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古典名著 -> 论语讲读 -> 泰伯第八 -> 正文阅读

[古典名著]论语讲读  泰伯第八 [第9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语讲读: 泰伯第八

  8.1 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②也已矣!三以天下让③,民无得而称④焉。”
  【注释】
  ① 泰伯:即太伯,见上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章注。范宁:“泰,重大之称也;伯,长也。泰伯,周太王之元子,故号泰伯。”
  ② 至德:德行之极致。
  ③ 三以天下让:《郑注》释“三”为实指三次,太王有疾,泰伯借口采药,远走吴越而不返,由其弟季历主丧,是一让;太王没,季历派人赴告泰伯,泰伯不来奔丧,是二让;太王丧期之后,泰伯断发文身,是三让。《皇疏》又引二说,其中一说,以泰伯远适吴越不返,太王传位于季历为一让,季历薨而文王继位,是二让,文王薨而武王立,是三让。“三”宜解为屡次之意。《集注》:“三让,谓固逊也。”
  ④ 无得而称:《郑注》:“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得而称焉。”
  【文化史扩展】
  三让、固让与传统政治文化 泰伯之事,《左传·僖公五年》有简略记载,而以《史记·周本纪》记载为详,大意为,周太王有三子,长曰泰伯,次曰仲雍(或称虞仲),幼曰季历。季历有子名昌,太王曾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仲雍知道太王的意思是想传位给季历,以便季历之子昌能继位而兴周,因此两人便远逃至吴越荆蛮之地,断发文身。由是太王死后季历继位,再传于昌,是为文王。文王之子发灭纣,遂有天下。
  诸家注此章,皆本《周本纪》而来,而解释“三让”具体所指,虽略有不同,但郑玄注、皇侃所引注都以“三”为实指“三次”。泰伯让位之事,在后世演化成政坛上一项心照不宣的制度,主要体现在这被解释成“三次”的“三让”上。后世易代之际,尤其是末代弱主在形势逼迫之下禅位于逼位之权臣时,篡位者虽然心期已久,却还是要演一场“三让”的仪式,要惺惺作态地“让”足三次,然后才废黜旧帝,改朝换代。发展到普通臣子,接受帝王较优渥的恩赐或授官时,也要先后上三道谢恩表,才能完成受赐的手续。例如南齐时著名诗人谢朓被超擢为尚书吏部郎时,三次上表辞让,以至有的人怀疑他这样做不合礼制。《集注》虽然不如此明确地解释为“三次”,但“固逊”之意,实与此无异,史籍中记载此类事件,正习惯称为“固让”。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③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注释】
  ① 葸:音xǐ,《广雅·释言》:“葸,慎也。”《集解》:“畏惧貌。”
  ② 绞:《马注》:“绞,绞刺也。”《郑注》:“急也。”《集注》:“急切也。”
  ③ 君子:旧说认为此句以下与上文意不连贯,宜另为一章。君子,下文有“民兴于仁”、“民不偷”,则此处指在位者。
  ④ 偷:偷薄,指民风不淳朴。《说文》:“媮,薄也。”“偷”与“媮”同。
  【思考与讨论】
  在今天看来,“恭”即是有礼,此章云 “恭而无礼则劳”,则“恭”与“礼”是分为两事的,对此当如何理解?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①曰:“启②予足!启予手!《诗》云③:‘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④夫!小子!”
  【注释】
  ① 门弟子:指曾子之弟子。
  ② 启:《郑注》:“开也。曾子以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也。”《正义》:“当谓身将死,恐手足有所拘挛,令展布之。郑君以启为开,甚合古训,而以为开衾视之,未免增文成义。又《说文》:‘ ,视也。’王氏念孙《疏证》引此文,谓‘启’与‘ ’同。此亦得备一解。盖恐以疾致有毁伤,故使视之也。”
  ③ 诗云:此三句诗见《诗经·小雅·小旻》。
  ④ 免:免于祸患刑戮。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②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③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④矣。笾豆之事⑤,则有司⑥存。”
  【注释】
  ① 孟敬子:鲁大夫,孟武伯之子,名捷。
  ② 问:探问。
  ③ 道:此处指礼。
  ④ 倍:同“背”。背礼,悖礼。
  ⑤ 笾豆之事:祭祀之事。笾豆,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
  ⑥ 有司:谓主事之小吏。有,无义,司,主也。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②尝③从事于斯矣。”
  【注释】
  ① 犯而不校:《包注》:“校,报也,言见侵犯而不报也。”校,音jiào。
  ② 吾友:《马注》:“友谓颜渊。”
  ③ 尝:曾经。
  8.6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③而不可夺④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注释】
  ① 六尺之孤:《郑注》:“年十五以下。”《孔注》:“幼少之君也。”古时尺较今日为短,人六尺尚为孩童。
  ② 寄百里之命:《孔注》:“摄君之政令也。”
  ③ 大节:《集解》:“安国家定社稷也。”
  ④ 不可夺:《集解》:“不可倾夺也。”屈服之意。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① 弘毅:《包注》:“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
  ② 任重而道远:《包注》:“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
  8.8 子曰:“兴于《诗》①,立于礼②,成于乐③。”
  【注释】
  ① 兴于诗:《包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也。”江熙:“览古人之志,可起发其志也。”《集注》:“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如此而得之。”
  ② 立于礼:《包注》:“礼所以立身。”《集注》:“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③ 成于乐:《包注》:“乐所以成性。”《集注》:“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情,而荡涤其邪秽,消融其渣滓,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集说】
  《集解》:“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
  《郑注》:“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
  《皇疏》引张凭:“为政以德,则各得其性,天下日用而不知,故曰可使由之。若为政以刑,则防民之为奸,民知有防而为奸弥巧,故曰不可使知之。言为政当以德,民由之而已,不可用刑,民知其术也。”
  《集注》:“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程子曰:圣人设教,非不欲家喻而户晓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尔。若曰圣人不使民知,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岂圣人之心乎?”
