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对联知识 -> 最佳楹联结构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对联知识 最佳楹联结构 [第13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对联知识: 最佳楹联结构
最佳楹联结构 楹联有自己格律,简称联律。楹联如果没有格律,就不成其为格律文学;如果没有自己的格律,就不成其为独立文体。古人虽未制定联律,但联律寓于最佳结构之中。任何楹联都有结构,但并非任何结构都是最佳结构。一种楹联结构,被大量重复使用,历久不衰,就成为最佳楹联结构,就有格律化倾向。因此,本章致力于研究最佳楹联结构。 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 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楹联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而是声律结构。楹联结构,包括句内平仄关系和联内句脚安排。句内平仄关系由句式决定;联内句脚安排源于同边自对的需要。 楹联的语法结构与诗词曲赋骈文的语法结构没有多大区别。楹联讲究平仄对仗,律诗和骈文也讲究平仄对仗。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两行对仗的声律结构,因此,我们定义楹联是两行对仗成文的格律文学。 任何格律文学,当语法结构与声律结构不一致时,总是语法服从声律。例如,唐佚名《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句,按语法节奏读是:近-寒食-雨-草萋萋,但按声律节奏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又如,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将“垂泪”(平仄)颠倒成“泪垂”(仄平),也是声律的需要。在通常情况下,语法结构与声律结构是自然融合的,一旦出现矛盾,语法结构就得服从声律结构。楹联也是如此。楹联断句时必须考虑楹联声律结构。楹联声律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无法按通常声律结构断句,说明存在个别结构性变异,或骈中有散,但并不影响整体结构。 为了描述楹联结构,我们引进了二元序列表示法。在数学上,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二元域;由“0”和“1”两个元素组成的序列称为二元序列。我们以“0”代表“平”,以“1”代表“仄”,以“-”表示可以不计入句式之内的虚字或领衬字,以“,”断句,以“/”区分上下两行。用二元序列表示句式结构的优点是:(1)便于键盘操作和电脑处理,节省时间,节省空间;(2)分辨率高,不易混淆;(3)符合习惯,便于记忆。诗词平仄标记,习惯上以“○”为“平”,以“●”为“仄”;或以“═”为“平”,以“║”为“仄”。这两种表示法都不适合键盘操作。现在只要记住“0”为“平”,“1”为“仄”就行。 二元序列与楹联结构 给定一副对联用二元序列表示如下: ●麓山樵客题莫愁湖胜棋楼(吴恭亨《对联话》卷三)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1100,1100011) 上边紧扣“胜棋楼”,感叹世事如棋,国家兴亡,系于决策;下边紧扣“莫愁湖”,歌颂柔情如水,人间春色,永不消逝。此联对仗工丽,结构严谨。四言句“世事如棋/柔情似水”的论断,由七言句“一着争来千古业/几时流尽六朝春”来阐述,解读。衔接得非常好。“世事如棋”,“柔情似水”都是习惯用法,用在此联更合适。 莫愁湖在南京水西门外,明代为中山王徐达林园。湖上有胜棋楼,相传朱元璋与徐达赌棋于此,将莫愁湖赐予徐达。胜棋楼毁于太平天国战事。同治三年(1864)修复,仍祀中山王,下供卢莫愁。 莫愁,女子名。历史上有两个莫愁。一是南朝宋臧质《石城乐》中的莫愁,湖北竟陵石城人,善歌谣。另一个是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中的莫愁,河南洛阳人,嫁给卢家。 唐人咏莫愁诗,都和“石城”联系在一起。宋周邦彦将“石城”误作“石头城”,写了一阕咏金陵的《西河》词,从而衍生出洛阳女子莫愁,远嫁江东卢家,住在湖滨的故事,因此称莫愁湖。 此联每边两句,47格。第一句四言,句式为(1100/0011);第二句七言,句式为(1100011/0011100)。其结构用二元序列表示为(1100,1100011/0011,0011100),称为结构序列。结构序列用“,”断句,用“/”区分上下。每个句式的最后一个平仄,称为句脚。此联句脚,上边为“0”,“1”,下边为“1”,“0”,我们用(0,1/1,0)表示。句式和句脚一旦确定,对联结构也随之唯一确定。 请注意:在表示对联句式或对联结构时,必须采用规范句式。也就是说,要把各句的实际平仄,还原为规范句式的平仄。按实际平仄标明的二元序列,称原始序列,按规范句式还原后才成为结构序列。楹联结构是按规范化句式组成的二元序列。关于句式规范化问题,在“§3.5 楹联句式”中讨论。 楹联结构有两大特性:一是复用性,一是开放性。 复用性 格律文学的结构,一般都具有复用性,例如,五言、七言律诗,规定了句数、句式和押韵的句脚。词谱,每一词牌规定了句数、句式和韵脚的变化。格律必须遵守,结构必然重复使用。四言到十言的楹联,因为结构变化数量有限,其常用结构相对固定,经常重复使用。许多名联广为流传,竞相仿效,仿效的不是文字,而是结构。这就说明楹联结构的复用性。上面所举的楹联结构(1100,1100011/0011,0011100)实际上从宋代朱熹开始,不知重复使用过多少次,早已定型,如同格律。随便举一些例子: 元赵孟頫题杭州灵隐寺山门(《楹联丛话》卷六)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此联气势磅礴,景象庄严,富有禅意。构思合乎逻辑,由风回云敛引出松涛桂月,由松涛桂月引出海气湖光,使灵隐寺与西子湖、杭州湾自然联系起来。 明朱元璋赐徐达(《楹联丛话》卷一)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 清程文炳题莫愁湖胜棋楼(《楹联新话》卷四) 六代莺花,并作王侯清净地 开放性 开放性结构与封闭性结构相对而言。开放性结构,字数、句数不限,但对句式有一定限制。例如,宋四六,文章可长可短,但句式只有很少几种。律赋也是如此,但可以夹少量散句。楹联结构的开放性不仅表现字数、句数不限,而且还能择优兼容其他格律文体的句式,为楹联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长联结构,随着字数、句数的增加,变化无穷。 复用性 是封闭性结构的主要特性,但对联结构的主要特性是开放性。例如,在上述47结构基础上可作如下变化: (1)重复 将上述47格(1100,1100011/0011,0011100)的四言句式(1100/0011)重复一次,或二次。 重复一次,成为447格。例如,俞樾寿沈兰舫五十(《名联谈趣》728) 共学东湖,同客西湖,坐对腊灯怀旧友(1100,1100,1100011) 重复二次,成为4447格。例如:梁同书自挽联(窦镇《师竹庐联话》)
