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 正文阅读

[佛经]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第21页]

其他法师|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二十一)
各位同学,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时间过得很快,咱们过完年,一晃差不多三个月了,离我们上个学期课程结束。三月份又有些事儿,咱们一直到四月,今天才算是又重新开课,咱们继续来学习这个《法华经》、《法华玄义》。今年是第二年了,这么一算的话,一年也开不了几堂课。平时有假期,两个寒暑假,一般一个月平均大概是两次课左右。所以这么一算下来,一年的话不会超过二十堂课。所以我们这个进度的话,本来也是讲得比较慢了,所以说跟我预期的时间估计也差不太多,弄得不好还有可能,有所延长啊。
今天我们接着上一堂的内容继续往前学习,应该到这里圆入别二谛,是吧,我们上次讲到二谛,有七种二谛,所以说天台宗把这所有的二谛,前面讲的四谛,讲的十二因缘啊,这些东西都讲了。现在是讲到这个二谛来了,也就说佛教里面有多少种二谛。当然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天台宗所说的是七种二谛。这七种二谛基本上把我们所有能够理解到的这些东西,都涵盖在里头。然后是每一个二谛,它所讲的内容都不完全相同,一层一层地由浅入深,往前递进。
今天我们讲到的是圆入别二谛,应该是相当于是四种二谛里面的第六种了,就是倒数第二种。圆入别二谛者。俗与别同,就说它的俗谛与别教的俗谛是一样的,是相同的。但是它的真谛跟别教的二谛的真谛就不一样。
真谛则异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把圆教的这个教理,引入到别教的教理里面去了,所以实际上就是把它本身这个别教的教理提高了、提升了。就像我们现在要引进那个国外先进水平,从八十年代一直说现在,现在还是要继续引进,引进这个水平就把你原有的这个基础水平能力给提高了,佛教也是一样的。
你用更高的这个佛教的教法,这个理论,引入到你原来可能相对比较低一级的这个教法里面,那整个教法它这个水平就提升了。打个比方,我们大家来这边学习也是一样的,你自己在学习,当然你可能也会有慢慢地进步,有收获。但是你如果找到更好的道场,一起大家共修,有法师给你们讲经,遇到好的师父,经常给你们开示讲经,那你整个水平就会提升得比较快。
别人,不是别人,不是我们平常引用的别人,是别教的人,别教这种根机的人,谓不空但理而已。欲显此理。须缘修方便。故言一切法趣不空。但是圆人呢,圆教的人就不一样了,圆人闻不空理。即知具一切佛法无有缺减。故言一切趣不空也,你看,这是什么意思呢?别教的理解的这个真谛,实际上是属于中道理性,我们说的中道佛性。但是它这个中道佛性呢,只是从理上去讲,它理中不具事,理中不包含事,所以说叫作但理。但是圆教的人这个理,它理中有事,所以它具一切佛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圆教的理能够具一切佛法,但是别教的理能不能具一切佛法呢?显而言之不具备,它理就是理,叫作但中理性,如果用个名词来描述的话,但就这个但,但是的但;中,中道的中;理性,我们平常所说的那个理性,实际上就是但中佛性,是一回事。但是我们平时叫但中理性,它就具一切佛法,不仅仅具一切佛法,而且能够具一切的世间法,所有的法都在这个中道佛性之中,在圆教人的这个中道佛性之中,它是包含一切法的。但是在别教的人,别,它是有区别的。它这个但中理性,为什么叫作但中?只是理,没有事,所以它叫作偏理,偏于这个中道理性,所以它不含一切法,所以说它一切趣不空也。
好,约此亦有随情等(云云),前面说的随情智,随智,也分这三种根机不同,所以说因为这三种不同的众生,虽然都可以属于别教,都属于别教的根机,但别教人的根机的这个层次也不一样啊。所以也分这三种,就是随情,随情智,随智,看你哪种程度。你根机越好越利,我就把这个道理跟你讲得更加透彻,你理解的也就更加圆满。如果你那些根机稍微略差一点,那可能我就点到为止,不能多说,说多无益,说多了弄得不好你还会产生误解。所以这里面实际上要把握,有时候也很不容易。当然了,你到了这里来,师父有啥就说啥,你听不听得懂,能不能消化,那是你自己个人的事,但是说也不是多大的问题。我想大家还都具备这个慧根的。
下面最后一个二谛,叫圆教二谛者。直说不思议二谛也。实际上这里圆教二谛,跟这个圆接别二谛,本身差别不是特别大。直说不思议二谛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这就是什么呢,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空、假、中三者合而为一,即空、即假、即中。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它虽然只讲真与俗,但是真与俗,它这个真谛实际上就相当于三谛之中的中谛,俗谛就包含三谛之中的真谛和俗谛,就把它简单,把它收缩了。略说叫二谛,实际上二谛跟三谛是一回事。
俗即是真。如如意珠。珠以譬真。用以譬俗。就像我们说的,如意珠就是摩尼宝珠,摩尼宝珠是所有一切宝珠里面最珍贵的,能够出生一切的宝贝。得到这个宝贝的话,其他宝贝都不用愁了。什么金银财宝啊、珍珠玛瑙啊,全部都可以。但是这个珠的本身这个本体,就比喻是这个真谛,这个真谛就是比喻这个珠的珠体,但是这个珠子,它是有用处的,它的用就比喻它的俗谛。
即珠是用。即用是珠。不二而二。分真俗耳,就什么意思呢?虽然本身真和俗是一个体,没有两个东西,但是现在为了大家方便去理解,它其中的这个不同的道理,把它方便给大家,分成两个谛。一个是真谛,一个是俗谛。如果用这个比喻,大家就明白,实际上有珠子,就必然有用处;有用处,肯定就不离珠。不然你这个用从哪里来?因为有这个珠,你才能有这个用。
所以说这个事情,就像我们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你是个人,你肯定就有你自己的用处;你有这些用处,表达你就是个人。你能说话,你能有感情交流,你能生产,能生活,这说明你有这些用处的话,这些用处、这些功能就表明你是个人。如果它只是个动物,它不能主动去生产,它不具备人的一些作用,所以说即用是珠,即珠是用。
实际上按我们说,还有一句话,就是即体即用,即用即体。这里面就是说,你有这个体性,你有这个本体,它自然就会有作用。那有这些相应的作用,表明你本身就有这些本体,你才可能具备这些作用。所以它相互之间都是完全合在一起的,不分家的。
好,约此亦有随情智等(云云),即使是在圆教人里面,也分三个不同的级别,也有随情,也有随情智,也有随智。
身子云。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即其义焉,你看,佛也是一样的,佛还得以种种不同的因缘。因为众生的听法的因缘不一样,因缘就代表什么呢?众生的根机,善根不一样。所以佛即使对圆教的人,也是分不同的这种说法。
像《法华经》,《法华经》又叫什么,三周说法。哪三周啊?大家有看过《法华经》的吗?第一个是法说周,第二是什么周啊?譬喻周,第三是因缘周,大家记住。
法说,就是说法,反过来就叫法说。这是上根机的人,就相当于身子,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他是根机最利的人啊,他是最当机的,他是具备圆教根机的人啊,直接给他说法,说这个法义,说这个法理,他就能明白,这是最上根的人。
次一等根机的人,光说理他还没完全懂,还得继续给他开示,给他用譬喻,就是现在用的譬喻,用摩尼珠来譬喻,啊,一譬喻,用这个简单的一个譬喻,浅显的一种说法,来表明后面一个比较深刻的道理。哦,一下就开窍,原来是这么回事。否则直接从理上去悟,他悟不了。这就属于第二种,第二种根机的。
还有第三种根机的人就更麻烦了,还得说因缘,还得给他说故事,就这个意思。讲讲过去曾经怎么样,现在曾经怎么样,必须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你才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最终才能明白这个道理。
就跟佛讲这些什么本生故事一样的,我过去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因为没有做这些事情,因为做了这些事情,会怎么怎么样。没做这些事情,没做好,会有种种后果;做好了,又具备种种功德,所以你们现在必须按照我这样做,你们老老实实按照这样做就行了,照着这样做,最终就能达到这个目的,进入涅槃,获得解脱,行了。
直接给你讲涅槃解脱没办法,你就按照实践去做,教给你具体做的方法,你就亦步亦趋,依葫芦画瓢,就完事了,以后能不能悟到这个法,那以后再说,行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这个悟性就会增长。
所以也是一样的,别看圆教人也是一样的,舍利弗是根机最好。目犍连那就差一点啊,目犍连就属于中等根机的人。还有比目犍连更差的,就下等人,都属于圆教的根机。所以他也有随情、随情智、随智这三种。随情那肯定最低的,随智是最高的,中间是随情智。
你看,所以这里说了,譬喻巧言说。这用譬喻,这是属于中等根机的人,知道吗。“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但是身子他一听,他就疑网断了,其他人还得巧言说。按道理圆教根机的人都是最利根的人,直接跟他说法,他就明白啦,还干嘛费这么多事?也得费点事,不一样啊。
下面就是问,问:真俗应相对。云何不同耶,真和俗之间是相对的。实际上这个相对的话,都是假的,方便的。真正的真俗是不相对的。打个比方,我们说的书本样的,书本有两面,实际上都是一本书。这个书本是一个体,但是你翻到正面,它有正面的第一页,翻到背面,有背面的最后一页。然后你说,拿着正面的第一页给你看,是书吗?是书。是这本书吗?还是这本书。反过来,翻到背面最后一页,你说是这本书吗?还是这本书。但是你看到的一个是第一页,一个看到的是倒数第一页。有什么不同吗?面上好像不同,里子都是一样的。
但为什么要现出不同的相来呢?没办法,众生根机不一样。不然都没必要第一页,也没最后一页了,估计有一页就够了,甚至一个字就够了,甚至叫什么无字天书,你都能看得懂。但你看不懂,没办法。那就来,第一页,最后一页,然后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很多页,慢慢看吧。就这么回事。
所以佛是没办法,如果大家都明白,根本都不用说二谛,说一谛就够了。你要是根机更好,一谛都不用说,说无谛你就明白了。所以越开越复杂,越开越复杂,人都是这样的,八万四千法门就这么出来的。本来有一法就具足了,但是一法你悟不了啊,你根机差得太远了,所以就相待、相对。
