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百家讲坛 ->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雍正 -> 正文阅读

[其它杂谈]百家讲坛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雍正 [第3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百家讲坛: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雍正

  公元1722年11月13日,康熙皇帝突然辞世。由于他在垂暮之年并没有指定皇位的继承人选,因而皇位继承问题就成为他身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后雍正的继位,虽然结束了纠葛于皇室内部和众朝臣之间争夺储位的政治斗争,但他的继位却也成为困扰着后世的一个历史疑团。

  雍正究竟是合法继位还是篡夺皇位?他是否真的篡改遗诏成就自己的野心?这些成为后世对雍正继位疑案争议的焦点。

  雍正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和之后,在对兄弟和近臣的态度上,表现出两种性格,两张面孔和两副心肠。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后人认为他得位不正。民间一直盛行种种说法,有人说他篡夺了十四弟的皇位,也有人说他更改了康熙的遗诏。这些传说使雍正的继位更加扑朔迷离。

  今天我讲一讲,清世宗宪皇帝雍正。雍正,名胤禛,45岁登极,在位13年,享年58岁,雍正什么意思呢?就是雍亲王得位正,为君正的意思。

  前一个时期演了一个电视剧,叫《雍正王朝》44集,每一集的片头都打出一个红色的印章式的片名《雍正王朝》,很遗憾,那个“雍”字写错了,正确的雍字应该这样写,一点一横,左面一个乡村的“乡”的简写,右面一个“隹”字。电视剧《雍正王朝》那个“雍”字是一点一横,左边是一个丝绸的“丝”,繁体的写法。每一集都打出一个错误的《雍正王朝》的“雍”字,连续44集,贻笑大方。但是,《雍正王朝》的播出,全国上下影响很大,可谓沸沸扬扬,这就使得雍正继位的这个疑案更加引起了广泛注意,今天我主要想讲雍正继位之迷。

  雍正从他登位那天开始,到现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也就说始终存在着雍正继位之谜。我想分三点讲,一前奏,二疑案,三余波。先说前奏,就是雍正继位疑案的前奏,这得要从头说起。

  康熙一共有35个儿子,有的早死了,没起名就死了,排顺序的是24位,到康熙47年,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20岁以上的皇子有12位。所以康熙他遗位的争夺主要在这12个皇子中间进行争夺。我把他这12个皇子争夺皇位,给他分做了三个集团,第一是皇太子集团,简称太子党。第二皇八子集团,简称八阿哥党。第三皇四子集团,简称四阿哥党。

  先说太子党,太子允礽,实际上是康熙的第六个儿子,但是排序的时候,排老二。他是康熙13年出生,他的妈妈康熙很宠爱,但是,他妈妈在生他的时候,难产死了,康熙非常难过。母以子死,子以母贵,康熙对这个孩子格外关爱,特别对他进行教育。康熙14年,允礽两岁的时候,就康熙正式册立他为皇太子。

  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康熙17年,正是三藩之乱,形势非常严重的时候,皇太子得了天花,康熙对他百般地护理关照,连续12天,康熙没有批答奏章。康熙在亲征葛尔丹的时候,让皇太子留守京师,康熙重大的军政要务,让皇太子分理,这样对他培养和教育,皇太子有很深的背景,他母亲的父亲噶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他母亲的叔叔索额图是大学士,当朝宰相,领侍卫内大臣,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前去参加谈判的团长就是索额图。皇后的爷爷索尼是康熙出任时候的辅政大臣。康熙正式把允礽立为皇太子,皇太子的外祖父家有这么深厚的朝廷的背景,于是在皇太子周围就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就是太子党。康熙执位时间比较长,到废太子的时候,皇太子已经等待了33年。皇太子周围的人,包括皇太子,急于抢班夺权,被康熙察觉,康熙非常生气。他说:“朕不卜今日被鸠,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康熙在盛怒之下,下令把大学士索额图处死,意思是想削弱太子党,让太子吸取必要的教训。但是,太子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更加激烈地进行活动,到了康熙47年,康熙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台行宫,召集诸大臣和诸皇子一起,康熙郑重宣布废黜皇太子。康熙说了一些话,非常令人痛心,他说皇太子是四句话十七个字,康熙说这个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很严重,康熙在当众宣布他这个谕旨的时候,史书记载说他“且谕且泣”,一边宣谕,一边哭,宣谕完了之后,康熙扑倒在地,别人把他搀扶起来。由于他心情十分之难过,连续七天七夜不思寝食,不吃不睡。由于过于伤心,康熙得了中风,右手不能写字,用左手批答奏章。