此联前三句,在文字上是三次自对自重,在结构上是四言句式(1100/0011)的三次重复。因为“十年”与“无传”,已经满足了平仄相对(10/01)的需要,前两字以自对为主。最后一句是七言句,以相对为主。 (2)置换 将447格(1100,1100,1100011/0011,0011,0011100)中的一个四言句用五言句置换成547格(11100,1100,1100011/00011,0011,0011100)或457格(1100,11100,1100011/0011,00011,0011100)。 例如:贺长龄题苏州白公祠(《楹联丛话》卷四)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11100,1100,1100011) 又如:河北保定古莲花池 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1100,-1100,1100011) (3)反相 将(1100,1100,1100,1100011/0011,0011,0011,0011100)的第一个四言句反相,成为(0011,1100,1100,1100011/0011,0011,0011,0011100),仍为4447格。但第一第二句形成四言自对。 例如:徐潮题鄂藩二堂联
(4)添加 一般指添加领、衬字而言,不影响句式的性质。例如:在544格(11100,1100,0011/00011,0011,1100)基础上添加三字领,成为574格。 ●李鹤章题惠山昭忠祠(朱应镐《楹联新话》卷二) 死事念诸君,尚落得一席名山,千秋俎豆(11100,---1100,0011) 此联“尚落得/倒不如”(111/110)是添加的三字领,最后一字“得/如”(1/0)平仄相对。领衬字平仄一般不作要求。当然能讲究平仄更好。 为了深刻理解楹联同律诗与骈文的区别和联系,有必要先谈律诗结构与骈文结构。 律诗结构 康熙《全唐诗》序云:“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如射之就殼率,治器之就规矩焉。”虽然古体近体,五言七言,众美必陈,竞相艳发。其中五律七律尤为光彩夺目,因其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为后世所遵循。 值得重视的一个文学现象是:诗体臻于尽善尽美之时,也是开始解构创新之日。故诗盛于唐而非始于唐,衰于唐而非终于唐。唐代是诗体从“建构”完成,开始“解构”的重要时代。正如宋周弼云:“言诗而本于唐,非固于唐也。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于唐也。”(《历代诗话续编》第416页)。钱基博也说:“律绝莫盛于唐,然律绝盛而词兴。而词者则律绝之解散辞题”(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第309页)。应该补充一句:不仅是词,对联也是律诗的解构文本。关于这一点,将在第五章《古典文学的解构》中论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四类诗体。排律是在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基础上,将对仗句重复一次(增加四句)或n次(增加4n句)而成,在结构上与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相同,因此不再另述。 律诗共八句,由四种句式(可以组成两联),按粘对规律连接。第一句的句式一旦确定,其他七句的句式和连接方式也随之确定。第一句第二字为平(0),称平起;为仄(1),称仄起。第一句最后一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第七字)为平(0),称平收;为仄(1),称仄收。因此,律诗按平起平收(00),平起仄收(01),仄起平收(10),仄起仄收(11)可分为四种结构。 五言律诗结构举例: 王维《酬张少府》(《全唐诗》第292页)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00110,11100)平起平收(00)(第一句第二字平第五字平) 杜甫《登岳阳楼》(《全唐诗》第579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00011,11100)平起仄收(01)(第一句第二字平第五字仄)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全唐诗》第373页) 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11100,00110)仄起平收(10)(第一句第二字仄第五字平) 按:第一句八月湖水平(11010)是(11100)的变体。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全唐诗》第434页)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11001,00110)仄起仄收(11)第一句第二字仄第五字仄) 以上五言律诗的四种结构,用二元序列表示如下; 平起平收(00)00110/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 平起仄收(01)0001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 仄起平收(10)11100/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 仄起仄收(11)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 五言律诗四种结构关系密切,只要记住(01)一种结构就行: 将(01)顺序循环移两句,使第三句成第一句,就是(11); 将(01)的第一句改成自身第八句,就是(00); 将(11)的第一句改成自身第八句,就是(10)。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例如: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00011/11100),即五言联的B型句式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11001/00110),即五言联的A型句式 七言律诗结构举例: 白居易《湖上春行》(《全唐诗》第1106页)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0011100,1100110) 杜甫《客至》(《全唐诗》第553页)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0011001,1100110) 李商隐《锦瑟》(《全唐诗》第1360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1100110,0011100) 张说《幽州新岁作》(《全唐诗》第226页) 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1100011,0011100) 以上七言律诗的四种结构,用二元序列表示如下: 平起平收(00) 平起仄收(01) 仄起平收(10) 仄起仄收(11) 七言律诗四种结构关系密切,只要记住(01)一种结构就行: 将(01)顺序循环移两句,使第三句成第一句,就是(11); 将(01)的第一句改成自身第八句,就是(00); 将(11)的第一句改成自身第八句,就是(10)。 