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对联知识 -> 楹联文学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对联知识 楹联文学 [第11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对联知识: 楹联文学
楹联文学 楹联之为文学,早有定论。惟应用既广,制作易滥,鱼目混珠,在所难免。本章略述楹联文学的范例、定义、历史与价值,作为研究最佳楹联结构的基础。 汉字与楹联 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难以想象。以方块字、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现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各国都有,惟独楹联是中国特产,因为楹联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与楹联比较接近的是两行诗(couplet)。两行诗是每节(stanza)两行的诗体,通常须押韵,而楹联只有两行,不须押韵。把楹联译为couplet,西方人容易理解,当然需要作进一步解释。 语言学家赵元任(1892-1982)在《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Chineseasa Symbolic System)一文中说:“论优美,大多数观察和使用汉语的人都同意汉语是美的。有时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汉语有了字的声调,怎么还能有富于表达力的语调?回答是:字调加在语调的起伏上面,很像海浪上的微波,结果形成的模式是两种音高运动的代数和。汉语的文字系统,即使把简化字考虑在内,当然是很不简单的,可是它在优美性尺度上的等级是高的”。(《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1985年,社科版,第75-76页)。 所谓“汉语符号系统”就是汉字系统。汉字兼有象形、表音、表义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可以用最少文字,传递最大信息。楹联充分发挥了汉字的优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楹联文学。试举例说明: 泰山雨花道院联(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六) 雨不崇朝遍天下 此联句首分别嵌“雨”、“花”两字,由此落笔,随手拈来,自然贴切。非泰山无此博大包容;非道院无此清净悠闲。 《毛诗·鄘风·蝃蝀》云:“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崇朝,即终朝。“雨不崇朝遍天下”是说:虽然下雨的时间不长,普天之下都受到润泽,泰山之博大不言自明。“花随流水到人间”句,似曾相识,但有新意。李白《山中问答》:“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张旭《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说的是“世外桃源”,而此联写的是人间福地。 仔细玩味此联,享受其中的诗意和哲理,更觉汉字之美,楹联之美。 北京旧大宅门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 冰心《春节忆春联》一文写道:“我最记得的是从南剪子巷南口到大佛寺的转折处,有一家有门洞的房子,大门两边挂著一对木版刻的对联:学士青莲 尚书红杏/中郎绿绮 太史黄庭。……这所房子在三十年代中我也曾进去过。因为那时曾是任叔永和陈衡哲先生的住宅。”一副好的楹联,带来美好回忆,终生难忘。 此联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代大诗人,翰林院学士李白,号青莲居士。“尚书红杏”是宋代尚书宋祁,因为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中郎绿绮”是汉代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太史黄庭”是晋代书法家,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经》。 凭这副门联,一望而知是书香官宦之家。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郭沫若题丽江黑龙潭得月楼(《古今联话》) 龙潭倒影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 云南丽江城内黑龙潭,倒映玉龙山十三峰,如此美景,令人神往。 郭沫若(1892-1978)在1963年为新落成的黑龙潭得月楼撰写此联。 在结构上,此联充分发挥了逆序倒接魅力:较长的七言句在前,较短的两个四言句式在后,形成自对。前面七言句,山是虚写,水是实写,上下纵横,山光水色,似乎已经道尽了丽江风景之美。后面四言自对,可谓画龙点睛,神来之笔,而且与主题“龙潭/玉水”遥相呼应,连接得十分完美。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论郭氏楹联,此联堪称第一。 林则徐题书楼(《楹联续话》卷二) 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10月受诬害,被革职。 此联是林则徐在卸任后所作,时年55岁。 “散材”,即散木。《庄子·人间世》“是散木也。……是不才之木也,无所可用”。“炳烛老犹明”:刘向《说苑·建本》师旷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林则徐在受信用、负重任时,能写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大气磅礴、严以律己的楹联。在受诬害、被革职时,也能写出心境如此开阔,自谦自励的楹联,在近代史上独一无二。 此联自然流畅,处处有对比:一楼(空间)小,千载(时间)长;得闲不休,过时不晚;休闲和读书;自称散才,实为全才;所谓天恕,实为自勉等等,可谓深得楹联三昧。 楹联定义 通过以上范例,应该可以认同:楹联属于文学,而且是格律文学。为了便于讨论,本书给楹联下一个简明定义:楹联是两行对仗成文的格律文学。 