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古典名著 -> 论语讲读 -> 里仁第四 -> 正文阅读

[古典名著]论语讲读  里仁第四 [第5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语讲读: 里仁第四

  4.1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②不处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 里:《说文》:“里,居也。”《尔雅·释诂》:“里,邑也。”
  ② 择:《困学纪闻》谓《古论》“择”作宅。《尔雅·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
  ③ 知:即“智”。
  【集说】
  《郑注》:“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智。”
  《皇疏》引沈居士:“言所居之里尚以仁地为美,况择身所处而不处仁道,安得智乎?”
  《集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新解》:“谓居于仁为美。居仁为美,犹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人贵能择仁道而处,非谓择仁者之里而处。”
  【文学链接】
  《论语》言简意约,往往难以具诠,由此也为后世提供了多样阐释的可能性,如本章又是一例。其实不妨求之于平易之处,荀子曾以“蓬生麻中”、“白沙在涅”为喻,本得自日常生活经验,“孟母择邻”也颇有民间文艺之活泼精神,二者所说之道理皆可谓平易近人,亦可从平易近人中体会之。
  孟母择邻 《列女传》
  邹孟轲之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其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里仁”、“择处仁”者,求能于己有益、归于仁也,与仁者相处,不特见自己之智,亦且乐在其中焉。陶渊明可谓深得此旨。
  移居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②。仁者安仁③,知者利仁④。”
  【注释】
  ① 约:《孔注》:“不可久约,久困则为非也。”《皇疏》:“犹贫困也。”
  ② 乐:《孔注》:“不可长乐,必骄佚也。”《皇疏》:“富贵也。”
  ③ 安仁:安于仁。《包注》:“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也。”
  ④ 利仁:《集解》:“知者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也。”《皇疏》:“利仁者,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若于我有损,则使停止,是智者利仁也。”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 好:音hào,喜好。
  ② 恶:音wù,憎恶。
  4.4 子曰:“茍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 茍:《孔注》:“诚也。”
  ② 恶:旧注“恶”有两读。一,恶读作è,即“善恶”之“恶”;一读作wù,“厌恶”之“恶”。二读不同,相应全句有不同理解,详下“集说”。
  【集说】
  这又是《论语》中歧解迭出的一章。依对“恶”的解释不同,大体有如下说法:
  一 恶,读作è。有两解:
  (一) 志于仁的人,始终无恶行。《孔注》:“茍,诚也。言诚能志于仁,则其余终无恶。”《集注》:“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有人批评这一说法,认为人既志于仁,则自无恶行,不必特意强调“无恶”。
  (二) 若人之行事出于仁,则虽违礼不法,也可视为无恶而不予追究。汉代有持此种说法者。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篇》:“难者曰:为贤者讳皆言之,为宣、穆讳独弗言,何也?曰:不成于贤也。其为善不法,不可取亦不可弃。弃之则弃善志也,取之则害王法,故不弃亦不载,以意见之而已。茍志于仁无恶,此之谓也。”《盐铁论·刑德篇》:“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二 恶读作wù,也有二解:
  (一) 认为这一章承上一章“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而来,是更进一步认为,若确实是一个仁者,对他人应无所恶。《论语训》:“上言仁者能恶人,嫌仁者当恶以绝不仁,故此明其无恶。仁者爱人,虽所屏弃放流,皆欲其自新,务于安全,不独仁人无恶,但有志于仁皆无所憎恶。”
  (二) 仁者兼爱,视万物为一体,他人虽有不仁之处,仁者仍应以仁爱待之。《论语意原》:“志于仁者,无一念不存乎仁,其视万物为一体。体有贵贱,皆天理也……民之秉彝,与我无间,不仁而丧其良心,矜之而已,虽谓之无恶可也。曰能好恶人,所以明性情之正;曰无恶也,所以明体物之心。”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④违仁,造次⑤必于是⑥,颠沛⑦必于是。”
  【注释】
  ① 处:接受。
  ② 去:抛弃,离开。
  ③ 恶乎:恶,音wū,表疑问,“恶乎”即“如何”之意。
  ④ 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
  ⑤ 造次:仓卒之间。
  ⑥ 是:代指“仁”。
  ⑦ 颠沛:偃仆,引申为颠沛流离。
  【文学链接】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反映了儒家士人在追求“仁”的道路上坚毅果决、直往不回的意志。《礼记》中记载的曾子临终易箦之事,也正是这种意志的反映。
