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观无量寿佛经[第14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16]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十四讲) 好,各位莲友,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好,请放掌,各位同修、各位莲友大家下午吉祥,那么今天是我们这部《观无量寿佛经》的第多少讲了?十四吗?第十四讲了。十四还是十五。 第十四讲了,好,在闻思讲堂这也讲了将近快有几年了,快三年了吧。有时候我自己也想,人这换位思考,因为自己上来开始这说了,就反正说起来说着说着就把一个多小时就说没了,以前我记得还是上下场,将近两个多小时,那么坐在下面听的,不知道听得怎么样?有时候我自己想想说假如果我是一个听众,我坐在这里,然后能够每周这样来不断地坚持,确实还挺难的。 因为我们这刚才讲到这么难遭遇的法呀,它就是为什么,有一个层面就体现在说,不是能够相续,就偶尔的有时候这么碰撞一下,或者相伴地走这么一小段时间,他就由于这个无常的这种因缘中,过去因果这个相续中他就有时候会有舍离心、有退却心、不想亲近。 所以为什么说老是要常忆念,今天我们也会讲到六念,常忆念三宝,常忆念这个佛、法、僧。如果你不忆念形不成相续,那么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决定就会生起这种隔离感。所以说现在我们在这个娑婆世间,每一次的佛事,每一堂的法会,都是我们可能是将来的一个品位资粮,你看最近可能咱们知道,线下在咱们福慧慈缘这边讲,线上现在又开始又多了两个群,就是反正就每天不断地讲、不断地讲、不断地说,现在讲法确定对我来讲,好像是一个法门了,也就不管不顾的就天天这么讲了。什么时候大家,我觉得这里边有的同修就是这样,不管不顾他就只管听,反正听到有法会了就来,听到讲法了就来参加,反正天天日子就这么过,这大概也是一种修行的境界吧,所以今天我们继续,还是《观经》。 那么我们今天开始要往下讲了,上次给大家讲了三颗心,说我们要发愿往生,一定要具足这三颗心的成份,而且一定要足。一个是至诚心、一个是深心、一个是回向发愿心,说白了,把它搅在一起就跟剁饺子那个包成馅儿一样,实际上说了就是一个愿往生心,如果你离开这个心,你的往生大业绝对成就不了,没有桥梁,搭建不起来。那么你看在上一讲的时候,大家把这个法本翻到三十三页,上一讲的时候我们只讲了这一小段段,不过进行了一个发挥,说到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讲到这里了。今天呢,我们从下面开始,大家一起来贯读经文: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我们来看这一段,上一讲我们讲到要圆发三心,再给大家说一下什么叫做圆发三心,我们有时候听到说要开圆解、要圆满、要圆发三心,圆发三心就是你在任何地、任何时候,你的这三种心是同时具足,同时发挥的,就叫圆发三心。也就是说这三颗至诚、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始终都在,伴随着你的心路的,这就叫圆发三心。那么如果说圆发三心能够往生,这是上品上生的往生条件,大家记住,这是上品上生。发了上品的三种心的话,可是必然一定会有行呀,大家想我们常说让大家发心发心,那么心发出来要干什么?首先我们就要想到要干什么?就是又要三种行跟它匹配,这三种行,这里讲到的你看一个是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经典,再一个修行六念。 其实这跟我们前面讲到的净业三福是有点呼应的,还记得前面的净业三福吗?那么这里讲到的你看第一个慈心不杀具诸众戒,下次讲到中品的时候,也会提出来这个戒的重要性,任何修行法门一定是要以戒为绕不过去的基础。而且呢,你看我们这里讲到的,这是修行咱们净土是大乘法门,大家知道,小乘法一般都是我们称之为解脱法,那么小乘法,解脱法义,根本以什么为标准?就是我们最重要的要舍一个什么心?舍一个什么心?我们怎么到欲界来的?有什么?生死轮回的根本是什么?都不知道吗?你们都听了这么些年了,都不知道这个。都讲的去哪了,彻底放下了,准备往生了是吗? 到欲界来的生死根本就是淫欲心呀,情见嘛,你的感情嘛,这个感觉这个舍不得,那个感觉可怜,另外一个感觉非常疼爱,就是这些牵引着我们到欲界来的,生死的根本就是淫欲心,这是从解脱法来讲。那么为什么这里的,你看这里的戒,具诸众戒,首先提出了一个慈心不杀,慈心不杀是以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为出发。菩萨心里边最怕的是什么呢,有杀心,不慈悲嘛。 有杀心就跟大慈大悲相违背了,所以这里首先提出来就是什么呢,慈心不杀为首推,值得注意的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叫做具诸戒行,所以这里都不但有这个小乘戒法、解脱戒法,还有大乘戒法、利益众生戒法、四弘誓愿戒法都在这里边了。那么这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可能我们没有听过什么叫作方等?方等在佛法里面就是对于大乘法的形容,方是什么意思,方就是周遍。 哪里哪里都离不开这个核心的这个义理,他是统一的,等是什么呢,就是本具的,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常说的缘起性空,等等这些大乘经典就是讲到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是本自具足的,这个佛性是遍一切处的,所以由这个内涵,把它有时候称之为方等,方等部类。所以这里讲到的说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读诵就是对着文,我们这样就叫读嘛,离开经典,还能背下来就叫诵。 所以有时候我们现在觉得说读诵经典、读诵经典,就是照着这个经文读一样,那么最高的境界就是读的时候呀,不要管它的意思,只管这样一个字一个字诵去,这样就是属于修行法门。可以修的这个就是消业长智慧,而且这个福慧增长的特别快,这就属于一个读诵的一个状态。那么第三个叫做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修行六念,这是我们在常法里边,次第里边有这么一个法门叫六念法门。 也就是我们一个行者来讲,我们所有的身心,特别是身体力行的以念头为根本,那么我们的这个念头每天要抢滩占据在什么上面,就是清净的法义上。你比如说这里咱们常说到说念佛念佛,我们常规一讲到念佛,无非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有时候有的会念消灾延寿药师佛,有的会念弥勒尊佛,这里的念佛六念是指的什么呢,六种我们的念头的系念方法。 一个是念佛、法、僧三宝,再一个就是念布施、念舍,再一个是念戒,持戒的戒,再一个是念天。佛、法、僧、施、戒、天,这叫做六念,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受过八关斋戒的?有受过八关斋戒的。一般在受了八关斋戒以后,就让你念这六念。你随自己的意愿,你把这六念念起来,一般我们都是念佛。 那么通常的讲六念的功德是怎么积累,它是指的说,比如说念佛是念佛的相好庄严,还有佛的功德。什么叫做功德呢?就是说成了佛以后,你具有什么样的能量?有什么样的威德?有什么样的境界?