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学习励志 -> 文言津逮 -> 六 择善而从 -> 正文阅读 |
[学习励志]文言津逮 六 择善而从 [第8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文言津逮: 六 择善而从
讲读文言,有时由于对照不同的版本,或者采用集注并有详细校记的版本,或者翻阅前人的校勘篇什,如顾炎武《日知录》、王引之《经义述闻》之类,会碰到文字、断句(标点)、解释间或不同的情况。怎么处理?下面举例谈谈这个问题。 一、文字方面 五代以前,典籍都是靠辗转抄录流传下来的,流传的路径不同,字句就难得尽同,有的差得少,有的差得很多。刻板印刷术流行以后,诗文刻板以前,稿或经过改动,或经过传抄,或者同一内容而不只一种版本,文字也免不了彼此不同。我们讲读的时候,遇见这种情况怎么办?针对不同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办法。 先说第一种情况,是两种说法都通,不能明显地分别高下。例如: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类也,位卑则足羞,官·大则近谀。(同上)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轩志》) ·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同上) (3)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同上) 例(1),“相似”和“相类”,意思完全相同;“官盛”和“官大”,意思也无别,有人会说,还是“官盛”对,因为这是引用《礼记·中庸》“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但是有人也许反驳,你怎么知道这是引用?韩愈是未必喜欢引用的。总之,两种说法难分高下。例(2),“借书”和“积书”意义不同,“借书”强调自己贫苦而好学,“积书”强调自己勤慎好学,究竟作者是想强调什么呢?我们自然无法知道,所以只能承认两种说法都通。例(3),两种说法差别更大了,甚至牵涉到孔子同《易经》和易传究竟有无关系的问题;可惜文献不足,我们难于确知当时的实况,也就只好承认两种说法都通了。 像以上这种情况,我们讲读时可以任选一种;当然,能够知道另外还有什么说法就更好。 第二种情况是两种说法都说得过去,可是其中一种显然好一些或好得多。例如: (4)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巡传》。(同上) (5)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同上)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同上) 例(4),“元和二年”是这篇文章的开头,上文没有提到“张巡”,忽然出现“巡传”,谁能知道“巡”是指“张巡”呢?文章显然不宜这样写。例(5),“贫而乐”,用颜回“不改其乐”的意思自然也通,不过意义远没有“乐道”深(不是无所为而乐,而是对大道有爱好),并且“贫而乐道”与“富而好礼”对举,文从字顺,读起来也好得多。例(6),陶澍《陶靖节集》注引苏东坡的话说:“陶公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俗本作望,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于山,无余蕴矣,非渊明意也。见南山者,本是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未可于文字精粗间求之。”这分析得很对,“见”比“望”确是好得多。 像以上这种情况,讲读时遇见,要辨明是非,分别好坏,选取一种而放弃另一种。这虽然是个麻烦的工作,可是有好处,能够锻炼思路,提高理解文言的能力。 第三种情况是两种说法一对一错。例如: (7)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柳宗元《钻鉧潭西小丘记》)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壮者,殆不可数。(同上) (8)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同上) (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同上) 例(7),“奇状”与“奇壮”比较,“壮”显然是误字。例(8),“规往”与“亲往”比较,看下文,可以知道“亲往”是错的,因为既已“亲往”,就不会有“未果”的事,“规往”是计画前往,想前往,可是天不遂人愿,竟没有去成,不久病死了,正是合情合理。例(9),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六说得很对:“按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按本文中也有“均无贫”的话)据此,可知传本“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是错的。 像以上这种情况,讲读时遇见,更要辨明是非,放弃错误的而选取正确的。同以上第二种情况一样,这种辨是非、定取舍的麻烦可以锻炼思路,所以并非不值得。 二、断句(标点)方面 旧时代,文言典籍没有标点,一篇文章,字字相连,一写到底。初学自然会感到断句困难,所以从汉代经师起有所谓章句之学。用现代的标点符号标点文言典籍,比只分章断句要难得多,比如一个不知名的人名,姓名的第三个字并入下文也通,画人名号就要大费斟酌;引文,前有“曰”“云”等字样,加引号上半不难,到何处为止常常没有标志,加引号下半就难了。还有,文言简约,同样的语句篇章,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而标点会彼此不同。