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宗教不宜混滥论[第2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2]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二讲) 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吉祥,请大家恭敬合掌,一起来三称本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 各位莲友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在讲《宗教不宜混滥论》,是我们慈悲伟大的第十三代祖师、净土宗的印光法师的经典之作。上一讲我们讲到了题目的大概意思,然后还讲了一些宗和教混滥的这个层面是怎样一个状态,乃至把序分的从宗和教的关系,为什么有宗和教的名相,我们怎么区分宗和教的状态,都有一个交代。 今天我们就开始进入下一段论文的学习,还是要说一句,本篇论文结构非常严谨,信息量都很大,所以大家要认真的听,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下面自己去读一下或者预习一下。 那么这是我们今天讲的大致内容,这一段论文。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前两句,“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聪利,多得闻持。率以记诵讲说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 我们首先来领悟一下这一段说的是什么意思?“及至像季,法流此土”。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一生成佛的因缘,是在二千多年前,不是在我们中国,是在印度成熟,所以在这个世界,当时印度的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成佛,开始他讲法的生涯。那么我们要知道,主要讲的内容不外乎就是成佛的方法,称之为佛法。成佛的流程,成佛的保障,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成佛的流程称之为“经”,把成佛的保障称之为“戒”。当然,还有佛灭度以后,一些大祖师们、大菩萨论师们对于佛经的讲解和阐述,这就是“论”。也就是经、律、论,律就是戒,通常说的三藏教法,这就是一代佛法。 那么我们往前看一下的话,这三藏教法的保存流传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佛法虽然是圆满的,佛证的境界是无漏的,但是学佛的人,在没有成佛之前都还不是圆满的,所以我们所见的世界一定是有漏的。那么,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佛法全凭一次又一次的整合、组织,才有我们现在能够听闻的机会。 比如说,当时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三藏经教有过四次的整合和结集,就是四次对于当时有一些流弊或者争议,乃至进行一个统一,收集所有的经典,为了更有利于流传。 我们看一下第一次是怎么回事,第一次是佛圆寂涅槃以后。有一个平常性子比较恶劣的难调的比丘,他在佛灭度以后他就很欢喜,就说那个老头子终于不在了,我以后所有的过失再不会有人来呵斥我了。再有一个,当时的经典没有文字的记录,仅仅就是靠口头传授的,你看我们现在读经,有大量的长行,除了散文句子以外,还有一些有规则的四个字、五个字乃至七个字的偈颂,其实就是对前面长行内容的一些重复。为什么要跟在后面,就是为了好记诵,有利于能够把它背下来。那么当时有这两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他听了这个恶性比丘的话很难受,然后又害怕仅靠着口头传授,如果年代久了会失传,还有怕一些外道思想渗透进来,佛法不纯粹了,这样的情况下就发动了第一次经典的结集。 这次结集的时候,当之无愧是迦叶尊者资格最老,可以说是总指挥,还有五百罗汉,都是证了阿罗汉果的大圣者,就在印度的王舍城外。现在去过印度的人都知道,七叶窟内。当时由阿难诵出来经,而且有意思的是当时阿难虽然多闻第一,但是他证的果还没有到阿罗汉,所以本来就把他排在外边,不要他参加来的,虽然他记得多,但是后来毕竟他是多闻第一,再说可以他进来,邀请他进来参与结集经典。但是必须让他证阿罗汉,好像阿难是用了七天的时间证到阿罗汉果。进到七叶窟时候,还是其他罗汉都不给他开门,说你用神通进来就可以了,就看他有没有证道。这是阿难诵的经典。那么富楼那诵的论典,还有优婆离诵的律典,如果受戒的同修们,如果去受戒法会上,在忏悔的时候都要顶礼律藏会上优婆离尊者,因为现在我们学习戒律是由他老人家当时诵的,流传下来的,这是头一次。咱们现在往回看这个佛法的传承。 第二次已经到了佛灭度后一百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又出现了一次分裂,什么分裂。原因是当时佛陀的徒众分两个地方住,东边西边。那么有一次,一个地方住的比丘看到另外一个地方住的比丘向白衣,就是施主,去乞钱,那么在戒律上的认识上就产生分歧异议了,一个认为可以,一个认为不行。在这样一种大的因缘出现的时候,又一次大结集。公开分为两部,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座部,人少的那一部,认为不能乞钱。