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 -> 正文阅读

[佛经]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第8页]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2] [放入我的收藏夹]
 (第八讲)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闻思讲堂群三的同修道友们,大家晚上吉祥。下面请大家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佛友们,今天是我们讲《宗教不宜混滥论》的第八讲。上一周跟大家致歉,因为一个是准备不足,再一个那天是初一,所有道场里面大家要集众,出家人诵戒的日子。所以我们停了一周,今天还复再来,还是讲印光法师的这篇开示。
在此之前,我们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宗和教。从正宗分开始就是宗和教的定义,宗教的教理,上一次主要讲到是宗教所被的根机不同,传老已经做了很好的判别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开始讲到宗和教的悟,宗和教的修。从悟、修,也就是真实的操作,凡圣超越的差别相上,给大家进行一个了解。
有一点就是,今天的内容可能会比较深,也可能会比较专业,我们常常会觉得,特别是现在的通俗弘法,觉得好像跟生活有关联了,这就叫非常生活化。如果一旦说有点高、妙,离开我们通常的语言沟通表达的这些常规的词也罢,行为也罢,理解力也罢,就会觉得这太难了,等等这些,说一堆词出来。我个人的意见不是这样的,并不是佛法能用不能用,实用不实用,不是在简单和难上,不是讲的好像跟生活脱节了就不能用,我们就要向那儿用,既然讲的这个理,我们就要向理上会,既然导的这个行,我们就要依之而行。
你不可能永远脚踏实地的在人世间的红尘里面,一点都不舍得,或者一点都不往上攀的,来学习佛法。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态度是,实用不实用是要我们去真实的来用,发自内心的想来用,才称之为实用。如果你觉得好像很高深了,与自己远了,把它就称之为不实用,是我们没有想用,也可能是我们根本就不想需要,甚至是下意识的一种推开,没有接近。所以首先大家在这个上面,先有一个定位,然后我们再契入今天主要的内容。
今天开始讲到宗教的悟修,我们首先契入一段论文。大家来看,这是承接转化上一次讲到的内容:
“又教则以文显义,依义修观,观成证理,令人由解了而入。故天台以三止三观,传佛心印也。宗则离文显意,得意明心,明心起行,令人由参究而得。故禅宗以直指人心,传佛心印也。”
大家来看这一段话,这一段话虽然是方法上宗和教有一些分别,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传佛心印。通常我们以为是说,只有宗门才称之为心法,以为是传佛心印,故而好像觉得教法不在此列一样。我们今天就明白,不管是宗门还是教下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传佛心印,也就是让我们觉了诸佛的正知正觉。既然都是为了这样,但是他的方法方式上有别,也就是不论从悟或者从行来讲,修来讲,他还是有差别相的。
你看这里说“教是以文显义,依义修观,观成证理。”他的特点就是“令人有解了而入”,这是一个教的特色就出来了。“解了”就是容易理解,明白,了了分明,知道道理了,然后往进去学,往进去修。我们这里剖析一下,如果要把他配别一下的话,“以文显义”可以说就是信和解,“依义修观”可以说就是行,“观成证理”可以说就是证。“信解行证”正好是一个佛法的脉络,修学次第。
为什么我们把“以文显义”判作信和解呢。不知道我们通常有没有对信和解做过一个深度的剖析,什么是信,什么是解。佛法非常巧妙,大家看《法华经》里面有一品就叫“信解品”。通常我们认为“信”肯定是相信,“解”就是理解,但是不知道我们有没有从大的怀疑精神上,了解一下信和解的内涵。也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信就是解,解就是信。或许在人的能力中,似乎不知道真正有没有理解力的存在,很多时候其实我们所谓的理解力就是一种理论,一种解析系统,一种新的解析系统又把我们原有的认知,人生观也罢,宇宙观也罢,给他进行一个融化,或者进行一个包围,我们就要新的所谓的自己的思想体系。反过来看这种状态,其实恰恰就是一种本能的信的状态而已。所以这里讲到的“以文显义”就是让我们在这里信解,以信为解,以解为信。
