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 正文阅读

[佛经]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第12页]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13] [放入我的收藏夹]
(第十二讲)
好,请诸位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吉祥。
我们今天又是初一的吉日,来一起学习《观经四帖疏》。今天我们在玄义分里面,要讲到诸多问题里边,上次我们讲到的是第二大版块,也是第五个问题。这个问题牵扯呢,是非常久远的。
我记得我在北京的时候,有一次在一个地方,当时跟一些学者,特别是其中有一位非常非常有名的大教授,他看的经书,估计要比我们多很多吧。聊说之间,他突然间说到净土法门,极乐世界,他当时的态度说,净土法门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听得我就倒吸了一口凉气,也没说什么。觉得可能在当时的因缘中,人微言轻嘛,无济于事。但是实际上,我们常讲到住持正法,正法,这个正法呢,就是稍不留神,一不小心,甚至有时候完全是背道而驰,自以为是地来认识佛法。
今天我们讲的这个题目就叫做“会通别时意”。大家要注意,有一个叫做“别时意趣”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佛教史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就是对净土法门的误会,它对于,除了说净土法门,整个佛法,整个一代教法的正偏,都出现了错谬之处。
而且特别是这个问题,就提出来别时意这个问题,还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乘根本论典。而且这部论典,又是另外宗派所依的核心论典。所以说一旦理解错误了以后,再加上后来人云亦云,一错再错,多重的错误给上面包裹起来,传扬开来以后,可以说让净土法门在近百年的弘扬中,受到了重挫。
我们也想想这也是行者们的悲哀,好多人就放弃了来修净土,这是在佛教史上,特别有代表性的一件事情。
那么,这个问题的点是在哪里?什么叫别时意啊?就是说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是这一辈子可以成就的,刚才讲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什么?是让你多念佛,劝导你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善根,看看哪一辈子攒足够了以后,方能得度。就叫别时意。
讲这个之前,因为这个话题太专业了,我们先也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别时意。这个论点在《摄大乘论》里边就提出了四依四意。
什么叫四依呢?众所周知,我们常讲到学修佛法,不是说,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这叫做四依。一般可能我们还听到过。
还有一个概念叫四意,他认为说,四意的这个说法可以解决一切,就是说别有言外之意趣的道理。所谓的别时意,就是别有言外之趣,另外在这个话外,还有真实的目标,目的,给你讲出来。就叫做四意趣。
四意里面,第一个叫做平等意,是什么概念呢,是指为了消除我们学修佛法中生起这个分别知见,佛法是平等法。那好比经典里面就讲到说,释迦牟尼佛,在哪时、哪处、在哪个世界里面,叫做毗婆尸佛。
实际上,毗婆尸佛并不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释迦佛,但是为了说明诸佛所证的法性是平等的,当时释迦牟尼佛就说,我在彼处,彼即是我,这个就叫平等意。为了消除众生的分别之计,立于平等的立场。那因为说佛佛道同,就是诸佛所证得的法身,法性是一个道理,是没有问题的。
但实际上,你从相上来讲,毗婆尸佛就是毗婆尸佛,释迦牟尼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是为了从根上消除这个差别相,我们的执念。
第二个叫别义意,意义的义,是第二个义,一撇一捺一点的那个义。就是为了去除听法者的轻慢障碍。比如说,有时候把法给说重一些,但是说的也没错。你比如说,经典里面讲到说,我们要事奉多少恒河沙诸佛,然后才能够了解大乘佛法,解悟大乘佛法。
那如果实际上浅近而言的话,我们要了解大乘佛法,那只要你,并不难呀。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凡夫,他只要有思维,对吧,只要认识字,会思考,就可以。他不一定说要,一定要遇恒河沙佛,才能够解了大乘佛法。
但是,他这里所说的说,为什么要值遇恒河沙诸佛,要事奉呢,就是为了,实际上是要亲证这个大乘境界的真实之境,从这点来讲又没错。因为要证到大乘这个实理的境界来讲,登地的菩萨才可以,一般的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以他这么一说,就是为了听法众,他有这个轻慢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说了一个别义意,别义意。
再一个,还有一个叫什么呢,叫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补特伽罗”是印度话,翻译成咱们汉语就是“有情”的意思,“众生”的意思。就是针对众生,随顺着众生的意乐,而说种种法,叫做众生意乐意趣。
你比如说,他还没有入道,那么,佛就对一个没有入道的众生,看到他的根性,他比较心量广大,能够慷慨而行。他就对他赞叹说,布施好。他就不断地赞叹布施好,那么他就开始行布施道。行布施道,行着行着,如果他反过来开始出现了这个反作用了,他执着于布施了。
你别说有的人修福,这个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修行。有时候你修着修着,就是会执着到这个修福里边。什么都在种因的时候,就联想到果,我要得什么报,得什么报,在布施的时候也是这样。
那么,佛为这些人开始什么,开始毁破布施法了,说布施不对,说你这是只获人天果报,不生如来之家。这个就叫做随众生意乐而种种说法,随众生意乐意趣。