大众部人比较多,有上万人聚集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座部和大众部,这是第二次。 到第三次的时候,相对时间就推了一点,到了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是当时的阿育王。印度最有名的信奉佛教的阿育王在位的时候,当时佛教徒和当地最盛的婆罗门教徒有了争议,有争议后为了再挽救弊端,所以再次结集经典,就召集当时有名的这些大德,差不多有上千人,在华氏城结集的三藏,这是第三次。大家要了解一下。为什么要这么说,等一下我们要往下讲。 第四次结集就是最后一次了,就是佛灭度大概四百年的时候。当时有一个迦腻色迦王,非常的尊重佛教,当时部派佛教,就是各个宗派的小乘佛教,我们常说的各地都在崛起,而且各执己见,就是不知道听谁的对,各自都有各自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才召集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大家要记住,第四次就有了五百在家学者也参与了,当时是在迦湿弥罗城结集了三藏,这是一个最大的工作,为什么,就是从第四次开始以后有了文字的记载。 大家知道佛灭度以后,第四次才有了文字的记载。那么具体记载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你看我们现在学习,也知道有大正藏或者说龙藏。那么为什么还有南传佛法里面还有巴利语藏,大家如果了解的话都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当时结集所用的语言分了两种语言,一个巴利语和一个梵语。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巴利语是指普通的一般印度的方言,当时用贝多罗树的叶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贝叶经,两边都可以刺字,然后用墨染黑,年久也不会脱落,这是当时结集的巴利语教典,后来流行于南方,走斯里兰卡,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东南亚这些地方,就称之为南传佛教,也称之为上座部。他们信奉的是小乘教义,也就是说他们所遵从是当时巴利语的教典。 那么梵语呢,什么是梵语,当时是中印度语言,是印度贵族中流传的一种很雅的语言,还有韵律。所以在当时结集佛典的时候,同样也用梵语结集了一套,它是流行于北方。后来我们所说的大乘佛法,就是我们现在中国包括朝鲜半岛,还有日本这里等等的这里佛法教义都是梵语作为原点,通过梵到汉的转化,到现在我们中国沿着丝绸之路一直传到咱们这里,里面基本上都传承的大乘教义,其中也包含小乘教法。但是在南传里面基本都是小乘教,这就是一个流传的过程。 大家看到了,就是说在流传的过程中是不断的出现分歧和冲击,从内部的到外部的就是不断地起端倪。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是不断的为了挽救流弊,重新还原。大家要知道,这都是人的纷争而导致的这种弊端。所以大家想想,法传的过程中,不是说法会有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人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法的纯粹。这个问题在佛的时代,佛陀在世的时候早就有预言了,他就曾讲过,他的佛法,由于人的差别,到时侯会划分为三个时代,众所周知就是我们常说到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 就象传印长老这里讲到的,正法,像法和末法是用什么来区别的。就是用这个教,有没有教。行,有没有行,修行。证,有没有证量。从这几个方面来鉴别的。那么正法时期是既有教法,又有修行,还有证圣果的这些圣人们,这么一个时代,浓缩的时代。另一种说法,在时间上的说法有五百年。像法时期是一个有教法有修行,但是证果的人就比较少了,差不多这是一千年的时间跨越。末法时期就是我们现在了,教法还有,但是没有修行的人了,没有证果的人,就是很少很少了。当然这是一个整体的呈现状态。并非就是……比如说,不是说正法中的人都听佛就一定都能即刻证果,这也不一定。同时也不一定就是末法中就没有一个人修行,这也不一定。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正法,像法,末法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整个佛的四众弟子占这种比额中,呈现出来的这么一个节节败退的样子。所以才有后来的大德也给讲过,说正法时期是持戒坚固,像法时期是禅定坚固,末法时期是念佛坚固。末法时期多以念佛来得道。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到这一句说“及至象季,法流此土”,就是到了像法时期这个时候,到了这个时期了,佛法流传到东土来了。那么法流此土就是说到了咱们中国的时候,佛法已经到了像法时期,算起来佛法已经五百年过去了。 为什么,大家算一算,我给大家说一说,就是说佛的出生到涅槃,公元前565年,一直到公元前486年入灭。他一共是八十岁的示现。那么从他涅槃入灭的时间算起到公元14年,就是公元后,正法时期就可以说圆满了,五百年过去了。那么那个时候相对于咱们中国来讲正是西汉时期结束,就是王莽篡位的那个乱的时代。再进入像法时期,再过五十年,即公元64年,也就是东汉时候,东汉汉明帝终于把一代圣教请到震旦国来流通了。 