下面对此定义涉及的术语稍加说明,然后对经常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一深入探讨。 两行 一副楹联由两行汉字组成,分别称为上边和下边,合称两边。 对仗 两行汉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两边字数、句数相等,可以不言而喻。 成文 联文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格律文学 楹联对平仄、对仗有一定要求,故属于格律文学。 由以上特性决定,楹联是独立文体,不是其他文体的一部分。 联与对 楹联,又称对联。但是,“对”与“联”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指两种情况: 一是唯巧是求,不讲格律。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俪,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为楹联。楹联句式需要一定长度才能有节奏感,韵律感。如果短到每边只有一字、二字,三字,就不称楹联。通常,一字用于书“斗方”,大多是吉祥字,如“福”字、“寿”字、“喜”字等等,可单独张贴,不须成对。二字用于题“匾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的牌楼,两侧都有题额:外侧“涵虚”,内侧“罨秀”,虽然成对,不称楹联。三字可以作门对,例如:“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如今已罕见。楹联每边至少四字。 楹联基本句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且有一定的平仄格律。不讲平仄的巧对,只能算文字游戏。其实,真正有水平的文字游戏也讲究格律。 清况周颐《眉庐丛话》云:林文忠(则徐)抚苏时,有续立人者,官同知兼厕幕僚,颇见信从。或忌之,黏联语于其门曰: 尊姓本来貂不足 续恚愤,白文忠请究。文忠笑曰:“苏州设同知久矣。官此者,宁无胜流佳士?顾姓名孰传焉!君托此联,庶几不朽。且系一工对,不失为雅谑,有道理存焉。” 此联暗嵌续立人姓名。上边用《晋书·赵王伦传》“貂不足,狗尾续”句,隐去“狗尾续”三字;下边用左传“豕人立而啼”句,隐去“人立”两字。就嵌名联而言,暗嵌比明嵌要高明得多。此联暗嵌而用典,谑而雅,自然一流水平。更妙的是,一场严重的人事纠纷,在林公评联的谈笑声中终于化解了。 《晋书·赵王伦传》:“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貂蝉,汉代皇帝侍从官员冠上之文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喻达官显贵。 《左传》:庄公八年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履,返。 对偶与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列、结构相同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古代诗文中早已出现。讲究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诗词曲赋骈文中到处可见。把对偶和对仗区别开来,无论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非常重要。一切对仗都是对偶,但并非任何对偶都是对仗。只有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才能称为对仗。 这样区分有何根据?语言学家王力对此曾有精辟的解释: “在骈体文中,虚词往往是不算在节奏之内的。自从节奏成为骈体文的要素之后,对偶就变成了对仗。对仗的特点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要相反,两句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不能雷同。(像“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就只算对偶,不算对仗)。律诗在这一点上受了骈体文的影响,因为律诗中的中两联一般是用对仗的。骈体文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稍有不同;骈体文在对仗的两句中,虚词是可以雷同的。字的雷同意味着平仄的雷同。由于虚词不算在骈体文的节奏之内,所以这种雷同是可以允许的。”(《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版,1982年,第469页)。 后来,他又简要地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意义就更加明确了。 由于把对偶和对仗混为一谈,在楹联历史和楹联理论研究上常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楹联是在骈文和律诗的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楹联。这一点,对研究对联史,考证楹联产生于何时,特别重要。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这一点,对研究楹联理论,研究联律,特别重要。这些将在第二章详细讨论。 楹联史话 楹联始于唐末孟蜀。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梁章钜转述纪昀的这段话,可以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找到原文。纪晓岚云:“门联,唐末已有之,蜀辛寅逊为孟昶题桃符‘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语是也。但今以朱笺书之为异耳。” 按《杨文公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将致讨之前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嘉节契长春。明年蜀亡。吕余庆以参知政事知益州,长春乃太祖诞节圣节名。寅逊归朝,为太子中允,上疏谏猎,诏褒之。”(《类苑》卷四十七) 纪晓岚典校秘籍廿余年,当然熟知张唐英《蜀梼杌》,李攸《宋朝事实》,脱脱《宋史》之说,一脉相承:称该联由孟昶亲自命笔;但他仍推崇杨亿之说,认为该联由辛寅逊所题。