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名人传记 -> 陶渊明传 -> 初仕第三 -> 正文阅读

[名人传记]陶渊明传  初仕第三 [第3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陶渊明传: 初仕第三

                     1

  桓温死后,他的弟弟桓冲是中军将军,都督扬州、豫州、江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成为家族的首领。而桓温的南郡公爵位则由年仅四岁的小儿子桓玄继承。桓温后半生处心积虑想篡权夺位,但他弟弟桓冲却是个老实人,对朝廷忠心耿耿。

  朝廷这方面呢?由尚书令王彪之和尚书仆射谢安共掌朝政。谢安请孝武帝的堂嫂崇德皇后(晋康帝皇后庾氏)临朝摄政,崇德皇后是他的外甥女,临朝摄政后他就可以借此操纵时局,削弱桓家势力。桓冲当然明白谢安的用意,但他不仅不争权,反而提出要照顾谢安的名望,希望把大权让给谢安。朝廷巴不得,就调他为徐州刺史,坐镇京口(今江苏镇江),而让谢安兼领了扬州刺史。扬州是京城建康的所在州,掌握了扬州就在军事上使京师的安全有了一些保障。

  就在他加领扬州刺史不久,有一天会稽郡上报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事迹,谢安阅后,十分感动,当即表奏皇帝,给祝英台立了“义妇冢”。

  孝武帝十四岁亲自执政后,又给谢安加官为中书监、录尚书事。谢安的侄子谢玄被任命为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安以尚书仆射兼任都督扬州等五州诸军事,掌握了一定的兵权。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下令把侨居淮北的居民全部迁移到淮南,在淮河以北坚壁清野;二是让谢玄在京口招兵买马,把这些淮北过来的流民和亡命之徒全部收罗起来,建立一支新的武装“北府兵”。这些人本人或祖辈大都遭受过北方胡人的压迫和四处流亡的痛苦,意志顽强,骁勇善战,再加上齐全的装备和精心的培训,成为一支新兴的军事力量。

  这时北方的前秦强大起来,吞并了前燕,又平定了前凉(汉族北方割据政权,承认东晋)和代国(鲜卑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前秦皇帝苻坚有了挥戈南下征服东晋的打算,公元378年(晋孝武帝太元四年)二月,他派十万人马攻破襄阳,五月,又向淮南发动攻势,遭到了顽强抵抗。第二年春,谢玄先派一万多北府兵去援救彭城,救出了被秦军包围在彭城的晋军,又在三阿(今江苏高邮)以五万北府兵大败已成强弩之末的秦军,初露锋芒。但苻坚不甘心失败,准备倾全国兵力大举南进,不征服东晋统一天下誓不罢休。

                    2

  陶渊明回家之后又在园田居过了三年多耕读生活,直到公元376年(太元元年)才结婚成家,婚后离开园田居,移居到寻阳县城,这年他二十五岁。五十五岁时写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中有这样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可见他是二十五岁的时候离开园田居的。

  他移居到寻阳县城干什么呢?当了教书先生。陶渊明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感士不遇赋》里,有这样的话:“余尝以三馀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有人就认为他是那一年才开始教书的,真是迂腐得很。我推想陶渊明教授生徒是从二十五岁成家后移居到寻阳县城开始的。

  为什么要移居呢?成家之后就要考虑将来添丁加口的问题,那时又不实行计划生育,孩子多了恐怕养不活,需要到县城里找一份工作赚点钱。叔父陶夔已经是桓冲的参军,在寻阳县当然有很大的面子,就帮陶渊明在寻阳县的庠序(就是现在的学校,古代教育以私立学馆为主,官宦人家的子弟才上庠序)里找了这么一份教书的工作。孟嘉生前主管荆、江几州的教育工作多年,在州郡学官里也还有一些老关系,陶渊明去了以后,倒没有人为难他。

  有了这么一份领俸禄的工作,农忙时再回家干农活,全家人的心里塌实多了,就等着下一代出生了。但新媳妇的肚子始终没有动静,把孟老夫人急得不行,干着急也没有办法。

  陶渊明教了四五年书,认识了寻阳县的不少官员,他的文才逐渐显露出来。那篇《闲情赋》被友人抄去流传开来,传到了当时的江州刺史王凝之手里。王凝之看了《闲情赋》以后,很欣赏他的文笔,就让他到江州来做别驾祭酒。


                      3

  王凝之何许人也?这祭酒又是个什么官呢?