因为他已经布施得,就是开始过了,布施对他来讲不是一个舍了,而是一个执了,执着了。你像公案里边不是有那个庞居士,庞居士最后他很有钱,大富长者。最后他租了一条船,把家里的金银财宝全部给扔到江里边去了。
别人说,你这个不对,你是这么大的大居士,佛教徒,你不给大众布施,你把这么多东西就白白扔在水里边,太浪费了吧。他就说了,我生生世世为布施所累,那这时候布施就成为了障碍了。
你比如说,你看弘扬佛法,所谓的讲经说法。那佛就说,讲经说法功德无量。但是如果,你比如说我吧,现在讲的讲的,就讲上瘾了,不能不讲了。这个时候就会有人在说,光说有什么用呢?没有真实功夫,纸上谈兵,说食数宝,入海算沙,那就没有用。
这个时候,这个法就对我有用。你看有时候我们常住上,大德们开示的时候都会讲到,能说,说那么多,说那么多,真正的功夫也没有,那这是对的,那我就听进去了。
当然,这个也不是谁都能说的,你真正功夫到了,或者说明心见性了,后得差别智出来了,能够借机点拨。你也不能说这个法走到哪里都说,光说有什么用。现在没人说,我们佛教,那都嘴一闭,在那成天庙里过日子,庙也要破产了,没有信徒了,弘扬也弘扬不开了。
所以佛也说了,“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不是说“有僧说法龙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所以说,法呢,要契机。不能就不分时处,信口发泄地说,看在哪个层面。所以这个就叫做随众生意乐意趣。
那么,我们这里讲到的别时意,我也刚才讲到,在别的时间,别的之处,而设的言外之意。好比说,就在这个论里面就讲到说,称念多宝如来名,便可以决定成等正觉。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他是怎么说的呢?是为了劝诫懈怠的行者,就是不好好修行,懒的人,“就別时利益而说,非言今时即得之”,就是不是说你这辈子就真的能往生了,就这么一个概念。后面我会讲到比喻,他说,就好比说,一分钱,一分钱,能够攒到一百块钱,但是不是说,你一分钱马上就能变成一百块钱,你得慢慢赚,慢慢赚,就别时而说,所以叫别时意。
这个法,实际上是为了消除懈怠的人,不好好修的人。那么懈怠了,对于修道成障碍了,他才说这个别时意的教法,让众生见到这个利益,诶,那么即刻就去修行,说这个利益将在今生此世就见,那么实际上是在别时而见了,就是一种方便。刚才我们讲,说实在的,要定位,就是善意的谎言,就是这样子的。
那么对于这个别时意里边,等一下我们论典里面的内容,具体会讲到它还有两重,一个叫做一行别时意。就是成佛呀,我们常说六度万行圆满了,才成了究竟圆满报身佛。所以说,你不具足万行,是没办法成佛的。现在告诉你说,只要念佛这一行就可以成佛,实际上就叫一行别时意。说你六度万行都没有修,你以为光念佛就能成佛吗?没门。但是,现在怕你连佛都不念了,所以告诉你说,不用六度万行,这一行肯定就能成佛。先把你安抚住,就这意思,叫一行别时意。
另外一种观点呢,叫做唯愿别时意。就是比如说,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那么你一定要发愿,还有所行。我们常说信愿念佛,你要有愿力,还要有行持,就是要念佛。如果不具愿力和行持,是不得往生的,不能够往生。
但是为了让大家的信心能够保留,在这里说,只要发愿就可以往生,这叫做唯愿别时意,就是唯有愿力就可以往生,实际上是往生不了的。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叫做别时意。
这个论典里面,主要是提出来这个别时意。诸位大家也听明白了,这个别时意的概念一出,就意味着净土法门就是彻底方便了。我们常说第一方便,就彻底方便。什么意思?绝不是今生能够往生的事。
诸位也是净土行者,你想想,我们听到说,本来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然后好不容易还遇到这么一个横超,带业往生,他力本愿法,结果这会儿再一听说,原来是个善意的谎言。那末法时代的众生,真的就是学佛已经无益了,真的就彻底落到别时意来了。
所以,这个当时的伤害啊,对于净土法门,上百年的时间,好多净土行者就放弃了修行净土。当然,这也是一种共业知见,想想都非常的可悲。当时在《摄论》出来以后,隋代以后,就这个别时意说,对净土法门产生了极大的障碍。
后来的见解是更加的出格,为什么出格呢?就是,比如说有一个《摄大乘论》专门弘扬这部论典的法常法师,有一个叫法常法师的。他发挥别时意就发挥得更加不靠谱。为什么呢?他说所有净土法门所设的,比如说极乐世界的佛菩萨的眷属呀,乃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呀,等等这些,他说根本不是说这辈子就往生,那你们太天真了。只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接引众生,成就信心法门而已了。
他细化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说西方有阿弥陀佛呢?是为了摄取引导我们这一个国土的众生,喜欢佛的这个习气,见了佛欢喜,见了佛恭敬,所以说给极乐世界立了尊阿弥陀佛。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有水鸟树林说法呢?他说西方极乐世界之所以有七重行树,七重罗网,这个为什么呢?是因为摄取接引,引导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喜欢树林子嘛。大家不是说,到这个野外去郊游一下,纵情山水,啊,觉得大自然非常美好。就因为这个国土的众生有这样的习气,所以他就设了这么一个局。
还说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众,是因为我们这儿的修行人,喜欢亲近善知识,所以就极乐世界都是清净海众。说八功德水好,是因为我们这儿的众生,仁者不是喜欢山,智者喜欢水吗?那就极乐世界也设点儿局,有水。这个概念,就是比《摄大乘论》的本义上的误会,又增进了多层的大误会了,彻底给扭曲了。
因为《摄大乘论》在教内的影响是极大的,你们稍微有点佛学常识的就知道。而且《摄大乘论》的作者,又是印度大师级的人物,是大菩萨。所以说,这样一来的误区,就引发了我们东土的祖师爷,很多法师,开始试图重新说明,让净土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所以很多大师,净土的大师呢,在这上面进行了一个会通。
