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名人传记 -> 陶渊明传 -> 闲居第四 -> 正文阅读 |
[名人传记]陶渊明传 闲居第四 [第4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陶渊明传: 闲居第四
1 公元383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八月,前秦皇帝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南下,意欲消灭东晋,一统天下。东晋派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徐州、兖州刺史谢玄为前锋,率八万人马抵抗。 苻坚决定发兵南征东晋,遭到满朝文武大臣的反对,只有几个居心叵测的异族归顺者支持他。苻坚的太子苻宏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苻诜,还有他最宠爱的张贵妃也都来劝谏,他根本听不进去,铁了心要将全国的兵力物力财力孤注一掷。 秦军来势浩大凶猛,兵力是晋军的十多倍,如泰山压顶一般,搞得东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谢安却镇定自若。谢玄来向他请示应战谋略,他就带着谢玄到城外的别墅去游玩,一字不提打仗的事,直到入夜才尽兴而返。桓冲要挑选三千精兵来保卫京师,他也一口拒绝,说保卫京师的人马已经足够,让桓冲守住自己的地盘就行了。京城的吏民听说谢安如此镇定,才松了一口气,市面逐渐平静下来。 两军先在淮水的支流洛涧打了一小仗。北府兵的广陵相刘牢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奉命领兵五千,越过洛涧,直插秦军帅营。顿时杀声四起,火光冲天,秦军措手不及,四散溃逃。晋军一举消灭秦军一万五千余人,首战告捷,大长了士气。他们乘胜来到寿阳(今安徽寿县)城东的淝水东岸,扎下营寨。两军隔河相望,大战一触即发。 苻坚登上城楼,眺望淝水东岸。他看到对面的八公山上,似乎也布满了晋军。其实山上全是入冬以来落尽残叶的树木,枝桠横斜,远远望去,仿佛都是手持刀枪的队伍。由此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典故。 晋军首领想到,如果让前秦的百万人马都来到淮南,那八万晋军纵然是天兵天将,也难以抵敌。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在他们没有完全集结前,打垮其前锋,也许可以趁势一举将其击溃。谢玄派使者到秦军那边说:“两军隔河布阵,难以短兵相接,这是持久作战的办法,不是速战速决的打算。如果你们把战阵向后撤一点,让我军渡过淝水,就可以决一死战。”苻坚以为正好将计就计,先把战阵后撤,等晋军渡过一半人马就猛烈反扑,从岸边一直杀到河里,可以使晋军全军覆没。他同意了。 苻坚不知道,两军对阵,谁先退,谁就可能失败。北府兵多数为两淮本地人,熟悉当地山川地形,对淝水哪里浅可以涉水而过,哪里狭可以飞架浮桥,都一清二楚。秦军这边,苻坚惯于保密,只有几个主将知道撤退是假,不少将士在洛涧之战中已经尝过北府兵的厉害,心里怀着三分恐惧。 十月二十日清晨,苻坚的撤退令一下,广大秦军不知底细,顿时气丧胆夺,一退而不可收拾。晋军派八千勇士如离弦之箭抢渡淝水,猛虎般全力冲击溃退的秦军。早已混入秦军的晋军间谍也大喊大叫,散布秦军大败的谣言,秦军更是狼狈逃窜,如山倒河决一般。他们把风声鹤唳都当作晋军的呐喊,把枯树草丛都看作晋军的伏兵。抢渡淮水时被杀或自相踩死踏伤者漫山遍野,落水淹死的士兵将河道填满,后来者是踏着尸体趟过淮水的。晋军一路追杀三十余里,光俘获的牛马驴骡就有十万多头,文武百官的朝服、辎重粮草和奇珍异宝更是堆积如山。俘虏的士兵不计其数,后来为了安置他们,竟然在淮南及襄阳等地区设置了好几个郡县。 晋军大胜的捷报送到谢安家中时,他正在和客人下围棋,匆匆看了一眼就放在座位边,面无表情继续下棋,客人向他询问,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小孩子们已经打垮了苻坚。”但客人告退后,他忍不住心中无比的喜悦,回房去的时候忘了脚下有门槛,木屐底下的木齿被撞断了,他也浑然不觉。 