你比如说佛的十力,十种力量,还有呢,四无所畏,诸佛比如说有一个叫讲法的时候是无所畏的,他铁定认为佛法讲的真理,绝对不会改,绝对不会错。所以我们一般称之为作狮子吼嘛,这就不会生恐怖心,四无所畏。还有十八不共法,这十八种不共法这个概念就不能一一细讲了,大家下去查,这十八种不共法就是说,跟菩萨都要别然开来,达不到这种境界,唯有佛能够具足。 这里讲到的念佛,都是念佛的相好和这些功德。那么念法念什么呢?念三藏十二部一切的经典,一切的律典,一切的法门,一切的行门。就是在你的念头里面,充满着,哎,哪一部经典这个义理,你很相应,这一段话,你觉得极其殊胜,那么在你念头里面,就时时刻刻把它忆念起来了,把自己的心行跟它,达到它描绘的这个水平,这也是一种观法。 那么念僧,也就是包括凡夫僧、圣贤僧、声闻僧、菩萨僧,念他的功德不可思议,念出家的功德,念出家的清净,念僧人的慈悲,念僧人的难能可贵,难遭遇等等这些,总归你把三宝给念起来。那我们一想起来就是说,觉得是这念,天天念这么多,念得过来吗?大家要是归根结底,念三宝念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凡夫心它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就在沿着这个地面走。 我所说的地面,就是我们凡夫的贪嗔痴嘛,执著分别嘛,那么一般我们的常态就是在这个贪嗔痴执著分别,就贴着这个地面走,所以让你念佛法僧,念佛法僧,它是出世法,就让你说高起来了,大家尝试着有时候自己反思一下,当我们的正念起来的时候呀,你感觉到很法喜,这会儿觉得说这种感觉自己法喜充满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清净度也有了自信了,还觉得修行特别难能可贵,觉得这个这辈子解脱往生指日可待,都觉得这是可以达到的事儿。 这个时候正念就提起来了,为什么?就因为你的念头里面肯定在念佛法僧的功德。就是一定是跟他们在等于说就是倶会一处一样。那么有时候你的心力又下来了,这个时候就是正念没有了,马上回到凡夫界。那么左顾右盼一想起来都是失望、绝望、懈怠、散乱等等这些,这就是你的念头又没了,不念出世法。 所以所谓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让我们念这些功德,把你的正念始终恒守在这个状态。还有你看下面的三个叫做念施、念戒、念天,布施嘛,随时随地的要有这种舍心,这个修行你只要会一招儿,能够始终能够忆念得起来。你比如说布施来讲,从物质来讲,你对哪个物质产生了贪心了,有时候让你噌的一下把这全给别人,你也给不了,那么你就想着,比如说你刚买套房子,刚买了一个新车。 那你就想着说这个房子你这么想,你舍不得给可以,你先对着它这么想,说这个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肯定最后我也带不走,这个时候你的正念就在了,其实就是在发生舍的心念。买了车子你也知道,刮一下、蹭一下心疼的时候你就想想,这个车子跟我的因缘肯定是有期有限,今天是买了新的了,将来要破不溜丢,还得报废,那么你就从念头上先把它舍了,不是让你真的给。 你先把它从念上这样对治着舍,包括我们贪著的人,你说也不是说舍了舍了,那把婚姻也舍了,儿女也舍了,即刻就离婚、即刻就出家,都能这样吗?但是你内心在修出世法你得解脱的时候,就要念这些舍。你就对着它念,当一个在乎的人,你全身心地扑上去的时候呢,你这个时候如果学了佛了,你得反观一下,正在全身心依附上去了,你就想想,这也得分开。 最后包括甚至说实在的,在我们常规的修行中说,我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解脱等等这些,这些想法始终贯穿的时候,它在我们懈怠精进的时候有一种引发作用,这是善法欲,但是你一定要记着《心经》里面叫最后是什么?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直是直到什么?无智亦无得,就是连佛都不能得。 成佛也是一个最后要舍的状态,从始至终舍的究竟彻底了,成就了。所以我有时候我还问问同修,我们那些师兄弟们,有时候问我师兄,我说师兄我这个,你觉得我是不是快开悟了,我觉得我最近我觉得感觉不错。他说海师父呀,说你这个肯定麻烦了,说你这个开悟的时候,我说这样有没有可能?他说这估计没可能,什么时候你觉得开不开悟都不重要了,有可能。 你说要了生死,了生死,这是给我一段开示啊,要了生死了生死,他说你老抱着这个,那估计还成了障碍了。说你该干嘛干嘛,就把自己舍出去,然后我听了又当时又明白了,就舍出去。可是当时说的时候明白了,过段时间又收缩回来了,这就是我们的念头。所以为什么呢,就是要时时刻刻地念,念这个舍,念这个舍,大家听过没有,舍跟什么一样?就跟上楼一样。 你上楼一样,你现在上的这个楼的这个台阶,你不舍下去,不离开它,你上面的一个台阶你上不去呀,就是这个道理。把楼下的台阶舍了,楼上的才能登到最高。要不然你就在原地踏步,这就是念舍,常要念舍。再一个念戒,刚才我们就说了,第一个就是慈心不杀,常要念戒律。 戒律这两种就是说,身为佛弟子不能干的绝不干,不能越雷池,不要现在说什么空法呀、自在法呀、不执著法,不能干的就是不能干,应当干的必须要干。特别是受了菩萨戒的。这就叫念戒,始终有这个轨则。大家想想一个佛弟子如果我们修法的话,修的是无为法,解脱法,解脱法是无形无相的,那么佛法的形相靠什么来表达呢?除了法,法里面最有形相的就是什么?戒律呀。 我给你们打个比方,这是我每次出去必然要遭的,要碰到的遭遇,除非在素食馆。那有时候不是遍地都是素食馆,那有时候出去讲法呀,或者有时候到了哪里,这个出差的时候呢,你总得吃个饭吧,那么吃饭的时候点几个菜,坐在这吃上了,餐厅里面进进出出有人呀。 一定会有人,而且是每一拨人,几乎都是,一进来看见这坐一和尚,马上就凑近来,用眼睛,他是用眼睛瞟。那么有的那种人,性格比较不管不顾点的就趴上来看,看什么?就看你吃不吃肉,他不是看你,就看你的盘子里面是什么。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当然我们也有时候就觉得这对出家师父不恭敬,或者是什么,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要素就是他觉得你不能吃肉,他看你有没有在吃肉。 所以大家想想因为世间人都认为不吃肉是一种戒律,确实素食、独身、僧服嘛,所以他就用这个来勘验标准说你是不这样的,他就必须看一下,如果你是这样的,他说你是个和尚。这就是戒要表佛法的相就是这个意思,他就用戒,来认识你修行的相。 所以要常要念戒,守护清净戒定慧,戒定慧,是得定慧的根本。再一个就是念天,这里的念天呢,不是狭隘的说我们说六道轮回的天,一般在佛法里面,曾经的翻译有一个年代里面,把第一义,就是真如实相翻译作天,而且有时候这个念的天的这个天人的意义呢,他是就是说这个最中道的正理。念天的话有时候也就是说念的十地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的这些菩萨们,才真正称之为天人,一生补处,不是咱们六道里面的天人,是十法界里边的天人,最靠近解脱嘛,最靠近成佛。 所以就常念这个三大阿僧祇劫,他们已经快修完了,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就剩一百劫,就要成佛了。所以大家想想常要念人家的因圆了,果也满了,因地种的圆了嘛,所以果收获的就满了嘛。我们现在还是凡夫,还在这虚生浪死,还有烦恼,还有这个罪障,所以这样思维的话,更加奋发了,就是向十地菩萨这些第一义谛证实相,证法性的菩萨们看齐。说实在的,人家现在肯定有登地的菩萨曾经跟咱们是同修呀,你信不信?也许这会儿又回过头来,又在这坐着,所以就要常念这六念。 