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古典名著 -> 论语讲读 -> 述而第七 -> 正文阅读

[古典名著]论语讲读  述而第七 [第8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语讲读: 述而第七

  7.1 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②,窃③比于我老彭④。”
  【注释】
  ① 述而不作:述,《说文》:“述,循也。”作,《说文》:“作,起也。”创始之意。《皇疏》:“述者,传于旧章也。作者,新制作礼乐也。”《集注》:“作,创作也。”
  ② 信而好古:信,即信古。
  ③ 窃:第一人称自谦之词。
  ④ 老彭:历来对“老彭”所指为谁意见不一,有以为是指老子和彭祖二人,有以为是指彭祖一人,又有人说是殷时贤大夫。以持一人说者较多。
  【集说】
  《皇疏》:“孔子曰:言我但传述旧章而不新制礼乐也。夫得制礼乐者,必须德位兼并,德为圣人,尊为天子者也。所以然者,制作礼乐必使天下行之。若有德无位,既非天下之主,而天下不畏,则礼乐不行;若有位无德,虽为天下之主而天下不服,则礼乐不行,故必须并兼者也。孔子是有德无位,故述而不作也。”
  《集注》:“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词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文化史扩展】
  述古 变古 托古 疑古 释古 大概当今各种文明形态中,没有俛中国文明传统这样重视“古”的,也没有如中国这样对于“古”有着如此复杂的态度。对“古”所持态度的每一次变化,往往都呼应着社会的大变化,成为社会变动的思想源泉。自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后,信古、述古成为传统社会的基本思想原则,“古”不断被引述为当代社会各种行事的依据或反对理由。但即使这种“述”和“信”,也包含着变通,在变通中而有创制,是为变古,历代变法即基于此。更甚者,则是“自我作古”。因为“古”的信念根深蒂固,所以变法更常见的是“托古”,最有名的如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清末康有为更明确提出“托古改制”,他著有《孔子改制考》,认为孔子就是一位托古改制者。他借助春秋公羊学宣传变法运动,可以说是述古、托古思潮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上演。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孔子的“信古”、“述古”自然同样被抛弃,不数年间,由五四初起时简单地从情感上否定“古”,发展到“疑古”,出现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提出“古史层累说”,认为上古史是由后代记载层累地积成,隔着种种迷雾,不可轻信,要有怀疑态度,由此兴起了“疑古”思潮,对史学、社会信仰等都造成巨大影响。
  近年随着地下考古的不断发现,学界提出“释古”主张,认为五四以来的疑古过份怀疑古代文献记载,现在应进行“解释”的工作。特别是一大批战国竹简、帛书的发现,为人们重新认识古代社会和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
  【思考与讨论】
  “述”与“作”的关系如何?怎样准确理解孔子“述而不作”与他的文化创造活动及其贡献之间的关系?
