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楞严经略讲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楞严经略讲[第2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二讲) 各位大德法师,各位有缘同修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我们这次《楞严略讲》的第二堂课。昨天所有的时间,我们都把经题,特别是别题,就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给大家贯了一下。我想当时发心的初衷,就是希望在这个内容的过程中,大家都是法师嘛,因为我们对于基本的这些名相也罢,或者说术语也罢,已经都了然于心了。就是希望在这样的一个常态中呢,昨天建立的这个缘起,能够让我们有所心地上的受用,这倒是我真实的发心。像这个“大”,或者说“佛”的这个只为度梦,不为渡河,乃至这个“如来密因”敢不敢认,这些内容做了一个串讲。 今天开始,我们昨天不是落下了一个,最后的一个总揽字,就是“经”,这是我们常说的通题。什么叫做“经”?因为常讲到说读诵大乘经典,也说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反正就是他讲的那些内容。那么这个经呢,它虽然有经的体,有经的相,经是要用来起用的,要用。我们读经是干什么?要起到什么效果?来听法、听经也要得到什么利益?其实这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看,这里依照着古德们这个惯讲的话,第一个,经有一个涌泉义。你比如说,我们在读诵、受持一部经典的时候,很可能一开始读第一遍,或者刚开始读诵了上百部,到了一个层面。随着阅历的增加,你在生活中对佛法的更加受用,你再回过头来,再读一遍的时候,往往就会有新的受用出来。这就叫涌泉,思如泉涌嘛。这就是经的一个意思。二一个,还有出生义,能够出生诸法。很多人从三宝之外,皈依佛门,跨进门槛以后,才发现,哎呀原来如此,说佛法讲的原来是这个道理,出生法义的,能够显示教理的。第三个就是显示的意思,能够显示教理,让我们有所轨道而依之,依教奉行。再一个像,有时候像绳墨,这个可能大家都听过,就是像木匠做的那个墨汁挂的那个绳,嘣地这么一拉,就把它定了,斜正就把它楷定了、匡正了,你不能在上面乱动了。再一个就是结成文相,就是把所有的这些文字语言穿起来,把这个教法穿起来,令它不散失,一直流传到我们现在。这就是经的内容。有时候也把它叫做贯穿常法。常就是三世不能够,古今你不能够把这个东西给我变掉。法就是十方都得同时来尊重这个真理。有时候又讲到是修行的路径,等等这些,诸如此类的。梵语叫修多罗,我们现在汉语叫做经。因为在古代的人,把中国,就是东土的这个古人讲的法都叫做经,所以把佛经翻过来,也叫了经。就像我们现在叫寺院,其实是古代的外交部叫寺院。外交部接待《四十二章经》白马驮过来的时候,正好在白马寺。现在就统称为寺院,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再泛讲一下,什么叫做“经”呢?“经者,径也”。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那个径,曲径通幽处的径,就是这条道路。 我们学习经典有两条路,一个是从学解,解路上来讲,从闻思修上讲的话,“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就是这条路。你看为什么后来对于会集本,有如此大的争议,好多大德出来反对,不能够会集。不是据说把《金刚经》判了三十二分的昭明太子,说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因为他在圣言量上动刀子嘛。本来经典是圆满的,全方位立体式的,随人各解的。结果他给这么一楷定,就成了定见了。从这个角度来讲,“经者,径也”。就是一个是从解路上讲,“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不能乱动的。如果另外一个角度,从另一条路上讲,修证路而言,“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看佛法就这么圆满,就这么两头极端。但是它总能穿在一起。你依着这个文字死执崖板,说东以为真的有东,说西就往西执着,那么这样来讲,等于说入不了如来密因嘛。离文字相,离语言相。所以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这是从修证而言。经者,径也,就这两条路,要把握好。 第二个,“经者,金也”。黄金的金。特别是这部《首楞严》。可以说,讲的是最纯真的义理,最直白的,直指人心,执持大定,性定而言。所以它的纯度是非常高,《大佛顶首楞严》。“经者,金也”,黄金的金。 再一个,“经者,京也”。是首都的意思,北京的京。什么意思呢?就是这部《大佛顶首楞严》是三藏之都。我们昨天讲了,修学的整个的一个百科全书。特别是从泛讲整个释迦牟尼佛的一代经书,都属于总世出世间法一切义理。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讲,“经者,京也”,北京的京。 再一个,“经者,警也”。警示的警,不是打水的这个井。警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就知道比较泛,就直白了。不是说“经声佛号,唤醒苦海迷路人”吗?就是佛法的智慧,因果的警示,轮回的催促,让你赶紧说原来人身来之不易,有可能还要入三途,佛法难闻,人身难得,赶紧要趁早修行。因为我们现在,有时候就不念这个苦,不念这个生死,你就始终提不起来这个劲儿,总是下意识地,虽然知道道理如此,可是还是下意识地觉得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坐待日暮。看着一条路在前面,就等着太阳落山一样。所以,“经者,警也”,就是要警醒世间的一切名利客。 再一个,“经者,惊也”。大吃一惊的惊。就是昨天讲的如来密因,显也罢,密也罢,都是到了极致了。这么个天大的秘密,从来没有在他处能够道彻得闻,听不到、不晓得。所以只有释迦牟尼佛,跟阿难演了这么一场戏,一语道破天机,“经者,惊也”。 最后一个,“经者,巾也”。是什么呢?“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的巾,也就是说,无量劫来我人认贼作父呀,枉受轮回,不知道这个如来密因,就是我们自己当下本具的大定,所以为九法界的众生,可以说大哭一场。“经者,巾也”,就是泪满巾的巾。这是我们泛泛地跟大家做一个这样的泛讲。 当然,我们如果从悟性上来而言,再提升一把,把它灵动地来理解,什么叫做经?你说我们从释迦牟尼佛这听的话,从佛世尊口里来闻法,那么这个时候,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声尘,六尘嘛,声音就是经了。当时在祇树给孤独园也罢,在灵鹫山也罢,都是佛现场讲,大众当时听,那这就是以声音为经了。但是流传到,时轮转至到现在,大法东来,正法久住,到现在我们翻开《楞严经》,全是文字。这个时候的经书就什么了,就成了色尘了。所以这法无定法,到底真的有个经,什么叫做经呢? 如果说,有真修实干的,埋头去参,去观照,历缘对境地去修这个观法。天台教下,不是有坐中修和历缘对境修吗?如果历缘对境的时候,起的这个意识,对这个法尘进行观照,这个时候就不是声尘和色尘了,法尘变成了经典,法尘为经了。 但是这些情形,还是我们这个国土里边的。你转到他方国土里边来讲的话,有的用色尘做佛事,有的人家用香尘做佛事,比如说香积佛国。香积佛国它没有声音这么回事,它不是最利的。它是以香饭来做佛事,那这个时候,香尘就为经了。在那儿法宝的流通,必须依附在这个载体上。还有的佛国以这个天衣来大做佛事,这个时候,触尘就成了经了。那你说,六尘境界都可以称之为经,到底什么是经呢?哪个是经呢?从悟到如来密因的人来讲,一切法皆是经。你看闻个声呀,看个竹子呀,甚至听一句情欲想的这种淫词,乃至乡里的这种土曲儿都成了经了。