答。此应四句,比如说真俗之间它有什么不同呢?俗异真同。真异俗同。真俗异相对。真俗同相对,它就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的教。我们看看什么意思。三藏与通。真同而俗异,三藏教,就是藏通别圆里面的三藏教跟通教之间,它们的真谛是相同的,但是它们的俗谛是不一样的。
那么二入通呢?我们前面都讲过,三藏教是实有二谛;通教是什么,幻有二谛。实有,执著它是真实有的,实际上哪有什么真实有的东西,没有真实有的东西存在。所以到了通教这里,他根机更利了一些,他知道是幻有、假有。有吗?有,但是不常在。它有种虚假的暂时的一种现象,所以叫做假有二谛。不管是真谛和俗谛都是什么呢,方便说,都是方便说,大家记住啊。
二入通。真异而俗同。别真俗皆异而相对,二入通就是别接通,圆接通,就把别教接入通教以后,圆教接入通教以后,它又有两种二谛,前面都讲过,大家回去复习一下啊。它的真谛就不同了,但是俗谛却又相同。恰好跟前面这两个相反,前面是真同而俗异,现在是真异而俗同。
为什么真谛不一样呢?因为它已经不是通教的真谛了。别教接入通教之后,通教的真谛已经变成别教的真谛了。圆教接入通教之后呢?原来通教的真谛就变成什么了?圆教的真谛了,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因为真谛它是代表什么?最高的一种水平,俗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知道吗?真谛是叫做第一义谛,叫作胜义谛;俗谛是讲世间的种种差别相,没有差别的平等的法,就我们说的不二法门嘛,平等法它才是最高的。
然后再往下圆入别。俗同真异。圆。真俗不异而相对,就是别教的真谛和俗谛之间是有差别的,本身又是相对立的,有真无俗,有俗无真,但是它的真谛跟俗谛,和三藏教的真谛和俗谛的这个皆异,是不一样的。它的真谛实际上就相当于什么呢?中道理性,前面三藏教的真谛确实就是真谛理性,而且是偏真理性,它两者是相对的,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必须要灭了烦恼才能证得佛性,出了生死才能证得涅槃,灭烦恼才能得菩提,出生死才能证涅槃,这是别教,别教它这个真俗是对立的。
但是圆教入别之后就不一样了,俗同真异,就是它的真谛会更高了,知道吗,跟别教的真谛还不完全一样,“圆,真俗不异而相对”。所谓的相对实际上是一种假说,实际上到了圆教这里,真俗二谛没有差别,本身你说相对吗?只是个假名的相对,实际上它的所有的主体的内容完全都是一样的。
所以前面不是说,有一句话我们再回到前面啊,这句话很重要,什么呢?真即是俗,俗即是真,知道吗?打个比方就是立两个假名,老师就是先生,先生就是老师,然后就得看你自己愿意称呼哪个就完事,是吧,就说爸爸就是什么呢?父亲,父亲就是爸爸,你愿意叫爸爸还是叫父亲,都可以,真就是俗,一回事,就都是指同样的东西,只是有不同的两种说法。
所以到圆教这里就是这样子,有真正的相对吗?没有真正的相对。但是在圆教之前,其他的三教,它确实是有相对的。这种相对实际上就是什么?叫对待,叫相待法。只有到圆教这里才成了绝待,绝诸对待。不同而同,你看,这就说了,这句话就说,表面是不同,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一样的,完全相同。
若不相入。当分真俗。即相对(云云),如果真不能入俗,俗不能入真,那么真俗两个是截然分开的对立面,它是相对的,但实际上因为它真和俗是相即的,俗即是真,真即是俗,所以在圆教里面,实际上就没有这个相对的概念,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
众生大家都是有这相待法的,待因缘而成就,本身我们这个出生就是因缘法而成就的。你没有因缘的和合,哪里会有你。我们需要什么地、水、火、风,需要什么五蕴和合,依靠世间种种法的因素、元素,还有自己的业因,你业力牵引才来。还需要什么呢?种种缘分,需要父母之缘,需要世间法种种的缘分,你才能出生,不然你这个人能出生到世间来吗?待因缘而生,你要等待这些因缘都和合了、成熟了,你才能生,差一个条件,你还得等等。所以你的日子,比如某年某月某日,为什么不是前几天,为什么不是前几年呢?因缘没有成熟。成熟了,它自然就来了。为什么不是后几年呢?不行,你想拖后也不行,时间就限定在这里,所以我们都是相待法,等死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基本上这账跟我们都算得差不多了。虽然不是宿命论吧,大体的前世的话,它已经给你大概的预期了,你的预期寿命大概是多少。
但是预期并不是可能实际上就是真实的最终反映的这个结果,如果你这一生能够修福比较多,修福修慧,你的寿命会适当地延长,你生命的质量会更好;如果你是造罪、造业,那你的寿命可能会缩短,而且生活的质量会更差,你健康啊,包括你生活财富啊,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它就这样子的,大概是这样子。如果不变化,它就按照既定的这个方向在走,轨道在走,如果中间产生大的变化,那你这个好了,整个就不一样了。
好,下面七种二谛。广说如前。略说者。界内相即不相即。界外相即不相即。四种二谛也。别接通。界外相即不相即。四种二谛也。别接通。五也。圆接通。六也。圆接别。七也,大家能看得懂吗?这里,这是从另外一种方面进行一个小的归纳。七种二谛,上面都已经把它详细的一一广说了,每种二谛都给大家说得很清楚,现在再略说一下,简单再归纳一下,分为界内的和界外的。
界内有几种二谛啊?啊?问大家,它是相对而言啊,界内有哪几种啊?有没有人说说?界内有两种,相即和不相即。界外有几种呢?也是两种,这里不说得很清楚吗?四种二谛嘛,界内、界外加起来四种二谛,分为界内相即和界内不相即,界外相即和界外不相即。
那么好,界内不相即的,先不讲相即啊,先讲不相即的,是什么呢?先讲不相即的是什么?问大家,就是藏教二谛。三藏教二谛嘛,三藏教的二谛叫不相即,真是真,俗是俗,真俗是相对的。
但是通教的二谛就不一样了,通教二谛这个通它是相通的,通教别看表面上它好像还是排在第二位的,比较低的,但是实际上它能通前藏教,通后别圆,这个通教是最复杂的,也是变化最多的,它真谛和俗谛之间,它能相通,它能相即的。为什么它能相即的?比如我们说的这个析空观。一个是析空观,一个是体空观。三藏教是析空观,它必须把这色灭掉之后,把这法灭掉之后,才归于空。等于这个人都已经死了,才承认人是无常的,没有了,哪里找人去啊?人没有死之前,他还是说,还有一个人的假相呢,只有等到人死了之后,他觉得才是无常。
通教的人根器更利了,他知道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你有生的时候,就表明你必然有死的那一天,你刚生下来的时候,就表明你必然有死亡的那一天,因为你是缘生的,必然就会有缘灭,那么缘生缘灭的当下,这个整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表明是当体即空,你就没有这个体性。为什么呢?你当下就是五蕴和合的。五蕴和合,那你还有什么自我可言呢?你所谓的这身体都是由其他的这些物质给构成的,地水火风,色受想行识,哪个是你啊?你是地?你是水?你是火?你是风?你是色?你是受?你是想?你是行?你是识?都不是你。每一个单个提出来,都不是你。色是你?受是你?都不是。每两个、每三个、每四个,所有的组合在一起,也还不是你。真正的你,自性的我,有没有呢?找不到,所以佛教叫空。
如果你能找得到个自性的我,你还需要其他东西来成就你吗?就是因为自性我的一个缺失,所以你才用其他的法,暂时组合一个假的我,存在这个地方,那么它们为什么会组合呢?造的业呗。那是谁在造业呢?是啊,这分到这儿的话,这问题就很难说了。造业的主体到底是谁呢?佛教就有不同的说法了。有些说真心,有些说妄心,真心就说是真如,真如缘起;妄心就说什么?赖耶缘起,阿赖耶识,它立一个心识,这个妄心。
但实际上真心、妄心到哪里去找?有没有一个真心、妄心呢?实际上也是个假名。但是它冥冥之中,它自然有那么一种力量,你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就在后面造作这些业力。佛教叫不可说、不可思议,也是指的这个东西。实际上也就是我们佛性的本体,但实际上这个佛性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所以他在虚妄地做这些事情,他是迷惑的一种状态。这个迷惑的这个东西,我们必须要先加以转化之后,最终你才能成就,远离烦恼,远离生死。
所以这些东西不好讲的,不相即、相即,这是界内的,三界之内的。为什么叫三界内呢?它主要是破见思惑,藏教和通教都是破见思惑。见思惑是什么?断界内的生死。以前跟大家讲过,界内是叫什么生死啊?分段生死,它只能出界内生死。但是三界外,除了色界、无色界,除了欲界之外,三界外还有生死,叫变易生死,它变易生死没有破,变易生死留给谁去破呢?别教和圆教,你学了别教和圆教,到更高的一层,你才能破界外的变易生死。
但是界外又分两种,别教和圆教。别教是不相即,别教的二谛是不相即,圆教的二谛是相即,相即就是更高,这才是圆满。不相即还是不行,还差一些。这是四种二谛,就说藏教二谛是界内不相即,通教二谛是界内相即,别教二谛是界外不相即,圆教二谛是界外相即,这就是我们进行一个分类。
然后再往下,第五种二谛啊,叫作别接通二谛,别接通二谛是五,那么别接通二谛,它是相即?还是不相即呢?如果我们再引用前面的那个,它是界内的?还是界外的呢?这要问大家了,大家举手。看看,谁来说一下,不一定举手,随便说一句都行了。那么别接通二谛是属于界内还是界外的?属于相即还是不相即的?界外不相即,对了。
圆接通的话,通就变成圆,通就变成别了,别接通,别教的是属于界外不相即,前面已经说过了。那么圆接通呢?界外的相即,通就变成圆教了。那么后面,圆接别就更不用说了,别教也变成圆教,也是界外相即,这就是七种二谛,用相即和不相即,用界内、界外进行一个划分。
所以说我们说接的话,有点像接引一样的啊,某些地方也叫嫁接,但是叫嫁接的话,这种说法还不是特别的完整。比如说本身你这个树木,你这个品种不行,我们现在这个植物上不都有吗?农业上,直接引用嫁接技术,拿更好的优良品种,一嫁接,哎呀,就提高你原来的这个品质了;原来产量不行,原来这个果子不甜,一嫁接之后,哎呦,产量立即翻一番,果子也比原先要甜了,就这个。那就用好的东西去接原来稍微低一点、低一等的东西。当然你不会傻到说,拿个差的东西去接好的东西,把本来好的东西给弄坏了,那不叫接,是吧,也就这样。
比如我们说接引,也是这样子,啊,佛来接引众生,你不能说众生去接引佛吧?你具备这个资格吗?都是上一级的接引下面一级的,就像我们世间说,接见某某人,你说接见某某人,就说你的位置比他高,你才说接见他。如果你们两个人应该是差不多的话,应该叫会面、会晤。你说能接见,那就是属于你是上一级的。我是总理,你可能只是个部长,我接见你;我是主席,你是个总理,我接见你;如果大家都是主席,那会晤,你说是接见,那对人家不尊重了,不平等了。所以这里面它是包含这些意思。