  7.2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
  【注释】
  ① 识:音zhì,记住。
  ② 厌:满足,引申为因满足而弃。
  ③ 何有于我哉:这句有不同理解。一般理解为这是孔子的自谦,谦称自己前三者都还做不到。一解释“何有”为“何如”,意为无人能如我者。另一解以为,谦称则近于伪,夫子尝言“不如丘之好学”,又自云“学不厌而教不倦”,是未尝如此谦谦作态,释“如”则过于自大,亦非是,故此句当理解为,舍此三者我无他可称也。
  7.3 子曰:“德之不修①,学之不讲②,闻义不能徙③,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① 修:《说文》“修,饰也。”《广雅·释诂》:“修,治也。”《正义》:“五常之德,人所固有,当时修治之,则德日新。”
  ② 讲:讲习。即所谓“学而时习之”,《易》所谓“君子以朋友讲习”之意。
  ③ 徙:《说文》:“徙,移也。”徙义,徙于义。
  7.4 子之燕居①,申申如也,夭夭如②也。
  【注释】
  ① 燕居:即“宴居”,《说文》“宴,安也。”闲居之意。宴,本字,燕,假借字。
  ② 申申夭夭:《马注》:“申申、夭夭,和舒之貌。”《集注》:“杨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颜师古注《汉书·万石君传》“申申如也”云“申申,整饬之貌”,胡绍勋据此以为“申申言其敬,夭夭言其和。”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①吾不复梦见周公②。”
  【注释】
  ① 久矣:此章句读,汉唐人多以“吾衰也久矣”为一句;《集注》以为“据文势,‘甚矣吾衰也’是一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是一句。”
  ② 周公:姓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鲁国始封之祖。成王年幼继位,周公尽心辅政,有大功于周。
  【集说】
  《孔注》:“孔子老衰,不复梦见周公,明盛时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也。”
  《皇疏》:“夫圣人行教,既须得德位兼并,若不为人主,则必为佐相。圣而君相者,周公是也,虽不九五,而得制礼作乐,道化流行。孔子乃不敢期于 天位,亦犹愿放乎周公,故年少之日,恒存慕发梦,乃至年龄衰朽,非唯道教不行,抑亦不复梦见,所以知己德衰,而发‘衰久矣’,即叹不梦之征也。”
  李充:“圣人无想,何梦之有?盖伤周德之日衰,哀道教之不行,故寄慨于不梦,发叹于凤鸟也。”
  《集注》:“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
  【文学链接】
  古风五十九首 其一 李白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晚登瀼上堂 杜甫
  故跻瀼岸高,颇免崖石拥。开襟野堂豁,系马林花动。雉堞粉如云,山田麦无垄。春气晚更生,江流静犹涌。四序婴我怀,群盗久相踵。黎民困逆节,天子渴垂拱。所思注东北,深峡转修耸。衰老自成病,郎官未为冗。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济世数向时,斯人各枯冢。楚星南天黑,蜀月西雾重。安得随鸟翎,迫此惧将恐。
  明进士北斋避暑 贯休
  相访多冲雨,由来德有邻。卷帘繁暑退,湿树一蝉新。道在谁为主,吾衰自有因。只应江海上,还作狎鸥人。
  【文化史扩展】
  梦周 梦仲尼 梦周孔 周公旦制礼作乐,为后世制度一切,孔子所孜孜以求者,即恢复周公礼乐制度,其年壮时栖栖惶惶,奔走不息,一皆为此。及至暮年,自知此志无实现之希望,感叹不已,故慨言“衰矣”。周公也很少入梦,似是暗示自己确实老矣,又是一重感叹。简短数语,有无限感慨,此即《论语》之文学意味所在,朴质而深情。