不是有个楼子和尚嘛,楼子和尚他就在这个烟花柳巷里面去逛荡。逛荡着听着二楼的伴娘唱了一句说:“你既无心我也休。” 人家在唱情诗呢,他一听悟道了。这个时候,情诗就成了经了。而佛正在法座上讲法的时候,有一部经典里面,佛再怎么讲,他听了如耳边风一样。这不是《法华经》里面,有五千人退席吗?《华严经》里面有如聋若哑吗?这些他们听起来,这个时候经就不是经了,为什么?起不到经的功用了。所以我们助印的法宝,包装的质量最好,贴了金边,你现在给牛呀、羊呀、鸡呀,犬呀,你去看一下,看一下它能够知道这是经吗?它觉得跟草呀、土呀、木头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古人看到了花开流水都能够悟道,万法都是经典。这才是经的本意。所以,在这部经典里面,佛就告阿难说,“汝等尚以缘心听法”,用攀缘心来听这个声尘,这样的话,“非得法性”,当然就悟不到这个如来密因了。 “既曰非得法性,是未悟理,既不悟理,即不成行;既不成行,则教道亦虚。”你看,如果大家往心道上、往法道上去会,那么一切都是经典的功用。如果你心不在道上,一切开示,全部都是戏论。所以说,“经体不殊”,就是经体到处都是,“迷悟自异”,你是迷还是悟由不得其他人,而是你自己的心地功夫。所以这就是经的内涵。所以说就这部《楞严经》来讲,你能够在万事万法中,都能够彻见这个大佛顶理,那么一一无非都是在修这个如来修证了义,一一无非都是诸菩萨万行,当体就是“首楞严”,这就是经。所以我们把这个经的内涵,也跟大家做这么一个分享。 下面因为从昨天到今天,已经泛泛地讲了这么久了,我们要把这整个的一部经,把它收拾起来做一个贯解。因为昨天只能算是泛解,一个字一个字咬着这样泛泛而谈。今天我们把它一串穿来做一个贯解,就是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把它串一下。这样我想容易我们共同来做一个就是心里有数,把它紧凑地收一下网,是这个意思。 那好,就这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这一共是五个版块,五个版块我们用每一个版块为主,其他的四个版块为辅,来做一个串解,这是这样的一个态度。先给大家明确一下。 首先,如果说以“大佛顶”为主,以其他的内容为辅。那么这个“大佛顶”属于什么层面呢?属于能赞的层面,就是来赞叹他这个大佛顶,能表的层面,来表这个法。是能的这个意思,能的层面。下面的四法呢,是为“大佛顶”所赞叹、所表达的法。能所对待,能赞能表,和所赞所表。如果以“大佛顶”为能赞,就是以这个“大”的内涵来看的话,那么就知道如来密因也是大因。 因为它能够成就菩提嘛。修证了义,就是大义,因为它是佛全盘托出,称性而讲的呀。诸菩萨万行,就是大行。为什么叫做大行?因为是如实而修的呀。你看,每一位人都是大人,没有一位,后面要讲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每一位都在其中。行是大行,没有一法不在行内。首楞严为大定,三昧之王嘛。据这样的整个这么大下来,这部经叫做大经。这个就叫串解。 如果从“如来密因”为主来起串的话,你看,这个“大佛顶”就是最精切的比喻了。昨天我们讲到显极之密,就像春山吐日,大佛顶佛顶的这个相不是叫春山吐日一样,层出不穷。如果从密极之密来讲,犹如佛的无见顶相,九法界众生不得而知。这就是指的“大佛顶”来比喻这个如来密因,他服务的最好、最恰当。如果悟到这个密因来起修,所有的修,都是了义修。如果依着这个密因来修,一切的修,都为修证了义。如果说,诸菩萨万行来讲所有的法门,都是从这个密因来流出来的,所有的行门,都还归到这个密因法界。当体这个密因,就是十方如来成就首楞严大定所依的正心、因心。所以就这么给大家做这么样一个串来讲。 你看如果说就“修证了义”的这个版块为主,那么只有修证这个了义之法,才能够叫做大修大证,“大佛顶”。只有修这个大修大证,才符合如来密因。只有菩萨起六度万行的幻修幻行,才叫做诸菩萨万行。只有入这个首楞严大定,才叫做了义之定。就是这样一串穿来,给大家做这样的一个串解。 如果就“诸菩萨万行”来讲的话,那么就起一行都是一切行,一切行都是了义行。恒守着这个大定之行,全部都在密因之内起行,这个叫做诸菩萨万行,等等,诸如此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往下这样细贯了。这就是到此为止,等于说把这个“经题”给讲完了。 如果诸位有这个宿世善根,积攒到冷灰爆豆到了这个顶点的话,能够狂心落个歇处,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就跟马祖说的,“一口吸尽西江水”了再说,其实因为是没有说的了。虽然没有说,这是妙高峰顶啊,是不容商量的。你落到第二山头了,全部要展开广长舌来说了,要说。如果你没到不动,那就开始要大动了。 所以我们今天开始,主要的内容,就是依着《楞严经》讲两个版块。一个是轮回之路,二一个是解脱之门。今天我们重在讲讲轮回。 因为我们有时候在引导世间人学佛的时候,法师们都会讲到,因为有时候,他刚刚来碰触这个佛法。那么为了把他的这个见解,或者人生观,重新地给他调动一下,或者棒喝他一下,往往会用到这一些。你仔细想一想,你是谁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生从何来,死向何去?这些都是我们常用的话。这些话听起来确实能给人一个猛醒的作用。 因为说身为轮回中的一员,如果你想寻求解脱,前提条件,你要先要明白轮回。大家不要以为轮回好像就是说,反正《地藏经》里面讲到的说这样的一个不断地升沉,平常我们都知道,那信佛怎么能够不知道轮回因果呢?如果说能把轮回观至得细致入微,跟你的心性,完全同步的节奏来共振的话,这个人就解脱了,就不在轮回中了。所以我们真的能够明晰这个轮回的法义,是我们立足的根本,修道人的根本。你的后脚跟,常说后脚跟跟不上,并不一定单方面地是指的说你的悟性没够,心没住到大定中。有时候是你在因果上错位了,或者模糊了。当体就模糊,一模糊就犯糊涂,一犯糊涂就造业,一造业就感果,就出不来。 所以我们要首先明白,轮回是怎么出现的?这是我们今天首当其冲的问题。第二个,轮回是怎样进行的?第三个,轮回是怎么发展到我们现在的?因为你想嘛,现场感这么强,大家每天都这么生活着,你说一念,我们平常的认知讲解中,都会交代一些说法。比如说讲到轮回是怎么来的,都会说,哎呀无明呀,一念无明。好像说无始劫来,尽未来际。总会说这些话去描绘。可是问题是,这些粗线条的描绘,你细推敲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无明是怎么出现的,根本就解释不了。有时候就像我们昨晚问一下,说昨晚我睡着了。你仔细想想,昨晚你怎么睡着的?谁知道呀,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昨晚是怎么睡着的,哪一个时间点睡着的,不知道。反正就是一念无明,反正就是昨晚睡着了。所以这就不精细。你看为什么在《楞严经》里面叫做“精研七趣”,就是七道的这个生命的转化,你要非常明晰地知道,这是一点。 再者,或者我们讲到轮回的话,好像轮回不就是转嘛。但是这个轮回转,你也要知道他是兵分两路的。轮回的主体兵分两路,为什么呢?你看,作为轮回中的主体,一个部分就是众生的轮回,二一个部分就是世界的转化。由世界来承载众生,由众生来确认世界,那么这两个并行的,就好像是一个场景。假如果轮回是一场戏,这个场景里面这个演员和舞台,是怎么结合的?演员之间的关系,是怎么互相发展或者互换的?这个舞台的场景,是怎么样迅雷不及掩耳地穿插转换的?搞不清楚。所以说我们要对轮回的解释要到位,要详尽。特别是还有更重要的要解释的一个问题,这是在《楞严经》里边可以解释。解释什么呢,说既然一念无明启动了轮回,那么好像我们已经轮回了不知道多少次了,这个轮回是否还依旧就在这一念中呢? 如果不在这一念中,为什么说一念就是觉?就是佛?一念就是轮回?如果在这个一念中的话,无量劫的这种拉长的广度,这么多的内容,难道一念能够承载得下吗?这是非常要命的问题。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常讲到无量劫,无始以来,其实无始就是一念呀。我们容易把它理解得非常的繁重和久远。凭什么说就这么一念而已呢?