其中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例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0011001/1100110),即七言联的A型句式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1100011/0011100),即七言联的B型句式 从上面的律诗结构可以看到:七言(00)包含五言(10),七言(01)包含五言(11),七言(10)包含五言(00),七言(11)包含五言(01)。确定五言或七言后,句数固定不变(8句),总字数固定不变(五言40字;七言56字),四种句式(或两组对仗句)固定不变,四种结构固定不变。只要给定第一句,其他七句的句式和连接方式随之确定。由于律诗结构已经十分完美,任何改变都会损害其诗体。因此,律诗是典型的封闭结构。 骈文结构 骈体源远流长,上古不分骈散,时有偶句。楚辞汉赋,魏晋文章多有骈语俪词。故清李兆洛《骈体文钞》所选,上自秦汉,下至齐梁。但骈文所以能在齐梁盛极一时而余绪不断,应归功于平仄之讲究和四六格律之形成。 “骈文”与“散文”相对而言。骈文中有单句,散文中有骈句。骈文在梁代称“今文”或“丽辞”。柳宗元始称“骈四俪六”,李商隐始称“四六”。 蒋伯潜云: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中说:“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废。”他所谓的“今体”,当然指骈体文而言的;《文心雕龙》讨论骈偶的文章,有《丽辞》一篇,他的所谓“丽辞”,即是专指骈体文的,显见那时候“骈文”的名称尚没有确定。至于现在所用以来与散文对称的骈文,乃起于柳宗元的《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上海版,1998年) 骈文不押韵,所以不是韵文,但讲究对仗和声律,因此与楹联更为接近。骈散之区别在于是否讲究对仗和声律。散文多单句,不讲声律;骈文用偶句,讲究声律。齐梁骈俪,以徐陵庾信为圭臬,世称徐庾体。自唐代韩愈提倡古文之后,骈体渐趋衰落,但并未销声匿迹。唐以诗赋取进士。宋代有博学宏词科,所试多为四六,蔚为风尚。名家如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亦擅长四六。明成化以后,骈体已让位于八股,而八股亦为骈文之变体。清代骈文有复兴之势,并能推陈出新。下面举南北朝、搪、宋、清四个时期的骈文为例,说明骈文结构已经格律化。 南北朝骈文 ●庾信《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 昔仙人导引,尚刻三秋;神女将梳,犹气九日。(-0011,1100,1100,0011) (《庾子山集注》2000年中华版,第589页)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文藻艳丽,与徐陵齐名,时称徐庾体。仕梁为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元帝使聘于周,被留不遣。明帝武帝并好文学,皆恩礼之。累迁鳔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 据倪璠注:梁上黄侯萧晔之子萧悫,“本梁朝宗室,疑江陵陷后,随例入关,若非隔绝,即是俘虏。”庾信为悫代传别恨,燕婉之情,溢于言表。 全文24句,分为6组,每组4句。前5五组是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的重复使用。第6组,除最后一句外,是四言模式的反相(1100,0011,0011,0011)。第2第5组由两个单对合成一组外,其他各组都是偶对。 ●徐陵《玉台新咏序》最后一段 但往世名篇,当今巧制,分诸麟阁,散在洪都,不籍篇章,无由披览。(-1100,0011,0011,1100,1100,0011) (《玉台新咏》成都古籍版) 徐陵(507-583),字孝穆,仕梁为通直散骑常侍。入陈官至尚书,当时诏策诰命,多出其手。钱基博称“徐陵《玉台新咏序》,旖语闲情,极尽声偶而中有跌宕。五色相宣,八音奏,可谓六朝之渤澥,四杰之津梁。” 《玉台新咏序》最后一段阐明撰录之缘由,抒发编成之欣喜。可分为11组,除第一、第四组由6句组成外,其他9组每组都是4句。句式规范,连接紧凑,明显属于四言模式。 唐代骈文 唐代骈文继六朝骈俪之余绪,措辞绮丽,属对工整。初唐以王勃为四杰之首,中唐以义山为工。《滕王阁序》雍容华贵,千古传诵。然“宋初骈文奉李义山为圭臬”(刘麟生)。 ●王勃《滕王阁序》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0011,0011,0011,1100)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648-675),字子安,六岁善文辞。曾为沛王府修撰,以为沛王作檄鸡文,为高宗所闻,削职。父福畤,因此降职为交阯令。勃赴交阯省父,道出南昌。九月九日都督阎伯屿宴宾僚于滕王阁,欲夸其婿吴子章才,令宿构序。阎先请众宾作序,至王勃不辞。阎恚甚,密令吏得句即报。至落霞两句,叹曰“此天才也”。 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实脱胎于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可谓一脉相承,青出于蓝。 此文代表初唐雄伟瑰丽风格,结构规范而有变化。除两个“呜呼”和一个“勃”为单句外,其余均为偶句。偶句又分单对和偶对。凡是偶对,其结构就是一个四言模式,凡是单对,其结构是四言模式的前一半或后一半。 ●李商隐《上河东公启》 两日前,于张评事处,伏睹手笔,兼评事传指,意于乐籍中赐一人,以备纫补。 某悼伤以来,光阴未几,梧桐半死,方有述哀;灵光独存,且兼多病。(-1*00,0011,0011,1100,1*00,0011)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第85页)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唐开成二年进士,累官东川节度使判官,检校工部员外郎。与温庭筠齐名,人称温李。此文婉拒河合东公赐乐伎为继室之议。刘麟生云:“大率李义山之文,言之清切,切而能清,所以可贵。”其结构亦趋完善,为宋四六之滥觞。 宋代骈文 宋代朝廷命令诏册,缙绅笺书祝疏,多用四六,以其工整而便于宣读也。四六文章,一句话分两句说,还得添加虚字,似乎多余。其实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来,在文字或语言中,保留一定冗余度(redundancy),可以提高分辨率,增强纠错能力。繁体字笔划虽多,但分辨率高。骈文用于颁布诏令,铭勒金石,利于保存,流传久远。 吴子良《林下偶谈》云:本朝四六,以欧公为第一,苏王次之。然欧公本工时文,早年所为四六,见别集,皆排比而绮靡。自为古文后,方一洗去,遂与初作迥然不同。他日见二苏四六,亦谓其不减古文,盖四六与古文同一关键也。然二苏四六尚议论,有气焰,而荆公则以辞趣典雅为文。能兼之者,欧公耳。(《中国骈文史》第100页) ●欧阳修《蔡州乞致仕第二表》 睿训丁宁,曲加尉谕;愚衷恳迫,尚敢黩烦。(1100,1100,0011,1100)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庐陵人,晚号六一居士。举进士甲科,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庆历三年知谏院。出知滁州,徙扬州、颖州。还为翰林学士。神宗即位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屡乞致仕(辞官归居)。