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 正文阅读

[佛经]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第10页]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3] [放入我的收藏夹]
(第十讲)
好,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我们今天是吉日,初一。上一讲,外出参访有一点耽搁,所以今天我们时隔一个月后,再来学习《观经四贴疏》。今天是第十课。我们现在讲的内容是还在玄义分。实际上,此前讲过说,玄义分是《观经四贴疏》的灵魂。关于它之所以能称之为楷定疏,特别是我们修净土求往生这个法,就是一定要知道信心是决定性的因素。这个事实是摆在这里的,一直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信心又非常的微妙,它跟我们净土的教义,是相互制约,又相互成就的。这个大家要厘清啊。什么叫做相互成就呢,就是说你听了这个法义以后,觉得说,原来发现这样也可以往生,那么就不由自主地会对照说,我居然也能往生,这是最可贵的一点。然后,我发现我居然能往生,我不由自主地就信了,正好说我就会信,但是信了就真的能往生,它就是需要的这个信,这就叫相互成就。听法。
那么什么叫做相互制约呢?你一直以为,只有那样才能往生,那下意识地拍拍胸脯子说,我根本没有希望,这个修行,超凡入圣的话,从次第来讲太难了,我根本就没有份,往生无份,索性就算了,也不关注了,也不信了。那么正好不信了,就真的不能往生,没有信愿行。所以大家要吃透这一点,这也是,其实是一个诀窍。相互成就,相互制约。荣,就俱荣,如果说损,就都损。它就是这样的微妙。
所以善导大师作这个楷定疏,他干系到我们众生,我们常说得生与否的法身慧命。跟大家讲,我们去分享弘扬修学净土,最致命的,最容易犯的,就是说不能往生,你不知道什么情况下不能往生,然后你就按照自己的判断认为不能往生,这叫谤法。大家想,当我们还不断地说,说到什么地步到什么地步,才能够往生的时候呀,你发现了没有,因为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佛已经说了说,到这种水平就能够往生,那么我们说要到某某水平才能往生的时候,你不断地这样说,为什么就叫谤法呢,因为你导致了大家认为说没有用。
本来它是无上殊胜的作用,现在有可能有时候被我们认为,自已认为,演绎,跟别人讲的时候,说发挥不了作用。实际上这就是谤法,谤净土是最要命的,谤净土就是阻碍一个凡夫直接成佛。所以我们以前也说过,说实际上诽谤净土,就把五逆重罪全给套进去了,不知不觉之中。
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就讲过说,上品上中下生的人,这些,法师们都给判了说,至少要地前的三贤,乃至登地到七地的菩萨,才能够把往生据为己有。也就是说,一般的这种凡夫,乃至二乘,罗汉,在上品上生来讲,完全没缘,你看这个法判的。
那今天,我们开始要讲到中辈人,因为善导大师在讲和会经论相违,先讲了法师们怎么介绍九品,什么人能够往生。那么,第二个版块,就是善导大师用道理,用佛法的常规理来破,跟他们辨析。
今天我们的内容,辨析到什么呢,你看“次责中辈三人者”,就是第十四页的最后一段。其次我们来讲,诸法师们判断说中品上中下生,是什么人能够生。我们前面学过说,“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就是说,这个中辈,中辈三品人,上品是三果,三涂永绝,“然此等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就是这三果圣人。
大家有了解到一点点教理的话,知道这三果,实际上常说的是四果,我们常讲到,像《金刚经》里边也不断地说,有这个概念。诸位居士同修应该有的听,有的没听过。
比如说预流,这叫初果。预流是什么意思,就是预入圣流了,逆了生死流,已经开始入到圣位了,就叫预流。这是从凡夫到圣人,最开始的第一个,进门的一个所得吧,一个位次,叫预流。预流,到了预流,意味着什么呢,他就再经过七次生死轮回就了了,叫预流。
其次,二果叫做一来。一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最多最多到咱们欲界的人间,再来轮回一次,而且有可能是在天上,不一定来人间,这叫做一来,再来一次往来。
三果是什么呢,叫做不还。这个不还,并不是说不到三界内生死轮回了,而是说他已经断尽了欲界的烦恼,所以就不再咱们欲界来了。也就是说吃东西,行淫欲,这两大生命属性,他已经没有了。所以他就直接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三界内轮回中,他的级别就比较高了。在那儿就叫不还,受生只到那儿,不再来咱们欲界了。
所以这里说,“诸师云,中上是三果者”,就是中品上生,就是这些人能够生。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来赞叹他们还要来轮回中,还要受生。因为按照正常的次序的话,超凡入圣的次序,他们还有这个烦恼的残余,这是他们烦恼的残余。但是我们现在说的是什么呢,人家已经能够彻底出轮回,离三界火宅,打了保票。最次最次的预流,也什么呀,也进入到倒计时了,也就是说,指日可待,心中有数,这样的人。
那我们想想,这样的人,你看,“然此等之人,三涂永绝,四趣不生,现在不造罪业,必定不招来果。”从预入圣流开始,就是最多七次,也不是说因为他们造的业在招感的,而是就剩下这么多。
有一个比喻特别好,就是为什么预入圣流再经七番生死,他们把这个次位比叫七步蛇。就像我们被这个七步蛇咬了一下,那么这个毒的这个力量,蛇毒的力量,只能支撑着我们再,最多再走七步,就必死无疑,不多不少。预流圣人也是这样,人家最多再轮回七回,一定是证阿罗汉果,了生脱死,这是没得说的。
那我们,这里都知道,前边讲过说,见思的烦恼呀,见烦恼,见惑是下堕三途的诱因,有见惑的时候,你还堕三途的可能性非常大。那么思惑,是你生到人天的这个业因。所以就此来讲,三果圣人,实际上已经超凡入圣,入到位不退了,入到位不退了。那位不退,他就没有造业的烦恼,就不会再感来果了,必定不招来报。
那么你看这里,佛就说了,“如佛说言:此四果人”,这就加上阿罗汉,“与我同坐解脱床。既有斯功力,更复何忧,乃藉韦提请求生路?”