这是怎样的一个缘起,就是在当时汉明帝永平七年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当时看见殿堂里有一个金色的人,金色的人脖子后面还有日月光,在那上面飞来飞去,他醒来以后就问这些臣子是怎么回事?结果这些臣子就说,听说西方有神,中国人称之为神,其名曰佛。所以由这个因缘,汉明帝就派人去西天问道,看看佛到底长什么模样。当时派了使臣,当时派了差不多有十八个人出使西域。到了西域以后,途中遇到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个人。这是印度两个梵僧,从他那里请到了佛像和经卷。后来就是以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于永平十年的时候回到汉朝的首都,当时的首都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洛阳。到了洛阳以后,住在什么地方,就住在寺里。大家知道在那个年代说是寺的地方,就是接待外国使臣或者外宾的,由于这样一桩子千年殊胜之事,后来把这个寺改成叫白马寺,翻译的第一部经典就叫做《四十二章经》。 这就是我们佛法东来,功德极其大的,乃至法界的一桩极大的因缘,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众生的流转中,这一方国土、这批众生与佛法有缘,召感了这么一匹马驮着佛陀的圣教,在东土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广开法道。 所以,后人有赞叹这件事情的讲到,说玄奘法师不是曾经还把中国的《道德经》翻译到印度去,那会儿道家不是讲到青牛,老子。所以那会儿有一个说法就是说“青牛西去,白马东来”,这是一段佳话。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教法开始,由于有东土的众生共业福德召感,在这个法界这个世界中显现,朝我们这儿流通了。这就叫做“及至像季,法流此土”。就是这句话所涵盖的内容。 那么从汉朝开始至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的时期,正好就是佛教经教大量的翻译到东土的时期。从汉朝开始,它还是属于一个从萌芽慢慢渐增的这么一个过程,就是大家开始有了翻译佛典的觉悟了,开始林林总总的,一部一部的……那么到了后来的隋唐时期,可以说教法已经极其圆满成熟的时期,八个宗派都是在那时候才开始形成属于自己修行特色,阐述演绎教法的成熟气候。在中间魏晋时期,前面是汉,后面是隋唐,中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正是有一些佛教里面的代表性的经论,是一个频频译来的一个状态。所以在这段时间大家又新奇又兴奋,而且那个时代好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学风非常浓,所以就是机缘成熟了,就在这个时代,每一部经典翻译过来,就会马上有好多好学者群起追随、研习,群起而研习这个经论,那么当然就会引发一些新的思潮。 为什么说当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一个是从世间法来讲,儒家的学问占主导地位。所以当时大家做学问儒家思想,这已经是一个主流的现象。那么当时魏晋南北朝更盛的一个现象就是出世的老庄思想特别时髦,你看我们现在说竹林七贤,这些玄谈之风呀,出世情怀,在那个时候,魏晋玄学,都是名仕。后来到了《红楼梦》里探春还说“是真名仕自风流”,就是说真正看破世间,有这种出世情怀的人,不在乎仕途或者世间这种俗情俗物的这种追求,只是一个出世的这种玄谈,清谈的思想非常浓。所以在这样一种土壤下,对外来的一个新的说法,一个宗教的教义,他马上会引起高度的注意和探讨。 所以大家来看下一句“人根聪利,多得闻持,率以记诵讲说为事”。 为什么这么讲,就是那个时候,讲经研教非常专业,可以说是专攻的这种态度了。后来形成了翻译了《成实论》,形成了成实师学派,还有翻译了《俱舍论》,有俱舍学师的学派,还有《涅槃经》、《地论》,乃至《摄大乘论》。只要翻译一部代表性的经论,马上就会围绕掀起一个风潮,形成一个学派。这些学派其实就是当时宗派的雏形,后来有一些比如说《成实论》、《俱舍论》因为是小乘教法,后来涅槃摄论地论都被八大宗派吸收了,总体这些现象体现了当时人根聪利,就是一方面这个聪利,也不能理解成世智辩聪的聪,也不能完全理解为上根利根的利,总归说在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像法中的人属于中档。 他的特点是怎样的?一方面咱们东土人善于思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反观,为什么在像法法时期,这个佛陀的法才传到我们这里来,这就说明我们当时所能接触到的佛法的这些研习修学者都是像法的根机。那就说明与有修有证的正法时期还是差了一步。差了一步他呈现出来的特色是怎样的,就是以记诵、讲说、听闻、受持。而且当时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状况是什么呢。就是为了通俗易懂,把老庄的这个玄学来解释佛法的般若,当时还走入一个误区,后来历史上称之为“格义佛教”。就是对于正在清谈名言独盛的时候,大家不是老庄玄学嘛,说无,说自然嘛等等这些,空无这一系列名词非常多。这是东土人习惯的术语。那么佛法这个般若空性思想传来的时候,我们原来的语感形容不出的那个语境。