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美景不胜收: 桂林山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美丽如画的桂林山水千百年来引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讴歌,留下了数不清的美丽诗句和动人的传说。
桂林山水风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北起兴安,南到阳朔,总面积有2000多平方公里。距今大约3.7亿~3.2亿年前,桂林地区原是一片浩淼的海洋,海底沉积了厚厚的石灰岩。以后经地壳运动,沧海变桑田,海底沉积成为陆地。在低纬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容易溶解的石灰岩层经不断风化、水淋、溶蚀,形成了奇特的岩溶地貌,产生了秀丽多姿的峰林、峰丛、孤峰、地下河和溶洞。簪山、碧水、幽洞、奇石一向是桂林山水的“四绝”。
桂林之山多拔地而起,或孤峰兀立,或峰林簇拥,或山上叠山,或峰上有峰,千峰百嶂,全然是大自然神工鬼斧雕凿的天然艺术品。清代才子袁枚写有“桂林天小青山大,山山都立青天外”的佳句。玉笋般的奇峰触目皆是,其中独秀峰尤冠其首。独秀峰位于今日桂林市中心,山下为广西师范大学。
这座奇特秀丽的山峰崔巍峥嵘,如一柄利剑直插青天,因而被称为“南天一柱”。每当曙光初照或夕阳西下时,金色的霞光照耀着苍峰玉壁,云蒸霞绕,又被称为“紫金山”。山的东麓有一洞,名读书岩。相传南朝宋诗人颜延之在桂林任职时,常来读书吟诗,留下了“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的诗句,独秀峰因此得名。后人慕颜公名而来,岩壁上留下了琳琅满目的题刻,不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北麓山脚下原有清泉一口。明代靖江王府开凿成池,形似新月,故名“月牙池”,为桂林四大名池之一。位于市区南面漓江与阳江交汇处的象鼻山则以它栩栩如生的形象引人入胜,成为桂林的象征。象鼻山之神奇在于不仅形似,而且象鼻与象腿之间形成的水月洞呈圆形,看上去端整如一轮满月。明月之夜,洞口倒映水中,正好形成一轮明月,浮在水上。“象山水月”就成了桂林的一个奇景。还有像匹匹锦缎叠置而成的叠彩山,似书生捧卷苦读的书僮山,遏澜洄涛的伏波山,双峰并列、石质洁白的南溪山等;而塔形的山、螺状的山、帽样的山,更是随处可见,如万笏千笋,亭亭玉立。古人云“桂林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真是名副其实。
桂林无山不洞,无洞不奇,已知岩洞有2000多个。穿山洞、落地穴、孤洞、群洞等幽岩古洞,有的高挂山头,有的横卧江流,有的深居山中。走进岩洞,仿佛进入了一个个神奇奥妙的地下迷宫,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七星岩和芦笛岩。游人入洞,但见溶沟蜿蜒,石峰如林。满壁钟乳悬挂,似人、似物、似禽、似兽,千姿百态,维妙维肖。大量天然钟乳石组成各种景物,每个景物都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如“高峡飞瀑”、“狮岭朝霞”、“原始森林”、“雪山倒影”、“幽境听笛”、“盘龙玉柱”、“花果山”、“珍珠塔”等等,让人浮想联翩。洞内地下河忽隐忽现,还夹杂着一丛丛小石笋,真是“石上生灵笋,泉中落异花”。石壁上不时可见到古人留存的墨宝。游览其间,游人如入仙境。岩洞被誉为“大自然艺术之宫”。
天下第一奇山——黄山
黄山,以秀丽的山峰,绝美的景色闻名中外,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它坐落在安徽省南部,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0公里,宽约30公里,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因传说黄帝曾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峨嵋的秀丽、雁荡的巧石、匡庐的飞瀑,众山之美,黄山兼而有之。
山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合称四绝。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遍游祖国各地名山,却特别垂爱黄山,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的巨大山体是由坚硬的粗粒花岗岩及斑状花岗岩组成的。据地史研究,远在古生代时,这里是一片汪洋,后来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特别是到中生代侏罗纪时,由于地壳内部的岩浆侵入,就形成了这个巨大的花岗岩体。
