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后宫 -> ━━━━━·[宫斗│普及]·━━━━━ -> 正文阅读 |
[后宫]━━━━━·[宫斗│普及]·━━━━━[第4页] |
作者:上官琪姻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喝酒禁忌】 药酒不宜用作饮宴用酒。药酒中一般合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如作饮宴用酒,某些药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矛盾,令人不适。 空腹勿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唐 孙思邈 《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这也是饮酒养生的一个窍门。当然,饮食后也不宜饮酒。 勿强饮 饮酒时不能强逼硬劝别人,自己也不能赌气争胜,不能喝硬要往肚里灌。张潮在黄九个《酒社刍吉》小引中说:“饮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饮者不待劝,其绝饮者不能劝。惟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然能饮而故不饮,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为劝之哉。故恩谓不问作主作客,惟当率喜称量而饮, 人我 皆不须劝。”情人 阮葵生 在所撰《荼余客话》中引陈畿亭的话说:“饮宴苦劝人醉,荀非即是客人,不然,变意谷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人懦雅,概有斯致。夫惟府井仆役,以通为恭敬,以谵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言语中虽然合有 轻侮 劳动群泉之意,但他说的不要劝人醉印是极为可取的。 酒后少饮茶 自古以来,不少饮酒之人常常喜欢酒后喝茶,以为喝茶可以解酒。其实则不然。酒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未彝尊也说:“酒后渴,不可饮水及多啜茶。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脏,为 停毒 之水。今腰脚重坠、膀胱冷痛,为水肿、消渴、孪”现代科学已证实了他们所说的酒后饮茶对肾脏的损害。据古人的养生之道,酒后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与白萝熬汤解酒。 勿混饮 元人贸铭在《饮食须知》中说:“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 丛然 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养生者亦未赏不害生也。一酒也是如此,各种不同的酒中除都合有乙醇外,还合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多种酒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清升录》曾行诚人们:”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井举一例说:”宛叶书生 胡适 ,冬至日延客,以诸家群遗之酒为具。席半,客恐,私相告戒,适疑而问之,一人曰:‘某忸君家百氏浆。’” 温酒而喝 古人饮酒多温热了喝。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 贾铭 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明人 陆容 在《菽固杂记》中记裁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尝闻一医者云:‘酒不宜冷饮’颇忽之,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 云然 耳。数年后,秋间病痢,致此医治之,云:‘公莫非多饮凉酒乎?’子宣告以 遵信 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饮醇酒。医云:‘丹溪知热酒之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 尤甚 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 ,斯无患害。” 此二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酒中除乙醇外,还合有甲醇、杂醇油、糠醛、 丁醛 、戊醛、乙醛、铅等有害物质。甲醇对视力有害,十毫升甲醇就会导致眼睛失明,摄人量再多会危及生命。但甲醇的沸点是64.7℃,比乙醇的沸点78.3℃低,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热,它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乙醛是酒的辛辣气味的主要构成因素,过量吸人会出现头晕等醉酒现象,而它的沸点只有21℃,用稍热一点的水即可使之挥发。同时,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闰少丁许多,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过热了饮用,一是伤身体,二是乙醇挥发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 |
普及篇完结,然后便是资料篇,阿颖会认真而谨慎的更新 |
dd 收藏 |
阿颖姑娘当真是用心了。 |
dd |
DD~加油~ |
资料篇 |
古代时间别称 【月令】 一月:正月 初月 杨月 孟月 元月 二月:仲春 如月 令月 卯月 柳月 三:嘉月 花月 桃月 季春 辰月 四月:初夏 仲月 阴月 巳月 余月 五月:中夏 榴月 午月 端阳 皋月 六月:荷月 伏月 暑月 晚夏 季月 七月:申月 兰月 巧月 新秋 霜月 八月:仲秋 壮月 酉月 仲商 桂月 九月:暮秋 玄月 秋白 戌月 菊月 十月:上冬 吉日 坤月 阳月 小阳春 亥月 十一月:辜月 畅月 子月 龙潜月 葭月 十二月:残冬 腊冬 严月 冰月 腊月 【季令】 春:阳春 芳春 九春 艳阳 夏:三夏 九夏 朱明 昊天 秋:金秋 素秋 三秋 九秋 素商 冬:寒冬 三冬 九冬 安宁 【节令】 正月: 初一:正朝 元日 元春 初七: 人日 十五: 元宵 元夕 元夜 上元 灯节 二十五:填仓节 三十:正月晦 二月 初一:中和 十十五:花朝 三月 初三:寒食 重三 上巳 令节 四月 初五:清明 初八:浴佛节 十九:浣花节 五月 初五:端午 午日 十三:雨节 二十:分龙节 六月 初六:天贶节 二十四:观莲节 七月 初七:七夕 乞巧 十五:中元 三十一:地藏节 八月 初一:天医节 十五:中秋 九月 初九:重阳 菊花 重九 十月 初一:祭祖 十五:下元 十二月 初八:腊日 二十三:祭灶 三十 :除夕 守岁 【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夜间纪时】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
古代年龄称谓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会 2岁:孩提 7岁(女):髫年 8岁(男):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0岁:幼学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15岁(男):志学之年 20岁(男):加冠、结发、弱冠 至出嫁(女):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30岁:而立之年、始室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54岁:六九年 60岁:耳顺之年、花甲、耆、平头甲子、杖乡之年 61岁:还历寿 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耋、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7岁:喜寿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 88岁:米寿 90岁:鲐背之年 99岁:白寿 100岁:上寿、期颐 108岁:茶寿 140岁:双稀、双庆 补:古代年龄称谓 |
