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古典名著 -> 论语讲读 -> 公冶长第五 -> 正文阅读

[古典名著]论语讲读  公冶长第五 [第6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语讲读: 公冶长第五

  5.1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②也。虽在缧绁③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④妻之。
  【注释】
  ① 公冶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长。
  ② 妻:为之娶妻。
  ③ 缧绁:音léi xiè。《孔注》:“缧,黑索;绁,挛也,所以拘罪人。”引申为被囚于牢狱之中。
  ④ 其子:其指孔子自己。子,女儿。
  【文学链接】
  传说公冶长能通鸟语。《皇疏》引述了《论释》里的一段传说,说公冶长因为能听懂鸟语而蒙冤系狱,这则汉魏小说后来被唐代诗人作为典故引入诗文中。
  同狱者叹狱中无燕 沈佺期
  何许乘春燕,多知辨夏台。三时欲并尽,双影未尝来。食蕊嫌丛棘,衔泥怯死灰。不如黄雀语,能免冶长灾。
  而最能触动后世士人的,则是公冶长身在缧绁,孔子却能认识到罪非其罪,并且不以身在牢狱为意,而把女儿嫁给他。唐人诗中反复引此为典故,诉说自己非罪蒙罚的冤屈。
  枉系 沈佺期
  昔日公冶长,非罪遇缧绁。圣人降其子,古来叹独绝。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今代多秀士,谁能继明辙。
  非所留系每晚闻长洲军笛声 刘长卿
  白日浮云闭不开,黄沙谁问冶长猜。只怜横笛关山月,知是愁人夜夜来。
  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 柳宗元
  一生判却归休,谓著南冠到头。冶长虽解缧绁,无由得见东周。
  5.2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③之子妻之。
  【注释】
  ① 南容:孔子弟子,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集注》把这一章和第一章并为一章,全篇共二十七章。
  ② 废:废弃,不被任用。
  ③ 其兄:孔子的异母兄,名孟皮。《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
  5.3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③焉④取斯?”
  【注释】
  ① 子贱:孔子弟子,姓宓,名不齐,字子贱,小孔子四十九岁。
  ② 若人:《包注》:“若人者,若此人也。”《译注》译“若”为指示词,“这个”。
  ③ 斯:《集注》:“上斯,斯此人;下斯,斯此德。”即前一“斯”指子贱,后“斯”指其君子之德行。
  ④ 焉:哪里。
  【集说】
  《包注》:“如鲁无君子,子贱安得此行而学行之。”
  《集注》:“子贱盖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者,故夫子既叹其贤,而又言若鲁无君子,则此人何所取以成此德乎?因以见鲁之多贤也。”
  【文学链接】
  宓子贱是有名的贤人,据说他曾弹琴而治单父邑,后人称其弹琴处为琴台,唐人曾经重修琴台,高适有诗吟咏此事。
  宓公琴台诗三首 其二 高适
  邦伯感遗事,慨然建琴堂。乃知静者心,千载犹相望。入室想其人,出门何茫茫。唯见白云合,东临邹鲁乡。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①也。”曰:“何器也?”曰:“瑚琏②也。”
  【注释】
  ① 器:《孔注》:“言汝器用之人。”
  ② 瑚琏:琏,音liǎn,《包注》:“瑚琏,黍稷器也,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音fǔ guǐ),宗庙器之贵者也。”当作胡连,无玉旁。《说文》:“梿,胡梿也。从木,连声。”胡梿当是木制,桓谭《潜夫论·赞学》:“胡簋之器,其始也,乃山野之木。”或是瓦器,而饰以玉,故俗加以玉旁。又作胡辇。《孔庙礼器碑》作“胡辇”。
  【集说】
  《皇疏》引江熙:“瑚琏置宗庙则为贵器,然不周于民用也。汝言语之士,束修廊庙,则为豪秀,然未必能干烦务也。器之偏用,此其贵者,犹不足多,况其贱者乎?是以玉之碌碌,石之落落,君子皆不欲也。”
  《集注》:“器者有用之成材。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簠簋,皆宗庙盛黍稷之器,而饰以玉,器之贵重而华美者也。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子贱,故以己为问,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则子贡虽未至于不器,其亦器之贵者与?”