佛教里面教义也是一样的,虽然说是理无差别,但是这个法相上,它还是有差别的。你悟得这个法,当然法就没有差别;你悟不了这个法,那还就是有差别。
下面我们再看,下面再继续,问。何不接三藏,你看,前面有别接通,圆接通,圆接别,就是别、通这二教都可以被上一级的这个教所接,但是为什么三藏教不能被接呢?没说什么别接三藏、通接三藏、圆接三藏,没有这个东西。
下面就回答了,答。三藏是界内不相即,这里说得很清楚吧?界内不相即,小乘取证根败之士。故不论接,就是三藏教的根机就确实还差了太多,想被接都接不了。打个比方说,你这个人啊,你念佛还没有成就,信愿不坚定,本来佛想接引你,但是你达不到标准,算了,你接不了啊。你要念到一定的程度了,自然而然,因熟果满,是吧,大功告成,佛自然就接引你。
三藏教是界内不相即,既然不相即,就不能被接,要么你是界内的相即,要么你是界外,界外就不管相即不相即都能被接。相即就不用接了,它就圆教了,它不相即的是别教。所以你是不能属于三藏,三藏是取证,取什么呢?取偏空涅槃。他破了见思惑,证了这么个偏真理性之后,他就享受这个,稍微一点点所谓的小小胜利的果实,他不愿出来。哎呦,太好了,太舒服了,哪有再好的地方,我不去了。他就有执著的心,知道吗。
哎呦,这个师父最好,我就永远跟着他,再好的地方我都不去听,再好的法我不听,再好的什么大德,我也不去亲近了。这个方式就不太对了,知道吗。如果你刚开始入门,你啥都不懂,你长期依止一位师父学,可以。但是这位师父所教授的东西你都已经学到手了,你完全都已经掌握了,你还怀着这么一种心情,然后再高的我也不学了,我学够了,不想再进步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这些事情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时而异。
没有学的时候,你就老老实实跟着一位师父学,把他的学得差不多了,我估计师父一般有这种心量,他就会说,你赶紧到外面参学去吧,我能够教的都教得差不多了。经典里面太多那种东西了,《华严经》也是,五十三参,不会哪个菩萨留着善财童子,你别走啊,到了第二参、第三参,你别走啊,你就一直留在我这,做我徒弟,你别到其他地方去参了,我这里就够了!绝对不会说这样的话。而善财童子也不会这么傻,师父,我就一辈子都跟着你了,我哪都不去了!不行,一站一站地走,一直到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代表五十三个位次,最后成就圆满佛果。
在小乘就没办取证啊,它得小为足,得到个小果,就像我们说的小富即安,没什么大的心量,最终也成不了大事。什么时候他能回小向大,发大菩提心,他就行了。叫根败,他的根已经败了,他这个种子不行,知道吗,不是优良品种。还得重新以后,经过发大心之后,把这个种子啊要改良,什么时候能回小向大,他就不是属于三藏教的根机了,属于通教以上的,叫做摩诃衍。什么叫摩诃衍啊?大乘佛法,大乘。他是属于小乘,所以小乘人没办法接,像这种定性的声闻,执著心太强的人,接不了。
就像我们世间的人,很多人也被接不了。别说接入这个上面的这什么大乘,就接个佛法都入不了门,有些人他就是,干吗要信啊,迷信,乱说,胡说八道!他是对抗的,他是心中对你非常排斥的,他也没有了解,他对你甚至是一无所知,他直接就给你下个定论。他这些定论都是依照世间其他一些间接而来的,获得这么一种观点。他没有直接去了解、直接去体会这些东西,所以他想接一时半会接不过来。什么时候他善根具足到一定的时候,他才可能被接。福德不够、因缘不够、善根福德因缘不够,所以你得慢慢给他熏啊,熏修啊。
直接跟他讲佛法,他听不进去,那好,只能用,从其他世间法,叫什么,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让他在世间法上先服你再说,你生活得比他好,你看,你不是爱美嘛,我比你更美;你不是能说,我比你更能说;你会享受生活,我比你更享受。哎呦,向你取经、学习,你是我生活的导师。后来慢慢再引入,光生活不行,还得向生命去追求真理,然后再把他引入佛教,人家就愿意听了。你哪方面都让他服气,是不是。你佛法,他体会不出来,太好的东西,他没法理解,但是普通的东西、世间的东西,他能理解到啊,这是他能接受的、能认识的一个范围,先用这个东西去摄受他,然后慢慢再接引到佛教里面来,就一步一步。
所以前面讲的这个随情啊、随情智啊、随智,就是这样子的。随智的人一点就透,不要太啰嗦,一两句话,直接说佛法,完事了,明白了,悟得道理了。随情智的人就慢慢来,还得有个过程,你说他聪明吧,有点聪明,你说他智慧高嘛,他智慧也不是多么高,所以由情而入智。随情的人呢,你跟他讲智现在根本边都摸不着,算了吧,还是随情吧。就是世间的这种情性、情执,他对于这些事情是比较迷的,迷得比较重的,他对理,他是不明的,所以他没有更高的这种要求,就说他,我们说拨云见月,他这个云太厚啦,你让他见月,他见不着,且得洗呢。这个衣服脏了,且得洗,什么时候把它洗得差不多了,这件衣服才可能成为一个作品。
打个比方,这个杯子,你要盛甘露之水,那杯子里面的污垢太厚啦,不能直接去盛,必须把杯子先洗干净,而且反复地洗,这是垢重之人,这叫随情。随情智,说明虽然有点垢,但是垢不太深,洗洗,杯子就干净,立即就接水了。最好的是随智啊,杯子本来就是干净的,随时接甘露就完事了,那不就是快嘛。
余六是摩诃衍门,就是通教以上的都是属于摩诃衍门,其他的六种二谛,除了三藏教的二谛是属于小乘,其他的六种二谛,从通教二谛以上,全部都是属于大乘的法门。若欲前进。亦可得去。是故被接,余六,当然最后一个不用说了,最后一个只是等着去接别人的,其中的这五个都是等着被接的,都是相通的。
好,我们再看,问。若不接。亦不会,下面说,答。接义非会义。未会之前。不论被接,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接和这个会,这个《法华经》不是什么会三归一嘛,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嘛。这个接和这个会之间有什么不同吗?接和会之间还不完全相同。这说接义跟会义是不一样的,没有会之前,就不论被接,这什么意思呢?没有说《法华经》之前,就不论被接。
实际上说《法华经》的话,它是接引这些通教的、别教的这个根机,最终进入圆教。我们说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但是它这个会三归一这个三的话,它跟这个三藏教还不太一样,它也有声闻、缘觉、菩萨,但是它这个声闻跟三藏教的声闻不太一样,它是已经回小向大了。三藏教这个声闻前面为什么不能被接呢?他是属于定性声闻,他一时半会还没有成熟这个根机,所以它接不了。
但是它如果是已经被会了,已经自然而然给你显示这个真实的道理的话,实际上你这个时候自然就已经被接了。之前的话是不是有接引的话,实际上这个地方,我们还值得讨论、值得商讨。就说没有在法华开会之前,当然不是我们那个开会了啊,它那个开会的话,是真的让大家整个思想都统一,达到佛的这种境界,最高的境界。前面实际上在般若时、方等时、还有那个鹿苑时不用说了,实际上是两个时,一个是方等、一个是般若,实际上这里已经开始有接了。
打个比方说,方等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让这个小乘的人回小向大,他说你们光学这个小乘法不行啊,焦芽败种啊。所以佛经常呵斥这些二乘之人,说方等大法,就是摩诃衍,大乘法门,你们应该是慢慢地发大乘的心、发菩提心,实际上这个时候就已经叫通接藏。但是藏实际上是接不了的,实际上它们属于通教,可以被别、圆所接。因为方等的话是四教并谈,实际上已经有“别接通”、“圆接通”,也有“圆接别”了。
到般若这里就更不一样了,般若是纯粹说大乘的佛法,它也有接,但是它这个接的话,直到最后的话,它不太究竟,真正最究竟的还是《法华经》,这个究竟。虽然它们也有圆教,但是它们那个圆教跟法华的圆教还不完全一样。法华的圆教的话是什么呢?是含一切法,前面藏、通、别全部都能融入到圆教。而前面的没有法华开会之前,三藏是三藏、别教是别教、通教是通教,它被接的话,它说明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所以这里面就是一个距离,就是我们说的,佛教讲相即或者不相即。你相即的话,直接就可以会入,会了之后就没有差别;如果你之间不相即的话,那就要接、被接,就这两者本身是不同的东西,它才需要被接,即使接了之后呢,也是说你从这个变成了那个,而并不是表达这两个东西,原有的这两个东西完全是一致的。但是会了之后就不一样了,就是我们说百川汇海,自然就变成大海了,你就变成大海的一部分了,你原来的这个江河之名已经就不复存在了。但是接还不一样,即使两个是嫁接嫁接,虽然你引用它一些优良的品种,但是你过去的一些不好的东西还是有残存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所以一个是什么呢?有点嫁接呢就是,比如说在原有的产品上,部分地换一些好的零件,但是整体没有改造,被接就是这样子的。那么“会”呢?那就脱胎换骨,整体完全都已经升级了。打个比方,我们原来国产的汽车发动机也不行,其他零件还马马虎虎可靠,那我们现在呢,为了提升它的智能,改装一下,换个进口的发动机。那它一下马力就足了,效能也高了,质量还好了,也不容易坏,但是它其他的零件没有换啊,还是属于国产货。那么现在会就不一样了,直接把所有的东西全部都是进口的,就是点石成金了,石头都变成金子了。你这个接的话,把这个石头切去一块,这个地方不太好,弄个好的石头、弄个其他的金子补上,那你整体还不是全部的金子,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啊。
下面三。判粗妙者,既然讲到《妙法莲华经》老等着说,什么是粗,什么是妙。这七种二谛,它也有粗有妙。
实有二谛。半字法门。引钝根人蠲除戏论之粪。二谛义不成。此法为粗,就是实有二谛,是指三藏教的实有二谛,属于半字法门,不圆满,所以叫做半字,它只说小乘的,主要是说小乘的法门,它是接引钝根人。
蠲除戏论之粪,戏论,什么是叫戏论?说的话都不是真实的,都是假的,都属于方便的话,但是这方便的话还不得不说,为什么呢?他根机不行啊,只能和他说些这些东西,就跟小孩子玩游戏,哄着他,你跟他说太多的太深奥的道理,他听不懂,这个根机的人就跟这个应该是一样的。
戏论之粪,这为什么叫做粪呢?他只能做些比较低下的工作,太高级的工作他做不了,这个是穷子喻里面的,刚开始进来能够被这个长者收留,他都已经感到非常的高兴了,已经非常的激动了,甚至还有点害怕,他其他活也干不了,就打扫卫生吧,天天除粪去呗,慢慢学,慢慢学,各种本事都学会了,然后以后再让他去干更高的职务,去当管家去,以后再告诉他,你是我的儿子,现在家业我可以托付给你,一步一步地来。
二谛义不成,说是说有二谛,实际上真正的,它有真谛没有?它这个真谛不完整,它实际上只说到了什么,俗谛。虽然有二谛之名,没有二谛之实,因为他执著有个实有,真实有,执著于真实有的话,它所谓的这个真谛就不是真正的真谛,真正的真谛是什么?真也,空也,既然是空,哪还什么实有的,大家明白吗?