三、家居用品 【椅】 宝蓝色云龙捧寿坐褥的禅椅 青鸾牡丹团刻紫檀椅 黑漆铺猩红坐垫的玫瑰椅 梨木镌花椅 红木嵌螺繥大理石扶手椅 黄花梨透雕鸾纹玫瑰椅 【灯】 玻璃风灯 五连珠大红宫灯 五连珠圆形羊角宫灯 【盒子/罐】 彩锦如意六角小盒子 大红描金海棠花妆奁匣子 雕红漆牡丹花开的匣子 缠枝莲花小瓷罐 红底黑面珐琅葵花盒 红木雕花食盒 紫檀描金木盒 绿地粉彩开光菊石青玉盒子 雕红漆九攒食盒 金嵌蓝宝石葫芦式盒 织锦多格梳妆盒 银鎏金簪花暖砚盒 镶金嵌玉大枣木梳妆盒 【屏风】 沉香木雕的四季如意屏风 黑漆牙雕走百病的屏风 三扇松柏梅兰纹屏风 四扇楠木樱草色刻丝琉璃屏风 乌木雕花刺绣屏风 【茶盅/盖/茶盏】 成窑五彩小盖盅 旧窑十样锦的茶盅 菊瓣翡翠茶盅 黄底蓝边牧童横笛的青花茶盅 天青色旧窑茶盅掐丝珐琅三君子的茶盅 青瓷冰纹盖碗 青花缠枝纹茶盅 青花瓷铃铛盅 和田白玉茶盏 【瓷瓶】 大荷叶式粉彩牡丹纹瓷瓶 青花白地瓷梅瓶 汝窑天青釉面的花觚 青花梅枝花觚 绿地套紫花玻璃瓶 炉钧青金蓝八楞弦纹瓶 【盘】 雕红漆海棠花茶盘 红漆描金的梅花茶盘 红漆描金海棠花的托盘 红漆描金海棠花小托盘 乌漆小茶盘 【床】 紫檀水滴雕花拔步床 紫檀荷花纹床 乌木鎏金宝象缠枝床 檀香木雕花滴水大床 黑漆万字不断头三围罗汉床 黑漆钿镙床 六柱万字不断头镶楠木床 雕龙凤呈祥紫檀大床 黑漆云母石事事如意的架子床 【插屏】 黑漆象牙雕芍药插屏 紫檩木牙雕梅花凌寒的插屏 紫檀边嵌牙五百罗汉插屏 【香炉/熏炉/手炉】 景泰蓝三足象鼻香炉 累丝镶红石熏炉 鎏银百花香炉掐丝珐琅的手炉 紫檀座掐丝珐琅兽耳炉 掐丝珐琅花鸟图案的暖炉 【镜】 螺钿铜镜 掐丝珐琅绘花鸟百年好合图样的靶镜 【桌/小几】 梅花朱漆小几 楠木嵌螺钿云腿细牙桌 黑漆彭牙四方桌 黑漆嵌螺钿小几 【槅扇】 黑漆葵纹槅扇 黑漆嵌玻璃彩绘的槅扇 紫檀木嵌象牙花映玻璃的槅扇 【碗】 甜白瓷小碗 斗彩莲花瓷碗 莲纹青花小碗 【枕】 大红底鲤鱼菊花锦枕 大红满池娇的枕头 大红色冰裂纹锦锻大迎枕 姜黄色大迎枕 姜黄色锦鲤锦锻的大迎枕 姜黄色绣葱绿折枝花的大迎枕 蓝底白牡丹宫锦靠枕 青玉抱香枕 秋香色素面锦缎迎枕 弹墨大迎枕 宝蓝色绫锻大迎枕 【被褥】 大红锦绸面的被褥 大红色底宝瓶刻丝的褡被 湖蓝色叠丝薄衾 湖蓝色滑丝薄被 云丝锦衾 云丝绵被 杏子红金心闪缎锦衾 大红色丹凤朝阳的锦被 大红底丹凤朝阳刻丝薄被 大红底绣五蝠捧云团花的锦褥 宝蓝色五幅团花的炕褥 大红遍地金妆花褡子 【坐垫】 大红云锦坐垫 猩红红云龙捧蝠坐垫 烟灰紫色团花软垫 【帐子】 银条纱帐子 月白色棉细纱帐子 大红焦布帐子 【其他】 大红洒金请帖 半透明刺木香菊轻罗菱扇 宝蓝色插丝珐琅百鸟花卉的面盆 宝蓝色掐丝珐琅的果叉 内造的梅花凌寒粉彩茶具 雕红漆戏婴博古架 河阳花烛 貔貅搭脑黑漆衣架 琦寿长春白石盆景 掐丝珐琅的西瓜形漱盆 掐丝珐琅黄底红花的碟子 青绿古铜鼎紫檀木香案 铜珐琅嵌青玉的花篮 仙鹤腾云灵芝蟠花烛台 象牙梳子 玉兰鹦鹉镏金立屏 簪花小楷的澄心笺纸 折枝花掐丝珐琅琉璃片 紫檀木的步步高升的落地罩 玛瑙镇纸 紫檀木座羊脂玉佛手 大红色百婴嬉戏的刻丝襁褓 大红折技花的地毡 |
四、古代各类等级 【公主等级】 周称王姬 东周战国时期,诸侯之女称公主(亦称 君主 ),但周天子之女仍称王姬。秦灭周后,王姬之名遂废。 秦朝 秦国时延续周朝风俗,女子皆称姓;而由于秦国王族为嬴姓,因此秦国女子称为“某嬴”,北宋 司马光 所编写的《 资治通鉴 》中,称秦始皇之女为 公主 西汉 西汉时, 皇女 称 公主 ,诸侯王之女称 翁主 (或称王主)。 新朝 王莽 建立 新朝 以后,改 公主 为 室主 东汉 东汉以后, 翁主 一号不复见。东汉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 县公主 ,诸侯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 乡公主 或 亭公主 。 三国 三国时期 大致沿用东汉仪制。 晋朝 帝女仍称 公主 ,但改以郡名为封号,称 郡公主 ;诸王之女封 县主 ,此时县主已成定称,不得再称县公主。 隋朝 文帝时期,长公主和帝女封大县公主,亲王女儿封小县公主。炀帝时期,帝女封郡公主,亲王女封县公主。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唐朝 帝姑母为 大长公主 、帝姊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 皇太子 之女封郡主, 亲王 女封县主, 郡王 女封乡主,宗室女封亭主,但此时 郡主 、乡主等号,皆已定名,不得再称郡公主、 县公主 、亭公主、乡公主。 宋朝 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除帝姑母外,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 封号 。 北宋 宋徽宗 于 政和 三年( 1113年 ),应大臣 蔡京 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 帝姬 ,同时将封号从国名改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 柔福帝姬 。同时改 郡主 为宗姬、县主为族姬、 郡君 改封淑人、硕人、令人、恭人, 县君 改封室人、安人、孺人,后室人又改宜人。但皆不另起封号。北宋亡后,帝姬、宗姬、族姬等号遂废,但淑人等七号至后世仍存,成为 命妇 的封号。 元朝 元朝时期,皇女、诸王之女皆称 公主 。 金朝 皇女为县公主,并以县名为封号,如东汉故事。亲王女为县主,但不得称县公主。 明代 皇姑母为大长公主。 皇姊妹为长公主。 皇女为公主。 亲王 女 为郡主。 郡王 嫡女亦为郡主、庶女则为县主。 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等,夫婿称 驸马 ; 郡主 、 县主 、 郡君 、 县君 、 乡君 等,夫婿称 仪宾 。 亲王 孙女为郡君。 亲王 曾孙女 为县君。 亲王 玄孙女 为乡君。 清朝 后金 时期,朝仪粗备,皇女与宗女俱称 格格 。自 清太宗 起,改皇女为公主,但清初期仍有皇女被封为乡君,是由于制度不严。清世祖入关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制订皇女、宗女封号如下: 皇帝嫡女为 固伦公主 、庶女为 和硕公主 。 和硕亲王 嫡女为 郡主 、(和硕格格) 庶 女为 郡君 (多罗格格)。 和硕亲王世子、 多罗郡王 嫡女为 县主 (多罗格格)、庶女为 县君 (固山格格)。 多罗贝勒 嫡女 封 郡君 (多罗格格)、庶女为 乡君 (格格)。 固山贝子 之嫡女为 县君 (多罗格格),庶女不受封,称宗女(格格)。 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之嫡女为乡君(格格),庶女不受封,称宗女。 不入八分公 以下之女皆不受封,只称 宗女 。 嘉庆 以前称和硕或固伦公主皆是,固伦或和硕(封号)公主。嘉庆以后是,(封号)固伦或和硕公主。 嘉庆以前如 固伦纯禧公主 ,固伦和静公主等。嘉庆以后如庄静固伦公主,寿安固伦公主等。 若宗女能够养在宫内,也会受封为和硕公主,如 和硕和婉公主 ;若得宠爱可封为固伦公主,如 固伦端敏公主 。 皇帝庶女也可让封为固伦公主,如固伦和孝公主。 |
【妃嫔等级】 ◎周 一后 三夫人 九嫔 二十七世妇 八十一御妻 ◎秦 皇后 夫人 美人 良人 八子 七子 长使 少使皆无定数。 ◎西汉 皇后 昭仪 婕妤 容华 美人 八子 充仪 七子 良人 长使 少使 五宫 顺常 无涓 共和 娱灵 保才 良使 夜者 上家人子 中家人子 除此以外,史籍中还曾出现过诸姬、长御、才人、待诏掖庭、中宫史、学事史等名目。 王莽托古改制, 和嫔、美御、和人三人,即三夫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八十一御妻也。 ◎东汉 皇后 贵人 美人、宫人、采女三等。 ◎魏(三国) 王后 夫人 昭仪 婕妤 容华 美人五等 曹丕称帝,增设 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魏明帝曹睿即位,增设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去除顺成。 于是皇后之下共设12个等级,依次是 贵嫔 夫人 淑妃 淑媛 昭仪 昭华 修容 修仪 婕妤 容华 美人 良人 ◎晋 皇后 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容、修华、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美人、才人、中才人等作为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 ◎南北朝 皇后 贵妃 贵嫔 昭仪、昭容、昭华代修华、修容、修仪 以后又有修改,如以三淑、三昭、三修为九嫔,而以婕妤、容华、充华等位其下。南北朝代均有增损。 ◎梁 以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 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 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 又有美人、才人、良人称三职 ◎北魏 皇后 左昭仪、右昭仪 三夫人 九嫔 世妇 御女 设置女侍中、女尚书以至奚官女奴等执事人员 ◎北齐 皇后 三夫人 贵嫔 贵姬 贵妃 北齐前几帝所置内职很少,齐武成帝好内,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 又准汉制置有,昭仪,有左右二人, 三夫人改称为,弘德、正德、崇德,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 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 二十七世妇为,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为,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北周 称三夫人为三妃 六嫔 御媛 御婉 ◎隋 隋文帝在独孤皇后死后,确立妃嫔制度。 