  芬格莱特解释此章,大意说,夫子此言既安慰了设想中的子贡的失望之情,又是一个完成了的、完整的答案,即这里强调个体在神圣的礼仪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体观。礼器之高贵不在于其自身之精美与否,而在于其参与了神圣的礼仪活动,若将其从礼仪活动中分离出来,便仅仅是一个不适用的器物而已。因此,个体的人也正是在礼仪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尊严与价值。
  【文学链接】
  赠族叔卫军俭诗 王融
  不器其德,有斐斯文。质超瑚琏,才逸卿云。摇笔泉泻,动咏霙纷。沨乎不极,卓兮靡群。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③人以口给④,屡憎于人⑤。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 雍:孔子弟子冉雍,字仲弓。
  ② 佞:有口才。《说文》:“佞,巧讇高材也。”《曲礼·释文》:“口才曰佞。”
  ③ 御:《尔雅·释言》:“禁也。”《集注》:“当也,犹应答也。”
  ④ 口给:给,足。口给谓口齿便捷。
  ⑤ 憎于人:为人所憎。
  【问题分析】
  问:“佞”的意思古今有何差异?孔子为何否定“佞”?
  答:佞,今天完全是贬义,但在孔子时代及以前,并非如此。佞的本义是有口才之美。古人也常谦称自己“不佞”,可见“佞”是美称。对此,阮元《释佞》有详细的考证,从本章或人的话中也可以琢磨出来。夫子之所以不认可当时尚为称美的“佞”,在于它极易流于徒具言语之捷给悦人,而无“仁”之实。《学而第一》中夫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已可看到这一点;《先进第十一》云:“是故恶夫佞者”,《阳货第十七》又云“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可见夫子之态度鲜明,可谓前后一以贯之。在一些场合,孔子也从正面肯定过“佞”,如《雍也第六》中他说“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就是肯定祝鮀的口才之美。
  不过,大概自夫子否定“佞”之后,“佞”就不再一个中性的、甚至含有褒义的词了。它完全成为一个贬义的称呼,专门指那些以巧言语取悦于在上者的人,特别是取悦于帝王、获取权势禄位的弄臣。这些人被称为“佞臣”,在正史里也往往列有“佞幸传”,而且,这些佞幸之臣虽能荣耀一时,最终却都落得家破身亡、遭人唾骂的命运。这似乎有力地印证了夫子“屡憎于人”的预言。
  5.6 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②之未能信③。”子说。
  【注释】
  ① 漆雕开:孔子弟子,姓漆雕,名开。王应麟等人考证认为本名启,字子开,《史记》避汉景帝讳而改启曰开。雕,亦作“彫”。
  ② 斯之未能信:《孔注》:“仕进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习也。”《皇疏》:“言己学业未熟,未能究习,则不为民所信,未堪仕也。一云:言时君未能信,则不可仕也。”
  【文化史扩展】
  漆雕氏之儒 漆雕开虽自谦不肯仕,但他从孔子问学,却似乎颇有成就,在孔子死后儒学的各种派别中,他的学说自成一派。《韩非子·显学篇》云儒分为八,其中之一即为漆氏之儒,《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有《漆雕子》十三篇,《论衡·本性篇》亦记密(即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性情。刘向《说苑》云“孔子谓‘漆雕氏之子君子哉,其善人之美也隐而显,言人之恶也微而著。’”惜其书不传,仅能从这些零星记载中见其学之大概方向。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②于海。从③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④。”
  【注释】
  ① 桴:音fú,用竹木编成筏以渡江海,大者为栰,小者为桴。
  ② 浮:以舟渡水。
  ③ 从:跟随。
  ④ 取材:《郑注》:“无所取材者,无所取于桴材。”郑玄又记另有一解,将“材”解作“哉”,语气词。《集注》引程子语释“材”作“裁”。
  【文学链接】
  汉阳献李相公 刘长卿
  退身高卧楚城幽,独掩闲门汉水头。春草雨中行径没,暮山江上卷帘愁。几人犹忆孙弘阁,百口同乘范蠡舟。早晚却还丞相印,十年空被白云留。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文化史扩展】