前秦这一场大败消耗掉了全国的兵力物力财力,以前收降的异族将领趁机起事,使前秦政权很快就土崩瓦解。北方又陷入混乱局面,偏安东南的东晋日子好过了一些。但一旦没有了外来威胁,东晋内部就出现了祸端。 2 淝水之战后的第二年,桓冲去世,谢安因功被任命为都督十五州诸军事,谢家到了最显赫的时期。可是好景不长,孝武帝唯一的胞弟、琅琊王司马道子逐渐参掌朝政,得寸进尺,谢安一天比一天受到排挤。 司马道子十三岁就当了散骑常侍、中军将军,十七岁就当了司徒,平定淝水之乱时才二十岁,就当了录尚书事。谢安已经是老头子,觉得这个皇帝的弟弟不懂事又难缠,只好退避三舍。司马道子却一点都不退让,他竟然吹嘘说,大战还没打响的时候,是他琅琊王亲自带着仪仗到钟山去祈祷,并送上相国的封号,山神才到八公山上显灵,秦军才误以为八公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军,这样才惊惶失措一败涂地的。 孝武帝司马昌明和琅琊王司马道子这亲哥俩,都是酒鬼,不分白天黑夜地饮酒作乐,根本不理朝政。司马道子如此年轻却手握生杀赏罚大权,就任性胡为。他信奉佛教,勾引美貌的和尚尼姑,把这些僧人和家里的奶妈、家童都封了官,这些人的许多亲戚朋友,也都给予高官厚禄,当了郡守或县令。这批新贵成群结队地在宫内进进出出,打打闹闹,在朝廷里狐假虎威,随便发号施令。谁要是敢对他们说一个不字,司马道子就把谁抓进监狱。抓进去后也不审也不判,几年没人过问,狱吏个个都是牛头马面的恶鬼,虐待囚犯令人发指。 公元385年(孝武帝太元十年),谢安在惆怅苦闷中与世长辞,时年六十六岁。他死后的第四天,司马道子又被任命为都督中外诸军事,军政大权全部落入这位皇弟手中,他更加肆无忌惮了。 他竟然卖官鬻爵,搜刮了亿万财富。还让人挖了一个极大的池子,用挖出来的土堆了一座灵秀山。他和那些小尼小厮,坐着船在湖里游荡,一天都游不完。孝武帝有一次亲临丞相府,感叹登上灵秀山能高瞻远瞩,却不知道这山是一锹一镐堆起来的。 皇帝和丞相既然如此,朝官和郡县官吏势必变本加厉,耗费国家财富,征发百姓建造府第,搜刮钱财大饱私囊。淝水之战后十多年不打仗,国库却空空荡荡。百姓的劳役非常重,一年中连三天休息都摊不到。穷苦人家生了儿子不愿养育,死了丈夫或妻子,不敢再论婚嫁,有的人故意剁手截足,让身体残废;还有人剃光了头出家做和尚尼姑,用种种办法来逃避劳役。 有些朝臣向孝武帝告发司马道子的倒行逆施,孝武帝酒醒时想到这些,知道国政日益凋敝,也十分苦恼。但由于母后袒护弟弟,他拿司马道子也没有办法。何况他嗜酒如命,清醒的时候实在是太少了。只要喝了酒,他就一塌糊涂。谢安在世时曾经问他:“请陛下揣测一下,驴子像什么东西?”他乜斜着醉眼回答说:“它的头可能像猪吧。”但他内心里并不是真糊涂,有一天晚上他在花园赏月,看到一颗流星掠过天际,就端起酒杯向流星敬酒,嘴里喃喃说道:“飞星飞星,敬你一杯酒。古今的帝王都和你一样,转眼就化为乌有。人人都喊我万岁,可万岁天子世上哪里有?” 3 就在谢安去世的那一年,三十四岁的陶渊明又做了新郎官,这是母亲和叔父催促的结果。三年多了陶渊明还沉浸在对亡妻的思念中,不肯谈婚论嫁。叔父陶夔一回寻阳,就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理来教训他,三十四岁的人了,连个一儿半女都没有,连老婆都没有,就跟白发老娘相对终日,这家哪里还像个家?孟老夫人倒是不说他,但只要他在屋子里坐着,她就用一双苍老而又浮肿的眼睛凝视着他,等他走到屋子外面,又对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一口气。与其说是被叔父的说教打动了,还不如说他是受不了母亲忧郁焦虑的眼神和深沉忧伤的叹息。为了让母亲解开愁眉露出笑脸,他又在敲锣打鼓声中迎娶了一位新娘。 等到第二年,他的大儿子阿舒出生了。新生儿给陶渊明和全家都带来了极大的欢乐,陶渊明默默地注视着他的成长。再过两年,也就是公元388年(太元十三年),二儿子阿宣又降临到人间。等阿宣刚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妻子又怀了孕,转过年去竟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取名阿雍和阿端。 短短四五年里就有了四个孙子,把孟老夫人乐坏了也忙坏了。