皇后 三夫人 正一品:贵妃 正二品:淑妃、德妃,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 二十七员 正三品:婕妤 十二员 正四品:美人、才人 共十五员 正五品:保林二十员 正六品:御女二十四员 正七品:采女三十七员 隋炀帝时还有“承衣刀人”等姬妾,随意而置。 ◎唐 高祖武德初年 皇后 贵淑德贤四妃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宝林 御女 采女 唐高宗时裁撤后宫人数 更易内官名称 置赞德两人代替四妃 宣仪四人代九嫔 承闺五人代美人 承旨五人代才人 卫仙六人代保林 供奉八人代御女 侍栉二十人代采女 又置侍巾三十统称“内官”。 唐玄宗时根据法象之意改四妃为三妃惠妃、丽妃、华妃(但仍封杨玉环为贵妃均为正一品) 芳仪六人 美人四人 才人七人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此外唐制太子也有[内宫] 太子妃一人 下有良娣二人 良媛六人 承徽十人 昭训十六人 奉仪二十四人 ◎五代十国 除皇后外,妃嫔与宫廷女官合二为一,名目繁多,人数多达数千人,暂不明细。 ◎宋 皇后 贵、淑、德、贤、宸 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 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婕妤 美人 才人 ◎辽 皇后 元妃、贵妃、德妃、文妃 昭容、昭仪、淑仪、和仪、丽仪、顺仪、芳仪等 皇后外,惟见妃子之称,无其他等级。 ◎金 皇后 贵妃 真妃 淑妃 丽妃 柔妃 婕妤 丽人 才人 顺仪 淑华 淑仪 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 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 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 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 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 海陵王执政时,宠妃多达十二位。 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间后宫简少。金章宗明昌时期,后宫规制大备,仿照汉制立了嫔御制度,规定。 皇后 贵妃、贤妃、德妃 昭仪 昭容 昭媛 修仪 修容 修媛 充仪 充容 充媛 婕妤九人 美人九人 才人九人 二十七世妇 宝林二十七人 御女二十七人 采女二十七人,比八十一御妻 又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皆内官也。 ◎元 后妃封号惟皇后、妃二等,再没有别的名号 ◎明 明太祖时 皇后 贵妃 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 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 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礼册立 皇后 皇贵妃 嫔 才人 选侍 ◎清 五宫并建,清宁宫皇后 关睢宫宸妃 麟趾宫贵妃 衍庆宫淑妃 永福宫庄妃 顺治十五年 决定采用礼官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 皇后1名,居中宫, 皇贵妃1名 贵妃2名 妃4名 嫔6名 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 |
又发不出来字,详见图 |
【太子妃等级】 ◎汉朝 正妻为妃 妾曰良娣 孺子 ◎南北朝齐, 太子妾: 良娣 、 保林 ◎唐代:(太子正妃只有一名,太子可晋级太子妃,级别低的要遵从级别高的) 正妃 侧妃 贵妃 太子嫔 良娣 良媛 承徽 昭训 奉仪 ◎明代: 太子妃 太子嫔 ◎清代: 嫡福晋 侧福晋 格格(即 庶福晋 ) 这三等 将正房称为嫡福晋,又有强调“第一夫人”之意。嫡福晋与侧福晋都是由礼部册封,有朝延定制的冠服,庶福晋地位比较低了,相当于婢妾,不入册,也没有冠服。庶福晋则只是别人对她们的客气称呼,是没经过朝廷册封的,史书上都是记载为格格。 清代只有 康熙 立过太子,而太子妻与诸王妻都是一个叫法“福晋”,诸王妻称某王福晋,一般随夫品级,乃是正一品。太子妻称太子福晋,作为未来准皇后,与皇后一样没有品级,在宫中地位仅次于 皇后 ,当然高于王福晋。 |
【女官等级】 北魏 内司 (位视 尚书令 、 尚书仆射 ) 作司 、 大监 、 女侍中 (位视二品), 监 、 女尚书 、 美人 、 女史 、 女贤人 、 书史 、 书女 、 小书女 (位视三品), 中才人 、 供人 、中使女生、 才人 、 恭使宫人 (位视四品) 春衣 、 女酒 、女飨、 女食 、 奚官女奴 (位视五品)。 唐朝 时,后宫仿照六部设六局: 尚宫局 、 尚仪局 、 尚服局 、 尚食局 、 尚寝局 、 尚功局 ,六局首席女官合称“六尚”, 各定员二人,正五品,为 尚宫 、 尚仪 、 尚服 、 尚食 、 尚寝 、尚功,相当于六部 尚书 。 六局统领二十四司,皆为正六品; 其下又有二十四典,皆正七品; 再之下有二十四掌,皆正八品; 掌之下又各设 女史 。管理宫中一应事务。 六局女官 尚宫局: 尚宫 掌导引中宫, 下有司记(之下有 典记 、 掌记 )、 司言 (之下有 典言 、掌言)、 司簿(之下有 典簿 、掌簿)、 司闱(之下有典闱、掌闱。六尚的出纳文籍都要经过尚宫局印署。 尚仪局: 尚仪 掌 礼仪 起居, 司籍 (之下有 典籍 、掌籍)、 司乐 (之下有 典乐 、掌乐)、 司宾 (之下有典宾、掌宾)、 司赞(之下有典赞、掌赞), 另有 彤史 二人,正六品,彤史下有女史二人。 尚服局: 职务包括 祭祀 时之 礼器 、 礼服 ,汤沐、仪卫等, 尚服 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司宝(之下有 典宝 、掌宝)、 司衣(之下有 典衣 、掌衣)、 司饰(之下有典饰、掌饰)、 司使(之下有典使、掌使)。 尚食局: 职务包括 烹调 膳食 ,尝试 食物 以检查是否有问题,并管理 酒 类、 柴火 、 医疗 药物 等。 尚食 管掌供膳羞品齐, 司膳 (之下有典膳、掌膳)、 司酝(之下有典酝、掌酝)、 司药(之下有 典药 、掌药)、 司饎(之下有典饎、掌饎)。 尚寝局: 职务包括管理床帷,宫苑,日常用品如 舆 辇 、伞 扇 、 灯 等。 尚寝 掌燕见进御之次叙, 司设 (之下有 典设 、掌设)、 司舆 (之下有典舆、掌舆)、 司苑(之下有典苑、掌苑)、 司灯(之下有典灯、 掌灯 ) 尚功局: 职务包括管理女功(女红),如 纺织品 、 衣服 缝制等。尚功,掌女功之程, 司制 (之下有 典制 、掌制)、 司彩(之下有典彩、掌彩)、 司珍 (下有典珍、掌珍)、 司计 (之下有 典计 、 掌计 )。 宫正 (正五品)、 司正 (正六品)、 典正 (正七品), 负责处分失职之女官和宫女,有女史四人。 阿监 、副监,视七品。 此外,唐朝又有文学馆,女官中有文学者为 学士 ,执掌教习 妃嫔 、 宫人 文化书算等。 以后历朝大体循旧制,但某些 朝代 在职称和职务上有所更动,或增加新的职位。 明朝 永乐 之后,大部份女官的职务改由 宦官 处理,仅余尚宝四司继续由女官负责。直至 清朝 ,女官制度废除, 宫女 由 内务府 管理。 |
西汉的官职表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 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车骑将军 汉制,仅次于大将军、 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 卫,掌宫卫。第二品。 卫将军 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 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护 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 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辅国大将军 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镇军大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第二品,不常置。两汉均设有大将军之职,位比三公。大将军之 上加各种名号者,东汉三国逐渐增多,三国均设此官。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第三品。 征东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魏文帝时位次三公,吴蜀亦置。 征南将军 魏因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征西将军 东汉置,秩二千石,第二品。