你看,说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圣人地位了,已经跟佛同坐解脱床。大家要知道,佛陀,他有两个身。一个叫做解脱身,离开烦恼,离开见思烦恼。所以这里所说的这个四果,即是罗汉声闻乘,他跟佛一样,已经得了解脱身了。在这个层面来讲,说与我同坐解脱床,跟佛平起平坐。当然还有一点不能平起平坐,就是法性身,佛的法性身。
解脱身,说白一点,就是他把视野锁定自己,锁定自己的格局,慢慢地就观照自己,观照自己,把所有的这种执念呀,我执呀,放下了以后,他就入这个解脱位。真正入法性位的话,中道实相呀,万法皆是这个佛性的显现,皆是这个甚深般若波罗蜜,那么到这个层面的时候,罗汉还是够不着的。所以这里只是说,与我同坐解脱床,但是能够坐解脱床已经了不得了呀,就不再投胎轮回了。
所以说,就这点来讲,善导大师说,既然已经有斯功力,到了这个地步了,还有什么后顾之忧,还有什么担心的,要靠韦提希这样的一个凡夫,具足烦恼的这样一个凡夫人,凡夫女子,替他们来向佛问一条生路,问一条出路,没必要。大家记住,这是善导大师在用圣言量,经典里面的道理,跟前面的法师在辩解说,你怎么能说中辈三品,这样的中辈的人,怎么是只有四果的人才能生,三果圣人才能生。
我们要了解一下,你比如说,讲到初果圣人,此前也说过。初果圣人,见思惑,他这个见惑已经断尽了,就剩下思惑修惑。他绝不会起什么,邪的贪嗔痴,此时我们还要差别一下,就邪的贪嗔痴是什么呀,就是拽着我们造这个很恶业,能够堕到恶趣里边,这叫邪三毒。
他但有什么呀,还有正三毒。就是正三毒,就是说本能的那些贪嗔痴,在他的这个道力可控之下,好像它还在发挥,但是就剩这七次了,这是初果圣人。初果圣人到什么地步呢,就是说,虽然也会剩下这七辈子的欲望还在,但是比如说他绝不会再去犯邪淫,初果圣人。如果,比如说他这辈子,七次生到咱们人间来了,他没有出家,在家相。在家相,他们成家结婚了,那么他合法的夫妻之外,他绝不会犯邪淫,这个戒叫做道共戒,就是他证的这个圣人之道已经足够,就是他不要刻意地去守持戒了,自然而然就不会做到这种地步。
你比如说初果圣人,他没有嗔恨心。他这个嗔恨心,微弱到什么呢。他,在这个杀业,比如说杀业,他耕地的话,假如果他这辈子是个农夫,他去耕地的时候,他绝杀不了虫子,他拿个犁耕地,虫子自然而然就离开他几寸,根本就近不了身,他不会造这个杀业。这都是自然而然,任运自如的,不是说他刻意的,卯足了劲,我绝不能干,这是他已经证到了这个圣道的这种力量,辐射力,那么就支撑着他自然而然就这样。
所以大家想想,初果预流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一来不还乃至阿罗汉,还用得着靠韦提希赶紧说给,这个救急的净土法门来,主要的主流的锁定他们吗,不是正解。就像说,在苦海里边游游游,人家这些三果圣人,已经游到浅水区了。就是说,我继续游也可以,但是我可以直接站起来,我直接走着就上岸了。不在苦海里边,自己没有力量,任苦海来,任它这个苦海里边的波浪来激荡。所以说,既有这样的力量,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我们作为一个人之常情的比喻,大家看,这个极能说明问题,怎么说呢,“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这里就是说,佛的这种慈悲心,在平等性中,他是有差别相的。为什么,他一定会救苦救苦,是以苦为根本。
那么你已经了生脱死了,甚至上了菩提道的这些行者,他修行跟游山玩水一样,那你还在这儿,你还要,专门还要给人家多此一举地去设这个九品往生的这个法门吗?对不对。他一定是去偏救苦的,乃至更苦的,甚至是极苦的,先让他们赶紧上岸。
就像游泳一样,那他还会啪叽几下,虽然不是专业的游泳选手,但是他狗刨两下还会,半时半会儿淹不死,那么何况这些专业游泳的,那就更不要管他了。赶紧要救什么呢,完全不会游泳的,掉在水里边,两只胳膊伸都伸不出来,已经渐渐地要淹死了,最危难之际的。这个时候,才能叫“是以劝归净土”。这是切实之喻,这个比喻是很到位的。
所以他认为说,我们看,其实前边法师们判的呀,确实是有违佛意,有违佛意。没有把两土世尊的这个大悲彻心,能够全盘不保留地,尽情地能够认识到位,没有。虽然也是在弘扬,但是缺了一大块。
所以讲到此处,我们要知道,这里就是说,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知道。净土法门,特别是《观无量寿经》,这本经书,它可以说就是为凡夫说的,正对的就是我们,不关圣人的事。也就是说为了让我们凡夫直接往生实报庄严土,才以这个角度,所施设的法门和行门,法门和行门。
你看这里讲到的说:“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以斯文证,故知诸师所判,义同前错也。以下可知。”法师们,前面的解这部经的法师们,大多都给判错了。你看这里讲到的说,“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其实这些典故,在经典里面是常用的比喻。
所以讲到呢,有时候,我们现在来讲到说,听法听法呀,法是不得不听的,法是不得不听的,不论在僧在俗,不敢吹这个牛。末法时期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爱听法,有时候好像白衣又比出家人还更好闻一些,不知道什么因缘,就缘成这样了。实际上,也有古德就讲过说。你看现在我们有一些,在大学里边,他有的就是能够把这个三藏经典研究个透,这些大学者们。但是为什么有的他还未必能够生起对佛法的信心,这其实里边就有因果的,就讲到宿世也是完全不听法义,但是可能一味地在这个干知见上用功,就产生这样的效果。
那么在佛法里面,像我们听得多了,就是这些譬喻,你就知道它的典故在哪儿,马上下意识地这种储备中就调出来说,这个比喻用在此处在说怎么样的一个次第。你比如说这讲到说,溺水之人,实际上,在经典里面也是有讲究的。他就作一个比喻是说,说恒河边上有七种人,有七种凡圣的差别。这七种人,有的是为了洗澡,去过印度的就知道,恒河,每天这个印度人,特别是依婆罗门教的都要去洗。有一种外道,说到在恒河里面一天洗三次,就能解脱。有的呢,是为了这个贼寇,好像躲什么呀,或者有的是为了采花,等等诸如此类的因缘,则入于河中。
