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 -> 正文阅读

[佛经]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第6页]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2] [放入我的收藏夹]
(第六讲)
阿弥陀佛,各位闻思讲堂莲池海会的群友们,我们一起合掌,端身正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各位群友,大家晚上吉祥,今天又是一周的中心,周三,我们继续讲到印光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的第六讲了。在此之前,我们主要把“宗”,宗并不是宗派的宗,而是禅宗的宗,大家记住这个。它的形成、发展、演绎、演变乃至后来形成的流弊做了一个交代,让我们有一些认知。
从其中我们都有一个对禅宗的“宗”的一个轮廓的感受。我们常说的禅禅禅,到底禅的背景是什么,它的显现是什么,它的气质是什么,怎样的面貌,基本上我们都有一个感受,有这样一个触摸了。我们还是不能忘掉,禅,它也是宗,也是从佛的一代教法中突出而来的,它并没有离开佛教教法的本身。它和整体教法的关系要如何来厘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讲的内容。也就是《宗教不宜混滥论》进入正宗分的内容开始了。
首先我们继上一次,把论文给大家贴出来,大家看“今将宗教语言意致,略为分别。用冀唯得其益,不受其病也。”
开始要讲一下为什么前面有宗了以后,为什么要兴利除弊,它的出发点是什么,就是让受益,不要受病,不要得病。印祖这里讲到说“宗”与“教”的语言意致,就是怎么说的,它的用意在哪里,宗教的表达上面。而且这里所谓的分别,可以说是让我们不但能够分得清楚宗和教的之别,还要同时能够把宗和教圆融无碍起来,这才可以说叫做意致吧。所以这里讲的“略为分别”呢,是希望能够从这两方面,一个是我们能够了解的条理清楚,再一个还能融汇圆融起来。
这里首先它就讲到了“何谓宗。何谓教。演说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这个话,可以说是印光法师,真是从真修实证,才能这么简洁明快地就把次第这样分明地点破。你看他讲到首先“宗”和“教”的分别,并不是“宗”和“教”本身,而是我们把“宗”和“教”所拿来把它怎么用,才有了分别。换句话说也就是“宗”和“教”的分别,不是由“宗”和“教”来分别的,而是由学“宗”学“教”的人,怎么用它,来分别的。
所以你看,“演说之”,就是我们演讲、演绎、讲说,那么“宗教皆教”。就是用我们的诠释呀、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去理解,分别,领会,有教和授的作用,有学和解的作用,这就是“教”。
“契悟之,宗教皆宗”。悟,也就是虽然有语言思维的指引,但是不能够停留在语言思维的这种理解层面,而是要脱离了语言本身的,离开我们的心意识的,去超越现前所得的悟境,这就叫“宗”。
所以你看真是明眼人,这个思路就完全颠覆了我们常规的认知。我们一般认为的话,禅宗祖师们的语录,禅宗的这些公案,还有留下来的这些津津乐道的典故,让人觉得有点若有所悟,这些我们都把它判别为,通常都认为是“宗”的内容了。理所当然,三藏十二部教典里面佛祖的这些经,乃至论典,当然就是认为这是教法。很多的常规认知,我们有明显的错误就浑然不知。所以这里印祖才说了,不论祖师的语录或者是佛祖的经论,如果我们从理解的角度,演说的角度呢,都叫做“教”。这点上是平等的。
反过来再从“宗”和“教”的另外一个层面,依着语录去契悟,我们就称之为“宗”。同样依着教法去契悟,也叫做“宗”。这是一个大的概念,不能混淆。你依着佛的教理,理解是“教”,依着祖师语录的公案去理解,还是“教”,“教”和“宗”就在这里分开了。所以你看,就一目了然了,你把宗教用来理解的话,都是 “教”,用来领悟的话都是“宗”。