  浮海 五湖扁舟 江海 本章“浮海”之本义,历来注家亦有争议,或以为即如夫子所云“欲居九夷”,即隐逸之意;或以为非隐逸之意,所浮之“海”,是海东箕子之国,以其尚有礼仪,欲浮海以行道。无论如何,“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实被后世解释为隐逸之先声,确立了隐逸话语之谱系。在隐逸史上,孔子并未真正“浮于海”,但很快就有一个人代替他在文化史上开启了这一传统,此人就是吴越争霸时勾践的重要谋臣范蠡。传说他在辅佐勾践灭吴之后,洞察到勾践必将诛有功之臣,于是果断弃官而去,泛舟五湖,人称鸱夷子,深为后世士人所仰慕,成为一个特定的文学意象与文化符号。李白是最热衷于以泛舟五湖自许的士人,他在许多诗篇中都反复吟咏过,惜大多篇幅太长,故上面“文学链接”仅举刘长卿诗一首、苏轼词一首为例。
  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①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②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③,百乘之家④,可使为之宰⑤也。不知其仁也。”
  “赤⑥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⑧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 不知:《孔注》:“仁道至大,不可全名也。”《皇疏》引范宁:“仁道宏远,仲由未能有之,又不欲指言无仁,非奖诱之教,故托云不知也。”《集注》:“子路之于仁,盖日月至焉者,或在或亡,不能必其有无,故以不知告之。”
  ② 赋:《孔注》:“兵赋也。”《集注》:“古者以田赋出兵,故谓兵为赋。”
  ③ 千室之邑:《说文》:“邑,国也。”《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王之主曰都,无曰邑。”邑即指民户居住之地。
  ④ 百乘之家:“家”指有采地的卿大夫。卿大夫受封一定的土地,称为采邑或采地。百乘之家即指有车百乘的卿大夫。
  ⑤ 宰:《孔注》:“家臣。”卿大夫可以派人去管理自己的采邑,这些人就是他的家臣。
  ⑥ 赤:公西赤,孔子弟子,字子华,小孔子四十二岁。
  ⑦ 束带立于朝:《马注》:“有仪容,可使为行人。”《皇疏》引范宁:“束带,整朝服也。”程大中谓:“古人无事则缓带,有事则束带。《说字》云‘在腰为腰带,在胸为束带。腰带低缓,胸带高紧’。公西华束带立朝,当有事之际,仓卒立谈,可以服强邻,即折冲尊俎之间意。”
  ⑧ 宾客:《皇疏》引范宁:“邻国诸侯来相聘享也。”指各诸侯国之间往来的行人使者。《周礼·秋官司仪》:“凡公侯伯子男相为宾,公侯伯子男之臣相为客”,郑玄注云“大曰宾,小曰客”。
  【文化史扩展】
  行人 宾客 朝享聘问 春秋时期周天子与各诸侯间、以及各诸侯国之间外交活动频繁,这些外交活动有着严格的礼仪,尤其是在应对辞令上更是非常讲究,形成了所谓“行人辞令”之美(这些出使各国的使者称为“行人”)。辞令得当,不仅能顺利完成出使任务,而且往往能使自己的国家得到对方乃至国际间的认可,提高本国的声望;否则可能给本国造成外交上的损失,甚至可能引起战争。因此,熟悉礼仪,长于言语,是当时非常受重视的能力。这一章中孔子称公西华“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指的就是这样一种能力,据有关典籍记载,孔子确实非常赞赏公西华的言语外交能力。这些行人的辞令往往非常优美,《左传》中记载了大量的行人辞令,成为《左传》一书的重要特色,使之富于浓厚的文学色彩。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①愈②?”对曰:“赐也何敢望③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④。”
  【注释】
  ① 孰:谁。
  ② 愈:《孔注》:“愈犹胜也。”
  ③ 望:通“方”,比,相比。《礼记·表记》:“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④ 吾与女弗如也:句中的“与”有不同解释。一作“和”解,意为孔子云自己与子贡都不如颜回。《孔注》:“既然子贡不如,复云吾与女俱不如者,盖欲以慰子贡也。”汉唐人皆取此意。《集注》:“与,许也。”“同意”、“赞同”之意,意为孔子表示赞同子贡说自己不如颜回的看法。
  5.10 宰予昼寝①。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②之墙不可杇③也,于予与何诛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⑤。”
  【注释】
  ① 昼寝:昼,或云当作“画”,意谓画饰墙垣。扬雄《甘泉赋》“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暗用《论语》此章,可见汉人已有“画寝”之说。《集解》将本章“子曰:始吾于人也”以下另分一章,全篇二十九章。
  ② 粪土:腐土,秽土。胡绍勋《四书拾义》:“《左传》云‘小人粪除先王之敝庐’,是除秽谓粪,所除之秽亦谓粪。此经‘粪土’犹言‘秽土’。古人墙本筑土而成,历久不免生秽,故曰‘不可杇’。”
  ③ 杇:音wū,《尔雅·释宫》:“镘谓之杇。”用来涂抹粉刷墙壁的工具。句中作动词,粉刷之意。
  ④ 诛:深责。
  ⑤ 是:指“观其言而信其行”。
  5.11 子曰:“吾未见刚①者!”或对曰:“申枨②。”子曰:“枨也欲③,焉得刚?”