但是入于河中,怎么样呢?你比如说第一种人,他说到什么呀,入水就沉,就是到河里面,马上就沉下去淹死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一点点的善根力,所以他完全不会游。比喻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一阐提,完全没有善根,没有佛性,就是过去没有一点儿善根,今生也不会生一丝的信心,就叫不会游。所以你看为什么,下品三生里边就大部份都是这种人,就在临终的关头,看看他能不能有善知识,能够给他引出来一点儿善根,只要一点儿就行,这是第一种人,入水就沉。
还有一种人是什么呢,说“虽没还出,出来还没”。就是他掉到水里边了,虽然掉进去了,但是,他为什么呢,他的身体有力量,就比如说,我们掉起来了,一下子,赶紧站一下,站起来了,站起来了,又发现这个水很深,虽然你站起来了,猛地,可是不会游泳,又给淹进去了,这是第二种人。是什么呢,就是这个造恶的人。造恶的人,虽然他过去可能善恶相掺,善恶相掺的话,所以他有时候会,过去有一些善根,可是今生又没有修,不去学这个游,所以虽然说,能够站起来一下,最终还是沉下去了。
那么还有第三种人,就是我们说的,已经修学佛法,已经开始想上道,但是还没有到圣人的这个层面,我们有时候把他叫做内凡。就是说,掉在水里,没进去了,淹进去了,突然间又出来了,出来了以后,他这个精进勇猛就再不往里边没了。为什么,因为他身体有业,有烦恼,会退,所以他掉在水里淹没了,但是他有这个佛法的力量,他能够得出,他游一会儿,慢慢就学会游了,出来就再不入水了,这就已经开始算内凡了。
像第四种人,就是说的这个四果圣人。四果圣人是怎么样呢,就好像掉在水里面,赶紧没进去,刚没了一下,人家就修出来了,出来以后再就不掉水里,而且还能东张西望地看看是怎么一回情形。就像我们说,他有了法门了,他修四谛法了,有法门,有诀窍了。所以这一类的人呢,就是从我们这里讲到的三果圣人、四果圣人以上。那就说明,比如说后面的第五种、第六种、第七种,就是有的这个,你比如说,他说菩萨是怎么样呢,就是刚掉在水里边,还没没,人家就离开水走了。为什么,因为他不住生死,离开水走了,他又不会纯粹出水,他觉得水里面还有这么多的受苦的,掉进去要淹死的,那么他就在这个浅处看着,能捞一个算一个,尽量都捞上来。这就是菩萨,已经到了第六种人。
所以大家看,如果从这点来讲的话,就这么多的溺水之人,实际上急需偏救的是什么,就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第三第四种开始,就是当然也在救,可是不是偏救了。那么净土法门,这个是在娑婆世界来讲,它就是偏救罪苦众生的啊,《观经》里面讲的。那么岸上之者,何用济为。所以说,用这个圣言量来作证的话,从中可见,法师们判错了,法师们判错了。
实际上确实如此。大家知道,在这个经典里面讲到,经典里面讲到,说佛念众生,就跟鱼,咱们舟山你们打鱼都知道,鱼,我有的时候去放生,那黄鱼,那卖鱼老板还说,这里面鱼籽多,鱼籽多,放生放得多,劝我多买点儿。那么实际上,佛念我们众生,也跟鱼母念鱼子一样。大家知道,鱼跟鱼子,它有一个什么天然的关联,有个共业相关呢,就是说如果鱼母不念鱼子,鱼子就会坏烂,就烂掉了,活不了。
所以这个鱼母,它一定会常念鱼子的。而且它要偏念马上就烂的这些。佛念众生也是这样的。就比如说阿弥陀佛念我们,摄取不舍,四十八愿就是这样,一直是这样,成佛以来就这样,此时此刻还是这样,尽未来际依然这样。佛如果不念我们的话,我们的善根早就坏烂了,大家知道吗。就凭我们造了无始劫来的那么多业,你跟我们好不容易积的这点善根来相攻相拼,你说能拼得过吗?没有佛力早就坏烂了。
你看经典里面讲的,给大家念来分享一下。“如父母有子,始生便盲聋。”就是人之常情,我们世间的人,你说夫妻两个生下来一小孩,那么,我们说生下来就是健康茁壮成长的,倒也罢了。兄弟姐妹里面,比如说有一个眼睛看不见,或者从小说不了话,耳朵是聋子,你说是不是父母,他的慈悲心殷重得会更加的多心疼关爱他们一些嘛,甚至觉得一辈子,说愧疚他们一样。这佛的心力也是这样的。
你看,“慈悲心殷重,不舍而养活。子不见父母,父母常见子。”就是比如说,这个小孩眼睛看不见,天生下来就是瞎的。他从来都见不着他的爸爸妈妈,但是他的爸爸妈妈,他是一家子,天天都看着他。
实际上,“诸佛观众生,犹如罗睺罗。”我们觉得释迦牟尼佛的亲生儿子,这一辈子是罗睺罗,我们因为凡夫了,肯定说,这是他亲儿子,虽然跟着他出家了,也不一样吧。实际上,佛见罗睺罗跟见一切众生,正等无异。但是“众生虽不见,实在诸佛前”。就是我们虽然现在看不见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特别是我们偏有因缘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虽然看不见,那我现在也看不见。
“实在诸佛前”,真实不虚的就在他跟前,大家知道。所以大家明白了没,这个念佛法门,为什么说下手易,成功高,为什么?它的决定因素在,佛念我们,在我们念佛之前就一直在那儿准备着,铺垫着,全天侯着。大家知道吧。佛念众生,在众生念佛之前,常念众生,所以众生回心一念,就能感应道交。
所以大家想想,什么叫做莫向外求呢?我们思惟作意一下这个法,就佛念我们,已经一直在念,前前后后一直念,不间断地念。那我们现在一回心感念,才能感应道交,这就叫莫向外求,不向外求法啊。多少人还把念佛认为是心向外求,你说这种知见。而且很多人持这种知见。为什么,他觉得自心是佛,你还偏要念,多一个阿弥陀佛。不明了心,非常冤枉。好,这是我们讲到的说,中辈上品中品。
下面的内容,就是等于说是,你看第三,到了第十五页了,“重举九品,返对破者。”这是第一个问题九品往生章的,谁往生,怎么往生里边的第三个版块。先说了法师们的意见是怎样的,然后用通常的道理来跟他辨析。
第三个就是“重举九品,返对破者”,是什么呢,这就是具体开始从经典里面摘出来,进行辩论。就是佛已经如此之说了,你竟然这么去给他讲解,为什么跟经文不吻合呢,不随顺经文呢?你在讲经,但是你讲的跟佛说的经不一样。这里讲到的说“重举”,就是说重新列举这些法师们判九品往生条件的文义,就叫“重举九品”。这里“返对破者”,是什么呢,就是说,把你们解释经典的这个,然后返过来,把你们对于经典的解释,返过来,你们调个头,再来看看你们解释的经,跟你们解释经典的这个解释一样吗?你们解释经典,居然跟解释的经,说的不一样。
