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榆树: 细微之处见精神
细微之处见精神
离退以后,生活于街道群众中,既体会到了普通百姓的可亲可敬,也看到一
些不如人意之处,竟对一些小事作起了对比。
可敬的老人
孩子们都已长大,各立门户了。平时,家中就只有我和老伴,并自然地形成
一种分工:她主内,我对外,什么倒垃圾、买菜,都属我的职权范围。人老先从
腿上老,我早已是“宁走半里路,不上一层楼”。垃圾台又偏偏像小楼似的高耸
路边。我再老,可也不能像个别人那样,将垃圾随便一扔。这就只好爬那路边
“小楼”了。我已不记得从哪天起,经常在垃圾台附近推着小车扫街的一位老哥,
见我提了垃圾前往,就接过去顺便捎上垃圾台。我说声:“谢谢!”也就是了。
有时,他正扫街或蹲在路边休息,也忙接过去,我就有点于心不忍了。他却平静
地说:“这没啥。我看你腿脚不得劲,可得注意点噢!”事不大,话也平常,可
像小溪淌进心田,令我觉得滋润、舒畅。
事小见精神。那扫街老哥好像比我小不了几岁,所干又是不怎么为人所重视
的活,脸上和身上还常落满灰尘。可是,我觉得他的心是热的,高洁的。同时,
让我想到几次乘公共汽车,见不少入主动让座,可也有的男女青年,衣着等外表
相当帅气,或谈笑风生,或板着面孔,也有的合眼装睡,或扭头面向车窗外,身
旁站着白发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人家却视若不见。这种人虽越来越少,怎么看
也让人觉得不舒服、不顺眼,连那帅气也成为一种讽刺。其思想境界与那扫街的
老哥相比,绝不在一个层面上。
修表与修车
发展第三产业,干小修理、小买卖,赚点钱合理合法。可是,别不择手段地
“掏”顾客钱包。在商场角落里,多有修表的个体小摊。你本来是去换手表电池,
他打开表左看右看,不是说这里坏,那里损伤,就是机器应擦油,变着法儿让你
多花钱,无经验的顾客往往上当。
在我宿舍附近,有位修自行车的师傅,却是另一路人。不久前,我的自行车
支架坏了,前去换时我问:“师傅,换个车子支架多少钱?”答:“换单支架 7
元钱,”我说:“不能少点吗?”师傅放下手中的活说:“我先看看。”看后,
他说:“你这支架不用全换。铁棍还能用,光换上面的挡板,花两块钱就行。”
我当然高兴地照办了。再想想那修表单干户,别说为人民服务了,距诚实劳动也
大有差距。这同那修车师傅岂不又是一鲜明对比?
善良金贵
每天下午,买报纸是我的必修课。那随喊随骑车子急急而去的卖报者,我听
到喊声赶至街上,往往早已无人影了。这就只好稍等片刻,那定点卖报的姑娘便
来到街头。天长日久,我成了她的老主顾。卖报姑娘文文静静,少言寡语,微笑
服务。有汽车、摩托、自行车穿梭般来往不断,我过马路常一等再等,真也吃力,
特别是雨雪天尤为如此。那姑娘只要不是太忙,就立即将报纸送过街来,或是让
我稍等。这也是小事一桩。我想,如果重视,许多人在各自岗位上都可做到,现
在却多有差距,特别是那让群众深深感到,前去办事吖刁难进,脸难看“的工作
人员,不同样可以由此得到一些启示吗?
好事,桩桩件件暖人心。好坏对比,让我想到了唐代吕岩所讲:“一毫之善,
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君莫作。”这话虽不深奥,可不是都能做到。我希望与
大家共勉,尽量“与人方便”,而对“一毫之恶”,则自觉严戒。那么,我们这
个社会就会更好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