这里善导大师,你看在玄义分中,就专门辟出来这么一大篇幅,来讨论别时意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一行和万行。就是到底是光念佛就能往生成佛呢,还是说非要六度万行才能成佛?光这个一行别时意,大家来看二十页的内容,第三段。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一论云“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若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
这几段实际上,就是文字上是有一些晦涩,不明确。所以大家要认真地来看一下,就是他的用意在哪里。甚至有些,这里的“一论云”,就是指的在《摄大乘论》中,《摄大乘论》中里边就讲到说,有的懒惰的众生不乐勤修行,如来为了使他勤修行,是一个方便说,比如说持诵多宝如来的名号,就能于无上的菩提,得不退转,就能得不退转。
但是这个别时意的立场是什么呢?一般我们都知道说,成佛要万行具足才能成佛。所以他就认为,如果说念佛一行而能成,没有这个说法。大家看到这里说,“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就是成佛,“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
什么意思?他这里讲到的成佛法,就是我们正报,每个人,众生,我们都发愿成佛,正报就是我们的色身,自认为我的有情这个色身,到时候超凡入圣,转染成净,成了大圆满佛了。好像我们通常在有为世界的表达,一定是:我成佛了。一直是正报有情,就是以拟人的自我感知,来确定这件事情的成就。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菩提就是佛果的又一个名号,“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这里就讲到“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你正报道理要成佛,那一定要六度万行修圆满了,缺一点儿都不行。这样的话,最后才算是大功告成。那么,如果光说想念佛就想成佛,无有是处。这是论典的立场。大家也要跟着走,别走神。
大家来看,这后面是什么?是论主的立场,是善导大师的立场,怎么讲呢?“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何以得知?”就是说,虽然没有成佛,没有证到佛的这个菩提果,这个觉果,这是事实。
但是,你说念佛这一行,它也是万行之中的万行之一行呀。既然是万行之一行,实际上它也是万行之行。你怎么能就另外把它放在,炒一盘菜,另外放在一个碟子上来论呢。实际上它也是这个万行,这一盆大烩菜里边的一菜呀,代表了整个这一锅菜,你为什么要把它给剔出来呢?后面就引论了大乘经典的权威,诸经之王。你看:
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这是善导大师的观点。他引证,因为《华严经》里面,不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嘛。五十三参的时候,他到南方有一个国土,这个叫可乐国土,里面有一个山,叫和合山,上面住了一个比丘,叫功德云比丘。
当时善财童子也是去参访他的时候,你看每一部大乘经典特别有意思,《华严经》里面也是善财童子去参访的时候,就是去依教,去问这个菩萨说你修什么行。结果德云比丘就告诉他说,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只知道一行,所谓念佛三昧是也。
无独有偶,大家回想一下《楞严经》里边,大势至菩萨怎么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就是大家都是修到圆通境界,我什么都不懂,只会一招,“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你看这么多的大乘经典核心,在我们这个世界流布的核心经典里面,都在单推念佛法门。大家一定要知道,祖师们再再说,我们未必有的时候听得进去,还是这么脑子一过,不能够心相应,投向这个法喜和这个境界中。所以这里就是经文明证。
诸位要晓得,这是《华严经》呀。《华严经》就代表佛成佛以后所直白的境界。经文明证说,这虽是一行,这不就是一行吗,“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所以说,虽然这么一行,但是呢,“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一定能够成佛,念佛成佛。这是这一段,算是一问一答。
 但是,下面你看,又一转,又来了,“问曰:若尔者”,那好吧,那你说是念佛即成佛,那么为什么“《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问题是什么呢,《法华经》里面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说一下,确实没有一称南无佛就成佛了的。
如果你说,光念佛一行就能成佛的话,那这个一称南无佛,马上就要成佛。所以,你看人家辩论中,人家也有这样的辩才。难道他就已经成了大圆满的佛了吗?
所以,这两种什么呀,它说法是一个意思,没有差别。为什么?就是说,难道《法华经》念一声佛就成佛了,如果《法华经》念一声不是成佛,那你前面怎么说《华严经》一行三昧就能成佛。反正是,《摄大乘论》里面讲到的念佛别时意,那你如果是正解,那么经中的念佛不就是别时意吗,它就是别时意,净土法门就是善意的谎言。
如果说,经中说的,确实是别时意,你看,《法华经》就是别时意呀,那我们讲论文是别时意就是对的,我说是对的,就是别时意。
那大家来看,“此之二文,有何差别?答曰:”善导大师说,“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你看,说《法华经》里边的这个,是另外有针对所说法的。
说什么呢,就是说为了,当时在印度的九十五种外道里边,外道呀,外道他怎么会想起念佛呢。论里面讲到的念佛,是为了自己成就佛果,《摄大乘论》里面讲到的,我们自己成就佛果,就是我们正报成佛的这个道理之法。
但是他说这里是什么呢,这是给外道设的,也就是念佛成佛的路线是给九十五种外道区别拣择所设的。如果要从有始有终论的话,比如说从开始来讲,为什么要简别外道,因为外道不念佛。所以,只要想方设法让他念一声佛,已经就入了佛道了,就沾到这个缘起,已经逃不出手心了,是这么个意思。这是从始而言。