佛教讲空的话,就是去除对于实有的一种执著,打个比方,我们说在世间的时候,我们执著于世间法是真实的,哎呀,人生不就是为了财色名食嘛,要争点名利,要有地位,要有财富,要有影响力,他执著这些东西是真实的,他就追逐这些东西去了。好,到了后来学习佛法了,世间的东西不要了,这些东西都是假的,那什么是真实的?佛法是真实的,它是宝贝,它是永恒的,它会永远不变,然后你把这个当做真实的,实际上你的认识还是不够。
佛法就告诉你,世间的东西都是假的、虚幻的,然后用佛法的东西来替代它,但并不是让你认为这个被替代的佛法也是真实的,它没有永恒,你放下就行,放下这个状态,就是我佛法所要开示你的,并不是说你确实要执著,这个就是最好的,这是最高的武器,这是最高的标准,这是最好的真理,它无往而不利——不能这样子。一旦起了执著的话,那佛法本身就变成世间法。你不能拿这个东西去抵触那个东西,去贬低那个东西,暂时运用可以,但最终你这种想法得放下。
就像我们说有些人,你看,我挺好的,挺高大上的,世间的人真愚痴,业障真深重,像我们,你看,天天修行,福慧双修,我们以后不得了啊。他就执著这些东西,你说这是真学佛的人吗?口口(声声)就谈玄说妙,然后看别人是什么都不顺眼,实际上不知道自己本身又落入跟世俗一样的想法,你无非是获得个相对比较好的东西,你五十步笑百步,就不行。你千万不能笑,走五十步不错,是件好事,但不要自我执著,不要去笑那些一百步的人,比你落后的人,明白吗。因为你学的,你还是刚刚在路上,你离最终的成就还差得远,真正有成就的人从来不会去标榜这些东西,不会挂在口上。
所以他真正的真谛,他没有理解到,他还是有执著心,世间法我没什么成就,觉得很那个,有些人很懊恼,很不得志,终于你看我学佛,你看,我皈依时间长,我拜的师父是高僧大德,下面我好多的这些都是师弟,都是我的后学,都比我晚,他以这个引以为傲了。你看我读的经,你看我一天读多少经,读了多少年了,我皈依二十几年了,你们刚皈依,跟着我好好学吧,差得远了。他以这个作为他自己的资本,就跟世间人夸耀自己的财富是一样的,这就不对了,这就叫做实有,认假当真。
如果你把佛教进行执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大家明白吗?以前不是反反复复给大家讲过《金刚经》吗?真正的佛法都应该要放下,何况是世间的法呢?那我们很多人学了佛法就放不下了。这个舍不是说你不要去学,知道吗。是拿起来之后,再放下,有些人说舍掉,那就佛法也不要学了,啥都不要学了,这也傻,脑子不好使,你还都没学会,你说要舍,你舍啥?你有舍是因为你具有这些财富你才能舍,你还没有,你取都没有,哪还谈舍呢?
所以说诸恶莫作,这是叫做舍,因为你过去老做恶,做的恶太多,要舍恶,但众善要奉行,但你做的事情太少了,没有取善,善法不做,所以你要诸善奉行。等到了诸善奉行,善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善法的执著也得舍掉,并不是说不做善法,但是做善法这个心不要自我执著,不要取相了,要达到更高的程度,叫自净其意。不要天天说,我做了什么善事,明天又要准备去做什么善事,怎么怎么着,很高兴,很骄傲,很自豪,是吧,那没意思。那你这种快乐还是很有限的,还是没有真正达到佛法的那种标准。
此法为粗,所以三藏教就这样,它是有执著之心的。
好,如幻二谛,属于通教的二谛,属于满字法门,为什么叫满字法门,它已经通向大乘,大乘法才是满字,小乘的佛法都是半字法。如幻,它就知道,这个东西不是真实有的,也是如幻如梦,就像《金刚经》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么好,一切有为法,那我们就在想,那佛教是有为法吗?还是无为法?问大家,无为法,有为法是如梦幻泡影,那么无为法就不应该是梦幻泡影了吗?是不是?那为什么还叫如幻二谛呢?没有有为,就没有无为,无为是相对有为而讲,能够说出来的所谓的无为法,也是属于有为法的另外一个延伸而已,真正的无为法的最高境界是无法表达的,知道吗?
所以我们现在所学的佛法都是属于有为法,它是用文字、语言,用种种信息符号,给我们传达过来的,这些东西只能是说间接去表达佛法的真理,但是这个真理你一时半会是接触不到的,你要通过反复地学习训练修行之后,最终才能悟到背后那个所指向的无为法。我们现在标签一个无为法,只是一个语言符号而已,所以这些东西实际上严格来讲还是属于有为法。
为什么呢?它是有所造作的。谁在说法呢?佛说的。说的什么?用文字语言说,通过声音,通过文字,通过图像。谁在学啊?你在学。真正的无为,无所说,无所学,无所有相,但是那个东西你能不能悟得了?悟不了啊。所以才通过这些因缘的手段,有所造作的手段,你一步一步往上去悟入,由浅入深,这才行。
所以说它就认识到,原来佛所说的真俗二谛,也是如幻如梦的。真正的真实的二谛不是用文字语言能够说明的,它就不执著于当下的这个真俗,它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既能明白,但是又能放下,拿得起,放得下,这就是通教,这就了不起。我虽然是个品德高尚的人,但我不自我宣传,不自我标榜,不张扬,我就跟普通人完全一样,但是我该做的事情,我都去做,该做得好都去做,该修行都去修行。不动声色,不声张造势,就这样的。不像有些人牛气哄哄的,排场特别大,某某大师来了,随礼多少迎接,或怎么样地自我宣传,那就不对了。但这是作个比喻,不是说具体事实有这事。
为教利根,诸法实相,三人共得,比前为妙。这什么呢?为教利根,相对于三藏教的钝根它是利根。诸法实相,通教已经开始教大家诸法实相,虽然它还说二谛,但是它这个二谛之中的真谛已经跟诸法实相之间是相同的。为什么叫做通教,它能通后别圆,知道吗?它这个力量还是很大的,潜力太大,潜力巨大。三人共得,哪三人呢?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人,都是可以得到,诸法实相的。所以他学这个如幻二谛就比前面更加地微妙。
同见但空,方后则粗。但是通教本教之人还是只见到这个空性,没有见到中道佛性,所以比后面的别教圆教呢又还差一些,比他们又显得更粗。较前为妙,较后为粗,比较前面的三藏教它是妙,比较后面的别圆教它又是粗。
当然,以别入通,后面又说了,以别接入通教之后,能见不空,不仅仅见空,而且能够见到不空,知道空,说空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已经生不空的意了,空中自有不空之意,是则为妙。但是这个妙呢还不是最绝的妙,不是绝待妙,还是相待妙。
教谭理不融。是故为粗,教,就是别教的谭理,谭实际上应该是言谈那个谈,这个当然这个字也可以代替了,通假字。它别教谈这个中道理性,但是不够圆融,所以,是故还是粗,。但是以圆入通为妙。妙不异后,以圆接入通教之后呢,它叫作妙。这个妙不异后,不异哪个后啊?不异圆教之妙,不异于圆教。前面的别教接了这个通教,虽然也称为妙,但是妙异于后,别教的妙跟圆教的妙还是不一样的,它理没有圆融,中教之理没有圆融。所以说带通方便,是故为粗。虽然已经被接入了,但还有通教的方便,所以相对于后面的圆教的话,即使被接它还是粗。
好,再往下别教的二谛。别二谛不带通方便,是故为妙。它比通教,比三藏教当然它就显得更加得微妙,但是教谭理不融,跟前面一样的,它谭理不融,虽然也谈到了中道之理,但是它中道之理不圆融,所以它相对于说还是属于粗教,相对于后面的圆教来说别教又是粗。
最后,圆入别。理融为妙。带别方便为粗,本来是别教的理不融,因为圆教之理接入之后呢,它理也变得已经很圆融了,已经融通,已经圆满。就跟我这个法名一样的,音是一样的,字不一样,融通入妙嘛,融通了它才能入妙。原来大家都认为大家都是有差别的,你是你,我是我,众生是众生,凡夫是凡夫,圣人是圣人,声闻是声闻,缘觉是缘觉,后来发现一改造之后,一跟他谈甚深佛法之后,大家都变成佛了,都成佛了。这个时候不就融通,全部进入最终微妙之法了。
我们每天都在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真正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告诉大家最终都要成佛,都是最终融入到佛法之中,融入到这个佛之中,佛性之中。那你前面的所有的差别都不存在,不管你过去是从哪来的,不管你是人是天,甚至是畜生道,只要你有这个因缘,最终都能成就佛道。成佛之后就没有前面的还是什么众生呢,你是男的你是女的,你是张三你是李四,都没有了,就百川入海无复江河之名。但是呢虽然融通已经入妙了,理融入妙了,但带别方便,还有别教的方便,所以叫作粗。你看虽然接了也不是完全被接,那个接的话也只是一部分,它具备圆教的一部分的这个优良的品质,但你原来的东西还有些残余。
所以真正的妙是什么呢,唯圆二谛,唯有圆教的二谛,不思议二谛,正直无上道,是故为妙。既正且直,正则不偏,直则不曲。不偏的话说明它理是圆满的,不像你们只说一部分,或者说一半,或者说一大半,没有,百分之百全部给你说出来。直就不曲不弯弯曲曲的,没有方便了,前面还给你弄点什么方便法门的,都是什么声东击西地来点什么东西,没有,直接就跟你说,一杆子就插到底,给出最直的路,没必要拐弯抹角的。前面不拐弯抹角还不行,因为你前面通不过,你没这个本事,现在直接通过了,完事儿了,所以真正圆教的二谛才是最高的,才是真正的妙。
那我们这里归纳一下就可以知道了。三藏教是唯粗无妙,中间的五种二谛是什么呢?既粗且妙,相对前面三藏教的或相对它之前的它是妙,相对后来说它又是粗。到最后的第七种圆教的二谛唯妙无粗,只有妙没有粗,就这样。就我们说中间的话就比较复杂一点,前后都比较好说。打个比方这七个人,七个人里面你就是最矮的,你就是矮个子完事儿。中间这五个人呢,就看了,他们是高矮顺序不一样,最高的一个他只有高没有矮,但中间呢又高又矮,相对前面这矮的人他是高,相对后面的人他又是矮,就这么回事儿,说他到底是高还是矮呢,没办法用一种话说清楚。
但最终相对最高标准来说,它们通通前面六种二谛都是粗,只有圆教的二谛才是完全真正的圆满的妙。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这是我们说的直接一点,用最高的标准,前面说的稍微通融一点的话,那其中的这五种二谛掐头去尾,其中五种二谛它还具有妙的一部分的道理,但它不完整。