所以大家来看,这里就开始说,用经文中的道理。如果说这么多的法师所判的是事实,那为什么反而跟经文中有矛盾有冲突呢?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诸师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者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法僧等。”
这是在《观经》里边所说,什么样的人可以上品上生。我这里跟大家看一下,在经典里面的原文是怎么样。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首先他说,从发心上而言。这还是这里善导大师,把发心这段,如果从发心上而言的话,就更差得远了。
你看,他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就是你发心上只要有至诚心,念念不忘,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二者深心”,就是深信不疑。你的信根扎稳了,落停了。轻易任何境界,凡说圣说,都动不了你的这个根了,深信不疑。“三者回向发愿心”,就是我决定就是要去极乐世界。“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而且是上品上生。大家看。这还是从发心上而言就能生。
那么后面是从行为上而言,才讲到说,你看,“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所以这里讲到的说“但能持戒修慈”。“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是什么意思?你看善导大师解释理解的很到位,他是说,如果你能持戒修慈心就好,纵然你连这个也做不到,不能够持戒修慈,怎么呢,“但能读诵大乘”,就是你读诵大乘经典,你有这个行为。
乃至你读诵大乘经典也没办法,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他,怎么讲呢,他读不了经呀,不喜欢读,那怎么办呢。你看,“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好了,这两样你也做不到,还有一个什么呢,唯能,哪怕你只会,只晓得念佛法僧,就是这里讲到的六念。“修行六念”。但是大家要知道,所有的这三种里边,都有一个最后落脚点,“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回向发愿。
那么“具此功德”,还要告诉大家,还不是说你一辈子,说你一辈子不知道要积攒了多少这样的行。是一日乃至七日,并非尽形寿。就是一天这么修,或者七天这么修,哪怕修够一日乃至七日,都能够往生,而且是上品上生。你看这里讲到的,“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
当然我们也不要忘了,这要相续不断,日日如此,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结果非常好,“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大家想想,如弹指顷,真的就跟我们梦里面梦到的那种,噌地一下。我们梦里好多时候不是场景转化,或者说剧情发展都是噌噌的,不像咱们这儿缓缓的,慢慢的,思惟一下,讨论一下,怎么办怎么办这样来的,梦里边不都是这样的。“如弹指顷,即生彼国”,这是经典里面说的话。你现在怎么敢判的说,上品上生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萨。
你看善导大师说了,“以此文证,正是佛去世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日数虽少,作业时猛,何得判同上圣也?”大家看到了吗,这里虽然用了几个词,一个是大乘,极善,上品,可是最后落脚点是凡夫。也就是说,我们也能做得到这些法。
当然他这里讲到的说,“大乘极善”,极善的善法,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你只要有这个心念,就是无上的善根,极品的善根。由于这样,虽然修的时间短,但是他的行,行持的这个业,精进勇猛。可是问题是再怎么精进勇猛,你肯定不是登地乃至这是要四地的菩萨呀。那我们想想,人家四地的菩萨,还差这么一点点一日至七日之善吗?
大家知道四地的菩萨,《金刚经》里面讲到说,一切贤圣以无为法有差别。四地菩萨是什么概念,四地菩萨叫做焰慧地。焰慧地就是什么,人家的这种智慧火焰已经非常炽盛了,他依照自己的能力,就能够把自己的,怎么说呢,把自己的这个悲心,智慧,愿力,全部导向在甚深的禅定中。也就是说,不要咱们这儿卯足了劲,刻意地,想法设法生怕退,结果还容易退,就在这种纠结中,才发那一点儿智慧,还是起一点儿悲心,乃至发点愿。
焰慧地的菩萨就是说,人家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为什么,他没有身见。也就是说,蕴界处,这里讲到的,比如说,我们常说的五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到这个水准。色受想行识,束不住他,彻底已经出离了,到四地的菩萨。我们现在看看,不要说其他,就光说色法,你能出离吗。你说给说一句说,我们看见的都是假的,做梦一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你意识中又锁定了说,我看见的这个就是假的。
你看我不断地讲说,要告诉大家,连我看见这个假的。可是受想行识,取种种相,作种种想,你出不来呀。你这个心念刹那刹那流动,你管不住呀。所以你说四地菩萨,到这个时候,就这样的概念,你说四地菩萨还要藉韦提希的口去往生吗?