所以他又不会创造新的形容词,还没有形成新的形容词,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就地取材,就用我们习惯语感来形容这个般若的空性境界。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难免就不到位,不到位的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共同的一个认知,般若的这个空、这个无为,到底是老家的境界还是佛教的境界,搞错了,甚至混淆了,乃至有的已经很接近了,但还不够究竟圆满,这个当时就形成了叫“格义佛教”。光格义佛教的误区就有六家七宗之多,大家想想,那时的佛法引起了空前的兴趣,这就是因为“人根聪利,多得闻持”。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导致“率以记诵讲说为事”。大家都去学习,看看这部经典讲的是什么,那部论典阐述的是什么思想,不断的进行总结,形成了一个脉络,天天就以此为事了。那么在这样的一种风气中,他就会有一种弊病了,什么弊病? 我们再来看下一句论文,“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 这里边专业名词非常多了,什么叫衲僧本分?大家要知道衲子,是出家人对自己的、对于三宝里的僧宝,有时我们自称衲僧、老衲,这是一个称谓。这个称谓主要是从我们常穿的这个衣服来讲的。因为佛制的时候,当时一直随着佛法东传都是披着袈裟,以坏色,就是不艳丽,不夺目的这种坏色,朴素的颜色为主。那么破了以后可以缝缝补补,特别是当时这个大衣就是做法会,咱们这个大黄祖衣在那个时候破了是可以补的,可以不断的补。百衲衣就是这么来的,缝缝补补,各式各样各种颜色一块又一块。好像现在的百衲衣很贵,因为这个手工费太贵了,所以买这么一件比一般的僧衣还贵。那会儿确确实实是补的,缝缝补补就称之为“衲衣”。穿着衲衣的人就称之为“衲子”,因为我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嘛。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一个统称。 我记得我有一次在五台山,在南山寺的门口,碰到一个老和尚在那当香灯,守着殿堂,那么他就说起那会儿确确实实土改,他出家很早,文革之前就出了。他说土改的时候确实没有衣服穿,真的没有,太穷了,所以就得真的出家的老和尚们就得去捡,捡来人家破了又破的不穿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的,洗完了以后再把它缝缝补补的,把它拼凑起来,那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百衲衣。因为确实没有,才那么穿的。现在这个百衲衣也是“立一法生百弊”,百衲衣是修行的象征,把新的布子给你剪了,一条一横一块的缝起来,还崭新的穿在身上,穿这么一件破衣服,有时候还博眼球,会化缘比较容易一些,有时候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人,这个其实可能就变味了。 那么穿了这件衣服不是让去惑众,也不是为了追求这个回头率,也不是说潇洒的跟济公似的。他是干什么呢,就是要明白什么叫“向上一著”,这个比较难理解,什么叫“向上一著”。如果专业点讲就是离开我们的心意识,而契悟于这种无言绝待之境,也就是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真如实相之境,这是一个出家人的专业事。道人,道人,就是要入这个道。修行,修行,就是修着要往此处行,叫做“向上一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来面目。开悟了。这是衲僧的本分事,你就是干这个的。如果你干着什么都会往这儿走,你就是属于说本分还在。如果你一干什么就不管这个了,那就说明你忘了本分了。所以说“衲僧本分,向上一著”的事体现出来不容乐观的一种状况,为什么?因为实际情况“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 大家要知道,亲悟实证就是刚才说的衲子本分,就是要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要解这个无为,要亲证实悟这个无为之法,真正尝到这个法味,住在这个悟境界中,证到这个真如法性,在这个世间很少,稀有难遇了,绝大部分是“说食数宝者多”。 大家要关注到这是说什么时候,是在像法时期。那么由于体现出这种无奈,大家主流部队里面都在“说食数宝”这样一个状态中,不上进了。可能我们就是觉得,“说食数宝”这句话听得多,意思就是说,比如咱们买东西,所有时间精力都花在讨论这件东西的品牌呀,样式呀,质量呀,做工呀,讨价还价呀,如果最后还是没有买,那你就穿不到自己身上,那么大家想想,讨论样式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的目的为了穿上衣服,那么“说食数宝”就是说,你说这个好吃,那个可口,但你总是不买不吃,这就是说食。不买不吃你是永远饱不了的,肚子永远饱不了。那么如果你进了宝山,看了这么多宝贝,你点来点去,不断的形容赞美,但是你拿不起带不走,就永远不属于自己,你不拿起带走它就不属于自己。 什么意思呢,就是学习经教,要借着教法来悟到心法。但是有些人能够悟到,有些人悟不到,而且悟到的是占少数,绝对少数,悟不到的是占绝大多数,这样的话就只在教法上大做文章,说食数宝呀。 