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正文阅读

[佛经]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11页]

其他法师|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20] [放入我的收藏夹]
(第十一讲)
好,我们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诸位放掌。
诸位晚上吉祥,今天又是周一也是初一,那我们一起来学习《金刚经》已经到了第十一讲了。在第十讲的时候讲到了,因为一路都是循着经开题时候的问题,就是怎么“住”怎么“降伏其心”。佛在给须菩提的回答和表法中一直在依着“应无所住”、“不著相”的来说这个法,围绕的非常严谨。那在上一讲的时候,这个法表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从一个求解脱了生死的人而言,他从具足了见思烦恼、三界内的迷惑,然后一步一步地开始断,最后证果位一直到阿罗汉。可是通常的表达,容易引发我们自以为是的一种认知,就以为说断烦恼一定是见个分晓,分了个胜负,把它断掉了。殊不知真正的断烦恼,就是不烦不恼就是断烦恼,不要跟烦恼去烦恼,这就断了。那么证果位而言,不是说你入到一个境界了真的有这个境界给你入这才叫证。而是你的心广大、愿力慈悲广大到什么程度,能够放手到什么程度,那么所证的圣境,就在什么程度。
所以虽然我们有四果,也就是声闻乘的圣者,像刚刚入到圣人的行列,叫做“入流”。但是也不要真的认为有一个入到什么圣流了,不要有这样的概念。那么包括“一来”,也不要认为真的有一个来,有一个往;“不还”也不要以为说真的有一个去,有一个还;那包括“罗汉”,也不要真的认为说有一个“罗汉道”为我所得。那大家发现了在前面,是三种果位都称之为果,只有罗汉“我得阿罗汉道不”叫做道。这里是有一个差别相,本来果位就是通达这个道。因为这里的罗汉,是声闻乘的最高水准,至极之道,所以把它称之为“道”。
今天我们来看下面的经文。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大家看,就跟今天我们说起了,我说身心不得自在,难受。就有善知识说:为什么要求自在了,就是因为要自在,所以才不得自在。你看跟这里的法一模一样。既然说“得了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这是世尊对须菩提的赞叹,也是在他弟子中,所得的属于他的缘法这样的一个,无诤三昧的这么一个定境。
那为什么说这样的境界称为人中第一?一个是他离欲第一,二是德行第一,就是因为有“无诤三昧”。我们一般的大家也会觉得说“无诤”嘛,一说佛法也会讲到说与世无争,跟人家不要见高下,不要有人我分别。这个“无诤”功德是哪里来的呢?一般都是曾经听佛说,有这样的法,有这样修的相续作用,修这个三昧,所得的种种功德。所以一定是前面有愿力,发愿而修成的“无诤三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跟我们的联系比较大了,我们现在就开始应该注意,就是说在凡夫的时候,他跟很多的众生起争执、诤讼,不断的跟人家较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他有苦的果报,由于现在虽然得了罗汉的果位,可是他依然还在回忆往昔,依然在忏悔过去的这个业习,所以修的这个定叫做“无诤三昧”,这是须菩提。那么现在他已经入了圣位的话,得到这个果报。他希望所有的有缘者都来现前得这个果报,劝大家来修。所以说这里他在入定前也常做方便的愿力,也就是为了守护一切众生的无诤之心,他就在度化众生的时候,先起一个前方便,说应当没有一个众生能应着他的因缘而起斗争,先发这么一个愿力,然后再现生。
所以佛说他得了“无诤三昧。人中第一。”无诤就是不与人争,不与物竞。我们现在大家都深深的住在有诤三昧中,一般不但要与人要争,与物要争,与自己还要没来由的斗一番、折磨一番,斗争一番。这就是因为认识不了自己,体悟不到实相。跟人争就不要说了,跟物争是怎么争呢?就是本来已经满足了足够了,但是可能看到别人的比他多,那么就起了一个,自己还要比现在的自己更多的这样的一念心,这不就跟物争吗。可能我们会觉得说,跟物质有什么好争的,人怎么会跟物争呢。就是在争,这也是争。最后物也不争人也不争了,跟自己(争)。你看为什么哲学思辨或者演绎之道上,最后有的人就完全精神不太好了,或者抑郁呢。他就是要跟自己斗争,自己不放过自己,所以没来由的就会寻仇呀觅恨呀等等,这就是跟自己争。