  王凝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谢安的侄女婿,他的夫人就是那位对着漫天飞雪吟咏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女才子谢道蕴。

  王羲之是王导的堂侄,家居会稽,庾亮接替陶侃到江州后,请他来当参军,后来又升作长史,这样他就来到了江州。庾亮临死前向朝廷推荐王羲之作江州刺史,得到了朝廷的同意,这样王家在江州就有了根。后来王羲之到京城去做朝官了,江州刺史也换了好几任,现在又传到他的儿子王凝之手上。

  王羲之有五六个儿子,都很有出息,只有这个王凝之是窝囊废。谢道韫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他,后来回娘家诉怨,说自己的婚事不如意,认为丈夫一钱不值。谢安安慰她:“哎呀你就知足吧,王羲之的儿子你还不满意,你还想找什么样的人?”谢道韫说:“瞧咱们谢家的叔伯、兄弟,个个都是名臣、名将、名士,让我到王家天天对着一个酒囊饭袋,我当然不甘心。其实王家的子弟也都是一表人才,可就是让我摊上了这么个废物点心!”原来王凝之不仅其貌不扬,也没什么才学,整天只知道炼丹念咒,在官不为官,当家不顾家,根本就不干正事……讲到这里,还得先讲一讲“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东汉末年沛国丰县人张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在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创立的,传播道教思想,用符水法咒给人治病。因为入道的人要缴五斗米,就被称为“五斗米道”,张陵被尊称为“张天师”。五斗米道在益州、雍州、梁州一带普遍流行,到张陵的孙子张鲁手上,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割据三十多年,才被曹操收服。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是由太平道的首领张角三兄弟发动起来的。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太平道销声匿迹,五斗米道接着繁荣昌盛起来,张鲁的割据政权虽然被收服,但五斗米道不仅没有灭亡,反而信徒日众。西晋时期开始进入官府以及朝廷大臣家中,到了东晋,势力就更大了。王羲之就是一个虔诚的五斗米道的信徒,他家世代信奉五斗米道,但还没有一个人像王凝之那么痴迷狂热。

  要想知道王凝之对五斗米道痴迷到了什么程度,就请看他是怎么死的。公元399年(晋安帝隆安三年)爆发了孙恩起义,起义队伍从海岛(今舟山群岛)出发,先攻占上虞,进而进攻会稽。当时王凝之已经离开江州回到老家会稽,任会稽内史。

  一听说起义军要来攻城,王凝之立即钻进会稽内史府的道室,在天师像前,时而跪拜,时而伫立,口中念念有词。他一边焚符念咒,一边用桃木宝剑在空中挥舞,好似在指挥千军万马。僚属们请他发兵抵御孙恩,他说:“你们慌什么?我已经请到天兵天将,每条道上都屯扎了几万天兵,他们打不进来。”

  一直等到起义军打到城下,王凝之才听凭僚属调集人马登城防守。起义军将会稽城围得铁桶一般,不久就破城而入。王凝之和他的几个儿子都被乱刀砍死,他就这么糊里糊涂丢了命……

  光是信五斗米道还不要紧,他还把这一套带到官衙里,在江州刺史府里也设置道室。不管在家中还是在府中,不分白天黑夜,他都呆在道室里炼丹念咒,行道拜鬼,把个刺史衙门搞得乌烟瘴气。