  曾子易箦 《礼记·檀弓上》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4.6 子曰:“我未见好①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②;恶不仁者,其为仁矣③,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④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注释】
  ① 好:音hào,喜好。下一句“恶”音wù,厌恶之意。
  ② 无以尚之:无以复加。
  ③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裴松之注《三国志·顾雍传》引有这一句,在“矣”后断句,按照这一引用情形,则“其”为语气词,表强调;“矣”也表示感叹。但从上下文的文意脉络来看,应将“其”视为代词,指“恶不仁”的人;而“矣”字同“也”,表短暂停顿。
  ④ 盖:大概,表推测。
  4.7 子曰:“人之过①也,各于其党②。观过,斯知仁③矣。”
  【注释】
  ① 过:过失,过错。
  ② 党:《孔注》:“类也。”
  ③ 仁:诸本“仁”作“人”,作“仁”当是因音而误。
  【集说】
  《孔注》:“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得其所,则为仁矣。”
  《皇疏》:“人之有失,各有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则非小人之失也。犹如耕夫不能耕,乃是其失,若不能书,则非耕夫之失也,若责之,当就其辈类责之也。不求备于一人,则此观过之人有仁心。”
  殷仲堪:“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是以与仁同过,其仁可知。观过之义,将在于斯者。”
  《集注》:“程氏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文学链接】
  子路丧姊 《汉书·外戚·孝昭上官后传》
  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
  孙性私赋民钱 《后汉书·吴佑传》
  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曰:“掾以亲故,受污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仁矣。”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集说】
  《集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
  栾肇:“道所以济民,圣人存身,为行道也。济民以道,非以济身也。故云诚令道朝闻于世,虽夕死可也。伤道不行,且明己忧世不为身也。”
  孙奕《示儿编》:“孔子岂尚未闻道者?茍闻天下之有道,则死亦无遗恨。盖忧天下如此其急。”
  《集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茍得闻之,则生顺死安,终能自发其光,晦而复显,盖其精神有不可磨灭者在也。”
  顾炎武:“‘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
  黄式三《论语后案》:“式三谓此言以身殉道也,朝闻当行之道,夕以死赴之,无茍安,无姑待,成仁取义,勇决可嘉矣。”
  《正义》:“闻道者,古先圣王君子之道,已得闻知之也。闻道而不遽死,则循习讽诵,将为德性之助。若不幸而朝闻夕死,是虽中道而废,其贤于无闻也远甚,故曰‘可矣’。”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①也。”
  【注释】
  ① 未足与议:不值得与之商议。“与”后省略“之”;“议”后也省略了“议”的内容。
  【文化史扩展】
  士 四民 传统社会有所谓“四民”的说法,即士、农、工、商。其中,士为四民之首。士接受文化教育,出仕治民,是各级官吏的当然人选;同时它又传承文化,承担着一种道义责任。这种身份与职责使得它与“四民”的其他三民有着明确的区别。
  “士”的称呼早在孔子之前的时代就已经出现,《诗经》中有三十余篇提到了“士”,所指含义较为复杂,除了在一般意义上指男子之外,有许多都指在卿大夫之下一级的官吏,如“百辟卿士”(《假乐》)、“皇父卿士”(《十月之交》)。孔子的时代,正是“士”作为一个独立阶层开始兴起、并逐步确立自身品格的历史时期。据研究认为,作为一个独立阶层的“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以周王室为中心的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产物。由于社会变动,原有的贵族阶层中的一部分地位下降成为士,而平民中的一部分也因教育等原因逐渐上升,在激烈的社会变动中开始承担起独特的使命。在这个历史性的变动过程中,孔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用原掌握在贵族手中的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来教育他的学生,并在人格上鼓励他们成为“君子”,以“志于道”、“依于仁”作为“士”的人生目标,使原先以身份、血缘为纽带依附于政治结构中的群体,逐渐转变为凭借文化知识、人格信念而独立于社会的新阶层,在后世社会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①也,无适②也,无莫也,义之与比③。”
  【注释】
  ① 天下:《正义》: “言‘天下’者,谓于天下之人与事也。”