所以大家想在这样的一种有诤的常态中,哪怕我们就是跟这个法,跟这一部经,这一句圣言,哪怕有一念的相应,甚至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感受,不是说一下子就入到中道般若中,那都是通体的透亮清凉,何况身心住到这种“无诤三昧”中呢。所以须菩提他老人家就是有这个本事,他在《涅槃经》里面提及到他说,他住在虚空地,怎么随顺众生才能得这个“无诤法”呢?说有人如果嫌他站着,那他就终日的就端坐在那儿不起来,就坐着。如果有人嫌他坐着,那他就又终日就站着不动,住于这个空性,这就叫“无诤三昧”。可能我们读过《法华经》的都知道那个常不轻菩萨,他其实也是一种“无诤三昧”。一切人是佛的这样的一种对境,历缘对境而修也是住的这个功德。最著名的我们藕益大师,莲宗的第九代祖师,他当时号称叫“发三拌”。什么意思呢,“发三拌”拌的是什么呢,就是说拼了自己的力量,被人看不起,怎么不待见,他也拌得自己饿死,或者拌得自己冻死,或者拌得自己被人给欺死。他都不忘初心,要修道。
所以大家看被人欺死,这不就是修得“无诤三昧”的因吗。就这么一件事,就这么一个法,你就只管去持的住,就能因果相应。所以佛说他得了“无诤三昧第一”,但是虽然是第一的离欲阿罗汉,这里的离欲其实属于无诤的功德,就是与世无争了,没有在乎了。
但是“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假如我这么想,我是得了阿罗汉道,那世尊就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什么叫阿兰那行者呢?就是寂静的意思,就是无事。你看我们祖师们开示的时候说,丛林里边以无事为兴盛,意在于此,就是寂静不诤嘛。但是如果你在微细的心念上,你认为自己已经离了欲了,那就不叫无事了,就有事儿了。因为你认为自己离欲,这就是个事儿,所以自认为得道,佛就不给他说他得了寂静,乐寂静者,是这样的一个行者了。因为“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所以大家都要来体悟一下无事法,寂静法,也就是说乐阿兰那行。其实它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执持法。
你看我们为什么能够行一法,行一门儿能够一直坚持到底呢?其实就是一种无事的执持。比如说前面讲的布施,如果没有“无人我众生寿者”这种空性的观照,假如你在布施的过程中,一直在行这个法,生起一念的自我傲慢,或者对境的时候觉得这个受施的人不太如法,你看不起他等等。这一切的是非生起的时候,那么就有我和我所,有他和他得。必然求回报,要人赞叹,物质上要回收,这样的话那修行者就一定会得益、有求。在这种情况下长久以往你就会有停止之日了,因为你继续不下去了,有了障碍了。
所以大家想这个“无事寂静法”非常重要。这是决定了一个行者是否能够一直增进,就是把你的精进勇猛,使到前方没有障碍,一直能够在修行路上不断的节节高,这也是需要无事和寂静法来护航的。所以持续一件法门行一种功德,他也是自然而然要你无住的才能相续,否则你自己就把自己给折断了。“乐阿兰那行者”。
这是这段经文就到这里。下面我们今天再开始看一段,这是按照昭明太子分叫“庄严净土分第十”,经文是: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就这么一问一答。首先我们要讲一个知识点,就是说燃灯佛何许佛也。燃灯佛是释迦牟尼佛的亲教师、导师,也是他的授记师。燃灯佛没有出家的时候,叫定光如来,我们有时候也会听到说叫定光佛,大家要知道这两位是一个人。那么他和释迦牟尼佛的因缘,这里讲到说“于法有所得”,这是讲的燃灯佛给他讲的法。因为在曾经的一次燃灯佛要讲法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还是一个修行的菩萨,是一个因地的菩萨,叫儒童菩萨,又叫善慧仙人。见到燃灯佛走过来的时候,他就把自己身上穿著的衣服,鹿皮围的围裙解开铺在地上,就为了表这个恭敬,让燃灯佛当做地毯一样走。结果还有一点儿不够,就是没把道路给铺满,还有水,害怕把燃灯佛踏在水里,他就把头发散开铺在地上,补足了鹿皮没有铺满的那一点儿不够。就因为这个举动,怎么样呢,印证了他放下了自我,跟空性相应了,就是无我人众生寿者的这个程度已经到了这儿。所以佛当时就为他授记。
