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学习励志 -> 品贤文谈做人 -> 22做人要居功不傲 -> 正文阅读 |
[学习励志]品贤文谈做人 22做人要居功不傲 [第25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4] 本页[25] 下一页[26] 尾页[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品贤文谈做人: 22做人要居功不傲
功成而弗居,做人大智慧 居功不自傲,魏绛受重用 范蠡激流勇退,隐姓埋名成商圣 韩信功高盖主,不知进退祸相随 低调做人,邴吉得善终 曾国藩盛时作退,自折羽翼保全功名 “居功不傲,知荣守辱”是说一个人有了功劳也不要骄傲;只有明晓什么是荣耀,才不会做出自取其辱的事情。关于这方面的警句,《增广贤文》还有一些: 不自是而露才,不轻试以悻功。 恩里由来生害,得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拂心处莫便放手。 横逆困穷,直从起处讨由来,则怨尤自息;功名富贵,还向灭时观究竟,则贪恋自轻。 这些贤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做人居功不傲的要旨。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智者都能够做到功成身退,得享善终;但也有些人功成之后不知进退,而是继续留恋权柄,贪图荣华富贵,甚至炫耀功劳,给自己埋下了灾祸的种子,不得善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居功不傲,甚至功成身退,将会成为最终的赢家。 功成而弗居,做人大智慧 《道德经》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也就是说,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老子的这番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如何居官做人的智慧。 居功为何不能自傲?仔细想来,有以下几条原因: 首先,“功”是人为设定的东西,既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也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功的评价也很难有一个完全科学的客观标准,比如现在许多企业实行的年终评比,这种设定先进比例,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能够保证评出的先进都很过硬吗?没有评上的人能够服气吗?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也不能居功自傲。经济学是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的。比如陆地上的空气是无限的,很少因为空气而发生纠纷的案例。而名利则是一种有限资源,因此发生纷争的案例在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古时候因功封王封侯,赐地赏银,这些都是人们羡慕和追求的东西,而国家的财物和土地是有限的,你多得别人就会少得,别人若想多得,就要想办法让你少得,于是就出现了嫉妒、夺权、去位、陷害、谋杀。因此,要想保住荣华富贵,就不能居功自傲。有时候,居功不傲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风险,如果骄傲的话,那只会加速败亡。因此,有些时候激流勇退乃是明智之举。 其三,从政治学的角度考虑,居功也不能自傲。无论是宋朝的赵匡胤,还是明朝的朱元璋,在夺取天下之后,都要处理那些同生共死、浴血奋战、劳苦功高的开国元勋,只不过他们采取的方式略有不同罢了。赵匡胤的方式比较柔和,他用“杯酒释兵权”的策略,为开国元勋们留了一条生路,让他们远离权柄,颐养天年。而朱元璋采取的手段却比较残忍,开国元勋们大都被他找各种借口杀掉。这些开国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道理很明显。有些开国元勋功高盖主,如果他们居功自傲的话,哪个皇帝能容忍呢?还有些开国元勋培植自己的势力,则更是皇帝不能容忍的。另外,开国皇帝还要考虑基业长青的问题,如果继位的小皇帝年幼功薄,将如何指挥这些功高盖世的老臣呢?因此,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做到居功不傲,自行收敛,将能起到很好的自我保护。 居功不自傲,魏绛受重用 有了功劳而不骄傲,反而放低姿态,就会化解别人的嫉妒,得以自保。春秋时期晋国国卿魏绛在这方面就值得后人学习。 魏绛的先祖是庶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而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后事晋献公,伐霍、耿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晋文公时,魏氏列为大夫。