  孔子梦周公,成为托梦喻志的经典。只是大抵孔子能够以“梦周公”来喻自己光大周公事业之志,后世士人则已不敢如此,只能转而以夫子删述六经的事业为己任,于是出现了诸多梦仲尼、梦孔子之事。最著名的当数南朝梁时刘勰,他自言梦随仲尼而南行,于是有意撰《文心雕龙》: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踰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已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迷甚,将遂讹滥。概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也自云尝梦见孔子勉励他学《周易》(见杨炯《王勃集序》)。上引杜甫《晚登瀼上堂》诗云“不复梦周孔”,更是干脆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了,它表达的正是士人的传统理想。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
  【注释】
  ① 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7.7 子曰:“自①行②束脩③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① 自:从。
  ② 行:施行。
  ③ 束脩:有两解。一解,谓十条干肉。脩,《尔雅·释名·释饮食》:“脯曰脩。脩,缩也,干燥而缩也。”《礼记·少仪》疏云:“束脩,十脡脯也。”学者从师受业,以束脩为挚礼。一解为年十五以上。李贤注《后汉书·延笃传》云“束脩谓束带修饰。郑注论语曰:‘束脩谓年十五以上也。’”
  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③;举一隅④不以三隅反⑤,则不复⑥也。”
  【注释】
  ① 愤:《方言》:“愤,盈也。”《说文》:“愤,懑也。”《正义》:“人于学有所不知不明,而仰而思之,则必兴其志气,作其精神,故其心愤愤然也。”《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② 悱:《集注》:“口欲言而不能之貌。”
  ③ 发:同上一句“启”,启发。
  ④ 隅:《说文》:“隅,陬也。”一隅,一角、一方之意。
  ⑤ 反:同“返”。举一隅以三隅反,谓举一隅而能推知其余三隅。
  ⑥ 复:《集注》:“再告也。”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集说】
  《集解》:“丧者哀戚,饱食于其侧,是无恻隐之心。”
  《集注》:“临丧哀,不能甘也。”
  7.10 子于是日①哭②,则不歌③。
  【注释】
  ① 是日:此日,谓吊丧之日。
  ② 哭:《说文》:“哭,哀声也。”谓吊丧问哀。
  ③ 歌:《说文》:“歌,咏也。”《毛诗·园有桃》传云:“曲合乐曰歌。”
  【集说】
  《集解》:“一日之中,或歌或哭,是亵于礼容。”
  《集注》:“一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
  【文学链接】
  九、十两章记孔子临丧之事,非常细致,极好地抓住生活的细节来表现孔子对于人情的真挚深沉。第十章“于是日哭则不歌”,后来陶渊明反用于诗歌中,表达人情的冷暖,读来令人感慨。
  拟挽歌辞 其三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舍,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①,则谁与②?”
  子曰:“暴虎③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⑤,好谋⑥而成⑦者也。”
  【注释】
  ① 行三军:行,率领之意。三军,《孔注》:“大国三军。”
  ② 谁与:即“与谁”。
  ③ 暴虎:徒手搏虎。
  ④ 冯河:徒足涉河。冯,音píng,即“凭”。
  ⑤ 惧:《集注》:“惧,谓敬其事。”
  ⑥ 好谋:善于谋划。
  ⑦ 成:《集注》:“谓成其谋。”焦循《论语补疏》:“邢疏以成为成功,义殊不了。成,犹定也,定即决也。……好谋而成,即是好谋而能决也。”俞樾《群经平议》:“成当读为诚……成与诚古通用也,行军之事固不可无谋,然阴谋诡计又非圣人所与也,故曰‘好谋而诚’,惧与诚,行军之要矣。”
  【文学链接】
  用舍 行藏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意为若能用我,则出仕,不能用则卷而怀之。这种仕宦态度,被后世士人概括为“用舍行藏”,成为一个广泛应用于诗文中的典故。在仕途不顺之时,士人或以此寻求自我安慰,或者劝慰友人,是士阶层人格理想及其文学话语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引诗作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一现象。