当然我们还要了解一下,就是说当时释迦牟尼佛修行,他到了一个什么水平了。从知识上大家要知道,从凡夫到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够修成就。那么粗显的了解,成佛之道上,从你初发菩提心开始修行,到前面菩萨的地步,比如说十住十行十回向,包括十住里面还开十信,这些都属于在第一大阿僧祇劫完成的修行路程。第二大阿僧祇劫到什么时候呢?从初地,就是登地的菩萨到七地,这属于第二大阿僧祇劫。从七地再往上修,到了八地开始,一直到成佛是第三大阿僧祇劫。当时释迦牟尼佛修的水平在哪里了,已经到了七地的菩萨,也就是进入到第二大阿僧祇劫,马上要圆满的时候,是这一件事情证明他圆满的。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马上要第二大阿僧祇劫圆满,进入第三大的时候,这时他听到燃灯佛给他讲法,给他授记,证得了无生法忍。当场就告诉他说,再过九十一劫,叫做贤劫。我们现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时代,他出世不是叫贤劫吗,过去叫做庄严劫,那么未来还有一个劫,叫做星宿劫,每一劫里面一共有一千尊佛出世。那佛说你将来就是叫贤劫的时候成佛,你的名号叫释迦牟尼,就给他授记了。这也就是在燃灯佛所,所听的法。
但是所听的什么法呢,正是于法无所得法,也就是无生法。我们都知道,不是有无生法忍吗,这个境界,就到了八地的菩萨一般才能证得。证到一切法不生,那么如果说,你认为有一个无生法,能够得能够生,这就不叫做“无生法”了,就有生了。所以这里,佛就问须菩提,你以为在燃灯佛所,真的有个法得吗。须菩提就领解了,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大家想这个法都没得了,这个什么概念呢。就跟我们现在说,有了觉悟,又不可以有觉得执着,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入到真理实相中的话,就是说主观能动的能观的智慧,也就是能激发我们觉悟的智慧,和我们对着一切的事物,进行正确认知的真理,也都相融到一块儿了,没有一个对立的“我”在相应真理,这个真理在支撑着我的智慧,都相融到一起了。这个时候就是说一法都不生了,怎么去证明他得了“无生法”。我告诉大家,只有什么呢,只有“忍”可以印持他得了这个“法”了,就是证明。为什么,你真正得了“无生法”,一念都不生,一法不生的时候,那就在事中,具体的事上看你有没有忍得住。你被一试,试出来你没忍住,那你可能就没到那地步。
所以为什么除了“无生法”外,还要加个“忍”。这个“忍”就是来印持他有没有得。你说无所得的法,谁看得见摸得着,有看有摸那还是一种执着。你怎么去证明呢,就看你忍住忍不住,那释迦牟尼佛当时忍住了。因为燃灯佛过来的时候,他不但把自己的衣服给他披在地上,最后把头发都放下来,说明他无我相,那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了。
所以大家看这一段,总而言之就是,佛法前面不是说了不可取不可说。前面的经文说到“不可取,不可说”。可是如果不可取,那当时你做儒童菩萨的时候,你应该得不到这个授记。如果你得了授记,你怎么说不可取呢。那如果说不可说的话,燃灯佛就不应该给你授记。既然给你授记,说当来做佛,那说明就给你说了这个法,是可说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一句经文才破“所住”,有所住,说“如来在燃灯佛所,实无法可得”。本质上没有一个法可得。
那好,到了这里,我们再讲一个概念叫做“授记”。要明了一下什么是“授记”呢。我们通常在三藏十二部中,也知道有一部叫做“授记”。大家读过《法华经》的话,那就太多的授记了。专门有一品,叫做“授记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提婆达多也给授记。还有一部经典叫做《观世音菩萨授记经》都在讲“授记”。授记就是佛给菩萨乃至罗汉,给授予他们未来的悬记的这种说教。也就是为发心的众生,告诉他们将来一定做佛的预计,这就叫授记。
那一般我们要了解授记和授记的原理,先要了解授记有多少种情况。有一种授记叫做未发心而授记。就是说有些人他还没有开始修行,甚至连佛法都没有起缘,一直在轮回中。但是佛看到他的根性里面将来会好乐大法,比如说观到他再过若干劫,若干劫呀,哪怕是这么多的劫,他会发无上的菩提心。发完心了又绕边走了,再过若干劫,才能够起修菩萨行。那么再过若干劫,才可能成就佛果,叫什么,国土怎么样,什么时候灭度,正法像法多少年,度多少人等等这样的。那么如果佛给这个人来授记,就叫做“未发心授记”。也就是说,他跟佛法还完全不搭界呢,但是他就确定将来他会入道,他会起修行,他会最后成就。
那么还有一种叫做“已发心授记”,所对的人呢,其实就是已经修行上道了。就比如说咱们今天在群线上听闻的同修来讲,如果说佛现前来授记,就叫“已发心授记”。因为有的人修行已经很不错了,长久以来修习善行,非常勇猛精进,而且六根也无染,这样的人的发心住到不退,也就是进入学修的良性循环。他再不会入到三途八难,也就是不会堕恶道,不会生到没有佛的国土,不会有世智辩聪的障碍等等,这样的人那么他已该发心的时候,佛就给他授记,将来做佛,这叫做“已发心授记”。