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东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东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南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 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领兵如征西将军。资深者为大将军。 左将军 汉有左将军,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绶,掌京师兵卫及戍守边隘,讨伐四夷。平时 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朝议,决定国家大事,若领尚书事就 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 右将军 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 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前将军 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 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安南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 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平南将军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 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征虏将军 魏沿汉制,第三品。 |
吴蜀亦置。 后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武卫将军 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 兵。吴亦置,典宿卫。 奋武将军 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 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建威将军 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振威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昭德将军 魏置,第五品。 昭武将军 魏置,为第五品 建武将军 曹魏置,第五品。 扬武将军 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平戎将军 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虎威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辅国将军 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安远将军 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折冲将军 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破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讨逆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 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 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荡寇将军 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牙门将军 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偏将军 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平东将军 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北将军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司马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 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 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别部司马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 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右部督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记室 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兵曹掾 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 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 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奋威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折冲校尉 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越骑校尉 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 置。 督军校尉 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赞军校尉 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 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昭信校尉 三国时蜀置,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号。 儒林校尉 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 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军议校尉 参议军事的官位。 先登校尉 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汉八校尉 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又有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中垒校尉,屯骑校尉。 西园八校尉 典军、上军、中军、下军、左军、右军、助军左、右校尉 |
东晋官制 一品 太宰 太傅 太保 太尉 司徒 司空 大司马 大将军 二品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持节都督 三品 尚书令左仆射 吏部尚书 祠部尚书 度支尚书 左民尚书 都官尚书 五兵尚书 侍中给事 黄门侍郎 中书令 光禄大夫 大长秋 太子詹事 征镇将军 四品 刺史 御史中丞 都水使者 虎贲中郎将 五官中郎将 左中郎将 右中郎将 南蛮校尉 西戎校尉 南夷校尉 五品 刺史 太守 中书侍郎 偈者仆射 太子中庶子 给事黄门散骑 六品 尚书丞郎 侍御史 长史 司马 都尉 七品 殿中监 戎蛮府长史 戎蛮府司马 太子洗马县令 八品 内台正史令 内台书令史 外台正令史 郡丞 |
