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净土决疑论[第8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1]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八讲) 各位闻思讲堂、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请诸位放掌。各位晚上吉祥,又是周一,我们一起来学习《印祖文钞》中的《净土决疑论》第八讲。尽量每周一次,如果有精进勇猛的同修念佛念得相应,尚还可以。如果为俗务所缠,心力不堪,乃至功课也没有怎么做,如我者也,那么每周的一次听法,我可以告诉大家是救命稻草。这个在因缘法中,将来自然会水落石出的。 在此前的内容中,讲到印祖在呵斥这些“但噇酒糟,逐土块”,误入偏颇渠道的禅人。他也为祖师爷鸣不平,说千百年来,像赵州禅师说,不要说佛这个字,念佛一声,还要漱口,多少人在传颂。但是同样也是赵州禅师,他说的另外一半就忽略了,就像喝咖啡要有咖啡伴侣,很多人就只喝咖啡,忘了伴侣了,所以就会误入到知见上的一种苦,不明了。伴侣就是,没有提及祖师爷还说阿弥陀佛是三世诸佛的老师,要以念佛来报四重恩。 那么印祖就说了,这本来是一个人说出来的话,为什么大家觉得舒服的、自己相应的就成为依据,不相应的就不成为依据。然而让大家在知见上受损,修行上懈怠的,反而成为依据。真正从事相上要有法,要执持,要老实行去,反而大家认为是执著。这种佛门弊端一直在传续,到现在还有。就像我们老不愿意承认末法时期,认为法怎么会末呢,可是到了这个时代确实末法,因为人末了,所以问题还是出在人。 前面讲到“一依一违,自相矛盾”,同样一个人出口的法,为什么信这一半儿,不信那一半儿,这样的话是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下面我们再来看,“夫赵州所言,总归本分。‘佛不喜闻’,与‘念佛’等,皆属转语。” 赵州禅师也是走过所谓的冤枉路。为什么说所谓的呢?我们都知道“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回来以后才知道白白费了草鞋钱。现在的柏林禅寺也是禅宗的一个代表道场,特别是在当代来讲。要知道赵州禅师成就了以后,他所有接引人方便的这些语录,法法头头都是让人往法上、道上直接痛快的去会通、相应,所以赵州禅师的这些话是极专业之专业的。不要说外行,在业内来讲,你不是高端的,都没办法把他弄明白。所以他完全是无暇顾及全面,只从根本上下手,所以叫做“总归本分”。 “总归本分”是佛法的核心。但是如果都讲本分,那么就让众生丧失了入道的因缘。不懂“本分”的人就入不了道,一下子“本分”不了的就上不了道,而且由这个“本分”所引发的弊病,防护不了,就中了邪道。所以“本分”这一法呢,只是在最关键、紧急关头,画龙点睛的时候用一下。平常佛法在人间,一定要依着人的能力来修。所以才说万善也要同修,不能瞒因昧果。要论本分的话,所有法中都见本分。那反过来说,每修一法都在本分中,没有离开本分。 赵州禅师讲这些话是为了让你就跟钻角、钻钻子一样,就借用这个点,蹭的一下穿过去、透过去,所以叫“皆属转语”。什么叫转语呢?就是转识成智,或者常说的截断众流,即刻超情离见。比如有的祖师说:“我的烦恼太重,把我束缚住了。”那他的师父就说:“谁束缚你了?”这一句话说出来,谁束缚你,就是让你转,从凡夫的思维心、妄想不断流水线上,即刻让他截断,悟入无言,顿悟真理之境。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一听转语,其实还转不了。为什么?比如“念佛是谁”的用意,就是“啪”的给你来这么一下,你即刻悟道,到处都找不着个谁,这也是一种转的方法。当然,从禅宗专业的参究来讲,它是一个话头。直接就说“念佛是谁”,这个话头的那一念没起来的,最干净的那个不动心念的时候。 这个且不说,光说“念佛是谁”,我们不是转念就止住了,狂心就歇了,往往又会转念去想:“这念佛的是谁呢?是谁呀?”