你看,“然四地七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不可思议,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
五地的菩萨,跟大家讲,五地的菩萨,到了什么地步了。五地的菩萨,就是人家的福力、智力、定力、愿力能够相融并进。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他的,你比如说,我们现在有时候觉得,哎呀,一念冒出来了,觉得我的这个智慧,好像比别人强一点,悟性高一点,这种一念我觉就起来了。或者说你觉得今天打坐打了坐了,双盘起来,比别人长了多少时间,乃至你发愿的时候觉得愿力广大,别人卯不到这个心劲上,甚至你的福报觉得很大。
可是我们有时候,在这个上显现,那个上就不行。那个上面出色,这个上就特别短板。到了五地的菩萨的时候呢,他能够让心性行持,就是同步让它互相相融。就什么概念呢,所有的这个力量他就让他的福德一直持续,福报一直相持,他的智慧不会退的,不会起伏,一会儿迷一会儿悟,一直在常,恒常的。他的定力相续,他的愿力不退。所有的这些力量就在他的一心中,心性中,他能够甚深地让它相续。
所以第五地叫极难胜地。极难胜地是什么呢,他真正能够把佛知见和世间知见能够摆平了。现在我们来讲,佛法是佛法,世间法是世间法,你现在我们吹不得牛说,好像说不离世间法,不坏佛法,没有这个能力呀。只有到五地菩萨的时候,才能入这个法。六地的菩萨,三解脱门就现前了,空解脱门、无相、无作解脱门就现前了。到第七地,远行地。我们就说第七地,什么概念,能够入无量的众生法界,能够入无量的世界网,能够入无量的清净佛国净土,随意。这是七地的本事。
你想想到这种本事了,还要藉韦提希说,哎呀,好不容易到了临命终时了,赶紧接我一把。他还跑去接人呢,有可能他还跟着阿弥陀佛去辅佐西方三圣作清净海众去接人呢。就这地步,你看还用说,“岂藉一日七日之善,华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所以善导大师这里讲的,你说,说四地到七地的才能得上品上生。
可是经文中讲的,根本就没有这种地步,甚至还差得很远。能够持戒修慈悲心就行了。不能了会读读经也可以。最后实在不会了,能够六念,能够念佛法僧,回向都可以。所以大家要知道啊,这里面主要大家不要忘了,重在回向发愿。因为净土法门,就是从事相上它就是一个感应法门。感应法门它实际上就是什么呀,唯有这个诚恳不分别的心,才能最容易达到效果。不是靠你自己到什么水平才够资格,就论你想不想、愿不愿意。你真的想真的愿意,这样就能感得前来接引。这是第一段里边,重返破这个上品。
那我们再来看,重举上品上生完了,是上品中生。上品中生来看。“次对上中者。诸师云,是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者,何故《观经》云不必受持大乘?云何名不必?或读不读,故名不必。但言善解未论其行。又言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生彼国。”
你看,你说这个真的,法师们解啊,不知道怎么解的这个经。像上品中生里边他就明确地讲到,你比如说你读经你读不了,读经读不了,就是什么,“不必”,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比如说你不识字,那怎么办。比如说你坐不住,比如说你一念你就犯困,都不行。那么这里就讲到的“不必”。善导大师解释得非常的妙。什么叫做“不必”呢?就是读也行不读也行。
读嘛固然好,没读了也行,就这样,这就叫“故名不必”。但是什么呢,“但言善解”,就是善解意趣,你得善解这个经意,一说了你就懂。于第一义,心不惊动。就是佛说的说,真如实相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呀,你不害怕,你认可他。你像我们记得那会儿听《金刚经》呀,很多人听了就害怕,念着念着念着,最后他说什么都是空的假的,那怎么办呀,我日子也没法过了。
但是有善根的人呢,他就一听这个就很欢喜。哦,他就觉得原来如此。所以从这上面来讲,本身就具足了善根的差别相,不可比的,有时候一念之差就是不可比。那你看这里讲到的,节节一下不如一下的,说能够读就行。不能够读了,懂得道理也行。最后说什么,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也行。
就是实在你善解意趣也解不了,那你总相信因果,相信因果你不诽谤佛法,也就是说不讨厌佛法吧,这么说,因为有的人他讨厌佛法。那么你还相信善恶报应。就是这种资历的人,你只要回向发愿往生西方,还是上品中生。你说这样的人所能够够得着的法门,怎么能够判给登地菩萨呢?怎么能给判给登地菩萨!
你想想这里讲到,他是说,初地到四地菩萨,初地菩萨是什么?初地一旦登地以后啊,才能我们常说的,才真正意义上,当然这是大乘法来讲,跟我们前面讲到的四果圣人,那是不可比的。那么一旦登地以后,所有的修行功德都发生质变,一刹那间,就能到一百个,化身到一百个土里边。
大家想想,这种神通力,他能知道说,如果我度化众生有必要住世啊,说我就一直不死,能够相续什么呢,能够加持自己的寿命能上一百劫。现在我们只能活一百岁,大家想想。而且能够一刹那中,就能够入八百个禅定、八百个三昧,各种各样的。一刹那能够震动一百个世界,就有这样的神通。就不要说二地和三地了。
三地的菩萨就是一个身就能化成很多个身,多个身就能变成一个身。一会儿隐,一会儿显,那我们大家念过《地藏经》,分身集会品里边不是吗?不知道多少菩萨共复一形,多少分身散影的地藏王菩萨是吧,共复一形。然后一会儿又说,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就是这个功德。那你想想,到这样的菩萨了,你这里还上品中生才给人家个机会,你说听起来也真的是好玩。
好,我们大家再往下看,“以此文证,亦是佛去世后,大乘凡夫,”你看跟上面有一点差别是什么,“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就是前面的是阿弥陀佛及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那么这里也是一时授手,即生彼国。但是他这个中生和前面的上生呢,接引的时候,比如说到了那儿,然后经一晚上,花才能开,这些差别相还是有的。上品中生的话,一晚上花才能开。
但问题是说,虽然这样,“然初地四地已来菩萨,论其功用,如《华严经》说,乃是不可思议。岂藉韦提致请,方得往生也?”我们刚才讲的,登地初地就已经这样不可思议了,那三地四地就更不要说了,还用韦提希夫人给创造往生的机会吗?