这是欧阳修在蔡州向神宗第二次申请退休的报告,恳切得体。符合骈文规范句式。 ●苏轼《醮上帝青词三首》之一 臣闻报应如响,天无妄降之灾;恐惧自修,人有可延之寿。敢倾微悃,仰渎大钧。(--0011,001100,1100,110011,0011,1100) (《苏轼文集》1996年中华版,第1901页)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宋嘉蝣祐二年进士。英宗时召直史馆。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遂请外出,为杭州通判,继知密、徐、湖三州。贬任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移汝州,知登州。哲宗时召还,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召为翰林承旨,出知颖州、扬州。入为兵部尚书兼侍读,寻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为礼部尚书。出知定州,贬惠州、琼州。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轴。 苏轼才学过人,屡官屡贬,始终保持乐观心态。此文向上帝忏悔,应视为幽默妙文。在结构上单对、偶对相杂,对仗工整,行文自由。 ●王安石《谢中使传宣抚问表》 晚由朴学,上误圣知。智曾昧于保身,忠每怀于许国。(0011,1100,-11-00,-00-11), (王铚《四六话》第12页,1985年中华版《丛书集成》2615) 清代骈文的复兴与对联的繁荣,不是偶然巧合。因为对联发展到长联以后,无论句式还是句脚安排,都必须借鉴骈文,才能有所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短联缘于律诗;长联源于骈文。 ●纪昀《绛云别志序》第一段 生生世界,转若飚轮;种种因缘,幻如泡影。(0011,1100;1100,0011) (《纪晓岚诗文集》第179-180页) 《绛云别志序》为简亭先生侍妾绛云悼亡。唯其为“缘情”之作,方能极尽文字声律之美。全部四句一组,除第四组和第九组由两个“单对”组成外,都是“偶对”。就骈文结构而言,已臻尽善尽美。 由是观之,骈文虽然没有固定的字数和句数,但有相对固定的句式和句式连接方式。其对仗句既有单对(前后两句对仗),也有偶对(前两句与后两句对仗)。 骈文的最佳结构是“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或1100,0011,0011,1100)。四言模式的循环反复就构成“马蹄韵”句脚(1,0,0,1,1,0,0,1,……或0,1,1,0,0,1,1,0,……) 骈文句式以四言(0011/1100)六言(110011/001100)为主。句中允许虚字相重相对。使用虚字有两种方式: (1)虚字“覆盖”句式,句式平仄不变,但被相重的虚字覆盖。例如:“至成连理之枝,复拆同心之蒂”(001100,110011),其中,“之”(0)字相重相对。上句“之”字符合句式;下句“之”字覆盖句式(平仄不拘)。 (2)虚字“添加”在句式中,句式平仄不变,但虚字不计入句式(用“-”标出)。例如:“伤心黄土,几玉碎而珠沉;埋骨青山,终金销而石泐”(0011,-11-00;1100,-00-11) 第二句“几”字、“而”字,第四句“终”字、“而”字,不计在句式内。 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云:“骈体文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稍有不同;骈体文在对仗的两句中,虚词是可以雷同的。字的雷同意味着平仄的雷同。由于虚词不算在骈体文的节奏之内,所以这种雷同是可以允许的。”(《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9页) 楹联句式 楹联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句式。楹联句式(包括一言到七言),来源于诗词曲赋骈文,经过优选和规范,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体系。 为何句式仅限于七言以内?因为句式不是按语义或语法的完整性,而是按声律节奏的规范化来划分的。传统诗句通常到七言为止。八言或八言以上的句子,总可以分解为七言以内两个句式。在必要时,可以添加领、衬字,或重字、散字,而不影响原有句式的性质。 楹联句式体系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按每句的言数分类,讨论了诗体从二言到七言的发展,为后来各种句式的形成提供了根据。句式的优选和规范,早在唐代就进行过科学的探索。唐代诗人元稹(779-831)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唐元稹咏茶《一言至七言诗》(上海古籍版《全唐诗》第1033页) 茶(0) 此诗由二言至七言对句,加“茶”一字为题组成。对仗句全部采用规范化句式,而且从二言到七言一应俱全,完全可以视为楹联句式的规范。试列表分析这套句式体系的特点: 言数 仄脚 平脚 奇数仄脚 奇数平脚 偶数仄脚 偶数平脚 一言 1 0 1 0 二言 11 00 11 00 三言 001 110 001 110 四言 0011 1100 0011 1100 五言 00011 11100 00011 11100 六言 110011 001100 110011 001100 七言 1100011 0011100 1100011 0011100 这套句式体系共有14种句式(包括原诗没有“1”),可按言数和句脚(1/0)配成7对,即1/0,11/00,001/110,0011/1100,00011/11100,110011/001100,1100011/0011100。每对句式的二元序列是互反关系。 如果按序列长度(即言数)的奇偶分类,则 奇数有4对:1/0,001/110,00011/11100,1100011/0011100。 偶数有3对:11/00,0011/1100,110011,001100。 长度为偶数的序列,结构非常简单;都由双平(00)双仄(11)交替连接而成。因此,六言句(110011/001100)中包含四言句(0011/1100),四言句(0011/1100)中包含二言句(11/00)。换句话说,只要平平仄仄交替,六言句可以由四言和二言组成,两个二言句可以视为一个四言句。从序列上看,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递增或递减00或11而已。 长度为奇数的序列,结构有所不同:一言和三言的句脚是单平(0)单仄(1),五言和七的句脚是双平(00)双仄(11),而且句中出现了三连平(000)三连仄(111)现象。因此,三言句(001/110)中包含一言句(1/0);七言句(1100011/0011100)中包含五言句(00011/11100)。可见,一言和三言是同一类型(A型),五言和七言是另一类型(B型)。 我们知道,律诗句式五言、七言都有A,B两型:五言A型(11001/00110),五言B型(00011/11100);七言A型(0011001/1100110),七言B型(1100011/0011100)。而在上面这套句式体系中,缺少五言A型(11001/00110)和七言A型(0011001/1100110)。其中奥妙将在“§3.5.3 五、七言B型的优越性”中论述。 古人采用什么方法获得这些规范化句式,我们已无法知道。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出现多言句,汉代盛行五古,齐梁从五古过渡到五律,唐代定型为五律七律。