南朝 一、刘宋 刘宋官制,大体如晋,中枢设太宰(即古之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第一品。《宋书、百官志上》说: 自太师至太保,是为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无其人则阙。所以训护人主,导以德义者。 三公之下置相国,其位极尊,《宋书·百官志上》说:“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矣。”刘宋仅以少数权臣(如萧道成)充其任。又别设丞相一员,宋孝武帝初年,以南郡王义宣充其任。此外,还设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司”。“三司”位居第一品,职掌同於前代。又有大司马,大将军,均属第一品。 刘家在军事上所设置的将军名号较多,因为当时争战频繁,军事占首要地位,所有身任要职的多半带将军称号,但并不一定统兵,只是为了提高其地位而已。至於出任地方军政长官的,自然更不例外。这种将军以征(如征东、征西、征南、征北),镇(如四镇),安(如四安),平(如四平)为序,最贵者为征东、征西,特别尊贵的就再加“大”字,称某某大将军。若单称大将军,则必是把持朝政最有实力的权臣。另外还有一些杂号将军,如骠骑、车骑、中军、镇军、抚军、左右前后将军等号,则是加给其他官员的。 军职以外,便是三省官制。 尚书省,设尚书令1人,第三品,任总机衡。左右仆射各1人,第三品。此外,还有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6尚书,均第三品。下设20曹,由仆射及6尚书分领。左仆射领殿中,主客2曹;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4曹;祠部尚书领祠部、仪曹2曹;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4曹;左民尚书领左民、驾部2曹;都官尚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2曹。 中书省,有中书令1人,中书监1人,均为第三品。中书侍郎4人,第五品。刘宋初年又置通事舍人4人,而中书侍郎的职责减轻。舍人直阁内,其下有主事,宋用文吏充其任。 门下省,有门下侍中4人,第三品,掌奏事,直侍皇帝左右,应对献替。御驾出,则正直1人负玺陪乘。殿内门下众事皆由其执掌。给事黄门侍郎4人,第三品。与侍中俱掌门下众事。 此外,又有秘书监、秘书丞、秘书郎、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侍御史等官,所掌如前代。 刘宋统治地区在我国南方,与少数民族关系较为密切,故特设统治各族之郎将校尉,例如“平越中郎将”(治广州)、 “南蛮校尉”(治襄阳)、“南夷校尉”(治宁州)等官。 刘宋时官品(第一品至第九品)与禄秩之制同时并用。 |
二、南齐 南齐官制,与刘宋大体相同。《南齐书·百官志》载:“齐受宋禅,事遵常典,既有司存,无所偏废”。 中枢机构设“尚书台”,有尚书令1人,第三品,总领尚书台20曹。为内台主,若无令,则以左仆射为台主,与令同。左仆射领殿中、主客2曹;吏部尚书1人,第三品,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4曹;度支尚书1人,第三品,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4曹;左民尚书1人,第三品,领左民、驾部2曹;都官尚书1人,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4曹;五兵尚书,领中兵、外兵2曹,祠部尚书领祠部、仪曹2曹,与右仆射通职,不俱置;另有起部尚书,若有建筑宫庙时临时设置,事毕即罢。此外,还有左右丞各1人,为第六品。 自令、仆以下7尚书20曹各置有郎中,又有武库令1人(属库部),车府令1人(属驾部),公车令1人,大官令、丞各1人,大医令、丞各1人,内外殿中监各1人,内外骅骝厩丞各1人,材官将军1人,司马1人(以上均属起部或属领军)。 武职官有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诸将军皆敬重领、护两将军。但诸王为将军,道路相逢,则领、护必须让道。其下置长史、司马、五官、功曹、主簿等。自两晋以来称领、护二将军、左右二卫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为六军;前军将军、后军将军、左军将军、右军将军为四军;屯骑、步兵、射声、越野、长水为五校尉;此外,还有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积射将军、疆弩将军、殿中将军、员外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武卫督军、武骑常侍等。自二卫(即左右二卫将军)、四军、五校尉已下,称为“西省”,而散骑为“东省”。 萧齐东宫置官也颇为详密:除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外,还有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太子门大夫、太子中庶子、太子中舍人、太子洗马、太子舍人。以及太子左 右卫率、太子翊军、步兵、屯骑三校尉、太子旅贲中郎将、太 子左右积弩将军、太子殿中将军、员外殿中将军、太子仓官 令、太子常从虎贲督等。 总之,萧齐官制比刘宋较为繁密。其官品也用九品制(但 州刺史乃称“二千石”)。 |
三、萧梁(公元502—557年) 萧梁官制,初行九品制,大体如宋、齐。《隋书·百官志上》说: 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采宋、齐之旧,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将军、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等官。 至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定十八班之制,以班多为贵;同班者,以居下为劣。天监年间,又重定九品与禄秩之制,规定一品之秩为万石;二、三品为中二千石;五、六品为二千石。两种制度同时并行。其中枢机构主要官员有: 尚书省 置尚书令1人(十六班);左、右仆射各1人(十五班);又置吏部、祠部、度支,左户、都官、五官六尚书各1人(十四——十一班);左、右丞各1人(九——八班),又有吏部、删定、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仓部、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中兵、外兵、骑兵等郎共23人。令史120人,书令史130人。 尚书省出纳王命,敷奏万机。尚书令统领尚书省。仆射为尚书副令,又与六尚书分领诸曹,尚书令阙,则左仆射为省主。祠部尚书不常置,以右仆射主其事。若左、右仆射并阙,则置尚书仆射,以掌左事,置祠部尚书,以掌右事。但是,尚书仆射、祠部尚书均不常置。另有起部尚书,在营造宗室时设置,事毕则省,把起部诸事分属都官、左户两尚书。左、右丞,辅佐尚书令、仆射处理尚书省诸事。左丞掌台内,分职仪、禁令、报人章、督录近道文书章表奏事,并纠察不法官吏。右丞掌台内藏及庐舍、各种器物、督录远道文书章表奏事。 门下省 置侍中4人(十二班),给事黄门侍郎4人(十二班),掌左右侍从,摈相威仪,尽规纳谏,纠正违阙,监合尝御药,封玺书。侍中功高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侍郎功高者1人共掌禁令,统公车、太官、太医等令及骅骝厩丞。 集书省 置散骑常侍4人(十二班);通直散骑常侍4人(十二班);员外散骑常侍,不定员;散骑侍郎、通直郎各4人。又有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常侍侍郎,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处理奏闻文书,如有不同意见,可随时封驳。常侍功高者1人为祭酒,与侍郎功高者1人共掌禁令,纠察违法事项。 中书省 置中书监1人(十五班);中书令1人(十三班)。掌出纳帝命。侍郎4人,功高者1人,主省内事。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员。通事舍人以前都是入直阁内,至萧梁用人特别慎重,选官注重才能,不限资历,常以他官兼领。其后除通事,直称中书舍人。 秘书省 置秘书监1人(十一班);秘书丞1人(八班),秘书郎4人,掌国家之典籍图书。著作郎1人,佐郎8人,掌国史、起居注。著作郎又称为大著作,萧梁初年,周舍、裴子野,皆以他官兼领之。又有撰史学士,兼管史书。 御史台 萧梁初建,置御史大夫(十一班)。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改称御史中丞,置1人,专掌督察百官违法行为。自皇太子以下,凡在宫门行马违法者,御史中丞均可纠察并弹劾之。尚书令、仆射、御史中丞,均给威仪10人,以示恩宠,以重其职,属官有治书侍御史2人,对第六品已下有弹劾权,分统侍御史。侍御史九人,分居各曹,纠察不法。殿中御史4人,负责禁宫之内的保卫工作。又有符节令史员。 国学 置祭酒1人,博士2人,助教10人,太学博士8人。又有额外博士员。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置五经博士各1人。梁武帝欲招徕后进,选用俊才,规定不限贵贱,寒门子弟可引进五馆,不拘人数。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国子祭酒到溉等又上表建议立正言博士1人,位同国子博士,并置助教2人。 宋、齐中枢,不设“卿”号。《隋书·百官志上》载:“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梁武帝模仿古制,设春、夏、秋、冬之卿。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太司农为司农卿。这三卿称为春卿。又加设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这三卿称为夏卿。