  赵佑《温故录》:“民性皆善,故可使由之。民性本愚,故不可使知之。王者为治但在议道自己、制法宜民,则自无不顺。若必事事家喻户晓,日事其语言文字之力,非惟势有所不给,而天下且于是多故矣。故曰不可。”
  《论语稽》:“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均可备一说。”
  【思考与讨论】
  上面“集说”中各种解释有何差别?对这些解释又当如何认识?近代有人认为,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愚民思想,这种看法有无道理?
  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集说】
  《郑注》:“不仁之人,当以风化之。若疾之甚,是益使为乱也。”《包注》:“好勇之人而患疾己贫贱者,必将为乱。”
  《孔注》:“疾恶太甚,亦使其为乱。”
  《集注》:“好勇而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③,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
  ① 才之美:“美”修饰“才”,形容词后置。
  ② 使:假使。
  ③ 吝:《说文》:“恨惜也。”《玉篇》:“鄙也。”也作“恡”,顾惜,舍不得。后世多指顾惜财物,此处主要指接待人物的态度。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①,不易得②也。”
  【注释】
  ① 不至于谷:谷,《郑注》:“禄也。”不至于谷,谓不以为官得禄为念。
  ② 不易得:难得。有称赞之意。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②,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① 守死善道:《皇疏》:“宁为善而死,不为恶而生,故曰‘守死善道’。”俞樾《群经平议》:“‘善道’与‘好学’对文,‘善’亦‘好’也。……言守之至死而好道不厌也。”
  ② 见:同“现”。
  【思考与讨论】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用世精神?结合前面的相关篇章,谈谈孔子对富贵与贫贱的看法。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
  【注释】
  ① 谋:谋划、议论。
  8.15 子曰:“师挚①之始②,《关雎》之乱③,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① 师挚:师,鲁国太师,掌音乐,挚为其名。
  ② 始:乐始奏。
  ③ 乱:乐曲之尾声曰乱。
  8.16 子曰:“狂而不直,侗①而不愿②,悾悾③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注释】
  ① 侗:音tóng,《孔注》:“未成器之人。”《集注》:“无知貌。”
  ② 愿:《郑注》:“善也。”《集注》:“谨厚也。”
  ③ 悾悾:悾,音kōng,《郑注》:“诚悫也。”《集注》:“无能貌。”
  8.17 子曰:“学如不及①,犹恐失之②。”
  【注释】
  ① 学如不及:谓学习时常恐来不及。《集解》:“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如不及,犹恐失之耳。”《正义》:“如不及者,方学而如不及学也。”
  ② 犹恐失之:对已学,则常担心忘却。《正义》:“犹恐失者,既学有得于己,恐复失之也。”《集注》:“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
  8.18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①焉。”
  【注释】
  ① 不与:《集解》:“言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意为舜、禹之得天下,是由禅让而来,非自己贪求而得。或以为“不与”是指舜、禹任用贤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正义》:“‘不与’为任贤使能,乃此文正诂。”《集注》:“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则又另为一解。《译注》:“与,音yù,参与,关连。这里含有‘私有’、‘享受’的意思。”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①之。荡荡②乎!民无能名③焉。巍巍乎其有成功④也!焕⑤乎其有文章⑥!”
  【注释】
  ① 唯尧则之:则,效法,取则。《孔注》:“则,法也,美尧能法天而行化。”
  ② 荡荡:《包注》:“广远之称。”王弼:“荡荡,无形无名之称也。”
  ③ 名:名,形容、言说之意。但魏晋玄学家曾有过玄学式的解释,见下“集说”。
  ④ 成功:已成就之功业,作名词。功指治理天下、化导万民之事业。故《集解》释之为“功成化隆。”《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⑤ 焕:《集解》:“明也。”《集注》:“光明之貌。”
  ⑥ 文章:礼乐制度。
  【集说】
  无能名焉:
  《包注》:“言其布德广远,民无能识其名焉。”
  王弼:“夫名所名者,于善有所章,而惠有所存,善恶相须,而名分形焉。若夫大爱无私,惠将安在?至美无偏,名将何生?故则天成化,道同自然,不私其子而君其臣,恶者自罚,善者自功,功成而不立其誉,罚加而不任其刑,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然,夫又何可名也?”