从终而言,因为《法华经》,诸位要晓得,《法华经》,天台宗不是叫为实施权吗,又叫开权显实,所以它正好表的就是这个法。一称属于施权,“一称南无佛”,属于施权,施这个权巧教。“皆共成佛道”,属于显实,显示这个真实法。
所以你看,善导大师,在这里很明白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为外道所设的教法,是为外道所设的教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确实,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那我们讲到初发心即成正觉,也有这个意思。这是第一个,两番问答。
后面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二十一页,“二论中说云‘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你看,善导大师,大家也要明确,因为我们刚才讲了,这个别时意的观点,出自《摄大乘论》。《摄大乘论》是唯识宗所依的根本经典。那我们也不能够破这部论典,你说这部论典是歪理邪说,那佛法也要伤了。
所以,在这里,善导大师的意思,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就像通经之家不解经正义一样,就像前面的三辈九品,那么多注释给经典讲的,都讲的把它给提升了,提高了门槛。这里也说是通论之家不会论意。
我们来看呀,为什么呢,他错在哪里。他错引《观无量寿经》里边,下品下生,就临命终时,不是善知识给他开导吗,那么他连续念十声佛,念念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后就往生了。这个解释《摄大乘论》的人呀,就历来就说别时意就是说的这个,就是临终十念往生,就是《摄大乘论》里面讲的别时意,实际上不是针对这个法,但是他们就往一起串。
所以你看,后面讲到说,“如一金得成千钱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牵强附会。他这里讲到的说,所谓的十念往生者,只不过是这辈子,一辈子都没有修善法,临终了,那么好歹积攒一点儿,跟佛法结缘,下辈子万一显发了,生生世世,这么一点一点地积功累德。
这样的话,就跟说,诶,一钱不是一千块钱,是一天一下子就到一千,不可能,是多日乃得,就是多生多劫,累劫勤苦的意思。“多日乃得”,不是说一生,就能马上达到一千钱,不是一生马上就能往生佛国净土。所以,他这里还讲到,“十声称佛,亦复如是”,只不过是为往生作远因而已,不是这辈子就能往生了。
后面你看讲到,还说,“是故未即得生。道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道生,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这个啊,怎么讲呢,就是说,解《摄大乘论》的人呀,他说,是佛为了当来的凡夫不造恶业。你看,“欲令舍恶称佛”,就是不造恶业,才说了这么一个善意的谎言,说可以往生,实际上,本质是往生不了的。这种见解,看上去很务实。
我们现在学佛,有时候也会落到这样一种窠臼里面。为什么呀,看上去听起来很务实,还很通人性,甚至他还一语道出了好像很体量佛的慈悲苦心一片,说佛不容易呀,为了大家都能够积功累德,连这样的这个套路都出来了,还这么体恤佛。实际上极其罪过!这可以就是说,最正宗的谤法。
为什么,第一个,他不顺佛语。诸位要晓得,为什么叫不顺佛语呢?因为十念可以往生,是佛说的呀,这不是众生说的呀,是大圆满觉金口宣说,在经典里面说的,《观无量寿经》里面说的。那么,那我们就要这样作意,就是说佛说的,哪怕佛说的真的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假设啊,这个罪过地退一万步说,真的是一个善意的方便善巧,那既然佛没有把它说破,你为什么要把它道破,坏人的善根。这是第一点。在我们学佛的路程啊,要有很多见解要一卯扣一环,否则你就不叫做善解佛意。
难道佛陀,他是不懂呢,不懂说呢,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吗?既然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你为什么要把它一语道破?万一这个善意的谎言能够达到真实的境地呢,对不对。所以实际上,罪过第一个就是不顺佛语,没有随顺佛语。
第二点,这才是真实的,叫不解佛智。为什么呢,因为,诸位,刚才我们只不过说退一万步而已,实际上是不存在这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十念往生必然可行可信,能成。因为是靠的佛力接引呀,大家要知道,佛的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这一切的神通妙用,全部是增上接引的功德具足力,就是成就我们凡夫直接入报土。
你如果不能信这个法,就是《无量寿经》里面信的什么,不了佛智,不能够了达佛的智慧,佛的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全在其中里许,太不可思议了。我们想象都想象不来,坐在娑婆世界,生为百年的这个人生,五浊恶世末法时期的最不起眼的这个小小的人道里面的众生,罪恶生死凡夫,你去解佛智,连冰山一角都掀不开。
所以诸位,一定要相信这个法。不解佛智,不顺佛语,看上去,还好像替佛在这儿说,哎呀,大家要知道佛的婆心切切呀。为了让这些恶人能够积点善业,所以才说,十念就能往生,哪有那么好的事呢。所以真正要,咱们要放在世间法来讲,这个话很阴毒的。谁要是想把谁弄死,就这么去给他去宣传,这一下子就把佛法给败了。