以卫尉为卫府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这三卿称为秋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太舟卿。这三卿称为冬卿。这十二卿均置丞及功曹、主簿。 太常卿职比金紫光禄大夫,统领明堂、二庙、太史、大祝、廪牺、太乐、鼓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令丞,以及陵监、国学等。又置协律都尉、总章校尉监、掌故、乐正,以掌乐事。太乐又有清商署丞,太史别有灵台丞。 宗正卿,位视列曹尚书,主管皇室外戚之籍,以宗室子弟任其职。 司农卿,位视散骑常侍,主农功仓廪,统领太仓,导官,籍田,上林令,还负责乐游,北苑丞、左右中部三仓丞,荚库、荻库、箬库丞,湖西诸屯主。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又置劝农谒者,位视殿中侍御史。 太府卿,位视宗正,掌金帛府帑。统领左右藏令。上库丞,掌太仓、南北市令。 少府卿,位视尚书左丞,置材官将军、左中右尚方、甄官、平水署、南塘邸税库、东西冶、中黄、细作、炭库、纸官、柒署等令丞。 太仆卿,位视黄门侍郎,统领南马牧、左右牧、龙厩、内外厩丞。又有弘训太仆,也置属官。 卫尉卿,位视侍中,掌宫门屯兵。卿于每月,丞于每旬巡行宫禁一次,纠察不法。统领武库令、公车司马令。又有弘训卫尉,也置有属官。 廷尉卿,萧梁初建时称为大理,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改为廷尉,位视员外郎。以监东、西、中华门。 大匠卿,位视太仆,掌土木工程建筑。统左、右校诸署。 光禄卿,位视太子中庶子,掌宫殿门户。统领守宫、黄门、华林园、暴室等令。又有左右光禄,金紫光禄,太中,中散等大夫,无定员,用以安置疾老官员。 鸿胪卿,位视尚书左郎,掌助护赞拜。 太舟卿,萧梁初建时称为都水台,置使者1人,参军事2人,河堤谒者8人。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改称太舟卿。位视中书郎,居十二卿之末,掌舟航堤渠。 宫官 萧梁宫官设置与前代略有不同。如大长秋,两晋为皇后卿,梁也设大长秋,但掌诸宦者,除专司宫闱之职外,并统领黄门,中署,奚官,暴室,华林等署。 太子太傅1人,位视尚书令,置少傅1人,位视仆射。天监初,又置东宫常侍,以散骑常侍兼领。 詹事,位视中护军,任总宫朝。太子两傅及詹事,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家令,率更令,仆各1人。家令视通直常侍,率更,仆视黄门三等,皆置丞。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因昭明太子妃居金华宫,又置金华家令。 萧梁模仿古制,行封爵,在诸王之下,设公、侯、伯、子、男之爵。 梁代官制,也以品级与禄秩并行。梁武帝御定:一品秩万石,第二、第三为中二千石,第四、第五为二千石。后又定为十八班,以班多者为贵,如丞相、太尉等为十八班;吏部尚书等为十四班。又定郡守及丞,各为十班;县令、长七班。除此之外,有设“蕴位”、“勋位”之制。至于军职则更为复杂,单将军之称就有125号,后又增加109号。此后合并为240号,分为四十四班,在边疆地区又设将军125号,分为二十八班。其制至为繁芜、混乱。 |
四、南陈 南陈沿萧梁之官制,置相国,位在丞相之上。 中枢机构中,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均以为赠官。并定令:尚书置五员,郎21员。其余遵梁制,分十八班。自十二班以上均由皇帝下诏授予,上表启不必称姓。自十一班至九班,一切礼数循一等,又有流外七班,由寒微士人为之。先居流外,方得登上第一班。 国家政务归中书省。有中书舍人5人、领主事10人、书吏200人。如书吏不足,并取助书,分掌21局事,相当于尚书诸曹,均可称为上司,总管国内机要。尚书有时反得唯命是从。所以,被委为书吏的,往往擅权作威。 南陈行九品官阶制,并用禄秩,如相国,丞相,太宰,太尉等,秩万石,居第一品;尚书令,秩二千石,居第一品; 中书监、尚书左右仆射、太子两傅等,秩中二千石,居第二品; 中书令,侍中,吏部尚书,列曹尚书;太后卫尉,太仆,少府三卿及九卿,秩均中二千石,居第三品;秘书监,秩中二千石,居第四品;尚书左右丞,尚书,吏部侍郎,秩六百石,居第四品。其他各官有同秩不同品,也有同品不同秩,规定颇为细密。其他“又有戎号拟官,自一品至九品,凡二百三十七”。如镇卫,骠骑,车骑等三号将军,拟官第一品,比秩中二千石。军号均沿萧梁积习而略加改易其名。 封爵也有九等之差,例如郡王居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蕃王,开国郡县公,居第二品;开国郡县侯,居第三品;开国县伯,居第四品,秩并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秩并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秩并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秩六百石。 |
北朝 北魏中央官制 北魏初设八部大人。《魏书·官氏志》说: 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十二月,置八部大夫、散骑常侍、待诏等官。其八部大夫於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 这些都是皇帝下面的最高统治机构。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又设尚书36曹及诸外署,共360曹,每曹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属官。这种制度时有改易,但36曹的设置比较固定。 天赐元年(公元404年)九月,设王、公、侯、子四等爵,废除伯、男两爵。封王10人,公22人,侯79人,子103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 至魏孝文帝太和中,后魏置九品,品各置从,凡十八品,自四品以下,每品分上、下阶,凡三十阶。 其官制全部依仿南朝,直至北魏亡,未曾改易,南北文化也因此得到融合。 改革后的中央官设置如下: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位高不列品)。 二大:大司马、大将军(第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第一品)。 尚书省:尚书令(第二品);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尚书(第三品)、北魏分五尚书(即殿中、东 部、驾部、南部、北部);左右丞(从四品), 尚书郎中(第六品)。 中书省:中书监(从二品);中书令(第三品);中书侍郎(第四品);中书舍人(第六品)。 门下省:侍中(第三品)。《魏书·官氏志》叙述北魏官制的特点说:“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 北魏后期,权臣专政,特设一些官号,以表尊崇。例如以尔朱荣为“天柱大将军”之类,已非常制,不加细叙。末年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魏、西魏)之后,其官制大体仍如北魏统一之时,更易很少。 |
唐朝官制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中书令、侍中(代宗大历年间擢升正二品)、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
宋代官职表 (三师) (三公) (三孤) 太师、太傅、太保 正一品 太尉、司徒、司空 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 正一品 (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从一品 总理全国政事 参知政事 正二品 副相 枢密院 枢密使 (知院事) 从一品 正二品 专司“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 试迁补屯戌赏罚之事” 副使 (同知院事) 正二品 门下省 侍中 佐天子,审中外出纳之事。 门下侍郎 佐侍中 中书省 中书令 佐天子,宣奉天子命令 侍郎 佐令 尚书令 奉天子命而施政 尚书省 左、右仆射 佐令 左、右丞相 佐令 三司使 三司使 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 副使 翰 林 学士院 翰林学士 正三品 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 翰林侍读学士 正三品 翰林侍讲学士 正七品 崇政殿说书 从七品 谏院 知谏院 掌规谏朝政缺失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 (各一人) 从二品 宋之六部、组织上属于尚书省。 侍郎 (各一、二人) 从三品 郎中 正六品 员外郎 从六品 御史台 御史大夫 从二品 专掌监察、执法 1.“大夫”为加官,不除人。“中 丞”为实际上之台长。 