所以真正让你参念佛的是谁,就是要悟到那个没有谁不谁,跟智相应,不要在妄想上不断的制造流水产品。很多人了解不了这个手法,但是了解的就能够得到大利。 “若能直下识得自心”。 “自心”时时刻刻都在,我们所有的,包括打妄想的、起烦恼的、贪嗔痴的,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心的相态,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上面又加了一层情见、分别。可是这个法,在此时此刻要在微细上来论的。因为一旦说到如如不动或者什么,我们就以为一定是个死的、不动的东西,是凝固了的、僵化的,这是我们常在法上理解的一个误点。实际上并不妨碍它继续有物质的这种存在、感官觉受,同时也包括思想上面种种所谓的想法。想法想法,这个“法”是有的,包括妄想这个念头也是有的,你不要在这个法上再起想就行。这次次我们也常说,一次又一次心地上的认知吧。 所以说“直下识得自心”,“自心”就一直在,都不用你刻意再去认识,直面它就行了,无间距的、没有推敲的去面对它,它就是自心,一切都是心。但是因为我们的情见太多了,而且形成一个常规的一种堵塞包围。 “若能直下识得自心,方知赵州道越常情,语出格外。” 才知道为什么祖师爷要说这些话呢?就是因为我们情见太多了,包裹的太多了,让你直接把它给闪出来。就像一堆人围着你让你都喘不过气来,你找到一个口,蹭的出去了。他围他的,你已经出来了,冷眼抽身在外,一切就是心的显现,随它显现,随它轮转。 所以“道越常情,语出格外”,就是不在通常以为的这个。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就是摆脱不了通常、以为。这么一讲,大家可能说:“好好好,我清洗一下思想,归零一下认识,然后从头开始。”所谓的重新认识,他还在这个常情,这个格局中。 所以为什么悟比登天还难,就是这一点,抖不干净,退不出来。但并不是说悟的人就啥都不干了,既然一切都是心的体现,那心开悟了,难道你还依着这个心让自己堕地狱吗?显现地狱境吗?不可以。 所以说,“当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 开悟以后的人还是念佛,而且念得勇猛精进,“唯日不足”就是嫌时间太少。所以,禅门常说悟后的修行还跟悟前一样,还是该干啥干啥。印祖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讲到宗和教,一个如将军密令,一个如圣帝明诏。实际上密令它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不能公开,这是禅宗的特色。所以既然说开悟了,还是念佛。我们现在也明白,悟后还同悟前一样修。那此时念佛是在干什么呢?难道没在禅里边吗?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都是禅,就是禅,本来就是禅啊,根本没办法不禅。 所以说:“当孜孜念佛,唯日不足矣。”识得自心的人也是这样,那一下子悟不了的,“倘不能亲见赵州,则宁可以念佛为修持,不可依拨佛为把柄。”你既然没办法跟赵州祖师爷一个鼻孔出气,那么你就依他所说的念阿弥陀佛为日常的修持。而不应该把他的这一句话当作不念佛的借口。为什么这么说呢? “依念佛,则即生便出轮回,将来定成佛道。” 这是太正统的一个次序了,禅宗开悟了以后,也不是一下子就成佛道的,是跟佛一样的知见。也就是这么往上砰的一跳,跳到这个高处了,跟个子就长那么高的人,见到的视野是一样了。问题是你还没那么高,还得长呀,什么时候稳稳的在地上走着个子有那么高,就能看得见那儿了,那才叫做成佛道。所以有时候个子不够高,你还看不到那儿,一堵墙堵着,你还没有出轮回。 但依念佛的话,肯定这辈子是出轮回,阿弥陀佛来接引。这个法就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将来定成佛道也一定是这样的。因为极乐世界去修行,就是一生补处,圆成佛果。问题是你如果依着赵州禅师这样的来依教奉行,那就好,不妨碍。如果你依着赵州禅师本来是“宗”的那个,当作“教”来奉行了,就惨了,为什么? “依拨佛,则谤佛、谤法、谤僧。”