所以你看,善导大师这里讲的,既然是如你这么样说的,“实未得生,名作别时意者”,开始了,“何故《阿弥陀经》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众迎接往生?”这是第一,第二个篇幅,“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说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弥陀经》里面这么说呢?这是逐字逐句说出来的呀,那我们念念都能把它看清楚,若一日若七日,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而且,你看这里还讲到说什么呢,“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护念呀,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就是说,成就,想方设法就是让你念佛。而且这个是因为是依诸佛所证诚的,不应该生疑心了,才叫做护念呀。护持着你,不让你生一念的疑情。那我们讲到这里,确实此处引《弥陀经》来做证明,《弥陀经》里面的各出广长舌相,无量劫来都不说谎言,才能叫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相。
当然我们也讲到说,佛确实有方便说和真实说,有了义和不了义。但是诸位要知道,这里为证真实说,才有他方诸佛,六方佛代表十方诸佛,异口同声皆出广长舌相,当信是不可思议功德。为什么,如果说方便说的话,在经典里面,绝无有诸佛前来印证,只有真实说的经典,才会有他方诸佛前来印证。这是善导大师的第一论据。
而且另外有一个,在《西方要决》里面也讲到,就是当时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那么最后他老人家,在拘尸那迦城,就是去那个双树林中,不是要涅槃吗,涅槃的时候一日一夜说了这个《大般涅槃经》。
所有当时一生说法中,如果说,不了义的教法呀,都在《涅槃经》里面给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会通,都在《涅槃经》里面有。所以《涅槃经》又叫扶律谈常,又叫捃拾教。就是最后他在这部经典里面做了最后的嘱托,生怕将来引发这个矛盾疑问,所以全部把它们给会通了,告诉大家怎么回事。
但是,只有净土教义没有在《涅槃经》里面,就不必再说了。为什么?因为早已经十方诸佛印证真实不虚了。所以在双树林中,就没有进行决疑,《涅槃经》里面再没有讲。所以说,只要是诸佛现舌相证诚者,就没有虚妄法,都是真实法。
所以在《般若经》里面就讲到,每次佛出,如来面门出这个广长舌相,他整个把面都给覆住,他是示现的老比丘嘛。那么,当时宣这个法以后呢,这个从舌出还从口入,还给庆喜,庆喜是谁知道吗?有没有知道的?庆喜就是阿难。还给说,于意云何?说,世间若有如是舌相,就是如果见到我这样的现这个长舌相,广长舌相的话,那么一定是所说的话绝没有虚,绝没有不了义的,是真实语。这是佛在经典里面一再这样说。但是,你看,就不知道为什么,要遭到这样的因缘,出现这么一个别时意趣的误区,误解。
下面呢,也是善导大师呀,真的是痛彻心髓地来破斥诸家对于经的误解和对于论的误解,也就是说,既误解了《观无量寿经》,也同时误解了《摄大乘论》,很悲哀。大家来看,你看,“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就是佛已经在《弥陀经》里面说得这么彻头彻尾了。
“未审今时一切行者”,我就实在是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就现在当下所有这个时代学佛的,修法的,号称是修净土的,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出这一出。说:“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
你看这个话说的,“苦哉奈剧”。就是实在是搞不清楚为什么现在的学者,把净土要置于如此的地步。我们既然为佛弟子,佛说的法,佛亲口说的法,你一定要把它编排成这样的一个误区,不知为何?而且一样的法放在这里,“凡小之论乃加信受”,什么意思呢?就是退一万步说,再说,就算是《摄大乘论》就是这么讲的,就是针对这个十念法。
从这个大圣人,因为佛菩萨称为大人,佛叫大人的话,菩萨就只能称之为小了,跟佛比起来,他就只能称之为小了,所以菩萨属于内凡位。你看,“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你就信菩萨讲的论典,菩萨还自觉觉他,觉行没有圆满。然后呢,“诸佛诚言返将妄语”,把佛说的,你说他是善意的谎言。
当时,善导大师就这么震耳欲聋地发这么一问,就是为什么,想不通。咱们现在学习也想不通,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还有此情此景。实际上,可能内容不是在锁定在别时意上,但是还有一些就是这样子,看不起净土。各种各类,有的人,本质上他就认为净土跟自己无缘,反正你念佛,好好好,你们念,我不修这个法。还有一些人呢,他好是好,净土法门呀,横超法呀,是佛说的呀,《弥陀经》。但是呢,他自己觉得没有感觉,自己又独辟蹊径,不知道有什么无上甚深微妙法,没有办法。
所以你看,善导大师,他这里反驳的时候呀,立场非常的明确、坚定,而且他是针锋相对,正面反对,别时意是谬解。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这个志诚的一个风骨。诸位要知道,历史上,还有一些会通的,都没有善导大师这么就是说斩钉截铁,说我就是觉得这个不对!为什么大家信佛,佛说的不信,信菩萨以下的人说的?
那大家诸位,也要这样去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经典就不要说了,祖师言教就不要说了,特别是在坐的居士同修们,就喜欢信师兄的,法师的也不要说了。每次在微信上给我来一段,然后就开始问了,说我听说,说你听谁说吗?说听同修说,听师兄说。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他是说,毫不含糊,也没有避重就轻。
实际上,当时在教内,就是关于这个别时意呀,跟诸位讲,很多大祖师都有过回应,教内的大德。但是,有一些解释的是属于什么,融会的态度,有一些解释的属于什么,巧妙的这样的一个避重就轻,反正也不害真法,但是也不必跟他犯这个斗诤,针锋相对。
你比如说,还有一个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对这个问题也回应过,在《净土十疑论》里边,智者大师讲过说,“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智者大师也是反对,他说“此定不可”。为什么不可呢?他就用了昙鸾大师的思想,进行反驳。他说什么呢,说怎么可能说临终十念是别时意?肯定能往生啊!
