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对联知识 -> 对联溯源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对联知识 对联溯源 [第12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对联知识: 对联溯源
第2章 对联溯源 本章是“楹联史话”的扩展和深入。对联溯源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产生对联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多远?怎样从对仗过渡到对联?弄清这些问题,可以充分认识对联历史的源远流长,对联文体的优美成熟,从而为研究对联结构和对联艺术打下良好基础。 四声的发现 发现四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四声的发现,开创了齐梁骈俪的一代时尚,奠定了盛唐律诗的坚实基础,正如钱基博所说:“立骈文之鸿轨,启律诗之先路”(《中国文学发展史》1996年中华版,第189页)。如果承认对联属于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那么显而易见,对联不可能产生在发现四声以前。更准确地说,发现四声是产生对联的必要条件。 四声是梁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发现的。沈约(441-513),字休文,武康人。笃志好学,博览群籍,善属文。仕宋及齐,累官司徒左长史。梁武帝受禅,为尚书仆射,迁尚书令。撰《四声谱》,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帝雅非所好,竟不遵用。 沈约《四声谱》已亡于唐僖宗以前,于是,纪晓岚根据沈约的诗文,对其四声作了精密考证,撰写了《沈氏四声考》一书。下面是从《沈氏四声考》(1985年中华版)摘录的有关文献以及纪晓岚按语。 《南史·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纪昀按:“此为四声即五音之证。”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四字疑有讹脱)。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灵均以来,多历年所,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非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此言非谬,如曰不然,请俟来哲。” 纪昀按:“休文声病之学尽于此论。此后来律体之椎轮也。但律体以二四回,换字有定程。此则随字均配,法较后人为疏。故《答陆厥书》有巧历不尽之语。律体但分平仄,此则并仄声亦各不相通,法较后人为密。故杼山《诗式》称其碎用四声。钟嵘亦曰:平上去入,仆病未能。盖苦其难于措词,故不乐用也。然浮声切响之说,究阅今千载不能易。” 又按:“高下低昂,音求相配,回环宛转,则无定程。偶举一端,故以若字例之。非谓浮声必在前,切响必在后也。” 沈约《答陆厥书》云:“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烦,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也。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灵均以来,未经用之于怀抱,固无从得其仿佛矣。若斯之妙而圣人不尚,何也?此盖曲折声韵之巧,无当于训义,非圣哲立言之所急也。是以子雄譬之雕虫篆刻,云壮夫不为。自古词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徵之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故鄙意所谓此秘未睹也。以此而推,则知前世文士,便未晤次处。若以文章之音韵,同管弦之声曲,则美恶妍蚩,不得顿相乖反。譬喻子野操曲,安得忽有啴缓失调之声?以洛神比陈思他赋,有似异手之作。故天机岂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士衡虽云炳若缛锦,宁有濯色江波,其中复有一片是卫文之附。此则陆生之言,即复不尽者矣。韵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尽辨此。” 纪昀按:“此书则赋亦用四声,不但诗也。篇末韵与不韵,指换韵而言,同一韵则相叶,换一韵则不相为韵矣。此无定法可执,故曰:轮扁不能言。” 从以上文献和纪晓岚按语可知:(1)四声是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发现的;(2)四声(平、上、去、入)即五音(宫为上平,商为下平,角为入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3)虽有浮声(指平声)切响(指仄声)之说,尚未简化为平仄;(4)四声不仅用于诗,也用于赋;(5)从此以后诗赋才讲究平仄。 声律结构与文字的关系 沈约《答陆厥书》有一段话值得重视:“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烦,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也。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 在这段话中,沈约提出了声律结构与文字关系的数学问题:设汉字字集含一万个各不相同的汉字,从其中任选取十个字按一定要求排列,使其声调高下低昂,其数量是难以穷尽的。 当时流行五言古诗,所谓“十字之文”应指五言二句,特别是对偶句。在四声尚未简化为平仄,句式尚未规范之时,变量太多,问题极其复杂。即使把四声简化为平仄,按五言律诗句式计算,也很难穷尽其变化,因为在海量的可能组合中,仅仅五个字很难确定是否成文。令人感兴趣的是:沈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可能已经认识到:五言律诗的句式,为数有限;由文字组成的五言诗句,变化无穷。明此道理,只要掌握有限的句式结构,就可以创作变化无穷的联语来。在文字上有大量选择余地,相比之下,格律的“束缚”是微不足道的。 沈约的四声理论,体现在他的诗文中。例如,《早发定山》全诗由对偶句组成,其中律句成分大大超过他提到的前辈“子建《函京》之作,仲宣《灞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 沈约《早发定山》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 曹植《又赠丁仪王粲一首》(子建《函京》之作) 从军度函关,驱马过西京。 