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学习励志 -> 文言津逮 -> 十 行文借鉴 -> 正文阅读 |
[学习励志]文言津逮 十 行文借鉴 [第12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文言津逮: 十 行文借鉴
我们现在讲读文言,一般说,目的并不包括学会写。这倒不是完全因为学写太难,而是主要因为应该用现代汉语作交际工具。当然,不要求写并不等于禁止写,有的人喜欢读,读多了,资本逐渐雄厚,有时见猎心喜,也顺口哼哼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在只给自己看的什么文字里,如日记,或者只给与自己有同好的人看的什么文字里,如信札,完全用文言写,自然也未可厚非。这样练习使用文言,对学习文言或许还有些好处,因为会有助于熟悉、巩固。但这终归是少数人足不出户的事,说话或写作,经常是给很多人听、很多人看的,为了意思能够顺利地传达,我们必须用现代汉语说,用现代汉语写。 用现代汉语写文章,能够从文言里得到什么助益吗?有人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以中学阶段为例,有的学生语文程度不高,使用现代汉语还拿不稳,念了一些文言,于是拿起笔来文白搀杂,弄得非驴非马。想来这是事实,但应否归咎于学文言却还要分析。我个人看,这现象的根源恐怕是:一、现代汉语没有学好,不能随心所欲地表意;二、还不了解文白的关系,甚至错误地认为,搀用一些文言可以抬高现代文的声价。但这现象也可以说明一种道理,就是想要古为今用,必须今已经通了,对古也有相当的认识。因为文言尚未学会,你就不知道它有什么优缺点,也就不能借之为鉴;现代文不通,没有定形,你就不能以之为本,来吸收身外的营养。由此可见,所谓行文借鉴,在学习文言的进程中是后期的事。后期,却并非不重要,因为既然要学,就总会有后期;又,如果有提高现代文的作用,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重视它。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以文言为借鉴,做法当然不出两个方面:一是正面的,取其优点;二是反面的,避其缺点。取,避,先要知道什么是优缺点。尤其要注意的是如何取,如何避。写文章,偶尔引一两句子曰、诗云之类,以增强内容的分量,当然可以,但这引文还是以文言的面貌出现,没有“化入”现代文,并不是本文所谓借鉴。另一种情况是,兴之所至,随手抓来一些文言词语,放在现代文里,圆凿方枘,文白不能水乳交融,更不是本文所谓借鉴。借鉴,要取其神而遗其形;或者偶尔采用少数词语,这虽然是取形,放在现代文里却顺理成章,能够更恰当地表意,像鲁迅先生的有些作品那样,当然也未尝不可。总之,要把来自文言的东西“融会”到自己的笔下,而不是“搀杂”在自己的文章里。 取其神而遗其形,如果能够做到,水乳交融没有问题。问题是采用少数词语,要怎么样才是“融会”而不是“搀杂”。情况千变万化,很难具体说明。勉强说,可以用耳朵作个尺子,量一量,凡是听起来生硬,明显觉得不像日常说话(包括谈论学术问题)的,是“搀杂”而未“融会”,反之是已经“融会”而不是“搀杂”。自然,这也要听的人有现代语文的普通修养才成。 就词语说,写现代文,来自文言的助益有两条路径。一是直接输入,像一些老前辈作家,文言资本雄厚,下笔随手拈来,文中有时出现文言词语,就是这样。初学,文言资本有限,在这方面不能学,也不必学,因为弄不好会画虎不成反类狗。另一条路是间接输入,就是熟悉文言之后,写现代文,选用词语可以面较广,意较确,因为现代汉语的词语,绝大部分与文言词语有传承关系,熟悉文言词语的底细,使用时就容易量才为用,左右逢源。 学会文言有助于选用词语,这虽然是事实,却很难证验,很难在做法方面讲出什么具体道道来。那么,还有什么能言传的值得借鉴的呢?也还有一辈。这可以分作三个方面说:一、避免误用,二、吸取优点,三、引为教训。 一、避免误用 上面说过,文言与现代汉语有待承关系,所以现代汉语里有不少东西,到现在还有明显的来自文言的痕迹,其中最突出的是成语。这类东西,比喻说是进口的,有人还不很熟悉其用法,因而使用时就可能出错。如下面的例就是。 (1)这样的新疗法应该公·诸于世。 (2)我们植树大队于下午五时凯·旋而·归。 (3)主犯坦白交·待了罪行。 (4)以为可以如愿以偿,结果是黄·梁梦一场。(5)人人积极主动,·日·以·继·夜地干。 (6)学数学更要按·步就班地来,不能三级跳。 (7)要动脑筋,闯新路,不要总是·固步自封。 (8)开始学可以·一步·一趋,但不能总是这样。(9)虽然年老体衰,也要雄关·漫·道再越。 (10)这不能视如·敝·帚,随手扔掉。 (11)有些货脱销已久,却无人·问·津。 (12)我是·老·骥·伏·枥,干不了什么了。 例(1),“诸”是“之于”的合音,说“公诸于”,等于说“公之于于”,当然是错的。例(2),“凯旋”是唱着胜利歌回来,以下加说“而归”,等于说两次“回来”,不妥。例(3),“文待”应作‘交代”,这用的是《左传》庄公八年“及瓜而代”的典故。例4),“黄梁”应作“黄粱”,这用的是唐人小说沈既济《枕中记》的典故:一个姓卢的读书人在邯郸客店枕着吕仙翁的枕入睡,享尽荣华,及至醒来,“主人蒸黍未熟”。“黍”是“粱”,不是“梁”。例(5),“日以继夜”的意义是用白天继续夜里,也就是夜里干不完,白天接着干,自然不合情理;应该说“夜以继日”。例(6),“按步就班”应作“按部就班”,“部”“班”都是总机构之下的小单位,“步”不是。例(7),“固步自封”应作“故步自封”,这用的是《庄子·秋水》寿陵余子往邯郸学行不成,“又失其故行”的典故,“故”是旧有的意思。