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些内容,确确实实在这个《楞严经》里边,在文字的这种善巧方便中,把它解释得非常究竟。确实基本上再没有经典能够讲得这么到位,和让你有这个触摸感。因为好多时候,我们没有触摸感,就跟自己的身心贴不上去嘛。贴不上去,你就没有这个操作的这种自信,或者是入口处,当然就不喜欢修行了,因为麻木的,没有感觉嘛。所以从这一点来讲,这么个最触摸不到,然而我们又身处其中的,最讲不透的事,但是《楞严经》把它很不为难地就讲清楚了,就是这么个意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题目,就是说众生和世界轮回相续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部经典的缘起,是阿难出去乞食完了以后受别请嘛,受别请回来以后呢,结果反而被这个淫女,摩登伽女用魔咒给摄住了,摄住了没办法了,被佛派文殊菩萨给救回来。救回来以后就凑着这个机感,那么佛就问说,你当时,咱们世俗关系也算是亲戚了,非常近了,说你为什么在我这儿发心出家呢?结果阿难就说,我看到佛的三十二相非常庄严,殊妙超绝,形体映彻,就是像琉璃体一样。然后自己常思惟琢磨说,这个法相绝不是由这个烦恼爱欲所生的。有这么个情节。结果就着这个情节,佛就给他说了,说什么呢? 说“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为什么呢?“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就因为阿难回答了这么一句,这一句话里边大家要剖析出来。他有两个关键点是什么呢?一个是,“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这是一个错误。为什么?明明《金刚经》里面讲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第二个错处出在哪里了?“常自思惟”。你看,他犯了思惟了。明明经典里面讲到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就在这个佛就给他指出来说,你“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这是轮回的根本原因。一直在这个情节中,直至后面还讲到说,阿难,有两种根本,一个是你现在与大众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所以启动了轮回。 诸位大德,我们再结合一下昨天的攀缘心是怎么启动的?因为我们昨天一直在让大家认,就认这个现场,就认这个当下,只要你认的时候,这个攀缘心就没了。这个东西确实得试,如果你自己有这样的心路历程,这个话可能相应。如果没有这个历程,听起来涩得很,也干巴巴的。为什么说只要你认,这个攀缘心就没有了,就成了自性了呢?就是只要你认,这个贼就成了子了,就成了儿子了。如果你不认,这个儿子就变成贼了。所以这个时候说,因为你不认这个自性,你的攀缘心就浮起来了。只要你攀缘心,哪怕是你用这个攀缘心来认,这个攀缘心就沉下去,尘埃就落定了。就这么一点点。 所以你看这里就是,佛就给他讲到,真妄份上,就在轮回、迷悟之间,顿见分晓。这就是轮回和本来就解脱的根本分水岭。就在这里了。所以首先我们要把这个底盘要确认好。在什么的一个常态下,怎么发生轮回的。所以第一个我们明确一下,众生轮回、世界相续的根本的原因在这里。 第二个,我们就要开始了解轮回的启动是怎么出现的那一刹那?这个非常要紧啊。这又有一个缘起。在经典里面已经大部分,因为前面的,一般我们读《楞严经》,前四卷应该是最精彩的,不是后面我要讲到嘛,不是有什么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什么四科如来藏性等等这些,常读诵的一目了然。但是把这些内容,翻篇过去以后,还有一个人没有听懂,就是富楼那。富楼那没有听懂,佛给他讲了非常重要的内容,他依然听不懂,他就请释迦牟尼佛开示。这可以说是后半部分最重要的内容。由于富楼那的请法,释迦牟尼佛开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就是无明启动,导致轮回的出现、世界的形成和众生的轮转,一念之差。他这个讲得非常妙。如果你听得很巧的话,确实有意思,说原来如此。 如果你听得不巧的话,就觉得说这怎么搞的啊,怎么也挠不到那个痒处,打不到那个七寸。当时佛就问他,佛就问这个富楼那,说你经常听佛讲法,那么在经典里面讲到,我们现在不是常听嘛。什么佛性呀、什么法性呀、什么真如呀,什么一真法界呀,什么毕竟空等等这一些。那么佛这里问他就是说,你常听我说,讲一个什么“性觉妙明”,又讲什么“本觉明妙”。你常听我讲这类的话,说你听过吧。富楼那说,常听呀。 其实在《楞严经》里面,就是把它最多地用作如来藏来进行描绘。那么当时佛就问他了,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各位法师,我们就这么理解,先把它定在那里。佛就问他说,这个本来面目,这个本来就觉的心,本明的这个心,我就问你,是本来就明白的呢,还是你把它弄明白的?他问富楼那,说是本来就是明的呢?还是你用这个觉,智慧的觉,把它给觉明白的?他问富楼那。这一问,就问出来一个非常千差万别的一个核心在,富楼那就上了佛的圈套了嘛。富楼那就说,当然要去觉它,才能够让它明。 诸位大德,富楼那说,当然要去觉它,才能让它明。要听清楚啊。原话是怎么讲的,说“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就是说本来明的这个本明,如果我们不去明白它的话,它怎么能够明呢?谁去明它呢?它怎么让我们知道它明呢?这是富楼那说的意思。这一回答,问题就出来了。这个一问一答里面,非常扣得紧,其实就出现无明到底是怎么滑落成无明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楞严经》里面常会用到一个专业的话,就是这个表述是怎么表述的,说到,“无明欲明本明就出现了无明”。大家再尝试地听一下,“无明欲明本明就出现了无明”。无明就这么出现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本明就是我们本来的明觉心,它本来就是明白的,就是照的,就是觉的。 结果你弄出来个烦恼,想把这个给搞懂,就是无明出来了,想把这个本明给弄明。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就那一刹那,开始启动了轮回。怎么个意思呢?再说白点。就是本来一点问题都没有,结果就是对这个没有问题的上面,他有了问题。他就想发现问题,结果不断地去追究、发现问题。这个没有问题就变成了问题。就跟我这个,自以为婆心切切,来这里作法供养。巴不得供养诸位法师,说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意思,我终于发现了。 结果,其实你们本来谁都知道,然后我在这儿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地说,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因为我以为你们不明白,就开始生事儿,乱象就开始涌动,我的世界里面就发生了对立的情节,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你看《楞严经》里面为什么讲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再打个比喻吧,因为有时候我们常说的宗因喻,不打比喻不甚明了。有个非常妙的比喻说,本来就是一个照天照地的摩尼宝珠呀,咱们这里的观音菩萨两边的龙女,不是常捧着一个摩尼宝珠嘛。这个摩尼宝珠,是本自就具足光明,一切都现成的。结果我们就非得在它上面要加一个开关让它明。摩尼宝珠本来就是明的嘛,你非得加个开关,让它,说本来没有明,开个开关,啪地拉开了,让它像电灯一样明,咵地关了,以为它就不明了。 这个时候,摩尼宝珠就真的变成电灯泡了,就降低档次了,就滑落到烦恼境界了。