我不知道这么讲大家有没有一个感觉,我们也要一边理解一边领悟一下,什么是理解,什么是领悟。打个比方吧,理解,有时候很多时候就像我们说的看书,书上讲的道理,有时候看书多了就成书呆子了。领悟,就是生活,书描绘的道理其实描绘的全是生活的道理,但是你把它当做书,离开生活去看,那就是只能停留在“教”的水平。如果你依着书去领悟生活,那就是“宗”的态度,就这样理解。确实刚才说的理解和领悟,也要我们来理解和领悟。
再打个比方吧,“教”就好比理解,好比人总是在地上走,这就是我们说“教”的水平。如果人走着走着,他要飞起来,不能够一直在地上走,他必须腾空一跃飞起来,哎,我们就要知道,就有悟的感觉了。我不知道这样表达,大家能不能够听得明白,适合不适合,总归我讲的这个比喻呢,也要大家看你是去理解,还是去领悟。很有意思,总是在大的原则之下,我们来进行理解和领悟。这是印祖这里首开说,“演说之,宗教皆教。契悟之,宗教皆宗”。
我们再往下看,下面就要开始讲道理,就是“教固有宗,宗亦有教”。就是“教”固然有它“宗”的部分,“宗”也有它“教”的部分,这是相辅相成的。下面的这段话就是开始细细的开始讲“宗教”之所以然了。
大家来看,“教家之宗,即实相妙理三德秘藏,乃宗家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也”。
从下面的这些话开始,就是极为理论性,所以希望大家有一个善于向上,我们听法也得学会向上一著,就是往这靠。为什么这么说,特别是讲到佛法的理性,心性的层面,实相的层面的时候,它的语境语感是千百年来是极其严格的,不能够泛泛的而谈。因为泛泛而谈形不成约定俗成,理解上的“教”,我们形不成,理解上的“宗”,我们就悟不了。
所以一讲到佛法境界的时候,它的用语基本上都是非常坚固。往往我们会误以为这是一种教条,好像这种文言,艰涩,刻板,其实不这样不行。为什么,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由我们真修实证的这些菩萨祖师对于佛法的领悟,悟到境界以后,称性流露出来这样一套表达模式。这个表达模式,就是越凝固越好,而不是越稀释越好越变化多端越好。首先给大家这么交代一下,我们再理解一些教法上的艰涩语汇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态度,就知道应该是这样。
所以你看这里,教家的“宗”,就是悟实相妙理,三德秘藏,那我们首先就要分门而别论一下教家的“宗”,什么是实相妙理,如何叫三德秘藏。
首先,所有的佛经论典,包括我们受持的戒律,大家要知道,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我们悟到什么,就像《法华经》里面的,诸佛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什么是佛知见呢,就是佛的视野,佛的所知,佛的现见。只有佛才能悟到究竟圆满的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在佛门里面有一个概定的语言表达,就叫做诸法实相。诸,就是统称宇宙所有的万事万物,这样的这些事物就叫诸法。万事万物的真实状态本来面目就叫实相,真实的模样,就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也给它赋予了很多的表达,另外一个名词,比如有时候也叫做诸法空性,包括我们有时候叫真如、法性,佛性、法界、如来藏、不生不灭、中道、毕竟空等等这些,都是形容这个状态这个境界的。而且所有的佛说的一切的大乘经典都是以“诸法实相”为它的体,也就是为它的根本面貌,就是这样的一个内容,我们先了解一下。
而诸法实相,如果我们把它灵动地理解起来,甚至跟我们每个人关联起来的话,其实就是众生的心性,这个东西。确确实实这个东西,本来是不能说,只能悟,只能够去证,它不关文字的。可是反过来一个高难度在哪里,就是又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而且实相本身也没有离开语言文字本身,所以有时候觉得,不是说难理解,而是确确实实不能理解,只能去领悟。我们就只能够在这刻板教条的,把它框定在这样一个形容境界就可以了。而我们真正的要触摸它,必须去实证实悟,所以称之为实相。一切所有的教法都是让我们去开示悟入诸法实相。
所以首先我们刚才讲到的,就是你要知道什么是实相,在我们的理解层面,我们首先描绘的时候,去领略的时候呢,我们在理论上才有一个,也可以说也得有一个教,然后我们才能契悟实相,也就是去悟宗了,通常是这样表达的。