为什么这么讲呢,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跟的上来,因为文字语言,可以说是一种周遍的共许的工具。但是它所要体现的功能,绝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表达时所产生的,我们每个人所共证的心念状态吧,这就是我们所谓认知的显义,“以文显义”。依所显的义,也就是我们的心念状态,去不断的改造原来的心念状态,其实就是这里讲到的“依义修观”。
所谓的观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改造,重新这么想,把常态变成非常态,把非常态变为常态。因为我们现在的常态是一种生死轮回烦恼的常态,那就改成一个解脱自在,涅槃的态,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所以“依义修观,观成证理”,说白了就是把我们现在的心念,染的改造成净的,现在所有的想法,生死烦恼的想法改变成不分别的般若智慧,这就叫观。“观成”也就是把这种状态,持续到一定的地步,不断的让他“非常态”转成“常态”的时候,就叫观成了,观成了自然而然就见到真如实相的般若空性的道理了,这就是最后的真实利益。所以这就是所谓的佛祖的言教,这里讲到“令人由解了而入”,你念明白了就这么来进,无非如此,一切的法门,一切的行门,都是让为了觉悟的。
特别是这里印光法师列举了天台宗的“三止三观”。他是讲到天台宗的学人是以“三止三观”这样的一个见解,也就是解和悟,来传佛心印,以达到传佛心印的功德。如果从教下来讲,其实不仅仅天台宗,每一个宗派都有他的观法,就是一套成熟的学修体系里面,一定有他修行的一个技巧。所以这里虽然以天台宗的“三止三观”,我们把这里稍微做一个更多的介绍,让大家对于佛法的观法,就是我们常入到修的阶段的时候,怎么来调制我们的心念,怎么来让他恒守在一个清净相续的状态,怎么样又是在这种境界中慢慢的调制,把他从染到净的进行一个清洗,一切都源于“止观”,这是按照天台宗来讲。
“止”是什么意思呢,“三止三观”的“止”就是定力,我们说的禅定的定。“观”就是慧。有时候我们又把“止”叫做寂,就是圆寂的寂,寂灭的寂。“观”叫做照,就是“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是一种定慧等持的状态,就是把我们的心调到这样一个状态,那就说明有“止”的时候,我们的定力在,有“观”的时候,我们的智慧在,这样一直相续下去,就是我们能够达到“观成正理”的成功的那个时候。
所以天台宗认为一代教法,统归都把他称之为“止观”而以,无非就是这个道理。甚至他们说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他灵山亲承,就是从释迦牟尼佛当时听《法华经》的时候,承下来的法脉,大苏妙悟,他是在大苏山悟到止观法,三昧所修,纵辩所说都是“止观”一个法。所以天台宗的人是非常注重止观,他们甚至以修止观为根本法门,说参禅者得之,克证无疑,就是修禅的人肯定能够悟,能够证。修净者得之,就是修净土中得到了以后呢,往生可必,就是一定能辅佐你往生。甚至说持律学教的得之,也能够戒净理明,这是他们对止观的大加的赞叹和推广。具体当然操作上,我们得慢慢来,从理论上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做“三止三观”。
我记得我那会儿普陀山刚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对联叫做“依闻思修,入三摩地”,这是咱们正在依着闻思修,学习这部论典这就是在走这个路。下联就是“依空假中,立一乘行”,这就讲的天台教下的止观了。止叫做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所配的观呢,就是空观、假观和中观。
我们一起来看“体真止”顾名思义就不难理解了,体就是体悟真实的,说白了体悟真实的状态。真实的状态是什么呢?一切法无自性,就是他的空性。如果能体悟到一切万法从缘而生,空无自性,就叫体真止,这配的就是空观。我们常说的空,不是真的有一个空,空也是空的,所以在这样怎么练空也是空的状态呢,就必须用方便随缘止,从空观入假观,就是广修一切的六度万行的这些善法,方便随缘就是依着方便,随顺因缘该干啥干啥,但是你要始终知道这都是假的,本质上还是空的,空的他是因缘而有,假缘和合而现,这样的话就叫做假观,这叫方便随缘止。这边讲空,那边讲假,既然有一个定性的空,有一个定性的假,也不行呀,所以最后就叫息二边分别,不要有空假的定性,一切法都是即空即假的,不离空假的,这叫做远离二边的分别叫中观。这里天台宗就是以“三止三观”来传佛的心印,这是他们的修法。
其实其他的宗派也有,比如说一样的为了传佛心印,在唯识宗里边,唯识是八个宗派里边另外一个,讲一切的万法,现象,五位百法,都是唯心唯识所现。那他们的观法就有了另外一套体系,今天我们也做一个了解。大家来看,唯识宗里边列了五重观法,遣虚存实观,舍滥留纯观,摄末归本观,隐劣显胜观和遣相证性观。