他用的方法是从法上来进行这个论证说,造五逆十恶的罪人,临终的时候,造了五逆十恶一辈子的这个重罪,和临终十念念佛,这两个业呀,相比起来,还是十念业为重,意思就是十念业能够占主导地位,牵引着我们神超净域。这个时候反而说,他说五逆十恶罪反而为轻。
为什么?原因有三个,一个,在心。当时心的猛烈程度,说造罪的心呀,是虚妄颠倒之心。那么念佛的心呢,是从善知识那里,诶,听到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了,一下子生起大欢喜,念念相续不断。他说,一个是虚妄颠倒,一个是真实功德,一虚一实,不能相比,所以说,决定能生,在心的作用。
第二个,在缘的作用。什么叫做在缘呢?你想我们造恶业的时候,一定是对外境产生了执念。对外境产生了执念了,造罪的这个虚妄颠倒的心,它是愚痴的,缘外边的虚幻境界而生的颠倒心、造业心。但是念佛心呢,是从听闻到佛的真实清净功德的名号声,缘的是无上的菩提所生的心。
所以说,在心在缘,所缘的境也不一样,一个是真境,一个是伪境,一个是真缘,佛的名号功德,一个是伪缘,虚伪的缘,是虚妄分别的境界。所以,他说,一真一伪,也不能比,在心在缘。
第三个叫做什么呀,在决定。就是造罪的时候呀,我们造罪的时候,有的时候是猛烈,但是,有的时候又歇一会儿,对吧,是有间的,中间是有间的。不可能你就念念就是无恶不作的,就活着我天天就是想法设法干坏事,那到我们这个时代,现在没到那个地步,人寿十岁的时候,就差不多了。
所以他是有间心的。但是念佛呢,念念,要堕地狱了嘛,他害怕了呀,你想想到地狱了,到这个千钧一发之际了,他死里逃生的感觉嘛,那么这个时候的这个心劲,他说是什么:是无间心、无后心。造业的时候它是有间的,有后的。然后无间心,正好这会儿舍命,善心猛利,即刻就生。
所以说,在心在缘在决定,他认为十念往生绝不是别时意趣。所以你看,智者大师的这个呀,他虽然这么辩解,但是他只是说了这个什么,扬正,宣说了正法。他没有破斥那个别时意的过错,这个就跟善导大师不一样了。
另外当时还有一个,像我们净土宗还有一个祖师叫道绰大师,有的可能听过。道绰大师,他对于这个别时意呀,他可能真的是人比较聪明吧。我们现在有时候觉得,一个人聪明的,说所谓的方便善巧,能够这个就是说左右逢缘,游刃有余,说他有这个智慧,那这也是个性使然。说有的人呢,是一根筋,善导大师就是一根筋,他对就对,不对就不对。
你看,道绰大师当时怎么呢,他也没有正面破斥别时意,他是作了一个别解别时意,什么意思呢?说你们是那么解释,我是这样解释。他认为呀,造罪的人,临终十念往生呀,都是有宿因的,如果宿世过去没有这个因,他说善知识都碰不到,何况念十念呢?他这个很巧妙,就是说,当你已经碰到善知识,就说明你过去有宿因,那就肯定能往生,这也没有错。不会坏这个十念往生法。那么,他说既然没有宿因的,临终十念,善知识又遇不到,何况临终十念呢?就没有。
那为什么佛还给在这儿统而笼之地都说可以往生呢?他说这就叫别时意了。怎么个别时意呢,就是说,佛为了接引将来有可能要造恶之徒。大家听明白,就是说,他不在当下的这个法中,将来他可能恶业显发,他要造恶。那么就防范于未然,什么呢,把他将来临终,舍恶归善,他认为说,“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就是让,先给他预设的,你不敢造恶业啊,你一定要造善业,你既然造了善业,不仅仅宿世的宿业,可以这辈子十念往生,这个善业也保证你,生生世世都,哪怕哪一世也有宿因,可以往生,十念往生。
所以你看这个观点呢,就是说,有点左右逢缘的意思,他不仅仅说没有反对别时意,他认为别时意中又有别时意,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一种。反正为什么呢,总之,是可以成就的,没错,但是呢,也不确定到底是有因无因,反正能往生了就是有宿因。那一般的话,我们说,只要相信能往生,就能有宿因,就能成就,那就是皆大欢喜了。所以他采取了调和矛盾的态度,这也跟善导大师不一样。
所以说,虽然都赞同十念往生,但是都不如善导大师决绝。就是说,在真理面前,他是不容分说的。所以他才这样,就是真的,这个话就等于说不识时务呀。大家都在研究经论,他就说你们为什么不听佛说的去听菩萨的?到了这个地步。所以他说,这里你看,就我听到这样的,“能出如此不忍之言”,就是我听到这样的误解,都是不想听,不忍心听了已经。
虽然如此,但是他还是说,你看,“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你仔细想想好了。怎么想想好了?“宁伤今世错信佛语”,这个话就说得更绝了,“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大家听明白了啊,这就叫正见,就叫见地。见地不是说你的理解力、你的悟性有多高多深,还看你认这个法认的定力足不足,你在这法上,这才真正说从善导大师他老人家的身上,就这段话中才能看见,这才真正的践行说: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我们凡夫的话,太会顺水人情了,在佛法上还要如此,在信仰上还要如此。所以善导大师说,就是宁可,你这辈子你既然信了佛了,信了佛了,你就哪怕信佛信错了,错信了佛语,你也不要把菩萨的言论作为指导的方向,这样颠倒,来自误误他。这就是善导大师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什么意思,就说白话啊,就是说宁愿信佛信错了,还要信佛,不能信佛以下的人所说的话。
所以大家要知道,大家也不要误会说,说怎么讲到这,这祖师爷也糊涂了吧,怎么宁愿信佛信错了还要信佛,那这不是把人往这个邪道上引吗?诸位要知道,这里面实际上也有甚深的密意一样的法义。为什么?一个是佛不会错,值得信,只不过是用这种对于佛的信心,纯真的信心来表达出来,是宁可信错了,也不要动摇这个信佛之信,是这个意思。我就错就错了,我除了信佛,我其他的都不可信了呀。
我们扪心一下,就我们人一辈子百年,这个依报正报,这个第六意识,这个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你说在这样的一种低级趣味的轮回的生涯中,生生世世,你说我们,像那个《成佛之道》里面说,“有海无边际,世间多忧苦”。你说我们能信谁呢?在归敬三宝章里边,就讲到这个信佛的问题。