所以善导大师一直坚持,他在坚持一个什么观点,大家不要摇摆开这个脉络。就坚持是所有的这些法门,设的往生的可能性就是给凡夫,就看你是什么样的凡夫。他这里分得这么细,虽然我们学习起来好像说,哦,这个修的凡夫是能够够得着这样,能够持戒,能够不杀;那个能够读诵大乘经典;这个读不了也没关系,能够懂道理就行;这个道理也不懂,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也行。
实际上就是撒网,网开了,面面俱到。虽然好像有这个优劣差别,换个想法也是一种根性差别。为什么?因为有的人,你比如说有的人他就爱读经,有的人他就能持戒,对不对。有的人他就好念。那么有的人,他虽然不喜欢学习经教,但是只要你把大乘核心义理一讲,他就明白,也有这样的人。所有种种诸如此类,都在往生之列,都在往生之列。
大家要记住啊,他主要是为了说明这个。那么差别相的话,你比如说上品上生的话,是佛跟无数的化佛。上品中生这里是说,佛跟一千个化佛,中生。上品下生的话,佛跟五百个化佛。这就是这里善导大师讲到的是什么呢?“行业稍弱,致使终时迎候有异。”迎候有异,就是接引的场景有点儿差别。
那好,我们再来看上品下生者,他们出错出在哪里。“次对上下者”,到了十六页了,“诸师云,是种性以上至初地已来菩萨者。”那说明什么呢?其他的法师判别的,种性是什么呢?就是开始发心要修行成佛,就这么个意思。种性发心到初地前的三贤位的菩萨。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在里边。那么法师们判的就是只有这些菩萨才能往生,还是上品下生。
可是,善导大师说“何故《观经》云”,说为什么经典里面只讲了说,“亦信因果。云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为亦。”你看这里讲的,真的是滴水不漏。前面讲到的说,不必受持大乘。善导大师说了“不必”,就是说你能读固然好,不读也行。这里讲到的“亦信因果”,讲到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就是什么,要跟前面的上品中生者一样深信因果,这个条件是必须的。所以叫做,“亦信因果,云何亦信?同上深信,故名为亦。”
“又言不谤大乘”,不讨厌佛法,有缘,能够走近。最后有一句什么呢?第三个条件是什么,“但发无上道心”,就是说唯一的有一个念想说,你想了生脱死,成就佛道。你要不要这样干,你这辈子发现了你的生命应当如此的投影。所以说这里讲到,“但发无上道心”,就是前面上品里边,所有前面的那些功德都没有,行持都没干,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你就想成佛,想解脱。
“唯此一句以为正业,更无余善。回斯一行,”你看,相信因果,不诽谤佛法,那这两个肯定是相贯连的嘛。如果你没有这两个,你怎么会发无上道心吗,对不对。所以落脚点就是,就这样,但发无上道心,回斯一行,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回斯一行,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一时授手,即得往生。”那你看,在这里来讲,就是说他都,说实在的都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善根了,大家看,有可能还不如你们。为什么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善根呢?他第一个就是相信因果是真实的,那就说明他就是只不过不说佛教的不是,相信因果对的,有这回事。也想成就菩提,就到了这个地步,就到这个水平就够本了,就这样。“一时授手,即得往生”。
那么“以斯文证”,善导大师说,“唯是佛去世后,一切发大乘心众生,行业不强”,就是只发了心呀,大家看到了吗?佛灭后只是发了大乘心的众生,“行业不强”就是说,基本上修行他都不行,没有好好修,修不了多少。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
“致使去时迎候有异”,只是往生的场面不如前面的一点,但是决定往生。可是你现在讲到的说,叫做种性以上到初地的这些菩萨来讲,你看,“若论此位中菩萨力势”,就是他们的神通、道力、心力的这个力量,大势至的势。
“十方净土随意往生”,人家已经自由了嘛,想怎样怎样了,还要这韦提希被儿子要杀她,逼得赶紧请佛给说这么一个,只适合她这个陋劣根机,才能够正当时的、正当机的法门吗?“岂藉韦提为其请佛,劝生西方极乐国也?”