御史中丞 从三品 台长 侍御史 (台院) 从六品 殿中侍御史 (殿院) 正七品 监察御史 (察院) 从七品 (九卿) (九寺) 卿(各一人) 正四品(或从四品) 宋之九卿:太常寺、宗正寺、光禄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 农寺、太府寺少卿(各一至二人) 从五品(或正六品) 国子监 祭酒 从四品 掌教育行政 司业 正六品 国子博士 正八品 国子监丞 正八品 路 转运司:转运使、副使、判官 掌一路财赋、又兼管监察官司吏之事南宋 谓“漕司” 提刑司:提点刑狱公事 掌司法和刑狱 南宋谓“宪司” 提举常平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掌常平仓及贷放钱谷等事务 南宋 谓“仓司” 提举学事司:掌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 以上各官谓之“监司”。 经略安抚司 经略安抚使 南宋谓“帅司” 府 知府事 (各一人) (府尹) 开封尹正三品 掌府之事 宋于首都、陪都及特要之地称“府” (少尹) 开封少尹从六品 (判官) (推官) 开封府均从六品 州 (判某州事) (刺史) 从五品 掌州之治 宋不设“太守”,“刺史”乃虚衔。 判某州事 (权知某州军州事) 知州 (简称) 兼指挥军事 监县 知某军事 戌兵驻县官,兼管军事 宋代之县,分为: 赤县:在京城内 畿县:京城外 望县:四千户以上 紧县:三千户以上 上县:二千户以上 中县:千户以上 中下县:不中千户 下县:五百户以下 知某监事 知县(县令) 赤县:正七品 畿县:正八品 其它:从八品 掌县之治 县丞 (小邑不置) 赤县:正八品 畿县:从八品 其它:从八品 主簿 (小邑不置者以尉兼) 赤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其它:从九品 尉 赤县:从八品 畿县:正九品 其它:从九品 |
明朝官制 一、中央 1、 三公 、三孤: 三公 : 太师 、 太傅 、 太保 ( 正一品 ) 三孤: 少师 、 少傅 、 少保 ( 从一品 ) 另外有 太子太师 、 太子太傅 、 太子太保 ( 从一品 ); 太子少师 、 太子少傅 、 太子少保 ( 正二品 )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 六部 :吏部、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 工部 。 六部 各设尚书(部长)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 :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 五军都督府 管理)。 刑部 :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 :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 都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 左右都御史 ( 正二品 )、左右副都御史( 正三品 )、左右 佥都御史 ( 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 监察御史 ,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 监察御史 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 给事中 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4、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都 给事中 ( 正七品 )、左右给事中和给事中( 从七品 )。 给事中 品级 虽低,权力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 大理寺 、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 :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 都察院 、刑部构成了 三法司 。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 詹士府 :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 正三品 詹士一人, 正四品 少詹士一人, 正六品 府丞一人。 詹士府 设左右 春坊 , 司经局 , 主簿 厅。 7、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机构,设 正五品 院使一人, 正六品 院判 二人, 正八品 御医四人, 从九品 吏目 若干人。 8、 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 正五品 ), 侍读学士 两人,侍讲学士两人( 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 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 正七品 )考中榜眼、探花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二、地方 1、县:助手有 县丞 、 主簿 。 县丞 协助知县管理县政, 主簿 管全县粮税、户籍。 2、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 直隶州 和散州。 直隶州 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知州属官有 同知 、 通判 ,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明朝时, 直隶州 (76个) 散州 (48个)。注: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 监察区 ,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3、府,长官称府尹、知府,明清两代除首都、 陪都 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有150多个府。 |
清朝官制(为阿颖自行分类) 【京畿官员】 分为清廷三部、侍卫处、顺天府、八旗营、巡捕营、銮仪卫及虚职三师三孤。 〖中枢部〗指事物中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即朝廷中心地。 ┃内阁┃朝廷政府最高官员代表。职责有:掌议政事,宣布皇帝诏令。日常事务,为皇帝办理本章。办理典礼祭祀有关事宜。组织修书,存贮档籍。 正一品:殿阁大学士 从一品:协办大学士 从二品:内阁学士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 正六品:内阁侍读 正七品:内阁典籍 从七品:内阁中书 ┃六部┃吏部管文官品秩考课封授定籍。户部掌全国财政事宜。礼部掌典礼学校科举及及往来。兵部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官。刑部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工部掌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及器物制作。 从一品:礼、吏、工、刑、兵、户部尚书 正二品:礼、吏、工、刑、兵、户部左右侍郎 正五品:礼、吏、工、刑、兵、户部郎中 从五品:礼、吏、工、刑、兵、户部员外郎 〖佐理部〗指协助中枢部官员治事的副职。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从一品: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正三品: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正四品: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正六品:都察院都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 正三品:大理寺卿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 正六品:大理寺左右丞 正七品:大理寺左右评事 ┃翰林院┃考议制度、详正文书的职官,亦是通过科举考试汇集优秀人才之所。 