这里讲到的说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要记得附带这上面,回向发愿,愿生彼国。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大家看到了吗?一日乃至七日,也就是说,从前面的这个圆发三心后,又有一类的大乘根性的这种修行人,他能够以戒为根本,以法为根本。 你看第一个是持戒呀,第二个是读诵,就是以法根本,第三个六念是以行为根本,这里边有配套设备,秩序的,不要以为说就随口这么一说,戒、行、法,这是这三个里面回向发愿往生,那么具足了这样哪怕从一天到七天的功德,都是往生资粮,那我们现在想想说,有这么好吗? 有这么好。实际上这里的戒,就是至诚心。你凭什么守戒呀?为什么,我们守戒的力量从哪里来的?深信不疑。这里的这个修学大乘经典就是深心,深深的了解领悟这个慧,佛法的智慧。那么这个修行六念,这就是回向发愿,为什么要六念呢?念念的往极乐世界往净土。所以你看这个都是配套的,就这么一下子,一日,至少一日,七日,多至七日,只要你具足了这样的大乘行大乘解,哪怕一念都是佛种,大家可能觉得说就是这也太便宜了,六念就这么修一下,一天到七天?就这么便宜。 但是大家不要以为说真的便宜,你要知道,在我们这个凡夫的世界里面,你能够具足众戒,就是能够持戒清净,能够读诵深解大乘,这在我们轮回的众生中,这是极其稀有难得的清净智慧。 多少人里边,掐指一算,百分比里面有这么一个人,那么修这个六念也是我们在通常的染念中,刚才说极难提起来的正念,所以你想想,为什么说,就一天七天有这样的念头,就能够往生。就像一个乌云密布,乌云密布的天上不是黑压压地压过来了,你们都见过这样的天吗?突然间有一个小亮口,这个小亮口就跟我们说,整体我们都是凡夫的分别愚痴,突然间有一念念头,念了佛法僧了,那个小亮口只要把亮口,这个有一丝的光,马上什么呀?太阳光就直接打过来了,就非常的醒目,非常的晃耀,我们就可以窥到光明,只要我们循着这个光明就可以冲破这个乌压压的云层,一念回向,就等于说冲破这个云层一样,就利用就这么一点儿,虽然看上去就这么一点儿地方,但是我们就可以循着它可以得度,可以解脱了,为什么?因为它的光透过来了,这就是一念发心的功德,这是这样就即得往生,这是指的往生前的功德。 下面我们就要看到什么呢,有因必然有果,有心必然有境,有愿必然有成。从下面这里开始就正讲什么呀?临命终时了,临命终时怎么个情形呢?我们来看,即得往生以后是: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授手迎接就是把手伸过来,所以大家来看,这里的这一段就是形容的我们往生的时候。往生的时候上品上生是最可以说我们去的时候就跟受欢迎的程度一样,是最隆重的,大家来看,第一个这都跟我们在此土的修行功德有关,你看第一个:生彼国时,那就说明这个时候已经往生已经成了定性了,即刻就要往生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佛国无疑了。 这是决定的了,那么怎么样呀?第二句就是精进勇猛故,你看精进勇猛故才能感得什么呢,感得这个阿弥陀佛,后面的说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化佛,大家想想为什么这里有无量化佛,无数化佛嘛,就是因为精进勇猛故的一个状态什么,我们常说一念相应,念念相应,就是念念都是念弥陀嘛,我们的所有的这个念头心地上念念都是念弥陀,感得阿弥陀佛和西方他的两个弟子,乃至无数的化佛。 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念力足啊,精进就是我们的念头足,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跟他相应,所以由念而招感,就是这个往生时候就是这个来迎的境界,无数的化佛,可以说就是我们一念相应,念念都是佛国化现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有百千比丘,声闻大众等等这些包括无量诸天,为什么这里还讲到的说是执这个,你看这里讲到的说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 大家想想为什么这里讲到的是金刚台?就是因为精进的意思。如果我们念佛念的精进了,念的这个心就像金刚一样一个妄想都插不进去,一念佛,念念佛的时候,这就是感应,因果相符呀。金刚台就是我们的金刚道业坚固,所以手执的是金刚台,你看这里差别相就出来了,还有无量诸天,这里怪的很,你看无量诸天,还跟这个七宝宫殿,就是说,人来了,这些楼阁宫殿七宝的宫阁也来了,大家想想他怎么说不在极乐世界,都能够跟着人来呢,你想我们现在这会儿出去,去到王府井大街上,这福慧慈缘这大厅能跟着走吗? 这里就是有这个殊胜之处,大家为什么我们常说到,念佛念得根身和器界,根身就是我们的正报,器界就是外在的呈现出来的依报,根身器界,密随心转,为什么?就是说不要说极乐世界了,在诸天,比如说色界诸天,人家那没有什么呀?没有求不得苦和这个无常之苦。 求不得就是说没有想有,无常就是说有了以后它会坏,没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这个天的福报里面,比如说天人要生出来,化生的时候,生天的时候,他所带的这个福报就是他住的宫殿呀等等这些随他的正报出现,化现出来了,如影随形的。那么什么时候这个天的这个正报生出来了,依报也生出来了,什么时候他的正报要坏的时候,依报才跟着坏。 大家还记住我们以前讲到的有引业和满业吗,在人道里面我们的满业是不圆满的,为什么我们的人生会有起伏跌荡呢,就是你的福报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生命的这个期限还在,但是你的福报没了,急转直下,你比如说突然间这个生意做的赔了,股票跌了,要卖房子了,这房子就不归你了。但是在天道里边呢,人家的福报从始至终,正报在的时候依报如影随形,那么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行者更是如此了,你看无量诸天都是你的侍者了,七宝宫殿来就是迎接给你住的。 一直到你成佛以后,还用这个宫殿去接别人,所以我们娑婆世界才有求不得苦,在天界都没有,更何况极乐世界。从这个上面我们来理解,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看在这个染净国土的转化之际,首先是阿弥陀佛放大光明,这个时候照行者就是照行者身,就是与诸佛菩萨来授手迎接嘛,还劝进行者给他讲法,这个由佛光明加被,菩萨说法,这样的话不管从外境到内心,大幅度地让这个往生的人做这个凡圣之间的超越,而且是顿超,就在往生的那一刹那,就把凡圣之间的整个的这个超越给你完成了,加功用行,快速到这种地步。那么在成功往生了以后,行者就得见,你看我们再往下读: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行者见了以后,经过这种鼓励,劝进其心,就是给他加持,这种情况下他的疑根顿断,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大家看到生欢喜以后,才能得自在。这里为什么讲到说赞叹行者呢,是生起欢喜了以后,他马上就放下了。这个神超净土,就是说我们有时候在这个,为什么说在欢喜的时候容易放下,大家尝试着是不是你在心情高兴的时候,谁跟你要东西说拿走吧,这是一样的道理。就是我们在这个法喜充满的时候,跟这个佛法僧三宝,跟解脱法相应的时候,那世间的这个幻象才容易放下嘛,就哪怕说比较平常执著一点的,正这个执著的东西你也可以说算了拿走吧,反正迟早都是要舍的。你这会儿要是心情不好,嗔恨心正浓,烦恼正在炽盛的时候,谁跟你要个东西,你试试,本来能够舍的也不给了。 