还有一种叫做“秘密授记”。我们来了解,什么叫“秘密授记”。有的行者他确实是发了无上的菩提心,要行种种的布施,不断的精进勇猛的修法。那这样的人理应给他授记,就跟前面讲的。可是世尊害怕他由于授完记以后,生起自满自大的心障道,就不发精进心了。就等于说,哎呀,我一听佛说,将来我什么时候成佛。一听这个,会马上回馈反应到当下就不好好修行了。在这种情况下,佛就以威神力,秘密的说他将来一定成佛,但是只让其他的人知道,不让他知道。所以这个“秘密授记”又叫做“隐覆授记”,隐藏的“隐”,覆盖的“覆”。
这是三种授记。那我们一般对于授记的理解,第四种为正解,叫做“现前授记”。这种菩萨已经久修善根了,就像释迦牟尼佛修到第二大阿僧祇劫圆满了一样,得了无生法忍,佛就知道他的福慧将要圆满了,在一切的大众前,现前给他授记,说将来成佛,国土怎么怎么样,这叫做“现前授记”。
所以这里讲到的这个典故,因为佛跟须菩提都知道,其他经典里面讲到。我们听的时候,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说燃灯佛是谁,怎么给他曾经讲过法,为什么有这个因缘讲法,就是这么回事儿,顺便我们也把“授记”了解一下。
那前面是从教理上了解,下面我们再把授记进行一个“观法”,从心地上去做一个开悟。就是佛为什么能够授记。大家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授记呢,也能授记呀。比如说,我们午饭、晚饭,这会儿吃饭,待会儿吃完了一定会饱,我们也可以授这个记。你睡觉吧,睡到明天早上一定能醒,也叫授记。此时此刻,我们也讲到八点半,讲了半个小时了,再有半个小时,我们就结束了,这也叫授记。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授记依附的是什么,就是因果和空性。你有这个因必然会有果。那么这个因果怎么从因到果,因果相扣呢,就因为他是在“空性”的平台上。现前我们常讲万法唯心、心为万法,万法就是因果法。
所以我们现在因为把现前的万法唯心的心地,只能打开这么点儿,一天的时间能够得着,一年能够得着,甚至或者说一辈子够得着。那有的人呢,有点儿小通,过去修行留下点烙印,前生后世也能够偶尔的梦一把,看一把,也可能吧。但是太少了,这个心地,只有佛能够彻底打开,现前观照。所以我们的前因后果,在佛的心地中就是即因即果,当体因果是同时的。就跟左手拿着碗,右手筷子就跟上来了,就吃饭一样,一下子就看到了。所以他为什么能授记呢,他是照着这个实相中的万相,而以我们活在虚相,依照此道来说这个法,就叫做“授记”。
所以大家现前看,其实授记法还是讲的缘起性空。说到授记,我们觉得是一种预言一种推测,但是就佛而言,他是看着实况,直接转说的。希望大家从心地来入授记法。你看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如来藏呀。那我们再要打个闲岔的话,告诉诸位,净土法门大家说是不是授记法呢?净土法门正是全面圆满的授记法。为什么叫无量光寿呀,就是阿弥陀佛他已经不在时空的错觉中了。所以授记法的原理就是缘起性空。为什么在《佛说无量寿经》里面讲到,弥勒菩萨问有多少国土多少菩萨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佛就给他如数家珍的说,哪个国土,佛叫什么名字,然后就会说,彼有多少多少亿菩萨皆当往生,这不是授记吗。《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也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然后怎么怎么样,将来会导致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不也是授记吗。包括第十八条愿力,“若有人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不生者,我不取正觉,这就说明我取正觉的时候,就得必然生,这也是授记。