为什么叫做遣虚存实呢,大家知道唯识里面讲到的三性,在此前讲过麻蛇绳就是唯识三性的一个比喻,里边讲到了说遍计执,就是周遍计度一切幻相上又进行分别,依他起性就是一切法都是因缘而组合成的,圆成实才是圆满真实现成的真如法性。这里的遣虚存实观,就是遍计执在绳子上面错认为蛇的错觉,把它给遣掉,留下依他起和圆成实暂时留下来了。
舍滥留纯观,这就是把所有的心,我们一切的万事万物,除了心,就是外在的境嘛,心攀揽外面的境,才会有分别出现。所以舍滥就是舍得外面的相分,也就是外在的环境,存下来我们内心能够了知的功能,这就叫舍滥留纯。
摄末归本就比较难理解了,大家知道由我们主观的能了知的这一方来讲,我们唯识上通常叫做见分,看见的见,分别的分;由我们能够去攀揽外境,为我们所了知的外在的境界,叫做相分。刚才的舍滥留纯观就是把相分给去掉,只留下见分。如果再要往上提升一层,如我们能见的主观和被见的客观,虽然把被见的客观去掉了,能见的主观依谁而立呢?他也是一个存在的错觉。这个时候呢,唯识宗里面还有一个叫做自证分,就是见分和相分这两者,主观和客观有一个统一的主管,就叫自证分。这个时候摄末归本就是把见分也给去掉了,能见的主观也把他给修掉了,归到自证分的状态。
自证分的状态的话,再往上修就叫隐劣显胜观,就是把自证分再归到一个证自证分的状态,唯识宗里面有四分吗,这叫做证自证分。如果我们理解不了,给大家做个比喻。相分就好比我们开了店铺,就跟一个卖的货物一样;见分就跟能知道所有这些卖的货物的一切情形的小伙计一样;自证分就跟统治卖的东西和雇佣店里面的小伙计的老板,叫做自证分;自证分又归谁管呢,归老板娘管,很有趣的比喻。
所以隐劣显胜观就是把自证分也给修掉了,归到证自证分,其实就是一个从粗到细的一个心性修法,这样的观法。我们如果对唯识有一点知识的人的话,就知道有一个五位百法,五位百法就指的五种把所有的万法归为一百个类别,这一百个类别又分了五个层次。比如说色法、心法、乃至心所法,还有不相应行法等等这些。这里的如果要配这五重观法的话,色法,一切的万事万物这种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东西,其实在舍滥留纯观的时候呢,就把它给去掉了,色法,在第二重观法就去掉了。剩下的就是心不相应法,不相应行法其实在第三重的时候,摄末归本观的时候就把他去掉了。
在隐劣显胜观中,其实就把五十一心所法也给隐去了,最后只剩下八个心王了,就是我们说的八识。由万相到百法,由百法到五位,到隐劣显胜的时候这一层观法就只剩下心法了,最后的一个彻底明了的总结就是遣相证性观。就是把依他起的万法也给舍掉了,最后入到圆成实中了,这就是一个由染到净,由凡到圣的一个观法。当然唯识宗里面更加的专业,听起来不是那么好理解。
但是具体操作上怎么这样讲呢,比如说如果我们通常这样的去观,养成一个专业的水准的话,首先见到一个人,不会说这是某某某,还进一步分别他是男的女的还是老的少的,而是说人当体就是五蕴组成的,色受想行识,最后五蕴也是空的。或者观到人当体就是四大组成的,四大也是空的,五蕴非有,四大本空嘛,就一点一点把他空掉,其实唯识五重观也是一个趋向于最后遣相证性,就是一个空的过程。
最后也是落到天台宗的中观息二边分别止,是一样的境界。包括中观里边讲到,三论宗里边的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中道,也是最后的无得证观,叫无所得证观,还是一样的道理。乃至华严宗里边也有三观,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等等这一切,都一样的,都属于这里的“传佛心印”。
这是教下,所有的教法都是以他的以文显义,依义修观,观成证理来体现的。包括我们的净土宗,我们在讲净土,以净土为根本,净土的观门是什么呢?如果一定要套的话,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就是止,就停止在这,依附在这上面了,信愿就是止。信愿我们铁定的深信回向发愿心就是止。那念佛就是观呀,特别是在《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十六种观法,那一一都是妙观啊,全部都属于观行。所以大家来看,教下都是以消文解义,以章句名相为方便,最后还是以观心证入为根本。如果在宗门下面,宗则离文显义了,他不是依文显义,消文解义,而是离文显义,得义明心,明心起行。他是让人由参究而得,他是以这样的方法来进入到佛的心印。
所以大家看看,其实这段话要说的就是,还是没有离开信解行证。主要的差别就是在解上,一个是渐解,一个是顿解;一个是解悟,一个是参悟。最后落脚点都属于要传佛心印,没有两种心印,佛法是无二无别的,你最后入的就是佛之知见,心地法门,这个是绝对不会错的,所以这是这一段的大概意思。
我们再往下看,印祖写文章逻辑性非常强,一卯扣一环,大家来看:
“又经教所说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事理行相,历历分明。若能修因,自然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矣。既得此事,则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岂待外求。”
这是从教来讲,教的依教所修所证的一个次第。依宗怎么来修证呢。
“宗门所说,总归本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此理即也,若得此意,此名字及观行初心也,定然依此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大家注意这一句话,“而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矣。”
虽然是两套,走的好像是两套,可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其实是一套体制。这里首先我们来讲,一切如来所说经教的内容,无外乎就是这里讲了几个词:“凡圣生佛,因果修证,事理行相”。也就是说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世间的一切事,出世间的一切事,无外乎因果。什么是修什么是证,修一定在因上来修,才能在果上来证。什么是凡夫,在凡夫的时候就属于因地,要修,是从世间。什么是圣呢,在果上就叫做圣人,已经出了世间了,叫做证。在凡夫的时候我们通常称之为众生,在证的时候果地圆满了,我们就叫做佛。乃至事理,还讲到什么是事理行相,事就是现象,理就是本质,一切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这就是经教所诠的道。
所以由此而见,我们学教的话,就好像打个比方,进入一个景区,也许景区今天天气不好,都是云缠雾绕的,但是我们只要按着景区的指示牌走,一定会到。就像我们成佛了之后到的最佳观景台了吧,一切景区整个的来龙去脉,各个景点乃至一路走过来的情况,我们都一目了然了,是这样的一个修法。但是宗门所讲的都是归本分事,也就是首先你就把所有景区的全图给看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许不需要指示牌,你自己心里明了有数了,按着自己的认知图你自己找,一直走走走还是走到最佳观景台。
最后的目标都是为了上最佳的观景台,但是教是虽然你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怎么走,只要你按着指示牌就行;宗呢,是你已经把整个景区的全图已经看清楚了,还是这样走。由此大家要看到,教虽然心里没有数,但是我们只要按着指示牌走,这就是教,按着教走,一定能到。宗呢虽然有数了,但是大家也一定要知道,他并不是不走了,还是得走,只有走才能够到,这是一样的道理。这里讲到的这段话,首先我们总体上来把他做一个提纲挈领的理解,把他分别开来,然后再汇向一处。
我们这里总的讲一下,就是不论宗和教,他是一个路数。就是绝不会绕开因果,修行,修因证果,不能离开因果修行而转凡成圣的。所以统归不论是从教来讲,乃至从宗来讲,以前的大祖师们,这些开宗立派的这些大智者,大圆满者,给我们列了一个非常也就是万圣同游之路,必走的六即佛。特别是在天台教下有一个六即佛这样的一个教理脉络,今天我们把六即佛跟大家认真的进行一个了解,学习一下,请大家仔细的把六即佛的内涵,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
因为有时候我们在教法上不知道,就不能够统观,甚至遇到一些学修途中的人和事,你也没有鉴别的能力。天台宗的六即佛的义理,对于我们修行人整个统观佛法的因果修证、事理行相是一个总览,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景区的全图,我们给大家贴出来。为什么这里要插这个内容呢,就是这里讲到的因为宗和教,不管是因果修证,从凡夫到圣者,他是有一个体系的。这一段话里所介绍的体系呢,唯有天台宗最推崇的六即佛义能够完全说明清楚,也让我们非常好理解,易于理解。但是因为六即佛,平常如果没有时间稍微了解佛法的教理,听起来就会很涩。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里列了六条,所以才叫六,里面都有即,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即是什么意思?即就是本来的意思。首先我们讲一下为什么要说六,又要说即呢。六呢,是六种次第,即呢,可以理解为本来具有,分为六种次第就是害怕修行人他不懂得前后修因证果,事理行相会乱掉了。比如说有的人讲空,比如说开悟了就以为了生死了,就不修了,这就不对了,为什么呢?