事实上,杨亿之说比张唐英《蜀梼杌》之说更早,因此可能更可信。 李攸《宋朝事实》云:昶“每岁除夕,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辛寅逊撰词,以其非工,昶自命笔题云:新年钠余庆,嘉节号长春。昶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太祖命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 孟昶以“其年正月十一日降”,离“前一年岁除日”仅十一天。按阳历计算,题“余庆,长春”与孟昶降宋在同一年,即公元965年。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楹联问世,目前有多种说法,尚无定论,不妨以纪晓岚说为准。 入宋以后,按朝廷定则,每逢年节,翰林例须进春帖子,多用五言或七言绝句诗。可能因为孟蜀桃符为亡国之兆,朝廷有所禁忌。但文人学士都喜爱对联。例如: 理学家张载(1020-1077)为宋一代名儒,曾于著《正蒙书》时,自书楹联云: 夜眠人静后 苏轼(1037-1101)在黄州,一日逼岁除,访王文甫,见其家方治桃符,戏书一联于其上云: 门大要容千骑入 到了南宋,楹帖盛行。朱熹(1130-1200)撰有明伦堂联、书舍联、读书处联、格言联、赠联,因附载于《朱子全集》,得以流传。 朱熹对楹联发展有三大贡献: (1)以骈文句式同边自对撰联。这是短联发展为长联的契机。例如,题建宁府学明伦堂: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2)将骈文句式与律诗句式结合,创四七格。例如: 鸟识元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3)最早创作用韵联。例如,赠漳州士子: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宋元之间,汉族遭异族入侵,楹联因战乱,流落民间。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以遗逸奉诏出仕。以书联兼美,闻名朝野: 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书殿上春联(用杜牧诗句): 九天阊阖开宫殿 题扬州迎月楼 春风阆苑三千客 但是,真正把楹联推广到民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为腌豕苗者,尚未请人耳。太祖为大书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是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 于是,除夕书春联,成为民俗,流传至今。 明代联家有李东阳(1447-1516)、杨慎(1488-1559)、李开先(1501-1568)、徐渭(1521-1593)、陈继儒(1558-1639)等。例如: 杨慎题昆明华亭寺(《楹联丛话》卷七)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 嘉靖(1522-1566)帝好长生术,内殿设斋醮,词臣率供奉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及袁炜为“青词宰相“。《楹联续话》卷一引钮玉樵《觚賸》云:时世宗斋居西宫,建醮坛,敕大臣制青词一联悬于坛门。李春芳使昆仑山人为之。山人走笔题曰: 洛水灵龟初献寿,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嘉靖迷信神仙,将词臣引入歧途。上述青词是楹联特例,不足为训。明代联家自有反映民间生活之作。例如 李开先《中麓山人拙对》是较早的个人楹联专集。试举其中一联,以见风格: 数口业农,数口经商,糊口何多术也 清代是楹联的鼎盛时期。康熙六十寿诞(1713)和乾隆八十寿诞(1790)两次庆祝活动,以及乾隆敕儒臣撰写的紫禁城宫廷春联,形成了精品楹联创作高潮。这些应制联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虽多“润色洪业,鼓吹承平”之辞,而其风格“典丽矞皇”,堪称一流。例如: 康熙六十寿灯棚牌楼(《楹联丛话》卷二) 辇道风清,葭管万年调玉露 紫禁城养心殿(《楹联丛话》卷二) 旭日射铜龙,上阳春暖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清代联家辈出,高官名士无不擅长撰联。如李渔(1611-1680)、孙髯(1666-1750)、曹雪芹(1715-1763)、梁同书(1723-1815)、纪昀(1724-1805)、李调元(1734-1802)、阮元(1764-1849)、梁章钜(1775-1849)、林则徐(1785-1850)、曾国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彭玉麟(1816-1890)、薛时雨(1818-1885)、俞樾(1821-1906)、张之洞(1833-1909)、王闿运(1833-1916)等。其中李渔《笠翁对韵》,孙髯《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梁章钜《楹联丛话》,标志着楹联已经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文体,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媲美争妍。从此,春联、寿联、挽联、赠联;门联、厅联、斋联、桥联、亭联;名胜联、商业联、格言联、讽刺联、游戏联,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时尚,流风之盛,不因战乱革命而衰落。 民国初期著名联家有吴恭亨(1857-1937)、易顺鼎(1858-1920)、方尔谦(1872-1936)、梁启超(1873-1929)、杨度(1875-1932)等。1918-1922年,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以及吴恭亨《对联话》相继问世。1931年刘大白(1880-1932)在《世界杂志》上发表《白屋联话》,文言白话,不拘一格。1932年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1890-1969)在入学考试卷中出题“孙行者”求对,至今传为美谈。1933年曲滢生《宋代楹联辑要》一书探讨了楹联起源。这一切说明:楹联文学受到知识界的普遍重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春联在民间继续流行,革命领袖和知识分子亦多爱好楹联,但未能形成风气。