好,这都是说的这些理论的东西,大家听明白了没有,能不能听明白要费点劲。但是这些东西我告诉大家,实际还是有反反复复在说这些东西粗呀妙呀,什么二谛呀四谛呀,实际上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对于佛法的一种归纳,实际上都属于天台判教的一种方式方法,拿这些东西的话你都可以在我们现实之中,包括所有的佛法之中,你可以很好地去思维观察。就是真正的佛法它最高境界是到哪种境界,其中的又是哪些境界,你要分得清楚,不然话你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之后你就产生错误的认识和观念。你才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能纠结,都不能执著,一旦执著的话成问题,你别说其他不能执著,即使是圆教的,你也不能执著。当然真是圆教根机的人他自己是肯定不会执著,就是说的我们这些人,本身不是圆教的根机。但是我们现在要学《妙法莲华经》,要给你讲圆教。我们实际上可能都是别教也都算不上,你算个通教这个人已经很了不得了。
但是根机有限,你要学这么好的教,你就会产生执著,所以为了避免大家产生这么一种执著的话,所以为什么我经常反复给大家讲这些事情呢,你随学随时要放下,以放下的心态、好的心态又去学习,我们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住相布施,虽然不住于相,但是还得布施呀,你布施的时候又不能取相,所以你自己慢慢去琢磨去体会吧。就在这么一种状态之中去锻炼自己的心智,去体会这种佛法的一种甚深的味道,这才能真正地不会走错路,否则的话你容易走错路,包括咱们念佛法门也是一样的。
中间休息一下吧,不说这么多了,不然回来错过了。休息五分钟,回头我们再来。
好,大家慢慢坐下来,我们继续接下来看。次约随情智判粗妙者,且约三藏,先从三藏教来判,三藏教这个二谛,初闻随情二谛,执实语为虚语,起语见故,生死浩然,无佛法气分。不是说有三种:随情二谛、随情智二谛、随智二谛,以这三种不同的类型来进行划分,来判断什么是粗,什么是妙。
首先看三藏,三藏首先是属于随情,是最低一级的,随情二谛,它会执著于实语为虚。事实上说,一切法都是方便法,即使是佛法也是一样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能够用语言来表达的佛法都是方便法,没有完全是真实的,所以一切皆是戏论,一切文字语言皆是戏论,都是虚语。但是随情的人没办法,他会执著,把佛法,一种方便法当做是真实法,他会执著这是真实的。起语见,他会执著当下这些佛法,比如说这是佛言祖语,这些东西就是最高指示,这是最好的佛法、最好的真理,他会起这个东西,把这个佛法又贴上标签,把这个东西自我标榜,他会执著这些东西,那就麻烦了。所以生死浩然,无佛法气分。没有真正地明白真实的佛法,事实上把佛法就当做世间法了,因为他有这种执著心,执著心就有生灭,就有烦恼,就有生灭。所以佛法在这里的话,本来是真实的东西都变成假的东西了。他生死还会延续,他没办法了生死。
但是再往下。若能勤修念处,发四善根。是时随情二谛,皆名为俗。发得无漏,所照二谛,皆名为真。如果再往上进一步,能够勤修四念处。四念处以前跟大家说过,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修这四念,观四种境界,观四种法,事实上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知道什么东西都不是真实的,把这些东西给放下,发四种善根,这时随情二谛就进行转变了,皆名为俗。以前的认为的二谛事实上都是俗,都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发得无漏,所照二谛,皆名为真。最终所开发出来的无漏的这种二谛、这种智慧它才是真正的。但是这种智慧、这种谛是没办法用真实语言去表达的。
然后,从四果人,以无漏智,你看,无漏的智慧,所照真、俗,皆名随智二谛。四果人,哪四果呢?声闻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都能开始得到无漏的智慧了,能够破见惑,或者能够破思惑,这时候他能够用智慧所照见的真俗二谛,才是叫做随智二谛。那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做随情,什么叫作随智。刚才有一个问题,我们就一并解答了。你没有智慧之前都叫随情,明白吗?你要获得真实的相应的智慧,用智慧再去照了二谛,观察二谛,你才叫作随智。你没有开发真实智慧,我们都是用妄想心,用意识心,我们现在都是妄心在起作用,他再怎么去理解这个智慧,理解这个二谛,都叫随情。那从随情到随智的这个过程之中,慢慢接近随智二谛就叫随情智二谛。如果你的根机太差了,说实话你一时半会儿没办法被开发,很难一下转变。你这个人已经具备,修到一定的程度了,由情慢慢地接近于智了,就叫随情智二谛。
比如我们都属于外凡位,你这外凡位离得太远了,凡夫位、外凡位叫五善根,你先修吧,修五种善根。哪五种善根?我们经常说的是五停心观,就以三藏教打个比方,哪五停心啊?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心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你先好好积攒资粮吧,积攒资粮什么时候这个福慧资粮慢慢增长了,然后就修这个四念处,这里说修四念处,就是随情智二谛,转为内凡位。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把这四念处观修得差不多了,你就慢慢能够发无漏真智,无漏的智慧。以无漏的智慧再去照了这二谛,才叫随智二谛。你有真实的智慧就不用现在这个妄想心去思维,你有智慧之眼,以法眼、以慧眼重新再去观察,那完全境界不一样了。所以这是以后的,大家必须要证得当教的智慧,要证真之后你再去照这个二谛,再去理解这个二谛就完全不一样。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都是按图索骥,拍个图片拍个视频一看,噢,那个旅游的地方,美国多漂亮,那个瀑布多漂亮,你看的是假的。什么时候等你亲自飞到美国去了,亲自一看,啊,原来是这么回事,不一样。一个是随情,一个是随智。我们讲西方极乐世界多好啊,黄金为地,七宝所成,亭台楼阁,种种依正庄严,给你画个相也就这个相而已。什么时候等你往到生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你自己去感受去吧,还用在这里跟你说吗?跟你说都是随情说,你能理解的有七宝池,有楼阁,跟我们这建筑也差不多啊,等你什么时候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看,哎呦怎么跟我说的不一样啊,跟我原来在娑婆世界听的经文所说的不一样,只会比你想不到的更微妙、更庄严。你不会想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说谎话,不是这样。你没办法,你那时候接受能力就是那么差,就这么多了,跟你讲多了没用,你理解不了。
打个比方,你不是学科学的,你不是理工出身,给你讲这些原理听不懂,你就会用就完事了,升个级,简单好操作的产品,你会用就完事了,还给你讲原理,头都大了,你重新再去学吧,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随情则粗,你那个眼睛,肉眼凡胎你能看得多清楚啊,看不明白。能够看明白一点点,朦朦胧胧那就算你还有一点慧根,什么时候有智慧了,你才能一览无余,妙到毫点,什么东西都是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
随情则粗。随智则妙。譬如转乳,始得成酪。既成酪已,心相体信,乳是生的,它是原料,是原产品,什么时候开始加工成为酪了,升级了,明白吗?就从随情到随智了,就这个意思,比喻。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开始让你去除粪,你很自卑,你做的是最低贱最下贱的工作,收入也很低,我能力也很差,他有什么自信心?慢慢培养慢慢培养,不仅仅会做一些简单体力活动,让他学习文化,能算账,能理财,能管家,能做种种家务事,所有的事情都做了,他自己就信心增长了,善根增长,给他讲佛法他才能听得进去,才能听得明白,所以叫入出无难。又可以进去,又可以出得来。什么入出啊?入生死也不怕。出,出生死就得涅槃。就达到像菩萨的境界了,知道吗?前面想自己了生死都很难,前面是说出了生死就不用再回来了。小乘人、二乘人出了之后还敢生死?哎呀,生死太苦了,茫茫苦海不愿意去了,我原来就在这受苦无穷,怎么还愿意去呢?去了之后还害怕。但菩萨不一样,“入出无难”,所以即得随情、情智、智等,这就不一样。
说通、别入通、圆入通,令其耻小慕大。自悲败种,渴仰上乘。把别教和圆教接入通教之后,通教的人才会“耻小慕大”。因为通教本身来说,他只证得真谛理性,他还是偏于小乘的多一点。虽然他也有大乘,但是大乘还不够具备。所以用别教和圆教来帮助他,来提高他的这种境界。他就自己觉得,哎呀原来确实我的根机还太差了,根机太不够了,我得向上发奋图强去努力呀,“渴仰上乘”。
是时如转酪为生酥,把这个酪转为生酥。又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境界。心渐通泰,即为随情、情智、智等,就是通教里面也有随情、随情智和随智二谛,一步一步地来。