不能够以凡滥圣,你一定要依着这六个次位来修,最后到究竟佛才算成佛了,在此之前都不能够算成佛的。为什么又分而即呢,分为六以后就好了,为什么又要说六即呢?就是有的人呀,虽然他是凡夫,他不敢相信自心就是佛,不敢谛信这个道理,害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出来一个弊病叫高推圣境,就是哎呀你们修吧,我可到不了高的,我不可能成佛,就以为成佛非常高攀不可及。所以这里讲到的理即,名字即,观行即都是即,本来就是佛,有什么不可及的呢,每个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他是从这两方面上了一个双保险。所以说六而常一,就是我们本来具足佛性。一而常六,就是里面的次第严格分明,不可以逾越的。这是首先从给大家做一个交代,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六即佛的具体内容。
六即佛的来历,缘起于在《涅槃经》里面打了一个比喻。就是我们每个凡夫修成佛的时候呢,《涅槃经》里面讲到说有一个很贫穷的贫女,大概叫做贫女宝藏。贫女家有一个宝藏,她自己不知道,不知道的情况下呢,后来终于来了一个高人给她指点,说你们家就有宝藏你都不知道。她一知道呢就开始去挖宝藏了,慢慢不断的挖离宝藏越来越近了,最后终于把宝藏给挖开了,看到这些宝贝了,拿出来她可以用了。就是用贫女宝藏,比喻我们成佛的路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理即佛呢?这就是指的本有的佛性,如来藏心,我们常说到凡夫也不少圣人也不多。这就等于这故事里面说,贫女知道自己家里面有宝藏,如果不知道的话就挖都不去挖啊,首先她要知道自己有宝藏,这就叫理即佛。这个宝藏如果没有人指的话,她永远都不知道,虽然在她家后院,没有人指点给她说呀。所以第二个是名字即佛,就是我们或者从善知识,或者从经教上慢慢的悟到二无我的空性之理了,马上开悟了,大开圆解了,通达一切法都是佛法了,这个时候所悟的道理和佛无二无别了,就叫名字即佛。为什么呢,你只是个名字,虽然是个名字,但是确实可以即佛了,因为你的知见跟佛无二无别了,可是你的修行还离佛差的很远,因为觉在了,行不圆满,觉是跟佛一样的觉,但是你的行不圆满。
这样的时候就开始修第三个观行即佛了,就等于说那个故事里面有人指点给她那有宝藏,她开始挖了,进入到挖的次第了。情况就开始到了观行即佛的地步呢,就可以说解和行合二为一了,到这个地步就可以把五住烦恼给伏住了。五住烦恼就是我们指的见思惑和无明惑,三界内的见惑呢等于说是一住,三界内的思惑为三住,然后三界以外的无明为一住,一共叫五住,这是一个佛学知识。把五住烦恼给伏在那了,就是不让它闹腾了,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点还没有断,包括三界内的见惑还没有断,这叫做观行即佛。
再往上修,不断的修修修,就等于说挖宝藏挖的越来越近,已经马上就要到了宝藏跟前了,就叫做相似即佛了。相似即佛的地步,按照传老这里也列出来了,就是得到相似的中道的观照智慧了,这个时候差不多就是到了圆教的七信。到了相似即佛的地位的话,可以等于说能够六根互用了,这样讲大家比较能听明白,就是六根可以随意的不染外面的六尘了,眼耳鼻舌身意的眼睛就可以有鼻子耳朵的功能,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阿罗汉都不能比了。
虽然还没有证到佛性实相,但是已经有了大神通了,不可思议的神通有了,六根能够互用了。大家想想,六根清净了。再往上修到了分证即佛,这个时候就等于宝藏彻底开了显现了,里面有什么东西已经开始要见到了,宝藏里面埋了什么已经一点点的开始见了。由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破一品无明,就是证到圆教的初住位了,一直到等觉位都属于分证即佛。大家要知道到了分证即佛地步的菩萨呀,到了初住位的菩萨就能够去在一百个佛土里面去大作佛事,他能够就是“应以何身得度现何身而为说法”了。这样就等于宝藏开了,最后把宝藏取出来,你可以随心所欲的用了,就叫做究竟即佛。
大家来看不管是宗门教下,都离不开这六个次第。教下的大开圆解就等于说在名字即佛的阶段,他开了佛知见了;宗门的明心见性也是等于说到了名字即佛的状态,等于说开悟了。所以在这样的开悟了圆解了以后呢,大家来看他并不是不修了。教下经教所说的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事理行相,历历分明,如果能够修因自然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后面有一句话叫做“既得此事”,就是既然已经到了大开圆解了,也就是名字即佛的层面了,就明白了说原来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没有这些分别了,本身是我们一心本具的,不会向外攀缘了,莫向外求嘛,所以这里印祖说“岂待外求”。