  赠崔公 张说
  我闻西汉日,四老南山幽。长歌紫芝秀,高卧白云浮。朝野光尘绝,榛芜年貌秋。一朝驱驷马,连辔入龙楼。昔遯高皇去,今从太子游。行藏惟圣节,福祸在人谋。卒能匡惠帝,岂不赖留侯。事随年代远,名与图籍留。平生钦淳德,慷慨景前修。蚌蛤伺阴兔,蛟龙望斗牛。无嗟异飞伏,同气幸相求。
  江上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岑参
  黜官自西掖,待罪临下阳。空积犬马恋,岂思鹓鹭行。素多江湖意,偶佐山水乡。满院池月静,卷帘溪雨凉。轩窗竹翠湿,案牍荷花香。白鸟上衣桁,青苔生笔床。数公不可见,一别尽相忘。敢恨青琐客,无情华省郎。早年迷进退,晚节悟行藏。他日能相访,嵩南旧草堂。
  示外生 严维
  牵役非吾好,宽情尔在傍。经过悲井邑,起坐倦舟航。相宅生应贵,逢时学可强。无轻吾未用,世事有行藏。
  新营别墅寄家兄 窦巩
  懒性如今成野人,行藏由兴不由身。莫惊此度归来晚,买得西山正值春。
  江南谪居十韵 白居易
  自哂沈冥客,曾为献纳臣。壮心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翅,俄成失水鳞。葵枯犹向日,蓬断即辞春。泽畔长愁地,天边欲老身。萧条残活计,冷落旧交亲。草合门无径,烟消甑有尘。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虎尾难容足,羊肠易覆轮。行藏与通塞,一切任陶钧。
  此翁 韩偓
  高阁群公莫忌侬,侬心不在宦名中。严光一唾垂緌紫,何胤三遗大带红。金劲任从千口铄,玉寒曾试几炉烘。唯应鬼眼兼天眼,窥见行藏信此翁。
  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7.12 子曰:“富而①可求也,虽执鞭之士②,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① 而:作假设连词,若、如果之意。
  ② 执鞭之士:指贱役。据《周礼》,执鞭之士有二,《周礼·秋官》“条狼氏下士八人”,“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六人,侯伯四人,子男二人。”此其一,即王侯出行时执鞭开道之士;其二为市朝守门之士,《地官·司市》云“入则胥执鞭度守门。”
  【集说】
  《郑注》:“富贵不可求而得者也,当修德以得之。若于道可求者,虽执鞭之贱职,我亦为之。”
  《集注》:“苏氏曰:圣人未尝有意于求富也,岂问其可不可哉。为此语者,特以明其决不可求尔。杨氏曰:君子非恶富贵而不求,以其在天,无可求之道也。”
  《四书辨疑》:“苏氏过高之论,不近人情。富与贵人皆欲之,圣人但无固求之意,正在论其可与不可,择而处之也。不义而富且贵,君子恶之,非恶富贵也,恶其取之不以其道也。古所谓富贵者,禄与位而已。贵以位言,富以禄言。富而可求,以禄言也。执鞭,谓下位也。盖言君子出处当审度事宜,谷禄之富,于己合义,虽其职位卑下,亦必为之。故夫子之于乘田委吏亦所不鄙,茍不合义,虽爵位高大,亦必不为。故夫子之于季孟之间亦所不顾也。伊川曰:‘富贵人之所欲也,茍于义可求,虽屈己可也;如义不可求,宁贫贱以守其志也。’”
  《论语补疏》:“《易传》称‘崇高莫大乎富贵’,富贵非圣人所讳言也,但有可求不可求耳。不可求,所谓‘不以其道得之’也。茍以其道得之,何不可求之有?孟子言‘非其道,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以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正与此章之恉相发明。非道以求富贵,鄙夫也。必屛富贵不言,并其可求者而亦讳之,此坚瓠之谓,圣人所不取也。‘而’与‘如’通,‘而可求’即如可求。如可求即为之,如不可求则不为,圣人之言明白诚实如此。若以‘富而可求’为设言之虚语,此滑稽者所为,曾以是拟孔子乎?”
  【思考与讨论】
  对孔子的这一段话,各家之说中有什么差异,反映了什么问题?今天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7.13 子之所慎:齐①、战、疾。
  【注释】
  ① 齐:同“斋”,二字常通用。《说文》:“斋,戒洁也。”《祭统》云:“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①为乐②之至于斯也!”