再往上,说别、圆入别说别教二谛和圆入别二谛,明不共般若。为什么叫做“不共般若”呢?般若有两种:一个叫共般若,一个叫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与二乘人共的,叫做共般若。不共般若是不与二乘人共的,完全纯粹是给菩萨根机的人所说的,二乘人都听不懂,二乘人都没有份。共般若呢,三乘人一起听没问题,声闻、缘觉在场听也可以。他实际上相对这个般若说得不是这么甚深的道理,比较普通的道理,大家都能接受。你说得太深了没办法,二乘人已经听不懂了,这叫不共般若。只有菩萨根机的人,才能领悟得到。
命领家业,金银珍宝,出入取与,这开始管家了。以后管家的话,就是当家了。先是做管家,以后他就是主人了,就离主人只差一步了。出入取与,皆使令知。既知是已,即如转生酥为熟酥。就已经开始接近于熟酥,离最后的醍醐味只差一步。
所以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随情、情智、智等。诸佛说法说到最后的时候,开始说他是慢慢地接引众生,接引初机。到了后面大家初机慢慢都已经调熟,佛进行调理之后,慢慢成熟之后,就开始说真实法了。前面说的都是方便法门。所以说,这个时候是说什么呢?说圆二谛。最终说的是圆教二谛。这是佛的最高的真理,佛教的最高的理论。
这就是如转熟酥为醍醐,醍醐是最妙之味。没有比它最妙的,没有再高的了,最后就成佛。佛后还有什么?叫无上士。他是最高无上的,他上面就没有更高的位次。已经到极点了。这是简单的说。实际上我们这里理解呢,实际上随情是相对于粗,随情智又相对于更妙一点,只有真正的随智二谛呢,才是真正的妙。简单就说这个道理。
所以大家得好好修啊,如果没有真正的智慧的话,说不上真正的妙。我们现在都是粗人,粗中之粗。知道吗?我们连三藏教的妙我们都没有得到。虽然已经闻到了圆教的理,但是我们修行的程度,还不如三藏教的这些贤位的人,还别说果位的人。甚至比三藏教,甚至有些外凡位的人你都还差一点点。没有修啊,是吧?多贪,该贪的还贪啊。还什么不净观,视钱财如粪土,视我们这个身躯像臭皮囊一样的。你太看得起自己了,天天收拾打扮得,保养,特别的注重,多活一天多好,是不是?生点病你就难受。所以说真正修行人的话,这些东西的话,不是说不注意,即使来了也是一样的。苦就是甜,你要有这种功夫,那这个人才差不多。最终也不是甜,你一执著甜还是有问题。随它苦、随它甜嘛,无所谓的嘛。苦、甜都是一样的,这个人才是境界,没有二边,二边都不执著。你想把苦当作甜,说明你还是不喜欢苦,还是喜欢甜。
所以刚才说到这个地方,又说到极乐世界,叫欣求极乐、厌离娑婆。为什么祖师要说这些东西呢?都是对我们这些最下根机的人说的,因为你喜欢、舍不得娑婆。你不想去求生极乐,你也不知道有个极乐世界可以求,是吧。所以要你认识到娑婆的苦,要认识到极乐的乐。有所舍、有所取。它实际上就是实有嘛,这苦是真实的,你赶紧得远离。那个快乐是真实的,你赶紧去求取。这属于实有二谛吧,这属于三藏教,但是你现在把三藏教的学会就不容易了。
有些人还不愿意呢,赶紧在这里还是多活几天吧,多挣点钱吧,真要到哪一天突然说,哎哟,这么快就接我去往生,不愿意去,晚几天吧,舍不得,还等,且等呢。真的还到死的时候,要往生的时候害怕了,平时嘴上说得挺好的,但是心里不是这么想。他没有去经过修行锻炼,这些烦恼没有降伏,有恐惧心、有畏惧心。
再往上,才知道是幻有的,生死如梦幻,涅槃也是梦幻。但即使是这两种梦幻,在梦幻之中去做取舍的话,我宁愿要涅槃,也不要生死。为什么呢?涅槃会给我们相对的安隐、快乐。而生死呢只有痛苦,只有无穷无尽的烦恼,这是幻有。从幻有再理解,无论是真谛和俗谛,无论是生死和涅槃,本来就是不二的,这就是中谛。实际上这是真正的真谛,这就到了别教和圆教了,别教和圆教的二谛了,你才是真正地明白佛法了。
有取舍吗?表面上有取舍,但是真实是没有取舍的。有差别吗?表面上好像有差别,实际上真实我内心真的是没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但是事上呢,可能暂时还会有点差别。因为我还没有修到那种程度,等修到一定程度,到了圆教的话,事上的差别都没了。
随事就是理,处处皆是理,处处皆是佛。那我们说呢,处处皆是华藏界,个中无处不毗卢。你生活在娑婆世界就跟生活在极乐世界是一样的,因为你已经证到那种境界。别人感受的是什么呢?山河大地,你感受的就是黄金为地。不一样的,那是圆教。当然那种我们达不到。我们现在所谈的就是凡圣同居土。你赶紧还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你能往生就不错了。先达到第一种境界,再辅以发菩提心就行了。虽然表面上是属于三藏教的二谛,但实际上已经超出它这个境界了。已经跟通教的接上了,你有菩提心,你有大乘心,以后成佛必然的。你能够被接了,知道吗?不然的话后面被接,一时接不了麻烦了。
所以这里我们再看啊。是则六种二谛调熟众生。前面的六种二谛,除了第七种之外,都是属于调熟众生的一种方便。虽成四味,是故为粗,哪四味呀?乳味、酪味、生酥、熟酥味,它都属于粗。只有最后的一味叫醍醐味,它是妙。那么前面六种二谛都称为粗。最后只有圆教的不思议二谛,才是真正的妙。所以《法华经》最终所说的就是圆教二谛。但是说到圆教二谛的时候,他又把前面的所有的六种二谛,通通给你说一遍。让你明白你原来是属于哪个梯队、哪个阶段,不然你还搞不清楚,你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你原来还自以为挺妙的,原来你是粗,知道吗?这样的话最终你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佛的境界。
又束判粗妙,就是归纳来判粗妙。前二教虽有随智等,一向是随情,说他意语故,故名为粗。前二教是三藏教和通教,虽然它的二谛也有什么?随情、随情智、随智,即使它到达随智的,它本身这个二谛最高的一个境界,但跟后面的这些别教和圆教相比,它还属于随情二谛。你跟自己相比,你是顶级的;你跟上面的比你更高级的相比,你又属于低级的。就是说你在这里你是属于随智的,你是属于上根机的人,你已经获得这个智慧了,你已经证得圣果了,但是你这个圣果跟上一位别教和圆教比起来,你就属于什么?凡夫一样的。明白这个意思吗?你还不入流了,所以你这个随智到了人家这里就变成随情了,为什么?叫说他意语,不是说自意语,说自意语是说佛自身的境界,说他意语是给众生说的一种方便法门,故名为粗。
再往下,别入通去,一个是别入通,一个是圆入通。虽有随情等,一向束为情智。说自他意语故,亦粗亦妙。就是说别入通,圆入通,圆入别,这方面它虽然也有随情,但是把它就归纳叫作随情智,为什么呢?它自己是随情,相对前面二教它是不是就更高,它属于随智了。但是为什么叫做情智呢?这里面就复杂一点,为了简单的判断嘛。相对前面的二教,那么别入通、圆入通、圆入别,它是属于什么呢?叫什么二谛呢?问大家,叫随智二谛。不管它这三种二谛,在它自己本身有什么随情、随情智、随智、三种差别,即使是随情的最低的一个阶段,跟前面这二教的二谛比起来,它都叫做随智二谛。但是它又跟后面的圆教比起来,它不管是随情、随智、随情智,哪怕是随智的最高的阶段,它也是属于随情二谛。明白吗?跟前面差的比你是好的,跟后面好的比你又比较差。所以它干脆就用情智两个代替了,两者皆可,叫做亦粗亦妙。说自他意语,又有自意语又有他意语,跟前面完全是说他意语的话,你属于说自意语;但是跟后面圆教比起来完全说自意语的话,你又有说他意语的这种成分在里头,不够圆满。
圆二谛虽有随情等,一向是随智。干脆就把圆教的随情、随智、随情智通通都叫随智。为什么?它能比较的对象都是前面这三教,都比它低,即使是它的随情二谛,也比前面的别教的随智二谛要强。就是这样子的,大家不要想不通,就是这样子的。圆教之人还没有证入圣道,没有进入果位的时候,他因位之人就比别教的果位之人还要强。打个比方就是说,你虽然已经是毕业了,你是本科毕业的,但是你毕业的学校啊,不怎么地,很普通。人家刚入学,但人家入的是哈佛、剑桥,人家还是一年级生,大一,已经绝对比你要强了,明白吗?没办法,你这个文凭到那儿去,你已经毕业也没用,拿个博士都没用,人家读个本科比你还更吃香,就这样子的。
而且圆教一但进入这种状态之后,哪怕是因位,他因为起修,他证果很快。打个比方你现在的速度,你已经在前面等着他了,你是别教的,我已经走了3万里了10万里了,人家刚刚起步才1里2里,但是你再往后走的速度你特别慢,知道吗。你一天才能走1000公里,人家一天走10万公里,走1万公里,他过不了几天就超越你了。所以说圆教的人就这么特殊,这太快了。圆修圆证,知道吗?修起来是圆满地修,证起来了就是圆证,特别的快。当然你必须有那种根机的人才行,否则的话不行的啊。
好,下面问:前二二谛,一向是随情,应非见谛。亦不得道?就是前面的二教和二谛,跟后面的别教和圆教比起来,它都叫随情二谛,既然叫随情二谛,它应该是没有见到真正的真谛,它没有得道吗?答:这句话不能这么说,叫不得中道。故称随情。但是它能得到什么呢?能得到真谛理性,没有得到什么呢?中谛理性。没有得到中道佛性,但是它得到偏空理性,它证的那个是偏空的,没得到中道的。但是偏空理性跟中道比起来,真的就不算什么回事,如果严格来说它真的没有真正见到真谛。因为真谛,真正的真谛只有圆教的真谛才是究竟,才是圆满。别说前二二谛了,就是叫别教的这个真谛,跟圆教的真谛之间都有差别,说到最严格的,甚至是别教的二谛,都没完全见到这个真谛。或者是说见到一部分,都不完整。
诸佛如来不空说法,虽非中道第一义悉檀,不失三悉檀益。大概判之,皆属随情为粗耳。也是大概地进行一个判别,所以把前面二教的二谛,都属于随情二谛,叫做粗。都是粗法,都是粗教,只有中道才是第一义悉檀,让众生进入中道佛性,最终成佛。这是佛说法的本怀,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最高的成就。但是在达到第一义悉檀之前,前面的三种悉檀也不能放下。前面三种悉檀,以前跟大家讲过,再复习一下,哪三种?世间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你没有世间悉檀,没有为人悉檀,也叫生善悉檀,没有对治悉檀,也叫破恶悉檀,你哪来的第一义悉檀?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就能成佛的,是不是?