宗门所讲的悟和修,是引发你头头法法全部向“名字即佛”上会,就是要开悟。开悟了以后已经马上就明白了,还是不涉及什么因果修证,凡圣生佛的理。既然“若得此意”,就是已经悟到以后呢,还得“依着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而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之事”。就是还得要修,不是不修了,是这么一个理路。所以这就跟我们现在有的时候错觉,比如说有很多时候就以为开悟了就了生死了。开悟了就到了“名字即佛”的地步呀,名字即佛到这里讲的话,大家想想不要说烦恼能够断,伏都没有伏住,才开始修行了。到“观行即佛”的时候才能够把烦恼伏住了,还没有断呢,到“相似即佛”的时候才开始慢慢断了。
所以大家想想烦恼断不了一点,都了不了生死,这是一个。但是我们也不要退却的说,这么难我们就不去修了,为什么?因为“理即佛”,我们每个人家里边都有一个宝藏,宝藏都是现成的,不是从外而来的,不管你学教也罢从宗也罢,只要你悟到就有,人人都有。所以一切的修行都不是外来的,我们本具的,要具足信心。
从这两门我们看的话,就可以稍微做一个划分。好像从教来讲,就是六即佛里面比较侧重于六,而隐说于即;从宗来讲,六即佛里面就可以说重于即,而不能够混滥六,还是依照六。当然这是我们个人的一个见解,不知恰当与否。从悟也罢修也罢上,当然根机也是不一样的。
永明延寿禅师,这里传老也列出来,根机不一样就是从顿和渐上来讲,从悟和修上来讲,各式各样的都有。有的是顿悟渐修的,有的是渐悟渐修的,慢慢的悟慢慢的修;有的是渐悟顿修,就是悟的时候慢,修的时候快;还有一些顿悟顿修的,顿悟顿修的人那就太少了,除了像六祖惠能大师这样属于顿悟顿修的,一句话开悟了以后马上就即证,就修,可能八地就上去了。通常最多的人是属于顿悟渐修的,悟是要顿悟,修得渐修,这是一个通常基本上所有的圣者都是这么过来的,虽然其他的也有少数。
虽然有顿有渐,顿渐好像不一样,可是悟和修是一模一样的,哪怕你看上去有点快,就跟我们说大鹏一展翅马上几万里就飞上去了,它也是从下往上飞的,不可能省略一点点高度。哪怕是用一把刀把一摞纸给切下去,一千张纸给切到底,它也是一张一张而过的,不可能绕过任何一张纸。这就是宗也罢教也罢,一定是这样的,你不管是先修再悟,或者先悟后修,都绕不开六即佛的总把握。所以大家要学习天台六即佛里边,把修证次第已经一目了然了,千贤万圣都不能逾越。
因为我们这里主要是讲的宗教不宜混滥,所以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讲到的悟修分明。可是我们要知道悟后,这里印祖为什么列这么一段文字,往哪引呢,悟后啊并不是不修了,而是开始更加注重事修了,不是不修了。悟明心见性的理呢就跟眼睛开了一样,可是你还是得用脚去走,脚不走,行门不走的话,那你缺一步也到不了家。所以这里印祖就开始具体的举例子,古德都是我们的榜样,说了好多古来大德的难行之行,难忍之忍之事。讲到这里我们也要看,印光法师阅藏真的是功德无量,好比就是把千百年来这些古来大德的奇人奇事,在他这就如数家珍一样,所以这些都是逐渐深入经藏的见多识广。
所以下面一段的话就开始具体的讲一些,千百年来的大善知识,他们在悟后以后是怎么来修的,我们一一做一个了解,大家来看,这一大段都是介绍古来的大德悟后以后,怎么具体的行为方法。
“所以古德大悟之后,”就是已经明心见性了,开心了,大悟之后呢,首先第一个“有三次七次阅大藏经者。”这里括号里是说(汾州无业,三终大藏,育王知微,大慧杲门人,禁足于上塔院十余年,七终大藏,见育王山志)这是他进行了一个注解。
这里讲到的大悟之后,前面不是解了吗,再看经教的话就如同家里人说家里话一样了,就是说即教印心了,至关重要。这里讲到的三次看大正藏是指的汾州的无业禅师,无业禅师是马祖禅师门下得的法,马祖道一。他人本是山西人,九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佛了,大家看看这些祖师们,十二岁的时候剃度,二十岁受戒。为了开悟,去了当时江西最有名的马祖道一,得了大彻大悟的功德,后来回到五台山隐居,八年阅大正藏,看了三遍。
这是说的“三终大藏”。第二个就是宁波的阿育王寺,这次如果去普陀朝圣的话,就会去阿育王寺去拜舍利。阿育王寺当时有一个知微禅师,他是南宋时候的人,他的师父就是得法师,是非常有名的大慧宗杲,他是禅师的法子。悟了以后他就在山上的塔院寺里面闭关修行,差不多有十年读了《大藏经》阅了七遍,是这么来修的,这是指的第一个层面,看经的人。上一个如果说我们讲到的学习,还是学佛,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敢懈怠,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下面就是有从行门上看祖师们的恭敬是怎么恭敬的呢,这里讲到:
“有以坐看为不恭,跪读行披立诵者。”
这是指的栖贤的禅师,他是宋朝人,可以说是法眼宗的门人,是福建的。他是从百丈这里大彻大悟以后,他在看《大藏经》的时候怎么看的呢,如对圣容一样,不敢坐,或者有的时候跪着来阅读,或者有的时候经行的这样来看,或者有的时候站着来看,一共读了三遍大正藏就是没有坐着看。那大家想想如果换到我们现在来讲,又说这人太著相了,大家要知道这些祖师已经悟到不著相之理了。
我们现在就不想这样,为什么?重身轻法呀,祖师们重法轻身,我们是重身轻法,累呀,跪在那膝盖疼呀,走的时候走着走着腰酸腿痛,那走着怎么能看书呢。纵然我们现在有些恭敬,又是乍现恭敬居多了,其实心怀着天大的我慢之山。大家要知道祖师们已经悟到无我之理了,还这样去恭敬去学习。在这里大家看:
“有毕生日持一部法华者。”
毕生持一部《法华经》最有名的就是永明延寿禅师,他一天要做一百零八件佛事,诵一部《法华经》是其中的一件佛事之一。还有当时河南开封有一个首山省念禅师,他是专修头陀苦行的,也是诵《法华经》不断,当时的人把他号称为叫做“念法华”,他有这么一个外号。这就是“毕生日持一部法华者。”
有的“有看经唯恐打差,贴帖子于方丈门首,曰看经时不许问话者。”
这主要指的是仰山的慧寂禅师,是沩仰宗的祖师。他老人家因为是一代祖师,我们说参访参访,很多云游的纳子去到他那,就是为了去问个话,问话对答一下,看能不能印证开悟了没有,能不能得到他的加持。那人家这样的话,在看经的时候害怕别人来打岔,打岔就是说干扰嘛,中间给断掉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呢就贴一个贴子在门上说,看经的时候不要来问话。
还有这里说“有持观音圣号者。”
这是指的明教契嵩禅师,他也是七岁出家,十三岁剃度,十九岁开悟。人家一天念观音菩萨圣号要念十万声,才获到意持陀罗尼门。明教契嵩禅师有什么功德呢?他是对一切世间出世间所有的书呀,他不用读就知道。不读怎么知道的呢?大家仔细想想,我们读了还不知道,人家不读就知道了,为什么?因为得了陀罗尼门了嘛。就是海印三昧一样,一切出世间物质也罢,精神也罢,众生的心念也罢,完全就像海里面映现出来的万事万物一样,一目了然。
所以不读而知呀,别人肚子里有的就等于他肚子里有,别人心念中启动的,他就能够感应的到。还有长沙地方有一个华林善觉禅师,也是常念观世音菩萨,而且他是在晚间才出来修道,手里拿一个锡杖,走七步一震锡,称一声观音菩萨圣号。当时还有两个侍者叫大空小空,裴休去问他的时候说,“你山里面连个侍者都没有”,说“有啊,有两个侍者”,说“谁呀,叫来看看”,说“大空小空”,结果就出来两只老虎。吓的裴休赶紧说,“走了,你别吓人了”,“去吧”,就走了,你看他把两只老虎给降伏了。当时裴休问他话的时候,他就问裴休,“会得会不得”,意思是你开悟没有,裴休说没有开悟,没有开悟只能用事相上给你讲,我每天都是念观音菩萨圣号,这就是我的法门。
再一个这里讲“有持准提神咒者。”
这是指的大概浙江金华的俱胝和尚,他是南岳怀让门下的禅师。他的根本法门就是竖起来一个指头,他自己也是从法师父那里竖一个指头而悟道的,还是法师父给别人讲法,竖了一个指头,他倒开悟了。所以一切人来他那请法的时候,他都是竖起来一个指头,这就是他的法。他日间常诵的就是《准提神咒》。
还有“有日课百八佛事者。”
我们刚才讲到的就是永明延寿禅师,还有这里更恭敬的是北宋时期的精于律仪的大通本禅师。他的恭敬心虔诚到什么程度呢,佛像是站着的佛像呢,他就不敢坐;佛像是坐着的佛像呢,他就不敢卧,不敢躺。他是北宋云门系的,他虔诚精严到什么程度呢,凡是吃的里面有说到鸡、鱼、肉呀等等有这样名字的,他都不吃。所以大家想,我们现在有时候不要说听到名字了,奔着名字,一听说什么红烧鱼呀、松鼠鱼呀、西湖鱼呀就吃去了,武昌鱼,只要各式各样的听着就赶紧去吃。人家听到名字都不吃,就是不是真的鱼肉,用了名字人家都不吃了。
“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者。”
这是指的是百丈怀海禅师,当时他上了年岁了,跟大家一块出坡的时候呢,别人把他的农具给藏起来了,说他太老了,别这么辛苦,他都不行,最后生气了那天就没吃饭。大家看看这些呀,等等都是祖师们的方轨,就是人家的行履。
为什么说这么多呢,这都是开悟了的大祖师呀,已经明心见性了的大善知识。开悟了以后尚且能有如此的行门,那我们没开悟的人该怎办呢。所以印光法师讲法,确实是一点都不违背佛的法式。
我们读过《楞严经》的,如果在居士林正在听的都知道,《楞严经》里边选圆通法门都是把前面二十四个法门都给罗列完了以后,最后才把耳根圆通给压轴,脱颖而出的。这里印祖也是用的这个方法,讲了前面有持准提咒,念观音菩萨圣号,阅藏的,乃至经行的,日百佛事的,都不算数,当然不是说他们不对,都是不重在指出。他要最后指出什么呢,“至于念佛求生西方,”也就是说烘托在这里了。最后要托出来宗门下开悟的祖师,最后修念佛的是最最最多的了,说“则多不胜数也。”为什么这么说呢,确实是。