  《集注》:“言物之高大莫有过天者,而独尧之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
  8.20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①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②,于斯为盛③。有妇人焉④,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⑤,以服事⑥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注释】
  ① 乱臣:《说文》:“乱,治也。”乱臣,《集解》谓“治官者”。据考证,古本《论语》无“臣”字。
  ② 唐虞之际:唐者,尧之号。虞者,舜之号。唐虞之际,谓尧舜禅让之时。
  ③ 于斯为盛:斯,此,指周代。于斯为盛,《孔注》:“言尧舜交会之间,比于周,周最盛,多贤才。”《集注》:“言周室人才之多,唯唐虞之际乃盛于此。降及夏商,皆不能及。”
  ④ 有妇人焉:武王乱臣十人中,有一位是妇人,故真正称得上“人才”的只有九人。妇人,《郑注》谓“文母”,即武王之母,后人以为子不当以臣称母,遂以为当为武王之妻邑姜。
  ⑤ 三分天下有其二:《包注》:“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集注》:“盖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荆、梁、雍、豫、徐、扬也,惟青、兖、冀尚属纣耳。”《四书稗疏》:“三分者,约略言之,非专言六州明矣。”
  ⑥ 服事:臣服、事奉之意。
  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①矣。菲饮食②,而致孝乎鬼神③;恶衣服④,而致美乎黻冕⑤;卑⑥宫室,而尽力乎沟洫⑦。禹,吾无间然矣!”
  【注释】
  ① 间然:间,音jiàn。《说文》:“间,隙也。”《集注》:“间,罅隙也,谓指其罅隙而非让之也。”
  ② 菲饮食:菲,菲薄。谓日常饮食很粗陋。
  ③ 致孝乎鬼神:《马注》:“祭祀丰洁也。”致,送,奉献之意。
  ④ 恶衣服:恶,恶劣。衣服,谓日常所服之衣服。
  ⑤ 黻冕:黻,音fǔ,祭服之衣。冕,祭祀时所戴之冠。
  ⑥ 卑宫室:卑陋。
  ⑦ 沟洫:田庐间的沟渠,据典籍记载,其宽狭、走向或有一定的规定。洫,音xù。
  【文化史扩展】
  尧舜禹传说与上古三代 本篇最后四章记载了孔子对尧、舜、禹等上古三位帝王的评论。这三位帝王所处的时代,在传统思想里往往概称为“三代”或“上古三代”,被视为最为理想的历史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后世帝王、士大夫无不以此为极力追摹的社会理想,成为批评社会积弊、要求进行改革的道德依据。现代研究一般认为,这个“三代之治”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原始的氏族社会时期,尧、舜、禹相当于氏族首领或者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因各自的德行和才能而被推举出来担任首领,并因勤力于公共事务而受尊敬。在后世,他们的事迹逐渐被理想化甚至神话化,出现了例如“禅让制”等传说。大体在孔子的时代,三代的传说已经相当风行,孔子显然也有意将此视为一种理想的政治,是以这里极力赞美他们。
  尧、舜、禹所代表的上古时期在文献上可征信的材料很少,为此,现代的史学界曾兴起一股疑古思潮,认为是“层累地”造成的。疑古思潮的代表“古史辨”派兴起时,它的代表史学家顾颉刚曾提出大禹是一条虫的观点,并认为大禹治水的神话晚至战国中期才出现。应该说,所谓“三代之治”、以及与这三位上古“帝王”各自相关的传说,的确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逐渐形成的,但它的出现却是非常早的,顾颉刚定于战国中期似嫌太晚。几年前,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失盖的有铭铜盨,据专家考定,其时代当属西周后期中段,铭文全文共九十八字,记载的正是天命大禹治水的传说。铭文如下(文字考释以裘锡圭《〓公盨铭文考释》为据,见裘著《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乃畴方,设正,降民,监德;乃自作配,向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美唯德,民好明德,馐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懿德,康亡(?)不懋。孝友 明,经齐好祀,无悖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敏用孝神;复用祓禄,永孚于宁。〓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悔。
  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里,人们已经把大禹看作是受天帝之命来治水理民的神人,所以关于三代的传说,起源是相当早的。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典名著 最新文章
南齐书
梁书
魏书
南史
周书
仪礼译注
五代史演义
周易全解
隋唐演义
白话尚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00:34:39  更:2021-07-01 03:41:1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