命的时候,他要的不是你的这块肉,而是要你的命,要讨这个债。那我们布施生命的时候,就等于说是布施给他命而不是身,这是有差别相。当然还有一些就是既要命又要身,总归我们要明白,无得无依的布施,无所得无所依的无相布施,才可以称之为上等布施。 所以大家看最后虽然是布施,也导归到无得无依无相之法上。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所以这个法就是这一个法,就是这个究竟法,就一个诀窍。最后都会到这里来了。好,那我们再往下看,因为这几段经文也比较流畅,通俗易懂,我们这么贯一下就可以了,下面再看。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来看这一段,这又在一个“尔时”了,尔时,须菩提听闻了《金刚经》以后,就是“闻说是经”。紧接着一句话“深解义趣”。大家看到,这其实就是闻思修,“闻说是经”就是闻,“深解义趣”就是思和修。他明了实相的理了,这个道理,无相的道理,那么他信解了。他就直接信解以后就证解到这个境界,就叫“深解义趣”。 什么叫深解,就是不可思议的解。不可思议之解才叫深解,诸佛所行之境才叫做深。不可思议,才叫做解。那这个太不容易了,我们一般的凡夫,现在要从这里讲到的深解,就从解而言,从字面上来浅的解一下是可以的。因为有的人如果没听过,可能觉得云里雾里或者说这些佛学术语都没怎么听惯,听起来就不顺畅。 那顺便这里讲到,也有的同修,或者说微信上有兴趣的人在问,总说讲的法他听不懂,听不懂。我就试着测试了几次,到底是我讲的太绕了,还是表达不明白或者怎么样。最后我测试几次,我发现是什么原因,是他听的太少。为什么说要多闻熏习,多思多闻,就是让你首先要常熏习佛经法义。你完全没有感觉,那么在世间法里边你那么热忱地去投入,新出来的事物三两天马上就进入状态,网络上出来一个词,即刻就上口就流行起来,这些东西你原来也不懂啊。所以我们听法还是要拿点时间出来,有点诚意来听。这才能得点解,这只不过是云里雾里的就是理解的解,字面上浅解。有的人也会生起几分这种畅快的觉受吧,似乎是一种法喜充满,也不知道。还有的呢,就着一些知识说几句,甚至自以为是的称性发挥,其实这些跟大家讲都属于解,浅解。 问题是浅解了还算好,有的他怎么样,他会跑偏。落到断灭空顽空上面,这样的话,他就会执理废事了。你看今天下午的时候,我还去了一下道生长老的屋里,道老房间刚好有人来求字,这有时候因缘也妙的很。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道老他知道我们晚上要学习《金刚经》。求字人写了一堆,法师在那念说他们要写“凡所有相皆是空”。当然用空,只要我们的心行上相应的话,用空来表达,毕竟空也是对的,但是这里他说“凡所有相皆是空”,大概道老就观到他的根器,说:不可以这样说,应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是空,什么都没有。你看,我们一般以为一说空性的理解,就把它执着到这个顽空中。所以前面属于浅解,后面属于偏解,都不属于正解,更不算是深解。 那大家要知道,要理解“深解义趣”,你也得用深度的理解才能理解的了,真的是深啊。大家想想,我们修行一场,在次第中这样不断的上台阶。这样的苦修、精进修,勇猛坚持修。可是一定要懂得它的原理,就是退步是向前,全凭是放了又放,空了又空。是种最后彻底的破斥否定法。解缚,解开我们的束缚,不是往上面再绑。很多时候,我们现在修行的基本上都在绑,绑的越来越多,借着佛法的借口在绑。如果真能领略一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佛法也要舍的时候,还真是让人有点受不了。因为我们凡夫的烦恼,他最根本的体现的特点就一定要想方设法抓住一个东西。你不信仔细想想,我们在世间法里面,你能放下一个东西的时候,肯定是要找到更好的一个自以为是、更好更值得的。就包括我们学佛法,也是才发现,世间法如何如何,终于走进佛法。可是什么是佛法呢,佛法的本怀是一种怎样的纯粹状态,我们能不能接受,有没有去走进,不一定的,甚至还受不了。象《金刚经》讲最究竟法,就是让本质上没有一个东西给你可抓。 所以这里讲到的“深解义趣”真得很深,直到我们说的桶底脱落的这种感觉,就不可见底了,就这么深。