  康熙以为废黜了皇太子之后,诸皇子之间的矛盾可以缓和,但是恰恰相反,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斗争,反而愈加严重。在这个时候以皇八子为核心的八阿哥党积极钻研,精心谋划,想取得皇太子的地位。八阿哥党主要有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等,还有一些朝臣支持。八阿哥允禩有才有德,聪明能干,联系广泛,深得众心,康熙也曾经考虑过是不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有一次康熙想征询大臣们的意思,这朝廷大臣也察觉到康熙对皇八子印象比较好,大学士马齐等人分别写了一个意见,到了康熙那儿,就是希望立皇八子做太子。这一下帮了允禩的倒忙,康熙一看废除了一个太子党,这不又形成了一个皇八子党。这个时候,大阿哥,也出来了,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曾经养育过八阿哥允禩,他们俩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大阿哥参与了八阿哥党,一天大阿哥就和康熙说,说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的话,我尽心地来辅助。康熙一听这话就火了,你这不是要成立八阿哥党嘛,训斥大阿哥,要把他囚禁起来。八阿哥就求饶,康熙要把八阿哥锁禁起来。这时候是十四阿哥,就跪着求康熙,求他的父皇息怒,不要这样。康熙就更火了,拔出佩刀就要杀了允禩,要杀皇八子。这时候五阿哥,抱着康熙的腿,苦苦地哀求,皇父息怒,其他的众阿哥一片跪在地下哀求,康熙才把佩刀收起来,命令把八阿哥拉出去,鞭挞允禩,然后把他锁禁起来。这个康熙一看太子党废除了之后,又出了个八阿哥党,还是要立太子,立谁呢?还是立允礽吧。接着就把允礽又复立为皇太子,结果斗争也还是很激烈,康熙一看不行,到康熙51年,第二次又把皇太子允礽又废了,所以康熙这个皇太子是两立两废,后来康熙就说,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在康熙盛怒之下,把朝臣里面的大臣,一位尚书,把支持党争的,用五个钉子钉上,活活钉死。另外一个大臣已经死了,康熙生气把他的尸体挖出来,把尸体给剁了,然后焚烧,可见康熙对皇子之间争夺储位的斗争是深痛恶绝。

  皇太子党,皇八子党斗争的结果,两败俱伤,这就引入出皇四子党。

  皇四子党的核心就是胤禛,雍亲王,就是后来的雍正。雍正没有参加太子党,也没有参加八阿哥党,他的弟弟十四阿哥参加了皇八字党,他对他弟弟既不支持,也不干预,他对皇八子党既不依附也不反对。雍亲王韬晦自己,不露声色,把自己想谋取储位的内心的想法掩盖起来。雍亲王有一个幕友叫戴铎,给雍正出了个主意,他这样说:做英明的父亲的儿子难,“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怀疑,“不露其长,恐其见弃”,放弃。就是露长也不是,不露长也不是。那怎么办呢?雍亲王根据他自己的理念,根据兄弟之间争夺皇位斗争的教训,根据他幕僚们对他参谋的意见,他总结了四条。

  第一,叫诚孝皇父。将来雍正是不是继承皇位,他可以不可以做皇太子,关键是他父亲,得讨好他父亲,怎么讨好父亲?两个字,诚、孝。对父亲要忠诚,要孝顺。果然,这一招很灵,因为雍亲王一直实行诚孝皇父这个策略,深得他父亲的喜欢。