例(8),“一步一趋”应作“亦步亦趋”,这用的是《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的典故,意思是照样学,不是一步一小跑。例(9),“漫道”是随口说、莫要说的意思,这里指漫长的道路,是错解词义。例(10),曹丕《典论·论文》有“家有弊(敝)帚,享之千金”的话,一般用“敝帚”都本此义,表示自己看重。这里应用“敝展”,例(11),“问津”表示求、取或买,这里应说无人过问。例(12),曹操《步出夏门行》说:“老骤伏枥,志在千里。”这里表消极的意思,不对。像这类说法,如果我们熟悉文言,了解词语的出身和性格,使用时就不会出错了。 二、吸收优点 与以上说的避免误用相比,吸收优点的情况比较复杂,比较抽象。可是更重要,因为写现代文,借文言为鉴主要是在这方面。我们都知道,在遣词造句、组织篇章,以及记人记事、抒情写景等方面,文言有许多优点,能不能把这些优点吸收到现代文里,做到功效显著而不留痕迹呢?自然不很容易。但只要用心,多体会,勤练习,逐渐接近还是可能的。用心,要由认识文言的优点起,走向自己笔下有意地求形似,并渐渐过渡到无意地得神似。形似,神似,都比较难说;以下着重说说文言的优点,也只是举例,供学习文言而想多致用的人参考。 1.简练。我们读文言作品,都会感到文言有个明显的特点,句子和篇幅都比较简短,因而显得干净、充实、紧凑。简短,原因的一部分是词的字数比较少:文言使用单音词比较多,到现代汉语里,许多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了。但主要还是由于句子短和篇幅短。自然,长短是形式方面的事,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如果表现某种内容需要长,当然也未可厚非。不过也要承认,常常有这种情况,本来可以短,甚至短了表现得更鲜明,有些人却惯于用长句,写长篇。像这种情形,就应该尽量学习文言,把可有可无的字和别扭的说法去掉,以求短小精悍、干净利落。 2.词汇丰富,表达方法变化多。这种特点也是很容易觉察的,比如同是一千字的文章,统计用词的数目(重复的不计),文言比现代文一定多好多;表现相类的意思,文言可用的形式也比现代文多。多,其结果不只显得灵活,而且常常能够更确切,所以值得仿效。 3.由修辞的角度看,炼字的工夫深。在这方面,文学史上流传的故事不少,如“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之类,虽然过于在这上头耗费精力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但是认真求好,不草草了事的写作态度还是可取的。 4.写情写景长于造境。文言里有不少大家熟悉的名句,如文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词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曲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都能用少数文字点染,画出一种优美的境界。现代汉语或者由于不注意,或者由于句法松散、冗长,已经不大有这种本领。能不能以文言为借鉴,在这方面有所创造呢?这就有待于作家们努力了。 5.委婉。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一个特点。表现在多方面,由谦称到避讳等等都是。其中不少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如上书一定要说“死罪死罪”之类。但也有一些,如《论语·先进》:“非曰能之,愿学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资治通鉴》卷六十五:“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都是意思很真率而话说得很委婉,显得比直说巧而得体。现在,需要这类辞令的机会大概不多了,不过在适当的场合,直说显得粗野莽撞的时候,学学文言的这种手法还是有好处的。 6.注意句法整齐。文言作品着重修辞,办法比较多。有些比较琐细,可以从略;这里只想谈两个方面,句法整齐和声音和谐。所谓句法整齐指字数相同(少数只是相近)的语句的重复。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散行,如“寺西有园,多饶奇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中有禅房一所,内置祗园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加。”(《洛阳伽蓝记》)二是对偶,如“遥衿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滕王阁序》)三是排比,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谏逐客书》)这样运用整齐的句式表情达意,我们读了会感到内容更切实,更显豁,而且形式上有回环往复之美(其中有音韵美的因素)。现代文想照猫画虎自然有困难,但是在适当的地方酌量用一下,是一定会起不小的修辞作用的。 7.声音和谐。这比较多地表现在骈体,尤其是诗词方面。办法是调平仄、用对偶和押韵。我们写现代文,一般用散体,似乎与声音和谐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尤其是调平仄,在散文里也未尝不重要。