不可见底的深,你只要不脱落桶底,那你一定有一个停处,站处,靠处,脱不了。所以就这点来讲,我们在放弃,在这种空的过程中,永远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抛弃一切的成果。除了世间还有出世间的,大家一定要明白,还有出世间的。这才能叫做“深解义趣”,有时候我们的心根本上不到这里,不想上来。 可是须菩提这里听了以后,确实深解义趣而且还浓浓的哭了一鼻子。何以故,涕泪悲泣。这可以说是一种悲欣交集。他来深解本经的一种相貌体现,就是他听完这个法以后,就控制不住成这样一个状态。每当释迦牟尼佛讲法的时候,总有其中的听法弟子就是这种状态,要么是很欢喜。解了这个经体以后呢,非常的欢喜,就像《法华经》里面的舍利弗,非常踊跃欢喜,《净土经》里边说,大家欢喜信受作礼而去等等。这都是“深解义趣”了以后,生起了欢喜心。那么还有一些“深解义趣”以后起了悲泣心,象《金刚经》(里的须菩提)。还有一些就是悲欣交集。 为什么一会儿喜呢一会儿悲呢,喜的是终于悟到了实相真理了。这个道呀,为什么我说道人道人,说他悟道了悟道了,说他入道了,太珍贵了。悲的是无始以来,就在这个道上沉迷颠倒。喜的是今天突然间心开意解了,有种畅快淋漓的解脱感。悲的是无量劫来就在三界之内,火宅之内,虚生浪死。这就叫悲欣交集、涕泪悲泣。也是这样的一种状态相貌。就等于我们是喜极而泣嘛,喜的是一切众生到了这个地步,明白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悲的是一切众生,现在尚还在背觉合尘在烦恼中。喜的是佛说的是这样的一种第一稀有、成佛难遇之法。那悲的是能够承担,能够信解受持的太少太少,像凤毛麟角一样,听都不想听呀,听起来都枯燥了,因为尝不到这个味道,得不到这个法喜。 但是呢,人家须菩提这里确实是入到这个法中来了,所以这里你看“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说佛讲这样的“甚深经典”,说他“我从昔来”,就是他随佛以来,这个以来可以说他这世以来,也可以说他生生世世以来,虽然到这一地步,也得了慧眼,“所得慧眼”,慧眼就是二乘人的一种境界,小乘法中,小乘人罗汉,他观我空嘛。 在这里加一个知识,大家听过一个词叫五眼圆明,就指的佛,那么这个眼是什么概念呢,狭隘的说他的见闻,实际上是指他的见地,即对佛法的一种见解,到了什么层次、境界的意思。从肉眼来讲的话,就是凡夫的境界。天眼来讲的话,就是天道众生的境界。 慧眼,这里须菩提说的,是指的罗汉境界,就是能见到人我空的道理境界。法眼就高了,是菩萨的境界,他不但见到人我空还能见到法我空。可是最究竟圆满是佛眼,佛眼具足了前面五眼,五眼圆明就是指的佛的境界,佛的见地,超胜一切。 所以这里须菩提说他从昔来就是已经得了慧眼,罗汉这个境界了,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经。一方面,因为他停留在慧眼的层面,他入不了大乘。另外就是因为没有经典法义给他听,他超越不了慧眼,但是现在已经得了法眼了,这就是表明自己已经得了这个解了,深解。下面是表明说,除了他之外还得有人得这个“深解”。所以这里讲说“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假如果有人,可是这个假如果得多难呀,我们现在还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呢,可是法灭了以后,你想想下一尊佛要是不出来,谁能够听到《金刚经》的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呀。所以从中可见,这里讲到的说,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句经典,我们“得闻是经”怎么样呢?“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大家要把这个听明白。 “信心清净”什么概念,一方面他是要断疑,就是不存疑虑。不仅仅不存疑虑,就是对实相法,而且没有麻木感,他一定是清明和笃定的。这从相貌上来讲什么叫做信心清净。 