别惹我,这就是说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在这种情况下成功地往生了,大家看到这里: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大家想想自见其身啊,那我们这个时候,大家记住,不是说真的我这个色身走了啊,真正我们的身体舍了,要舍了那个时候自见其身,神超境遇。就是正报依报都转了,改形换报了,这个时候就舍了我们的这个色身了,包括我们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大家想想,有时候我们说舍下自己的色身是,我们的色身光是指这块肉吗?我们在娑婆世界的身体有多大?有时候我们仔细想想,几乎所有娑婆世界都是我们的身体,都把我们拽的就在这儿,把你绑定了走不了,其实我们真正的身体是整个娑婆世界的贪著,我们对它,不仅仅就是这块色身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能乘着这个金刚台,就跟我们常说的印坏文成,自己见到乘着这个金刚台,不经历中阴身了,这时候大家要晓得,不经历中阴身,直接就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到极乐世界了。这是在往生的时候的一切情形,所以你看我们常知道祖师们作的这个偈子: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一刹那间离五浊,曲伸臂顷到莲池。就等于说这个胳膊就这么伸胳膊伸一下腿,早上起来伸个懒腰,这么一刹那的工夫,到了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这是正在往生中,那么下面我们再看往生之后有什么福利有什么待遇,大家来看: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大家想想,第一个为什么能够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这跟刚才的慈心不杀,具诸众戒是有根本的牵连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戒行具足圆满,所以现在见佛色身,色相圆满,因果绝不会乱。见诸菩萨,色相具足,亦复如是。然后你看在这里讲到的说: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在这就是因为由于我们相信大乘法,读诵大乘法,深解这个法义,所以这里才能悟无生法忍,直接就悟初地菩萨证的无生法忍。这是上品上生,一往生,现前就见佛,即刻就证无生法忍,大家要搞清楚,这是上品上生的功德就这么大,所以为什么说净土是圆顿法门,所以你看我们这里讲到的说,第二个再往下看:经须臾间,这又是须臾那就更短了,一刹那的工夫,就这么很短很短的须臾间嘛,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你看我们现在天天就锁定了一个阿弥陀佛,还眼巴巴地等着看什么时候能往生,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上品,须臾间就可以到十方三世去供养诸佛。 即刻一念顷中,就具足了这种功德。然后是次第领受成佛之记,就是每尊佛都给你(授记),你看:于诸佛前,次第受记,他都会给你授记,你什么时候在哪儿作佛,什么时候由因地的哪一个,在哪里作佛,度多少人,国土怎么样,正法多少年,等等这些全部给你一一交代清楚,你就照着这个走,去当你的佛去。该示现哪就示现哪,该多少年成就就多少年成就。释迦牟尼佛,该什么时候出家,到城外转了一圈就出家了,雪山里面六年,该咋的咋的,突然间在菩提树下成佛。度多少众生,说了四十九年法,讲了三百多会的经,这都是当时燃灯佛给他授记,所以你想想我们一旦上品上生往生,即刻就有资格授记。就入到《法华经》了,你在我们这梦都梦不见,更有甚者,给你授记是让我们自成就,那么成佛不是光自成就的,还要度众生,眷属成就。所以大家来看: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就是诸佛授记以后,一一去遍访去参学,那么所有的这些差别法门,他给你什么呢,进行了一个总持汇总。就是每一尊佛,在授记的途中你就领略到他的法脉,就等于你接法了。那么所有的佛的这些法你接到手里以后,就得了这个陀罗尼门,什么是陀罗尼还记得吧,叫做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嘛,无量义。门就是说一切法没有不通达的,这叫做陀罗尼门,就入到这个无碍的自在的解脱门中了,大概大家听了这个陀罗尼门依照着通常的修法,要九地的菩萨才有的功德,我给大家说,就是这个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你们知道以前给大家讲的智者大师不是在读《法华经》的时候,见灵山一会没有散嘛,一下子见到,这就是当时入了这个法华三昧了,修法华三昧就证的这个初旋陀罗尼,初旋陀罗尼就是说不是无量百千。 初旋就是得了一个一点点,第一个台阶一样,他得了这么一个陀罗尼,就亲自见到灵山,佛还在那讲法,就这种境界就出来了,而且辩才无碍,讲的这个《妙法莲华经》九旬谈妙,一个妙字讲了三个月知道吗,就得了这样的辩才,你想想一个初旋陀罗尼就这样的利益,何况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那就说明说,所有的宇宙万法中,一切法可以设置无量法,就是他可以,你是什么样的根机不在话下,来吧,各种角度、各种层次、各种沟通、各种领会、各种操作无量无边你怎么修怎么行,给你一一随便给你,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怎么都行。就是这种讲法摄受众生的,到了这种层次,这就叫陀罗尼门,那大家想想到了那会儿就是还用故意地乘愿再来吗,即刻就回到娑婆世界了。然后都到处去找看原来谁跟我是有顺缘,结了亲戚朋友了,谁跟我是逆缘,原来的仇人,分外眼红,想方设法凑到跟前来度你来,所以这就是名上品上生者。 大家要知道这里最上行就是上品上生者分了两个层面,一个是首先第一个就是圆发三心,那就说明这是什么呢,是圆发三心是最上上行的,一定要具足这三种心,其次就是用这三种行来体现三心,具体发在我们的行门中。那么这样的话,那么就一定能够得到上品上生的果位,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即刻就见佛,即刻就证无生忍,即刻就得百千无量陀罗尼门。就是这样的一种修行速度,这是上品上生。 好,我们再来看,这个就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可能我们这么一说呢,你觉得这个这么好,怎么个好法呢,越往下你就知道说前面的有多好,尽管说全部都能往生,可是分这个品位差别,的确是太不一样了,大家继续往下看,在三十四页: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我们来看这里讲到的上品中生的品位要求开始,第一句话就是: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你别一听说,哎呀这个多好啊,不要读经了累死了,我就这么想过,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不必读,受持读诵是指的受法不定,也就是说:不是说没必要的意思,是不一定要读,也许读、也许不读,是这个意思。因为个人的因缘不同,有的行者他可以深入经藏,有的行者他没办法,他过去他没这个缘法可以深入地去亲近大乘三宝,佛法僧三宝,所以他力所不及,他不是不读。