渊明夫妇倒是发起愁来,这一下可多了四张嘴呀。全家七口人都指着园田居的那三十亩薄田,和陶渊明一人教书挣来的几个钱,日子实在艰难。妻子刚刚做完了月子,就去帮着街坊洗洗涮涮挣点买菜的钱,夫妇俩日夜操劳,累得又黄又瘦。但愁归愁累归累,看着四个花骨朵般的孩子,心里还是多了一分安慰与欣喜。 公元389年(孝武帝太元十四年)的一个秋夜,全家人都已经入睡了,陶渊明还在灯前读书。孟老夫人带着阿舒和阿宣睡在隔壁厢房,渊明夫妇和两个新生儿睡在这边。为了省油,他把灯捻拨得很小,灯光很暗,只照亮了他手中的书和他的脸。 窗外传来秋虫的鸣叫,异常清晰。陶渊明抬起头,万籁俱寂,夜已经很深了。他回头看了一眼酣睡的妻儿,心弦突然被拨动了一下。只有他一个人听得见,那一声响飘出窗外,融化在湛蓝的夜空中。 他蹑手蹑脚地走到床边,轻轻坐下,凝视着这对双胞胎儿子的小脸。两张小脸在微弱的灯光映照下,就像两块通黄的软玉。那撅起来的小嘴巴,那小小的鼻头,那均匀而平静的呼吸,那从微合的眼皮中钻出来的睫毛……都一模一样,两块一模一样的软玉。 陶渊明就那么呆呆地注视着,看看这张小脸,再看看那张小脸,怎么也看不够。妻子忽然醒了,伸了个懒腰。 “怎么还不睡啊?坐在那里发什么傻?也不怕耗灯油?” 陶渊明笑了笑,过去吹灭了灯,走回来钻进被窝里…… 一阵无声的缠绵之后,妻子忽然问道:“阿舒的四岁生日快到了,该给他取名字了。前几天就跟你说过,你想好了没有?”东晋时的规矩,孩子到四虚岁生日的时候就要正式取名字了。 “想好了。按陶家的家谱,我这一辈是水字边,他这一辈是人字边,这几天我想了好多人字边的字,最后觉得‘俨’这个字最好。他的字我也想好了,就叫‘求思’吧。” “俨?求思?有什么典故吗?” “明天再告诉你,”陶渊明刮了刮妻子的鼻子,“都二更天了,再说会话你就睡不成了。”妻子每天都比他起得早,天刚蒙蒙亮就要起来洒扫庭除刷锅做饭。 “陶俨,陶求思……”妻子默默地念叨着,脑袋一歪,又睡着了。 可陶渊明却怎么也睡不着,对面的窗子将一缕月光送到床头,他来了诗兴…… 就在这天夜里,他打好了《命子》诗的腹稿。 4 舒儿,你在奶奶那边,一定睡得很香吧。过些天你就四岁了。你知道吗?爸爸已经给你取好了名和字。你想知道吗?在告诉你名和字之前,我要先给你讲讲你的“姓”,讲讲我们陶姓的祖宗。 舒儿,你知道吗?我们陶姓人遥远遥远的先祖,是禅位给大舜的帝尧。他起初居住在陶丘(今山东定陶),后来又迁居到唐(今河北唐县),所以他的后代有的姓陶,有的姓唐。陶姓的这一支,在夏朝称为御龙氏为国效力,在商朝称为豕韦氏辅佐过商王。西周时陶叔担任了尊贵的司徒,他的家族从此得以繁荣兴旺。这些古老的故事,等你长大了,我再慢慢给你讲。(“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舒儿啊,到了汉朝,我们陶家又出了开封侯陶舍。他跟随汉高祖南征北战,手持宝剑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战功。他的儿子陶青后来还做过丞相,以勤勉谨慎为后世传颂。(“於赫愍侯,运当攀龙,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书誓山河,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舒儿啊,我们陶姓人就像那滔滔长江水源远流长,又像一棵参天的巨树枝条茁壮。随命运的变换和时机的多寡,有的归隐于江湖,有的显赫在朝堂。有时像奋游的巨鲸激起惊涛骇浪,有时像骄逸的虬龙蟠绕在云天之上。在我们当今盛朝,就出了你的高祖父长沙公。(“浑浑长源,蔚蔚洪柯。群川载导,众条载罗。时有语默,运因隆窊。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舒儿啊,你的高祖父长沙公,不仅有英雄的气魄,有盖世的武功,更树立了超群的德行,创建了卓著的功勋。天子赐予他爵位和土地,子孙可以世袭,授予他征伐的大权,让他领兵驻守在边境。大功告成后他全身而退,丝毫不在意个人的宠辱。看看本朝的文官武将,有几个像他那样忠君爱国,有几个有他那一片赤子之心?(“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舒儿啊,你的曾祖父做过武昌太守,为官恭敬谨慎,做事有始有终。境内的百姓都安居乐业,他正直的名声也四处传颂。你的爷爷满腹才学却一生布衣,他将真情真性寄托在山水风云里,从不把世俗的得失名利放在心中。