  【注释】
  ① 刚:《尚书正义·皋陶谟》引郑玄注“刚,强志不屈挠。”《集注》:“刚,坚强不屈之意,最人所难能者,故夫子叹。”
  ② 申枨:枨,音chéng,《包注》:“鲁人。”或谓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所云申党。
  ③ 欲:《孔注》:“多情欲。”
  【文学链接】
  由此章演化而来的“无欲则刚”今日已成一成语。或人以申枨对,盖以枨为近刚,然则或人所理解之刚与夫子所说有异,于此可见当时有刚之说,而夫子别有理解。夫子所谓刚,乃从一极高之标准而来,《子路第十三》所谓“刚毅木讷近仁”是也。此一思想发展到孟子时,强调自身修养出至大至刚之气,所谓养吾浩然之气,遂为后人所遵奉信守。不能做到无欲者,则不能至于刚。历史上不乏以刚正见称者,然亦有有其名无其实者,汉代孙宝即是一例。
  孙宝挠于定陵 《汉书·孙宝传》
  征为京兆尹,故吏侯文以刚直不茍合,常称疾不肯仕。宝以恩礼请文,欲为布衣友,日设酒食,妻子相对。文求受署为掾,进见如宾礼。
  数月,以立秋日署文东部督邮。入见,敕曰:“今日鹰隼始击,当顺天气,取奸恶,以成严霜之诛,掾部渠有其人乎?”文卬曰:“无其人不敢空受职。”宝曰:“谁也?”文曰:“霸陵杜穉季。”宝曰:“其次?”文曰:“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宝默然。穉季者,大侠,与卫尉淳于长、大鸿胪萧育等皆厚善。宝前失车骑将军,与红阳侯有郄,自恐见危。时淳于长方贵幸,友宝,宝亦欲附之。始视事而长以穉季托宝,故宝穷,无以复应文。文怪宝气索,知其有故,因曰:“明府素著威名,今不敢取穉季,当且阖阁,勿有所问。如此竟岁,吏民未敢诬明府也。即度穉季而谴它事,众中讙哗,终身自堕。”宝曰:“受教。”……
  赞曰:“……孔子曰:吾未见刚者。以数子之名迹,然毋将污于冀州,孙宝挠于定陵,况俗人乎?”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①诸②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注释】
  ① 加:《马注》:“陵也。”凌驾,欺凌。
  ② 诸:“之于”的合音词。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②也;夫子之言性③与天道④,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① 文章:《集解》:“章,明也。文采形质著见,可以耳目循。”《皇疏》引太史叔明:“文章者,六籍是也。”《集注》:“文章,德之见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
  ② 闻:不特亲闻于夫子,且闻于公卿大夫、同门乡党之口耳。
  ③ 性:《郑注》:“性,谓人受血气以生,有贤愚吉凶。”《集解》:“性者,人之所受以生者也。”《集注》:“性者,人所受之天理。”
  ④ 天道:《郑注》:“七政变动占。”《集解》:“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也。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集注》:“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
  【集说】
  太史叔明:“文章者,六籍是也。性与天道如《何注》。以此言之,举是夫子死后,七十子之徒,追思曩日圣师平生之德音难可复值,六籍即有性与天道,但垂于世者可踪,故千载之下,可得而闻也。至于口说言吐,性与天道,藴藉之深,止乎身者难继,故不可得而闻也。”
  《集注》:“言夫子之文章日见乎外,固学者所共闻。至于性与天道,则夫子罕言之,而学者有不得闻者。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
  《正义》: “据《世家》诸文,则夫子文章谓诗书礼乐也,古乐正,崇术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至春秋时,其学寖废,夫子特修明之,而以之为教。故记夫子四教,首在于文,颜子亦言‘夫子博我以文’,此群弟子所以得闻也。《世家》又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盖《易》藏太史氏,学者不可得见,故韩宣子适鲁,观书太史氏,始见《周易》。孔子五十学《易》,惟子夏、商瞿晚年弟子得传是学。然则子贡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易》是也。”
  【问题分析】
  问:子贡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特点?