所以传老解释的话,永嘉禅师在《证道歌》里讲到他的过往,也就是“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就是也在佛法的知识、教理上去编排学习,怎样看看注疏呀,经论里边“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到海里数沙子去。可是离语言文字,心性上的这个功夫很少能够着力去参悟。这就是那个时代,所以弊病就出来了,都在那说而不真正真参实悟,这就是那个时代呈现出来的一种不容乐观的状况。 当然就着这一点,我还要跟大家说一说,因为我们现在到了又一个年代了,到了末法年代,大家在理解祖师言教的时候,上一次讲到也要听到圆满教法,不是说那就好像所有的说,一切的讲,都是说食数宝了,就反对讲,大家都不要讲了,那样的话佛法就灭了。不要以为就这样的话,讲经说法都是说食数宝,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说食数宝都不赶趟了,都快没了。所以往往我们有时候就是觉得,听一面不对了,另一面才对。另一面对了,这一面就不对。一切言教,大家要知道都是破我们的执著的。不是让我们舍弃一切正在发生的现象,就是在这个现象中如果我们走样了,那我们就在这个现象中再恢复原状,不是要抹杀这个现象。 所以这里讲到的,有时候我们也有这种说辞,那就天天这样说。当然我也不是为自己辩护,我就是个天天讲经说法的。可是确实,来果禅师开示过,当时我们上一个世纪高旻寺,就是刚圆寂的德林老和尚的师父,来果禅师,他老人家当时就是有人对这个讲经说法,说都是没用的。因为禅和子们,他见不得讲经说法。那么他就说,这跟背药方一样,把佛的药方背了有什么用,跟自己的身心习气一点都动不着,还不是名闻利养,终身不卸,而且还说这是属于纸上谈兵,就有这样说出来对于讲法人的不屑。后来,来果禅师就回了,他就说尽一生苦学勤讲者,尽是显德其人,到了我们这个年代这样的人都少了,你不要说悟了,不要说证了,连能够讲的都少了。所以他说只要能够把佛所说的治众生生死病的药方能够记得熟,能够把佛治生死病的药方能够读熟,记会了。然后观着来了的有缘人,尽此一生,你就投身教海,就是在教法里去遨游,别无他事。说真正能做到这样的人,这是法门龙象,这是最上的人了。他说纵然不能学个一年半载,乃至一日半日,学会一句半句,能够利益自己,告诉别人也是现生为学地,佛法之良才。学地就是还在学习的因地。还在学习的因地,但是已经是释迦牟尼佛的将才了。转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将来转生当弥勒,成佛之爱子。为什么,就是这样的人在龙华三会的时候,首会得度证果。 这就是来果禅师,当时在我们这个年代时候他也这么说,而且他说纸上谈兵,纸上学道的也算是个道人。到现在,世谛流布的庸人多得是,世谛流布是什么?就是很可能出家了,不务正业,不为法道,天天世间法里边,不是度大家往出世间走,而是以出世间的身份入到世里边,美滋滋的不行,这就是世谛流布的庸人,这样的人逼他入海尚难,算沙其可得乎?就是让他认真学习经教,逼着他讲经说道都难得他达不到,何况让他入海算沙,天天就是让他学都不想学,何况去讲。所以他说,说食不饱的人,不求饱,只求说,这就是我们将来佛之大法,一切众生就是靠这些人。 所以我们也要反观,不要在这上面理解偏颇了。我们应该要学教,讲法,往心性上悟,往极乐世界上求,发真实的出离心。那么也不要听这么一说就开始反对了,我身为讲法者就在这儿多说这么一段,因为不愿意入海者,不肯说食者,现在大有人在了,这是来果禅师说的。所以大家在这个上面就知道,语言文字不是目标,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废弃语言文字,这是一个中道的理解。 所以这里讲到“衲僧本分,向上一著”,真正悟证者太少了,而仅仅说食数宝的多了,那是人家那个年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个时候说食数宝已经到顶了,已经饱和了。饱和了以后教法都明白了,大家对教理次第都清清楚楚了,就剩下心性上要开悟了。就是这个果子该让它熟了,就是花要落了,要把这个叶子哗的扒拉开,果子马上就要掉了,这个时候就不需要花,叶子也不太重要了,就是看这个果了。那我们现在花还没有开,你上哪找果去。所以这就是时代,这就是像法和末法的又一个次第差别。 所以说,现在我们学习古人的经教,还要对照今人的时弊,不要乱说乱道。因为来果老和尚讲的呀,这是治众生生死大病的药方,那佛教就是了生死的。那天我还看到咱们群里哪个居士发了一个什么,说什么佛法不是了生死的,难道佛法就是光了生死的吗?那佛法不是了生死的是干什么的呢?一信口什么都能说,也不管众生的法身慧命,总想独辟蹊径,振臂一挥。问题是说的有理没理,到底是会度人还是害人呀,所以大家听法也要善于取舍抉择。 比如这个末法时期来讲,就不承认有末法时期,认为这都是末法论调。这个末法的人没骨气什么,那确实我们现在人就是到了末法时期了,连佛带祖师就是这么说的嘛。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到了末法时期该怎么办,不是说还非得扯着脖子在那硬撑着说,我们就是正法的根器。这不是自欺欺人嘛,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确的来听教,正确的来对境,正确的来理解,正确的来选修。 那么我们刚才讲到说食数宝者多,在这种情况下才导致什么呢,“以故达磨大师特地而来,阐明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 大家要记住几个关键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特地而来”,达摩祖师来,就是说我们东土众生的又一个因缘召感来的。也就是召感教法的时候,是汉明帝那样一个因缘,那么召感宗门的时候就是由达摩祖师来领众了。 