晋悼公元年(前573年),魏绛为司马,执掌军法。 晋悼公大会诸侯,想借此夸耀他的地位和实力,而他弟弟杨干却扰乱随从仪仗军的行列。魏绛严格执法,戮死杨干的仆从,此举震惊了众人,魏绛名声远扬。没想到晋悼公非常恼怒,认为魏绛这也是在污辱自己,破坏自己的声望,所以一定要杀魏绛。 魏绛执法时已考虑到严重的后果,但为了整肃军纪,他已经将自身利害置之度外。执法完毕,魏绛上书陈述行刑的理由:“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还说出了杨干这样的事,说明军纪松弛,自己身为司马,应负责任。但在诸侯会盟这样的重要场合,如不执行军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杨干之仆行刑,确实是迫不得已,自己一向未能尽职尽责,愿以一死谢过。 呈书以后,魏绛即要自杀,被人拦住。晋悼公阅书后大受感动,匆忙赤足出外,向魏绛道歉。后来晋悼公又专门设宴与魏绛欢叙,并擢升其为新军将佐,予以重任。 魏绛还向悼公提出了“和戎”的重要主张,即与少数民族改善关系。当时与晋国相邻的北方少数民族时常与晋发生战争,数为边患。以前从无和戎之说,只是讨伐,故很难理解和戎的积极意义,当时悼公即说:“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恳切地向悼公陈述了和戎的“五利”:第一,可以利用游牧民族轻视土地、重视财货的习俗,发展对戎狄的贸易;第二,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第三,戎狄事晋,四邻震动,在诸侯争霸中有威慑作用;第四,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需消耗,可以保存晋国实力;第五,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局面。经过这些详细解释,魏绛终于说服了晋悼公,并受托和戎。 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12年,仅短短的8年时间内,便取得了汉戎和睦相处的局面。悼公非常高兴,将郑国赠送的乐师、乐器、女乐的一半赐给魏绛,说:“先生教寡人和戎,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律那样和谐,就请先生接受这些赏赐。” 但是魏绛并没有接受,而是谢绝了所赐,谦虚地对悼公说:“和戎狄乃国之福,是君之威,也是其他人的功劳,臣并没有出什么力气。” 魏绛不但在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而且带兵打仗多有战功。他还曾请悼公赈济贫民,解除民困,赢得了民心。所有这些,都给魏绛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名声,可是魏绛从不骄傲炫耀。魏绛后来因功改封安邑(今属山西运城市),卒后谥为“昭子”。 范蠡激流勇退,隐姓埋名成商圣 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居功不傲,激流勇退的人物,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宰相范蠡。越国和吴国同处江南,连年交战,积怨甚深,先是越国杀死了吴王阖闾,后来阖闾之子夫差又将越王勾践俘虏。越国大臣范蠡和文种通过买通吴王亲信,向吴国割地赔款,进献珍宝,这才保全了勾践的性命。勾践在吴国当俘虏期间,忍辱负重,表现得志向全无,使吴王夫差放松了警惕,还让勾践回到越国。 范蠡随勾践回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教训、十年生聚,使越国恢复了元气。另一方面,向吴王夫差进献西施等美女,荒废吴国国政,使吴国逐渐衰败。后来越国趁吴王夫差出兵与中原诸国争霸之际,攻打吴国,终于把吴国打败。夫差走投无路,自杀身亡,越王勾践总算大仇得报。 这时,功勋卓著的宰相范蠡不仅没有居功邀赏,反而激流勇退,从此隐姓埋名,弃政经商,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商圣”陶朱公。史载陶朱公与夫人西施三次聚财万贯,又三次散财接济贫民。而另一位功绩同样显赫的大臣文种,却因为不听范蠡的劝告,继续留在勾践身边,被勾践找了个借口杀了,没得善终。 韩信功高盖主,不知进退祸相随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后,有一次大宴群臣,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正是我取胜的原因啊。”刘邦这段话中提到的韩信,正是设下“十面埋伏”之计,打败霸王项羽的最大功臣。 韩信起初只是项羽军中的一个无名小卒,后来投奔刘邦军营,但并未受到重用,只是因为萧何的鼎力推荐,才被刘邦拜为大将。