在十年浩劫中,一切旧文化都在破除之列,楹联几乎濒临失传,但亦有例外。1972年1月21日在陈毅元帅追悼会上,张伯驹用鸟篆写的一副挽联: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 引起毛泽东主席对文史专家张伯驹先生处境的关心。十一天后,张伯驹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楹联文学进入复兴时期。1984年成立中国楹联学会,1985年创办《对联·民间对联故事》,1987年创办《中国楹联报》。地方楹联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征联活动连绵不断,楹联网站丰富多彩,出现了群众性的楹联创作和理论研究高潮。尤为可喜的是:书法与楹联的结合,网络与楹联的结合,为楹联发展增添了强大的两翼。 楹联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长期以来,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地位的。或称为“骈文的支流余裔”,或视为“律诗中之一联”,或纳入“民间文学”,或归属“应用文”。总之,使人感到楹联不过“雕虫小技”,无所归属。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不足为奇。 一种新文体得到公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首先,新文体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也有一个认识过程,认识往往滞后于发展。以“词”为例,词兴于唐,最初被称为“诗余”,仅用于配乐。经过五代的发展,极盛于宋。直到南宋,渐渐脱离音乐,成为独立文体。楹联虽有千年的历史,但鼎盛时代在清代中叶,距今不过二百多年。第二,就格律文学而言,一种新文体要有区别与其他文体的格律。但长期以来,有些联家习惯于套用律诗或骈文的格律来创作,有些联家甚至否认格律的实际存在。试想,如果撰联没有必须遵守的格律,怎么能称为格律文学?如果滥用律诗格律或骈文格律撰联,怎么能成为独立文体?第三,新文体要有大量无愧于时代的作家和公认的精品之作。 根据上面三条来衡量,楹联在清代中叶事实上已经成为独立文体,仅仅没有获得整个文学界,包括楹联界在内的共识。中国楹联学会于2007年6月公布了《联律通则(试行)》,说明这种滞后的共识,现在已趋成熟。 与此相连的问题是: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的关系。一般而论,既然都是格律文学中各自独立的文体,就是姐妹关系(按照希腊神话,司文艺科学之神是女性)。不必因楹联的直系远祖是对偶而自夸,其实出生最晚;也不必因楹联托胎于律诗和骈文的对仗而自卑,其实起点最高。只要大家承认这些历史事实,就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诗词曲赋骈文和楹联,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借鉴,不能取代。此外,楹联源远流长,是古典文学的精华,而且为群众喜见乐闻,雅俗共赏,也是事实。 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 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这是楹联令人喜爱的根本原因。 王力说:“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龙虫并雕斋文集》第456页)。 对偶具有对比美、对称美;声律具有抑扬美、和谐美。对仗是有节奏的对偶。对联讲究对仗平仄,集中体现了古典文学的形式美。例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中对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脍炙人口,而且先有此二句,然后有此词。 据说:晏殊赴杭州,过维扬,憩大明寺。暝目徐行,使侍使读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氏,终篇者无几。又俾诵一诗,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饭已,又同步池上。时晚春,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杨慎称:“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人们可能会忘掉这首词,但忘不了这二句。客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悄悄的惊喜。用语言上的工丽对比,显示情景上的对立统一,这就是对仗的魅力。 这二句也见于晏殊《示张寺丞王校勘》诗:“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壳多风味,默惜青钱万选才。”由对仗发展为诗、词,其艺术魅力可想而知。 楹联之用在于公开标志风格。公开性是楹联的基本属性。用两行文字标志主题风格,既简练,又得体;堂而皇之,公诸于众,其影响力使其他文体望尘莫及。 对联是风格的标志。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的精彩叙述,最有说服力: 当下秦氏引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是一幅画挂在上面,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副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忙说:“快出去!快出去!”……说着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此时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案上设着武则天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宝玉含笑道:“这里好!这里好!” 两副对联,两种风格。这一段文字可以作为“对联标志风格”的经典论据。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