为什么这么讲,就刚才讲到的魏晋佛法已经极其兴盛,对佛法的研习,教理已经明白。明白了以后这个情形就好比说叶公好龙吧,叶公好龙,就先把龙的身子,龙的头,龙的角都活灵活现的画就了,都具足了,就等这个点睛之笔一点,冲天而越,这龙就成型了,会飞了,活了。果不其然,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等于说龙的身子已经画就了,达摩祖师来起的就是画龙点睛的神采一笔。果不其然,后来隋唐的时候八宗并起,特别是禅宗千古独盛,这都是达摩祖师来成就的,开悟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圆满者,祖师,成佛。那么我们想想,现在我们的龙在哪里,现在也有人喜欢点睛,龙都没有,你冲不起来呀。 所以说达摩祖师来确确实实真的是大事因缘,不亚于释迦牟尼佛出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世尊的教法来讲,当时承接他的直指人心不设言教的别传之法,是迦叶尊者承载下来的,迦叶尊者称之为西天第一祖。我们现在讲到的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所谓祖师的话,其实严格讲,只说是禅宗的祖师。从迦叶尊者到达摩祖师,在印度一共有二十八代,西天二十八祖,到了咱们中国以后,一直到六祖慧能大师为止。这就是说从西到东,公认的祖师,不带一点疑惑的。 那么达摩祖师,他的影响力,他的公案是众所周知的,当时因为以婆罗门教为尊,所以他在南印度的一个香至国,他是国王种姓,也就是刹帝利,他是第三太子,这些大人们出世的时候都是以太子来示现。那么他前面的二十七祖叫般若多罗,一路行化在他们国家的时候,因为达摩祖师当时没出家,他的爸爸特别笃信佛教,所以大兴供养,献给多罗祖师一颗宝珠。当时祖师就看到三个王子都在,来度化时候就问道,还有比这颗宝珠值钱和有价值的东西么。结果达摩祖师的两个哥哥都说,这是最好的,没有能超过这个的。只有达摩祖师一个人顿显风采,说这个宝珠充其量是世间的宝贝而已,怎么能是为最上。还问那什么是最上呢。就答到法宝为上。 这样的情况下,二十七祖就知道达摩祖师是个法器了,后来就等到国王逝世以后,把他度出家了,称之为菩提达摩,受了戒,接了法,悟到心法,二十八祖,就开始弘法。那么最后圆寂的时候给他讲到说,我圆寂后六七十年,你当到震旦,也就是咱们中国汉地,“摄大法要,直接上根”。就是你去了那,摄大法要,就是禅宗的心法,直接上上根器的人悟入真如心法。 所以说达摩祖师降生在印度,但是他的一生,确实可以说这一辈子任务就是来承载东土的这些宗门教法的。果不其然他离开了以后,后来对他的徒弟说,看到神州境内,就是东土境内有大乘气象。所以当时在南北朝的时候,公元530多年时候,从海上,一直路上走了三年多,在中国南海边登陆,一直到广州这个地方,北上到南京,跟梁武帝有过一次著名的会面。这个会面也就是说演绎了一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的故事。因为梁武帝号称菩萨皇帝,笃信佛法,他见到达摩祖师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功德很大,造寺院,写经书,度僧出家,不知道做了多少功德,然后就问达摩祖师,他的功德大不大。结果达摩祖师一开始就显现禅和子的这种风格,铁面无私就跟他说,一点功德都没有。结果梁武帝就意料说,这个和尚怎么不买他的帐,就问你为什么这么说。结果这个达摩祖师越上脸了,说你所做的这些功德,只不过是“只获人天果报,不生如来之家”。是有漏之因,世间果报,如影随行的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的无为之法。所以他就说,等你福报享尽了,还归于无。 大家想,我们现在确确实实是有很多时候做功德,免不了有回报心,三轮体空那是梦都梦不见的。连布施的时候,起一念观照说,这是三轮体空,没有一个能施者、受者和施物。这就不要说了,这都是大修行人了,哪怕布施完了,回向一下我不要世间福报,全部回向般若或者往生。甚至都舍不得这么回向,真害怕这个福报没了,这就是根性问题。 等到达摩祖师此言一出的时候,由于跟梁武帝不契机,所以就此一别,各修各的,他就渡江北上了。那么我想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其实这就是这两位佛教中人,可以说是佛教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相互一碰面,都是有各自的任务,这么一演绎,就给后人留下这么一桩故事。那么并不是不让我们做福德,而是做福德也不要执著。那么不执著做福德,还要认认真真地去做福德,这才是梁武帝和达摩祖师共同讲的圆融无碍的二谛法。大家也不要搞错,给大家讲法的时候,随时讲随时破。 那么达摩祖师当时,我们现在到了庙里课堂上到处都是达摩祖师的一苇渡江,就是踏着芦苇沿着长江北上,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有些现代人特别无聊,我曾见过有人为了证明达摩祖师是不是一苇渡的长江,对这个事情考证来研究去,还写了好多学术论文,我说真是饭吃的太多了。这个神迹,这些再来菩萨们,你说他一苇渡个江,他一念就可以渡江,一苇渡江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我们现在没福报想,不要说没福报看,没福报信了,想象都想象不来,所以就想到底有没有可能?达摩祖师怎么北上的?甚至有些佛教中人士也跟着应和说,怎么可能一苇渡江呢?我们现在到四大名山去朝个山,都出现瑞相多得是呀,其它的不说了,祥瑞的云彩,五彩的佛光,见的多得是。