所以大家要知道,我们前面讲的四种授记,净土法门全在其中。比如说,有的人还根本没有八字一撇,但是他可以保证将来能听闻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虽然他没有发心,但他将来能得闻佛号,这就已经种佛种了,这就叫没有发心的授记。再比如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定能够往生,这不是就叫做发心授记吗。你比如说秘密授记来讲的话,也许我们自己完全还不知道这么回事,人家清净海众早就知道,你哪个时候往生,生的什么品位等等这些,到了极乐世界,那就自然而然好景在前,这就叫秘密授记。一旦往生以后,住到清净海众中,圆证三不退的功德,就叫做现前授记。大家知道圆证三不退的功德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不退的时候就是证无生法忍。所以这就跟释迦牟尼佛当时在燃灯佛所,所得的授记正等无异。所以大家要知道,净土法门为什么是总持法门,我们在这里又耽搁一点时间,本来讲《金刚经》这又等于绕道一样,可是他是通的。净土法,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他的功德就是现前授记。这个法我们要了解。也从这个授记,引发我们在心地上进行一个观照,这就是佛法,你看这一部分叫“庄严净土”。
我们再往下看。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常讲到说,大乘佛法叫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菩萨们在修因的时候,他把六度万行的种种的法门功德,全部回向清净的国土,成就净土。但是清净的国土,就着这个法来讲,它是无形无相的。无形无相的,你用什么东西能够庄严呢,什么东西能够庄严无形无相的,这样的一种无染世界,只有定慧之功德才能庄严。
所以我们通常以为,菩萨庄严佛土,一定是有的呀,积功累德呀,结果这里须菩提说,何以故呢,“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断掉庄严的想,庄严的相,是真庄严,在一切土中而能庄严。一般我们庄严呀,如果是庄严世间的佛土,现在我们基本上所持的法,都是在这个层面。比如说造寺院、写经书、印经书、布施供养等等这些,这都属于庄严世间国土。如果庄严去见佛土,你想现前见这个佛土,那就是见一切人,普行恭敬心,无差别心,叫见佛土。这里是庄严的心净佛土,我们常讲“心净则国土净”。所以这里的庄严佛土者,虽然说庄严,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庄严,根本法就是“心净则国土净”。
什么叫做“净”呢,净不是好或者善良了,我们就以为是“净”,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把清净的“净”,当作人品中比较干净的“净”。就好像做点善法行点好事,就以为这个人很净,不是的。是不著于相,不取于法,也不取于非法,这才叫“净”,这是根本的“净心之道”。
那这个就难了,为什么说又要庄严佛土,又说即非庄严。这就是法,就让你不落两边,这才叫真正的庄严之道。你著相的庄严,那就是前面讲的取了法了。好,那我们一些行者,一听是这样畅快淋漓,就觉得说这种去前面讲到了世间的佛土的庄严方法,他不去行了。布施供养、造寺写经他不管了,我告诉你,这也错了。如果你误会了这个不著相就是不去干,不去庄严,那就又取了非法。前面取了法,这里取了非法,在这两者中,你总是偏了一边。所以你看这里讲到的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就是让你不执着有,就是不应取法。“是名庄严”就是不取于非法,不执着空。
所以大家看,我们为什么说要修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庄严,福慧资粮。但是一定要以前五度以般若为正眼,前五度来讲,布施也罢,持戒忍辱等等这些,这确实是修因地的庄严国土,但是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性,来指导这个非空非有这样的一种任运的进行,长远发心的话,那就是等于说,要么就取法,要么就取非法,一定会陷入到这两种窠臼。
所以大家看,我们在讲到佛世尊的时候,并不是从他的应化身,或者报身,一直在讲佛的法身。那在讲法身的时候,就是以正法为身,正法为身就没有色相之身,没有这个身哪来的土呢。所以说一般我们讲到净土的庄严,它就是因为净土是无染的,就是不著相的这种诸法实相,恰恰它才没有功德不具备,所以有种种七宝来庄严。但是,又不会受种种物资或者幻相这种束缚,生不净的执着心,所以就不生定相叫做庄严,这才叫庄严。“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是这一段。
那我们来又循着刚才的这两小篇来总结一下。大家看到了前面讲的这个小乘四果,是从入流到罗汉。这里又讲的是什么呢,是大乘的修法,这就圆满了,大小乘是同步的。因为刚才讲到的,所谓的庄严国土,还有燃灯佛给他授无生记。所以我们看出来《金刚经》,就讲的是一脉佛法,就讲无住法,成就无住心,一直没有偏离这部经的血脉。那后面讲到,我们说的大乘佛法他的六度万行,他是无量的法门,为什么这里只讲到授记和庄严国土呢?