世间的善法你不修,善法的因缘福报不够,你怎么能够超越,能够超凡入胜呢?不修善法,没有为人悉檀,你怎么能够最终破恶呢?你破恶不净,最终这些业障,这些烦恼障不消,你怎么能够真正悟得第一义悉檀呢?所以这些东西都是,第一跟第二不一样的,你不能吃了烧饼不提第一口,是吧?说吃到最后一口吃饱了,你说第一口第二口不要吃了,没有第一,没有第二,没有中间的这个过程,就没有最后吃饱的这个状态,它是个整体,明白吗?但到最后才成就、才圆满而已。但是你不能忽略其他的存在,就是说前面的这二种二谛,他是必须的,必要的,没有前面这两种二谛,就没有后面的别教二谛,也没有圆教二谛。谁也不可能一生下来,第一次接触佛法他就是圆融的,不可能的。圆教的根机那也得修无量劫,才慢慢积累来的。
就像六祖慧能一样的,他是个普通的砍柴的一个樵夫吗?不是这样子的,他前世是一个大修行人,修行无量劫,才暂时示现一个樵夫这么一种身份而已,否则的话他真正普通人他能够悟道,比他学问大的人多了,比他聪明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凭他就能够证道,能成大祖师呢?修了无量劫了都是,到今生来,就这么回事。
好,下面还有很多,再讲一小段吧。
若以七种二谛历五味教者:就是把七种二谛跟这个五味之间,相互之间去对应的话。乳教有别、圆入别、圆,三种二谛。乳教是第一个说《华严经》,华严时。大家记住了吗?乳教是属于华严时。华严是正明圆教,兼明别教。那么它就有三种二谛:一个是圆教的二谛,一个是别教的二谛,第三个就是圆入别二谛。三种二谛,属于二粗一妙,这就不用说啦。圆教的二谛是一妙。圆入别和别教的二谛是什么呢,粗。
酪教是第二时,属于什么呢,鹿苑时,也就是阿含时。说的是《阿含经》,是三藏教。但实有二谛,纯粗,只说三藏教,三藏教就是说的实有二谛,纯粹都是粗,而且是最粗的。粗中选粗啊,最粗的。
生酥是第三时,具七种二谛。那是属于方等时。方等时要四教并谈,藏通别圆全部都包含了,就是大百货商场,全都有了。什么产品,什么法门都有了。它是六粗一妙,我们所说的七种二谛全部都有。除了藏通别圆,还有别入通,圆入通,圆入别,加起来就是七种二谛。六粗一妙,除了圆教的二谛之外,前面的六种二谛都是属于粗。
熟酥呢,就有六种,五粗一妙。少一个什么粗呢,少了三藏教的实有二谛粗,其他的六种通通都具有。法华但有一圆二谛,无六方便,只有圆教二谛,前面的七种二谛统统都没有,唯妙不粗。所以它又是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判别的,知道吧。以五时来对应这个七种二谛。
题标为妙,意在于此,是为相待判粗妙也,这还是待粗为妙,是吧。前面的六种二谛是粗,最后的圆教的二谛才是妙。那么有粗有妙,这是相待比较而言。实际上到了法华会上经过开显之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粗,开粗为妙,粗也自然而然会入了妙,会入妙法之中。好,粗法已经会入妙法,粗法就已经不复存在了,纯粹都是妙法了,所以叫《妙法莲华经》嘛。所以大家得听闻《妙法莲华经》。我们的粗啊,就融会得快一点。不然那个粗且消不了。唯粗无妙,那就叫什么了,只有妙没有粗了。只有妙没有粗,那妙又何在呢?有个真正的妙吗?是个假名的妙。妙是待粗而言,粗是待妙而言。既然没有粗了,后面妙也不复存在了。这就叫作绝待妙。
当世界上没有坏人的时候,也就没有了好人。你不是说坏人全部都变成好人了,那你好人这个好是缘于什么而言呢,相待于坏人而言。有坏的标准,才显出你是好人。当所有的坏人都消失,全都成为好人的时候,这个好人的名字就已经不复存在,就叫人就完事。没什么好坏,大家都已经统一标准了。因为有不同的标准,才会有对立的两个面。人人都成雷锋了,没有雷锋了。正是因为大家都不是雷锋,所以大家得学雷锋,你看。离雷锋的标准还差得远。什么时候都成雷锋了,也就不用雷锋了。干嘛要学雷锋,我们自己就是雷锋,还到哪去找。
好。时间也快差不多了,其他不多说了。这里两个问题,实际上有个问题就刚才也讲到这个随情。大概把这个问题给大家念一下吧。
提问: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第二十讲《妙法莲华经玄义》说:二正明二谛者。取意存略。但点法性为真谛。无明十二因缘为俗谛。于义即足。
就是简单地说话,就是我们的真如法性、中道法性才是真谛。其他的无明,这些烦恼包括十二因缘,都是俗谛。那么好,这个无明是指烦恼,是指世间的法。十二因缘的话,实际上是指佛法。佛法也是属于什么呢,俗谛。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通通都是俗谛。只要有能够用文字语言,能够用心去琢磨、去思考的东西,都是俗谛。只有这个东西离心思、思议之外的我们的法性,这个才是真理。
但人心粗浅。不觉其深妙。更须开拓。
给大家展开来说,不展开说你说不清楚,所以就分为七种二谛。但是,
一一二谛。更开三种。合二十一谛也。
这为什么开三种,就是随情,随情智,随智,乘以前面的七种二谛,就三七二十一。
弟子对每一谛皆有随情,随情智,随智三种二谛还没完全理解,恭请师父慈悲开示。
前面就讲了,烦恼没有破,情执没有离之前,都叫随情二谛。在随情二谛的基础上听闻佛法,开始修行,慢慢已经伏惑了。伏惑但是没有断惑,这就叫什么?随情智。因为你既然伏惑,就比前面这个完全迷失的状态要好。但是你没有断惑就没有证得真谛,没有证得智慧。所以你离后面的随智二谛,又有相当的距离。有距离,但是很快了。你这个人已经上路了,离最后解脱不远了,已经看到曙光了。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你现在好,春天刚刚过去,现在刚刚夏天开始,等下个春天,且等着吧。
那么随智呢?春天已经到来,终于来了。我们现在不就是春天吗?什么时候你已经破惑证真,获得这种无漏的智慧,以无漏的智慧重新再去观照我们的佛法,你的体会完全就不一样。给你一双慧眼,是吧。歌不都唱得挺好嘛,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不要看得世间都是朦朦胧胧的,真真假假的,分辨不清,这就叫作随智二谛。也是随着你修行当教,藏教修到哪个阶段,外凡位,随情二谛,内凡位,随情智二谛。圣位,超凡入圣啦,随智二谛。通教也是,该修行的时候随情二谛,还没有伏惑呢,外凡位。修到后面,慢慢地开始上路了,伏惑了,随情智二谛。又能随情,又能随智。情没有完全脱离,但是慢慢跟智已经接近了,叫随情智。最终呢,把情全部抛掉了,只有智慧来到,不是用你这个妄情来揣测,来乱思考,这就是随智二谛。别教跟圆教也都是一样的。他都有这个位次。有凡夫位,有贤位,有圣位,有极果位。大家听明白,大概就这个情况。所以大家得好好修啊。
打个比方咱们念佛,我们现在都是属于随情二谛。有能念之心,有所念之佛。你能执著都不错了,叫执持名号,你还执持都执持不起来,说句实话。现在让你执著,你连执著的本事都不够,告诉你。你执着恶法的本事很强,你执着善法的本事都没有。念啊念就忘了,念啊念就跑了,念啊念又忘,干其他事情去了。拿不住啊,知道吗。给你都握不住,老掉,老断,不成篇,不成片,是吧。所以现在让你执持,这叫做随情二谛。我就喜欢,我特别喜欢,关键你不是特别喜欢,你真正把阿弥陀佛当做你的慈父吗?当做你的母亲吗?当做你的故乡吗?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这么急切,你这个急切的情智都没有。你有情智往生都有余了,我告诉你,很快了。你说很快还不高兴,慢点吧。多修修,师父,让我多修会儿,我修得品位高一点,实际上自己还害怕,不愿意去了,你该去就去呗。命到了,该你往生的时候,不管什么品位,就去了。该去的时候都是自然该去了,它就是你应该最好的一个选择,你别说等我修到更高的阶段我再去,没戏。就凭你这么一点小心思,这么一种烦恼的心,迷惑的心,再给你修十年,估计弄得不好你还会退步。该去的时候就是最好的选择,它是最佳途径,知道吗,最佳答案。你不要说,我等一等,我再想一想。你再想,完了,就变成不是最佳答案了,知道吗?