  第二,友爱兄弟。雍亲王的兄弟很多,得罪了哪一个,兄弟到他父皇那儿给他奏一本,他也吃不消。他的原则就是友爱兄弟,讨好各个兄弟。

  第三,勤慎敬业。父亲教给他很多事情要办,第一,要勤,认真来做。第二,要慎,谨慎来做。别做坏了,珍惜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做好,让他父亲满意。

  第四,戒急用忍。雍正这个人,喜怒无常,脾气暴躁,康熙多次批评他,雍正,就想法来陶冶自己的性格,约束自己的这个脾气。所以他把他父亲教导他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约束自己。所以对雍正对他父皇讲诚孝,对兄弟讲友爱,对工作讲勤慎,对自己要戒急用忍。他的真实意图是不声不响一步一步地夺取皇位。

  到了康熙晚年,储位未定,康熙预感到,他身后他的儿子之间要有一场厮杀。康熙自己说:他说朕,我考终之后,将来我百年之后,置于乾清宫,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宫那儿,停尸在乾清宫那儿,“尔等束甲相争耳”。这里面说了一个历史典故,就是当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死了之后,他五个儿子争位置。齐桓公停了尸,还没有入殓,五个儿子就争了,有的儿子在尸体旁边哭泣,有的儿子就拿着箭射他的兄弟,他兄弟一看有箭射来就躲了,躲在尸体的下面,那个箭就射到齐桓公的尸体上,乱箭射到齐桓公的尸体上。有身体旁边的争斗,一直打到停尸旁的外边,把锁起来,齐桓公死了之后67天没有发丧也没有入殓,尸体腐烂了,蛆从窗户里面爬出来。康熙引了典故,就是齐桓公的典故,说将来他尸体停在乾清宫,尔等束甲相争,这个时候康熙的内心是很悲苦的,作为一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君主,没有处理好他的接班人问题,晚年发生了一个历史悲剧。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就故去了,雍正继位的前奏也就结束了,开始了雍正继位的疑案。

  雍正继位的疑案,从那继位那天开始,到现在282年没有停,我概括了一下,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遗诏继位说。就是遵照康熙遗诏雍正继位,这就是合法继位。主张这一说法的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雍正表现比较好,深得康熙的信赖,怎么证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时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坛祭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这么大的事情派雍正亲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将来可能让他继位。第二个理由,就是康熙临死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时,大约四点钟左右,康熙把他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召到畅春园御榻前面,康熙向他们宣布了谕旨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康熙口谕,很明确。第三个理由就是康熙遗诏,康熙死了留了一个遗诏,遗诏很长,最后关键的话和刚才说得一样。根据这三点理由,所以一些学者认为,雍正是根据康熙的遗诏继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学者不同意。

  第二,改诏篡位说。就是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篡夺皇位。那就不合法了,这种意见也有理由,第一个理由康熙让雍亲王代他天坛祭天,不能证明把皇位让他继承啊,那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军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抚远大将军,按照这个逻辑那也是让继承皇位,所以这个理由不成立。第二,刚才说康熙临终前那个口谕,宣读口谕的时候,雍正没在场,因为雍正在天坛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没在场,但是就在这一天,雍亲王三次奉召到畅春园去见他父亲,上午八点钟左右,第一次见到他父亲。《清圣祖实录》有记载,康熙对雍亲王说,“朕病势日臻”,就是说我的病的情况逐渐见好,那这说明康熙这时候还不糊涂,还能说话,但是为什么没有告诉雍正说,你将来继我的位呀?有人说康熙保密,他跟七个儿子和尚书隆科多说了,怎么会跟继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这些学者就说,康熙的这个谕旨是伪造的。

  第三,就是刚才说那个康熙遗诏,在康熙54年的时候,康熙颁布一个诏书,很长。最后康熙说“此谕已备十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现在看到的这个康熙的遗诏,基本上是这个谕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见。就是最后加了一句话,就是我们刚才说那句话:“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这些学者就提出来,你这个康熙遗诏应该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时候没有宣布。康熙13号故去了,16号才拿出来,那这中间你雍正做了手脚。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康熙的这个遗诏,漏洞百出。怀疑前头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后头关键这句话是雍正加上去的。