你比如说你没有机会出家,出了家你开始干什么呢,如果说刚读了几年佛学院,又混了个研究生就出来赶紧讲法,再就没有时间学习了,就像我这样的,也没有办法再读了,就只能一边学一边读。那如果你在家诸位的话,那你哪有机会去阅藏啊,三藏十二部教典,你哪有时间拿出来去阅。 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没有办法,这样只能少读的人,那么少闻,所以生的一些解是从少闻而得解。你看这里讲到的:善解义趣。在这个《大乘起信论》里面还讲到有这么两种人,可能大家也知道,一类众生就是说他一定要广闻经典,读了一部又一部,相互自己在那不断地贯通,然后他在这个义理才能了然于心。 还有一类众生大家可能也能够发现,是什么样,他不太能够听经,就是听的很少,但是你自己听了很多,说一句话,他马上就给你会上了,有这样的能力。他听的少他悟的深,这就叫做善解义趣,所以在《起信论》里面说,一类众生是广闻经论而深解,这就是从文句和义理他同时能够受持;还有一类人他太多了他嫌烦,就是读多了以后他反而障了他的悟,这个悟门,所以他这样的人的话,少闻就能够得多解。就是虽然听的少,他解的深,也有这样的根性,所以这里就等于说文不持,唯从义理上去持。 这也可以说是说受持方等经典不必读诵,一种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善解义趣,大家想想这里的善解义趣可不是从文凭上来论,不是你世间读了一个文凭,到了研究生了、博士了、博士后了,论文写了一大堆,学术成果,根本不在这些上面了。善解义趣就是善解佛说的无为别传法,就是咱们禅宗说的什么呢,明心见性,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什么叫作于第一义,心不惊动,善解大乘的毕竟空义,听到万法皆空的时候,觉得这个说的是对的,能受得了。 听到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的时候能受得了,然后还用功不懈有所领悟,这就是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一般有时候你如果对于佛法完全没有了解,一听到说《金刚经》讲的空法,《心经》的空,般若里面讲的空,一切都是假的,如幻如化,他受不了,马上就心里觉得难受,这可不是在这吹牛的。 这个第一义,有根本第一义,还是后得第一义,像如果就着我们这部经里来讲,什么是于第一义心不惊动呢,就是你听到心作心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时候,求生净土,心不惊动,能够吃得消,受得了这个法,就等于说于第一义没有惊动。就是从这来见分晓的,确实有这样的。释迦牟尼佛讲法都有这样的情形,当时在讲到从《阿含经》讲完了以后,迈入大乘的时候,小乘定性根性的人呢,听到佛说毕竟空,就像刀子伤他的心一样难受,为什么呢,因为说生死即涅槃,就是涅槃也是空性的,也不可得。执著涅槃,执著生死,这只能得阿罗汉果,所以当时的阿罗汉就听了受不了了嘛,觉得说原来涅槃也是空的,他受不了了。 对于毕竟空义吃不消,听了以后就像刀子割他的心一样。在《华严经》、《法华经》上都有这样的情形。讲《华严经》的时候呢,阿罗汉听起来如聋若哑听不懂,讲《法华经》的时候,里边有五千比丘退席。 你想想佛法有多难闻啊,第一义谛,当时讲《法华经》的时候,佛在讲法,有五千个人就听不懂,觉得佛讲的这个与平常有违,就不听了,佛就默然过,说让他们走,为什么呢?因为听了以后,会更生疑谤,越谤越离得远,就让他们走了。所以大家想想这个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有多难。那么下面这是从第一义上来讲,从事相上来讲,还要用什么?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是又一个层面了,就是深信就是深信深解,有信有解,从因推到果,从果反观因。 能够随顺着世间和出世间的苦乐因果,不会生疑谤,不会诽谤因果说这是假的。不会说有因必然有果他不相信。所以从这一点任何时候都深信因果,不会诽谤大乘。那么从这里我们就问大家,你们也悟一悟,到底比如说我们说因果,前辈子造的因,感到这辈子感的果。前半生造的因,后半生感的果,或者今天造的因,明天感的果。 就在这个因果,因到果的这个不断的从因感果的这个转化中,所有的因果法是真实的吗,是真实的吗?如果真是真实的,因就是因怎么转成果,因果法就是讲的缘起性空,就这个缘起的层面叫做因果,就性空的层面就叫第一义谛,所以如果说真正把因果给信透了,我们现在几乎是没信透因果,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呢,说是信因果,行的时候还不依因果而行,所以就没有这个因果的法味生起,你真正地死咬定了谁的都不听,连自己的都不听,就听因果的。 那么将来如果你随顺着因果这么行,将来就马上能够彻悟第一义谛,所以以前的这个彻悟禅师就讲过,深信因果者必然要大明于心性。就是一定会大大地明白这个心性这个道理,这就是第一义谛。 大明心性者,就是证到空性,见到第一义谛的人,必不弃于因果,一定不会说因果是不实在的,一定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这里讲到的深信因果就是心不惊动。大家不信试试,如果你真正地深信了因果了,果来的时候你还会惊,还会动吗?为什么?因为它是因果很自然啊。种因的时候,你还会说我该怎么办,无从选择,你种善因种解脱因么,就不惊动了。 所以这里讲到的说,看上去分两个层面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然后深信因果,其实因果就是第一义谛,甚深法义,大家悟一悟。那么如果说真正能够深信因果,自然而然就不会谤大乘了,这是就这一品主要是以这个明白悟到这个道理,这是从修证有功夫的人而言,如果以这种能够回向,那么会怎么样呀,就会求生极乐世界,可以往生了,你看他凭的功德,这里就是不必这个受持方等经典。 也就是说没有前面的说这个: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只是善解义趣,那么这里讲到的为什么你看这里讲到的读诵和解义,前面应当我们一般的话叫读经,叫做比如说这是一般人的修法,谁都会读嘛。但是这个善解义趣的话,好像是一个很高的水准,一般人达不到呢。为什么反而是上品里边需要的是读诵大乘,而中品里边才需要的是善解义趣,好像难道这个善解义趣还低于读诵大乘吗?大家想想为什么?这就是我们刚才给大家讲的读经的方法,有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理解去读。这叫做善解义趣,因为你随文起分别,起作意,了解,这就比什么呢,依着这个字,一个字一个字只管读诵要次了一等。 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们一般都以为说善解义趣这多有智慧呀,所有的经他都懂,他虽然懂都不如他不去分别地只管诵,因为佛法是无为法,非关文字义。究竟的第一义谛是从这显现的,所以你看读诵在前,这个善解在后,读诵在上品,善解在中品。所以我们以后知道读经,真正的珍贵之处,就像印光法师那样开示的。 那么这样的话,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能够感得怎么样,我们再往下看: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变化这里就开始: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那么这里我们首先看第一个叫做行此行者,什么叫行此行者?