所以从中可见,上品三生完全不是说只有这些圣人,人家圣人当然能够上品三生,没有问题了。问题是人家都根本看不上这个上品三生,知道吧。现在唯有我们的凡夫,凡夫够不着了,这会儿才说,哎呀,上品已经是好生了,好结果了。所以,总而言之说,都是具足善根的凡夫,完全没有说到你要什么证量,特别是你已经登到几地。换句话说,如果已经那样了,你还要净土法门要干什么?特别是这种九品的往生的意义何在呢?这是对于上品的一个叫做,这里叫做“返对破者”。
下面我们来看这一段,十六页的第二段刚才我们讲了。
“即此三品去时有异。云何异?上上去时,佛与无数化佛一时授手;上中去时,佛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上下去时,佛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只是在这个差别相上,“直是业有强弱”,就是他们修行的功德,有多有少,有深有浅,“致使有斯差别耳”。说白了,实际上就是说功德大小不一样,致使阿弥陀佛的愿力,在他们这儿,一下子就不敢给他们发挥出来,他们承载不住。总归以往生为本分的话,就是说看他们能受得了多少,就给他们显现多少,先把他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再说,是这么个意思。所以说“致使有差别耳”。
这是讲到的上辈三品,哪儿不对,大家要搞清楚,能听进去啊。一定要记住,我们自己受用的时候,你要观照自己和大众的这种有缘。我们讲这个法,就是说到这个时代了,这一生我们遇到净土法门了,既然遇到了,千万不要可惜了,没用到尽头,没把它用到位,害怕往生不了。我们所要做的,反而是力争上游而已了。往生与否的话,全部的都是在你的信愿、念佛和回向功德。实际上,回向愿生就具足了信愿行,这是根本法。
所以,大家要知道,有时候我们也想想,就此时此刻这个场景,你比如说我讲诸位听,咱们真的讲得相应了的话,其实这会儿就已经具足了往生的资格,已经就是极乐世界中的一员了,知道吗?因为这个法已经通了嘛,够得着了嘛。
说明我们现在此时此刻,也就是当来往生,实际上现在已经,就是已经赚到了,这个生活水准已经够得着了,大家要生这种自信。由此而产生的法喜,再滋养我们将来有可能生起来的一念,或者对自己的不自信,乃至对阿弥陀佛愿力的这种仰仗心不够,等等诸如此类的。不要白白听这个法,不要白白听这个法。这是指的上品。
下面我们再来看十六页的第三段。“次对中辈三人者。诸师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你看,中品上生是小乘的三果。“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实际上五逆已经就是过患中的大过患了。那当然这里边可能还,比如说诽谤正法,乃至一些,“无众过患”就是让我们把自己现前的过患,尽量地能够改、能够舍、能够修,越少越好嘛。所以叫“无众过患”。每一句话都是针对我们每个人,每种根性都是起作用的。大家不要说,好像我刚才听了半天法师讲的,那些我已经够得着了,这个我就不必再在乎了,这些可能我已经超过了,随时随地。
你看这里说,“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圣众,放光说法,来现其前。”很有意思,我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跟比丘圣众来?那很可能是这些众生,比如说诸位,可能有的就说,哎呀,这辈子我也没有因缘出家。有的人还说,能的话让我儿子出家就好了。我们以前见过。那这种,其实这个想法,就是这辈子他想出家,想出又出不了。
我现在就发现一种状态,这段时间我们庙里面也来了好多信誓旦旦的义工,男众。我仔细观察就在这个关头,真的是说:入山嘛,六根不净,入世嘛,狼心不足。为什么呢?到红尘里面他又有点信仰,他跟人家打拼,现在那勾心斗角,五欲红尘,你过日子想过好,你不害几个人,你能过好吗?他的日子过不好,过不好,又有点儿小懒惰。
说好吧,到佛门里边。到佛门里边他这个日子也过不好。其他的不说了,每天早上跟着四点起床他就受不了。头几天来了比我们去得都早,比师父们去得都早,过几天就一把麸子不见面。信誓旦旦地说,来做义工至少三个月,最后干着干着,你说这么枯燥的生活,这么千篇一律,你没有法,没有这个法,没有出家的善根,没有吃十方饭的福报,你能定得住吗?你一天都待不住呀。跑了,拜拜了。我也不知道他现在有没有在听,听的话说的就是你。所以说,希望菩萨加被,我也回向说,他早点儿能出家。
为什么这里讲到说与比丘圣众呢?我就想到说,很可能这些众生,你看他喜欢持五戒乃至八戒,不是八关斋戒嘛,八关斋戒就是给在家人设的这个出家的戒法,那他心里肯定有一种想出家的好乐。这个时候阿弥陀佛就满他的愿。你看,他带着的根性来了,就是跟他对接,来跟比丘。那你一看见,哎呀,我也想出家,很可能我曾经共修过的比丘,或者我这一世的师父都来了,那他很欢喜,就“放光说法,来现其前。此人见已,即得往生。”
所以大家以为说,这里是三果圣人。既然是三果圣人,为什么这里讲到的说,受持五戒八戒,所修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呢?那就说明他不是小圣人,而是持小乘戒的凡夫,还是凡夫,不是圣人,这是这点。我们再来看,这就不要多讲了,大家就明白了。你既然说是小乘三圣人讲的话,为什么在《观经》里边,人家只说了这么一个条件呢?这是中辈上品。
再看中辈中品者,“诸师云,见道已前内凡者。”就是说,是见道前的内凡,我们不是给大家讲过了嘛,暖、顶、忍、世第一,就是那个内凡。就是还是凡夫,没有入圣位,但是就快了,这个火烧得越来越旺了,就已经不断地增进,不断地增进,已经就是说入到那个海拔了,就快到山顶,这样的一个感觉。
但是,这些法师们说,必须要这样才能够中品中生。为什么《观经》里面讲到说,“受持一日一夜戒”,大家要知道这里讲到的中品中生者,明确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这是为在家的,乃至出家的说,“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乃为比丘说,“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是为中品。
那这里我们就说在家人来讲,你看,“受持一日一夜戒,回愿往生,命欲终时,见佛即得往生。”为什么我们要受持八关斋戒?有时候,有的同修也是他的信心不足了,他就非要这么走一下。为什么?他觉得看到这里,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就是往生的正业资粮。
就是你行过这个法,你回向,就等于说你就能花这个钱,会花这个钱了,你把钱已经赚到手了,一日一夜。回向不是就等于说,把这个钱既然赚到手,我怎么花怎么花,我要花到哪儿嘛,花到极乐世界去嘛,对不对。所以说,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功德,都是中辈中品往生的保障。