成了一阐提,十逆重罪就造下了。“现生则罪业山积,福慧冰消。” 你活着的时候,图口角痛快,随便这样放开了一说,把那罪积的就跟山一样成立次方的增长,自己的那点本来就不圆满的福慧,就跟现在的气温升高,雪山化的时候啪啪的往水里融化,就那么转眼就淹没在水中不见了,淹没在贪嗔痴之中。 现生而已,“命终则永堕阿鼻,长劫受苦。” 这就是一样的祖师爷,讲出来两样的话。其实是一个法,应该也是一个话,但是就被两样的人解读成不一样的法,有见地的能彻悟自心,没有见地的跟着瞎转悠,绕远了。将来你自己绕吧,一直要绕到地狱,绕进去了绕不出来,很可怜。 所以印祖说,“其利害得失,奚啻天渊”。 两种路线的差别何止天壤之别,如果说有一部分人能够得“识得自心”,利益尚还可以。问题是现在的人没有这个机缘,没有这个法,没有这个福德了。 所以,“总之,今人率皆福薄慧浅。”现在的人状况就统一这样,“业重障深”。具体表现在哪里呢,从赵州禅师的开示被演绎成这样的一种角度,就足以说明业障深重。 为什么呢?“于得益者,皆若罔闻。”真正要紧该听进去的话,跟没听一样,听不进去。应该记在心里依之而行的,完全忽略。“于受损者,全身顶戴。”反而是很难得利益,甚至完全背道而驰,这样的效果,倒是非常投入的就让它出现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行小字,特别要注意一下,也不能把它混乱了。“得益受损,且约未悟错会说。”如果真正听了以后开悟了,那就按照前者一样是得大利益。现在说到底是得益还是受损,都是立足于你没办法没机缘开悟。所以“非古德所说之法,有益有损也。”不是赵州老和尚说的,有一些法是让你得利益的,有一些法是让你吃亏的,不是这样的。吃亏、得益全在于我们会不会听。 “诸师酬机之言,悉皆如是,不劳备释。” 后面说这一句一笔带过,所有的祖师爷门,特别是赵州禅师以后还有很多大祖师,这种转语,为了让人识得自心的话,太多太多了,都是这个套路、手法,就看听对还是听不对。而有得益和受损的差别,自己心里有数就可以了。 好像我自己的因缘也是,数次讲法中都涉及到这个问题。这也是禅、净两门的核心要厘清、辨明和融汇贯通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甚至有时候听完了回去,自己的知见,佛法的领悟力生起来,跟别人讲解乃至分享的时候,还会犯这样的错误,甚至不经意间就带出来这样的姿态。这个请大家切记、切记。 下面的一段话大意是什么呢?既然你喜欢听禅门大德这些开悟祖师的话,虽然赵州禅师确实是一线的、有分量的人物,但是还有同样泰山北斗的人物,也说了些另外的话,都是宗门的祖师。一个人说的这样两边的法门,方便门。那么还有这么多人,个个也在偏赞净土。比如说有的禅宗祖师也会赞净土,你咋不作为依据,来这里说辞讨论呢?这一段的立场大致如此。我们来看论文。 “汝谓诸祖诚言,断可依凭,何不依百丈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乎?” 印祖不止在他的一篇文章中罗列有功于净土的这些大禅宗祖师。像百丈禅师,他是在六祖慧能下面第四代的祖师爷了。六祖慧能有一个优秀弟子叫南岳怀让禅师,南岳禅师传给马祖道一,马祖道一又传给百丈怀海。那个年代来讲,特别是马祖道一和百丈禅师师徒俩,可以说是他们创建丛林法则。 也就是说从佛陀时代,带着那么多的常随弟子去乞食,然后树下坐、禅修、闻思。可是问题是,印度的风俗如此,还有它的气候属于热带。转到中国以后,一方水土一方人,所以就成了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从佛教史上稍微了解一下,很多那会儿刚刚过来翻译经典、传扬佛法的人,那个时候还没有道场寺院,就是自己有个机构。再一个就依附在其他的地方住,就跟精舍或者是居山等等,反正各种形式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这样一个丛林道场,特别是在规模上和规矩上。 