(“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舒儿啊,惭愧的应该是你的爸爸,无德无才,辱没了祖先的名声。我八岁就失去了父亲,也没有兄弟,从小就形孤影单。碌碌无为地活到三十五岁,不知不觉鬓发开始变白,看着你奶奶忧愁的样子,想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内心真是焦急万分。就在这时你降临到人间,你知道吗,听到你的第一声啼哭,我是多么高兴?(“嗟余寡陋,瞻望弗及。顾惭华鬓,负影只立。三千之罪,无后为急。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舒儿啊,算命瞎子告诉我,你出生在吉日良时。今天我为你取好了名和字,你的名就是“俨”,你的字就是“求思”。“俨”是温和恭敬的意思,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牢记,处处如此。孔子的孙子孔伋,他的字就是“子思”,我希望你将来读书不只是为了做官,更要向圣贤学习,培养自己的德操和品行。(“卜云佳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舒儿啊,俗话说瘌痢头夜里生了儿子,也赶快点起灯火来照视,人们都希望儿子胜过自己,并非只有我才如此。一看到儿子降临人世,总希望他能长大成人。每个人都是这样讲,父母对子女绝对是真情。(“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舒儿啊,太阳和月亮昼夜换班,你很快就要度过孩提时代。人的一生幸福不会侥幸降临,灾祸却总是突然到来。爸爸妈妈起早贪黑地做事,只愿你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可假如你成不了才呢?那我还会爱你,只能对着苍天感叹一声:“亦已焉哉!”(“日居月诸,渐免于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 5 司马道子最信任的人是王国宝,他是谢安的女婿。谢安早就发现这个女婿是一个不学无术、只会投机钻营、反复无常的浪荡子,对他看不入眼,始终不肯重用。王国宝也对这个老丈人恨之入骨。他有一个堂妹是司马道子的王妃,司马道子掌权后,他以看妹妹的名义经常到司马道子的王府中去,把司马道子巴结得晕头转向,一步步爬了上来。他先当秘书丞,后做侍中,很快又升任中书令。谢安死后,他更成为朝中红人。他家中妓妾有好几百人,书斋竟然仿照皇宫里的清暑殿建造,穷奢极欲,荒淫不堪。他的模样儿怪俊,肚子里却全是坏水,因而被时人讥讽为“人面狗心”。 他为了投机钻营真是挖空了心思。当时有一个尼姑叫支妙音,受到孝武帝和司马道子的尊敬和供奉,和皇太子司马德宗的生母陈归女经常走动。王国宝就拉拢司马道子的一个亲信袁悦之,让袁悦之去巴结支妙音,支妙音再巴结陈归女,陈归女就在孝武帝耳边天天说王国宝的好话。孝武帝觉得奇怪,顺藤摸瓜地追查下来,终于搞清了真相。他十分气愤,找个由头把袁悦之杀了,但王国宝是司马道子的红人,又是谢安的女婿,更是王氏家族的人,他不敢随便动。 王国宝的弟弟、荆州刺史王忱死在了任上,他必须去江陵奔丧,同时把在荆州的亲娘接回建康。按照惯例,他首先要上表辞去官职。可王国宝片刻也舍不得离开中书令的高位,一拖再拖,拖了好几个月,以致被御史中丞褚粲弹劾,眼看就要丢官。王国宝束手无策,只好向司马道子求救,凑巧的是司马道子的相府里连日连夜摆了不散的宴席,王国宝臭名昭著,不敢在宴席上露面,而司马道子又不愿离开宴席去见他,因而见不了面,把王国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天晚宴上司马道子正在频频向宾客们举杯劝酒,随从突然来报,王国宝家有个婢女求见。司马道子听说这个婢女长得很美,就动了邪念,亲自到书房接见。不料这婢女就是王国宝,他为了掩人耳目,男扮女装而来,求司马道子为他说情。司马道子又好气又好笑,只得答应下来,为他在孝武帝跟前求情,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司马道子变本加厉地专权揽政独断专行,他和孝武帝之间的矛盾日见加深。王国宝看到这种情况,又到孝武帝面前去吹吹拍拍,说司马道子的坏话,揭司马道子的老底,把孝武帝也给蒙住了。