以后随着地壳的活动而不断上升,其上覆盖的地层被侵蚀掉,这巨大岩体就露出地面。接着岩体又发生断裂,一部分继续上升、一部分陷落,遂造成突兀陡削的断块山。如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等都是如此。花岗岩的垂直节理发育,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始形成今日这样劈地摩天的奇特山峰。它们的海拔高度都在1800米以上,为黄山的三大高峰,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少有的高峰。由于峰顶高出云表,人们登临其上,如乘云驾雾,恍然有“欲羽化而登仙”之感。
黄山的东北部,岩层比较复杂。这里有质地比较松软的千枚岩,也有坚硬的变质沙岩等。在大自然的风化雕琢之下,出现许多较低矮峻峭的山峰和各种怪石、奇石、巧石,如始信峰的形态就很典型。这里风姿独秀,人们来此如入仙境画界,始信黄山的离奇绝妙,“始信峰”也由此得名。尤其是怪石林立的石笋矼,各个拔地而起,瘦削天成,形态各异,引人入胜。
黄山在第四纪时有冰川发育,留下许多冰川地貌,如巨大的冰碛石、“U”形谷等都是。有的支谷又陡然落入主谷,形成了数十米高的悬崖大瀑。
黄山不但峰石均奇,而且还有许多奇松怪柏相配合。可以说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如屹立于危崖绝壁上的“迎客松”、“卧龙松”等,风姿俊逸,如对游人致欢迎之意,苍翠可爱。
云海,是黄山的又一奇景。这里距海近,暖湿气流不断吹来,在林峰的合围下,云雾很容易生成和聚集。一年之中,黄山被云雾笼罩的时期达200多天。浮云流滚,如潮如涛,涌近身边,伸手可握。我国其他名山也有云海,但像黄山这样具有浩瀚气势和多变的状态,犹难得一见。云海的沉涪云色的浓淡、云浪的汹涌、云状的变幻,可说是把黄山的峰岭全给勾活了,使奇峰更奇,怪石更怪,把整个黄山推入了更加迷人的境界。
构成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也很奇特。黄山的温泉有20多处,紫云峰下的温泉尤为著名。泉水温度四季都在42℃左右,水质清澈,可饮可裕其中尤为奇特的要算“朱砂泉”。据说此泉和紫云峰及朱砂峰相通。泉水的颜色每隔数年总要变赤一次,故名“朱砂泉”,然而六、七天后,水色又会返清。
该泉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无论在寓饮和医疗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前人有言,“五岳若与黄山并,就欠灵砂一道泉”,朱砂泉之名贵,由此可见。
除“四绝”以外,黄山的名胜佳景还很多。“天下第一名山”确实名不虚传。为了减少旅游者的体力消耗和节约时间,也为扩大黄山的接待能力,现在云谷寺与白鹅岭之间已建成登山索道,斜长3800米,上下站高差772米,是目前亚洲最长的一条登山索道。游客乘索道缆车登山,可目睹沿途各种奇景,会产生“别有天地非人间”之感。
五岳奇观
我国古代以五岳为名山。据考证,五岳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五岳之说大概始于西周以前。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早就有尧、舜、禹封禅五岳的传说,然皆属神话,无从考证。起初只有三岳、四岳,后逐渐发展成五岳。《南岳志辑要》云:“山高而尊者岳,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西周时建都于丰、镐(今西安附近),曾以华山为中岳,吴山(陕西陇县)为西岳,泰山为东岳,恒山为北岳(原河北曲阳县西北恒山,非今山西浑源县恒山),南岳不详。周平王迁都洛阳后,以“嵩位中央,左岱右华”,称嵩山为中岳,取代华山,其他四岳不变。直到汉武帝时,建立五岳制度,五岳名称始大扬于天下。汉宣帝确定以嵩山、泰山、天柱山(又名霍山,位于安徽潜山县境内)、华山、恒山(河北曲阳西北)为五岳。后来到了隋文帝时,改称湖南的衡山为南岳。明代又以山西浑源县的恒山为北岳。至此,五岳形制最后确定,一直沿用至现在。这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县)、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这五座山各有独特的风姿和迷人的佳景,至今仍是游览胜地。
东岳泰山古称岱山或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在泰安县城北,海拔1524米,总面积426平方公里。因为我国东部地势低平,泰山耸立于海拔不到百米的华北大平原上,山势突兀挺拔,上接云天,下临平川,俯视黄河,远望大海,所以显得格外雄伟高大。当年孔子游泰山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自傲感。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诗句。