  ② 适:音dí,郑本作“敌”,“敌”古通作“适”。“适”与下一句“莫”,解释纷纭,详下“集说”。
  ③ 比:亲也,近也,从也。
  【集说】
  《郑注》:“莫,无所贪慕也。”
  范宁:“适莫,犹厚薄也。比,亲也。君子与人无有偏颇厚薄,惟仁义之亲也。”
  《集注》:“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
  《论语稽求篇》:“适莫与比皆指用情言。适者,厚也,亲也;莫者,薄也,漠然也。比者,密也,和也。……若曰君子之于天下何厚何薄、何亲何疏,惟义之所在与相比焉。”
  《正义》:“敌当即仇敌之义。无敌无慕,义之与比,是言好恶得其正也。”
  《群经平议》:“此章大抵郑读得之。敌之言相当也,相当则有相触迕之义,……言君子之天下无所适牾,无所贪慕,唯义是亲而已。”
  4.11 子曰:“君子怀德①,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④。”
  【注释】
  ① 怀德:怀,《孔注》:“安也。”《集注》:“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
  ② 怀土:《孔注》:“安土重迁也。”《集注》:“谓溺其所处之安。”
  ③ 怀刑:《孔注》:“安于法也。”《集注》:“谓畏法。”
  ④ 怀惠:《包注》:“惠,恩惠也。”《集注》:“谓贪利。”
  【集说】
  《皇疏》:“又一说云:君子者,人君也。小人者,民下也。上之化下,如风靡草。君若化民安德,则民下安其土,所以不迁也。人君若安于刑辟,则民下怀利惠也。”
  李充:“此言君导之以德,则民安其居而乐其俗,邻国相望而不相与往来,化之至也。……齐之以刑,则民惠利矣。夫以刑制物者,刑胜则民离。以利望上者,利极则生叛也。”
  《群经平义》:“此章之义自来失之。君子,谓在上者,小人,谓在民也。怀者,归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言君子归于德,则小人各归其乡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言君子归于刑,则小人归于他国慈惠之君。……此章之义,以‘怀德’、‘怀刑’对举相形,欲在位之君子不任刑而任德也。”
  4.12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① 放:《孔注》:“依。”或以为当读fǎng,同“仿”。
  4.13 子曰:“能以礼让①为国乎?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③!”
  【注释】
  ① 让:《正义》:“让者礼之实,礼者让之文。”
  ② 何有:《集解》:“言不难也。”
  ③ 如礼何:《包注》:“言不能用礼也。”
  【文学链接】
  齐景公登射 《说苑·修文》
  齐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待,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臣勇多则弒其君,子力多则弒其长。然而不敢者,惟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饬射,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②也。”
  【注释】
  ① 所以立:《集注》:“所以立乎其位者。”立、位古通。
  ② 求为可知:《包注》:“求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己也。”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①。”
  曾子曰:“唯②。”
  子出。门人③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④而已矣!”
  【注释】
  ① 一以贯之:《广雅·释诂》:“贯,行也。”
  ② 唯:《说文》:“唯,诺也。”《孔注》:“直晓不问,故答曰唯。”《曲礼记》注:“应辞唯恭于诺。”
  ③ 门人:孔子弟子。旧注或谓曾子弟子,不确。
  ④ 忠恕:《国语·周语》:“中能应外,忠也。”《周官·大司徒》:“忠,言以中心。”恕,《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4.16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②。”
  【注释】
  ① 喻:《孔注》:“犹晓也。”
  ② 义、利:《集注》:“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集说】
  此章“君子”、“小人”旧注有以指在位与否而言:
  俞樾《群经平议》云:“古书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而言,汉世师说如此。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义矣。《汉书·杨恽传》引董生之言曰:‘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数语乃此章之塙解。此殆七十子相传之绪论而董子述之耳。”
  焦循亦以卿大夫解“君子”、庶人解“小人”,并云:“唯小人喻于利,则治小人者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故《易》以君子孚于小人为利。君子能孚于小人,而后小人乃化于君子。此教必本于富,驱而之善,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儒者知义利之辨而舍利不言,可以守己而不可以治天下之小人。小人利而后可义,君子以利天下为义。孔子此言正欲君子之治小人者知小人喻于利。”
  【思考与讨论】
  今天如何正确认识义与利之关系?