大家要知道这就是佛法的自利和化他的核心,就有这两项给体现出来。授记就说明是行者、修行的菩萨,他自行自利嘛,证到了无生法忍,所以叫自行。庄严国土是菩萨度化众生,度化他,所以叫做化他。自己悟到无生法忍,所以佛给他授记,这叫自利。那么怎么叫庄严国土,国土里面有谁呀?有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些众生由佛菩萨去度化,心地清净,国土清净,这样庄严起来,这就是化他。所以你看大乘佛法的行门虽然多,但是没有出这两种范畴,就是自利利他。佛讲法如此的严谨,有时候我们读《金刚经》会觉得说前一段儿说到那儿,后一段转到说到那儿,好像前不搭界,后面就跟《四十二章经》一样,一段一段的,其实它的血脉一直是相连的。为什么说昭明太子分了这么多分呢,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对圣言量的一种隔断吧,会让著相的众生,就把学这部经典的血脉,从中有可能会隔断,这也是一个弊病。
那么,前面讲到的授记,是得的正报,佛的正报果报。这里讲庄严国土,是佛的依报,世界的这个依的果报,依正庄严,称之为佛。也就是说菩萨得了无生法忍之后,就再没有其他的事了,只有这件事一直干下去,成就众生进佛国土。所以你看这一段讲的全体就是这个法。虽然这段很短,大家明确一下。好,我们再往下看一段,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段话,我们看到了是从开经以来,须菩提总的提问,这里来做了一个总的回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看这“是故须菩提”,“是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讲的一系列的讲解,如果能够相应,不要说这一直讲下来都能相应,只要我们能够在里边相应一句,那当体就是金刚座的法,就是这样来无住,这样来降伏自心。
所以说这里一开始就讲的“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就是说决定是这样子的,大家要跟得上,因为这一句,就是回应前面所有的教法教义,就一定是这样,这条路不会错。不管是小乘也罢,大乘也罢,所有你欲入佛法的,欲成就佛道的行者来讲,因地也罢,果位也罢,都要当下就要修这个无住法,当下就离相。
诸位大家正在线上听,此刻就是当下,虽然我们听着好像有一个宏海,一个和尚,我们在拿着手机在听法。好像有这个法,这种种的相,如果你能当下能够圆离,就在这个法中不要有住,不要同步而再生多一层的心,这就是应当的“应”,就应该这样,这就是一种心地观法,当下就离相。大家不要再这会儿听的时候,又想到说我要离相,或者又把它下意识就推在将来了,不要在将来相中再去了却,多此一举了。体悟体悟。
“不应住”这里的“不应”,就是指的错误、颠倒的路线。凡圣的决定的差别就在这个“应”,这个生如是和不应的、不应住的分别上面来看。所以大家看这里讲到的“色”,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色”乃至声香味触法,其实与我们是毫无关系的。我看到参考书里面讲的非常认同,为什么我们就是,依这个色生这个心呢。主要是发生在哪里,就是在这个住上,你住在这个色法上了,你这个心就生起来了,粘住了。所以就要反观到底谁在住呢,谁在住?如果说你不住的话,不应住这生这个心。大家要体悟,是不是就从中拔出来,这种拔也是多余的种说法,就是马上就入到这个任运的觉海中了。
所以此处,他的文法上也和《心经》一样,先是把色法提出来,然后说声香味触法。其实如果方便说的话,为什么说为上乘大乘人说呢,就我们听的有时候特难受。有一种感觉说,说的确实好、痛快。可是自己呢,好像就贴不上去。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办法看到,或者说感受到、捕捉到,到底色声香味触在哪?捉不住,当然这个捉不住,不是说让你著相,就是你观不到,太粗浅了我们的心,你都不能够把脉把到那个脉上。所以虽然时刻就在其中,但是我们却找不到这个境界的相状。大家仔细地罗列的观照一下,“色声香味触”,世间一切的境界,生活中的感觉,我们本能的这个,现在不是说刷个存在感吗,这不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你在哪儿去刷呀,你绝对离不开这色声香味触法,法就是心绪浮动的境界,然后我们就在其中任运地遨游,称之为人生多姿多彩。