有一个北宋时期临济宗的法系里面有一个死心悟新禅师,他在劝别人的时候就讲到,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就是弥陀这么好念,净土这么好生,所以他说参禅的人最好念佛,因为根机有利有钝,如果你今生未必能够大彻大悟,哪怕你小悟也不行,哪怕你大彻大悟还没有了生死呀。所以死心悟新禅师他说如果有人念佛生不了净土的话,老僧当堕拔舌地狱,你看这些善知识婆心切切的。
还有一个叫真歇了禅师的,也是曹洞宗的法系,他说洞下一宗都是来密修的,为什么呢?其实他说都是来暗暗的修净土法门的。因为净土法门,他说直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机呀。像天衣怀、圆照本等等这些大禅师们,全部是在宗门开悟了以后转弘转修净土的。其实印祖的用意在此处,特别是他最后这段:
“良以百丈乃马祖传道嫡子,”我们常说“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天下的丛林都是从他们两个人来的。给大家贴出来:“至于念佛求生西方,则多不胜数也。”最后他举了个例子,就是所有天下的丛林,都是马祖开的建丛林的规矩。“百丈”就是立的清规,所有丛林里边的规约都是百丈来的。但是就这样的人,可以说天下的丛林基本上都是禅宗道场,就这样的人,禅宗的祖师爷里面的祖师爷,还开示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由此我也想到我们云门寺佛源长老,他是一辈子建丛林,收徒弟,带领着他们往道上汇,但是最后一次在禅堂里面,大家知道在禅堂里面讲法的时候说,念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保险。
而且这里印祖又说:“又所立清规,凡祈祷病僧,化送亡僧,皆归净土。”
这确实如此。就是哪个丛林里边晚课的时候都会念《佛说阿弥陀经》,没有人不念阿弥陀佛,最后念完了以后,寺院里面有师父们生病以后,就会念佛,说如果说大命将终的话,今登极乐,如果世缘未了,就是意思赶紧好起来,都这样回向的,以念佛回向。至于说亡僧的话,庙里面都叫往生堂,或者叫极乐殿,等等这些都是最后导归净土的。
“故五宗诸师,”就是这五个禅门五宗下的这些所有大祖师们,“多事密修也。”都是秘密的回向往生极乐世界的。
“多有久历年所,躬行苦行。无非欲圆满六度,自利利他。类皆重法如宝,轻身似尘。”
这是最后一句总的说了,说这些祖师们他们的行履,你想他们什么来历,他们什么根机,尚且如此。我们现在这一般的这些,只能够粗持根本戒,老实念佛,求生西方。他们的这种知见,印祖的落脚点给我们两个启示。就是祖师们的这种超高见地,正知正见,行门又稳如泰山,在这样的一种根器了别下呢,尚且如此。
那给我们两个启示,一个是从祖师们的悟后坚持的法门,苦修中,我们要认认真真从事相上该怎么修因,就怎么修因,该怎么依着教理次第,就依着什么次第,不能够乱章法。再一个纵然间你明心见性了以后呢,你还离不开事修,不是明心见性了以后就不修了。再一个最重要的突出就是,虽然明心见性了以后,尚且还生死不了呢,所以不如求生净土更为稳妥。这都是这一段话里边的密意吧,我们当如是理解。
那我记得蕅益大师都讲到了,说祖师们是怎么成就的,都是一些超方眼目,千古品格的人,他们的心非常柔,他们的志非常坚,雷打不动。再回想到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末世了,都喜欢追逐枝叶,放弃了根本。记得蕅益大师有一段开示就是说“末世竞逐枝叶”,就是喜欢追逐枝末的叶子,“罕达本源”不去管树干树根。最后他感叹了一个“谁知朝花易落”,就是开一段时间的花很容易落,“松柏难凋”只有松树柏树这才算是四季常青的。如果把开示比做我们抉择法门,或者修行精进上来讲的话,确实如此。
今天还有一件事让我觉得很感慨,为什么呢?灵岩山是净土宗的祖庭,灵岩山有个法师到处去问说要修内观禅,这不舍大从小吗?放着现成的祖庭里面的净土修法,又去修内观禅去了,这么大的圆顿教法方便至极的殊胜法门,他觉得没什么意味,可能尝不着吧,就说不好吃,结果又去问内观禅怎么修,内观禅你就再怎么修的好,你就这辈子顶多接一点点舒服的缘,你能了生死吗。请大家认真思考。
好,我们一起来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我们今天的法就到这里,下一周再见,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2]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31  更:2021-08-18 22:19:2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