也就是说,如前面所说的这样修行佛法修到这儿的人。如前所说这样修行的人,这两种情况。 一个是如前所说这样修行的,一个是行这样的法,已经行到这种地步的人,那么可以打保证,临命终时的情形,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但是有一点开始变了,持紫金台,为什么是紫金台呢,三圣中会有一位手执紫金台,稍略于上品上生。就是金刚台,比如说这个金刚宝,它是生于在也是出在这个金里边,但是它是百炼都不消的,在这个《尼乾经》里面说只有帝释天能够灭阿修罗,就是玉皇大帝,帝释天,帝释天跟阿修罗打仗的时候凭什么灭阿修罗呢,就凭的是金刚宝。 他的武器就是这个天上所最注重的宝就是金刚宝,所以这手执金刚台,这是最上的。那么到了我们紫金的话,一般在咱们人世间的话,紫金是金中最尊贵的了,但是紫金是人间最尊,为什么这里讲到紫金,为什么?就是因为他在这里解第一义谛。 由于他解第一义谛,也就是在因果法上,在我们的有为法中,他能够透得过第一义谛,所以在人间最尊的,用紫金台来接引,人中最尊的。虽然比金刚稍微略一点,但是其它的金根本没办法跟紫金比,这是接引的金台不一样。第二个是什么呢,你看这里就讲到了说,由他解第一义谛的这个功德,所以这里称之为法子,至行者前赞叹说法子,从法而化生,所以称之为法子,由于汝行大乘,解第一义谛,是故我来迎接汝。 就是害怕他平常只一味地向上会第一义谛,这个时候怕行者怀疑惊恐,所以说我来迎接你前往极乐世界,而且这里是什么呀,从上面的无数化佛,已经成了多少了?与千化佛,大家看到这一句了吗?与千化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行者自见坐在紫金台里面合掌恭敬,然后赞叹向往这个诸佛。 一念间就往生到七宝池中,虽然前面上品没有再说生在七宝,生到前边花开就见佛,但是中品要到七宝池里边,要在七宝池里边生。所以这里才说: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那么这是生的正在往生过程中的情形,那么咱们再往下看,往生了以后,就是表明说生到彼国以后,花开的时节就不同了,由于你的行门强,则能够去了就见佛;那么行门弱,大家看: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就是你在那住了一晚上,要经一晚上,这个花才能开呢,这就是上品和中品的差别,那么这里就是从这个行门上来定的,因为在上品里边是有信、有解、有行,但是中品里边有信、有解,行稍微略弱了一点。对由于修行稍微弱了一点,大家听到了吗,所以这里到等一晚上才能够开。 当然,我们这里也跟大家说一下,这个极乐世界的一昼夜跟咱们这的时间怎么换算呢,是娑婆世界的一劫,大家知道吗?是娑婆世界的一劫,那么等于说一晚上,一宿就是咱们娑婆世界的半劫,我们知道一劫那得有多长,那这样的话,我们就觉得说这经一晚上开的话,在咱们这有一半劫的,一小半劫的时间了,那还不如在娑婆世界修行算了。 去了你说这个熬不到那花开的时候,那要经过半劫啊,世界成住坏空这么一轮回,要经过一半儿时间才能够开,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里讲的经宿则开,就是等于说什么意思呢?别搞错了,在极乐世界的一晚上虽然是咱们娑婆世界的半小劫,可是娑婆世界的这半小劫在极乐世界就等于说一晚上一样。那就等于说,还跟咱们在极乐世界的一晚上,还跟咱们娑婆世界用人的心量体验我们过了一晚上,就这么快,过一晚上马上就开了。 开了以后怎么样,你看这里是行者身作紫磨金色。大家想想花开以后行者都从这个身体,马上我们就改形易报了,不是现在这个肉身,这块臭肉这个样子了。都是童男子相紫磨金色,从这个莲花下来以后足下亦有七宝莲华,自然而然托着我们的足,然后这个时候佛与菩萨俱放光明,照着我们。目即开明,大家想想为什么这里说目即开明呢,就是你从莲花里面生出来后,一定要有佛菩萨的光来照的话,这里指的目可不是我们的眼睛,不是用眼睛看一下极乐世界这么美妙,山水极好,出去玩一圈吧。而是当下心目就开了,不是眼目。也就是不是用根,是我们的本性显现出来了,等于说什么?具足神通了。 就跟那个阿那律一样,虽然他的眼根瞎了,可他的天眼开了,虽然不是用耳朵听声音,用心目来闻声音了,一切的都是这个空性所显现的殊胜情形,所以这里是心目不是眼目。那么因为这个行者他在往生前,他比较注重修这个第一义谛的般若空慧,所以这里你看: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而且这里: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这是前面的一句话,给大家补充一下,为什么这里呢,听到大家说法都是说的第一义谛法,这就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修行的时候呢,喜欢大家也可能听过有一些同修们他喜欢讲空,或者往心性上会,讲到说这个不执著呀,无分别的这些,他喜欢往这会,往第一义谛上讲,那么随顺着这个他从莲花里面出来以后,还是随顺着他讲这些法讲的多。 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他从金台上下来,给佛礼拜,赞叹世尊,七天以后就能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大家想想这就是开始不退转是什么啊,不是说还会退到轮回里边,这里的不退转就是不退小乘,不退修行的心念,不退正念,不退戒行,都不会退,不是说退到三恶道,已经不存在三恶道了。这样的一个境界,而且这个时候: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同样,还是去亲近一尊一尊的佛,在诸佛的加持中,在这个清净海众的修行里你看:修诸三昧,经一小劫,这里开始,这一小劫就是咱们娑婆世界一小劫的时间了,那么经一小劫能够得无生忍,这也够便宜了。大家要知道,在我们这个世界能够得到,就是哪怕初地的这种无生法忍,要到多长时间呢,要一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呀。 那我们想想这里一小劫,对,这是只是一小劫的时间,一小劫就是说八万四千岁到十岁,十岁到八万四千岁这么一增一减,不是刚才说的,不是成住坏空,成住坏空叫一大劫,一小劫就是这个一大劫的八十分之一。八万四千岁到十岁,十岁到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这样的一个劫数。那么这里讲到的经一小劫能够证到无生法忍,而且现前受记,也是诸佛给他授记的,依着自己的这种神足通,去亲近供养诸佛,不论学什么法门他都能够会到第一义谛,这是他原来的强项,所以极乐世界的诸佛菩萨也随顺这个他,让他往这个上面往上修,能够速速得不退转,得无生忍。啊这是上品中生者,讲到上品下生者我们来看。 首先,这里讲到: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就是: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大家想想这里开始亦信因果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所信的因果,不知道你信还是不信,不定,而且一会儿是深信,一会儿有可能是浅信,这叫作亦信因果。就是要么你同前面一样,也是深信,要么你虽然信,但是你不深。 刚才给大家讲了不深就是说善心容易一次又一次的退,恶念容易一次又一次的生起,我们每个同修也是这样,你说我不信因果吧,我觉得信,可是问题是你说我信因果的话,可是在这个刚才讲到说行的时候,他跟不上去。