从这一历史事实看来,句式规范应是在漫长的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步优化的结果。 下面通过模拟句式生成,在理论上说明元稹句式体系的科学性,说明元稹句式体系就是楹联句式体系。 楹联句式的生成 能不能根据合乎逻辑的原理和方法,生成一套符合传统的句式体系,从而证明元稹句式体系就是楹联句式体系?回答是肯定的。因为王力和启功已经有过这方面的研究: (1)诗的节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汉语诗的节奏的基本形式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是四言诗的两句。上句是两扬两抑格,下句是两抑两扬格。平声长,所以是扬;仄声短,所以是抑。上下两句抑扬相反,才能曲尽变化之妙。”(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65页) (2)律诗的句式可以从“平仄长竿”截取。 “我们知道,五、七言律诗以及一些词曲、文章,句中的平仄大都是双叠的,因此试将平仄自相重叠,排列一行如下: 12345678901234…… 这好比一根长竿,可按句子的尺寸来截取它。”(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第22页) 有了上述原理和方法,用“0”和“1”表示平仄,用周期为4的循环序列(1100)代替“平仄长竿”,就能证明:全部传统句式可由周期为4的循环序列生成。其方法与步骤如下: 设{S}=1100110011001100……是一个周期为4的循环序列。 (a)在{S}序列上,分别从第一位开始,按长度1,2,3,4,5,6,7截取,可获得(1),(11),(110),(1100),(11001),(110011),(1100110)七种序列。 (b)将截得的序列反相,又可获得(0),(00),(001),(0011),(00110),(001100)。(0011001)七种反相序列。 (c)把正反两种互反序列配对,按句脚上仄下平调整,可以获得七对句式:(1/0),(11/00),(001/110),(0011/1100),(11001/00110),(110011/001100),(0011001/1100110)。我们把这些直接从{S}序列上截得的句式,称为A型句式。 获取A型句式过程: {S}=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1100…… 截取 反相 配对 1 0 1/0 11 00 11/00 110 001 001/110 1100 0011 0011/1100 11001 00110 11001/00110 110011 001100 110011/001100 1100110 0011001 0011001/1100110 (d)把三种奇数A型句式001/110,11001/00110,0011001/1100110的末尾三码,分别循环右移一位,使001/110变成100/011,11001/00110变成11100/00011,0011001/1100110变成0011100/1100011。 (e)按句脚上仄下平调整,可获得三对新句式:011/100,00011/11100,1100011/0011100。我们把这些从A型句式经过移位后得到的句式,称为B型句式。 获取B型句式过程: 奇数A型句式(移位)→奇数B型句式(调整句脚)→奇数B型句式 (f)将7种A型句式和3种B型句式合并,按顺序排列成全部10对句式:(1/0),(11/00),(001/110),(011/100),(0011/1100),(11001/00110),(00011/11100),(110011/001100),(0011001/1100110),(1100011/0011100)。 这10对句式是诗词曲赋骈文对联通用的句式体系。 五、七言B型句式的优越性 在五言、七言律诗中,A型和B型两种句式缺一不可。但是在楹联句式体系中,只需要五言、七言B型句式。五言、七言A型句式还继续应用于短联,是楹联从律诗发展而来的遗迹,但不属楹联句式体系。现将五、七言B型句式的优越性列举如下: (1)在结构上,五言、七言A型句式同B型句式有质的区别。A型句式结尾是单平或单仄;B型句式结尾是双平或双仄。在楹联句式体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A型句式0011/1100和110011/001100,五言和七言句式以采用B型为佳。因为五言和七言A型句式,结构与四言和六言基本相同,仅仅增加了一个单平或单仄的句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采用B型句式,可以避免单调,增加变化。 (2)B型句式的平仄变换比A型简单。如果把句式中平变仄或仄变平的次数称为变换数,那末,五言B型00011/11100与四言0011/1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1),而五言A型11001/00110的变换数是2;七言B型1100011/0011100与六言110011/001100的变换数相同(都是2),而七言A型0011001/1100110的变换数是3。在长联中需要快读时,五言B型近似四言,七言B型近似六言,而A型则无此特性。 (3)律诗中的“拗救”,集中在A型句式。“拗救”会造成上下联平仄错位现象。废弃五言、七言A型句式,也就否定了“拗救”在楹联中的应用。 (4)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优点是:五言、七言B型句式,同四言、六言句式一样,是结尾双平或双仄,这种结构上的一致与统一,易于互相连接,互相置换,互相转化。例如,五言B型句式“00011/11100”可转化为四言句式加一字领“-0011/-1100”。七言B型句式“1100011/0011100”可转化为四言句式加三字领“---0011/---1100”。由此可知,采用五言和七言B型句式,就可以消灭律诗句式和骈文句式的差异,形成统一的楹联句式。承认不承认只有五言七言B型才是楹联句式,是区别联家与诗家的试金石。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七对楹联句式:一言(1/0),二言(11/00),三言(001/110),四言(0011/1100),五言(00011/11100),六言(110011/001100),七言(110011/001100),构成统一的楹联句式体系。 顺便说明一下:每对句式由两个互反序列组成,因此,句脚有上仄下平(1/0)和上平下仄(0/1)两种可能。为了简化叙述,本书一般用(1/0)表示。 四言(0011/1100)、五言(00011/11100)、六言(110011/001100)、七言(110011/001100)四种句式是基本句式。五言一不论,四言、七言一三不论,六言一三五不论。 一言(1/0)二言(11/00)三言(001/110)作句式时,只要求末位讲平仄。合成基本句式时,按基本句式要求讲平仄。 律诗五言A型句式(1100!/00110)和七言A型句式(0011001/1100110),可用于五言联和七言联。律诗五言B型句式(00011/11100)的变格(00101/11100)和七言B型句式(1100011/0011100)的变格(1100101/0011100)在楹联中亦为合律。这已经成为联界共识。楹联既要保持文体的独立性,又有继承历史传统的兼容性,这样才有利于格律文学的共同发展。 