孝武帝不仅赦免了他的一切罪责,还夸奖他忠心耿耿。司马道子做梦也没想到王国宝做这种过河拆桥、倒打一耙的事,气得七窍生烟,亲自到中书省去找他算帐,骂他忘恩负义。王国宝见了司马道子撒腿就跑,司马道子拔出佩剑向他掷去,差点把他扎死。 孝武帝因为大权被司马道子侵夺,母亲李太后又极力袒护弟弟,心里很不舒坦,着意物色能和司马道子抗衡的人。国舅王恭和王爽兄弟敢当面顶撞司马道子,孝武帝就任命中书令王恭为都督兖、青、幽、并、徐等州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坐镇京口,任命王爽为侍中。王恭和王爽都是王国宝的侄子,却很看不惯王国宝,成了死对头。 黄门侍郎殷仲堪从不去阿谀司马道子,也受到孝武帝宠信,被任命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坐镇江陵。这是公元392年(太元十七年)的事,这一年,陶渊明的第二任妻子又去世了。 6 这位妻子是得痨病死的,也可以说是累死的。四五年里连着生了四个儿子,身体衰弱得很快。抚养这四个孩子,忙活一家老小七口人的吃喝拉撒睡,也让她操了太多的心。长年帮街坊邻居洗衣服,终于落下咳嗽哮喘的病根。眼见得身体一天比一天瘦,脸也一天比一天黄,陶渊明却没有留意,直到开春的时候呕出一口血来,才去找郎中瞧,才知道是得了痨病。又拖了几个月,拖到秋天,她终于闭上了眼睛。 妻子去世后全家的重担都落到陶渊明一个人身上,每天教完书回到家里,看到四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母亲跟着收拾都收拾不过来,心里非常烦躁。孩子这么多,又这么小,家里没个主妇实在是不行,孟老夫人就和陶夔商议,又给陶渊明说了一门亲事,是翟汤家的女儿,等到第二年春天就娶进了家门。 翟汤是个老隐士,仁让廉洁,从不肯接受别人的礼物,更不屑于世事。当年王导、庾亮都曾经征召过他,他始终不为所动,立志隐居南山,终老田园。除了陶家,他还有一个亲家是写了《搜神记》的始安太守干宝。 翟氏非常贤惠能干,侍奉婆婆,抚养前妻的四个孩子,都尽心尽力,不辞辛劳。经过她的一番整治,这个家总算又井井有条了。陶渊明的心里也稍稍宽慰了一些。这一年是公元393年(太元十八年),陶渊明已经四十二岁了。到了夏天他看到木槿花盛开又凋落,就写下了《荣木》这首诗。 7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正是蕴藏在陶渊明心底的焦虑和忧伤。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昔已丧之。”木槿树在这里扎根生长,经历了多少个冬去春来,才开出了鲜亮明艳的木槿花。早晨这些花儿还灿烂无比,可到了晚上就枯萎凋丧了。“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人生就像是旅行,旅途总会有终点,静下来仔细想一想,禁不住心中惆怅。面对朝开夕落的花朵,他想起了两位去世的前妻,也想到了自己。生命随时都可能走向终点,年华老去,自己还是一事无成。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匪道曷依?匪善曷存?”坚贞还是脆弱全在自己,是福是祸怨不得别人。不是圣贤之道如何皈依?不是为善之路怎能勉力实行?是自己不知道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不想努力做一番事业吗?不,不是,是没有一条能够施展才华和抱负的道路,是自己投生在了一个战乱纷争、暗无天日的时代。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徂年既流,业不增旧。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怀矣,怛焉内疚!”可叹啊!我这庸碌的人!天资本来就浅陋。年华逝去如滔滔江水,我的才学却毫无长进。自己立志要不断前进,却又把时光白白消耗。想起这些啊,伤痛的心便倍增烦恼。 但陶渊明并没有一味地消沉,在他内心深处,报国安民的理想还是一个燃烧的小火苗。他依然盼望着能有一位像曾祖父陶侃那样的人物出现,能够让他施展自己的抱负。