就是这个意思,就变成灯泡了。这个轮回呀,就虽然我们昨天为什么让大家又说到认,这个轮回本来当体就是明的,因为我们现在以为它是电灯泡,就真的被牵到轮回中了。这一念就启动了轮回。富楼那如此,我们如此。一切众生皆是如此。 所以可能大家对这个在心境上还未必能够跟进得上来。我们做个实验吧,做个实验。你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我们走路的时候,这就是无明跟本明的关系。比如说,我们出去自然而然地走路。大家吃完饭了,吃了晚饭以后去百步沙去散一散,法雨寺,可以到千步沙去走一走。那么中途也会有栏杆,也会有树,对吧。我们自然而然地走,前面一旦有栏杆的时候,你肯定想把它跨过去,或者绕开。或者我们自然而然地走,前面有树,过来车了,迎面过来车了,你要一闪、要躲。我们如果在凡夫的知见中,往往,不是往往了,没有一个不是天然地就认为说,我一定要躲,我赶紧要闪,看见树我一定要绕,这是我主观能动的一个我的作用。 错了,其实有我的作用的时候,已经就是你多此一举、自作多情地再想明白这个本明的那个心劲儿的作用,一念无明。你敢不敢做个试验?就是说在这个本性具足的自然状态中,我们看到一棵树,或者遇到一个栏杆,是自然而然就会跨过去,自然而然就会绕开,不用你去多思维这个我要绕开,或者我要跨越。当你思维我要绕开、要跨越的时候,你就落到无明里边了。如果你自然而然就明明知道说这,它是我们自性本具,自性光明中自然而然具足的功德呀。这个功德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自然而然,你的这个肉身,见到过来遮挡的树,两个色法一遇,他肯定自然就会有作用,就会绕开。但是我们在上面一定要强加,我得绕开。这就叫本明和无明的相处关系,就在那个时候就出现了,而且一直出现着,我们现在正在运用,而且不知道。 你比如说我拿起一个杯子,如果说这个杯子里面的水,再趁机喝一口。如果说这个杯子里面的水非常烫,非常烫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把这个杯子就给扔掉。但是我们往往以为说,这个杯子我扔掉是我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如果我的思维中,不作意一下,我要把它扔掉,就不会扔掉一样,不是这样子的。就是在我们本具的这个天真功德中,只要这个杯子是烫的,你的手拿着它是烫的,他觉得它烫,咵地就扔掉,这一切都是本自具足的。这就是《坛经》里面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能生万法。但是,我们在上面就一定要多去操这个心,就跟这里讲到的无明、欲明、本明,一念启动,无明出现了。就是这个意思。 在《楞严经》里面讲到的,都是说的这个法。就是说本来就是清净之法,结果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清净法上,再给它去净它,清净它。结果就用这个净法,去脏这个本来究竟的法,就把它脏掉了。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其实经典里面给我们提供了两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喻。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一个例子是妙喻。就是在印度当时的室罗筏城里边,有一个人叫演若达多。他有一天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他照镜子的时候清楚地认为,镜子里边有一个人,眉是眉,眼是眼的,哦,非常周正。结果他看到镜子里面的人,头、耳朵、眼睛、嘴巴都具足都俱全。结果他突然发现说,“我的头去哪儿了?”。从发现“我的头去哪儿了?”这一念开始生起以后,他就像疯了一样自己去找自己的头。我们现在轮回的情状其实就一直在找头。大家淡淡地这样设想一下,你说,我们一天活个什么劲儿?我们每天,就不要说一生了,就说一天吧。 自打一天起来以后,眼睛一睁,就想着我要干什么,干什么。就不断地往前赶着自己,不断地往前奢盼,这个奢盼劲儿,就是这个一念启动的无明劲儿,就摆脱不出来。就跟这个演若达多疯了一样,到处去找自己的头,说,“我的头在哪儿,我的头在哪儿?”他不知道这个头一直在他头上,他不知道。那么一直不知道,会引发什么?又有一个比喻,在经典里面佛就说,说有一个人的眼睛本来好好的,本来好好的,他非得盯着往那儿看,盯着看的时候,他看一眼两眼没有关系,他一直盯着这个虚空看,盯着这个虚空看看看,看久了,他就非要看出来个什么一样,结果真的看出来什么,久而久之叫做瞪目发劳。诸位都知道这个词,看到空中,我们现在医学上叫飞蚊现象,其实就是空中的狂华乱舞,就把这个狂华当作真的了,引发世界就出现了,众生就出现了。 就是因为他看得久了,那个劲儿一直这样,一直这样,使这个劲儿,就开始出现了。所以你看为什么六祖问说,什么是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让你把看得久了的那个劲儿给它放下来。只有这么一个劲儿,其他的啥都没有。但是就这一个劲儿,佛就讲了四十九年法,就让你把这个劲儿给卸掉。这就是我们第二个概念,轮回就是这么启动的,一念无明欲明本明,一下就滑落得无风起浪,就开始涌了,涌动了,涌动到第三个阶段,就进入轮回了。 进入轮回,我们先来看一下,轮回萌发的初期。 一念无明这样出现了以后,它会发生我们整个本来清净心的一个非常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一个是能引这个真觉之体,就是本来的这个觉明;二一个就是能发万有之相。所有的万事万物开始就要出现了。 在初开始萌发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大家想一想,你说他本来他风平浪静的没有事。结果这边就一定要给他搞出来个事。这边要搞出来一个事,他就认为,一定又是说我搞出来个事,把这个事弄清楚。对面就也出了一个事。就等于说这边穷追不舍,那边只好被迫回应,回应得多了,这边不追逐也不行了。这边追得久了,那边回应就成了习惯了。这样的话,二元对待,世界就出现了。就是说,就是他要明白这个本明的心在这种催请下,把本觉的状态变成了一个认知的对象,就起动了一个妄觉。所谓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每个人都以为说有主观能动性,就这么来的。这个心一动,就转成业相。就是我们造业的业,其实就是无事生非出来问题。这个业相的感召一出现,你这个业相出现了以后,你得有一个去能知道这个业相的主体呀。 就是对方出现了,我们刚才讲的,你得去回应。这个回应就是说,把本有的这个明明白白的一个本有的智光,就是我们本有的觉性,就给滥用成能知觉的妄想。其实我们现在的妄想,就是本有的智光的作用,但是我们把它用滥了、用繁了、用染了,就成了一个妄想。能知的妄想,对待那个妄起的业相,就开始出现了一个对待的东西。这个时候如果说,就像娘肚子里边的人一样,就等于说一开始父精母血一结合,结果那个胚胎一出现,胚胎一出现还没有六根嘛,这个六根就慢慢开始往出来长。如果把本明的东西当作一个胚胎,无明的东西开始,六根开始乱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的世界也罢,众生也罢,就这个时候处在这个状态,就叫萌发初期。开始萌发了,一萌发的话,你这个妄想,就一定要明白有这么一个东西,相对的对面,就一定有这个东西被你要明白。 这样在本来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平等无染的。本来在没有同异的法性中,同时的同,差异的异。本来是没有一个同异的法性中,突然间就炽然而起,分为有同有异的对待世界,这个时候,世界开始启动了,世界的那股劲儿就开始发生了。发生了以后,那我们要明白一下,发生了以后,就兵分几路了,不是两路了。为什么?一个是世界,一个是众生,还有一个虚空呀。我们往往容易把虚空给忘掉了。 这个世界是怎么出现的呢?就是一念觉体,本来的这个自性,既然分为能见和所见了,到了这个地步了。