有三层意思,什么叫做实相。第一个实相无相,也就是说离一切虚幻之相,没有一相没有一法可得,《金刚经》里面说的“皆是虚妄”,这是第一个层面。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实相的状态仅此而已,这就是对空的执著了。你看为什么在佛教的经典里面还有这么多“有”的层面,最典型的就是《地藏经》,最近也在“大觉世间”讲《地藏经》,你看马上要讲到“分身集会品”了,就是那么多的地藏王菩萨化现百千万亿国土去度化众生,又在一念间能够收缩成一个形象,说明实相绝不是说离一切虚妄之相,就是什么相都没有,这是错误的。
诸法实相的无相,是指的它空的一个层面,只是指它的一个层面,理上空性的这一层面。它还有事上现象界的层面,这就是第二个叫做实相无不相。具足了恒河沙功德之相,一切相一切法都是实相的,这是又一个层面。可以说,实相无相是一个圆的平体,实相无不相就是个圆的立体,圆球,就是圆球的范畴内没有一点不在圆的平体里边点着的,没有一点不在其中。所以只不过一个是平体的层面,一个是立体的层面,平体是描绘知道它的一个圆的形状,立体层面就知道它的体积,这才叫实相的综合。
所以第三个索性又把它表达起来,叫做实相无相无不相。大家不要理解错了,无不相就是没有一相不是的意思,不是说没有一个不相。就是虽离一切相,但是它可以成就一切法,一切事物可以存在。虽具足这么多的法,但是它的自性是因缘具足,当体空寂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真空”和“妙有”。你说它是空吗,它不是真的有个空,你说它是有吗,它不是定性的有。总归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就是相即不两,重合吻合的意思。我们常说一切法的本来现状,本来无差别的平等体性,不得已,强名把它叫做诸法实相。
所以你看这一段解释把我们也听得更懵了,我告诉你们,这也不出宗和教的范围,刚才的语言你去了解了,它就是教;如果你依着描绘的境界,离开你的心意识去体察去彻悟,那就是宗。在表达上它必然如此,它不断地建立又不断地拆迁,就让我们在这种立和破的进行中,你自己去往进去悟,往出来走。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既要“应无所住”,还要“而生其心”,不是不住就可以了,这就叫做实相妙理。
所以印祖这的“教家之宗”,就是让我们悟到实相妙理,这是其一。其次还有三德秘藏。我们明了一下,为什么说是实相妙理,因为这个道理这个境界,它不是世间的道理。世间的道理就是科学,有语言、有物理、有化学,乃至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等这一系列,这都是我们所说的世间的理。世间的理是讲不透的,只不过是大家的一种共识。共识的人越多,似乎理就越对。下一次再有更共识的理,或者被大家共识可以把前面的理推翻的共识的时候,那又成了又一个真理了。所以实相妙理是超越人之常情的理,它是摆脱了这种现前我们人的视野的这种境界,所以叫做妙理。
三德为什么叫做秘藏,首先跟大家讲一下,所谓的三德就是我们通常说,一尊佛得到涅槃的功德,也就是成佛了以后,他会有三个功德,一个叫做法身德,这就是为佛的本体,它是以常住的法性为身的。这种法身德,我们理解上一定要超越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的层面,既要不能够偏向任何一边,又要把它合二为一的来理解,这就是法身法性,以法性为身,可以说宇宙万法的真实状态是佛的状态。
第二个叫做般若德,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对这一切的真实状态有一个真实不虚的觉知,对所有的法相有一个真实的觉了,就叫般若德。
第三个叫做解脱德,有时候我们读解(xie)脱德,就是远离一切束缚而得的大自在,就像观音菩萨随心所欲度化众生一样。
这是佛的三德秘藏,为什么叫做秘藏呢,就是这些都是我们本来有的德呢,哪怕是一个凡夫,乃至六道轮回中最不济不堪的一个最低级的生命,都有这种本来的德,功用。但是被无明幻象把我们的这种功德就给埋没了,隐而不显了,所以称之为秘藏。