  答:此章为《论语》中之名篇,对于理解夫子及儒家思想关系极大,而历来解释又相当纷纭复杂。首先,“文章”并不指今天所理解的“文章”,而是指孔子的言行、学问、性情、人格,即朱熹所说的“德之见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当然太史叔明把它解释为“六籍”,也还是可取的。“文章可得而闻”,又不仅仅是指弟子从孔子那里闻到,还有弟子从乡党邻里、公卿大夫那里听到人们谈论孔子的“文章”这一层意思。这一点可以从《论语·子张第十九》中记载的孔子殁后一些人对他的诽谤中推断得到。除了《论语》之外,其他传世典籍中都不乏孔子言行思想的记载,尽管其中可能有假托,但仍然反映出孔子对时人及后世的影响。人格、学问,这些言传身教因而“可得而闻”的“文章”,正是孔子对后世产生伟大影响的重要方面。
  至于“性与天道”,亲受教诲的子贡等孔门弟子感叹“不可得而闻”,则揭示了孔子思想的另一特点。性谓人之性,天道指天地宇宙运行之道,或以为即《易传》之天道阴阳消息盈虚。这两个方面“不可得而闻”,是指孔子很少谈论这些话题。孔子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说“未知生,焉知死”,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夫子之不言,盖或存疑,而以切近人生的问题为思考的要务。在孔子之后,他的一些弟子如前面提到的漆雕开等人,再到孟子、荀子等人争相言性命天道,至宋代,程朱提出“天理”观念,把“性与天道”解释为“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儒学遂一变而为宋明理学。
  【文化史扩展】
  性 天道 吉凶祸福 消息盈虚 本章“性”与“天道”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极为重要的概念,含义也非常复杂,不易说清。《论语》中提到“性”的地方只有两处,除这一章外,另一处是《阳货第十七》的第二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到“天”的地方则非常多。不过既然子贡都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那么即使“天”出现得再多,也不比仅出现两次的“性”更能说清所指究竟是什么。
  孔子很少讨论的这些问题,在他的身后不久即成为热门话题。孟子提出性本善的主张,荀子则提出性恶论。天道观念也随着《易传》的出现开始形成一个体系性的学说(古人相信《易传》就是孔子所作,但今天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人所作),尤其是用阴阳消息盈虚学说来解释天道运行周而复始的现象,并用以指导人的社会行为,解释个体生命的吉凶祸福等命运遭际,长期影响着传统社会里士阶层的思想和行为。
  5.14 子路有闻①,未之能行,唯恐有闻②。
  【注释】
  ① 有闻:有所闻说。
  ② 唯恐有闻:《译注》:“有,同‘又’”。
  【集说】
  《孔注》:“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后有闻不得并行也。”
  《集注》:“范氏曰:子路闻善,勇于必行,门人自以为弗及,故著之。若子路,可谓能用其勇矣。”
  《正义》:“有闻文章之道也。子路好勇,闻斯行之,其未及行,又恐别有所闻,致前所闻不能并行。”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②’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注释】
  ①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谥“文”。
  ② 文:《逸周书·谥法》:“勤学好问曰文。”
  5.16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① 子产:名侨,郑大夫,郑穆公之孙,故称公孙侨,孔子所极称赞之贤臣。为郑相二十二年,周旋于晋楚两大国之间,戎马交争,郑国赖以安。
  【文学链接】
  作为春秋时著名的贤相,子产为政有方,深得国人称赞,曾作歌以颂之。
  舆人诵子产 左传·襄公三十年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文化史扩展】
  乡校论政与清议传统 子产为郑相期间,还有著名的“不毁乡校”之举。乡校是乡里的学校,郑国人不但在此求学,而且议论时政。有人建议子产毁掉乡校以杜绝议论。子产不允,认为国人的议论有助于施政。今人或将此视为“民主”思想,此说尚可商榷,但它无疑代表了上古时期一个相当积极的思想传统。同样著名、作为反面教训的周厉王止谤,其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乡校论政实为后世清议的先声,但是秦汉以后,象子产这样从正面肯定清议的做法却不多。相反,历史上出现了几次著名的迫害事件,如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明末的东林党人事件,当权者都大规模地禁锢清议士人,箝制舆论,而结果,却无一例外地象周厉王被国人流于彘一样,伴随党祸而来的是王朝覆灭、生灵涂炭,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子产不毁乡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郑人游乡校以论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乎?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5.17 子曰:“晏平仲①善与人交,久而敬之②。”
  【注释】
  ① 晏平仲:齐大夫,姓晏名婴,字仲,“平”为其谥号。
  ② 久而敬之:皇侃本作“久而人敬之”。有两解。见下“集说”。
  【集说】
  《皇疏》:“此善交之验也,凡人交易绝,而平仲交久而人愈敬之也。”
  孙绰:“交有倾盖如旧,亦有白首如新,隆始者易,克终者难。敦厚不渝,其道可久,所以难也,故仲尼表焉。”
  《集注》:“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
  《正义》: “《周官·大宰》‘二曰敬故’,《郑注》:‘敬故,不慢旧也。晏平仲久而敬之。’据郑说,则久谓久故也。君子不遗故旧,则民不偷,故称平仲为善交。……皇本作‘久而人敬之’,……实则当从郑本无‘人’字,解为平仲敬人。”
  5.18 子曰:“臧文仲①居蔡②,山节藻棁③,何如其知也?”