佛给你安排的都是最好的,你不要说自己再另行安排,完了,你完了。凡夫心,再分别心,你还安排,你安排啥?看都看不明白,你还以为这条路更快,实际上你走不了,那条路反而更合适你走,知道不。所以咱们得念佛先念到随情。什么时候念到事一心不乱了,哎,你这个人随情智了,明白吗?开始有点随情智,但还不是完全随情智,真正随情智必须要到理一心不乱。明白真正的佛理了,能够现前起用了。无能念之心,无所念之佛,心佛一如。离心之外,无所念之佛;离佛之外,无所念之心。因为心佛完全已经交融一片,所以你就不会起分别心,我是在念,佛被我所念。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通通这些东西没有了,你都不要去想念佛,他自然就从心中歘(chua)、歘、歘这流水就不断。潺潺的这个泉水一直就在念,不可能离开这个佛。
我们现在是想念都念不起来,念着念着又跑了,这都是随情。情执啊,烦恼啊,随着就把你带走了。什么时候你来跟智慧接近一点,你这个情就拉不走你了,知道吗?它不能拖你后腿了,你自然不念而念,念而无念,这就是一心不乱,而且是理一心不乱。
无念而念,无念是什么?无能念之心,无所念之佛,但是自然而然又能出声持名念佛,还有这个声音存在,但是内在的心已经不取于这个念佛之相了。念而无念,表面上你也在跟大家一起念佛,但是你的心非常纯净,不取于相,所以你的念佛跟别人境界是不一样的。不是说你不用想念他就念了,叫做不念而念,不是这个意思。是你内心已经没有所有的妄念,没有分别心,这种状态的念才叫无念而念。不是念而无念,我们普通讲的,因为你念佛就没有其他妄念,那是假的,那叫事一心不乱。真正理一心不乱是念头已经达到什么境界呢?无念的状态。做这个事情就自自然然做,为什么做,做的过程中一点心都没有,但是又把这个事情做得非常好。
事前、事中、事后都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不要事前在想,我得赶紧念佛,我得念几个小时的佛,你们都不要来打扰我,赶紧念有好的条件,不去想这些事情。念的时候又在想,哎呀,别人怎么又来吵我了,你看我好不容易念佛刚刚进入状态,怎么又来打扰我。然后我又在念,高兴高兴,哎呀,我们念了七天佛,你看我们功德就成就啊,福报不得了,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念念之中我得灭了多少罪,你又开始琢磨这些东西。念完之后又得比较,哎呀,你看我都念了多少个佛七了,我的功德更不得了,明显感到自己都在进步。念前、念后、念中你都在想,胡乱想,你还念啥呀?得随情智。
最后通过念佛三昧,修到理一心不乱,最终能够得到无漏的智慧,用无漏智才能灭除烦恼,灭除烦恼才能证得什么呢?圣位。这个时候证入圣位,获得这个智慧的时候,才叫随智二谛。能达到吗?除非你花开见佛,闻法悟无生忍,这个时候你才能叫随智二谛。你在莲花之中待着的时候,出也出不来,还在莲花之中着急,不要着急,那时候叫随情智二谛,离花开见佛已经不远了,现在你在娑婆世界念佛,你就随情二谛就不错啦。明白吗?这个意思跟大家说得很形象了,你们再不明白的话,那就太不上道了。带点小情绪,跟大家开玩笑啊。
再往下还有一个问题。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第四讲,
哎,回到第四讲了,咱们都二十多讲了。
《法华玄义》有云: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渐教里面有顿教,顿教里面有渐教。佛有时候说法,他主要说的是一种法门,但是呢对于利根的人、钝根的人他是有不同的利益的,利根的人闻到的是顿法,钝根的人闻到的是渐法,渐,渐次,他根机差一点,他得一步步来啊。顿,直顿、圆顿,很快。
这里说的二乘智断是什么?就是二乘人,有智慧才能断烦恼,明白吗?就是这两方面,一个叫智德,一个叫做断德,两种德性,有智德成就,就会有断德;有断德成就,也就会有智德,实际上他这两种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智慧,就是说打个比方,你如果没有真正的太阳一照的话,这个世间的黑暗就不能消除。你在茫茫黑夜之中如果天上星星、月亮什么都没有,你可不是要等到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后你才会有光的?太阳光出来这是什么?智德,它光明涌现。光明涌现的一刹那,就能破烦恼、黑暗,这就是断德。所以说,智在前,断在后。因为有智慧才能断烦恼,没有智慧,这个黑暗是破不了的,他等着谁来破?智德,智慧来破。所以佛法修行最终就是重在智慧上。没有智慧,其他东西修任何福报都没办法去断烦恼,甚至连伏烦恼都伏不了,明白吗?他最多是什么呢?逃避一下烦恼。从这个烦恼里面暂时地苟且偷安,大烦恼到稍微小一点的烦恼。
打个比方,重罪轻受,你病已经很重了,给你吃点药,给你消消业障,病好得快一点,病得轻一点,受的报没这么重,但是该受还得受。但是如果你能够伏烦恼,哪怕那个智慧还不是完全发明,已经开始看到一点点的光亮,就是太阳还没从地平线出来,但是已经在下面开始已经出现第一丝光明,没见到太阳,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能够伏惑了,知道吗。虽然不是断,但是能够伏,伏就不错了,能够伏得住的话,就说这个病就不会随便出来。就是比如说,你正气充沛的时候,虽然有邪气,外面有邪气,甚至你身上也有些不好的一些邪气的因素,但是你的正能够压得住,能把它压住,你正气更多,邪气更少,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只有正气没有邪气的,不可能,身体也是这样的。当你正气充沛的时候,占主导地位的时候,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正气,它那个一二十做不了什么怪。什么时候能够断,那就得百分之百一点邪气都没有了,全部排除在外了。
排除在外还不算,你不但把自身的这个邪气烦恼给伏了,你还主动能够从防御反向进攻呢,我告诉你。你能光芒四射,别说黑暗能够笼罩你,我甚至能够破暗,这才叫断德。这是菩萨境界。如果只有智德,没有断德的话,那属于二乘的智慧,智慧不够。真正菩萨的智慧是既有智又有断,能够自己不为生死所迷,生死所困扰,而且能够主动地去度化众生,让众生也从生死里面脱离出来。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国力原来不强的时候,我们要韬光养晦。等我们什么时候真的是别人欺人太甚,我们国力又强的时候,对不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要犯人。当然这说得都太俗了,说得有点政治,那主动出击,给你一点颜色看看,还等到你打上门来,我再把你驱出国土?直接给你点颜色,打到你本土试试看,你的战火都不能燃烧到我的领土之上,你一旦对我不客气,我直接给你点颜色瞧瞧,当然我不是为了占领你的国土,要知道我这力量随时可以碾压你,那就行了嘛!就那么回事。
所以咱们学佛,现在我们都是属于防御阶段,防御都防御不好我们,叫千疮百孔啊。所以你靠什么来保佑你呀?加持、加被你呀?三宝,阿弥陀佛,他就是个真的大的加持力,能够护住我们。我们自己的身体是抗拒不了外在的这些烦恼的侵蚀,只有佛,只有三宝的力量能够给我们一个什么呢?就像拿了个金箍棒给他画个圈,那个唐三藏就呆在里面,不出来就完事了,到处都是妖精,到处都是妖怪,是吧。你还不好,你还不愿待在里面,待在里面哎呀难受啊。饿了,猪八戒就待不住吗,你看,哎呀,师父,赶紧出去吧,我出去吃点东西,没这么危险,哪里有什么。看到妖怪还挺可爱,是这么回事。所以其他就不用说了。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就行。
好好修行,不是说外面的世界不好,也不是说外面世界多坏,是我们没这个力量,没这个智慧去承受,知道吗。等什么时候有智慧的话,实际上你就没有差别,并不是外面有多恶,恶也能转变为善。就是因为我们本身就属于这个恶性的东西太多,所以跟它相应,你就出离不了。你等到出离的时候,你也会感谢,所有的众生都要感谢,即使恶法众生也要感谢,都是我们修行的逆增上缘。那个时候又达到什么呢?善恶一如,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啊。等到你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的时候,就会明白这些道理。现在这个时候不着急,该修善修善,该破恶破恶,好好念佛,一句阿弥陀佛才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仅仅是口念,而且要心念,用心地念,每一念心都要落到实处。最真诚的、最恭敬的、最迫切的心,最坚固的心,这样的话,你才能每一句都能敲打在你的心坎上,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这才能够动你的烦恼,动你的种种障碍,否则是没办法去破除,他的力量你是没办法挣脱的,明白吗?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下次我们到时候再上课。最后大家跟我一起合掌,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8  更:2021-08-18 21:08:4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