像马祖道一,特别是百丈怀海禅师,就是真正开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现在的丛林要则有二十条,大家都知道,“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因果以明白为无过”,“山门以耆旧为庄严”等等,大家到庙里边,很多时候都有机会看到。这也是他老人家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和慈悲心肠,对于住丛林怎么样共住,怎么样发心,有这样的二十条开示,每一句都是八个字,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其实就是“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很多时候大家听了,就觉得禅宗的大祖师,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可是这就叫目标明确的好处。“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就锁定西方净土,这是大靠山。你修什么都往净土这儿回向,你爱修什么修什么,参究、观照、持咒都可以。其中“以念佛为稳当”,念阿弥陀佛最没有后顾之忧,不会出现险情。一句佛号锁定西方,这就是稳当的一个指标。 比如说,我们一辈子在心地上用功夫,也不说开悟吧。有一点点世间通常认为的定力,哪怕有这么一点点功夫,你其实也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使得上劲。甚至积功累德一些功课,有时候乱糟糟的,这也想修一下,那也想试一试,最后等到要开始立地算账的时候,它们也开始闹分家,不稳嘛,家里就乱了。什么是家,就是我们的心地。 只有一心一意念佛这个稳得很啊,到立地的时候,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不往西方往哪里嘛。所以说净土法门进可攻,稳当,退可守,是后台,阿弥陀佛摄取不舍。能行也行,不能行也行,所以真的是弥陀摄取不舍,就跟摸顶加被一样,常住其顶。说实话,其他的法门很难摸的着头脑。纵然偶尔的摸见一点头脑,也不是能够一直摸到顶的,纵然一直能摸,这辈子能不能到头呢?而且就禅宗来讲,这种高妙法,不要说净土是极难信之法,其实换某种角度意义上来讲,净土法门是最好信的法,所有其他的法都要比净土难信。 比如禅宗说相信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这个法更难信呀!大家要知道信自佛比信他佛更难。信阿弥陀佛就在西方尚且还能接受,一步步不断的坚固,信自己就是佛,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太难以置信了,越想越不敢信,越想越松动。本来禅宗开示,一听觉得畅快,马上还一念相应,过一会就想想,因果轮回真实不虚,我还是个罪恶生死凡夫呀。你不敢相信,所有罪恶生死凡夫一切的行仪举止其实都是佛心、佛性?你不敢苟同,难以置信,所以狂心就歇不下来,依然心动不已。确实就是罪恶生死凡夫,就这么难。 今天也不一条一条的往开了说,像祖师们提供给我们的,念佛稳当的功德。就随便从这种小小的侧面角度说一下,都能够挖掘出来很多见解,大家要注意。百丈禅师在丛林要则里面,居然加了这么一条,而且还排在第二句。“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一个是住的地,安身立命之处;一个是修的法,安心立命之处,已经早给我们道破了。祖师爷们慈悲,在各种载体中都早已经把这个法门衬托出来,这可以说在现前的大众中这么的给开示。 亡者也同样如此,大家看:“又何不依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悉回向往生净土乎。” 这个我们在另外的课程里也给大家讲过了。百丈禅师立的规矩里边,丛林里的师父们要往生或者去世以后,都是依照净土的回向方法,全部都要念诵“阿弥陀佛身金色”,希望西方三圣加持摄受病僧或者亡僧,全寺的两序大众,海众同音齐心协力回向。