那就说明你的信不是深信,是浅信了。不能够完全由内而外的跟因果同步,这就叫做亦信亦不信,亦深信亦浅信。就是这一类所有这样的人,这一类的人只要是什么呢,只要他不诽谤大乘,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就可以了。 因为经典里面讲,如果我们对大乘法没有信心的话,那就是一千尊佛天天围绕着你都没有用,没办法度。所以大家看看上品下生的条件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只有要心,你看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就是这三种心是要的,前面的圆发三心,但是已经只有说,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了。 也就是说只要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解,也没有行了,你看也没有前面讲到的说善解义趣,于第一义谛心不惊动了,也没有讲到过说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对吧,这里唯一的要一个主打的业是什么呢,就是要但发无上道心啊,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好像说这点功德看起来没什么,我们都能够做到,可这一条是决定性的因素,什么叫做但发无上道心呢?就是自利利他,带着这一念我一定要了生死,一定要成佛,快速圆满菩提道业,而且将来的目标还是为了普度众生,这就叫无上道心。 但,就是只要你有这一条就足矣了,大家不要听了觉得反正就这么个道理,你要对治呀,对座,要这个对号入座,看看你到底现在到什么水平了,最好不要落到我们下下一讲要讲这些下品去了。临终的时候造了一辈子的业,临终的时候才反悔。我们现在就看,我们在尽量能够生上品,哪怕说中品,我们抱定的是什么呢?我自己有时候也说,哪怕下品下生也不嫌,只要能去就行。 这是最低的底线,但是一定要在这个底线上头尽量还能够好,品位增加。为什么以前的老和尚圆寂了,我们有时候会打斋啊,供众,说希望他老人家往生肯定往生了,一辈子的修行,那么希望什么呀?莲品增上,就是给他再增加这个莲品的功德。所以这里讲到的就是只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而愿生西方净土中。 这就叫无上道心,可以这么理解,以此功德,就是只要你有这样的纯正发心、发愿,就能够往生,大家看简单不简单?那么由于这个发的无上道心跟前两品是一样的,但是解和行不能跟前两品一样,又有一点点羸劣了,所以临终迎接和去的这个快慢同样又有了差别。大家来看:行者命欲终时,这是行者命就是将要命终时,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这里持的是什么呀?金莲花,化作五百化佛,化佛也只有五百位,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这里也有差别了,由于自己行者自己所感的果报,那么在临命终的时候,只有西方三圣和五百化佛来一时授手迎接他,当然还赞叹他说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就是他的这个无上道心的执持,这种加被让他始终在生死之际,他的念头是清净的。 就是死的时候我就觉得说,诸佛来迎,因为我的无上道心不就是为了往生嘛,这个时候,佛菩萨来迎的时候,他没有恐惧,没有这个心乱纷飞的这种状况,没有。安然地就走了,正好正合我意走了,所以这里才赞到说汝今清净,就是在那个生死之际他不乱,发的无上道心,我今来迎汝。 所以你看,就由这一念的发心功德,回向都能感来说:我来迎汝。这是阿弥陀佛说的,这是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佛说的话,他们都不会骗人,来迎接嘛。那么这里往生以后的待遇是怎样的呢,大家来看: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也就是自己就看见自己在这个身体坐在这个金莲华里边,然后隆隆而合上了,随在世尊之后,就往生到七宝莲池中了,那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就比这个中品要晚了一点了。 中品只有一夜,他这里是一日一夜,那么莲华乃开,莲华乃开以后呢,还有障碍了,你看这里就是解和行的欠缺了。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趁着这会儿往生之前,我们的功不唐捐呀。虽然我们有往生的心,急切,这种深心,至诚和回向心都有了,但是你的解和行要跟得上,这就是闻法的功德而来。你没有闻法,你解跟不上,如果你没有法的加持,你的行精进不起来,由于解行有亏,那么这个时候就不但说一日一夜花开了,花开了还不行,你的功德还不够,七日之中乃得见佛,七天以后才能够见佛的相好,但是这样还有障碍,什么?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 就是虽然你见到佛的众相好了,但是你自己的心,还不是那么明了,这就是行不具足,福德不够。福德不够这样的时候就是得快速补充,就是见佛了。见了以后,没明了,这三七二十一天以后,快速补充,直到你了了见到了,这说明说福德才到极乐世界给你补齐了,你在娑婆世界的话没有积攒够,那么这里因为你这是由于我们的行不具足,大家记住,才有这样的一个障碍,那么后面还有说: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 为什么这里还众音声皆给你演妙法呢,就是说你的解还不具足,在娑婆世界的时候,解没有具足,所以这个要演妙法,助成我们开解。还是把三心发圆了,行也够了,解也够了,解、行、心都够了,其实就是信愿行圆满具足了以后,成了一个什么呀?才有了游历十方供养诸佛的功德。就是说在此之前不能够跟上品中生一样,一下子就达到了人家那种水平,要佛菩萨来给你加被。 三七日内才能把它积攒够,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大家记住这个时间又长了,供养诸佛的时候每一尊佛前都是去闻这个甚深的法藏,为了开圆解,因为你演妙法以后,开了自己的见解以后,还要开圆解。在这种情况下,经三小劫的时间,才能够得百法明门的功德,百法明门的时候就住在欢喜地。这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那么我们这里着重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做百法明门,这是今天的最后一个要点。经三小劫以后呢,他能够证到欢喜地,欢喜地是菩萨修行的十地之中的第一地,叫做初住欢喜地,就是这时候为什么说欢喜呢,就是因为这个初登圣果,开始破无明证法性,也就是修中道法现前了,在此之前都是不是偏空就是偏有,那么之后中道法现前了,开始破无明证法性的时候,初登圣果,所以心生大欢喜,这个不是我们现在这点儿凡夫的欢喜。 心生大欢喜叫做欢喜地,那么这个欢喜地经三小劫可以得这个百法明门的功德,什么叫做百法明门?什么是法?就是一切的现象、事物或者一切的思想,这都属于法的范畴,一切的百法是对整个宇宙万法的就是一个概括总结,各种类别。大家不知道读过唯识宗里面有一个叫做《百法明门论》,有这么一个法本,他就把我们的比如说色法、心法,这个不相应法,乃至无为法、有为法,整个我们现在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他给分了一百位,就是一百个法给罗列出来。 