那你怎么说它呢,那有些人又无聊的说了,这要考虑到底是太阳光照的,还是云层折射的,怎么出现的这种现象,那就完了。 所以大家都知道,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北上的,我们就信他一苇渡江北上的。到了少林寺就天天面壁,等他这个亲传弟子因缘,因为他到东土来,醉翁之意不在梁武帝,而在我们东土的禅宗第一人,就是砍了胳膊来求法的慧可大师。 这个慧可大师,先前的名字叫神光尊者,他一直在洛阳生活,也是对世间的群书,孔孟学老子庄子等等这些通达了,都通达了以后越发觉得它不通达,这就是为什么说佛法才有圆满究竟。一个了生死就能道尽佛法,一个了生死就能让人好好修。为什么,就因为一切法,我们所在乎的一切法都是生死之法,都是世间之法。 所以他一旦到了这个因缘点上就往那开始喷发了,听到达摩祖师就赶紧,到现在少林寺还有个达摩洞,在这种情况下就天天来问候,天天来叩拜,几个月如一日,结果达摩祖师见到真正的法器来了,那更加不客气,梁武帝来了还跟他说几句话,这个神光和尚他连理都不理,跟没看见这个人一样,一直到腊月年底雪都下的没了膝盖,他还在旁边等着,要求法,没有动。这个时候也就是福报够了,因缘够了,达摩祖师就问,你站在这里干什么。结果神光马上悲涕泪雨,终于说,和尚开口了呀,说唯愿大德慈悲给我讲甘露法语。结果达摩祖师还不成,还说他心力没到,怕接不住这个法,所以就让他再破一层执著。说佛的无上妙道,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才修行来的,做了那么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事,你想有这么一点点恒心站在雪里边,这种小智慧、小道德,带着这个轻心、慢心你就想来求?他说恐怕不行。这个时候慧可祖师,就是神光,马上取出刀子把自己左胳膊给砍了,放在师父前面,以表自己的赤诚之心。 讲到这里我都觉得惭愧,我这学法讲法还觉得累,诸位听法来不来的,有时候还得哄着,现在彻底都颠倒了,这就是末法。所以也别再吹牛了,就以末法之行吧,能哄着大家来听一点是一点,能修一点是一点,能信一步是一步。 那么达摩祖师看到这个神光和尚这样,才认可了。才给他说,释迦牟尼佛求道的时候也是为法忘躯,重法轻生的,你现在断胳膊也可以在,就给他改名字叫慧可。就是说到这个地步才可以收你为徒了,但是还没有对他有什么开示。后来一直到了中国佛门第一公案,就是慧可向他的师父说,我的心不安,希望师父给我安心。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祖师说,觅心了不可得。这出戏演完了,从此以后达摩祖师说,我给你的心已经安好了。这一段问答就可以在这里边表达了“故达摩大师特地而来”。大家要听明白,是特地而来,阐明直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本来面目。 最后一句“后世名之为宗”。也就是说这个方式方法出现以后,慢慢人开始适应了,适应了以后也找着感觉了,可以依样画葫芦,有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悟了。那么可是问题是,悟这种境界是离文字、离思想的。那么还要依着文字思想让它流传,总得有个传载理论的概念,所以后人慢慢的有感觉了,找到窍门了,也要传下去,就立了一个法叫宗门,顿悟法就叫宗。让你悟的就是宗,心宗,这么一场因缘。 后来达摩祖师在东土任务完了的时候,其实又回到印度去了。为什么,也是史实上有记载的,就是当他回去的时候,因为他圆寂是圆寂在东土,当时起立这个塔,就把他给葬了,建了这个塔来供奉。后来供奉的时候,因为那个年代,这种行者基本都是穿着草鞋,供奉完了以后,从印度回来的求法人,就是又有从印度回来的和尚,他回来以后在教内传,说他看见达摩祖师提着一只鞋,回印度去了。 又在葱岭那一带,就是现在的新疆再往西走,那么在葱岭一带又看见达摩祖师提着一只草鞋往回走,还有过对答。回来以后把这事一说,达摩祖师已经圆寂了,最后把他的塔再起开以后里面剩一只草鞋了。这又是一桩神迹应化和宣说佛法。但是不管怎样,达摩祖师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就是让人亲见本来面目。 大家在此地就参一参,什么叫做本来面目。现在禅门的都会说,父母未见之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念佛的是谁?等等这些。什么叫本来的面目?我们也可以尝试着理解一下,今天既然讲到这里,我用一点点《楞严经》里的教理,就是我们常会说我们的烦恼人的妄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哪里生起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说一念无明。那有人又会问说,那么一念无明到底是哪来的呢?那这个到底就跟蛋有鸡,鸡有蛋没完没了的,所以最后佛就不回答这些事。 为什么不回答,就是在无明中回答不了无明外的事。就跟做梦一样,常有个比喻嘛,进梦里说不清梦外的事。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做梦的?这个也说不准,为什么,就跟咱们睡觉一样,我们知道我睡着了,这是可以确定的,那么咱们要醒,这是要我们的本事的。问题是咱们什么时候睡着的,就跟我们无尽的轮回中一念无明轮回成凡夫,就是在梦里边。那么我们是怎么入到梦境的?就是我们昨晚睡着怎么滑入,什么时候滑入梦境谁也不晓得。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亲见本来面目,唯一的就是要人醒,要醒来,醒来就是本来面目,睡着了就是在做梦。 