泰山的突出特点就是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泰山因地处我国东部,故称东岳。古人以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奉为“五岳之首”、“五岳独尊”。我国历史上的帝王多在此“封禅”,祭祀天神。据《史记》载,在西周以前已有72君主在此燔柴祭祀。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宋真宗、以及清代的康熙、乾隆等许多帝王皆在此封禅告祭。至今在泰安县城内仍保存着古代供帝王祭祀的岱庙。这里还有著名的泰山石刻,始于秦汉,迄于明清,为中外名山所罕见。
泰山从山脚到山顶,筑有登山石阶。山腰有一段著名的险道“十八盘”,由1500多级石阶铺成。从下往上看,好像天梯一样。游泰山的人都要从这里登上南天门,再爬上泰山最高处的玉皇顶。
现在已建成泰山索道,可由中天门坐缆车至南天门。玉皇顶东南的山峰,叫做日观峰。晴天的黎明,在日观峰可以看到海上日出的奇景。
泰山在地质上是一座极古老的山地。它形成于太古代,距今约有24.5亿年~25亿年历史了,不愧为是山地的“祖宗”。它于地壳的最早造山运动时期,由于断裂上升而成,是一个巨大的断块山。主要的岩石是古老的花岗岩和花岗岩片麻岩。这种岩石非常坚硬,在后来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虽经风化剥蚀,仍一直保持着巍然兀立的雄姿。
西岳华山亦称太华。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南。《山海经》说:“太华之山,高五千仞(每仞7尺),削成四方,远望若华然,故名华山。”也有人说华山起名于山顶的莲花池。华山在五岳之中以雄险著称,有“奇拔峻秀冠天下”的美誉。华山有五峰:东峰朝阳、南峰落雁、西峰莲花、北峰五云、中峰玉女,海拔都在2000米左右,以南峰最高,达2160米,这也是五岳中最高的山峰。
华山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华山之所以如此峻拔,可从地质方面来说明。它为花岗岩山地,属于秦岭的一支脉。
大概在地质史中生代白垩纪时,秦岭一带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造成花岗岩体的侵入,华山岩体就是这次侵入的一个巨大的“岩株”。后来地层发生断裂,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就形成这座四面如削的华山。
华山坡陡路少,很难攀登。自古有“华山一条路”的说法。据记载,唐宋以前,华山还没有真正的登山道路,那时封建帝王只能在山麓设庙封禅。
直到明清时才架上了铁索,修了山路,这就是现在登山的道路。解放后对山路曾多次整修,现在又加固了铁索,增添了安全设施,以迎接游客来游览。
南岳衡山古为荆州的镇山。它位于湖南省湘江中游的西南岸,有72峰。它“南以回雁为首,北以岳麓为足,逶迤盘绕八百里”,气势宏伟。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素以祝融峰之高,山上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称为南岳四绝。著名的山峰还有紫益、芙蓉、石廪、天柱等四峰。
此外又有15岩、10洞、38泉、25溪、9潭等名胜,皆藏在众山之中。
衡山因地处江南的湿热亚热带气候下,群峰常为云雾缭绕,给人以奇妙莫测之感。这是它在五岳中最为特殊的一点。它终年翠绿,风景绚丽多彩,也为一大特色。山上文物古迹和历代碑石甚多。
中岳嵩山又称嵩高或崇山。它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是伏牛山的余脉。东西绵延120里,有太室山(又名峻极山)和少室山两个高峰。主峰太室山,海拔1440米。
嵩岳历史悠久,保存着不少民族古迹,如著名的汉三阙、北魏塔、嵩阳书院和少林寺等。嵩阳书院,是宋代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最盛时学生达数百人,当时的著名学者范仲淹、司马光等都曾在此讲学任职,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学术交流起过重要作用。
闻名中外的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峰下,是古代中原的大寺。
我国著名的少林拳发源于此。这里还有我国最早的观星台,建于公元1276年,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南。它的地理形势极为险要,北控燕云,南屏三晋,西衔雁门,绵亘百里。主峰玄武峰海拔2017米,又分东西二峰,东为天峰岭,西为翠屏山。双峰对峙,浑水中流,控关带河,是个地险山雄的军事要地。相传宋代杨家将就曾在此屯兵扎寨,抗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抗日战争时,这里建有北岳根据地。