  【注释】
  ① 不图:不料。
  ② 为乐:乐,音yuè,据《史记·孔子世家》是“学习音乐”。多释作“欣赏音乐”,又有释为“舜作韶乐”者。
  7.15 冉有曰:“夫子为①卫君②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
  ① 为:《郑注》:“为犹助也。”《译注》:“赞成。”
  ② 卫君:指卫出公辄。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因得罪卫灵公夫人南子,逃在晋国。灵公死,卫人立辄为君。晋国赵简子欲送蒯聩回国,藉此侵卫。卫国拒绝蒯聩入卫,派兵抵御晋军。孔子周游在卫,有人以为孔子支持卫出公拒父回国,是以冉有有此问。
  7.16 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③,曲肱④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 饭:《说文》:“饭,食也。”
  ② 疏食:《孔注》:“疏食,菜食。”毛诗《召公之什·旻》“彼疏斯粺”郑笺曰:“疏,粗也,谓粝米也。”似以“粗食”更近原义。
  ③ 饮水:《译注》: “古代常以‘汤’和‘水’对言,‘汤’的意义是热水,‘水’就是冷水。”
  ④ 曲肱:弯着胳膊。
  【文学链接】
  多病戏书因示长孺 权德舆
  行年未四十,已觉百病生。眼眩飞蝇影,耳厌远蝉声。甘辛败六藏,冰炭交七情。唯思曲肱枕,搔首掷华缨。
  闲乐 白居易
  坐安卧稳舆平肩,倚杖披衫绕四边。空腹三杯卯后酒,曲肱一觉醉中眠。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
  写意二首 牟融
  寂寥荒馆闭闲门,苔径阴阴屐少痕。白发颠狂尘梦断,青毡冷落客心存。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醉后曲肱林下卧,此生荣辱不须论。
  7.17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①,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
  ① 易:《易经》,又称《周易》,儒家六经之一。其中卦辞和爻辞作于孔子之前,据说孔子晚年好《易》,读之韦编三绝,又赞《易》,作《十翼》。易,今本通作“易”,马王堆帛书亦作“易”。唯鲁论作“亦”,连下句读。
  【集说】
  《集解》:“《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
  《皇疏》:“当孔子尔时年已四十五六,故云‘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也。所以必五十而学易者,人年五十,是知命之年也。易有大演之数五十,是穷理尽命之书,故五十而学易也。”
  王朗云:“鄙意以为《易》盖先圣之精义,后圣无间然者也。是以孔子即而因之,少而诵习,恒以为务。称五十而学者,明重《易》之至,故令学者专精于此书,虽老不可以废倦也。”
  7.18 子所雅言①:《诗》、《书》②、执礼,皆雅言也。
  【注释】
  ① 雅言:《孔注》:“雅言,正言也。雅言意谓正其音。”
  ② 书:指《尚书》,上古文献,后来成为儒家六经之一。
  ③ 执礼:行礼。《郑注》:“礼不诵,故言‘执’也。”古代行礼时有人在旁司仪,因此需“雅言”。
  7.19 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②。子曰:“女奚③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① 叶公:叶,旧音shè,楚地,在今河南叶县南。叶公为叶地县尹。
  ② 对:回答。
  ③ 奚:何,为何。
  【问题分析】
  问:叶公问子路孔子何如人,子路不对,为什么?孔子自己的回答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子路不对,非不欲对,是不能对,颜回尚云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可见弟子们实在觉得无法概括夫子。孔子自己的话则不仅极具概括力,更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它略去了毕生所追求之仁义礼乐等后人看来最为重要的方面,只寥寥数句,平易而生动,令人过目成诵,一诵而终身难忘,真欲以此为人生之追求也。然岂容易哉!此章境界可与“饭疏食饮水”一章相媲美。“饭疏食”一章多兴象,此章则直置眼前,二章异曲而同工。
  如夫子之“乐以忘忧”、“忘身之老”,后世已几乎不能复得。盖夫子知天命而不忧,后世则知生命短促而忧,忧而欲销之而不能也。试看《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①者,好古,敏②以求之者也。”
  【注释】
  ① 生而知之:不待学而能知。
  ② 敏:《正义》:“敏,勉也,言黾勉以求之也。”
  7.21 子不语①怪②、力③、乱④、神⑤。
  【注释】
  ① 语:言说。《诗·公刘》毛传:“论难曰语。”
  ② 怪:怪异之事。
  ③ 力:逞勇力。
  ④ 乱:《左传·宣公十五年》:“民反德为乱,乱莫大于弒父与君。”
  ⑤ 神:鬼神之事。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集说】
  《集解》:“言三人行,本无贤德,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皇疏》:“此明人生处世则宜更相进益,虽三人同行,必推胜而引劣,故必有师也。有胜者则谘受自益,故云择善而从之也。有劣者则以善引之,故云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善与不善,既就一人上为语也。人不圆足,故取善改恶亦更相师改之义也。
  《集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皆我师也。”
  《论语后案》: “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此云善不善当作是解,非谓三人中有善不善也。”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①其如予何?”