韩信足智多谋,善于用兵,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王。随着权势越来越大,韩信也逐渐变得骄横跋扈了,刘邦对这样的人当然不会放心了,于是设计收了他的兵权。韩信的谋臣劝他远离朝廷,避开灾祸,可是韩信没有听从。后来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趁机抓他入狱,后来虽免了死罪,但又把他由王降为侯。 又过了几年,韩信得罪了皇后吕雉。吕后请萧何出谋划策,把韩信骗到皇宫,将他杀死。 百战百胜的一代名将,没有死于两军阵前,却死在了皇宫,其中的原因值得后人深思。 低调做人,邴吉得善终 居功自傲的愚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居功不傲的智者当然也不少见,汉武帝时期的廷尉邴吉就属于后一类智者,他总是能做一般人难为之事,因此在史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汉武帝晚年,受到宠臣江充的挑拨离间,制造了有名的“巫蛊”之案,杀了太子刘据全家三男一女,以及诸皇孙、皇孙妃、皇孙女。在武帝的嫡系曾孙辈中,有一个叫刘询的婴儿还不到一周岁,也被关押在“郡邸狱”中,廷尉邴吉参加审理了此案。邴吉清楚这是汉武帝一时糊涂的举动,而且可怜刘询无辜遭罪,就派了一个刚生孩子的女犯人给刘询当奶妈。 五六年过去了,这时有方士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此话传到汉武帝耳中,于是武帝当即下诏:“狱中罪犯无论轻重,一律杀之。”还命人前往关押皇曾孙刘询的监狱,但是邴吉关闭了狱门,拒绝接受诏命,保住了刘询的性命。等汉武帝脑子清醒后,不但没有追究,而且下诏大赦天下,刘询也被允许认祖归宗。 汉武帝临死前,把只有十三岁的太子刘弗陵托孤给大司马霍光等大臣,这就是后来的汉昭帝。汉昭帝很聪明,可惜寿命不长,只做了十三年皇帝就死了。汉昭帝没有儿子,霍光就和大臣们商量,迎接昌邑王继位。不到一年,又发现这个皇帝荒淫无度,很快就被废了。这时邴吉向霍光推荐刘询,赞美刘询精通经术,有才华,行为举止符合帝王之相。经霍光与大臣们考核同意,刘询得以继位做了皇帝,即后来的汉宣帝。宣帝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汉室中兴,由此成为一位明君。 宣帝继位及后来统治的成功,邴吉功不可没,但是邴吉所做的这一切宣帝并不知情。直到11年后,有一位老宫女自己表功,告诉宣帝她在20多年前曾做过皇帝的保姆,并讲出了当年在监狱的情形。宣帝一路追究下去,找到了奶妈,才知道都是邴吉的功劳。对于这种救命大恩,宣帝当然心怀感激,从此厚待邴吉,使邴吉得以善终。 邴吉身为廷尉,敢于违抗圣旨救小刘询,当刘询继位之后,又居功不傲,从不对外人说起,这种低调做人的品德确实难能可贵,可称得上贤人智士。 曾国藩盛时作退,自折羽翼保全功名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是清末以来乃至今天仍然流行的一句话。曾国藩作为汉人不仅官至一品,力挽清朝于危亡之际,而且居功不傲,得以善终,实属难得。曾国藩不仅熟知儒家文化,而且在实践中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他能够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自折羽翼,以求自保。人们之所以崇拜曾国藩,也正是因为他这种做人的智慧。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被封为一等伯爵,世袭罔替,赐双眼花翎,他的湘军弟兄们也各有所得。然而曾国藩心里非常清楚,这一切只是表面上的荣耀,他们暗地里所面临的是无数汹涌的“漩涡”,这些“漩涡”有的来自清廷内部的满汉矛盾,朝廷担心他功高震主,图谋不轨;有的来自湘军集团内部,不少兄弟可以共患难,但是难以享荣华,为名利而争夺不休。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潜规则正在考验着他。曾国藩到达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后,向清廷主动上奏裁撤湘勇,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这一请求自然得到了清廷批准。正是这种关键时刻的自我削弱,使曾国藩免遭清廷猜忌,得以安享晚年。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4] 本页[25] 下一页[26] 尾页[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学习励志 最新文章 |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
名言警句大全 |
诗词读写丛话 |
文言和白话 |
爱弥儿 |
中学生成功法 |
品贤文谈做人 |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