  第四,雍正知道他继承皇位,不是因为他看到诏书,不是因为他看到遗诏,也不是因为他亲耳听到他父亲的口谕,他自己说,是舅舅隆科多口传给他的。在帝制时代,谁继承皇位是第一等大事,这么大的事情,隆科多没有当着诸大臣的面,也没有当着诸皇子的面,宣布康熙的遗诏,单独跟雍正一个人说,没有旁证。

  第五,康熙死了之后。北京城九门戒严,亲王和皇子没有雍正的谕旨,任何人不许进入皇宫。就是康熙的儿子,到皇宫里吊唁他父亲的资格都受到了限制。所以这些学者说雍正这样做,说明他有鬼。

  第六,皇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在西北,得到他父亲故去之后,急忙到北京奔丧,快到北京的时候,就向胤禛奏报,说我先贺新君登极,还是先吊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么答复的呢?让他不能进城,让他到河北遵化景陵去守着,后来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从东陵弄到景山的寿皇殿囚禁起来。你要正大光明的继承皇位,用不着这样子,他父亲正式有遗诏,哪个兄弟可抗拒?不可能。

  第七,雍正死了之后,他不埋在东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说,为什么雍正他不敢埋在清东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后,他的灵魂不敢见他的祖父顺治和他的父亲康熙。第八,他继承皇位之后,对他的兄和弟进行了处理。从侧面说明他可能得位不正。第九,他继位之后,把帮助他继位出力最大的两个人,年羹尧和隆科多,都给杀了,杀人灭口,说明他得位不正。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理由,总之,改诏篡位说,就认为雍正篡改了康熙遗诏,篡夺了皇位。

  现在我们考虑一下,雍正遗诏继位说是有引起人们怀疑的地方,你说雍正改诏篡位,这个诏怎么改的呀?也没有着着实实的坚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所以两种观点相持不下,相持了282年。

  在这里面我附带交代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雍正夺嫡说,大家知道,清朝皇位继承没有采取嫡长制,康熙晚年,特别是他故去之前,也没有立嫡,没有立嫡长子做皇太子,既然清朝没有嫡长制,康熙晚年也没有立嫡,皇太子,那么雍正何嫡之可夺呀?所以雍正夺嫡说就不成立了。

  第二,雍正篡位说。雍正篡位说,篡位必然有一个人,他是太子,或者他继承皇位,雍正把它夺过来,算篡位。那么雍正篡位篡谁的位呀?现在找不出材料的,说康熙立了谁做太子,死之前,立了谁做太子,立了谁?说谁继承皇位,雍正之外的谁继承皇位,到现在为止没有材料,所以说雍正篡位说也还值得研究,他篡谁的位?有人就说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遗诏就是传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于”字了,这等于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这样的,传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头加一横,底下加一勾,就“传位于四子”,传位雍正了。好多的书,好多的故事,野史都这么说。这个事情经不住推敲,为什么说经不住推敲呢?第一点,当时这个“于”字写繁体字,我们今天写简体字,繁体字与是这么写的,那这个“十”字改成“于”字就不大容易了,这是一。第二,清朝当时的行文的习惯,它称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头有个皇字,如果改的话,那就变成“传位于皇于四子”,就不通了,还有第三,当时传位的诏书是满汉两种,满文和汉文两种,汉文你说把“十”字改成“于”字也还有一点意思,那你把满文改了就没法改了。根据这三点理由呢,就说康熙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不成立。这是一点说明。还有一点说明,就是《玉牒》改名的说法,就说原来《玉牒》,雍正叫胤禛,他的同胞的弟弟叫皇十四子,叫胤禎,上面那个禛是雍正的名字,一个“礻”一个真正的“真”,下面是他十四弟胤禎,这个字念“禎”,也念“禎”。这两个字字形相似,读音也相似,所以一种意见就说康熙传位的时候,是传给胤禛的,他们俩差不多,康熙就传位给他了,这时候胤禎皇十四子不在北京,抚远大将军在外呀,雍正就做了皇帝了,那这两个字差不多,雍正就让他的弟弟改名字,这个事情我们不深究,但是这个事情也不能证明是雍正篡了他弟弟的位置,不能证明这一点。