如果能好,就让他好起来继续修道,如果不能好,助成他往生。所以在清规里边,不管是说法、助念、回向、乃至荼毗,全部都是以净土为归的,没得商量。 所以天下丛林几多都是禅宗道场,都是依这样的化送亡僧的轨则,难道你视而不见吗?这个禅人难道你就没有住在丛林里吗,何苦还有这样的疑虑呢? 后面还加了一句,既然是化送亡僧,无一不是如此,“将谓百丈唯令死者往生,不令生者求生乎?” 反问这个禅师,你就不要再有问题了。僧人圆寂了以后的法轨,并不代表净土在禅门里边盛行。印祖就提前把他的嘴给堵上了,你不要再说这是给往生的僧人所设的法,难道百丈就只令死者往生西方,令生者就留在娑婆世界,不要成就吗? 比如说我们也助念,助念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生者也在加分。道场里面这样的轨则说明要给亡僧助念念佛,那么没亡之前的僧,其实平常都在念佛求生西方。只不过是按照这个法,在亡者往生的时候给他添力,实际上同时也给现前在世的行者们加分,助念也是这样的功德。这就为什么好多人把净土当作死法门,佛门尚且也有这种误区。这是百丈禅师。 下面又引出一位大祖师爷,“又何不依西天第十四祖龙树菩萨,如来预记往生,龙宫诵出《华严》,广造诸论,偏赞西方。如《毗婆沙论》称为‘易行疾至’之道乎?” 印祖在呵斥轻慢净土的人时,特别是对教理和佛教史有些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段话。第一个比如说西天十四祖龙树菩萨,汉传佛教称为“八宗共祖”,把他老人家请出来,就像你这个禅人,你还有什么好说的?龙树菩萨是佛给授记的,说将来我灭度后,印度有菩萨出世,“证得欢喜地”,欢喜地就是登地的菩萨,最后还是“往生安乐国”,这是佛给授记的。 释迦牟尼佛给龙树菩萨这种授记,实际上就是,在正法时期就开始为末法铺设得度的法门和众生的依怙。要不然像龙树菩萨这样的大菩萨到人世间来,度化众生完了,哪怕他密修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没必要说了,反正他是在这个世界修成的,证到欢喜地。佛还在龙树菩萨没出世的时候,就把他的法缘给讲出来,大家想想意味着什么。 所以九界同归,上圣下凡皆还归此法界。龙树菩萨能诵出《华严经》,那是什么境地,可以这样理解,他游遍华藏世界海,反而又特别造论来偏赞西方,《毗婆沙论》里边第一次把净土法门提出来,称之为“易行道”。他打了一个比方,就是依照通途法门修,等于造了一艘船倒是挺好的,放在陆地上你推着走。也不是说走不动,可是推着走,挪一点点,那太费力,磨损度还高。那么净土法门就像在水里乘船,而且风也顺,帆也扬,正好。 所以印祖说,你反对净土,咋不看看龙树菩萨的结局呢?还有,“又何不依第十二祖马鸣菩萨”,马鸣菩萨比龙树菩萨更早,也是大乘佛法代表性人物,“于《起信论》末后,示最胜方便,令人念佛求生西方,常侍弥陀,永不退转乎?” 《大乘起信论》其实内容是非常难的,很生涩。有的同修可能有所了解和涉及,它讲到,“一心生二门”,乃至常说的“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里面讲的特别细致入微,所以这部论典非常伟大,可以说是在宗经论里边是最杰出的代表。这样的一部论典,你看,“示最胜方便”,《起信论》最后专门有一小章讲净土法门,劝人念佛求生西方,能够见到阿弥陀佛,常聆法音,侍奉弥陀,那么能够快速得不退转,这是第二位,马鸣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从宗门的视角来看,他们的教法还传得很广。我们再来看,再往前推那就更厉害了。 “又何不依二祖阿难、初祖迦叶,结集三藏,与净土诸经乎?倘净土不足为法,有害于世。彼何不知好歹。” 印祖很少把话说到这个层面。一般常讲的就是,你为什么不看看龙树菩萨、马鸣菩萨,历代的大祖师,智者大师呀、永明延寿禅师呀,乃至明清的这些大祖师们。在《净土决疑论》里边,这段话还真的说得很绝。如果你认为净土法门有害,不是个好的、究竟的法门,那么为什么不依二祖阿难?阿难叫“多闻第一”,如果要说阿难有不是的话,说实在的佛法整个一套就败坏了,佛法也没有了呀,结集三藏是阿难诵出来的啊。