  王家政、教不分,就是政事也弄得跟道教有关,“别驾祭酒”这个官职,就跟五斗米道有关。东晋时王权衰落,政出多门,各州的官吏设置并无定制,别驾祭酒这个官职,就只有江州才有,它是王羲之当上江州刺史后才设置的。

  原来五斗米道有专职的道教徒,初学的称鬼卒;能为道徒或病人进行请祷仪式的是鬼吏或称奸令;而确立信仰、能专门讲授老子《道德经》的,才称为祭酒;再往上就是系师、嗣师,就到顶了。王羲之设立别驾祭酒,一是为了假传统官职之名取道教祭酒为治之实,二是为了自己行道拜鬼时方便一些。在王羲之时代,别驾祭酒的地位还比较低,工作也比较少;等到王凝之当了刺史,他让别驾祭酒“居僚职之上”,比一般的僚属地位都高,要管“兵、贼、仓、户、水、铠之属”,也就是武器督造、地方治安、钱粮储调、户口田赋、农田水利、军服供应这么多工作。

  县上头是郡,郡上头才是州,想当年陶侃是从寻阳县的小吏做起,可陶渊明一踏上仕途就做了州里的高官,比曾祖父当年的起点高多了。他要是一门心思往上爬,前途不可限量。但自幼接受儒家经学教育的陶渊明,在这么一个痴迷道术、愚蠢透顶的刺史手下,在这么一个乌烟瘴气的衙门里,又如何能够干得长呢?


                    4

  公元380年(晋孝武帝太元五年)的春天,江州刺史府。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由别驾从事史郭若虚带路,来到王凝之的道室。

  进入到暗无天日、烟熏火燎的道室,陶渊明看到了盘腿端坐在张天师画像前的王凝之。他正在读书,不知是真看得入神,还是故意摆架子,进来了两个人也不抬头看一眼。

  “明公,陶祭酒到了。”郭从事走到他耳畔轻声说道。

  王凝之放下书,抬头打量陶渊明。他面黄肌瘦,几绺山羊胡须在胸前飘拂,拂弄着胡须的手青筋毕露,手指又细又长。陶渊明在心中暗想:难怪王家的字写得这么好,手都长得跟别人不一样。王凝之虽然愚暗昏庸,但染缸里面不出白布,他毕竟是王羲之的儿子,草书和隶书还是很有功力,谁要是得到了他的一幅字,也是爱如珍宝。再看他放下的那本书,是《老子想尔注》。

  陶渊明上前躬身施礼道:“参见刺史大人。”

  王凝之也不还礼,仍然端坐在坐榻上说:“不必拘礼。你就是写《闲情赋》的陶元亮先生吗?”

  “正是在下。”陶渊明心中不快:是你叫我来做祭酒的,还明知故问什么?

  “看了那篇赋,老朽十分钦服,非常想见到先生,今日一见,果然是文如其人,风流儒雅、少年倜傥啊!”

  “大人过誉了,区区小作,尘秽视听,何足挂齿。”

  “听说先生是长沙公的后人,是哪一支的?”

  “渊明祖父是武昌太守。”陶渊明心里明白:这也是明知故问。

  “先生是名门旺族之后,所以才有这么好的才学啊。尊叔现在桓大将军府做参军,老朽久仰大名,也曾见过几面,只是无缘倾谈讨教。他回来的时节请你告诉我一声,我想登门拜望。”

  “岂敢岂敢,应该是家叔来拜望大人才对!”

  堂堂刺史怎会看得起一个小小参军?不过是想通过陶夔和桓冲拉关系罢了。看来他不只是看中我的文才,还看中我有这么一个在大将军府做参军的叔叔。陶渊明心里又多了一个疙瘩。

  “郭从事,陶先生的官服官帽都准备好了吗?”王凝之又问郭若虚。

  “早准备好了,只等陶大人走马上任。”

  “那好吧,陶先生,你今天就把衣服换了,让郭从事带你在府里转转,熟悉一下地方,明天就可以居位理政了。其实做官并不比作文难多少,只要懂得无为而治的道理,不作怪就行了。”

  “大人赐教,晚生铭记在心。”陶渊明见王凝之闭上了眼睛,接着说,“要是大人没有别的指教,晚生告退了。”

  “好吧,刚来不太明白的地方就问郭从事,熟了就好办了。”

  陶渊明从道室里出来,重新见到太阳,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问身边的郭若虚:“我看刺史大人的气色,似乎不大好?”