  所以这282年一来,几种意见交错,互不相让,谁也不服。不能一定于一尊,还有第三种意见,就是无诏夺位说,第一是遗诏继位说。第二是改诏篡位说,第三无诏夺位说就是那一种意见说是有康熙的诏书,那一种意见说康熙那个遗诏是篡改的,是假的,是伪造的。说真的,第一历史档案馆有,有遗诏的档案,但是疑点百出,很多漏洞。你说篡改了,似乎也拿不出非常有利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所以就产生了第三种意见,就是无诏夺位说。就是康熙死之前,很难说,明确有遗诏,没有明确,那么这个皇位谁继承呢?也没有明确,那兄弟之间争夺,当时主要是十二个儿子,从老大到老十四,中间故去了两个,还有十二个人,十二个皇子之间在争夺皇位,强胜弱败,优胜劣汰。雍亲王在他兄弟35个之间,经过长期的斗争,最后夺取了皇位。怎么算合法?怎么算不合法?都是他们兄弟之间的事,谁做了皇帝,对他兄弟这个集团可能有利,另外一个集团可能不利,但是,对于整个满族来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于历史发展来说,主要看谁做了皇帝之后,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评判历史人物的主要的标准。但是282年以来,这个问题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做出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结论。所以雍正问题到现在还是一个历史的疑案,但是,雍正继位的疑案并没有因为他继位,这个问题就结束了,所以雍正继位之后,雍正继位的疑案还继续有余波。

  公元1723年,雍正登极,然而,关于雍正继位疑案却余波不断。雍正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和之后,在对兄弟和近臣的态度上,表现出两种性格,两张面孔和两副心肠。正是这种变化,使得后人认为他得位不正。为此,雍正编纂了《大义觉迷录》一书,颁行天下,对自己篡夺皇位的种种传说进行辩解。然而,事与愿违,弄巧成拙,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却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生动曲折的历史故事。

  雍正从继位到去世,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谜案。因此他也倍受后世关注。然而除了继位和死因之谜困扰后世之外,雍正皇帝的勤政却应该为世人所称道。

  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锐意拓新,改革除弊。使他在康雍乾三朝,承前启后,名垂史册。作为一个政治家,勤政是他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选储,则是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雍正继位之后,野史笔记民间传说沸沸扬扬,雍正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他组织了御用文人亲自审定,写了《大义觉迷录》。在《大义觉迷录》中,说雍正,有十项罪恶,这就是“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雍正在《大义觉迷录》里面做回答。其实雍正自以为聪明,结果做了一件傻事,这就叫做欲盖弥彰,愈描愈黑。

  第一:雍正逼父,传说康熙病重的时候,雍正给他父亲敬了一碗人参汤,把他父亲给毒死了。经过学者的研究,认为康熙他是深通医道,对医学和药学很有研究。康熙曾经明确说过:这个人参对北方人不是很相宜,所以他平常也很少吃人参。那么雍正向他父亲敬一碗人参汤,本来他父亲不喜欢喝人参,他怎么来表示孝心?另外敬一碗有毒的人参汤,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敬得上的,还有人试药,所以雍正用人参汤把他父亲毒死,这种说法靠不住。

  第二:逼母,雍正的母亲生了三个儿子,老大皇四子就是胤禛,老十四,还有一个儿子早死了。所以雍正的一母同胞就是他们俩,他和皇十四子。那他这个弟弟在他父亲死了之后,要求来奔丧不让进城,不让给他父亲祭奠,把他发到遵化景陵守陵,这就不通情达理。他还把这个弟弟皇十四弟囚禁在景山寿皇殿,他母亲要去看他这个弟弟,雍正不同意,传说,他母亲一气之下,撞在铁柱子上撞死了。我想他母亲撞死没有历史记载,但是他母亲为这个事情生气,再加上其他原因就死了。雍正逼母对他母亲是有一点逼,对他母亲“孝”可以肯定说是不够的。