  【注释】
  ① 臧文仲:鲁大夫臧孙辰,“文”是谥号,历仕庄、闵、僖、文四朝。
  ② 居蔡:蔡,大龟。《包注》:“国君之守龟,出蔡地,因以为名。”居,使之居之意。居蔡,为龟作椟。
  ③ 山节:节,柱上斗拱。山节,旧注多以为刻山形于斗拱,然郑玄注《礼器》云:“山节,谓刻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柱头者,节也,斗拱者,山之形。”据此,似谓起斗拱如山形。藻棁:棁音zhuō,梁上短柱。藻棁,在短柱上刻绘水藻纹。
  【文化史扩展】
  龟 蔡 蓍 卜筮的合理化努力 占卜是非常古老的活动。占卜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主要的有用动物的甲骨占卜、用蓍草占卜等,殷商多用牛羊的肩胛骨和龟甲占卜,所谓甲骨文就是在甲骨上刻下的占卜时的卜辞。在甲骨占中,龟又被视为卜筮之灵,据记载,自天子至于士,都蓄有供占卜用的龟,并且龟的大小按照等级有一定的差别。《白虎通·蓍龟篇》云:“天子下至士,皆有蓍龟者,重事决疑,示不自专。”按礼,蔡为大龟,为天子诸侯所用,非大夫所当有。
  臧文仲不但蓄有不该有的蔡,而且用本为天子家庙之饰的山节藻棁来居蔡。有此二者,已为不智,而臧氏蓄龟欲以媚神徼福,这是夫子认为尤其不智的地方。夫子不语怪力神。据记载,孔子曾经试图“合理化”解释当时的占卜行为。《论衡·卜筮》云: “子路问孔子曰:‘猪肩羊膊可以得兆,雚苇蒿芼可以得数,何必以蓍龟?’孔子曰:‘不然。盖取其名也。夫蓍之为言耆也,龟之言旧也,明狐疑之事,当问耆旧也。’”通过以音形相释的方法,孔子把人们用蓍龟来占卜的行为解释为向耆旧请教,正如典籍中记载他将“黄帝四面”的传说解释为黄帝有四位能干的大臣治理四方一样,反映出孔子思想精神的重要特点。
  5.19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①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②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③弒④齐君,陈文子⑤有马十乘,弃而违⑥之。至于⑦他邦,则曰:‘犹⑧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⑨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
  ① 令尹子文:楚国的宰相叫令尹,《邢疏》:“令,善也。尹,正也。言用善人正此官也。”子文,姓斗,名谷,字于菟。据《左传》,子文于鲁庄公三十年始为令尹,至僖公二十三年让位于子玉,历二十八年,中间可能多次黜免和复用。
  ② 已:免职。三仕、三已之三,未必是实指。
  ③ 崔子:齐国大夫崔杼。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他杀掉了齐庄公光。
  ④ 弒:臣子杀君父为弒。
  ⑤ 陈文子:齐国大夫,名须无。
  ⑥ 违:离开。
  ⑦ 至于:到达。
  ⑧ 犹:犹如。
  ⑨ 清:清白。
  【文学链接】
  读史 徐夤
  亚父凄凉别楚营,天留三杰翼龙争。高才无主不能用,直道有时方始平。喜愠子文何颕悟,卷藏蘧瑗甚分明。须知饮啄繇天命,休问黄河早晚清。
  赋四相诗·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岘 皇甫澈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载践每若惊,三已无愠色。昭昭垂宪章,来世实作则。
  【文化史扩展】
  三仕三已无喜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令尹子文不以荣辱为意,三仕三已,无喜愠之色,堪称难得,在时人看来,大概称得上“仁”了,可是夫子却不许之以仁。这不但与时人的看法不同,也与后世的认识有较大的差异。范仲淹著名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说,差与令尹子文相近,范仲淹却已视作是“古仁人之心”,把它作为士人所追求的最高人格标准了。其间的差异,与其说是后世“仁”的标准降低了,无宁说是人格理想与其人生实践之间的自然落差。
  在夫子这里,“仁”是一种最为高远的人格理想,从他的话里不难看到,真正能够达到“仁”的境界的人几乎没有。在他很少的几次以“仁”许人的时候,显然都只是从“仁”的某一方面来说的。然则“仁”又有何意义?在于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前行决心,在于有勇气承担的士人能各依才性之所长与时之际会,从不同方向、在不同方面努力接近它。斯则范仲淹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仁人”之典范特征、而在范氏之后的士人也莫不以之砥砺人格的根本原因。
  5.20 季文子①三思②而后行。子闻之,曰:“再③,斯可矣。”
  【注释】
  ① 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为谥号。文子使晋,预求遭丧之礼以行,后晋襄公果卒,可为“三思后行”之一例。
  ② 三思:反复考虑。三,表多次之意。
  ③ 再:两次。
  5.21 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②不可及也。”
  【注释】
  ① 宁武子:卫大夫宁俞,活动在卫文公、成公之时。卫成公与晋交恶,宁俞周旋其间,以济其君。或谓“愚”乃指其自晦以保身济君,故不可及也。
  ② 愚:佯愚。
  【集说】
  “愚不可及”今日已含贬义,夫子原意则为赞叹之语。只是何为“愚不可及”,则有不同说法。
  《孔注》:“佯愚似实,故曰不可及也。”
  孙绰:“人情莫不好名,咸贵智而贱愚,虽治乱异世,而矜鄙不变,唯深达之士,为能晦智藏名,以全身远害。饰智以成名者易,去华以保性者难也。”
  《集注》:“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难险。凡其所处,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论语稽》:“上章论季文子之知,此章述宁武子之愚,正可两两互勘。大凡烈士殉国,孝子殉亲,皆必有百折不回之气而后成。当其不知有性命,不知有身家,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有似乎愚。及其至性至情,动天地,泣鬼神,人乃以为不可及。而不知所不可及者,即在此置身家性命于度外之一念乎。武子仕卫,进不求达,退不避难,在见几而作之士,不免从旁窃笑,而卒各行其是以保其身而济其国,此夫子所以叹美之也。”
  【文学链接】
  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 杜牧
  谁怜贱子启穷途,太守封来酒一壶。攻破是非浑似梦,削平身世有如无。醺醺若借嵇康懒,兀兀仍添宁武愚。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思考与讨论】
  上引诸家对“愚不可及”的解释中,不同之处在哪里?如何认识这种差异?又如何理解宁武子的“愚不可及”?