王粲《七哀诗》(仲宣《灞岸》之篇)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孙楚《征西官属送于涉阳候作诗一首》(子荆《零雨》之章) 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 王讃《杂诗一首》(正长《朔风》之句)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对偶:对联的史前时代 在传统诗文中,所谓“句”,相当于“词组”(phrase),不是意义完整的“句子”(sentence)。所谓“对偶”(parallelism)是指两个平行、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尤指句。讲究平仄的对偶句称为“对仗句”;独立的对仗句称为“对联”。 把发现四声,讲究平仄对仗作为产生对联的必要条件,并不否认对联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汉字四声是客观存在。诗文中使用对偶、重视韵律的传统,与生俱来。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可以追溯到唐虞之世。对偶时代,也就是对联的史前时代。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云:“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尔对耳。” 古代经典著作中的对偶句,类似民谣,朗朗上口,自然成对,符合韵律,并非刻意经营。例如:《周易·乾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商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毛诗·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下面将齐梁以前诗文中使用对偶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诗经》《老子》对偶形式已相当完备 刘麟生云:古今作对之方法,《诗经》殆无不毕具。唐上官仪云:“诗有六对:一曰正名对,天地对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正名对 夏之日,冬之夜。(《葛生》) 同类对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采蘋》) 连珠对 喓喓草虫,跃跃阜螽。(《草虫》) 双声对 既优既渥,既沾既足。(《信南山》) 叠韵对 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 双拟对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北风》) 以上言字骈而未及句骈,《毛诗》中偶句之法,可分为本句对,顺句对,隔句对,错综对,整章对五种。 本句对 是刈是濩,为絺为絡。(《葛覃》) 顺句对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扶苏》) 隔句对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咏之游之。(《谷风》) 错综对 爰居爰处,爰笑爰语。(《斯干》) 整章对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躋。(《斯干》) 整章对中,往往包括顺句对,隔句对,或错综对,又兼重言双声叠韵之妙用。彦和所谓“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不意《毛诗》中偶句,实能包举囊括之而有余,岂非文章妙到秋毫颠欤?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1998年商务版,第16-17页) 按:上面所说“连珠对”又称“叠字对”;“字骈”指“当句对”,即句中自对;“句骈”指“整句对”;“本句对”又称“当句对”;“顺句对”又称“单对”,每边一句;“隔句对”又称“偶对”,每边两句。 刘麟生又云:《老子》“全书五千言,超妙浑融,大半皆系属对,且大半皆为有韵之文,直如朝阳绚采,蔚为奇观。今不论其用韵之方,且观其裁对之法,已觉鱼龙曼衍,变化多方”。 复字对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指重字自对) 连环对 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参差对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兮字对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按:乃“复字对”特例) 定义对 视之不见名曰几,听之不闻名曰希。 叠字对 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反正对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中国骈文史》第22-23页) 《楚辞》对偶以“兮”字分隔 《楚辞》中句的长短不同。一句中,以“兮”分隔,前一词与后一词作对者,相当于“当句对”;两句间,以“兮”分隔,前句与后句作对者,相当于“顺句对”。举例如下: 屈原《九歌》当句对 蕙肴蒸兮兰藉(肴蒸/兰藉) 奠桂酒兮兰浆(桂酒/兰浆) 荪桡兮兰旌(荪桡/兰旌) 桂棹兮兰枻(桂棹/兰枻) 斵冰兮积雪(斵冰/积雪) 沅有茝兮醴有兰(沅有茝/醴有兰) 荪壁兮紫坛(荪壁/紫坛) 桂栋兮兰橑(桂栋/兰橑) 屈原《离骚》顺句对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于洧盘。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粮。 《汉赋》杨马语皆单行,班张间有俪句 李调元《赋话》云:“杨马之赋,语皆单行,班张则间有俪句。”按:杨,杨雄;马,司马相如;班,班固;张,张衡。班张俪句,举例如下: 班固《西都赋》对偶句: 周以龙兴,秦以虎视。 屋不呈材,墙不露形。 窈窕繁华,更盛迭贵。(错综对) 功德著乎祖宗,膏泽洽乎黎庶。 元元本本,殚见洽闻。(本句对) 凿井干而未半,目眩而意迷;舍櫺栏而却倚,若颠坠而复稽。(流水对) 魏晋赋家陆机开六朝骈俪之先声 魏晋赋家之杰作,可以举曹植(192-232)《洛神赋》,陆机(201-303)《文赋》为例。 