  4.17 子曰:“见贤思齐①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也。”
  【注释】
  ① 思齐:《包注》:“思与贤者等也。”《集注》:“冀己亦有是善。”
  ② 自省:《郑注》:“省,察也,察己得无然也。”范宁:“顾探诸己谓之内省也。”《集注》:“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也。”
  【文学链接】
  南瑕子不食鲵鱼 说苑·杂篇
  昔者南瑕子遇程大子,大子为烹鲵鱼。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鲵鱼。”程大子曰:“乃君子否?子何事焉?”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阶;比于恶,自退之原也。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岂敢自以为君子哉?志向之而已。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③。”
  【注释】
  ① 几谏:几,《说文》:“微也。”谏,《说文》:“证也。”《白虎通·谏诤》:“谏者,间也,更也,是非相间,革更其行也。”几谏,《包注》:“当微谏纳善言于父母。”《集注》:“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读四书大全说》:“几谏者,非微言不尽之谓,而见微先谏之言为允当。”
  ② 见志不从:《包注》:“见父母志有不从己谏之色。”《译注》:“志谓人子之志。”
  ③ 劳而不怨:《皇疏》:“谏又不从,或至十至百,不敢辞己之劳,以怨于亲也。”王引之:“劳,忧也。……劳而不怨,即承上‘见志不从’而言,言谏而不入,恐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孝子但忧之而不怨其亲也。《曲礼》曰:‘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可谓忧矣。”
  【问题分析】
  问: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当劝谏父母“见志不从”时,应当“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答:此章涉及的是儒家学说中的根本问题之一,弟子们在这里非常逼真地记下了孔子备尽委曲的语气,这种委婉的口吻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它不仅涉及到家庭之内的孝道难题,而且联系着对君臣关系的处理。对此皇侃的看法,道出了儒家所面临的这一难题及其处理方式背后的精神意藴和思想基础。皇侃云:
  夫谏之为义,义在爱惜。既在三事同,君亲宜一,若有不善,俱宜致谏。今就经记,参差有出没难解。案《檀弓》云:“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则是隐亲之失,不谏亲之过。又谏君之失,不隐君之过。并为可疑。旧通云:“君亲并谏,同见《孝经》;微进善言,俱陈《记》《传》。”故此云“事父母几谏”,而《曲礼》云:“为人臣之礼不显谏”,郑玄曰:“合几微谏也。”是知并宜微谏也。又若君亲为过大甚,则亦不得不极于犯颜。故《孝经》曰:“父有争子,君有争臣。”又《内则》云:“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又云:“臣之事君,三谏不从,则逃之以就经记。”并是极犯时也。而《檀弓》所言欲显真假本异,故其皆不同耳。何者?父子真属,天性莫二。岂父有罪,子向他说也?故孔子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故云有隐也。而君臣既义合,有殊天然。若言君之过于政有益,则不得不言。如齐晏婴与晋叔向其言齐晋二君之过是也。唯值有益乃言之,亦不恒为口实,若言之无益则隐也,如孔子答陈司败曰“昭公知礼”是也。假使与他言父过有益,亦不得言。
  可见,虽然儒家认为家庭长幼之间的“孝弟”是君臣关系的基础,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父子之间的孝道,是出于天性,即使父母有错,劝谏不听也不应因此有所违逆,仍应当顺承父母之意,不可有怨恚之情。对君臣则不然,孔子既要求“臣事君以忠”,同时也强调“君使臣以礼”,这与儿女对父母的态度是有差异的。本篇末章子游云“事君数,斯辱矣”说的也是类似的意思。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①。”
  【注释】
  ① 方:《郑注》:“犹常也。”《皇疏》: “曲礼:‘为人子之礼,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是必有方也。若行游无常,则贻累父母之忧也。”《集注》:“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
  【文学链接】
  陟岵 《诗·魏风》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题分析】
  问:怎样认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要求?