三德秘藏,如果我们经过修行彻底把它给释放出来的时候,这就等于我们每个人都具足法身,般若和解脱德,也就是跟佛的大般涅槃,他的法性,他的智慧和他的大自在,我们是同步的。也就是这个资源我们跟佛是同时具有的,一点也不差,但是我们现在隐而不显,只能叫作秘藏。
所以这里印祖就统归这些诸法实相、三德秘藏,就是从教的层面,所有经教的层面而入到真如实相之理的时候,从这个层面而论,这就跟宗家的“宗”是一致的。和什么是一致的呢,就是我们常说的“衲僧本分向上一著”。
大家你看这“衲僧本分向上一著”是宗家所用的名词,跟刚才我们讲到的佛性,法性,法界等等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宗门所用的名词,就是它的教,就不像教下的“教”那么讲了,它就叫衲僧本分,有时候叫大彻大悟或者本地风光、明心见性、本来面目,就是这么一个称谓。这里叫“向上一著”,表达为向上一著,为什么这么叫,就等于宗门的这种参悟,它是直接痛快的离开我们的心意识向上参,参到灵光不昧的本性。所以把它称之为向上一著,有个怎么讲这个比喻,就好比我们如同要利用地球的引力而摆脱地球引力一样,就是这么一个使劲方法,所以叫“向上一著”,这么个巧劲。
这就是这里讲到的教家之“宗”呢,“即实相妙理三德秘藏,乃宗家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也”,这是讲的教家的“宗”。再推而论之,下面就要讲到教家的“教”。“教家之教,即经论所说文字语言,及法门行相。无不皆诠妙理,皆归秘藏”。
我们再把下一段论文给大家贴出来。真是奇怪,不可思议跟大家说一下,你看我刚才刚说了一个,包括我们凡夫乃至生命最低级的这些生命体,都有三德秘藏,刚说话音不落,就飞过来这么一个非常小的一个小蜢,就停在我这手机边上不动,在这停着,它贴在手机边上不动,真有意思,这不可思议。好,我们继续,你看这里讲到“教家之教,及经论所说的文字语言,及法门行相,无不皆诠妙理,皆归秘藏。”
这个是怎么讲呢,教家下面所有的这些教法,才是我们常规接触的这些,这个经那个经,这个论那个论,就是文字语言,法门行相。这些还都是诠释刚才说的那个实相妙理秘藏。
那我们再了解一下,为什么说经论所说的语言文字,大家都知道我们说的三藏,经、律、论,三藏教典,有时候也会讲到《十二部经》,这些所谓的法门行相,法门嘛就是我们说的所有的修行之法,所入之门,也就是我们行持的一个状态,相状,所以叫做法门行相。
也就是说怎么去理解,怎么行持,归根结底的宗旨都是为了让归于实相妙理的。可是它的布局上面才能够看到非常的庞大,这就是教家的“教”。为什么我们一说起佛法的博大精深呀,圆融无碍,确确实实它的教理,它的经教和称性发挥的论典太多了,庞大极了。其他的不要说,就说我们中国八个宗派下面,还有小乘的两个宗派,一共有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修体系,有他们对于一些经典的次序的组织说明,有他们自己所走过来的修学之路,这就是法门行相,语言文字。
不要说十个宗派了,光在天台宗下,因为印光法师在这里讲到了,也用过好多天台术语。光天台教下,就是一个宗派下面,它去理解佛的一代教法,就会分五时八教。用五个时间段来前后次第的来划分,用八个教法,也就是八种方法,四种四种的分开,八个教下面来讲到佛度化众生的仪式形态和教法内容。
你比如有时候讲到八教里边说,藏通别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这就是四个次第的教法内容,就是佛讲的教法内容有一些什么,是小教还是大教,是怎么样的。又讲到佛度化众生的方法,也有顿法,也有渐法,也有秘密法,也有不定法。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就称之为“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佛度化众生的教法内容和仪式形态。它就这么来判别,具体下面的话就更细了,什么十成观法,什么六即佛等等这些,可能我们没听过,这里面是非常教法极其次第分明,繁步非常多。
再比如还有华严宗的话,他列了五教,小,始,终,顿,圆,乃至十宗,法我俱有宗,法有无我宗等等这些十个宗,就是每一家都有一个对佛的文字语言法门行相的一套体系,那你想每个宗派,每个学派下面都是这样的。你想三藏的这种庞大,可是再怎么庞大,它的目标都是为了让人去悟到诸法实相。