从四品:翰林院侍读学士 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 从六品:翰林院修撰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 从八品:翰林院典薄 从九品:翰林院侍诏 ┃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正三品:通政司使通政使 正四品:通政司副使 正五品:通政司参议 正七品:通政司经历 ┃国子监┃中央官学,为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从四品:国子监祭酒 正六品:国子监司业 正七品:国子监监丞 从七品:国子监博士、助教 正八品:国子监学正、学录 从八品:国子监典薄 从九品:国子监典藉 ┃钦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正六品:钦天监监正 从六品:五官正 从七品:五官灵台郎 正七品:五官保章正 从七品:钦天监灵台郎 正八品:钦天监主薄 从八品:五官挈壶正 正九品:五官监侯、五官司历 从九品:漏刻博士、五官司晨 〖帝室部〗即管理皇家事务 ┃宗人府┃职掌收发文件、管理宗室内部诸事、登记黄册、红册、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多由皇亲担当。 正三品:宗人府丞 正五品:宗人府理事官 从五品:宗人府副理事 正六品:宗人府经历 ┃内务府┃管理宫廷事务。 正二品:内务府总管 从六品:内务府六品兰翎长 ┃詹事府┃掌东宫生辰及节日庆祝、皇帝坐朝或秋审、朝审会议之事。 正三品:詹事府詹事 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 从七品:詹事府主簿 下分左右春坊、司经局及主簿厅 [左右春坊]:掌记注、纂修之事。 正五品:左右春坊庶子 正六品:左右春坊中允 从六品:左右春坊赞善 [司经局]:掌经籍、典制、图书刊刻的收藏。 从五品:司经局洗马 [主簿厅]:掌文移。 从七品:满汉主簿 ┃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正三品:太常寺卿 正四品:太常寺少卿 正六品:太常寺满汉寺丞 正七品:太常寺博士、满州读祝官、赞礼郎 正八品:太常寺协律郎 正九品:太常寺汉赞礼郎 从九品:太常寺司乐 下设三署 正六品:神乐署署正 从六品:和声署正 从七品: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从八品: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 ┃光禄寺┃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储备而谨其出纳之政。 从三品:光禄寺卿 正五品:光禄寺少卿 从六品:光禄寺署正 从七品:光禄寺署丞、典薄 ┃太仆寺┃掌车辂、厩牧之令,总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及诸监牧。 从三品:太仆寺卿 正四品:太仆寺少卿 正七品:太仆寺主簿 ┃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 正四品:鸿胪寺卿 从五品:鸿胪寺少卿 正七品:鸿胪寺满州鸣赞 从八品:鸿胪寺主薄 从九品:鸿胪寺汉鸣赞、序班 下设僧、道司,管理掌管有关僧侣、道教相关事务。 正六品: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从六品:僧录司阐教、道录司演法 正八品:僧录司讲经、道录司至灵 从八品:僧录司觉义、道录司至义 ┃太医院┃掌医药,主要为宫廷办事。 正五品:太医院院使 正八品:太医院御医 正九品:太医院吏目 ┃侍卫处┃管理皇帝侍卫、亲军,负责保卫皇帝及其近亲,守卫皇宫,引导官员觐见,稽查皇宫出入,皇帝出巡随扈保驾,驻扎行宫守卫、戒备等。 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内大臣 从二品:散秩大臣 正三品:一等侍卫 正四品:二等侍卫 正五品:三等侍卫 从五品:四等侍卫 正六品:兰翎侍卫 设典仪官 从四品:四品典仪 从五品:五品典仪 从六品:六品典仪 从七品:七品典仪 从八品:八品典仪 ┃ 顺天府┃ 管理京畿治安,及案子 正三品:顺天府府尹 正四品:顺天府丞 正七品:顺天府满州教授、训导、知县 ┃八旗营┃即满州军营,分为骁骑营、前锋营、 护军营、步兵营、神机营等 正二品:左右翼前锋营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正三品:护军参领、骁骑参领 从三品: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 正四品:副护军参领、副骁骑参领 从四品: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 从五品:委署护军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从八品: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巡捕营┃即汉军营,归步军统领管辖 从一品: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从四品:城门领 正七品:城门史 正五品:步军副尉 ┃銮仪卫┃掌管帝、后车驾仪仗。 正一品:掌銮仪卫事大臣 正二品:銮仪使 正八品:銮仪卫经历 〖闲职〗多以加封所用,清始可称帝师。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 从一品:少师 、少傅、少保 【地方官员】分为地方行政、土司、驻扎绿营和八旗。 〖地方行政〗最高长官总督与巡抚,由布政司、按察司佐之。省下为府、县。 正二品:各省总督 从二品:巡抚 ┃布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 田赋 、户籍。 从二品:布政使司布政使 从六品:布政司经历 从七品:布政司都事 正八品:布政司库大使 从八品:布政司照磨 ┃按察司┃掌管一省的刑狱、治安案件。 正三品:按察使司按察使 正七品:按察司经历、教授 正八品:按察司知事 正九品:按察司照磨 ┃盐运司┃掌管地方盐务。 从三品: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从五品:盐运司副使 从七品:盐运司经历 正八品:盐运司库大使 从八品:盐运司知事、训导 [府] 从四品:知府 正五品:同知 正六品:通判 正八品:府经历 正九品: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 (奉天府) 正三品:奉天府府尹 正四品:奉天府丞 [县] 正七品:知县 正八品:县丞 正九品:县主簿 ┃土司┃掌管少数地区的政务、军事。 正三品:指挥使 从三品: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云麾使、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 、 千户 从五品: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宣抚使司佥事、 安抚使司同知 、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驻扎绿营┃除京畿外,汉军在各省驻扎训练兵马。 正二品:总兵 从二品:副将 正三品:参将 从三品:游击 正四品:都司 从五品: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卫千总 正七品:把总 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外委千总 正九品:外委把总 从九品:额外外委 ┃驻防八旗┃除京畿外,管理各省满州军士训练。 从一品:都统、将军 正二品:副都统 正三品:城守尉 正四品:防守尉 从四品:包衣佐领 正五品:关口守御 |
五、妃嫔封号含义 贤:宠至益成 内德有成 良:温良好乐 温敬寡言 淑:温仁咸仰 虑善从宜 德:懿修罔懈 惠和纯淑 惠:和而不流 淑质受谏 敬:应事无慢小心恭事 宁:端重自毖 裕以安民 庄:德盛礼恭 执德不矜 昭:容仪恭美 柔德有光 元:宣慈惠初 善行仁德 安:宽容平和 懿恭中礼 贞:德信正周 恒德从一 懿:温柔贤善 柔克有光 文:德美才秀 徽柔懿然 和:柔这能迩 温厚无苛 端:秉心贞静 守礼自重 温:宽仁惠下 惟德宽柔 定:大虑静民 大应慈仁 敏:明乍有功 明达不滞 熙:允禧庶绩 敬德光明 平:惠内无德 分不求多 宣:哲惠昭布 重光丽日 成:坤宁化合 内德统备 密:思虑详审 施而不宣 舒:言行轨物 唪事而迟 穆:贤德信修 肃容持敬 静:清和肃穆 静言思之 勤:温年好乐 宣劳中外 荣:先义后利 宠禄光大 僖:小心恭慎 慈惠爱亲 婉:温顺娴静 和顺谦恭 瑾:瑾瑜匿瑕 美德贤才 宜:将施于宜 皓如白日 玉:润泽以温 勰理自外 娴:柔美文静 妖治娴都 华:木谓之华 恭慎无过 兰:衡兰芷若 行见中外 灵:德之精明 清:洁己自爱 容:宽裕温柔 柔:顺德丽贞 瑛:德华茂著 襄:辟地有德 丽:状貌甚丽 宸:宸扉既辟 芳:和致芳些 欣:天地欣合 珍:镇静守度 如:仁良如玉 思:柔能自勉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后宫 最新文章 |
逆风如解意 容易莫摧残。欢迎不弃贴者光临 |
>>>》来来往往皆是客,聚散离合总 |
突然觉得春华配不上汪直这样的情深。。汪直 |
那些要春华跟汪直的,那么夜生活怎么解决 |
圣华女子学院————唯一的男子班(各种缺 |
ピ 宫mmmmm |
有关后宫吧是否可以自由宣群的问题 吧友公开 |
好久不见 |
醉卧江湖君莫笑,纵死犹闻侠骨香。 |
百度后宫吧 吧规增修条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