  弑兄,弑杀的“弑”,“弑兄屠弟”。我们看一看,皇长子本来已经是“死老虎”了,已经囚起了,雍正对他还没有宽大为怀,不久也死了。

  老二就是废的那个太子允礽。你已经看到遗诏,做了皇帝,皇太子也就没有太大的影响,也没有太大的力量,但是雍正没有放过他,还把他弄到了山西祁县郑家庄在一个兵营里头,折磨死他。

  老三允祉,允祉是一个学者型的皇子,很有学问,著名的《古今图书集成》,允祉做了很大贡献,雍正对这个弟弟也不放过,也给了不应该有的处理。

  他自己是老四。

  老五允祺,雍正对他也进行了处理。

  老六是早死。

  老七也在雍正之前死了。

  老八不要说,就是那个允禩,八阿哥允禩,雍正把他先封了亲王,搞了一个两面手,比如有人去祝贺,八阿哥说有什么可贺的,说不定明天就死了。不久,把他的八弟允禩给他定的罪名叫“阿其那”,“阿其那”是个什么意思,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猪”,现在有的学者说就是“不要脸”,翻成汉语意思就是“不要脸”,也进行了处理。

  老九,雍正说他“塞思黑”,弄到保定折磨他,最后说暴疾而卒,也是把他谋害了。

  老十也没好结果,老十因为跟皇八子比较好,雍正也折磨他,有一个活佛叫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到北京来死在北京,让他这个弟弟跟着这个灵柩送到喀尔喀,就是现在外蒙古。他弟弟说我身体不好,不能去。不行,让他到张家口也要离开北京。

  十一早死了。

  老十二也给降了,

  就是十三允祥,因为他是皇四子党的,受到了重用,老十四他弟弟,锁禁在景山寿皇殿,所以可以看出来,雍正继承皇位之后,对他这些兄弟应该说做得不够合情合理,做得实在是过分了。

  再就是对年羹尧、隆科多。年羹尧是雍正的宠臣,我这里面插一下,有的书里说,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不一般,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这个故事我想可能是从秦始皇那儿移过来的。就是当年的吕不韦先和赵姬私通怀了孕,把这赵姬送给秦始皇的父亲,结果生下这儿子就是秦始皇,这个《史记》有记载,是把这个故事移到了雍正这个地方。我查了一下,就是年羹尧的年龄和雍正的年龄差不多,不是差一代人。所以这个故事说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无稽之谈。雍正对年羹尧找了一个茬儿,本来年羹尧想给雍正拍马屁,叫“朝乾夕惕”,他行文写倒了,写“夕惕朝乾”。这个事情批评一下也就可以了,雍正大怒,给年羹尧定了92条大罪,不但把年羹尧杀了,把年羹尧的儿子也杀了。隆科多,他称舅舅隆科多。康熙的遗诏雍正说是隆科多告诉他的,雍正继位之后,隆科多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将至之时”。不久,也将隆科多处理。在畅春园的旁边修了三间小破房子,把隆科多囚禁起来,隆科多不久就死了。年羹尧和隆科多对雍正继承皇位可以说出了大力的人,但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年羹尧和隆科多最后就得了这么一个结果。

  雍正有两大疑案,一个是雍正继位疑案,一个是雍正死因疑案。雍正的死因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五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雍正被吕四娘砍了头死的。这个时候有一个案子叫吕留良的一个文字狱案子,吕留良遭到了严厉的惩处。但是传说他的女儿,有人说是他的孙女,吕四娘落网了,私自逃跑,没有被杀,这吕四娘就拜师学艺,武艺高强,后来想法乔装打扮混到了皇宫里面,见了一个机会,把雍正的头砍下来,替她父亲,或者替她爷爷报了仇。这个传说就很生动了,那雍正没有头怎么发丧,传说做一个金头给搁上,这样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专家研究之后,认为雍正是被吕四娘杀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在这满门抄斩的时候是非常严格的,吕留良的女儿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说,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宫,即使混到皇宫,也没有机会她把雍正给杀了。所以这只是一个野史小说在这儿编造的一个很生动、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说法也很离奇,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一个恋人,这恋人叫竺香玉,长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宫里来。他夺了曹雪芹的所爱,于是曹雪芹就通过秘密的办法和竺香玉进行联系,竺香玉虽然身在皇宫,心还想着曹雪芹,于是见了一个机会,就谋杀雍正。这个也是野史小说之言,没有任何历史根据,不可相信。