那么具体从道理上我们分析一下,有助于我们还原,我们怎么到了这个地步,我们的本来面目始终都在,从来没有动过,永远都呈现在随时随地随处,任何一个点。不管是精神的物质的,它都在那个地方,在那上面显现,在那上面明朗着,就是本来面目。为什么就是我们见不到,见不到不是真的见不到,既然在那上面明朗着,我们当然可以见到,见是可以见到,见了认不出来。没认出来的时候,所以这里不能称之为亲见。都是听佛说的,无处不在,真如法性,遍一切处,自己没有亲见。我们现在见的都是错见、歪见、颠倒见。什么叫做亲见,一个是你自己到了境界,另一个就是你亲眼见了,也就是说跟它之间亲了嘛,没有距离了,完全融为一体,这就叫本来面目。 妄想是怎么来的?《楞严经》里是这样讲的,我们的无明未现之前,我们如如不动的佛性,如来藏心的本来面目,它就是这样,本来就是这样。大家想想什么时候进入无明的,就是我们妄动的那一念。你看现在我们的分别,我们的执著,我们的要探个究竟,说个明白,理解的透彻,哪一个层面能离开我们这一念心要掀起来的那个状态。就是一念心掀起来,一定要好像把某件事某个东西弄个究竟,这就叫一念无明。 等你要一念把它弄究竟的时候,就是你已经把原来如如不动的那个给动起来了,由于我们的本来面目,就叫本明。本来是明的,现在我们起了无明,想明白这个本明是怎么回事,明白这个本明是怎么回事就像反观掀起来一个状态,看一下本来的这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无明想明白本明的时候,就开始进入到妄明,就是无明状态。本来就是一切都是想成的,一切都是明白的,你现在非得要了解怎么样。这就是我们的分别、差别、起心动念就在那一刹那,出现的时候就进入了不是本来面目,只要把这些所有的收缩了,放下了,摆平了就是本来面目。一切的佛法宗门也罢,教下也罢,就是为了要达到这个沉默的顶点。所以说大家要知道达摩祖师来为什么事,就为这么个事,就为了我们的本来面目见不着。 我不知道大家听明白没有,我以前讲《楞严经》做过这么一个比喻非常妙,我给大家说一说,什么叫无明淹没了本明,本明就是本来面目。就等于说本来是一个摩尼宝珠,非常照天照地,彻照无边。结果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你非得说这个宝珠是怎么回事。就跟说这个宝珠是明的,会不会暗掉,就跟宝珠上面按了个开关一样。想自己掌控这个宝珠是怎么回事,是让它明呢还是让它亮,是形容它光明彻照,还是说这会没光了。这个时候就等于给安了个开关一样,结果把这宝珠弄成了电灯泡了。这就叫本明在那,我们要起“无明”去明白“本明”,结果就成了妄明了。我们现在宗门的手法就是直指人心,让你见到本来就是这样的,在这上面一点都不要再掺杂,一点儿都不要再刻意,一点也不要再包裹,全把它掀开放下,彻底掀翻,然后如如不动的就让它这样,这就是本来面目。 当然这只是依着我的言语来说,大家千万不要真的以为如此理解。那你就还是在无明中,永远到不了本明。所以这样,我们的祖师才让我们读经的时候,只管去读,不要分别。所以这样,我们祖师才让我们持咒的时候要身口意相应,不要起一念妄想。所以这样,我们祖师让念佛的时候一念相应,念念相应,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切都是方法,就为了这样的究竟。 那么由于这样的究竟很难很难,到了末法时期几乎不可能了,肯定不可能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依着这个,再让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以信、愿、行来代替这个宗门,掀开我们的本明,信愿行安定了,确定我能往生了,一切都不计较了,就等着往生的时候还是身处在本来面目。可以这么理解吧,我个人理解的净土。这是从宗门解释一下净土,不是不求极乐世界了,不求又从本明进入妄明了,因为你刻意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我们太虚大师形容道“中国的特色在于禅”。宗门一法,我们中国人的东土大乘气象,就是因为特别善于入到幽微难至的离言绝待境界,所以达摩祖师就是为这个来的。因为东土人特别擅长,所以他才说这里有大乘气象,因为东土人特别擅长,所以才有后来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因为东土人特别擅长,所以到现在天下还到处都有某某禅寺,某某禅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宗。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因为给大家说了一段论文,给大家贴出来,但是没有讲完。因为后面的一段因为比较快,所以下次我们讲到时候,我们再把它补足就可以了。这篇论文确实比较难,生涩,一定要复习,要预习,要温习。复习就是让你在讲下一次的时候前一天再温习一下,或者当天。预习的时候要多读诵论文,温习的时候要常琢磨,好好悟一悟什么是宗,什么是教。在这个开篇一定要把这个弄懂。否则你就不知道宗教的利害在哪里,哪里出了问题了,才逼得印祖写这么一篇长篇大论。 所以今天的法就到这里,以此功德回向所有闻思讲堂的听众们能够精进行持,信心不退,一切吉祥,世出世间法同步圆满,不相违背。好,下面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愿以此功德同生极乐国,请大家多多念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2]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