还有初祖迦叶,如果说迦叶都有过失的话,那释迦牟尼佛也不对呀。为什么呢?迦叶是他的首席心子,结集经典也是迦叶提出来,组织成这五百人的队伍。 所以印祖说如果净土法门有害的话,为什么这两位人物当时在结集三藏时候,把净土诸经也要结集进去呢?它不是究竟法呀,不是上妙法门呀,不足以为大根器人修,到末法时期甚至有害于世,难道他们就不知道轻重利害,没有择法正眼? “贻后世以罪薮乎?” 这话问到这里,这个禅人也再不能说了,因为他要反对这个,就等于说自己安身立命的佛法,佛教三宝,都有问题。 印祖又说,“又诸大乘经,皆赞净土。而小乘经则无一字言及。将谓诸大乘经,不足为法乎?” 因为教法中,我们知道小乘还不是究竟法,只有大乘才是究竟法。在小乘法中,没有一字提及有净土法门,因为他们吃不消。反而在究竟了义的大乘经中处处偏赞净土,指归西方。为什么就不想想佛的用意何在呢?你就认为诸大乘经都不靠谱吗?都在千经万论同宣净土法门。那就算释迦牟尼佛一尊佛有错,阿弥陀佛难道贿赂了释迦牟尼佛,在这儿宣扬他的不究竟法? “又佛说《弥陀经》时,六方恒河沙数诸佛,悉皆出广长舌,劝信此经。”难道这些佛都糊涂了吗?“将谓六方诸佛,亦贻人以罪薮乎?”这六方佛代表其实也是十方一切诸佛,佛佛道同,佛都有佛知见,佛都是五眼圆明,都是正遍知、明行足的功德,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反对净土法门?不但不反对,还大力的提倡,还吃偏食般的赞叹,正信。这是为什么?你身为佛弟子,难道你就不想想? 你看,印祖这么一脉给讲下来,真的是头头是道,可以说批的这个禅者是体无完肤。因为给说绝了,不给你这个机会了,这是弘法人的辩才无碍。无碍有一个功德,就是我已经把它说到圆满了,你再无漏可寻了。 随喜赞叹《印光法师文钞》,也随喜赞叹现在在听的诸位,将来能够听到的诸位,大家的福德因缘能够听闻学习《印光法师文钞》,在因缘中此时此刻我能够荣幸的来讲《印光法师文钞》,大家能够受用的来听《印光法师文钞》。阿弥陀佛! “如谓六祖、赵州等,不可不信。则龙树、马鸣、阿难、迦叶、释迦、弥陀、六方诸佛、诸大乘经,更为不可不信。若谓诸佛诸祖诸经,皆不足信,又何有于六祖、赵州为哉?” 这里传老讲的特别好,说禅者其实就是自相矛盾,自语相违。你现在在赞叹六祖、赵州禅师讲的痛快淋漓的这些话,似乎在呵斥净土,被你这么一听更加的放大了,就用它来拨无净土,贬低净土。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六祖、赵州靠谁呀?背景是什么?源头在哪里?你现在说六祖慧能大师、赵州禅师,当然是不可不信,确实要信。可是你不要忘了,那像龙树、马鸣菩萨、阿难、迦叶,我们的本师教主、弥陀慈父、六方诸佛、三世诸佛皆以“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这些经法,这些佛菩萨、祖师难道就可以不信吗? 所以印祖说“更为不可不信”,也就是说一定要比较,那么轻重、大小你也要知道。虽然平等来讲都是佛知见,但是差别相上,教主就是教主,佛就是佛,菩萨是菩萨,祖师只是祖师,你不能混乱。 所以印祖做了一个比喻,特别到位。“见近而不见远,知小而不知大。如乡民慕县令之势力,而不知皇帝之威德。小儿见铜钱而即拾,遇摩尼宝珠而不顾也”。 特别的贴切,让人非常深刻的来认知这个上座师的错误知见。老听这样的法,大家每一次都要吸取出来,一定要说服告诫自己,净土法门的伟大、究竟、根本,和我们的缘分,就是死死的赖在净土法门上,这辈子就要靠净土,就要靠阿弥陀佛,就要靠四十八愿。但是确实真的很多时候,我们“见近而不见远,知小而不知大”。 现在来看,整个教内外来讲,说是法要弘扬吧,弘法的也多,乱弘的也多,能不能弘的,是不是弘法的,有没有正知见,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在听这个法的时候,真的,现在的人呀,困难重重,我可以这么跟大家说。不是说没有善根,前面不是讲过,这个障碍太深了,有时候入佛道先起信的时候,第一个就接触不到正法。在我这里,我也有一些法缘,甚至一些弟子,开头的时候也走弯路,接触不到正法。 