  5.22 子在陈①,曰:“归与!归与!吾党②之小子③狂简④,斐然成章⑤,不知所以裁⑥之!”
  【注释】
  ① 陈:陈国。妫姓,武王灭纣,求得舜之后人名妫满者,封于陈,都于宛丘。
  ② 党:乡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吾党,犹言家乡。
  ③ 小子:孔子自称其弟子。吾党之小子:《集注》:“指门人之在鲁者。”
  ④ 狂简:狂,《说文》:“ ,狾犬也。狾犬雄猛善发,故人之矫恣自张大者亦谓之狂。”简,大,简慢。
  ⑤ 斐然成章:文采可观。
  ⑥ 裁:裁制,剪裁。
  【文学链接】
  归田赋 张衡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鬰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沈之魦鰡。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茍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
  文略。
  【文化史扩展】
  归与之叹与田园隐逸传统 孔子在陈国不能行其志,遂有退归鲁国、修诗书礼乐、教育弟子之意。“不知”,或谓夫子不知如何指导弟子,或谓弟子不知如何裁制自己以成就学问。总之,从中可知,夫子欲退而以授业传道为职志,则是确然无疑的;而所退处之地,乃夫子之“党”,即故园。这两点,构成了后世士人归隐的根本特征。后世士人,虽不如夫子为天下木铎一般厥功至伟,却都以求得人格完善、不屈其志为趣向,保证了归隐行为的合法性一直延续不绝。士人所承担的伦理价值也因此获得认可,并每每成为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支柱。同时,归隐以士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田园为目的地,则又终于催生了田园生活的伦理化与审美化,并由此而产生吟咏田园的文学传统。“归与”之叹,遂成为后世士人厌弃浊世,思归田园以养其志的习惯吁求,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5.23 子曰:“伯夷、叔齐①不念旧恶②,怨是用希③。”
  【注释】
  ① 伯夷、叔齐:传说为古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互相推让不肯继承国君之位。后来谏武王伐纣,并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以采薇度日,至于饿死。孤竹国传为殷汤所封之国,传位至于夷、齐之父时,夷长而庶,齐嫡而幼,相让而国绝。故址在今辽宁。
  ② 恶:仇恨,嫌隙。
  ③ 怨是用希:用,因此。希,少。
  【集说】
  《皇疏》:“旧恶,故憾也。人若录于故憾,则怨恨更多。唯夷、齐豁然忘怀,若有人犯己,己不怨录之,所以于人怨少也。”
  《邢疏》:“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希为人所怨恨也。”
  《集注》:“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孟子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其介如此,宜若无所容矣。然其所恶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
  毛奇龄《四书改错》:“此恶字,犹《左传》‘周、郑交恶’之恶。旧恶,即夙怨也。惟有夙怨而相忘而不之念,因之恩怨俱泯,故‘怨是用希’。此必有实事,而今不传者。”
  【文学链接】
  伯夷叔齐列传 史记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弒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题伯夷庙 卢纶
  中条山下黄礓石,垒作夷齐庙里神。落叶满阶尘满座,不知浇酒为何人。
  咏史诗·首阳山 胡曾
  孤竹夷齐耻战争,望尘遮道请休兵。首阳山倒为平地,应始无人说姓名。
  【文化史扩展】
  夷齐 采薇 首阳山 伯夷、叔齐,《论语》中提到过多次,其他诸子著作中也常常提及,应是古之贤人,但事迹渺茫,诸说互异。《史记》七十列传之首即为《伯夷叔齐列传》,盖本夫子之言而益之以其他传闻,大体言二人本孤竹国君之二子,彼此谦让,不肯继袭国君之位,于是相携逃离。闻西伯姬昌贤而欲往依之。后武王兴师伐纣,二人拦住劝谏,以为武王以臣伐君,不合伦理。武王不听,二人遂逃之首阳山,不食周粟,唯采薇度日,终于饿死。太史公在传末云,夷、齐虽贤人,得夫子之称许而名益彰,是以知人纵然有贤才,必得附骥尾而后方能至于青云之上,显然有借二人之事以浇自己胸中块磊之意。后人谓《伯夷叔齐列传》为七十列传之发凡起例,即有此意。在后世,夷齐就成为士人坚守节操、清高孤介、独立不阿的象征符号,不断见诸于诗文吟咏之中。上面“文学链接”中所引两首诗歌,即是直接歌咏夷齐事迹的,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化用他们的事迹为典故的作品。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① 微生高:微生,姓,高,名。或以为即尾生高。