所以“无不皆诠妙理,皆归秘藏”,它都是为了这样的一个目标而服务的,不会离开这个。所以这就是我们以前蕅益大师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为现前一念心性,也就是我们秘藏实相做注释的,你看一语就道破了。
好,我们再往下看,教法的教家的“教”,“亦犹宗家之机锋转语,种种作用也”,也就是教家所有的庞大的教法体系,其实跟宗门下面演绎出来的这些机锋转语,禅宗公案,表演方式等等这些,它是一样的作用,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功用是一模一样的。
可是下面加了一句,我们要明了,“但教则未悟亦令解了,宗则未悟不知所谓为异耳”。也就是说,也有不同之处是什么呢,教法的内容的话,就算你没有悟,他也能理解,因为他有理可循,从外至内,从迷到悟,有一个套路方法。但是宗法的话,他没有悟,你就不知所云,你会觉得这是说什么,这就是这句话的意思。
所以总而言之,首先我们也不说宗门了,待会下面再讲,就从教家的,教法的下面来看教的教与宗,很绕口,讲得我也绕住了。就是教家的教与宗,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认识,学习教法,你看我们以前不是讲过嘛,学习教典,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候同修就问我说,他听到两种说法,有时候说学习经,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有时候也有人讲说,“依文解意,三世佛冤”,他说我到底该依着经文学,还是离开经文学,这就是没有明白宗和教的义理。
其实教家之教,就是我们讲的“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不能离开经典的诠释,不能瞎说。教家之宗,就是你不能够依文解意,你要依着教来悟宗,所以说依文解意是三世佛冤,这就是教家之宗。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了解是如此的。
所以我不知道今天晚上的内容,大家再做一个比喻,什么叫做教家之宗,教家之教,和宗家之宗,宗家之教。你比如我们去吃饭,如果我们把吃饭去,当作一个去悟,由此而讲的话,你看我们学教和学宗,都是为了契悟诸法实相,那就等于我们都是为了吃饭。教家也是为了悟诸法实相,宗门也是为了明心见性,都是为了吃饭。
但是,为了吃饭的目标是一样的,可是教家的教和宗家的教就不一样了,怎么个不一样呢?教家的教就如同我们去看菜谱,去点菜一样。进来吃饭到餐厅里面我要看菜谱点菜,我们看见说有什么红烧茄子,一看字,心里就说,啊,见不到红烧茄子,还没端上来没吃到的时候,也能知道什么是红烧茄子,至少概念代表红烧茄子,你就可以点。再一个呢,比如说下一个菜点一个酸辣土豆丝,也有五个字,一说酸辣是一个味道,土豆丝是一个土豆切成的丝,这就是教家虽然没吃到,他也能知道。
宗门的教就不一样了,为什么,宗的“教”它是随时随地活泼泼地用,比如说他看到红烧茄子的时候呢,他已经吃到了,给别人问的时候,他说两字“软的”,软的就代表不是硬的,那一样的就跟他悟的人就知道一说软的是红烧茄子,他也吃过。
可是没吃过红烧茄子的人就惨了,为什么,他很可能他一听软的,哎哟,软的?错会了软的是什么意思,沙发吗,这就错了。教家的“教”的话,看到酸辣土豆丝,一目了然,知道这个意思。宗家呢可能他在讲的时候,他说,哎呀,一条一条的,那就完蛋了,这没吃过土豆丝,没见过酸辣土豆丝的人,一看说一条一条的,难不成是挂面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教的话,如果没有悟,也能够一点点理解。可是宗门的话,没有悟,就不知所云了,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听清楚。但是它总归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教家之“教”也是为了入宗,宗家之“教”还是为了入宗,就是为了吃饭。讲道理讲不懂了,就要掰开了揉碎了讲,掰开了揉碎了讲还听不懂,就听比喻仔细再悟一悟,看看是否可以明了。