正法有两个标志,就是佛说的经教,公认祖师们的论典,不能绕开。而且古来的大德,跟现在乱嚷嚷的这些,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一定要认清。 这几天有人说哪个法师在弘扬《法华经》、《楞严经》,说只有《法华经》是究竟的,说他讲的法太好了,自己听的特别痛快。我说你惨了,为什么偏偏就你就能遇到这样的?为什么?我就连续问好几个为什么。你好好的学佛,我们一直也在讲祖师的言教,但是不晓得为什么在他的因缘中,就老会横插进来这种门门道道。 所以一个是要能够接触得到正法、教法,另一个还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善知识。当然特别声明一下,我也不足,惭愧不算是个真正的善知识。那么我一直在讲的、遵循的,都是真正的善知识开示的话,我们共同来学习贯解一遍,这也是一个天大的福报。如果你第一重关都过不了这个,你还讲什么法门、宗派的利害相关,进退次序,你更进入不了了。所以“见近而不见远”呀,就是因为我们的目光短浅,福德不够。 好多时候就知道一点点,“知小而不知大”。现在的很多法,我们都往佛法上会,但是一见到这些小法,小到什么程度,比如一味的只讲世间法,不求解脱法,不求往生法,这大小就分明。那从因缘法中好像跟佛法沾上点边,只是结个小小的佛缘,再上不了道。但是我们也往往就停止于结缘就好了,每天好像就是也跟佛门有点因缘,做做好事,发发心,或者跟师父们一起沟通沟通,聊聊天,一起朝拜朝拜,参加参加,就这些,他就又知足了。 大家要知道,在法上真的不能知足。在世间的物质上知足,在法上不能知足,要有善法欲。现在更麻烦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又讲一重更为低层次一点的,“知小而不知大”呀,就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佛法在讲什么。 昨天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释迦牟尼佛降生的日子。大家都在看着那个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都在参加浴佛。那么有几人能知道,释迦牟尼佛来我们世界说了些啥?为什么说这些啥,有没有研究? 现在也是乱象频生。我昨天看到视频上,有些不正规的道场或者一些糊涂居士呀,一块搞的这些活动,还给释迦牟尼佛太子像通了个开关,然后上面一浇水,水就从这个太子像下面流出来,大家还拿瓶接,又成了圣水,灵水了。就这种,我看着想想伤感,在这种氛围中这佛教往哪儿走,往哪儿流呀?一个,也不了解,不了解也算了,管他三七二十一就乱来。你也乱来,我也乱来,人人都乱来。最后不乱来的说,他们能乱来,我为什么不能乱来?再加上有的居士团体,他才不管你什么正法久住不久住,护持不护持,当下热闹了再说。 反正就这些,就叫“知小而不知大”。我们现在就知错而不知对,知偏而不知正,已经达不到“知小而不知大,见近而不见远”的地步了。 所以印祖也说“如乡民慕县令之势力”,看见个县老爷就以为牛的不得了了,他从来没有想到能够见到皇帝。小孩见到钱就赶紧去捡,见到摩尼宝珠反而认不得它有多宝贝。 传老在这里特别把摩尼宝珠解释了一下,我们常听这个词,就叫“如意宝珠”。这摩尼宝珠能够随意满足需要,能够想干啥就干啥,不可破坏。在经典里边,一直用摩尼宝珠来比喻佛陀的功德,乃至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希望大家在我们的法缘中能够一直增进不退,早日见到每个人自性的摩尼宝珠,也是阿弥陀佛这个摩尼宝珠。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下次再见。 上一页1234567891011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1]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