曹植《洛神赋》摘句: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陆机,字士衡,西晋吴郡人。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机少有异才,年二十而吴亡。闭门勤学,积有十年,文章誉满京洛,与潘岳齐名。张华见之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曾官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文赋》为早期作品,主张“诗缘情而绮靡”,开六朝骈俪之先声。 陆机《文赋》摘句: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鹜六极,心游万仞。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于毫芒。 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绣,凄若繁弦。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磁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 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 配霑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被管弦而日新。 纵观自周秦汉魏以至两晋,诗文中的对偶句形式已大备,只是不知声韵之奥秘而已。对仗与对偶的主要区别在于讲不讲平仄。沈约发现四声,使对偶进化为对仗,为骈文的规范,律诗的兴起,甚至对联的问世,准备了条件。那末,是否可以说:对偶已经过时,已经没有研究价值了。非也!因为对仗来源于并且属于广义的对偶范畴,对偶的各种形式也包含了对仗的变化形式,值得研究。同时,随着从短联发展为长联,两边相对延伸为同边自对,对偶在同边自对中可以继续存在,而且成为富有特色、不可替代的因素。对偶时代是蕴育楹联文学的史前时代。 从对仗到对联的过渡 纪昀云:“门联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但今以朱笺书之为异耳。”按此处称“唐末”实指五代孟蜀。 清代似乎没有人异议,也许因为纪昀是《四库全书》总纂官,读的书要比任何人多得多,别人拿不出新的证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对联成为时尚,不断有人声称发现公元965年以前的对联,甚至唐代的对联。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至少在沈约去世(513年)以后,到孟蜀题桃符(965年)以前,这452年中,具备产生更早对联的条件。但至今还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可以推翻纪昀的说法。虽然如此,这些新的发现和研究和讨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当然,明显道听途说,张冠李戴者除外)。因为对联的产生是一个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预见对联即将脱颖而出。 对联脱胎于律诗和骈文的对仗句。骈文在唐为律赋,在宋为四六。唐以诗盛,宋以词盛。故唐代骈文对仗过渡到联的可能性较小。现将对联书刊经常提到的所谓“最早对联”分析于后: (1)晋陆云、荀隐自我介绍 云间陆士龙 刘义庆《世说新语》云: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遇,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世说新语校笺》,中华版,1994年,第424页) 按:晋代尚不知平仄为何物。陆云、荀隐在张华家初次见面,自我介绍,脱口成对,显示文人才智而已。偶合平仄,并非有意识的对联创作。但吟诗属对确是对联创作的基本功。 (2)梁刘孝绰(481-539)刘令娴题诗于门 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刘孝绰) 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说:“考宋刘孝绰(应为梁朝人)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令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俱诗而语皆骈丽,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但不见于正传)。”(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文化艺术1982年版第3页) 按:谭称“联语之权舆”的理由:一是“语皆骈丽”,二是“题于门”。但这两条都不能确定其为“联语”。究竟是诗是联,可以根据这四句的平仄结构来证明。 以上四句的平仄结构,完全符合当时流行的五言古诗句式。而且第二句句脚“卿”字与第四句句脚“生”字押“庚”韵。可以证明是一首趋于律化的五言古诗。反之,若把刘孝绰两句作上联,刘令娴两句作下联,则上下联句脚“卿”字和“生”字都是平声。这又是对联之大忌,因此否定其为对联。“题诗于门”,当然可以发展为“题联于门”。因此,该文献是有价值的。 (3)唐张说(667-730)题王湾诗句于政事堂 海日生残夜(11001) 宋尤袤《全唐诗话》云:王湾登先天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马怀素欲校正群籍,湾在选中,各部撰次。后为洛阳尉。殷璠云: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江南意》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以来,无闻此句。张公居相府,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版,第76页) 按:“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的名句。唐宰相张说将王湾名句手题于政事堂,是诗的对仗句脱离传统文本的倾向。该诗在《全唐诗话》中题为《游吴中江南意》。故此对仗句来源有两个版本: 王湾《游吴中江南意》(《历代诗话》,第76页)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11001,00110) 王湾《次北固山下》(《全唐诗》第271页)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11001,00110) 比较《游吴中江南意》与《次北固山下》两首诗:题目不同,首联尾联不同。