到了能见和所见这个情态之中的时候,能见虽然在,可是所见的诸法还是整个都是一个混沌,你还没有,山河大地还没有呢,怎么认知世界呢?地球还没有出现,三千大千世界还摸不着边,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这个能见的这个见性,它就一定要见这个东西,就这股劲儿不断地在上面投影,投影投着投着,在这个劲儿上就出现变异的情况了,变异成狂华的我们刚才说的,看得久了,就出现了狂华了嘛,狂华开始,境界出现了以后,慢慢就有了种种的差别了。在种种的差别相上,你一定有两种反应。一个是都是相同的,一个是都是有差异的。 大家要听明白了,我们说的这个差别相,是谁跟谁的差别呢?一部分相,是完全就是浑然一体的;还有一部分相,是一个跟一个不一样的,差异的。这两个是差别。那么这个差别随着不断地盯紧了,要把它落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全浑然一体的,就被认知成为虚空了。你看我们现在手划一下,整个这个空间里面这都是虚空,我们认为虚空它是一体的,没有差别的。但是在这个世界里面,为什么我们认为这是普陀山呢?进来这叫普门讲堂呢?待会儿坐车又到前寺,中间还路过法雨寺,就是这个世间的点点滴滴,这些差异上面,我们就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承载,就出现了。这就在同体的法性中,就出现了差别的同世界和异世界。 我们把同世界确认为虚空,把异世界确认为世界。两个角色就出现了,一个是虚空,一个是世界。那么,大家再回过头来,既然在这种虚空和差别的境界中,那一定有一个对比性的认知,对比性的认知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无同、无差别,就是既不是同,也不是异的一个众生感。我这么表达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众生感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人,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现在妄想得久了,觉得就是我们自己出现,那只是灵动的一块肉。如果我们把它打成一片地理解一下,你说我们自己这块色法,就是这个色,跟外在的这个山河大地没有关联吗?只不过我们在山河大地上,我们会动而已,他还是四大组成的。虽然我们每个人跟每个人长得不一样,但是我们每个人认知的这个觉性,就是我认识东西的这个主观觉性一模一样。 我们可以做个试验。你想如果我们认知的主观觉性不一样的话,我在这里说话,大家为什么能听得懂。我说话,你们听得懂,我们之间的沟通,是谁在沟通。就是这个载体,什么在承载?什么在进行把他连接在一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想过。 就在这样不断地要无事生非的这股劲儿中,终于开始出现了差别的世界,就是开始成立了世界了。由于差别的世界而显相出来,还有同时一模一样的,这就是虚空。在这个差别的世界和虚空的中间,就出现了众生相,开始启动。就这三个角色,构成了我们本来清清白白的法性,上面染著的无明,全部的无明就体现在这三个角色里面,这就是轮回的萌发初期。你看常不是有一句话叫做,“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就是说的这个节奏。这是萌发初期。 好。我们现在在讲什么,讲进入轮回的步骤了。我们再看第二个环节,发展和成型。怎么样发展成型的?这个我们就只能够像说书的一样,说书的不是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嘛,我们现在就不能够一起讲了,要分开讲了,为什么? 首先看一下世界。先要看一下进入轮回以后,世界是怎么发展成的。 就是就这样的一个不断地,两两对恃的这样一个境界,由妄心会引发妄境,由妄心启动这个分别,分别又执外在的境界是实有的,这样不断地进行,久而久之,就会引发第六意识的出现。 第六意识去周遍地去推比计度,产生了执着。就是这一切都是为我所知,为我所执着的,就染著了。染著了以后就有了名词概念。我们有时候对于这个名词概念,观照得可能不到位的话,就不够犀利。你像我自己本人,在佛学院的时候号称学中观。中观的观法里面有三种观法,一个叫做名假,一个叫做受假,一个叫做法假。名假、受假、法假。其中有一个观法,我自己感觉到最好用,就是名假。 你只要不断地追寻一切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我们对物质的认定,包括思维的这个名相。你不断地追踪,就是每一个概念一旦出现,你就认为是假的,就不断地这样,这个观法是很犀利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就是在这个劲儿中,它不断地这样产生爱憎取舍,把一切的妄心,全部给它一个一个给它定位,一个一个给它安立名相。不断不断地这样,越来越浑浊,越来越浑浊,慢慢地引发烦恼,再进行造业,再召感果报。这个时候这就是第六意识为主体。但是这个第六意识,它虽然为主体,它是执着向外攀求的,它不断地把这个烦恼给推广到外在的境界上,这就是世界的相状,世界就出现了。 那么在世界出现的时候,它开始怎么样出现的,第一个回合是什么?就是风生水起。你看我们现在跺一跺脚,脚下的大地这么坚固,但是它怎么形成的呢?还是那股劲儿。那股劲儿不断地对抗,对抗就是相互攀缘嘛,相互攀缘大家想想,我们刚才讲到了,有句话叫做“风生水起”。就是这股劲儿不断地来回绕,来回绕。你来我往,摇摆,不断地激荡的时候,它就开始启动了动相了。这个动出现的时候,就是风轮形成的时候,我们世界下面不是叫风轮吗?其实还是一念无明的那股劲儿,大家不要忘了那股劲儿,要不然一直发展到我们现前,就这个现场,我们还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了,其实还是这股劲儿中。 这个风轮不断地在摇动的时候,相对这个摇动,还有静而不动的部分,静而不动的这个部分,就是利用我们的妄心,不断地想坚固,说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就是那个无明欲明本明的那个劲儿。不断地认知,不断地认知,在它动的时候呢,相对立了一个不动的地方。不动的这个地方越来越使劲儿,慢慢地就出现了什么?凝固成色法了。凝固成色法以后,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四大里面的地大。你看先是启动了风大,风久而久之开始出现了凝固,就出现了色相,就成了地大了。 那么这个地大出现了以后,跟这个风之间还不断地摩擦,摩擦以后会出现什么?会产生热量,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火大了,火大就出现了。但是这个火大出现了以后,再跟这个地大相互之间作用,我们都知道地大里面,还有它水的滋润的这个特性。所以由于这个火烧灼这个地大,其中又出现了什么?不断地作用就形成了水轮又出现了。地水火风,整个周满了十方世界。地水火风叫做造色种。 可能我这样讲起来非常的抽象,但是我们现在现前你想想,为什么说地水火风是相互之间产生作用的呢?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地的坚性,比如说山石呀,或者金属,这个金属虽然是地大,但是它之间一摩擦它会冒火花,这就是地里边有火。地大里边也有火大,如果你把这个石头炼得久而久之久而久之,烧得温度高了,它会化成,金属它会化成什么?化成水,熔化成铜汁呀、铁汁呀。这个时候就说明这个地大里面还有水大。它是相互之间影响的,相互之间具足的。但是这个四大里面,你比如说地大占得多,那么它形成的就是坚碍的世界。如果水大占得多,那么就成为大海、大洋、河流,就是这样子的。如果这个地方干燥的多,虽然上面也有水大,但是它不能够全部弥漫,像长江、黄河在陆地上流,这就其实是地大里面还占据了水大,四大就这么不断地作用。 这就是我们世界,我们现在所见到世界的形成。但是每一大里边,都要交互发生、相互影响,才在作周而复始,成住坏空地不断相续,世界就是这么形成的。