  答:孔子要求为人子者在父母生前不应当远游他乡,退一步说,要远游,也必须遵守一定的限制。在今天看来,它是仿佛苛刻而近乎可笑的教条。但是,这里并不是在抽象地强调对于父母的“孝”,这简短的十个字包含着的意藴其实是相当细致而动人的情感。李泽厚的理解值得参考。《今读》云:
  今日有人以此语不再适用,有人以为仍然适用:因为有飞机汽车的快速交通工具,虽远(地理位置)而不远(往返时间缩短了)。其实,重要的是,孔子讲仁、讲孝都非常之实际、具体。例如这里的重点,不在不要远游,而在于不使父母过分思念(飞高走远难以见面)和过分忧虑(无方向的到处游荡,使父母不放心)。这样具体地培育儿女对父母的孝心,即孝、即仁,它是人性情感的具体培育,不是什么“处世格言”。这是情感的具体塑造而非抽象的理论概念,重要的仍是作为人子的这种情感态度。中国年轻人能继续保存这种传统美德吗?
  实际上,孔子的这一教诲,并非从抽象原则推绎出来的,而是来自先民生活中的真切感受,上举《诗·魏风·陟岵》一诗,就用独特的手法、极动人地反映了游子担心父母忧念自己的情感。后世的游子诗也经常遵循《诗经》所开创的这一模式,孟郊的《游子吟》与其说是在歌颂慈母对远行游子的担忧之情,不如说是从细节上反映了远游之人对慈母心情的敏锐感受。本篇下面“父母之年”章,同样是基于对亲人的真切情感而发的。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已见《学而第一》。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集说】
  《孔注》:“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
  《集注》:“知,犹记忆也,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文学链接】
  皋鱼三失 《韩诗外传》
  孔子出,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殁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也。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过家 黄庭坚
  络纬声转急,田车寒不运。儿时手种柳,上与云雨近。舍旁旧佣保,少换老欲尽。宰木鬰苍苍,田园变畦畛。招延屈父党,劳问走婚亲。归来翻作客,顾影良自哂。一生萍托水,万事霜侵鬓。夜阑风陨霜,干叶落成阵。灯花何故喜?大是报书信。亲年当喜惧,儿齿欲毁龀。系船三百里,去梦无一寸。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①也。”
  【注释】
  ① 逮:及也。《包注》:“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
  4.23 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矣!”
  【注释】
  ① 约:《孔注》:“俭约。”《集注》:“谢氏曰:不侈然自放为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也。”
  4.24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① 讷:《说文》:“言难也。”《广雅·释诂》:“讷,迟也。”
  【思考与讨论】
  本章与“古者言之不出”章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言行”观?它在孔子的“君子人格”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集说】
  《集解》:“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也。”
  《皇疏》:“言人有德者,此人非孤,然而必有善邻里故也。鲁无君子者,子贱斯焉取斯?又一云:邻,报也。言德行不孤矣,必为人所报也。”
  殷仲堪:“推诚相与,则殊类可亲;以善接物,物亦不皆忘以善应之,是以德不孤焉,必有邻也。”
  张栻《论语解》:“德立于己,则天下之善斯归之,盖不孤也。如善言之集,良朋之来,皆所谓有邻也。至于天下归仁,是亦不孤而已矣。”
  《集注》:“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有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4.26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②矣,朋友数,斯疏③矣。”
  【注释】
  ① 数:《集解》:“速数之数也。”即“屡次”、“烦琐”之意,音shuò。《郑注》:“谓数己之功劳也。”俞樾:“面数其过也。”则为“数说”、“数落”之意,音shǔ。
  ② 辱:取辱。《皇疏》:“礼不贵亵,故进止有仪,臣非时而见君,此必致耻辱。”
  ③ 疏:《皇疏》:“朋友非时而相往数,必致疏远也。”
  【文学链接】
  沈约论侮狎敬疏 《宋书·萧思话刘延孙传论》
  夫侮因事狎,敬由近疏,疏必相思,狎必相厌,厌思一殊,荣礼自隔。子曰:“事君数,斯疏矣。”(按沈氏引文有脱误,然意则不差)
  李谔疏谏矜伐者 《隋书·李谔传》
  时当官者好自矜伐。谔上疏云:“舜戒禹云:‘女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女惟不伐,天下莫与女争功。’言偃又云:‘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此皆先哲之格言。”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典名著 最新文章
南齐书
梁书
魏书
南史
周书
仪礼译注
五代史演义
周易全解
隋唐演义
白话尚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00:34:39  更:2021-07-01 03:41:0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