  【注释】
  ① 桓魋:宋国司马向魋,因为是宋桓公之后,故又称桓魋。魋,音tuī。《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集说】
  《包注》:“天生德于予者,谓授我以圣性也。德合天地,吉而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也。”
  《皇疏》引江熙:“小人为恶,以理喻之则愈凶强,宴待之则更自处,亦犹匡人闻文王之德而兵解也。”
  《集注》:“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
  7.24 子曰:“二三子①以我为隐②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注释】
  ① 二三子:《包注》:“谓诸弟子。”
  ② 隐:隐匿,有所隐匿而不教。《包注》:“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
  7.25 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信。
  【注释】
  ① 文:指诗书典籍等。
  ② 行:行事,实践。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①,虚而为盈,约而为泰②,难乎有恒矣。”
  【注释】
  ① 亡而为有:亡,通“无”,以无为有。
  ② 约而为泰:约,困约;泰,奢侈。
  7.27 子钓而不纲①,弋②不射宿③。
  【注释】
  ① 纲:《郑注》:“纲,谓为大索横流属钓。”即大绳,绳上系多钩,横于水中取鱼。
  ② 弋:《孔注》:“缴射也。”即用系有生丝之矢射飞禽。
  ③ 宿:《孔注》:“宿鸟也。”指栖于巢中之鸟。《皇疏》:“或云不取老宿之鸟也,宿鸟能生伏,故不取。”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①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②也。”
  【注释】
  ① 不知而作:《包注》:“时人有穿凿妄作篇籍者,故云然。”《皇疏》:“谓妄作穿凿为异端也。”《集注》:“不知其理而妄作也。”
  ② 知之次也:《孔注》:“如此者,次于天生知之。”《皇疏》:“若多闻择善,多见录善,此虽非生知,亦是生知之者次也。”《集注》:“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7.29 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②,门人惑。子曰:“与③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絜己④以进,与其絜也,不保其往也⑤。”
  【注释】
  ① 互乡:乡名,其地诸说各异,不可考。
  ② 难与言:《郑注》:“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集注》:“其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善。”
  ③ 童子见:指童子得见孔子。
  ④ 与:称许。
  ⑤ 絜己:絜,音jié,同“洁”,洁身自好之意。
  ⑥ 不保其往:《郑注》:“往,犹去也。人虚己自洁而来,当与之进,亦何能保其去后之行也。”《皇疏》引顾欢:“往,谓往日之行也。夫人之为行,未必可一,或有始无终,或先迷后得,故教诲之道,洁则与之,往日行非我所保也。”
  7.30 子曰:“仁远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②矣!”
  【注释】
  ① 远:《集注》:“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
  ② 至:《包注》:“仁道不远,行之则至是也。”《皇疏》引江熙:“复礼一日,天下归仁,是仁至近也。”
  【思考与讨论】
  对“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理解上,汉人与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人之间有什么差别?