从风大开始卷曲,卷起来地大的坚固,那么风和地的摩擦,又出现了火大,火大反过来再烧这个地大,又形成了水大,地水火风就这么出现的。 所以你看在《楞严经》里面,有这么一段内容,就是说在会通整个地水火风,包括空见识这七大,在会通它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时候,他就给我们讲到了,说所有的这一切现象,都是我们这个本体如来藏的发挥,循业发挥的。什么叫做循业发挥呢?也就是说,一样的,比如说地大而言,看你依着你的心念往哪里走,它则随着你的心念它来呈现。 你比如说,就这个地大而言的话,我们造的是染业,造的是恶业,那么它很可能,你看我们这里就是所谓的大地,不是都是由沙石瓦砾给组成的吗?黄土呀、山石呀。如果你把这个地大发挥得好,依着净业来讲,那么你看到了极乐世界就是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它这个都离不开地大,还是地元素。如果你造的是恶业,那么到了地狱里边就是都是铜、都是铁。所有的这都是以地大元素为根本而循业发挥,都是如此。 再比如说,就这个火大而言,你这个火大如果你造的是恶业的话,你看在地狱里边,上火彻下,下火彻上。这个饿鬼道的话是饥火焦然,都是用火来烧着。为什么大家,我们法师们都会放焰口嘛,咱们常住里面放焰口,那焰口叫什么,因为口里面吐火焰嘛,所以才叫焰口。所以他把这个火大,用恶业给进行了一个支撑,发挥成那个样子。但是这个火大,如果你修善业的话,他可能也发挥成妙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当时去度化迦叶的时候,他给把释迦牟尼佛安顿到那个火龙洞里边了。安置在火龙洞里边的时候,结果释迦牟尼佛就用火光三昧,把这个毒龙给降伏了,他把这个火的这个大给炼成一种三昧了,这就叫循业发挥。 你比如说水大。水大循业发挥的时候,如果依着恶业发挥,发挥到地狱里边就是油锅、就是血河,就是镬汤,这也是水大,水元素嘛。如果你循着善业再去发挥,你看观音菩萨,杨枝一滴真甘露,他就发生妙用。极乐世界的水是七宝池八功德水,全部都是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 在地狱里边的风的话,把你给弄死,这个风一吹,又活了,就这么不断地受罪。但是在极乐世界说什么呢?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风大,随着业力它能发挥成这样的,但是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功能都是我们本有的自性中具足的功能。就看你往哪儿引,你往哪儿引他就往哪儿走。一个太阳映照在水里,两个人一个往西一个往东。 你往东走的这个人在水里面看见这个太阳就是往东;你往西走的人看见水里的太阳就是往西,所以你就看这个循业发挥一样的,往哪里引,他就往哪里走。但是说来说去,太阳只有天上的一个,就是我们的本有自性的清净心。所以你看讲了半天世界的形成,轮回到这里了,还是没有离开那一念无明而已。这就是指的世界相续。然后随着这个世界,烦恼越来越炽盛,花样品种越来越多,业力越来越广泛,就像我们现在的大数据嘛。现在不是时兴叫做大数据,其实真正世界和众生的轮回,才是真正法界的大数据。不断地这样展开,你看世界这个词的内涵是什么?世界就是时间不断地迁变流动的意思。时间。那么界就是方位,空间而言,我们说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就在这个空间上面有了东西南北,再有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下,这就称之为十方;过去、现在、未来,称之为三世,十方三世相互交织。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现在号称的三千大千世界是怎么来的?就这么来的。十方加三世,不断地相互交织,相互错认,再纵横交错。最后,在《楞严经》里面有一个非常巧妙的词,叫做“流变三叠”。虽然佛在经典里面没有明着说,但是我想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立足于这一念的妄想,四通八达地这么发挥成,三千大千世界就出现了。 所以你看我们现在你说世界的时候,你能把单纯的时间提炼出来说呢,还是能把空间提炼出来说呢?你说不明白呀。你看往往我们有时候大家在路上遇到了,说话说,说你昨天晚上八点在哪儿?这一句话里面,你看八点是一个时间,在哪儿,是一个空间,地点呀。就是一个确认你的所在,一定要有时空交错。你看我碰到诸位大德了,如果认识的或者聊起天来我说,在普陀山住了几年了?普陀山就是一个空间,几年就是一个时间。就是我们所有的表达,都离不开这个妄想,都离不开这个心念,都是时空的交错纵横。这就是世界的形成、发展、最后确定。现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如此。 所以你看为什么法身大士们,他如果一旦,从圆教来讲,一旦证到了初住位,就可以去一百个国土去分身散影,大做佛事。就是因为他当下敢认、敢认、敢认,认到这个程度了,他就自由了。无非就是一念,无明欲明本明。就这样的。这是指的世界相续。 好,等一下我们再开始,开始来讲到众生的相续了。众生是怎么继续的呢?回到我们刚才的那一念无明。还是能见和所见的二元对待。在这个二元对待中,如果立足于众生主体的有情来讲,你看,这个能见很想见。就是一定还要搞明白,就是那个劲儿,还是那个劲儿。这个被动的业相它就这么个样子,你一直想见,它一直给你呈现,就这样相互约束,就不能够超出这个业相的范围了。就是刚才讲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对着这个四大所造的色,感觉到有了一个我的存在,一个我出现了。但是我被所见的这个局限住了。怎么叫局限住呢?你超不出所取的范围了。超不出所取的范围是一个怎么的一个尴尬呢?就是他用眼睛只能够看色,耳朵只能够听声了,鼻子只能够嗅香味了。就这样,一样一样地把它一个精明之体,隔成六种见闻觉知,错觉就出现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看我们明天讲到耳根圆通的话,讲到说其实六根是可以互用的呀。但是现在我们为什么把它隔起来了,就是不断地想知道,不断地被知道。 就这样,一个撵一个,一个撵一个,最后好比一个人追一个人,一个人追着一个人跑,追着一个人跑的时候呢,被追的这个人,突然间化成六个人了。那么追的这个人,也只好化成六样跟着他去,一个追一个,就是六根。这个时候六根就开始定格了。就出现了六根门头。这个六根门头我们再进一步相对地细化一下,既然是六根门头,那么这个六根门头是怎么把我们引诱成这样的呢?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被缠缚住,对外在的器世界超越不出去呢?为什么超越不出去呢?这六根门头,大家看,我们眼的信息,现在我们都睁着眼,你仔细在自己的身心世界中去做一下这个试验,就是眼睛的信息,看到色法,色法的所有内容是什么呢?你以为我们看见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 我那会儿在普陀山一直记忆犹新,大概在这个讲台上也说了好几次了。在普陀山刚出家的时候,一个女众问我为什么出家,我说为了断烦恼、了生死。当然那会儿说得比较,非常的像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非常的高调,说要断烦恼了生死。那个女的觉得我很可怜,把头一甩说,哎呀我喜欢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然后就把她的老公就挽着胳膊就走了,说你们和尚太可怜了。 她觉得花花绿绿的世界,那么我们现在定格一下,这个世界真的是花花绿绿的吗?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色法,所有的内容是什么,只有明和暗两个元素。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颜色,无非就是明暗组成的。