而且另外一层密意是隐含什么,就算佛真的是说错了,也是对的。大家不要误会啊,好像这是一种盲目的追随。而是怎么说呢,说佛说的错的,有可能他是一种密意,比如说,依这个所谓的错,能够一定走到对的地步,那这算错还是对呢?诸位想想。有可能在我们现在的视野来讲,好像这是一种错误,但是实际上他正好用佛的这个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他在这里的密意里面,让你依着这个错,上了一个正道,对的这个终点,这能叫信错了吗?对不对。
所以善导大师说,“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大家要知道,这叫无上的加持,能听到这种法语。里边没有一点点的玄妙道理,也没有讲到什么,就是,就唯一的就是说,你的信仰纯正不纯正。那讲到这里了,真的也是,我们常讲到,要知道,这才叫信仰。
今天,上面来了几个客人,他们还没有皈依。也是莫名的对观音菩萨有好感吧,他这个媳妇来这儿好像来了三四次了。普陀山,她就说,就想来,反正想一想,就想来。那她先生也来坐在这儿,反正聊了一会儿。聊了一会儿,我就听,我说人这的个善根呀,真的是。虽然他先生讲话,比较好像文质彬彬,有理有据的。
但是他那个媳妇坐在旁边,她这个坐姿也不是很那个,有时候还跷个二郎腿,可是她的善根,真的我觉得,就是因为她的善根,才把这几个一起给带到普陀山来,结这个缘的。她说一句话,她就能说到点儿上,你看,她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来普陀山,但是我发现就这么多的,就是说来烧香的,我觉得他们,她说信仰,她觉得中国人信仰有问题。
为什么信仰有问题呢,她说来了都是来,哎呀,好像是很虔诚,但是经不起考验,不是由内而外的,纯粹心地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如一的信仰。确实如此,那她就能说到这个点上。信仰,诸位要知道,我们都叫佛教徒,信仰也有信仰的素质呀,也有信仰的素质。
前些天,我无意中,我们那个一个校友群里边,不知道谁,还截了一个视频,那个视频就很有教育意义。是一个有名的现在的一个作家吧,叫易中天,好像是。易中天他就开口他就讲,他说中国人的信仰,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诸位不要把自己也划在局外,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许就在此时此刻,我们就已经入到这个误区了。
为什么呢,他说什么是信仰?他说信仰就是完全依赖发挥出来的这种笃定的不商量人生观,这样的一种。什么叫做不商量,比如他,比如说人家的其他的教派、外教、外道,假如果说,他信真主,他信基督,那么他绝不会在有没有和对不对上,跟你作商量。
我们每一个法门,这是先决的前提条件,你才能入道。不在有没有和对不对上作商量,就绝不会在这个层面上论。
可是看我们,所谓有时候大乘法,中国的佛教徒。有时候,大家看,虽然说,祖师们造论,或者什么论典越来越多,越来越厚重。实际上,这种太多的这种边边角角,也阻挡住了佛法最清白的本来面目,就是信佛。
你说当我们还要在佛讲的法上,进行我们第六意识凡夫的再思惟、再确定、再进行判断是否对错的时候,我们的信仰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哪里?我听过数次的,好多,甚至学久修久的居士,一说到说,信嘛,佛不可思议。
一听到这种话,他就觉得这种人是下下根机的,他说难道信,就盲目地就这样信吗?那不盲目地信,你说我们能搞明白什么吗,问题是。我们现在连个最真切的轮回因果,当下就不断在真实地上演发生,我们都看不到、看不全,摆不正,你说我们的信仰在哪里能搞明白。
所以她今天也说到了,说,她说呀,就这样感觉,就这样一下子,迷信一下,我觉得这是迷信,就是说临时抱抱佛脚。我说这个也要两说,我说,就是光来烧烧香,虔诚到极致的这种,要么是迷信的状态,初机;要么就是最信的状态,已经入到甚深的境界了,那也有的。在两头。
所以我们现在自古呀,确实有很大的弊病。实际上不管从宗门教下,乃至净土,就是立一法而生百弊。像在汉传,就我们这个所谓的汉传大乘佛教里边,就有一股流,就是什么呢,就是重论轻经,就看重大部大部头的论,论典,对经典不感兴趣,对佛原封不动金口说的东西不感兴趣。当然有时候也是没这个缘。
第二个,重祖轻佛。特别是宗门下,祖师说的是绝对的圣旨,但是佛说的东西,他要考量考量,思索思索。颠倒了呀,这就。
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到,“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这个菩萨论我们要换一个名词,就不可以,九法界的菩萨乃至罗汉、六道凡夫,乃至什么居士师兄,都不可以,要以佛说的为根本,这很重要。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二十一页的最后一段,这里讲到了,“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
后面这里呀,这几段的问答,实际上主要围绕着说,十声念佛能不能往生,是不是别时意的问题。善导大师,因为他已经这里立足于,就是十念必生嘛,这是善导大师老人家,至死不渝的一个终生所弘扬的法,乘佛愿力,必生。
这里讲到,你看,论典里面,“问曰: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他这里的语言太简洁了,大家关注一下,实际上讲到的就是说,论里边讲到的什么,不是有说“唯愿别时意”吗。唯愿别时意,就是只有愿力,而没有行持的话,那说往生,是一个谎言,这就叫唯愿别时意。就是实际上,为了让你发愿,不要退这个信心,所以说光发愿也能往生。
但是呢,实际上往生不了,可是他为了让你保留这个愿力。那么,论中讲到了唯愿别时意,但是他不说起行别时意,这样的话,就是这一问,实际上应该问是什么,说为什么发愿而不得往生?就是问说,到底怎么起行呢?为什么这里说发愿不得往生?