  第三个是有一本书,叫《梵天庐丛录》。这个书是说雍正是被一个宫女给勒死的,但是还差一点,又被救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属于移花接木,明朝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对宫女很暴躁。因为嘉靖他吃炼丹药,他有时候脾气暴躁,经常鞭挞宫女。有一个宫女叫杨金英,一天夜里头,趁着嘉靖皇帝睡着的时候,用黄的绸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为她特别紧张,慌乱之中打了一个死结,她以为勒死了,参与其事的另外一个宫女害怕了,把这个事情赶紧告诉皇后,皇后急忙跑来的时候,一看嘉靖已经断气了,皇后赶紧命令传御医,御医叫许绅,来了以后,觉得问题很严重,就下了急猛药来治,经过了四个时辰,嘉靖就有了一点声音,透了一口气。然后,史书记载说:“嘉靖吐紫血数升”,后来又经过一个时期的调理,就把嘉靖给救活了,当然杨金英等就被杀了。这个事情是真的,历史有记载。据说后来嘉靖皇帝晚上睡觉的时候,这一个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张床,别人不知道他睡在哪个床上。后来我问故宫的先生,我说有没有发现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张,他说已经不可考了,因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变了。嘉靖曾经被宫女勒得断了气,后来抢救过来,这是历史真事。我看过朝鲜《李朝实录》,朝鲜的使臣到明朝来,对这个事情也做了很详细记载,我们刚才讲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这儿来,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出于反满的需要,编造了这么一个很生动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郑重地说,这个不是历史事实。

  第四,有的学者考证雍正是得了中风死的。很多的学者同意这种看法,但是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说他就是死于中风,也是算一说吧。

  第五,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以后,特别是他得了一场大病之后,大亲自写了手谕,让各个地方大员推荐名医和术士到这个皇宫给他治病,帮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长生不老啊,各地就推荐。

  后来有两个大的道士,一个叫张太虚,另一个叫王定乾,这两个大的道士,他们到了宫里之后,就帮助雍正炼了丹药,交给他们道术。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宫,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设坛,供奉道神的符板。后来雍正长期在圆明园,他派人往圆明园送炼丹的药,数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铅200斤。雍正曾经在五年之间,根据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叫做《活计档》的记载,送炼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炼丹的丹药,他宠信那些大臣,还派人送给他们吃,雍正长期吃炼丹的丹药,可能汞,铅,硒一些重的金属中毒,应当说雍正的死和铅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关系。有人统计,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皇帝炼吃丹药死的有14位之多,现在雍正的死根据宫廷的档案来说,那就是官方的记载,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药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种原因,最后导致了一个结果,所以雍正58岁就死了。

  雍正虽然离开了紫禁城的宝座,但是雍正在位13年,对我们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些什么贡献,雍正在位这13年,他这个皇帝有什么特点,下面我简单讲一下雍正的历史地位。

  有人说13年很短,我说也不短,当然了,他比他父亲康熙61年是短,比他儿子60年也短,虽然雍正在位13年,但是在“康雍乾”这三代,他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是一个关键的地位。雍正是一个改革型的皇帝,特别是雍正在制度上做了许多的改革。

  第一:就是整顿吏治,雍正做皇子的时候,对康熙晚年政治上的弊端,官场上的腐败,看得比较清楚。雍正他45岁继位,盛年的时候,已经比较成熟了,雍正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连续下了13道谕旨,总督、巡抚、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文官还有武官,告诫他们不许贪污,不许受贿,不许克扣,武官不许吃空额,违者严重治罪。