  7.31 陈司败①问:“昭公②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③而进之④,曰:“吾闻君子不党⑤,君子亦党乎?君取⑥于吴⑦,为同姓⑧,谓之吴孟子⑧。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过⑩,人必知之。”
  【注释】
  ① 陈司败:或以为司败为官名,或以为人名;又陈,或以为陈国人,或以为齐国人,今不可考知。
  ② 昭公:鲁昭公,名裯,襄公庶子,继襄公而为鲁国国君。
  ③ 揖巫马期:此处指陈司败拜揖巫马期。巫马期,孔子学生,姓巫马,名施,字子期。
  ④ 进之:使之进,使之走近之意。之,指巫马期。
  ⑤ 党:《孔注》:“相助匿非曰党。”
  ⑥ 取:同“娶”。
  ⑦ 吴:吴国,其始祖太伯,为周太王之长子,太王欲传位太伯之弟季历,以使季历之子昌得继位,太伯乃远避荆越,断发文身,自号句吴。
  ⑧ 同姓:吴为太伯之后,鲁国为周公之后,两国同为姬姓。按周礼,同姓不得为婚姻,故此章陈司败认为鲁昭公不知礼。
  ⑧ 谓之吴孟子:吴为姬姓,则昭公所娶吴国君之女当称吴姬,不言“吴姬”而只云“吴”,正是讳言违礼。孟子,指其为长女。
  ⑩ 过:《孔注》:“讳国恶,礼也。圣人道闳,故受以为过。”《集注》:“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集说】
  《集解》:“乐其善,故使重歌而后自和之。”
  卫瓘:“礼无不答,歌以和,相答也。其善乃当和,音不相反,故今更为歌,然后和也。”
  《集注》:“反,复也。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
  7.33 子曰:“文莫①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注释】
  ① 文莫:二字注解纷纭。《孔注》: “莫,无也。‘文无’者,犹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犹人’者,凡言文皆不胜于人也。”《集注》:“莫,疑辞。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均在“文”后作停顿。杨慎《丹铅总录》引栾肇《论语驳》云“燕齐谓勉强为文莫。”则将“文莫”视为一个词,“勉强”、“勉力”之意。《正义》据此云:“夫子谦不敢居安行,而以勉强而行自承,犹之言学不敢居生知,而以学知自承也。”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①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① 抑:只是,不过是。
  7.35 子疾病①,子路请祷②。子曰:“有诸③?”子路对曰:“有之。诔④曰:‘祷尔于上下神祇⑤。’”子曰:“丘之祷久矣⑥。”
  【注释】
  ① 病:《说文》:“病,疾加也。”疾甚为病。
  ② 祷:祷请于鬼神。《郑注》:“祷,谢过于鬼神。”
  ③ 诸:“之乎”的合音。有诸,即“有之乎”。
  ④ 诔:祈祷之书,非哀悼死者的诔文。
  ⑤ 上下神祇:上下指天地,天神曰神,地神曰祇。《说文》:“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祇,音qí。
  ⑥ 丘之祷久矣:《郑注》:“孔子自知无过可谢,明素恭肃于鬼神,且顺子路之言也。”《孔注》:“孔子素行,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
  7.36 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 孙:同“逊”。
  ② 固:固陋,鄙陋。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注释】
  ① 坦荡荡:《郑注》:“宽广貌。”江熙:“君子坦尔夷任,荡然无私。”《集注》:“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
  ② 长戚戚:《郑注》:“多忧惧貌。”江熙:“小人驰竞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愁府也。”《集注》:“程子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论语后案》以为,“戚戚”即《诗》之“蹙蹙“,为缩小之貌。《说文》无“蹙”字,凡经典“戚”与“蹙”训“忧”者,皆以“慽”为正字。训“迫促”者,以“戚”为正字,即“戚近”义之引申。此“戚戚”当训“迫缩”,与“荡荡”反对也。
  7.38 子①温而厉②,威而不猛,恭而安。
  【注释】
  ① 子:据《经典释文》,皇侃本作“君子”,又一本作“子曰”。
  ② 厉:严肃。
  【集说】
  王弼:“温者不厉,厉者不温,威者必猛,不猛者不威,恭则不安,安者不恭,此对反之常名也。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
  《集注》:“人之德行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不能记。”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典名著 最新文章
南齐书
梁书
魏书
南史
周书
仪礼译注
五代史演义
周易全解
隋唐演义
白话尚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00:34:39  更:2021-07-01 03:41:1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