那善导大师他也是在这个点上呢,跟《摄大乘论》里面的观点,他也是进行了解释,你看,“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因为这个也是在辩法,那么对方肯定要先问说光愿无行,到底是能不能往生?那善导大师说了,“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
那么这个,今此论中,就《摄大乘论》里边,“但言发愿,不论有行。”那也正面给他回应了,确实论典里面是这么说的,如果说要往生的话,确实要愿行具足,这个没有错,善导大师也是正面回应。但是,论典里面讲到的是,《摄大乘论》里面讲到说,“但言发愿,不论有行”。
那接着对方又问说,问,为什么不论有行,“何故不论?”就是为什么不论有行。“答曰: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就是已经到了你没有用心过一念的地步,为什么不论有行?就是说,你这个愿力光有一个干愿,没有用心过一念的地步,所以才说不论有行,不论有行。
那对方又问了,“问曰:愿行之义,有何差别?”就是你既然说到愿呀,行呀,光有愿没有行不能往生,什么叫做有愿有行呢?愿和行的内涵有什么不一样呢?也就是在这里你说的有愿没行,到底是属于怎么样的个状态,给他进行判断属于有愿无行呢?
善导大师,“答曰: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你看,善导大师就讲到,反正是,你不要想,对方因为想,可以说这些问题呀,就是想把善导大师给拉到这个别时意的概念来。
那他不明着往别时意的概念里边拉,他把善导大师往哪儿拉?往有愿没行,往生不了的这个里面拉。为什么,因为他想把他套在《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十念法,就是有愿没行,只有愿没有行。所以他就往这边拉,诶,善导大师也跟着他讲,说,对的,你们说的是对的!但言发愿,不论有行,而且不论有行是什么呢,是你从来没有过一念,就是入过心、念过佛的这个地步,所以叫不论有行。
那这里就讲到说,诶,既然有愿无行不得生,行愿具足方得生。那么,反过来就是唯愿唯行,都不能往生,必须行愿具足。你看这里讲到的,你光有行,行就是孤的。大家作意一下,为什么说念佛光有行,行就是孤的呢?因为就没有他力对接,就是孤的。光有念佛,没有信愿,就是孤的。
自己在那儿念念念,他靠不到接引这个法上,信愿起不来,就是孤的。孤的话,如果实在要说,就等于说是无益苦行了,从净土的法门来讲。当然,你从念佛或者摄心来讲,也许他能做点功夫。但是从净土法门来讲,如果但有念而没有愿,就是无益苦行。为什么?就等于说没有修道的见地一样,在盲修瞎练。诸位要知道。所以这里讲到的,“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
“但有其愿,愿即虚”,就是没有行的愿呀,也不是真实愿,就好比我们现在常讲的,叫踏有谈空,就是妄谈般若,你只有见解没有功夫,也没办法达到目地。所以善导大师才说了,“愿行相扶”,两个人扶持着一样,才能什么呀,才能走路,才能够圆满,“所为皆克”,才能够走到这个地步。
今天呢,我们就是把这个别时意,大概给大家这样会一下。那因为这个,其实这个思想已经发生在隋朝开始了,到我们现在来讲,有时候听得都觉得,感觉到,就是说连这样的误解,我们也误解不了了,没到那个水准了,都好像,在这个见解上。
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具体的修持、生活中,我们的法缘里边,实际上常会遇到这样的恶知识,来坏我们的信心,特别是净土的信心。你稍不留神,你只要心里犯嘀咕,说明你的信力就被他给挪移了,这一念嘀咕,将来它也要成熟,也要发芽的。
所以为什么要,这个笃定很重要,你要,说实在的话,你说说了这么多道理,还发生在隋朝,什么大菩萨呀,这些大法师们之间的这个知见上的见地。你说我们现在说,老老实实念佛就可以了就,有啥意思呢?非要懂它吗?不懂,我也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就算了,又不影响我念佛。
可是诸位要知道,它这个法呀,是一信就全信,一疑就遍疑,只要有一念疑就全盘就会疑,这我们是管不住自己的。你不信你自己回味一下,或者你以后也会有这样的情境出来,你试试,就是这样的,它只要有一个决口,它马上就全部就开始渗漏。
所以说,你像这些,我们听一下学一下,至少在增上缘上,让我们更加落停,对不对。就善导大师,我们哪怕说这些道理完全听不懂,让听懂的去听,至少善导大师专信佛语,仰仗净土的这个正知见、信心,我们要学习,要得到加持。那没有几个人能够这样的,这样的一种,真的是以佛子的这个赤子心,来把话说到这么绝处。
有时候,像印光法师在评价善导大师,因为《观经四贴疏》,诸位要知道,中土很多大祖师也没看过。像蕅益大师那么厉害,他也没看过《观经四贴疏》,没有这个法缘。印祖也评价说,善导大师呀,说他这么大智慧大神通的人,对净土有大贡献,那就是这部,他的思想。那么还说他,弘扬净土在事相上已经发挥到极至了,依之而行,理呢,就是这个佛法甚深法理呢,自然就在其中。
前面我们也讲过了,不仅仅要看他老人家的信仰,那他老人家三九天呀,三九天在大殿里面念佛,念得汗流浃背。那我们现在空调不对了,也赶紧调一下,生怕中风了。所以说,这就是没办法,人心不古,末法,末法,不是怪法,就是由人,来把它末下来的。那我们能在末法时代,适合修这个末法所修的法,也算是在,我常说这也算是在弘扬正法。
好今天呢,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诸位的闻法功德。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13]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2  更:2021-08-18 17:04:19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