北岳的古代建筑众多。主要有三元宫、悬空寺、魁星楼、岳庙等。尤其是悬空寺建于半山崖上,飞阁相通,楼殿叠架,是我国少有的高空建筑,为北岳18景之冠。魁星楼独居峰顶,登此“极目不知千里远,举首惟见万山低”。
群山奔跃,桑干河汹涌,长城蜿蜒,令人感到祖国山河的无比壮丽。
“冰雪之乡”喜马拉雅山
横空出世的喜马拉雅山脉在梵语中意为“冰雪之乡”。它是地球上最高大的山脉,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像一堵高墙屹立于青藏高原的南缘,巍峨蜿蜒。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境内。西起克什米尔印度河转折处,东至雅鲁藏布江转折处,全长约2500公里,宽约150~400公里。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超过8000米的有16座。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第三女神”,尼泊尔人称之为“萨加玛塔”,意为“高过天庭的山峰”。海拔8848.13米(最新实测为8846.27米),被人们誉为“地球第三极”。现代山地冰川发育,总数约1.5万条,冰川覆盖面积3.32万平方公里。山脉中角峰、冰斗、“U”形谷等冰川地貌发育齐全。珠穆朗玛峰本身就是一个金字塔形的大角峰,周围银峰矗立,白云积顶,俨如一座座冰雕玉砌的广寒宫,可望而不可及。
喜马拉雅山虽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但却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山脉。根据板块学说的理论,大约早在第三纪末期(约三四百万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生长着许多中低纬度的暖海洋生物,后来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最终与亚欧板块碰撞。印度板块的前缘以很小的角度俯冲,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两块板块相叠,形成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和高峻的地势,在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附近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又根据古地磁学的研究,印度板块至今仍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长高之中。
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就像一座天然屏障,把面积广大的南亚同周围其他地区截然隔开,使其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故有“南亚次大陆”之称。喜马拉雅山地区的气候,由于高耸的地势,具有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不仅山脉的南侧与北侧,东段与西段的气候不同,而且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约-20℃,在8000米高处气温比海面约低40℃。冬季,喜马拉雅山犹如巨人般地挡住了北方冷气流的南下,使南亚地区免受寒流之灾,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地区要高;夏季,山脉面迎印度洋上湿热的西南季风在南坡形成一条多雨带,东南麓的乞拉朋齐,年平均降雨量11000多毫米,最高的1961年,年降雨量高达26461毫米,成了世界闻名的“雨极”。
今天,喜马拉雅山以世界第一山的雄姿以及独特的风貌。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登山者、探险家、旅游者和朝圣者。自从1953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后,已有许多国家的勇士数十次踏上女神的头顶。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征服了这座世界最高峰。山脉中古老神奇的高山王国成了新的旅游胜地,山谷里盖起了充满山村风味的旅馆,建起了全天候的国际机场,迎送着一批又一批的观光者,旅游业已成为这些国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个在20世纪以前很少有人光顾的“世外桃源”,正撩起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着奇妙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