如果从行持上来讲的话,就是不会再动了,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坏他执持《金刚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就执持这个,这叫不动,这是从行持上。 当然从根本的心地上而言,这三方面其实一体的,我们分开给大家讲一下,就是为了好理解。从心地上而讲,信心清净就是无所住心,就是无相之心,因为清净了。所以每一句,其实真的都不好理解,你想这个“则生实相”,这就是由信心得了清净解了以后,那么就入这个无相之解。你由这个信心,我们不是说修行是所谓的信解行证吗,其实后面都是信心最圆满和更加充实的表现,只有信了以后,清净的信心才能导致你清净的理解。 什么叫清净的理解,就是无相之解,什么叫清净的行呢,就是无相行。什么叫生实相,就是证到清净的境界了,那么就见到实相。所以就是由信心清净直接就导致这个结果,所以《金刚经》的这种痛快呀,真实法。 大家从平常的道理上我们可以推敲一下,我们说到的转凡成圣,转迷为悟,可是实际上就是在我们本有的心地、念头中要么是迷,要么就是悟,怎么转呢。怎么从迷慢慢到悟,它中间难道有百分之多少百分之多少,有这样的情况?实际上没有的。真正的就是以为这种情况,只不过是我们现在的修行依然还是在颠倒中修,可是慢慢的趋向于不颠倒的实相。就是在迷中又有迷中之迷和迷中之悟,迷中之悟就是趋向于悟的方向,往那儿走。可是真正的悟,说悟了就悟了,悟就是悟,悟中没有迷的,迷中其实也没有悟的,要么就是迷,要么就是悟。那么能够理解这个辩证法的话,你觉得信心清净了,那一定就能够体验实相。因为信心清净了,就是无相的信心,当体就是实相。 大家有时候会有一种误解,好像就是信心生起,慢慢儿把这个实相真理给生出来了吗,不是这样子的。大家如果有修行体验的话,就会知道。这个实相里它是如如不动的,本身是不生灭法,你怎么能够把它生出来呢?所以它真正意义上的操作,是实相上把这个虚幻之相给去掉,给摆平了,那么实相就显现出来了,用什么呢,就是用的智慧的观照。所以说实相根本不是生出来的,是随着智慧的这种练习、提升而照见的,《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嘛。 所以为什么这里讲到“则生实相”呢,是相对于我们智慧的转化,从烦恼转化成智慧,相对的境界,那么就提供出一个实相的境界,列的这个名字。这又是一个法门大家发现了没有,“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只多不少,每一句话就是一个法门,大家就着此情此景,我们体悟一下,在般若中也就是中观中它有一个说法,大家不妨从知识上这样了解一下。 怎么个说法呢,中观里面把般若叫做中道实相,所以它就是要么是从观来启发中,或者说从中来发这个观,中就是中道实相,观就是般若正观。那么从观来发这个中,就是说由中观,观照的智慧慢慢显发,就是这讲到“则生实相”,显发出来的中道实相。由中来发观,是什么呢?就是由中道实相的道理,引发你能够观照的智慧,也就是改变你的人生观,那么慢慢起中道的正观,人生观慢慢趋向于正确。正确的观就会引发出正确的相对的外在的实相道理。正确的实相道理,能够指引你启动正确的般若正观,所以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其实这里讲到的由观来发这个中,就是由般若正观来引发中道实相,就是这里讲的“则生实相”。 这个知识可能有点涩,大家这么一听吧,但是我们虽然在这里说什么中发观观发中,可是实际运用中,就是说观就是中,中就是观,它是不二的,这才能真正意义上出生中道实相。所以大家看,永远都是让你当下这一念就转,即刻就转即刻就悟,即刻就转即刻就迷,就在当下这一念,永远都离不开当下,仅此而已。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这就不必说了,成就了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实相者,即是非相”,那么就是等于说一切的虚幻之相你把它堪破了,实相就显现出来。所谓若见诸法实相的话,就是要见诸相非相,所以“如来说名实相”,在这种情况下佛把它称之为实相,包括实相还是一个假名,就是包括实相也是要去实相,才能够得到实相。