好,我们来再向下看,要讲到宗家之教,“宗家之教,即机锋转语,扬拳竖拂,或语或默,种种作用,皆悉就彼来机,指归向上”。
这是讲到宗家的“教”。我们一般你看,刚才讲到了我们一个常规的错误,就是认为定性的“教”就是教法内容,与宗无关,“宗”就是顿悟的,教外别传的,不设教法的,这就是常规的错误了。印祖在这里确确实实把宗教的关系辨别的非常明确,“教”也有宗也有教,“宗”也有教也有宗。我们还容易常误会的,就好比一个什么误会呢,大家知道有汉传佛法,有藏传佛法,我们一般就误会藏传佛法一定是秘宗,汉传佛法就是代表显宗,而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错误的知见。
实际上汉传里面也有显宗、秘宗,藏传里面也有显宗、秘宗,只不过在特色上汉传以显为主,藏传以秘为主。所以就好比我们说,一说“教”就是教法了,它不会有悟的层面。一说“宗”呢就只讲公案禅机就悟,好像它没有教的手段一样。
所以我们首先就要有一个,这里开始引出一个认知,宗的“教”是什么教呢,你看宗家的“教”就是机锋转语,这样来讲的话,其实我们看宗家的“教”要比教家的“教”要广义的多。为什么这么说,也就是它们能够把佛法生活化,现场化,灵动化,给全体的显现出来。但是教家的教法,它是要代表官方语言,要正本清源,要一直流传,住持正法脉。所以它基本上不具备时代性,你看千百年来,经书就是这个内容,不可以改。
但是宗的话,它不仅具有时代性,甚至有随时性,随意性。所以你看这里讲到,“机锋转语”,这就是语言。“扬拳竖拂”,这就是行为。还有有时候你说话也行,或者不说话也行,这就是方法。这都属于宗门的教化范围,它是这么来教的。
总归这里讲到所有的作用,就是“就彼来机,指归向上”。什么意思,叫 “就彼来机”呢,就是看着来的人他的悟道的可能性,他的悟道的可能性就是说,正有此机会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一方面他有福德积累的够了,宿世的修学善法,积累的福报够了,出世的福报够了。另一个方面他的因缘也成熟了,该这个时候一点他就熟了,开悟了,机缘到了。
第三个方面就是他的用功的这种执持力不断了,始终在往道上会的时候,就可以说“就彼来机”了,这个人机会来了,他要开悟了。所以乘机一点,“指归向上”就是让他彻悟本来面目。这就是宗家的所有教法的一个统称,就是它的目的服务性,就是为了这个。就着来机,一下子把他点破,让他开悟。
我们要说一下,关于宗门的教学方法太灵活了,这里传老在他注释《不宜混滥论》时候,一家一家的点出来。当然了,有些我们很难理解,我可以这样挑一点给大家说一说吧。就是为什么说它灵活到无所不能的地步,它在久而久之这样的长期总结中,也慢慢形成了家风。
大家都知道禅宗有五个宗派,一花开五叶,什么云门宗,上次讲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和法眼宗。这五家都有这些善知识,就是一代的宗师、开悟的祖师去接引行人,他们让行人去明心见性的手段方法,会形成一种特色,这就是各自随着他们所接引的不同,形成的家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宗风,或者道场丛林里面都说,这里有家风。
比如刚才讲到的“就彼来机”吧,有一个沩仰宗,沩仰宗所创立的是来源于两个祖师爷,沩也属于一个山头,叫沩山灵佑禅师在湖南。仰是属于仰山慧寂禅师在江西。他们两个的教学特点,就是形成了宗派,他们两个为头的。后来形成的教学风格就特别贴切“就彼来机,指归向上”。
就是随时随地的接引接引,设身处地的让你上般若船。所以后来的古德评价他们的接引方法就是到了什么地步了,“父慈子孝,上令下从”,也就是师父接引,徒弟来问等等这些就是一唱一和,就是一定能把你引上道。
它里面讲到说“尔欲捧饭我便与羹”,你看,你想捧着饭吃呢,我就给你打汤了,就这么随顺你来接引。“尔欲渡江我便撑船”,你想渡江我就来撑船,这就是“就彼来机”。总归说,举言即用,就是随时随地有因缘就可以起用,望机得体,最后让他入道。这就是印祖这里讲到的,跟这个是完全一致的。
还有另一个著名的宗派,就是我们河北正定有一个叫临济寺,这里离北京很近了,不知道大家去过没有。那里临济禅师的塔现在还在那儿,临济寺。临济宗基本上后来把五个宗派都给盖过了,他的家风是非常的丰富多彩。