  他成立会考府,就是对财政进行审计,审计出问题,要严肃处理,譬如说户部亏空了二百多万两银子怎么办?凡是有关的堂官,在任的、离任的一率退赔。这一招很灵,对官场腐败的风气给予很大的震动,扭转了康熙晚期的官场的腐败作风,整个机关从内阁六部一直到省府州县,出现了一个比过去更好的一个勤政节俭的局面,国库比康熙的时候就更充裕了。对他评价是这样的,《清史稿·食货志》:“雍正初,整理财政,收入颇增”。史学家评论说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规,整饬官方,严惩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都是收到一定的时效,可以说没有雍正大刀阔斧整顿吏治,也就没有乾隆的盛世,这是一。

  第二:设立军机处。原来清朝军事方面的大事主要是由议政处来做,行政方面主要是内阁。雍正在议政处和内阁之外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开始二三人,后来多的时候到八九人,一般的情况下,五至七人,军机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雍正皇帝几乎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共商军政大事,重大的事情,军机大臣直接奏报到皇帝。但是军机处的权利在内阁之上,明朝以来内阁可以草拟谕旨,对皇帝重要的决定可以封驳,这时候不行了,皇帝大权独揽,军机处的实行,就把封建君主集权专制推到了一个顶峰,大大强化了君主专制。

  第三:完善密折制度。密就是秘密。奏折有学者考证,顺治晚年有了,康熙就很多了,康熙的时候,有资格上奏折的大约一百来人,雍正把它推广,取得上奏折资格人大约有1200人左右,就是扩大了信息的来源。奏折可以不通过内阁,不通过议政处,而通过奏事处直接到雍正那儿,雍正把批示也不通过内阁,直接发还到上奏者本人,这样雍正就可以从全国各地各个方面了解下面的情况。密折和军机处合在一起,极大强化了皇权,这是第三。

  第四改土归流。大家知道少数民族地区,它原来的管理体制是土司,头人是土司,头人和土司是世袭的,不受朝廷任命,世世代代做土司,时间做久了没有监督,有的土司做坏事腐败,中央的政令不能直接下达。到雍正的时候,全面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全面推行改土归流制度,流就是流官,由朝廷派官,有任期,可以流动,所以叫改土归流。这样朝廷的指令可以直接到了民族地区,官员受朝廷的监督,要轮换,这就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也有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摊丁入地。我们中国在皇朝时代,长期以来是土地和人丁分头纳税,土地税、人头税,到雍正的时候,在已有办法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摊丁入地制度,就是把人丁的那个人头税摊到土地里头,这可以使得一些穷苦的没有土地的人,免征了人头税,这样一来,它的正面影响减轻了是封建的人生依附,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刺激了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康熙50年以后,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了乾隆的时候,中国人口达到三亿,道光的时候达到四亿。

  第六:废除贱籍。大家知道印度古代有贱民,清朝雍正之前也有贱民,当时明朝以来户口有军籍,有民籍,民籍就是士农工商。贱籍就是贱民,不属于市农工商,他们不能读书,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世世代代身份不能改变。这些贱民身份很底下,贱籍据说从宋朝以来就延续下来了,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雍正先后下令取消贱民,取消贱籍,让他们编为民籍,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这种人虽然人数不是太多,但是在历史上是有一种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总之雍正在位13年,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到了雍正的末年,扭转了康熙末年的一些不好的风气,而使清朝的历史继续向上发展。所以雍正既继承了他父亲康熙的有力的措施,又纠正了康熙时期一些错误的措施,改变了康熙晚年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同时雍正的许多措施,也为后来乾隆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所以说雍正是“康雍乾”三代,他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说“康乾盛世”,严格说起来是“康雍乾盛世”。雍正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下一讲,是讲乾隆,谢谢大家。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危机
星际桥梁
会说话得天下
中国名山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动物乐园
百家讲坛
生活常识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3 01:23:31  更:2021-07-03 02:53:1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