大家这样看下来,就简单得我们都不敢信嘛!知道吧。这想来想去,都好像觉得这简直就是净土行人就所作已办了。所以,为什么是极难信之法。
那么,“以此文证,岂得言是内凡人也。”你还怎么说是内凡人呢?人家就修了一个法,就是持了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所以,善导大师说,其实这一类人是什么呀,“但是佛去世后,无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缘,授其小戒,回愿往生。”你看,这里都觉得就是说,善法功德不具足大功德了。
不具足大功德,就遇到因缘了。我们说的罪过的讲,就跟说刚好碰上,就这么个情况下修的这个法。刚好碰上了这个呢,受一个戒,就因为受了这个戒,真的受了,人家也是真的受了,真的持了。那么,回愿往生,为什么我们说就可以往生呢?因为佛在发愿的愿力里面,就有这个内容点呀,看到了吗?这里讲的“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这是佛说的。刚才虽然我们讲,说容易得让人受不了,但是这就是佛告诉我们的。那么就能够引发这个功德,作为往生的资粮。这是讲到中品中生者。
当然,善导大师也说得很圆满。你看,“以佛愿力,即得生也。若论小圣,去亦无妨。”就是说,如果你要说这些往生者,一定是声闻乘的小圣,或者是内凡也行,你说去往生嘛,也无妨呀,九法界都去呀。
但是你现在不要给人家框死了说,《观经》里面讲的能够中品中生的就是内凡。现在告诉你,“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还是回到这个正见上,这个根本见上,佛就是为凡夫正说的,不是为圣人正说的。可以说,在讲这个法的时候没有顾及到圣者。这是指的中品中生。
我们再看一段,十七页的第二段。“中下者,诸师云,小乘内凡已前,世俗凡夫,唯修世福求出离者。”这里讲到说,这个中品下生的,中品下生的人,他给上面盖了一个什么内容呢?就是虽然是世俗的凡夫,没有问题,但是“唯修世福”,就是他修福报修得很积极。“求出离”,就是他的出离心很浓。那我们想想,现在能够说,修福报修得很好,很发心,然后还带一颗特别正的出离心,这样的修行人,我告诉诸位,四众弟子中都少见了呀,就僧俗弟子中已经少见了,咱们也说实话。那你说这里讲到的是中品下生。
所以,善导大师反驳说,“何故《观经》云:若有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彼佛国土乐事四十八愿等,此人闻已,即生彼国。”
他要说明什么?这个还比较难把它看出来。说明什么,你看,我们看的说“唯修世福求出离”,那这个《观经》里面讲的说,“众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这不是很好吗?大家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差别是什么呢?孝养父母,只不过是你尽人分,对不对。你人里面你只是一个好人,你跟佛法不搭嘎的也有啊,对吧。
然后这里是“行世人慈”,也是尽人分,对不对。然后命终感得善知识来,才给他讲极乐世界的消息,并不是说他在平常的生活中俨然已经是懂得修福,然后勤求出离,完全没这个概念。这个法跟大家讲,最对我们现在有现实意义,特别是诸位的六亲眷属。很多人,有一类人,其实他为人秉性很好,对不对。但是他就不信佛,没有办法。他世间做人做得很到位,就是这一类。大家看到了吗,这一类的生者,中品下生的机会来了。
就是虽然他一辈子,现在我们很多这个时候,我们也遇到嘛,刚刚听闻佛法,或者他对净土法门听你说嘛,笑笑,也不反对,但是你问他自己的话,哎呀,我恐怕不行吧,还是,诶,不想了,这些事于我还很远。就指的这一类人,这个往生机会,知道吧。这一类人,那么到什么地步呢?临命终时他突然觉得说,这往哪儿死呀?死了以后怎么办呀?生死是怎么回事呀?他在这个上面突然间通了,乘机你给他讲,你给他讲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一想生,对接上了,即刻即生彼国。
所以,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师们,你不要把这个依然给人家加门槛说,还修世福,勤出离者。他不求出离,从来都没有这个感觉。他就是说,从来没有遇到佛法,而且还生活幸福善良的人,就这一类人。那么,这一类临终遇到善知识而往生,也是解脱正途的根器。大家看,所以说,九品咸令登彼岸啊,我们常念这个话,就没有意识到咸令、咸令、咸令,就是都,都让,都让到什么地步,差点儿就说你是个人就行,想生就可以了,实际上就是这样。
所以说,善导大师,“以此文证,但是不遇佛法之人,虽行孝养,亦未有心希求出离。”你看,就是说他根本,虽然他世间的福自然而然在修,但是他没有出离心。“直是临终遇善,劝令往生。此人因劝回心”,能听得进去,就因为临终的时候听善知识的,他听进去了,“即得往生。”
“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亦不为出离故行孝道也。”你看,最后还特别加了一句说,你不要说人家在世间的时候就,虽然人好,但是他并没有出离心。说白了,实际上就是不通佛法,不了解佛法,听都没听佛法,乃至不信佛法,但是他提供给他还是中品下生的机会。
大家要想想,就这号人都到了中品下生,还有下辈三品。那这想想这个下辈三品,那这真的是就恶人已经恶到极致的这个时候,才开始讲下品,还要给提供往生。那到这个地步的时候,我们就要深思之,这个法,你也是要听对。你听得是说,呀,居然曾到这个地步了,都能往生,那我肯定能往生了,那你一定要再接再厉,这就对了。你不要听得说,哎呀,到这地步都能往生了,我早就够了,我再退一点儿也没关系,我明天再破两个戒也够了,明天再杀个生,吃个荤,乃至再犯点儿恶业都行了,足够了。那这个就听歪了。
为什么上好的法,越锋利的法,它刀子两面刀呀。要么把你的烦恼给砍了,要么把你的这个善根给砍了。把你的烦恼跟疑情砍了,这就是听对了,把你的善根反自伤了,那你就把这把刀用错了,知道吧。所以为什么这样的法,真的是叫玄义分呢,都不能够,不竟因缘都不能讲了。
当然也恭喜随喜诸位,那师父们就不用说了,能够还依然,这都一个月了,还不落地来听这第十讲,真的是越听越要命,真的是要命的法。大家希望能够把它真实地能够在信愿上,能够有所增补和通透。那么,这就是成就的方法、成佛的方法。
好,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诸位,感恩诸位。
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3]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2  更:2021-08-18 17:04:1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