  郭若虚低声说:“他在练闭谷功呢,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气色还好得了?”

  “一点东西都不吃?”

  “也不是,听说只吃药石,我也没见过是什么东西,他只在一个人的时候才拿出来
吃。”

  “石头怎么吞得下去?”

  “大概是磨成了粉吧,叫作‘五色石膏散’。”

  “原来如此。”


                      5

  想当初别驾从事史郭若虚来到陶渊明家,告诉他刺史王凝之要征聘他为别驾祭酒,问他愿不愿意赴任,陶渊明还犹豫了一阵。他早听说这位刺史在官府里设置道室,装神弄鬼,不是励精图治之人,去了恐怕跟他合不来,但又想到自己已近而立之年,如果不出去做一番事业,终老田园,又实在是不甘心。这次机会错过,也许就没有下次了。自幼饱读经书,知道圣人所说忠君报国大济苍生的道理,江北为胡人所乱,已经五十余年,北伐大业未举,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身为长沙公陶侃的后代,怎么能够袖手旁观呢?母亲让他给在京口大将军府的叔父陶夔去信,征求他的意见,陶夔回信也极力劝他抓住眼前这个进入仕途的机会,拿一份国家的俸禄,让老母姣妻过上比较安定富足的生活,陶渊明只好走马上任了。

  可这个别驾祭酒还真是不好干,管的事情太多太杂了,还都是扯不断理还乱的麻烦事。就说户口田赋吧,当时的赋税是按人头收的,桓温三次北伐,连年征战,江州人口锐减,赋税也就比以前少了好多,而豪强地主为了逃避赋税,都将新增的人口隐瞒不报,长此下去,国库就越来越空虚了。陶渊明带着人下去查户口,那些豪门望族根本就不把小小祭酒放在眼里,碰了好多钉子之后,他才明白只要王凝之不下决心,户口就根本查不清楚。可王凝之天天躲在他的道室里不出来,陶渊明去进见,他总是讲些无为而治的道理,根本就对查户口不感兴趣,更不想得罪那些豪门望族,国库空虚不空虚,他才懒得管呢。陶渊明要是去多了,他还给脸色看。

  再说案件,各郡县交到州里的案子并不多,可只要交上来的都是难以查办的大案要案。为什么难以查办呢?还不是查到了那些土豪恶霸的头上,查不下去了。这些土豪恶霸有的在京城里有靠山,王凝之根本不敢得罪;有的是大将军府的座上客,王凝之还要求他们在桓冲那里说好话;有的给王凝之送了不少贿赂,他自然是拿人的手软,有意袒护了。这些案子费了陶渊明不少精力,可还是一件也无法查办,最后他干脆把送来的案卷堆在那里,翻都懒得翻了。

  大将军府不断派人来,要粮要钱要兵器铠甲。要粮,各个郡县收不上来粮食,陶渊明又有什么办法?要钱,江州府的国库已经很空虚了,维持自己的开支都是勉强,再给他们自己的官吏士卒都要发不出俸禄了。要兵器铠甲,那是给多少都不会够的,这次给了下次再来要再给什么?陶渊明只好极力搪塞,逼得没办法再给一点,后来干脆避而不见,推给郭若虚去接待。

  还有人给陶渊明送礼,陶渊明听母亲说过外祖父孟嘉从来不收礼,又想起曾祖父陶侃送鱼给高祖母遭到斥骂的故事,如何肯收?这些送礼的人比苍蝇蚂蚁还能钻能爬,真不好对付。整个衙门上上下下都收礼,突然冒出这么个出污泥而不染的别驾祭酒,大家都看他不顺眼。渐渐的陶渊明也感觉到了,就萌生去意,不想在这个污秽腌臢的江州刺史府再呆下去了。