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名,斯不足畏。”孔夫子说人到了四十岁还一事无成,就“斯亦不足畏也矣”,我相信他说的话肯定有道理,但自己却不肯认命!“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赶快吧,给我的车轮注满油,在我的马屁股上狠抽几鞭。即使有漫漫千里征途,不达目的我绝不会止步不前! 他给二儿子阿宣取名“陶俟”,“俟”就是等待的意思,陶渊明在等待什么呢? 8 公元396年(太元二十一年)九月二十日夜里,孝武帝又喝了个酩酊大醉,跟自己最宠爱的妃子张贵人开玩笑说:“你年近三十,已经人老珠黄,应该废退了,我要另找一位国色天香的二八佳人。”这位张贵人因为得到孝武帝专宠,掌握内宫大权,她为人心狠手辣,听了孝武帝的这番话信以为真,竟然动了杀机。 等孝武帝熟睡以后,他把宫里的宦官都灌醉遣散,然后叫几个宫女用被子蒙在孝武帝头上,使劲将他闷死。张贵人又贿赂左右侍从,要她们异口同声说:孝武帝是在梦中受惊吓后气窒心悸而死。 皇太子司马德宗还只有十五岁,而且是个白痴。他咿咿唔唔连话都说不清楚,天冷天热也感觉不到,吃饭睡觉全要人侍侯。幸好他弟弟司马德文性情温和朴实,常在他身边细心照料。这个傻太子如何能追查父亲的暴毙呢?而司马道子则认为皇帝哥哥死得好,只要把皇太子这个白痴捧上皇位,以后他更可以肆无忌惮了。因此,他不准别人刨根问底,张贵人就逍遥法外了。 孝武帝暴毙的消息传到宫外,王国宝连夜要闯进宫去,想乘混乱之际代写遗诏,把大权捞过来。但守卫在宫门的侍中王爽将他挡住,毫不客气地说:“皇上驾崩,太子还没到,谁敢闯宫就是乱臣贼子,格杀勿论!”王国宝做贼心虚,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 第二天太子司马德宗登基,就是晋安帝。诏书下达,内外大小事情都要禀报司马道子,一切由他点头才能办。王国宝眼看大势不好,他反正有奶就是娘,又厚颜无耻地去投靠司马道子。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司马道子又被他迷惑住了,重新收他为心腹,让他参管朝政。 王国宝又有了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罢了拦他进宫的王爽的官。王爽的哥哥王恭得到这个消息,对王国宝更是恨之入骨。王国宝又让他的堂弟王绪做了琅琊内史,兄弟俩有恃无恐,狼狈为奸,大肆贪污纳贿,穷奢极欲。 他俩不断地劝司马道子削夺王恭和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兵权,消息传到王恭和殷仲堪的耳朵里,两人修缮盔甲兵器,日夜操练人马,上表要求北伐。谁都知道他们说北伐是假,意图进军建康才是真。 一场内乱眼看又要爆发。 9 公元394年(太元十九年),翟氏给陶渊明生了个小儿子,乳名阿通。 小儿子的降生似乎给家里带来了福气,陶渊明一家的日子渐渐好过了。这两三年风调雨顺,田里的庄稼连年丰收,不仅口粮够吃,而且需要盖起粮仓储存余粮,甚至可以酿一点酒。翟夫人善良贤惠,又有一副好身板,干起农活来一点都不比壮小伙子差。自从她进了门,每年插秧收割她都跟陶渊明一起干,有时干得比陶渊明还利索──陶渊明毕竟是四十多岁的人,而她正当壮年。找门生也由她一个人张罗,不用陶渊明再操心了。如果没有农活,陶渊明只要安心教他的书就行了,回到家就可以吃上热饭,几个孩子也都被翟氏调教得知书达理,再也不围着他吵闹了。她对孟老夫人更是恭敬体贴,婆媳俩处得很融洽。家里老老少少的人都被她调理得很周全,大大小小的事也都被她处置得很周到,着实让陶渊明宽心。夫妇俩平日里相敬如宾,酿好了酒,她先端一碗到陶渊明手里,有点举案齐眉的意思。 公元396年(即孝武帝被杀的那一年)仲夏的一天,陶渊明吃午饭的时候,喝了一点酒,就在屋子前面的那片小树林里,支起了一张软榻,美美地睡了个午觉。睡得正香呢,忽然有人在他的肚皮上拍了一掌,睁眼一看,原来是翟夫人。 “你拍醒我干什么?”陶渊明嗔怪道。 “你看你看,四五十岁的人,在林子里睡觉还把肚皮露到外面?”翟夫人笑道。 陶渊明低头一看,立刻红了脸。东晋时还不时兴连裆裤,只在肚子下面围一块布遮羞,叫作“裳”,那时的上衣很长,就叫作“衣”,像袍子一样,能够把下边都遮住。陶渊明的衣带不知怎么开了,衣襟滑落,肚皮就露在了外面,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确是不雅观。 “哎呀,这衣带怎么就开了?”陶渊明惊叫道。 “谁知道,是风吹开的吧?” “啊,是。你看这小风,飕飕的。” “是啊,凉气都怕日头,日头这么毒,他们都往林子里钻,所以这林子里边,就凉飕飕的。”翟夫人笑道。 陶渊明凝视着她,半晌才说:“夫人,我真要对你刮目相看了,你还会写诗?” “别扯了,我只是在瞎说着玩,”翟夫人有点害羞了,“对了,我还真是来给你送诗的,郭主簿又让人送来了一首诗给你看,我就是为这个来的。” “拿来我看。”陶渊明接过诗卷,细细品读起来。 “你去拿点酒来,我要边品酒边吟诗。” “还喝,再喝就上瘾了。”翟夫人嘴里埋怨着,可还是给他拿了来。 这个郭主簿,就是陶渊明当江州祭酒时的别驾从事史郭若虚,现在当了江州主簿。他跟陶渊明经常有书信往来,主要是在唱和诗词。 读完郭若虚的诗,陶渊明也动了诗兴,和了一首。 10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我家门前的这片树林子,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用来消夏真是棒极了。那一股股凉气啊,就像是存在了树阴里,等着我来享受。这飕飕的凉风,知道我来睡午觉,刮得格外起劲。可也不能太起劲了,把我的衣带都吹开了,让我的肚皮露在外面丢丑。这大夏天的谁会顶着毒日头到处跑呢?你也别怪我老不到你那里去玩了。现在庠序里也放了暑假,我整天没事,睡醒了觉就起来读会书弹会琴,的确是很幽闲。主簿大人,你就没有这个福气吧? “园蔬有余滋,旧谷获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两年收成不错,日子也好过了。园子里的蔬菜取之不尽,去年打下来的粮食,存在粮仓里,到现在还没吃完。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我已经很满足了,一家人能吃能用的本来就有限,奢求超过本来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凡夫俗子,这种人我实在不敢恭维。我家还酿了点酒,是用舂碎的粘高粱酿的,味道好极了。现在我老是一个人自斟自饮,一个人喝酒也有一个人的情趣,但你要是来了,尝尝我家的酒,我们在一起谈谈诗论论文,那该多么好啊。只是不知道主簿大人有没有这个闲工夫?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我的小儿子阿通,已经三岁了,整天就在我身边嬉戏玩耍,已经会说好多字了,可就是连不起来,说一句话吞吞吐吐的,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崩。逗弄逗弄小孩子,真让人高兴啊,让人名利之心顿消,忘记了世上还有做官这回事。我有时候眺望天上的白云,就会想到遥远的上古,想到那些“傲然自足、抱扑含真”的时代,真希望自己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里…… 11 但陶渊明的心情不可能总是那么好,有时也无缘无故地消沉起来,整天不说一句话。翟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敢问。她毕竟比陶渊明小一轮,不可能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感受,陶渊明的心事也不能都对她说。 前几年写《荣木》的时候,陶渊明就感觉自己已经老了,而过了四十五岁,他不仅觉得自己老,而且想到了死。东晋时人活过五十岁就算可以,多少王公贵族也都是三四十岁就完了,陶渊明也在想着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倒下。这两年一到秋天,陶渊明的腿就隐隐作痛,直到第二年春天才会好,他已经染上了风湿病。正是因为这风湿病他才经常喝酒,慢慢的有了酒瘾,不犯病的时候也断不了。他终于理解外祖父孟嘉为什么喜欢喝酒了,美酒的确可以寄托人的性情。 要是现在死了,会怎么样呢?四十五岁的陶渊明老这么想,想多了就提笔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挽歌是活着的人为死人送葬时写的,陶渊明却要给自己写挽歌,他要自己给自己送葬。 