比如平行的两句,都是平声或仄声收尾,就不如用一平一仄或一仄一平收尾;在一句里,比如达意要用四个字,而两种说法都通顺,与其用平平平平或仄仄仄仄,就不如用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当然,希望散文做到声音和谐,要求像是高了些,细了些。但这情况还可以从另一面看,辨别声音和谐的能力、喜欢声音和谐的爱好是人本来有的,只要动笔时多多注意,养成修辞的习惯,即使不能句句抑扬顿挫,但做得好一些还是不难的。 8.风格的百花齐放。写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现代文自然也是这样,但没有在文言作品中表现得那样显著。风格是作家的才能、学识、性格、兴趣等在文字上的表现,像是不可学,其实不然。苏东坡的文章以奔放流利见长,有人说这是得力于《庄子》,还有人说是得力于《华严经》,如果是这样,那就是学习他人的风格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学风格还可以兼采众长,不主一家。学习某作家的风格,化入自己的笔下,这自然是比较难的。但多用心,慢慢来,点点滴滴地吸收还是容易做到的。比如我们已经熟读了先秦的主要典籍,体会到《论语》的风格是朴厚,《庄子》是飘逸,《荀子》是谨严,等等,然后可以就自己的性之所近,心之所好,在自己的文章里,先是有意地模仿,以后渐渐成为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得其神理。我国旧时代作家如林,各有各的风格,多体会,多学习,结果就会如蜜蜂的杂采而酿成自己的蜜,收获是不可限量的。 学文言,正面学其优点,可走的路还有很多,只要细心摸索,不难由以上的例类推而得之。 三、引为教训 任何人类创造的事物都有好有坏,文言作品自然也不能例外。好坏的情况相当复杂,就汗牛充栋的大量典籍说,有的很好,有的很坏,有的大醇小疵,有的很少可取,有的瑕瑜互见,有的可上可下;就一种书或一篇文章说也是说样。有好处,我们要容纳;有坏处,我们要唾弃。但唾弃的办法是消极的,不如更进一步,了解坏处的所以然,把它当作反面教员,引为鉴戒,以期不在现代文里蹈其覆辙。 文言作品的缺点,常见而比较明显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于内容方面,是言之无物;一类偏于表达方面,是不能平实自然。 先说内容方面。文言作品是旧时代的人写的,旧时代的人,思想受旧时代的影响是自然的,对此,我们不应该苛求。但是提笔写作,不管你旧到什么程度,总要有所信,有些见识,并且能够说得合情合理。有些作品不是这样,而是内容很贫乏,专在文字上耍花样。这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极力求秾丽,修饰铺张,像隋朝李谔所批评:“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由汉朝起直到初唐,不少赋和骈文就是这样。一种是虚张声势,“呜呼”“盛矣哉”一大堆,由表面看像是有所感而发,慷慨激昂,煞有介事,仔细一推敲,却完全是背诵老调,毫无新意。像吕祖谦的《东莱博议》和其他人的一些史论就是这样。一种是无病呻吟,心中本来没有实感,饱食之余,附庸风雅,也装腔作势地说说愁,抹抹泪,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扮演。像有些男作家写《寡妇赋》和《闺思》之类就是这样。 再说表达方面。写文章是为抒情表意,所以能够“辞达”就好。可是有些人不以此为满足,偏偏要字面上不同凡响,其结果是既不平实,又不自然。这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极力求古奥。旧时代的读书人,几乎都厚古薄今,人是古的好,文章也是古的好。像明朝的前后七子就更加厉害,主张文必秦汉。其实所谓学秦汉,也只是多用些古字,多用些怪句式,结果是诘屈聱牙,生硬别扭。一种是在词句方面讲究气势,如唐宋以来的有些大家的有些篇章,读起来像是音节铿锵,仔细吟味,总觉得在形式方面用力过多,不是以内容说服人,而是以腔调吓唬人,不像读朴实自然的文章那样心平气和。一种是极力造作,避熟就生,以求出奇制胜。像明朝晚年竟陵派的文章就是这样,拿到手里,想读,却不能顺流而下,甚至不反复捉摸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集缺点之大成的是元明以来的八股文,用钦定的格式起承转合,代圣贤立言,表面头头是道,骨子里却强词夺理,虚夸疲弱。幸而现在读这种文体的人很少了,谬种不至原样地流传;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借尸还魂的危险还是可能有的,所以至少为了防患未然,以文言中的严重覆辙为鉴戒还是必要的。 ------------------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1] 本页[12] 下一页[13] 尾页[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学习励志 最新文章 |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
名言警句大全 |
诗词读写丛话 |
文言和白话 |
爱弥儿 |
中学生成功法 |
品贤文谈做人 |
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
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