楹联句式分析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能独立成联,因此是基本句式。一言、二言、三言一般不能独立成联,因此不是基本句式。但句式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言,二言、三言除少数作为相对独立句式外,多数已经融合在基本句式中(其标准是符合规范句式平仄)不再分析。此外,一言,二言、三言常作领、衬字用。放在基本句式前的是“领”字,放在基本句式之间的是“衬”字。领、衬字一般与自对句相连接。因为是“逗”,不是“句”,不算在基本句式之内,也不同于相对独立的句式。领、衬字一般不拘平仄,但末字最好平仄相对。 一言句(1/0) 一言句作为相对独立句式,十分罕见。例如: ●杭州岳坟讽刺秦桧夫妇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此联以秦桧夫妇吵嘴口吻讽刺。上下联第一字“咳/啐”(0/1)是独立的一言句。“咳”是感叹,“啐”是蔑视。放在联首,形象十分生动。 《桐阴清话》:阮文达元平蔡牵得其兵器,更铸秦桧夫妇像跪岳王祠外。好事者制一联,作夫妇问答口吻,以木书之,其一系桧项云:“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又一系王氏项云:“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阮一日谒庙见之,为狂笑。(张伯驹《素月楼联语》第373页) 一言常以叠字形式出现,可合并为二言句或三言句。 一言领字以动词居多,如:问,看,望,想,忆,趁等等。例如: ●裘行恕题晴川阁(《楹联续话》卷二,晴川阁误作滕王阁) 隔岸眺仙踪,问楼头黄鹤,天际白云,可被大江留住(11100,-0011,1100,110011) 此联第二句“问/看”(1/0)是“楼头黄鹤,天际白云/树外烟波洲边芳草”四言自对句的领字,既不是独立句式,也不算在所领句式之内。 晴川阁位于武汉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取唐人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两字命名。 崔颢题《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此联作者是从晴川阁遥望黄鹤楼时抒发怀古寻胜之情的。所以有“隔岸眺仙踪”。“白云黄鹤”是在对岸,所以问“可被大江留住”。而崔颢是在黄鹤楼望见“晴川历历汉阳树”。不知为什么梁章钜《楹联续话》,吴恭亨《对联话》都把这副对联说成是“滕王阁”对联? 二言句(11/00) 二言句不是基本句式,不能单独成联,一般成对出现,成为四言句或六言句的相对独立部分。例如: ●徐阮邻(保宇)题甘肃盐茶同知署(《楹联四话》卷一) 回民汉民,多是子民,我最爱民无异视(1100,1100,1100011) 回民、汉民是相对独立的二言句,但已组成四言句,其中重字复盖句式,不拘平仄。 二言常作领衬字。多数由副词和动词组成,如:试看,试问,长随,长教,敢教,且教,漫道,何愁,何须,何来,且来,只须,应怜,不因,也留,莫向,曾记,犹存,犹抱。难期,足令,唯求,方知,无非,等等。例如: ●王文勤公(凯泰)题都门江安会馆(《楹联新话》卷三) 联襼集群贤,都看五色云中,恩迎日下(11100,001100,0011) 此联都看/犹忆(00/11)二言与紧接的四言已经融合成六言句。后面两个四言未能形成自对,作领字有点勉强。 三言句(001/110) 三言句总是成对出现。也就是说,两个三言句可以合成一个六言句。三言句有短小精悍,节奏轻快的特点。例如: ●梁章钜题藤花吟馆(《楹联丛话》卷十二)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此联作于58岁。是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休闲生活和自我评价,淡泊高雅。 ●梁章钜题草堂(《楹联续话》卷二)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此联作于68岁。是藤花吟馆联的修改,结构不同,风格依旧。 ●茶亭联(吴恭亨《对联话》卷十二)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此联以谚语入联,别有风味,自是上乘之作。可见用白话文撰联更需功力。 三言句常作领衬字,使语气更婉转,情调更缠绵。如:又何妨,更何堪,最难忘,到如今,记当年,当此际,都付与,莫辜负,且安排,且领略,尽流传等,例如: ●纪昀挽龚匏伯(《楹联丛话》卷十) 地接西清,最难忘枢密院旁,公余茶话(1100,---1100,0011) 此联最难望/惜空留为三字领,可接四言自对。但此联为非自对。 四言句(0011/1100) 四言句式是最基本的句式。五、六、七句式都可以由四言句式生成。四言句式是便于自对的句式,因此,也是长联用得最多且的句式。四言联例如: ●汤阴岳王家庙龛上联(《楹联四话》卷二) 凛凛生气(0011) 梁恭辰评曰:“此八字可以包扫一切”。盖岳飞之忠之怨尽在其中矣。 四言句式结构,既适合相对,更适合自对。相对者例如: ●洪稚存(亮吉)题九江庾楼(《楹联续话》卷二) 半壁江山,六朝雄镇(1100,0011) 此联半壁江山/一楼风月,六朝雄镇/几辈传人。同边不自对。 五言句(00011/11100) 五言句最适合做对联的起句,特别是三仄一平(11100)做起句很得体,而且与四言句结构相近,便于连接。例如: ●徐星北题西湖茶舍 千载许勾留,与西湖有缘,乃尝此水(11100,-0*10,0011) 梁恭辰《楹联四话》卷二云:西湖茶舍,徐星北鹾令(福辰)题联句(如上)。 此联结构比较特殊,第一个五言句是真正的五言句,第二个五言句是一言与四言合成的。虽然两个四言没有形成自对,并不因此减色。惟西湖与青山相对,似欠妥。但“西湖”两字不能改动,只好如此。 六言句(110011/001100) 六言句式节奏鲜明。朗诵时平稳、舒展。六言联不如五言联七言联常用,偶一为之,别有风味。例如: ●董其昌题杭州飞来峰下冷泉亭(《楹联丛话》卷六) 泉自几时冷起(110011) 六言句可与四言、五言相接。例如: ●严问樵代人祝蔡仰斋夫妇五十双寿(《楹联续话》卷三) 屈指三秋,天上又逢七夕(1100,110011) 此联四言句平仄与六言句前四位平仄相同,声律平稳,比较单调。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钧成、成纲《颐和园楹联镌刻浅释》) 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11100,110011) 此联声律比上面一联要活泼些。 七言句(1100011/0011100) 楹联的七言句式是律诗七言B型句式。节奏鲜明而舒展,提供的空间有回旋余地,因此七言联是短联的主体,同时也适合做长联的尾句。例如: ●张英题华山陈希夷庙(《楹联丛话》卷三) 天下太平无一事(1100011) 一副七言联把由乱到治的时代背景和陈抟的隐士风形象概括无遗。, 《宋史·陈抟传》:陈抟,字图南,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移居华山,每寝处,百余日不起。周世宗召为谏议大夫,不受。宋太平兴国中来朝。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太宗待之甚厚,赐号希夷先生。 四言模式与最佳楹联结构 成为最佳楹联结构,有两个条件:一是采用规范句式,二是按最佳方式连接。规范句式已经讲过。下面讲四言模式是最佳连接方式。 满足同边自对需要 楹联句式体系的科学性,决定了这些句式本身就是最佳结构。每边一句的对联,不存在句式连接问题,句脚就是(1/0)。每边二句或二句以上对联,就存在句式连接方式问题。