绕来绕去把大家绕糊了哈。 那下面我们再来看吧,这段开始就是明确的讲解自己也罢,他人也罢,来受持这个,有难有易。容易的来讲,对自己而言,从须菩提来讲还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对众生而言,特别是对末世的众生而言,太难。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首先它为什么明确说从须菩提来讲“信解守持,不足为难”。为什么呢,大家想,人家的般若缘深啊。因为过去世久久的就在培植善根福德因缘,久久的一直在培德。现在善根福德显现的时候,又显现的是身在现前值佛之世,能够遇到佛,那所以对他来讲“不足为难”。可是他人受持信解就难了,为什么,一个是“若当来世,后五百岁”,生在后五百岁,就我们现在,这更在后了。这个时候就信般若者少,不信般若的属于主流,也就是整体的这个世界众生中佛法已经流传不开了,甚至你看现在的佛法就是一个边角地带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些众生他的善根福德过去本身已经就不够了,现世又不会栽培,又不能够生在佛世,内因外缘都不具足,所以才太难了, 大家掂量掂量,我们讲《金刚经》,大家在听。那说实在,在常寂光佛土中诸佛菩萨都非常的欣慰,说这个时代我们还能够来学修。那为什么这么难呢?“何以故”就是解释为什么这么难信。如果要相信的话,意味着什么。 说“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这就解释为什么这么难信,因为还是有相和无相的问题。大家一听说,哎哟,我就太厉害了,因为我现在在听法师在讲,我也知道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我受持住了,我信了,信解受持了,我成为第一稀有了。我告诉大家,错了。大家知道这里的“信解受持”意味着什么,前面也讲过,真正意义上的“深解义趣”,我可以打保票,几乎我们现在都是在浅解,都是在“有所得”解。 比如说我们来信的话,一定是下意识就会说,“哎呀,有我,这是一个能信,有般若这个道理就是无相之道理,我一定要信,一切都是幻相,有般若为所信。”你有我就是人,有般若就是法,人法生了定见了,怎么叫信呢。所以说,其实这种信心我们是能生得起来的,现在大家在听讲已经就似乎生的起来了。可是这个信心也不难,难是难在什么了?这个“第一希有”,希有在哪里呢?信这个法怎么信的,在哪个高度,他没有一个我的感觉,我能信,这就是没有我见。也不见真的有般若这个定法为我所信,这就是法空,没有法见。这才叫做第一希有,信解受持,这才叫做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为什么呢,你看,我相即是非相,我相是诸相中的一相,幻相中的一相。那没有我相,人我众生相都是非相,你能够见一切相,能够离开,那见到一切幻相上的真相,才叫做诸佛,离一切相。当然大家从理解上也是很难反转,就我们在说无我相的时候,不是说有一个我相,然后我不取我相,这才叫做无我相,是要意识到实际上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所以你取怎么去取,哪取去,没有嘛。才叫做“我相即是非相”,是这个角度,在大品经里面讲到众所著的相,如果有一丝一毫一点点是真的,一丢丢是真的,我们就离不了。因为众生所著的相没有一丝一毫是真的,所以我们当然能离开。所以这里叫“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大家现前观照“离一切诸相”,这就是我在听法,法师在讲法,我用手机在听,我们在微信圈里在学,今天晚上这是一个周一,明天怎样怎样,一系列这种妄想,哎哟,一念压着一念,没完没了,这都是相。若见诸相非相,把一念提起来,你到底找找这个相在哪里,没有! 好,今天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20]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