不同,有的关系不大,就是说,意思或语句的语法关系不受影响,如王安石《伤仲永》里“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这节话,可以这样断句: a.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炎。 也可以这样断句: b.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俯家见之,十二、三矣。 两种断句法不同而意思无别。不过有时候不是这样,而是因标点不同而意思有别,这就产生选取的问题。因标点不同而需要选取,情况和办法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情况是两种点法都说得过去,难定哪一种是作者的原意。例如: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无鲜肥滋味之享。(同上)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左传》庄公十年)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同上)(3)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同上)例(1),两种断句法字面意思虽然有别,可是所反映的事实还是一样。例(2),两种断句法意思差得很多:前一种,“下视”是眼睛向下看,“登轼”是从车上再向上而登轼;后一种,“下”是下车,然后“视”,“登”是由地面上车,然后扶“轼”而“望”。动作这样不同,究竟哪种解释对,不久前有不少争论,结果是谁也说不服谁。各不相下,只好承认两种解释都通。例(3),两种点法只是一个句号和一个问号之差,可是关系很大:用句号,意思就成为,到太庙这种圣地,自己应该谦逊,承认无知,所以每事问是合礼的;用问号,意思就成为,像太庙这种圣地,本应一切事物都合古礼,可是偏偏不合古礼,所以每事问(以表示指责),这能算作合礼吗?两种解释究竟哪种对呢?我们无法知道当时太庙礼器的情况,孔子的话又太简略,所以只好承认有两种可能了。 像以上这种情况,讲读时遇见,最好是“多闻阙疑”,承认说得通的讲法不只一种。 第二种情况是两种点法,从表面看都说得过去,可是仔细捉摸,其中一种比另一种圆通。例如: (4)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苏轼《喜雨亭记》) 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同“否”)。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同上) (5)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同上) (6)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同上) 例(4),“歌曰”之下协韵是明显的,少数地方怎样协,有不同的看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说“有”与“子”协,是用古音,那就成为前一种点法。问题是全歌用当时音,为什么独有此一处用古音?所以,与其这样绕弯子解说,不如从后一种点法。例(5),说的话到哪里为止,也曾成为问题。一般以为到“官盛则近谀”;但也有人认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作者评论的话,所“曰”应该到“道相似也”为止。斟酌文意,应该承认前一种点法好,因为:一、“位卑则足羞”不是本篇中作者的思想;二、带有慨叹感情的评论的话,“呜呼”总是用在开头而不是用在中间。例(6),显然也是前一种(通行的)点法好,因为:一、儒家讲尊卑,别亲疏,都是集中于“人”道,不问马正是体现这种思想;二、如果是第二种意思,照古汉语习惯,也不应该说得这样没头没脑,生硬别扭。 像以上这种情况,辨明是非并不难,我们应该选取合情理的一种而放弃另一种。 第三种情况是两种点法有对有错。例如: (7)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论语·子罕》)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同上) (8)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归有光《项脊轩志》)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同上) (9)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同上) 例(7)“夫”字属上或属下,从意义方面考虑关系不大,但比较之后,总得承认通行的断句法(前一种)是错的。理由之一是,古人释诗之词,多以“夫”字属句末,如《左传》成公八年“……求善也夫”,同书襄公二十四年“有德也夫……有令名也夫”(详见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三,例五十六)。理由之二是,“夫”字一般用在议论的开头,不用在感叹句的开头。例(8),前一种是通行的点法,“墙”字属上有问题,一、“门”字和“墙”字的关系不清楚,并列关系?文言很少这样说,偏正关系?小门的墙,意思不清楚;二、照文言习惯,“往往而是”头上总要有个名词或名词性的什么;三、归有光的文格是尽量求简洁的,“小门墙”前面已经有“多置”,后面不当用意思重复的“往往而是”;四、照后一种点法,因为小门设置多了,所以墙也到处都有,文从意顺:所以可以断定,第二种点法是对的。例(9),有人主张用第二种点法,这样一来,“所闻”就要解释为听话的人们,也就是用“所闻”代替“闻者”,这是说不通的,因为文言没有这种“能”“所”混淆的表意法,陶渊明也绝不会这样误用。 像以上这种情况,讲读时遇见,也要辨明是非,选取一种而舍弃另一种。 三、解释方面 讲读文言,最重要的要求是正确理解词句的意义。这有时候不很容易。原因之一是客观的,文言,尤其时代靠前的,大多文字古奥,或者因晦涩、脱误而意义不明。