你比如他的家风就是有时候,这里讲到的说“扬拳”,印祖这里讲到“扬拳竖拂”,就是拿起拳头来要打你,用拂尘来做个动作。临济宗就有时候就是大挥老拳,就真的扬起拳头要揍或者大喝一声,就像晴天霹雳一样,把你的心意识给你裁断,就让你开悟,这种家风。
他们形容的是金刚王宝剑,一刀挥尽,一切情解。有时候又形容像踞地狮子,就是一喊一声的话,其他一听都闻风丧胆了,这个倒确实是狮子的声音有这样的威力。临济义玄禅师,还有他们旗下后来的黄檗希运禅师都是这种风格,手段非常的。
所以临济宗的这种,给大家讲讲,多个知识吧。临济宗的这种接引呢,它是可以说看人之下菜的。如果说中下根人来了,他怎么表示呢,给你说法的时候,就是夺境不夺法。什么叫夺境不夺法呢,境就是境界的境,法就是佛法的法。
这就是中下根的人来了以后呢,他就是破你的执着,破对外界的,可以这么理解,破的外界的执着,但是对佛法的执着,他还没提到破的层面。但是再有根器好的,比如说中上根的人来了,他就什么呢,夺境夺法不夺人了。
夺是夺取的夺,就是破斥你的执着的意思。外在的境界也破斥了,对于佛法的执着也破斥了,但是能悟道的人的执着,暂时停留着,因为他只属于中上根的人。如果是上上根人来的话,他就是人境俱夺,就是能悟道的人和所攀揽的境,他都给你夺了,没有人,没有我,没有境,这属于上上根的人来了。
还有一个叫做出格的人来了,出格的人来了的话,很可能就是一念悟了,或者悟境到了一定的地步的时候。他怎么会,人境俱不夺,他什么也不破了,不破不立,本来如此必定如此,一切现成嘛。《楞严经》里讲到的“首楞严大定”嘛,这叫出格的人来了。所以你看它的教学方法,有这么一个四个次第,就相当于我们中观派下不是有四重二谛一样,都是教理。
还有一个叫做云门宗,云门宗属于天子气派,我们常说云门天子云门天子,它的风格就是马上决断众流,不容你拟意,就是一点的思路都不给你,没有凡没有圣,情解不通,你要用情见、义理来理解的话,通不了。不是上上根的人入不了云门法,所以叫云门天子。它常有说云门三句,就是“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就这三句组合就是云门的家法。
你看为什么,“截断众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泯一切法,一切法都不立。“函盖乾坤”,就是一切法都立嘛。跟刚才讲到的“截断众流”就是实相无相,“函盖乾坤”就是实相无不相。 还有一个“随波逐浪”就是正好走中道,我也不偏左我不偏右,怎么都行,所以叫“随波逐浪”,实相呢无相无不相。
所以你看,虽然祖师们的家风是如此的突出,风格清晰,气质出众,但是他一点都没有违背教法下面所说的真如实相。它永远都是一致的,佛法就是一滴狮子乳,就是为了入佛知见。
但是教下的教和宗,和宗下的教和宗,在教上面来讲,宗上面是一致的,教上面就有差别。宗门下的教,它是这样来说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就彼来机,指归向上”。我们在认知这些机锋转语,扬拳竖拂,或说话或不说话的这些作用的时候,你就不敢认错了。
后面你看,印祖就在这里说了,说什么呢,“是转语等,乃标向上。真月之指。非转语等,即是向上真月”,这就跟我们说了,说这些用处,都是为了让我们明心见性的。
不管说话不说话,还是打人,还是甩拂尘,还是说一些怪话禅机,它都是为了体现一个作用。就是什么,它是标的向上真月的指,你要随着指,见那个月。如果你把教的指,当作了月,那就错了。也就是如果你把宗门下的这些教,当做了宗,本身就错了。就是认指为月了,而不是以指望月,见月了。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会出现误区嘛。什么误区呢,就是把指月的指,认做了月亮。为什么你看到这里开始呢,后世随着禅宗的流传,后世开始入禅呢,多是受不到利益而转为害了。他们都不去望指见月了,而是咬着指月的指,认为是真月不放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够见到真月。只有能够真正的依指观月,见到真月之下,亲见到真月了,这才是宗家的宗。