明和暗相互衬映,所以出现了这么多的颜色,这么多的色法。这就是眼根每天所对的待遇。但是我们就把它细化,业力不断地牵引嘛,牵引不断地在造嘛,造的时候你不断地花样翻新,就进行变异,就出现了所谓的花花绿绿的世界,终日奔流放逸于外面的色尘之境,这就是眼根的诱因。每天的眼根就这么工作,然后把我们哄得一塌糊涂。 那么我们的耳根,好像听到这么多的声音。有时候是赞叹的,有时候是唱《香赞》,完了以后呢再喝喝茶、聊聊天,等一下或者说,今天讲的是什么?《楞严三讲》。就是不断地在听闻。但是这些声音,大家想,声音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声音相对于耳根来讲,所有的内容就是动和静,相互碰撞,动静相攻,较劲儿。如果说,动来攻的静落了下风了,动占了上风的时候,我们就以为这会儿出现了声音了。 如果这会儿静出来攻动,动灭了以后静显现了,我们就以为没有声音了。然后这个耳朵每天就被这个骗,骗来骗去,骗来骗去,就以为真的耳根听到声音了,然后对这个声音进行了别,有的是赞叹的,有的是是非,有的是诽谤的,有的是诅咒的,等等这一切,就变得真的花花绿绿了,耳根也花花绿绿起来。所以大家来看,你说我们现在每天过得什么日子呢?就这些日子。 我们再细讲一下啊,因为我们要讲到六根门头做诱因,才说明我们具足了六根以后,每天怎么样去造业,导致了众生的轮回。在这个耳根的过程中,并不是我们这个肉在听,大家知道吗?并不是这个肉在听,而是我们能听的这个,明天要讲到这个,闻性。闻性就属于见闻之性。在经典里面的专业词叫做“听精”,是那个精华的精。其实声音都是被那个给吸收的,以为有一个听的感觉和听的概念,这个叫做胜义根。这个胜义根我们肉眼看不见,在佛经典里面有叫做,不是外面的叫浮尘根吗?里面的这个,当然我们感觉到在里面,其实未必是里面。这个胜义根,只有圣人,就是佛或者开了天眼的人能看见,我们看不见。 我们现在看见,以为肉而之体,就像经典里面形容的,就像一个新卷起来的荷叶一样的,这个浮尘根,就被我们错以为在这里有听闻的作用。其实说白了,这个浮尘根,就跟电线杆子上面久而久之上去的的灰尘,或者在厨房里面的抽油烟机抽得久了,厚厚地蒙上了一层油垢一样,跟这个一样。然后我们就错以为说,这个灰尘裹的这个形象就是电线杆子,就以为说油垢布满的这个就是抽油烟机。其实不是的。但是由于我们错以为浮尘根,跟外在的声音相互结合,耳根每天向外攀缘,终日奔流于声尘之境,不能够超越,就叫轮回。 所以明天讲到法门的时候,就是“反闻闻自性”,就从这个耳根来下手的。这就叫六根门头。每天的作用导致我们受骗上当,以为这就是我。有了我就有你,我你他就出现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鼻根就是一会儿通,一会儿塞住了,就感觉到鼻子在闻味道了。 那么这个身根,身体触摸的感觉是怎么出来的呢?挨着了,有触的感觉了;离开了,大家会觉得说,离开了就没有触的感觉了。离开了还有触的感觉,在触什么呢?触没有触了。就是不断地合分、合分、合分,然后不断地这样摩擦,就有了我身体的这种主体感,和外在世界的客体感。其实大家想一想,我们的身体跟外在的世界能分得清吗?你哪一时刻能离得开外在世界?就是不断不断这样不断。 意根也是这样子的,由生灭的法尘交欢相续,真的有一种认知的功能,就像黑屋子里面去看东西一样,就把它全部看到了,就以为我在一目了然了。就这样六根不断地被六尘所染,这就是我们六根门头做诱因的物理作用,其实它全部都是物理作用。 由于我们六根的物理作用,把这个功能给种下去以后,相互生命的转化过程中,这些物理作用反回来,又回到六根上来进行受用,就出现了轮回。由于这个机制,那么众生的相续,生生世世的这个四生九有就出现了。这就是深化了轮回。所以,时转到现在的时候,我们就根本回不到那个原始点上了,为什么?因为繁杂得太久了。你看到了什么程度?四生出现了呀,胎卵湿化。大家都知道胎卵湿化,那么这个胎卵湿化最初它是怎么出现的?怎么分别地说有胎生、有卵生、有湿生、有化生?它有它驱动的这个主导的因素,类别不同。 你比如说,如果出现了一个有情主体,自认为我是一个有情。这个自认为感出现了以后,那么六根不断地这样进行作用,满满地积攒在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开始牵引。牵引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比较你的这个造的业力里边,如果是想得多,就是不断地想,浮想联翩,那么将来就是这个卵生,卵生居多。因为卵生的主导业力,就是浮想联翩居多,玄想嘛。在经典里面的专业词叫做玄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四个因缘,你的生命可以出现。有父亲、有母亲、有自己的业力、而且有这个暖,因为这个卵要孵出来需要温度,所以需要暖的这个环境,四个因缘,卵生才能出现。 想多的成为卵生,情多的就叫做胎生。你像我们人道的众生,全部都属于胎生。一个是父亲的因缘,二一个,母亲的因缘,第三个,自己的业力,这三缘具足了,就开始胎生了,就出来了。 那么这个胎生,你比如说就人道而言,这个胎生,中阴身要投胎受生的时候,他滑落到中阴身了,就见到全是黑暗,什么也见不到。全部是黑暗的时候,只有有缘的众生,能看到这个男女在交欢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这一点点光明会发出来,这个中阴身就循着这个光明就去了。去到跟前以后,欲爱之想,跟这个父精母血一结合,男女就出现了,这就叫胎生。胎生就是自己的爱欲之情,牵引作为决定的主导,去充当这个胎生的角色。胎生。那么什么叫做湿生呢?湿生的时候,还是自我认知的主体。但是他是以和合而感应的。因为他只需要两个缘分,一个是你自己的业力,再一个你所生处,有潮湿的环境就可以了。你看我们有时候早上我去那个,以前回来住普济寺嘛。 普济寺早上去散步的时候,那个公路上到处都是黏糊糊的那个虫子,那个虫子的出现,它就不是卵生不是胎生,就是湿生的。潮湿下雨,梅雨季节更多。以前在佛顶山住的时候,斋堂嘛,斋堂出去洗碗,早上害怕,你知道吧。因为我原来在佛顶山,那个斋堂上面有一个小阁楼,就在那小阁楼住。早上出去出到外面害怕,两个害怕。一个害怕摔跤,因为穿着罗汉鞋,那会儿刚出家买的嘛。一夜之间满地都是青苔,就绿了,变得绿汪汪的,太滑了。 二一个就是,你一不小心就摸到一个又肥又大软乎乎的虫子。害怕得到那个洗脸池子里面我都不敢去。因为北方人没见过,看见都瘆得慌。这个湿生的它的因缘就是这样的,只要你有业,然后潮湿的地方,它就以凝结的这个软肉作为它最初的出生相。那么这个化生是以什么业缘的呢?就是一个缘分,只要有业就可以化生。所以把胎、卵、湿、化就形容为叫做情、想、离、合。 胎生是由于情多,卵生是由于想多,那么湿生是因为什么呢?叫做合感,因为湿生就是它老想找一个地方,最舒服,容易让我好好地待着,就这个妄想一直一直这样,结果就真的到那个地方去了。有业、有好地方它就去了,叫做合。那么这个化生,主要是以离的念头,就是它老想离开这个地方,喜新厌旧嘛。这个地方我不想待了,一定要找一个更好的更好的,结果就真的就化生而去了。情想离合导致了胎卵湿化,四生就出现了。 四生这样出现了以后,慢慢地你看后面还有叫做十二种生相。后面我们时间关系,也不给大家多讲了。像这个十二种生相里面,除了胎卵湿化,还有有色的,还有无色的,还有有想的,还有无想的,还有非有想、非无想,非有色,非无色的,等等这些那就更多了。大家想,为什么会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呢,就是变异嘛,有异熟果呀。你造的业就像那个社会分工一样,你造的业越来越细,越来越多,那么你感的这些生类也就越来越多。如果都要说是,总的来讲,四生都是幻化的。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嘛,都是化生的。但是在这个化生的这个无明一念启动的化生上面,我们六道轮回中又出现了这么多的种类。 你像我没有看《楞严经》之前,我那会儿也知道有一个十二生,就想到说,有一种叫非有想非无想,我就看是什么叫做非有想非无想,以为说非想非非想天吗?看了以后就不看不知道,看了以后才吓一跳,这个非有想的这种生物,到了什么层面?非有想、非无想是怎么来的呢?非有想的概念是什么?