  这时到了播种插秧的季节,按照惯例州里要派人下去劝农,也就是监督播种插秧的情况。陶渊明想到春天的田野,想到青青的禾苗,想到可以离开官府呼吸几天新鲜空气,就提出自己带着人亲自下去。这个劝农的活没什么油水,大家都不想去,自然乐得让他去。他和别驾从事史郭若虚比较谈得来,郭若虚也愿意陪他,就一块去了。

                      6

  陶渊明来到田埂上,看到一位须发斑白的老农在水田里插秧,不觉出了神。他的皮肤晒得黝黑,身子骨依然硬朗,手里的秧苗“唰唰唰”地插到水田里,就像小鸡吃米一样,又快又整齐。老人回头看到几个当官的在看着他,就直起身子,走过来搭话。

  “老人家,这么大年纪还插秧啊?”

  “是啊,官大人,孩子们还没有我利索呢。少一个人就得多插两天,误了节气收成就不好了。”

  “是啊,”陶渊明扭头对郭若虚感叹道,“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要是都像这位老人家,收成还会不好吗?”

  “嗨,收成好又有什么用?”老农感叹道,“有多少能吃到自己嘴里?这些年的租税啊,一年比一年重,日子实在是没法过了。要是再赶上水旱兵灾,弄得颗粒无收,全家就只好去逃荒要饭。”

  陶渊明沉默不语,不知该对老农说什么。
  “可田总得有人种啊,不然你们这些当官的,还有那些当兵的,都吃什么?”老农笑道。

  “我也是种田人,去年还在插秧呢,”陶渊明情不自禁地说,“只是今年公务在身,才没有回去插秧。现在还惦记着家里的秧苗都插下去了没有。”
  “你是……”老农疑惑地看着他。

  “这是陶祭酒,”郭若虚说,“是长沙公的后人。”
  “长沙公……”老人思索了一下,“哦,我想起来了,长沙公陶大司马,我们江州啊,还只怕是陶大司马主事的那些年月,日子好过点。你是长沙公的后人,怎么会种田呢?”

  这个问题把陶渊明难住了:说自己家道已经衰落不得不种田养家,不妥;说自己喜欢种田爱好插秧,也不妥……想了半天他才说:“古代的虞舜和夏禹,都是圣人,尚且亲自耕种稼穑,何况我呢?”

  老农瞅着他发楞,看来是不知道虞舜和夏禹何许人也,陶渊明等人只好告辞了。

  湛蓝的天宇就像被洗过一样,几抹乳白色的微云轻轻流向远方,远处的山峦间氤氲着似有若无的烟雾,在清风里舒卷升腾。长河里春水已经涨满,要不是身着官服足登高履,真想把脚放到里头洗一洗陶渊明不由得想起了《论语》里的曾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沂水河里洗个澡,然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再唱着歌回去,这才是圣人做的事情啊。

  “你看这田里的秧苗,”他对郭若虚说,“风一过来两片长叶子直晃悠,就跟小鸟要飞起来一样。”

  “还真是的,”郭若虚点点头,“要是这些秧苗都飞到了天上,那才好玩呢……想不到陶兄来了诗兴?”

  “整天关在衙门里,俗务缠身,弄得人焦头烂额,哪里还有什么诗兴?要想写诗,还真要出来走一走,古人不就是外出采风吗?”
  “那我就等着拜读陶兄的大作了。”

  “我想就以‘劝农’为题,写一首诗。”
  “劝农?那有什么好写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掉一颗汗珠摔八瓣,哪里有诗啊?”