虽然都在船上,一首在吴中,描写“江南意”,游兴正浓。另一首在北固山下,描写“游子情”,思家心切。应该算两首诗。也许因为对仗句写得特别好,在不同场合,竟然重用了一次。也可以说明对仗句的相对独立性。 (4)唐颜真卿(709-785)《蔡州帖》后附对仗句 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终(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 人心无路见 (《颜鲁公集》,上海古籍版,1992年) 按:《颜真卿集》“终”作“缘”。《蔡州帖》题注:“题驿舍壁”。在《蔡州帖》附加语“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对仗工整,有相对独立性,且题于壁,是对仗句相对独立的明显表现。虽非对联,值得重视。 (5)唐颜真卿等《竹山联句题潘氏书堂》 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颜真卿)。 (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上册,中华版,第283页) 此诗共36句,由18人(每人2句)联句而成。联句,对每个人来说,对仗句是相对独立的,但仍然是全诗的一部分,尚未成为楹联。可能有人见到颜真卿“竹山招隐处,潘子读书堂”一联墨迹,但没有见到该诗(《全唐诗》未载)误以为唐联。 (6)唐张祜题壁联 小洞穿斜竹 此联见张祜五律《题惠山寺》(《全唐诗》第1292页)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殷勤望城市,云水暮中和。 “惠山寺”,一作“常州无锡县惠山寺”。“山”,一作“月”。“生”一作“穿”。“细”一作“瘦”。“望”一作“入”。故知“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莎”系唐张祜五言律诗的颈联,并非原创性的对联。但此两句为题壁联,也说明对仗句脱离律诗的倾向。 (7)《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背面文字: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始,四序来祥。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曰: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辟恶,燕复宜财。门神护卫,厉鬼藏埋。书门左右,吾傥康哉。 (潭婵雪《敦煌遗书中的唐代对联》,1991年《对联》7卷4号)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潭婵雪称:联句写在斯0610卷的背面,前后均无题记,其正面是《启颜录》的抄本,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了,刘丘子投二舅”,此尾题为楹联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时为公元723年,较孟昶的题辞早240年,但这只是楹联的上限年代,至于下限时间我们只能从联句本身的内容去作出推论。 按:《敦煌遗书·斯坦因0610卷》背面文字是押韵的四言诗或五言诗。类似宋代的“春帖子”,其对仗句尚未成为独立文本,似难定为对联。但准备在岁日或立春日“书门左右”,确是从诗过渡到春联和门联的重要证据。 (8)日本《史馆茗话》一联 闭门唯闻朝暮鼓 白居易《春江》(《全唐诗》,上海古籍版,第1099页) 炎凉昏晓苦推迁,不觉忠州已二年。闭阁只听朝暮鼓,上楼空望往来船。 此联源自白居易七律《春江》。虽有5个字不同(门/阁,唯闻/不听,登/上,遥/空),但意义相近,可以判定为摘录的诗句,并非唐联。 (9)五代后周范质扇联 大暑去酷吏 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云:初周祖自邺起师向阙,京国罹乱。鲁公(范质)遁迹民间。一旦,坐对正巷茶肆中,忽一形貌怪陋者前起揖云:“相公相公,无虑无虑”。时署中,公执一叶素扇,偶写“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一联在上。陋状者夺其扇曰:“今之典刑,轻重无准,吏得以侮,何啻大暑耶!公当深究狱弊。”持扇急去……未几,周祖果以物色聘之,得于民间,遂用焉。 按:此联常误作范质所撰,实为唐杜牧《早秋》五律颔联。 杜牧《早秋》(《全唐诗》,上海古籍版,第1327页) 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10)唐温庭筠应对李商隐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四云:温庭筠(812-870),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日救数人。而士行玷缺,瑾缙绅薄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此联李商隐出句,温庭筠应对。口头应对是骈文基本功,非有意创作楹联。召公:周朝辅政大臣。郭令:唐郭子仪,官中书令,任期中主持官吏考绩24次。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说明,律诗和骈文中的对仗句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将对仗句题于壁,题于堂,写于扇;两首诗中用同一对仗句;先有对仗句后有诗文;联句诗每人只需作一联。特别是题于门的现象,更说明产生春联、门联的条件已经成熟。 因此,最早的门联,孟蜀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水到渠成,并非偶然。 该联脱胎于五言律诗对仗句,也十分明显。上句平仄(00101)是(00011)的变体。此种用法,在唐诗中不乏先例。举孟浩然、李白、杜甫五言律诗为例: 孟浩然《过故人庄》(《全唐诗》第376页)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李白《过崔八丈水亭》(《全唐诗》第421页)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第3句00101) 杜甫《春日忆李白》(《全唐诗》第544页)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第3句00101)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