显然,并非任何连接方式都是最佳的。 什么样的连接方式才能生成最佳对联结构?能满足同边自对需要的连接方式才能生成最佳对联结构。也就是说,最佳对联结构的句脚安排不是任意的,而是由同边自对决定的。 按照这一原则,在末句句脚固定为“1/0”的情况下,每边两句的对联,句脚(0,1/1,0)可以唯一确定。例如, ●颐和园谐趣园澄爽斋 芝砌春光,兰池夏气(1100,0011) 因为只有这种连接方式,才能满足同边自对的需要。因此称为最佳对联结构。另一种句脚(1,1/0,0)就不能构成同边自对。 每边三句的对联句脚,可以在每边两句的句脚“0,1/1,0”之前添加句脚“0/1”或“1/0”。因此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0,0,1/1,1,0”,能满足后两句自对(也满足一、三句自对,但罕见应用)。例如: ●清王子实题金陵棋胜搂联: 恨我晚来游,只落得万柄枯荷,一湖秋水(11100,---1100,0011) 另一种选择是“1,0,1/0,1,0”,能满足前两句自对或后两句自对,例如: ●梁山舟挽钱载(《楹联丛话》卷十) 青宫授几,骆社图形,官府神仙皆慧业(0011,1100,1100011) 这两种选择都能满足自对需要。但后者句脚平仄交替,非最佳选择。 每边四句的对联句脚,可以在每边三句的句脚“0,0,1/1,1,0”之前添加句脚“1/0”或“0/1”。因此也有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1,0,0,1/0,1,1,0”。例如; ●张锡戊挽陆元錞(《楹联丛话》卷四) 名成鲤对,诰赐銮封,最愜心镜水辞官,霞城就养(0011,1100,---1100,0011) 另一种选择是“0,0,0,1/1,1,1,0”。例如: ●7654 柯玉栋题福州冶山吕仙祠(《楹联新话》卷二) 四围紫气捧心香,结成胜地蓬壶,正屏麓云开,剑池月上(0011100,001100,-1100,0011) 这两种选择都能满足自对需要。就结构而论,前者优于后者;就风格而论,两者各有千秋。从清代楹联的发展过程来看,在初期和中期,满足自对需要是形成格律的主流。在后期又出现了不受自对束服潮流。 四言模式与句脚安排 对联句脚平仄格式来源于骈文。“唐代骈文,至李商隐始集大成。商隐与温庭筠段成式三人,号三十六体,盖三人皆行三十六也。四六之名,实始于商隐。”(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宋有博学宏词科,所试多为四六,形成一代文风,影响至巨。 四六多以四字六字为句。例如: ●范成大《上梁文》 吴波万顷,偶维风雨之舟;越戌千年,因筑湖山之观。(0011,001100,1100,110011) 彭元瑞《宋四六话》卷十一云:“文穆范公成大,晚岁卜筑于吴江盘门外十里。盖因阖闾所筑越来溪故城之基,随地势高下而为亭榭。所植多名花,而梅花尤多。别筑农圃堂,对楞严山,临石湖,概太湖之一派,范蠡从入五湖折也。所谓姑苏前后台,相距亦止半里耳。寿皇尝御书“石湖”二大字以赐之。公作上梁文。”(引自《齐东野语》) 也有在六言句中加一虚字成七言句的,例如: ●范仲淹《归宗启》 志在逃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1100,1100-11,0011,0011-00) 洪迈《容斋四六丛谈》云:“范文正公微时,尝冒姓朱,及后归本宗,作启曰:志在逃秦,入境遂称于张禄;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用范睢、范蠡,皆当家故事。” 也有只用两个四言句作偶对的,例如: ●吕东莱《月泉疏》: 断崖吐月,才出半规;古甃涵星,尚怀金壁。(0011,1100,1100,0011) 彭元瑞《宋四六话》卷十一云:“月泉在德清县燕相寺,出石罅间,形如半月。” 以上所举之例,都是偶对,其结构序列自然符合自对需要: 这种由骈文偶对造成的句脚平仄规律,能满足同边自对需要,因此,常作为对联句脚安排的最佳选择。 由于偶对句脚规律与句式长短无关,我们就把表示四言句偶对结构的正反两种二元序列称为四言模式。其句脚规律如下(“/”区分上下): 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于是,每边一句到四句的最佳对联结构,都可用四言模式的句脚来表示: 每边一句的句脚 1/0 相当于四言模式最后一句句脚 这种源于偶对的句脚平仄格式,一旦公认为对联格律,就会推广到非偶对的情况。因为这种格式,既适用于自对,也适用于非自对。 由于句脚格式与句式长短无关,四言模式中的四言句式,可以用五言B型、六言、七言B型句式替代,且可在任何位置上添加领衬字,而不影响最佳对联结构性质。这些基本句式虽然节奏不一定相同,但在结构上有共同点,因此组合规则与四言句式相同。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每边四句或四句以下的对联,“四言模式”的句脚安排是最佳选择。四言模式能充分满足同边自对需要,因而成为最佳对联结构的基础,一切最佳对联结构都可由四言模式生成。 每边四句以上对联的句脚安排,当然可以参照四言模式酌情处理。四言模式的句脚格式来源于骈文偶对的句脚规律。但对联毕竟不同于骈文:骈文句式以四六为主,对仗以偶对为主,因此句脚规律非常明显;对联句式包括一言至七言,而且偶句(包括自重句和自对句)的有无、多少,都会影响句脚平仄。对联同骈文的这些区别,要求在句脚安排上比骈文有较大的灵活性。例如,孙髯昆明大观楼联,在句脚安排上完全符合四言模式,但并非循环反复,一成不变。 昆明大观楼长联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楹联史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楹联足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联曰: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大观楼长联在楹联史上的地位,不在于“长”,而在于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 其特点是:以四言模式为基础,通过在不同位置添加不同数量领、衬字的方法,构建了三组不同形式的同边自对。对仗工丽多姿,声调荡气回肠。 全联共180字,36句;每边90字,18句(领、衬字与所在句合为一句)。其结构可按“起、承、转、合”分为4组。每组4句或6句,相当于一组或一组半四言模式。我们把(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四言模式;把四言模式的反向(1100,0011,0011,1100/0011,1100,1100,0011)称为反向四言模式,把每组最后一句句脚称为“组脚”。现分述如下: 第一组“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上联描绘滇池景色,一望无际;下联追忆云南历史,百感交集。 此组第一句用五言句式。五言句式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并与第三、第四两个四言句式自然相接。第四句一字领接六言句式。六言句式也是四言句式的扩展。如果将扩展部分忽略不计,其结构就是一组反向四言模式: (1100,0011,0011,1100/0011,1100,1100,0011) 第二组“承”: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上联眺望四周远山,浮想联翩,乘兴将视线转向下面要重点描绘的滇池风光。