比如说,他不是你亲生的,你想把他占据过来,作为你亲生的。由于这个念头作为主导,就牵引着你具有了轮回性,就这个念头,就这个性格特色。在经典里面有一个例子讲到,大家都知道,不知道普陀山有没有。有一种叫做细腰蜂,都听过细腰蜂吧?蜇起来人特别疼。这个细腰蜂原来不知道是怎么弄来的,现在才知道这个细腰蜂是怎么来的。 它自己把泥一点一点地衔在这里筑一个巢,筑一个巢以后,完了以后它不是自己去生一个东西出来,它去把刚刚生出来的青桑虫,桑叶的虫子,它捉到它的窝里边。捉到它的窝里边以后,它天天给它念咒。我就学了这个以后,我发现这念咒居然真的顶事。为什么?一念一念地,它这个心念启动了以后,它真的有力量。它就给它念咒念什么呢,天天念说:“像我像我,你一定要像我,长得要像我,是我的儿子”,就不断地这样念。念念念,念得七七四十九天以后,这个青桑虫就真的变异了,变化出来就成了它儿子了,就成了一个细腰蜂了。还有这样的生物,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这个非有想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这个青桑虫,并不想当它的儿子。结果它非要它当它的儿子,这个青桑虫没有当它儿子的想法,就把它定名为非有想,就这么来的。 所以你看这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四生九有就这么多。在经典里面讲到的说,光人类的品种样式就根本数不完。那咱们南阎浮提众生,地球上那就更微不足道了,就是这么来的。这些里边主要就这么来的,但是它里边还有习气。像有淫欲心的习气,淫欲心太习气浓盛了,由于淫欲的男女二根相结,结成淫火了,所以你淫欲心一旦业力相应,你比如说要堕到地狱里的时候,直接就看见的是铁床铜柱。如果你在你的心地里边,你看在《楞严经》里面分了两种,一个叫做情,一个叫做想。就做为以人道为本,什么叫做情呢?就是你心里对外境贪染得非常厉害,浓浓的一股情结,想着好吃的,口水就出来。想着爱恋的人,那么泪水就出来。想着发财,啊呀如果我有钱了、大富了,就色身非常的光荣。 男女之间想这个淫欲心的话,那么二根就流不净嘛。等等这些贪欲,都是以水大为表象。有于这个水它是沉重的,水你看我们端着水,你端起来倒一点水,是往下滑呀,不是你吹一口气往上走嘛。所以你这个情比较重的时候呢,你的心态,心念中情比较重,那么你的在四生九有的转化中,你就是往下堕。所以你看《楞严经》里面都算过账,算过账什么?如果你这个里边想是什么想呢?想就是说在你的心地中都是一些清虚呀、神驰心往这样的一种殊胜之气,超生的一种念头。 你比如说,修禅定呀,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呀,发愿往生净土呀,等等这一些,这就属于想,念想嘛。情多了就是下堕,想多了就是上升。怎么投生为人的呢?情和想各占一半,势均力敌那么就到了人道。一半情,一半想。而且到了人道,你想想咱们为什么有的人比较聪颖,非常聪慧,说什么都很灵光。但是有的人就愚钝得很。有的人的那种爱欲心非常,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痴情嘛。 这里边你看男众女众就又分开了。女众情见重,我这可不是得罪在座的女众啊,这是佛说的。情见重,她就是认准了一个,她就“痴情女子负心汉”嘛。那么男众情淡,所以说在这里边又是这样子的,有的暗钝、有的比较灵敏。就光人道里面就是这样子的。你聪颖的人就是因为原来的,虽然你情想是对等的,但是你情的成分比较少,想的成分比较多。如果你暗钝的话,就是想的成分比较少,情的成分比较多。 如果稍微这个天平失衡一下,比如说你的情占了六分,想占了四分,不好了,就堕到畜生道。那么这个畜生道里边,如果你还有分别的,你的情心偏重,特别重,那就很可能是猪呀、狗呀、牛呀、羊呀这些等等的披毛带角的这些东西。如果你的情比较偏轻一点,想比较多一点,这是就是在六情四想这个份上再细论,那么你就生到雀鸽、鸳鸯呀,就是这些飞禽呀,长羽毛的这一类能飞起来。你看看这个业力可怕不可怕。 所以给大家讲了这么多,唠叨了一下午,说来说去为什么?就是说,我们在判断一个人的轮转轮回中,你的心,就是我们讲的这些内容。如果你的心能够跟进到后面的细化中,这就是观因果。你比如说就光这个情和想的因果,你自己就每天可以,你启动一念烦恼心的时候,这是情还是想。你启动一念嗔恨,你起动一念贪爱,你的身体马上就是沉浊的。如果说心常用功夫的人,法师们都会有这个经验,只要你的心是贪欲的、往下坠的这种,那就是情。只要你今天打坐呀,或者说读诵一部经典,身心比较轻安的,那就是想。就自己算这个账,你的情和想哪个占得多?这就叫修行嘛。掌控自己你往哪儿走嘛。循业发挥你往哪儿挥嘛。 所以因为时间关系,还不能细讲。特别这《楞严经》里面,虽然是讲到说众生、正报、依报、业果形成、众生相续等等这些。如果把这些都能够了然于心,这不是废话,也不是拿出来就这么说,把一下午就这么时间填满就算了。你如果心用到这个上面,确实你的心是非常透明,心地功夫就会增加的。因为你对自己的心体非常了然嘛,你自己起心动念,你都知道往哪儿走,觉即菩提呀,就是知觉的。所以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还有一点,就是看你如果是从顿法上来讲,你就管他什么情想呀,什么四生呀,六根呀,等等这些,你就哪怕他给我呈现得再多、再繁杂,大家不要忘了,还没有离开无明欲明本明的最初始的那一个劲儿。这就是为什么禅宗就是顿法。你只要把那个劲儿给我当下熄灭,就是他呈现得再多的变化多端,再有诱惑性,全没有出那个劲儿,就是心外求法的那个劲儿。所以你只要一念把无明欲明本明的这个心能够搞定,轮回就顿灭了,就这样子的。 你看昨天下午,我们还要回到昨天的那点事上来。你敢不敢认?就是让你认这个,用无明的境地中来认这个本明,因为所有的无明展现的就是轮回和因果,仅此而已。这就叫心地法门。 所以你看,印光法师有一句话,开示得特别到位。他说:“世出世间之事,不离因果二字,世出世间之理,不离心性二字”。然后彻悟禅师有更好的发挥,彻悟禅师说:深信因果者,必大明于心性。我今天下午想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看上去说了这么多,唠唠叨叨没用的话,好像谁不知道呢。如果你能够时时刻刻知道,就叫深信因果,不会瞒昧因果。如果一直能够念念不瞒昧因果,一定会开悟,这个人,绝不会不开悟。就叫做必然大明于心性。而大明心性者,必然会绝不会抛弃于因果。就是哪怕你开悟了以后,还怎么样啊?还得认认真真地去大做佛事。我本来说实在的,我不会弄电脑。我为了供养诸位法师,我来这儿,就是三天写的这一本子字。写得我都写糊了。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样子,你任何时候你要做这个佛事,包括我们去做经忏也是这样,在常住上发心,殿堂里面去供奉本尊都是这样子,哪怕你开悟的人,你还得于弘法利生,利益众生的事情上认认真真,一点都不能瞒昧,否则就会堕到断灭空的种子里面,成为魔王。所以以前的祖师说什么了,说你悟后还同悟前一样修嘛。有的人说,我已经上了,脚已经踏在毗卢佛顶上了。祖师就开示了,你的脚已经踏在毗卢佛顶上了,你的脚还得跟着三世诸佛的后脚跟转。就是说还得该干啥干啥。该念佛念佛,该弘法弘法,该住持住持,该护法护法,就是这样子的。该相信因果还得相信因果,该知道造什么业,感什么果,要心里有账。 所以我们今天说是依着这个《楞严经》,给大家讲一下这个轮回之路,因为时间关系,说得也七拼八凑的,但是大概的轮廓就是如此。 因为我来的这次,就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一下《大佛顶首楞严经》。如果你真的要想细细的知道呢,那么就等于说你得就像逛故宫一样,我们这次把故宫只能从天安门进,从神武门出,哪儿都不敢乱串,时间没有。诸位你真的想去逛故宫,你得天天进去,慢慢地泡在里边,一天两天根本看不完,三年五载都够你看。所以原来之意还是供养诸位,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地走进这个《大佛顶首楞严经》。 上一页123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