就是包括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所有的他给罗列出来了,那么去让我们依照世间的世界和我们的色身去分析这一百个法门。如果你每一个法都能够明白,都能够会得过去,那么说明每一法对你来讲都是一个法门。我不知道我这么讲大家能不能听明白?什么意思?就比如说我们今天来讲法,这是一个法吧,大家来听法这是一个现象,这是一个法。 那么如果你从这个,我就光咬着听法听法听法,听了久而久之,你都得法喜得法乐,得这个觉受,甚至你都听法听得入了三昧得解脱,这就是你从听法这一法,从这个单方面入的什么呀,这个真实境界,就是入的这个明心见性,大开圆解。那么除了听法以后,我们待会儿还会吃饭,这听完法了以后如果有供斋,大家又能够吃这个素斋,吃饭跟听法从根本上来讲是一样的,它也是一个法,那么你拿筷子不断地吃,不断地吃,你这时候观想说,谁在吃饭,六根门头谁在尝味道,这个味道从哪生起的,这个饭的冷热这个感觉从哪来的,不断不断反观,你就从这一门也可以明心见性。待会儿我们出去回家,吃完饭了回家走路,走着走着你就说为什么王府井这个大街会有东西南北,那么我在往南走的时候,到底是我往南走呢,还是这个路往北移呢。 你就不断地反观这个心性,这个念头怎么生起,怎么会有东西南北?我在走的时候,怎么是会动,会往前走,到底是我在进,还是世界在退?反观反观一门深入的,也会怎么样?明心见性。所以这里就是把这所有的世间万法分了一百个门类,每一法都可以让你什么呀,入到这个根本法中,这就叫做百法明门,听懂了吗?就是每一法都是你入佛法的方便,如果有在居士林听《楞严经》的就知道了,现在正在讲这个二十五圆通嘛,就是他每一个圣人修行过来,他说他是通过鼻子闻味道修成功的,他是通过耳朵听声音修成功的,他是通过眼睛看物体修成功的,但是所有不管怎么修成功的,都是百法之中的一法。当然在《楞严经》里边又是分了十八界,就是这个义理,这个百法明门在《华严经》里边讲到,初地的菩萨,得到初地菩萨证到初地菩萨这个果位的时候,一刹那间能够得百法明门。 那么一旦得了百法明门你有什么样的能量,我给大家说说能量可能你们更感兴趣吧,你光干巴巴地讲这个道理,你也没尝到那个味道,不知道什么感觉。光证到初地,记住,初地是十地的初步第一地而已,刚才我们说的无量百千万亿陀罗尼门,那是九地了,那么初地一刹那证到初地的时候,能得一百种三昧,就是一百种禅定。能够见百诸佛,能够见一百个诸佛国土,神通,他的神通妙用能够超过一百个佛国,就是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他的神通呀,他的这个威势力量,就像大势至菩萨走到哪里地都动,他可以动一百个佛的世界,就有这样的神通。 他的光明可以照一百个佛的就是所化的国土,他的成就,就是他的讲法的这个功德,弘扬佛法的功德能让一百个众生可以知道他们一百劫中的前因后果。都是这个法门,这句能听懂吗,就是他的弘化的能量,能让一百个众生知道他自己一百劫中的前因后果,得宿命。 而且能入百法明门,能现一百个身,每一身都有一百个菩萨眷属围绕,这就百法明门,都以百来作为概论,形容初地菩萨的神通妙用的功德。所以我们纵然是上品下生,到那儿这个七天,这个七日以后花开见佛,二十一天以后了了而见,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三小劫以后百法明门证欢喜地,但是那个时候的修行境界已经跟现在凡夫都是提鞋都没资格。 大家想想这就是往生的圆顿法门。所以我们从十三观劣应观以后,这个上品上中下生,从圆发三心到上中下品,统共这就是第十四观,观曾经有人就是依照着这三种心和这三品成功往生,人家得了上品上生了,观现在极乐世界很多清净海众里面的一员就是这么成功往生的,而且往生到那以后,他就是分了上中下三档,是这么最后全部成就的。 这就叫他生观,而且他们现在都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净海众中的一员,阿弥陀佛的徒众,这就叫观徒众。再一个就是说观这个所有这些往生成功的,都是造了这些因地,作了这样的一种功德才往生的,这就叫做观因,前面是观果观正报,观这个这里是观徒众,前面是观自生,这里是观他生。 所以等等这一切,讲的总而言之,上品三生是娑婆世界的大心凡夫,也就是大乘人的凡夫依法而修,随起发心,解行的差别才看到有这样三种这个品位的,这就叫统而言之叫第十四观,那么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汇总,就是在这上品生里边,有同有异有不同,就是有不同,还有同和不同里边,同时占的和各自分开的都有一些差别,我们进行一个总结。 你比如说这里边不管是圆发三心也罢,圆发三心里边不是有回向发愿心嘛,对吧,那么再说圆发三心里边也都每一句都有一个回向发愿生彼国,极乐世界。包括中生里边你看上品上生有回向发愿,中生里边说以此功德回向愿生极乐。下生里边说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必然每一品里边决定离不开,所以说愿生之心也就是愿往生心是往生的门票,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关口,这是唯一的门票可以说。 你看每一品里边都有,那么所里边不同的是什么呢,由于品位的不一样,有的是心,发心有解有行这是上品的,那么有的是只有发心,只有解没有行;有的是只有心,没有解没有行。那么这里就有差别了。你看在这个临终接引的上面,上品的就是诸佛菩萨和无量,那么中品的就只有一千化佛,下品的有五百化佛。你可得记住啊,到时候来接的时候,你点一下,你就知道你是什么品了。 你不要这会儿来听的时候这个懵懵的,所坐的莲华也异,你到时候你看一下,是金刚台还是紫金台还是金莲华,你的品位就一目了然了。你就可以给家人告诉了托梦了,说我是什么什么生了。那么见佛闻法,这也不一样,上生是到了即见即闻,中生是得一晚上,下生是七天到三七日,这也是有不同的。 第四个是花开不一样,上生的是去了以后花就马上就开,中品是要经一晚上,下生要一日一夜,中生一晚上,下生一日一夜。最后证到的这个果位也不一样,这个上生是到了那儿即证无生法忍,中生是要经一小劫才能证,下生要经三小劫才能证。为什么给大家说这样的,就是要如果你现在已经到了下生了,你赶紧往中生走,如果你到了中生了,你要往上生努力,你不要半调子还真地说,我能有个边地疑城就不错了。极乐世界还有边地疑城呢,所以这是我们一个汇总,大家一汇总一目了然就知道了,那么这里边有同有异。 你看整个来讲,发的是菩提心,圆发菩提心是大乘心;解的是第一义谛,是大乘解;修行的诸行,是大乘行;深信因果是大乘的信,深信因果是大乘的信;那么回向往生,是大乘的愿。总而言之,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大乘圆顿之法。那么这里在上品上生中这五种大乘心、大乘解、大乘行、大乘信、大乘愿都有。 但是在这个中生里边就没有大乘行了,缺了行嘛,只有这个解,善解义趣没有行,没有读诵。那么在下生里边就缺了解,缺了行,没有解没行。这是有同有异,前面是讲的它的同,后面要讲它的异,这里有同有异,从三个角度给大家做一个罗列,我们回去好好地领悟学习一下,这就是教理。这是极乐世界的教理,咱们通常说娑婆世界的教理怎样怎样,这是只以极乐世界的教理来判别,所以这是总而言之,咱们今天贯讲的就是名第十四观,上辈生者,也就是上辈生想,这是三个等级里边最高等级。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得生上品。好,今天就到这里,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16]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