  “那你就等着替我斧正吧。”陶渊明想着老农给他提的那个问题。


                     7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在遥远的上古,人类降生,傲然自得自给自足,生活得朴素而又真诚。“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后来萌发了机智奇巧,使人口不断增加,谁来养活这么多人呢?伟大的哲人想出了办法。

  “哲人伊和?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哲人是谁呢?就是后稷。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耕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大舜亲自耕种,大禹从事稼穑,《周书·洪范》是非常久远的典籍,记载的八政第一条就是民食。

  在开头的两段里,陶渊明不是在写诗,而是写了一篇论文,强调了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的根基,是圣人亲自做的事。下面就写到劝农时见到的田野里的景色了……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乔木繁荣,和风清穆。”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吗?你总该看到了满眼的春色。高大的树木生机勃勃,原野上到处是和风吹送。“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男男女女都出来踏青游玩,情投意合的在嬉戏追逐。采桑养蚕的农妇清早就上了树,种田管水的农夫夜里在田间留宿……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冀缺携俪,沮溺结耦。”节气时令容易错过呀,雨水调匀的日子也难长久。大家赶快动手一起干吧,我来给你们讲两个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个冀缺,就带着妻子一块在田野里耕种,后来被晋文公看上了,成为上卿,处理国家大事也很有才能,所以你们不要觉得种田就等于没出息,不劳而获才丢人呢。长沮和桀溺是孔子钦佩的贤人,他们俩总是共同劳动,一左一右,自食其力……陶渊明来给我们上课了:“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看看这些古代的贤者隐士,尚且在田野间劳作奔走,何况我们芸芸众生,怎能宽衣博带、闲坐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冀?”人的一生应该勤勉,辛勤劳动才不会缺吃少穿。老是贪图安逸享乐,到了年终岁尾就要忍饥挨饿。“担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粮食没有储藏充足,到时候只好啼饥号寒,看看那些勤劳的伙伴,你怎么能不感到羞惭?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董乐琴书,田园不履。”陶渊明心里一直有两个疙瘩,那就是孔子瞧不起来向他请教稼穑园圃的樊须,董仲舒呢,只管读书弹琴,从来都不到田园里去。两位儒家的大圣人,都鄙视耕种稼穑,这让尊奉儒家陶渊明好不难堪,如何自圆其说呢?“若能超然,投迹高轨,敢不敛衽,敬赞德美。”假如你能够超凡脱俗,那你可以学着他们的样也去当圣人,我当然不敢不恭恭敬敬,对你献上赞美之辞……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成不了圣人,如果你还要天天吃饭,那还是别拿两位圣人的话作借口,老老实实地去田里种庄稼吧。

  陶渊明在驿馆里写完了这首《劝农》诗,心里很高兴:明天再有人问他为什么种田,他就可以把这首诗拿出来了。这也算是为了配合当前形势写的一首宣传诗吧。


                     8

  陶渊明劝农完毕,回到府衙,看到院子里堆满了木头,每根都有两三丈长,十四五围(两手拇指和食指相合的约略长度),大兴土木准备修建什么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王凝之要在刺史府里修一座道观。可江州的国库已经很空虚,哪来的钱呢?再一打听,原来是挪用了加固湓浦口长江堤防的钱。

  陶渊明一听就着急了,马上闯进了王凝之的道室。王凝之正拿着一把桃木宝剑手舞足蹈,念念有词,案上的香炉冒着青烟,香炉下面压着一张符。

  “明公,”陶渊明喊了一声,王凝之似乎没听见,还在那里跳大神,他又喊,“明公,明公……”

  王凝之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是陶渊明,马上拉长了脸:“是陶祭酒啊,有什么事吗?”
  “在下听说要动用加固长江堤防的钱粮修建道观,果有此事?”

  王凝之坐到榻上,闭上眼睛养了半天神,才哼了一声:“嗯……”
  “万万不可!春归夏至,雨水频繁,一旦长江上游江水暴涨,湓浦堤防溃口,就会生灵涂炭啊!”