原因之二是主观的,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果是同一词句、同一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讲读时自然就产生何去何从的问题。同文字、断句的情况一样,对待的办法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情况是两种解释都通,并且不容易判断哪一种符合原意。例如: (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哀转”的“转”,有人解释为“宛转”,有人解释为“与‘啭’通”,即“歌”或“鸣”的意思。两种讲法都通,不能明显地分别高下。 (2)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或用!号)(范仲淹《岳阳楼记》) “谁与归”是疑问句的倒装句法(这是比照现代汉语次序的说法),大家认识一致。至于具体怎样倒则认识有分歧:有人说是从“与谁归”倒过来的,这样,“与”是现在所谓介词;有人说是从“归谁与(欤)”倒过来的,这样,“与(欤)”就成为助词。两种语法结构对意义也有影响:“与谁归”,“吾”和“谁”是结伴关系,平等的;“归谁与”,“吾”和“谁”是归向关系,不平等的。是“结伴”对还是“归向”对呢?难说。 (3)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三江”,有人解释为“松江、娄江、东江”,有人解释为“荆江、松江、浙江”。“五湖”,有人解释为“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有人解释为“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当然都有根据,我们既然不能起作者而问之,也就只好存疑了。 像以上这种情况,讲读时遇见,最好能知道讲法不只一种;当然,任选其一也未尝不可。 第二种情况是两种讲法都说得过去,但是其中一种比较好。例如: (4)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经”可以解释为“四书五经”的“经”,也可解释为“佛经”。但以“佛经”为好。理由之一是,中古时代隐居修道的所谓“高士”,大都以学佛为高雅;王维是崇佛的,《旧唐书·王维传》称裴迪为王维的“道友”:可见专心读的必是佛书。理由之二是,学佛必须清静,因为是读“佛经”,下文的“猥不敢相烦”才更有着落。 (5)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或“洌”)。(欧阳修《醉翁亭记》) “冽”是“凉”,“洌”是“清”,不管是“冽”还是“洌”,都宜于形容“泉”而不宜于形容“酒”;“香”呢,显然更宜于形容“酒”。这样,照字面解释为“泉香而酒冽”,就不如承认这是交错说,解释为“泉冽而酒香”。 (6)贵人·饮·金·屑,倏忽蕣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刘禹锡《马嵬行》) “贵人”指杨贵妃。说杨贵妃之死由于“饮金屑”,与历史记载不同,是怎么回事呢?袁枚《随园随笔》卷二十三说:“似贵妃之死乃饮金屑,非缢也。”近人蒋礼鸿《义府续貂》说:“魏、晋故事,贵近、后妃赐死例饮金屑,云饮金屑,犹云赐死。梦得词人,援故实以为言,故非实饮金屑也。”两种解释,一说是记实,一说是用典,显然以后一说为好。 像以上这种情况,我们要参考有关资料,辨明是非,选取其中的一种解释。 第三种情况是两种解释一对一错。例如: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六艺”,一般解释为“六经”,即“易、诗、书、礼、乐、春秋”;可是也有人说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显然后一种解释是错的。因为:一、唐朝读书人并不学赶车之类,也没听说韩愈精于赶车;二、因为好古文,所以才通习六艺,“六艺”当然指古经书。 (8)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资治通鉴》卷一○五)“不觉屐齿之折”,有人解释为“不知不觉屐齿就折断了”,有人解释为“屐齿碰断还没有觉得”。照前一种解释,“不觉”是状语,全句强调的是心不在焉;照后一种解释,“不觉屐齿之折”是动宾结构,全句强调的是心情激动。显然后一种解释是对的。 (9)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谁何”,由上文串下来,应该是“信臣精卒”的行动,可是有人解释为“谁也不能奈之何”(横行霸道),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旧时代,有人说“何”是“问”的意思;有人说“谁何”相当于“谁呵”,“呵”是大声喝斥;还有人说“谁何”应作“谁呵”,是斥责的意思:总之,都是“诘问”,所以翻成现在话应该是“盘问”(干什么的?),详说是戒严,到处拦路盘问搜查。 像以上这种情况,我们更要辨明是非,选取其一而放弃其一。 同一词句有不同的解释,还有不像上面所举情况那样单纯的,例如书法中有所谓“拨镫法”,猜谜式的解释不少,可是哪一种都明显地是牵强附会,不能使人心服;李商隐的《锦瑟》诗,解释也不少,都像有道理,可是按照逻辑规律,一种事物不能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因而是非难定,等等。万一碰到这种情况,原则地说,比较妥善的办法是“多闻阙疑”;至于具体怎样“疑”,这里就不详说了。 ------------------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学习励志 最新文章 |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
名言警句大全 |
诗词读写丛话 |
文言和白话 |
爱弥儿 |
中学生成功法 |
品贤文谈做人 |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