  ② 醯:音xī,醋。
  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①恭,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③,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注释】
  ① 足:过度,过份。《孔注》:“足恭,便僻貌。”过份恭顺以取悦于人。
  ② 左丘明:《孔注》:“鲁太史。”相传为《左传》的作者,但他究属何人,是否作过《左传》,以及其姓氏都歧见迭出,难以有一致的看法。
  ③ 匿怨而友其人:《孔注》:“内相怨而外诈亲也。”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②车马衣轻裘③,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④。”
  颜渊曰:“愿无伐善⑤,无施劳⑥。”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
  【注释】
  ① 盍:何不。
  ② 愿:此章三“愿”字,第一“愿”宜作“愿意”解,后两“愿”作“希望”解,意思有所偏重。
  ③ 车马衣轻裘:“轻”字为后世涉《雍也第六》“子华使于齐”章而误衍,唐前古本无“轻”字。
  ④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此句有两种读法,一在“共”后断句,一则作一句读。敝,衣败曰敝。《说文》:“ ,败文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帗也,一曰败衣。”
  ⑤ 无伐善:自称其能曰伐。《孔注》:“不自称己之善。”《皇疏》:“愿行己善而不自称,欲潜行而百姓日用而不知也。”《集注》:“伐,夸也。善,谓有能。”
  ⑥ 无施劳:《孔注》:“不以劳事置施于人。”《皇疏》:“不施劳役之事于天下也。”《集注》:“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易》曰:‘劳而不伐’是也。或曰:‘劳,劳事也。劳事非己所欲,故亦不欲施之于人。’亦通。”
  ⑦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注》:“怀,归也。”《皇疏》:“孔子答愿己为老人必见抚安,朋友必见期信,少者必见思怀也。”《集注》:“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一说:‘安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怀之,怀我也。’亦通。”
  【文学链接】
  此为论语中著名篇章之一,师徒对话极能见出各人性情学问。其中子路之语,一如其重然诺、重义气之性格。虽然友朋之间共财货,志似平平,然实发自深衷,浅语情深,后世亦采入诗文中,以写友情之亲密无间。
  边馆逢贺秀才 马戴
  贫病无疏我与君,不知何事久离群。鹿裘共弊同为客,龙阙将移拟献文。空馆夕阳鸦绕树,荒城寒色雁和云。不堪吟断边笳晓,叶落东西客又分。
  赠殷山人诗 张籍
  ……自古多高迹,如君少比肩。耕耘此辛苦,章句已流传。昔日交游盛,当时省阁贤。同袍还共弊,连辔每推先。讲序居重席,群儒愿执鞭。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才异时难用,情高道自全。……
  戏周正孺 苏轼
  天廐新颁玉鼻骍,故人共敝亦常情。相如虽老犹能赋,换马还应继二生。
  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①者也。”
  【注释】
  ① 内自讼:内,内心。讼,责。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①,不如丘之好学也。”
  【注释】
  ① 焉:《邢疏》引卫瓘说,“焉”属下句,读如“安”。安不如,亦不如。武亿《经读考异》:“焉,犹安也,安不如我之好学,言亦如我之好学也。”亦以“焉”属下句,而意较卫瓘更顺畅。
  【集说】
  《邢疏》:“此章夫子言己勤学也。十室之邑,邑之小者也。其邑虽小,亦不诬之,必有忠信如我者焉,但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
  孙绰:“夫忠信之行,中人所能存全,虽圣人无以加也。学而为人,未足称也,好之者必钻仰不怠,故曰‘有颜回者好学,今也则亡’。今云十室之学不逮于己,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耳’,此皆陈深崇于教,以尽汲引之道也。”
  《集注》:“忠信如圣人,生质之美者也。夫子生知,而未尝不好学,故言此勉人。言美质易得,至道难闻,学之至则可以为圣人,不学则不免为乡人而已,可不勉哉。”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典名著 最新文章
南齐书
梁书
魏书
南史
周书
仪礼译注
五代史演义
周易全解
隋唐演义
白话尚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00:34:39  更:2021-07-01 03:41:0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