  “祭酒多虑了,”王凝之翻起眼皮瞪了他一眼,“老夫夜观天象,今年将是旱灾,长江堤防,根本不需要加固。”

  “万一……”陶渊明本想说“万一算得不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就是旱灾也需要引水保苗,也需要钱粮啊。”

  “老百姓自己会引水保苗的,他们才是种田人嘛。我修道观也是为了旱年祈雨、水年唤日,也是为了造福苍生啊。只有修好道观才能引来高人,引来了高人才能呼风唤雨,保我江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可是……”
  “陶祭酒,你不是谏官,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行了。修道观的事情,我还准备交给你呢。”

  “啊……”陶渊明的脑门出汗了。
  “你去找吴主簿交接一下吧。”
  “那……在下告退了。”
  陶渊明从道室里出来,不去见主簿,而是找到郭若虚,问道:“往年旱灾水灾,刺史都算得准吗?”

  郭若虚看着陶渊明那副认真的样子,“扑哧”一声笑了:“哪里算得准?但是真来了水灾他也不怕。”

  “何以见得?一旦长江堤防溃口,生灵涂炭,朝廷不会怪罪吗?”
  “别处的堤防都不能溃口,就是江州的堤防可以溃口。”
  “岂有此理?”陶渊明更奇怪了。

  “你想想,江州的下游,是京师建康,是万万不能受灾的。江州的堤防要是太结实了,一旦水流到下游溃了口,朝廷才会怪罪呢。”

  陶渊明楞了半天,又问道:“那为什么朝廷每年还拨专款加固堤防呢?”
  “还不是做做样子。”
  “原来如此,他是有恃无恐啊!”

  “你来的时间太短了,好多事情还不明白。”郭若虚笑道。
  “我就算不能拯民于水火,也决不替他修建道观!”
  陶渊明斩钉截铁地说完,转身就走,回到住处后摘下官帽脱掉官服,卷起铺盖就回家了。


                   9

  陶渊明回到家里,把事情的经过跟母亲妻子讲了,告诉她们自己已经辞去了别驾祭酒的官职。她们没有责怪陶渊明自己一个人就拿了主意,反而担心今年会不会真是水灾。如果真是水灾,堤防又溃了口,就算人不会淹死,田里的庄稼肯定是完了。

  当天晚上陶渊明才知道,妻子怀孕了,原来母亲和妻子怕他在官府里分心,想瞒一段时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而立之年能够做爸爸,陶渊明自然高兴。但他又想到孩子一出生,生活就更艰难了。自己在这个节骨眼上辞去别驾祭酒的官职,有点对不住家人。不过陶渊明也不后悔,既然读了经书明白了圣贤讲的道理,就要身体力行,任何时候都不能活得没有气节。官不做了,为了将来的生活,还是去教书吧。

  陶渊明又回到庠序,继续当他的教书先生。好在这一年还真是旱灾,江州百姓算是躲过一劫。

  过了几个月,郭若虚又来到陶渊明家里,说吴主簿到桓冲的大将军府里当了参军,王凝之又要请他去当主簿,官比祭酒还要大。陶渊明猜测王凝之是想让自己回去替他吹嘘他的道法有多么高明,夜观天象算得多么准……就推说妻子即将临盆,他实在走不开,死活也不肯去。郭若虚劝说无用,只好回去复命了。

  谁知到了第二年,妻子竟然难产死了,肚里的孩子只伸出了一条腿。给妻子办完丧事,陶渊明万念俱灰,想写一首诗悼念亡妻,却什么都写不出来。这一年他整三十岁。


  还要提一笔的是,高僧慧远正是在这一年寄居庐山东林寺的,那年他已经四十八岁了。寻阳县就在庐山脚下,但从不相信佛教道教的陶渊明自然不会去,他们的交往要等二十五年之后。
 


--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名人传记 最新文章
中外作家辞典
共和国大将张云逸
中国历代大儒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巨人百传丛书
管子传
老子传
撒切尔夫人传
隆美尔传
罗荣桓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2 12:06:12  更:2021-07-02 14:40:1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