第一首是写自己死的时候的情景。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陶渊明是不大信命的,他觉得有生则必然有死,这是自然规律,无所谓命不命,就是早死也不一定是命,只是倒霉罢了。昨天还是人,今天就被小鬼勾走了,谁又说得清命是什么呢?生命本来就是很脆弱的,随时都有可能毁灭,实在没必要看作是命。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人死以后魂魄跑到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只剩下一副枯骨放在棺材里。陶渊明也不相信人死后还有灵魂,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的孩子还小呀,大儿子阿舒也不过十岁,我要死了,他们可就哭惨喽。我的好朋友也会掉几滴眼泪的,但我已经死了,肯定不知道。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人死了以后,再也不知道得失了,也不明白是非了,是非得失不过是过眼烟云。千秋万岁之后,只怕连这一生的荣辱也没人知道了。这些实在都不必计较,我只恨活着的时候,酒没有喝够! 第二首是写祭奠入殡的情景。陶渊明假设自己死后还有感觉(他并不相信真的会有感觉),能看得见众人给自己祭奠入殡的场面。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活着的时候没有酒喝,现在倒好,祭奠我的杯子里注满了酒,我却没法喝了,我已经死了。那浮起的酒糟啊,就像蚂蚁似的密密麻麻,但我什么时候还能品尝到呢?……看来陶渊明也不相信会转世投胎,如果他相信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不会这么问了。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人死后即便真有不灭的灵魂,又有什么好处呢?看着美味佳肴摆在祭奠的桌案上,就是不能吃,看着亲戚朋友在我的遗体边哭泣,也不能安慰他们。想说话嘴里发不出声音,想看东西眼睛里也没有光芒。我还是不要这不灭的灵魂好些。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活着的时候在屋子里睡觉,死后就要睡到荒郊野外了。荒郊野外可没有人来睡觉啊,我茫然四顾,倍感孤单和凄凉。听说人死了以后还能变成鬼回家,那我要是觉得孤单了,回家的时候一定是半夜,你们可都小心一点,碰到了也别害怕。 第三首是写给自己送葬的情景。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茫茫一片的荒草,萧萧作响的白杨,寒霜初降的九月,把我的灵柩送到野外去安葬。四面无人居住,只有重重叠叠的坟墓。马在仰头长嘶,风在萧瑟作响……我已经踏上了不归路。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我的灵柩已经放到了坟坑里,你们在替我关上最后一道门。这道门一关啊,我将身处幽暗的密室,千年万年也见不到阳光。不管多么贤达的人,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都是被关在幽暗的棺材里,千年万年再也见不到阳光!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给我送葬的人们,终于各回各家,把我一个人扔在了野外。亲戚朋友或许还悲哀得长久一点,别的人只怕在回去的路上,就已经放声高歌。我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只不过是把自己的身体同山川大地融合在一起,死也不过如此而已。 --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名人传记 最新文章 |
中外作家辞典 |
共和国大将张云逸 |
中国历代大儒 |
徐志摩的前世今生 |
巨人百传丛书 |
管子传 |
老子传 |
撒切尔夫人传 |
隆美尔传 |
罗荣桓传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