所以说,如果我们要修观照的话,你还要在这个色法、身法上再去,当然,这是已经到了这个析空,就是分析地去修了,很容易入道。虽然从《金刚经》顿悟的无心于万物,当下就落地的这个上面来讲慢了一头,当下就落地你就不必须千丝万缕,就体悟在法上产生的感觉。这个感觉不是我们通常的感觉,是觉受。与这个觉受上,再不起觉想,就在觉悟中不要起这个觉想。那我们又会觉得说,哎呀,达不到,太难了。大家知道你看放眼整个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让我们去精进,大家仔细的分析一下,哪一法门不是让我们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的。大家想想哪一法呢,让你不要太在乎,要放下、看破,让你常要忍辱柔和,包括具体的去舍财,恭敬一切众生,甚至诵经礼拜持咒。
大家想想所有的这些方法,哪一个方法不是让入,生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的,就想入这个境。甚至包括我们说的鸡汤,只要把鸡汤喝一喝也能够啊,现在什么认识自我呀,善待一切呀,什么走自己的路,不要被其他人所左右等等这些,偿还债务,忏悔得清净,所有的法都是让我们入这个法的,你不要把它隔开了,就是这样子的,一味的佛法,只不过我们今天把他摊派在《金刚经》上。
所以说不应住而生心,真的是,如果依着主动的方法去修,你主动,哪怕你念念,哪怕你就分分秒秒间,都能够持在持的这个境上。不被色声香味触法一下子把你拉下水,就始终在这个境上。那就跟住到三昧里面一样,那就能够脱,摆脱。主动的修法也可以,那当然,你可以被动的修也行。被动就是随缘的活着,彻底被动一任因缘就是摆布,就这样。但是你还是会有一个,怎么说呢,主动或者随缘的这样的念想。真正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就是既不主动也不被动,就按着自己的习气走,于觉中不生这个觉,在这个觉中没有作用,我觉得我都说多了,只能说到这儿。我们再往下看。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是这一分的第二小段,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了,了解一下就打个比喻,譬如有人就是指的发大心修大果的人。那么发大心修大果的他能够证到胜妙的报身,这个身,就是比喻报身。报身就像什么呢,就像须弥山王一样。为什么要用须弥山,须弥山又叫做妙高山,最大,在众多的宝山中,须弥山是最大的。所以用这里来比喻,已经过累劫修行,因缘果满得了实报庄严身,这样的身大不大呀。须菩提就说,甚大,非常大。世尊说,何以故,说怎么才叫真正的大呢,“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就是只是报身之大,有形象的大,那一定会有量的。
当然,虽然说报身的量,我们肉眼凡夫是看不见的,只有登地菩萨以上才能看得到胜妙庄严身。那看起来对凡夫来讲,他是无量的,但是他还是一种有量的无量,因为他被物化了。而真正的法身他才是用这种无为相,有形有相的报身称之为大身,无形无相的无为法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身。一个是有量的无量,一个是无量的无量。所以这里就讲到,佛说,这个佛身呀,不同于须弥山一样,他不是有为有漏之身,所以说是非身,是名大身,大家理解。
那好今天时间又到了,大致如此,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20]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6  更:2021-08-18 20:03:5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