但是现在呢,不能够了。而现人是以什么情况为多呢,印祖这里也无奈的讲到了“今人以机锋转语为宗,不求契悟,唯学会透。是认指为月,不复知有真月矣。惜哉。”就是现在的人呀,他不知道机锋转语这些,它是悟宗的一个方便,他们就把方便、手段当作目标了,而把真正的目标不去契悟了,只在这会透。什么叫做会透,我跟大家讲,包括现在听,也谁都免不了。就是你这种聪明伶俐,投机取巧的把语录公案琢磨一番,分解一番,自己的意,会祖师的意,以为它就是这么回事了,这就是自己以为还真是就悟了,悟道了一样。这样的话,慢慢的就没有真正的能够悟道了,就见不到真月亮了。
后来你看,传老在这里也列出来了,当时有大德们造的论点,说宗门下存在了十种流弊,慢慢就开始了。
首先第一个麻烦就是自己的心地未明,妄为人师。因为你想,如果严格的讲,禅宗的传法,你要为人师的话,你必须是开悟,最基本的你得开悟。你没有开悟,你怎么当禅师,所以为什么一定要修净土学不了禅,没办法,几个人能开悟?开悟了那了不得了呀,谁这会儿真正要说开悟了,真得是绝对的大祖师了。
而且开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上次不是给大家讲了,这台下十年的功夫,那确实是。有一个赵州的禅师,这都八十岁了,还出去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有香林禅师,那时候四十年才达成一片,你想想,四十年都去用功了。没经过这么一番寒彻骨,你怎么去本来面目见梅花扑鼻香。
后来的人就是投机取巧,他不想经那个寒彻骨,就那儿投机,想现成就以为扑鼻香了,就开始自害害人、误人了。所以这样的话,就会“认指为月,不复知有真月也”,印祖在这里最后两个字“惜哉”,太可悲,可惜了。
所以我们今天讲讲这些,下面想裁一段虚云长老的开示,给大家说说关于禅宗。真正的禅法,确实是又高妙又极其得稀松平常普通,只不过就是一个绵绵密密的功夫,所以虚云长老这里讲到,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
这样的话,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就是首先你要生死心切,看破放下,出离心足,这样的话,念念用功的话,不会不开悟的。 而且讲到,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一样,殊不知他安坐在自己的清净太平江里享受无尽宝藏。这就是宗门下悟了的人,是这样的。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个时候真正悟到境界,参到地步的时候,他说不管三界六道的人天鬼神都窥不破他。诸佛菩萨来了都拿他没办法,为什么,诸佛菩萨就是这样的,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那到这个地步了,虚云老和尚说,还有什么修行不修行呢。还需要去提倡?还需要去演绎?还需要去装神弄鬼吗?本来如此必定如此,就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真正的禅法,就是要你去用功,要真参实修。那我们因为讲《宗教不宜混滥论》最后不是要汇到净土嘛,其实念佛人同样也是如此了,只要我们说唯极乐是土,一心一意地求生,暗暗地发愿。每天都把愿力铆足一把劲,悄悄地忆佛念佛,越经历的事多,越对世间的心冷,越觉得投入的重了,才知道哎呀轮回太苦,出离心往出来反跳跃,只有说仰仗弥陀,这辈子顺势念佛求生。那你说还讲什么信和不信呢,有什么信不信的,就是这样,一定要这样,还要再说信么?所以请大家多闻思,特别是要在思想上反观,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么回事,多多用功。这是我们今天的内容。
好,今天就到这里,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下次再见,诸位吉祥。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2]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31  更:2021-08-18 22:19:18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