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榆树: 自然与人文美的合金--记千佛山
自然与人文美的合金
——记千佛山
千佛山又名历山、舜耕山。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从大明湖遥望此山,
“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的确,这山恰似一
架翡翠屏风,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成为泉城既古老又焕发青春的一大杰作。
一
据科学考察,在距今五亿年前,济南地区尚为海洋。水中的矿物质不断增加,
海底沉积了很厚的石灰岩。岩石出水而成陆地。一亿八千万年前,在一次造山运
动中,千佛山随之形成。这应该说是够古老的了。
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说,历山原在海上,因它很不安分,海神将其
用铁链锁住,可它还是挣断铁链跑到了这里。这虽系神话,但沧海之变并非无稽
之谈。我曾攀上山巅细心观察,从一块块各种形状的巨石看,流水状的层层纹路
说明,那还真是古老的水成岩。当代著名山水诗人孔孚,曾写有《在千佛山顶我
捡到了一个贝壳》。诗中甚至说:“眼前出现了那条鱼。”这是凭空而想吗?当
然不是。
至于舜耕历山,早有孟子的:“舜,东夷人也。”以及郦道元的《水经注》、
曾巩的《齐州二堂记》为证。再说,世世代代的济南人,无不对大舜躬耕于此而
引以为骄傲。当今杰出艺术家韩美林,像许多昔日的济南名土一样,不也常在自
己画作的署名前加“历下”二字吗?济南自古至今,还留有舜井、舜庙、舜井街、
舜耕山庄和娥英祠、娥英水等,也无不同虞舜有关。这不又正说明,济南人早已
将历山和舜深深融进了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中。
二
“鹊华桥上望历山,野树参差野草斑”。清初著名文人孔尚任这诗句,也许
系当时对千佛山的写实之作,但透出了一些荒凉。如今,你再仰望千佛山,只见
绿树、青瓦,郁郁苍苍,满眼生机。就连我这老济南也常被山上景色所深深感染。
近几年,干佛山辟为公园,又建了桃园、樱园、青年林、新建林,种植了火
炬树等多种观赏花木。所以,不管是春,是秋,这里以青绿为基调,总呈现绚丽
色彩。不巧,我最近去千佛山,时值春末夏初,桃花、樱花已谢,火炬、枫叶尚
青,我担心怕看不到多少色彩了。谁知,前往一看,不仅山下花繁树茂,仰首而
望,也疑虑顿消。只见或陡或缓的山崖上,树木青葱,有墨绿,有鹅黄,山风吹
过,如碧海起浪。更有那一片片刺槐花穗,像一簇簇雪浪花,随波涛而飞扬。花
浓处,令我立即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之句。陈毅元帅笔下冰清玉洁
的意境,刚正不阿的正气,怎能不使人感动。随之,浸润槐香与松香的轻风伴我
上山。我真的陶醉在了山的环抱之中。
李商隐写后来居上,有名句“雏凤清于老凤声”。千佛山现有上百种木本植
物,仅山北坡就有百年古树 300余株。其中,有60多株树龄更高达300 余年。什
么唐槐、宋柏、拴马槐等,真是一树一景,还伴有传说。但是,有新生就有消亡。
随着生死交替,历山院中一株高昂挺拔的宋柏,历经千年,从1984年起,就再也
没有发青,空留那长蔓地锦寂寞地攀绕于枯树之上,给人留有无限惋惜。可以欣
慰的是在离枯树不远处,有年轻的松柏与银杏各一株,正生机盎然,茁壮成长,
各托起了一片耀眼的绿云。
听说,伴随植树造林的倡导,千佛山的树木已达约50万株。难怪散文家何为
来济南后写有名篇《千佛山的小树》。我想,如不是有小树、新绿不断加入,这
山何以能如此青翠、年轻?
三
旧时,千佛山上有一野联:“济南南千佛山山有千佛,广东东九龙江江有九
龙。”这对联无甚文采与深度,但讲到了该山的佛像众多。的确,千佛山上有创
建于唐代的兴国禅寺,几经重修,仍巍然耸立于山腰。隋唐摩崖造像也还有130
多尊。十年浩劫中,这些具有高度历史与艺术价值的造像横遭破坏,很多被砸得
少头断臂。面对被劫惨状,令人既愤慨又痛心。幸好,劫难过后,主管部门本着
“修旧如旧”精神,组织修复。我所尊敬的老雕塑家王昭善,不顾刚遭批斗之苦,
又与伙伴毅然接受修复任务。他们风餐露宿辛劳忙碌,参照多处隋唐造像,精心
修复了百尊佛像。我听说后,曾情不自禁地上山去看望昭善先生,以及所修佛像。
广东老作家苏晨来济,观摩后更热情撰文,盛赞王昭善是在“把失去的美再找回
来”。谁知,在雕塑台前耗尽大半生心血、堪称艺术界“老黄牛”的昭善先生,
正欲抓紧利用久已渴望的创作环境,进行雕塑大制作之际,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我伫立佛崖前,景在人去,心情沉重,无限惆怅。
人们的智慧在千佛山凝结为众多造像。但是,这不只是座为佛教文化所浸透
的名山,道、儒文化也都在此留有印迹。先说道吧。春秋时齐国人黔娄,被《汉
书·艺文志》列为“道家”。黔娄洞碑文记载,此人“修身清节,不事王侯,隐
居此处,凿石为洞”。鲁恭公和齐威王都曾请其出山为官,均被谢绝。花木掩映
的吕祖洞,供奉的更是唐末道士、被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的吕洞宾。佛、道在
此,真可谓和平共处了。
儒家在千佛山所留印记更处处可寻。且不讲历山之名早与儒家所尊崇的大舜
密不可分,以及历代文入学士写赞颂历山的诗文之多,仅清代在此留文留字者,
就有施润章、周永年、阮元、桂馥等诸多名儒。就连那登山攀道上的坊额所写
“仰观俯察”、“齐烟九点”。不也是分别取自晋代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
唐代诗人李贺之《梦天》吗?
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当代名士郭沫若、赵朴初和济南学者徐北文等,也
都在此山留有墨宝或诗文。
千佛山,堪称中华文化之缩影。
四
“城中仰看山景好,山上看城小。”这是清代诗人蒋士铨之句。我新近登上
千佛山,回首而望,只见黄河如蛟龙起舞于城北,明湖似宝镜镶嵌于城垣。市区
玉宇林立,高楼接天,行行绿树勾画出了条条大街,将那散落城郊的一座座青山,
也大都揽进了市区的怀抱。这一切都展示了济南城的兴旺昌盛,日益壮大,哪里
还会有“山上看城小”之感。
对称、借景,容无穷景色于有限空间,是中国城市与古典园林建筑的美学特
色。千佛山与济南,相映相衬,景中有景,别具风采。选个好天的傍晚,伫立于
大明湖畔的沧浪亭前,看“那千佛山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
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老残游记》)此其一也。
登上千佛山,向北遥望齐州九点烟“,那山或似乌雀展翅,或翠绿如荚蓉,或含
情脉脉,相对相望,景色各异,韵味无穷。此其二也。至于千佛山融进了美的泉
城,形成了锦绣中华那”一城山色半城湖“这绝无仅有的天然景观。
古老又年轻的千佛山,您是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合金,是我心中的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