下联借四个朝代的典故作出“伟烈丰功,总归一空”的议论,为下面艺术渲染定下基调。 此组前四句是加一字领接四言模式: (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后两句是四六句式,由于六言句是四言句的扩展,应视为半组反相四言模式: (0011,1100/1100,0011) 这两句不仅在文意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声律上改变了“组脚”的平仄,使原来组脚(1/0),增加两句后,组脚成为(0/1)。 第三组“转”: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上联将滇池无限风光简约化,蟹屿螺洲,苹天苇地,形象生动。下联将历代兴亡哲理艺术化,珠帘画栋,断碣残碑,对比强烈。 如果将领、衬字忽略不计,此组在结构上仍然是一组反相四言模式 (1100,0011,0011,1100/0011,1100,1100,0011) 第四组“合”: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上联从稻香触发,联想滇池四时美景,艳若骄阳。下联从疏钟惊醒,返回现实人生,净如秋水。 此组是加三字领的四言模式 (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 全联结构如下: 11100 0011 0011 -001100 -0011 1100 1100 0011 0011 001100 -1100 ---0011 -0011 ---1100 ---0011 1100 1100 0011 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以空间与时间为两条主线,使自然景色,历史沧桑,与艺术心灵,融为一体。令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历久弥新,叹为观止。 大观楼长联为最佳楹联结构提供了经典模式。因为四言模式包含“句式生成基础”和“句式连接方式”这两个互相联系的结构因素。就句式生成基础而言,四言句式逐字向前扩展,可生成五字至七字楹联句式。就句式连接方式而言,从四言模式最后一句开始,逐句向前增长,其句脚是每边四句和四句以下一切对联句脚安排的最佳选择。 但是,当四言模式成为长联分组的基本单位时,“组脚”(即每组最后一句的句脚)又成为全联声律关键。大观楼长联的组脚是0,0,0,1/1,1,1,0。由此推论,每边五句以上(包含五句)的楹联,在确定句脚时,还应考虑全联是否需要按单句或偶句,甚至按三句或四句分组,并以此确定组脚。例如,可以将平仄序列相反的自对句,或平仄序列相同的自重句,视为一组。但是这种分组,应该是客观的,全联统一的。 短联的划分 长短联的划分,目前议论纷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不要打破传统概念?因此,首先要了解传统的长短联概念是什么? 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八:鄂文瑞公(鄂尔泰)亦有菜圃长联云: 此味易知,但须绿野亲身种 曹雪芹《红楼梦》第53回云:原来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面悬一匾,写着是“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特晋爵太傅前翰林掌院事王希献书”,两边有一副长联写道: 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 由此可见,清代楹联大师曹雪芹和梁章钜都把11言联(22字)作为长联的下限。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当时的约定俗成,不能等闲视之。 为什么清人把11言和11言以上的对联,称为长联?这需要从对联结构上来分析。 对联由律诗和骈文的对仗句脱颖而出,成为独立文体。律诗对仗句以5言、7言为典型,可以直接构成5言联或7言联。骈文对仗句以4言、6言为典型,单对可构成4言联、6言联,偶对可构成8言联、10言联,尤以四六结构的10言联为典型。因此,一般地说,10言和10言以下的对联,在结构上与律诗或骈文的对仗句没有多大区别。只有当4言骈文句式与7言律诗句式结合为11言联时,对联才有了不同于律诗和骈文的结构。这种新的对联结构,宋代朱熹已经熟练运用。正如“§1,3 对联史话”中提到的: 鸟识元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一联创造了不同于律诗和骈文的对联结构。 既然11言与10言的区别,在典型情况下反映了对联结构与律诗、骈文结构的区别,把它作为长联的下限是合理的。这里说“在典型情况下”,是指例如上述鄂尔泰菜圃联的对联结构。而贾氏宗祠联,虽然也是11言长联,仍保留了浓厚的骈文色彩 当然,曹雪芹和梁章钜并不是从结构上,而是从习惯上区分长短联的。对联与其他文体的最大区别是作为文化装饰公诸于众。悬挂于厅堂斋室的对联,其长度(即字数)要受空间环境与视觉效果的制约。对联的长度,字的大小,应与建筑空间相适应;要尽量写成一行,能看清每个字,以便观赏。这些基本要求,对今人、古人并无差别。 因此,大量斋室联是5言(10字)、6言(12字)、7言(14字)8言(16字)。 北京故宫太和殿雄伟庄严,也只用14言联(28字) 乾隆题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与楹联: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 帝命式于九围:见《毛诗·商颂·长发》。式,用。九围,九州。兹惟艰哉:见《尚书·商书·伊训》。咏言保之:见《毛诗·周颂·载见》。咏同永。遹求厥宁:见《毛诗·大雅·文王有声》。遹,发语词。厥,其。 可见,一般场合的对联多数在15言(30字)以内。寿联挽联,咏史咏事,可以写得长些,有20言(40字),充其量40言(80字),也足以尽情发挥了。总之,对联虽不限长度,但并非越长越好。因此,清人称11言和11言以上为长联,是有道理的,符合科学,并未过时。 如上所述,如果把长联下限界定为11言(22字)。4言(8字)到10言(20字)就属于短联,不必再考虑何种结构,不必再考虑一句还是两句,以利操作。至于一言至三言,称对,不称联的理由,在“§1.2.1 联与对”中早已说明。 余下的问题是:长联的上限如何界定?鉴于昆明大观楼长联在楹联史上的公认地位,仍称长联为宜,并以此为界,把22字至180字称长联,180字以上称超长联。这样界定的好处是,使昆明大观楼长联是“天下第一长联”的地位,不可超越。同时也给超长联留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据证明,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楹联结构的典范:全联180字,36句;每边90字18句;平均每句5字。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在实际应用时不全是四言句,而且有领衬字。所以平均每句5字有普遍意义。如果每边4句按20字计算,长联结构以四言模式为基础,成倍增长,也就是字数从20字,增长为40字等等。于是,楹联分为短联、长联、超长联三类。短联每边4-10字,长联每边11-90字,超长联每边91字(含)以上。长联还可以细粉为三类:每边11-20字,每边21-40字,每边41-90字。这样的界定和分类,既兼容了传统称呼习惯,也照顾了当前研究需要。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