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 正文阅读

[佛经]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第2页]

其他法师|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二)
今天我们继续来一起学习《妙法莲华经》,咱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可能都会主要是先依据这个《法华玄义》学习。上堂课呢,我们是讲了这个序、序王,序王应该讲到这个经吧,经者这一段来了,是吧。
经者。外国称修多罗,这里说外国就是指古印度呗,梵语叫做修多罗,有些地方也叫修妬路,是吧,反正是个音译。但这个经的话是翻译成汉语叫做经,如果是全称的话应该叫什么,叫契经。前面有一个契字,契入的契,契机的契。它应该是有两重意思,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了,一个是契理,一个是契机,契理是从这个经所说明的这个道理,上契诸佛所说之理。因为我们所说的东西都是佛所说的,跟所有的佛所说的道理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所以说所有的经典最终归结它的宗旨都是说的一个道理。契机,你虽然符合道理,但是呢要让众生能够获得利益,你必须要契合众生的根机。就是你当下讲的这一部经,要适合在场的有因缘的这些听众,这些受众,他们能听明白,他们能学、能修、能悟、能证,这样的话你讲这部经呢,才有它的现实的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当下,未来只要有佛法流传的这么一种因缘,后世的众生也能够读这部经获得利益。然后呢,这种获得利益最终也能达到什么呢,悟入诸佛所证之理。悟得这个道理的话,大家最终才能修行证果,才能成佛。所以说契经基本上就涵盖了这个经所包含的两重意思。当然了实际上这个经本身还有很多很多的意思,有些地方叫做什么线,有些地方叫花蔓,它就把佛所说的一些语言、教义,就像线一样的,就像花蔓一样地把它贯穿起来,使它成为一整部的有机的结合的一部经典,使它不散乱。一部经有它经的主要的核心的思想,所讲的一些内容,有些地方也叫涌泉啊,还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很多,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圣教之都名,圣教就是佛,就是指圣人、指佛,佛教的总称,都名就是总称,通名。只要是佛所说的这些教法统统都把它称为叫经。当然这我们是一般的说法,一般的说都是佛所说的,但是我们从实际上大家所理解的,经不仅仅是佛所说,还有其他人所说的也有。佛的弟子、菩萨弟子、声闻弟子,甚至还有其他的什么,天龙八部这些护法。他在佛的这么一种加持之下,也能什么呢,有时候代佛宣扬,代佛来讲经。有翻无翻,就是说有些可以翻译过来,有些是不能翻译过来。同样是部经,有些翻译成汉语,我们一看一目了然,能够明白它的意思。但是有些梵语它就不适合翻。所以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大家也知道有叫“五不翻”的这么一个原则,五种不翻。以前应该大家一起学习过,我觉得大家应该把它都记下来了是吧,有五种是不适合翻译的,不需要翻译的这么一种情况。
哪五种不翻呢?大家有记得的吗,哪五种?尊重不翻,是吧。尊重,就是这个意思啊是非常尊贵的,为了表示对它的一种尊重,这个就不翻了。比如说像般若,般若你在汉文字里面,你很难找到一个相应的词来对应,如果你把它翻译成智慧,就显得对它略嫌不够尊重。因为这种般若它是超过世间一般的这种智慧的,它是出世间的一种妙智,微妙的一种智慧,只有真正我们说佛、菩萨才能证得。所以你用世间的语言有时候就很难把它翻清楚,干脆就保留叫般若。但你直接说般若大家又不清楚,所以说要跟别人讲解的时候,又把它翻译成什么智慧啊、妙智慧之类的。还有什么呢,多含不翻。有时候一个词它有多种含义,你要是一翻的话没办法翻,你只能翻译一个词,它代表的只是一种意思,但是它还有其他的意思,这是另外一种。还有什么呢,顺古不翻。顺古,就是古代已经翻译过来的有这个词,觉得翻译得不错了,后面的人也没必要重新再把它翻过来。还有秘密不翻,就像我们说的这些咒语、真言。秘密、秘密语,没办法翻。它有时候一个字、一个词,它就有无量的意思,它叫陀罗尼,是吧。陀罗尼就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你怎么翻啊,没法翻。另外还有一个,此方无。就是我们中土没有的,但是在印度可能有,但是你翻译过来没办法,大家不清楚,干脆就保留它原来这个音译就可以了。
事如后释,就是后面还会解释,解释这个经。记者释曰。盖序王者,什么叫做序王呢,叙经玄义,为了叙述这部经的玄妙的、深远的义理。为什么要叙这个玄义呢,玄义又是述于文心,一部文章、一部经典的一个中心,要了解一部经典它到底要讲的什么东西。文心莫过迹本,就是我们这一部经的中心,它最核心的内容不出二个字,一个是迹,一个是本。上次讲过啊,一个是权和实,一个是迹和本。开迹显本,废迹立本,是吧。这个迹和本实际上就是整部《妙法莲华经》的一个总结。《妙法莲华经》总共是有二十八品,前面的十四品,都说的是迹门,后面十四品,说的是本门。迹是化迹,本是什么呢,佛的本来、本地。仰观斯旨。众义泠然,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部经的宗旨的话,所有的意思,它众多的意思就清清楚楚了,一目了然了。所以说,为什么要去了解一部经的玄义,最终就是为了了解这部经它具体要讲的是什么东西。
妙法莲华。即叙名也,就是一部经的名字、经名、经题。示真实之妙理。叙体也,实际上这里下面讲的就是五重玄义。名嘛,名、体、宗、用、教,有些地方叫名、体、宗、用、相。它的名是什么呢,是妙法莲华,这部经的名字叫《妙法莲华经》,这是说的这部经的经名。那么这部经的经体是什么呢,是真实之妙理。这个真实之妙理,就是指三世诸佛所证得的真如法性,诸法实相。这是它的体。归广大之一乘。叙宗也,最终都把它归结到什么呢,广大之一乘,这是指佛乘、一佛乘,都是为了让众生成佛。讲这部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家进入一佛乘。宗者,又叫趣,宗者趣也,趣向,趣向哪个地方呢,大家到哪里去呢,成佛。就是走上成佛的道路,这就叫做宗。
荡化城之执教。叙用也。荡,荡除,洗涤。大家不要去执著于这些小乘的、中乘的、乃至大乘的权教,你要什么呢?最终放下这些东西,你才能进入一乘的佛教。化城,变化的一个城,不是真正最终的涅槃之城,成佛的最终的目的。它只是中途一个休息的地方,大家千万不要以小为得,知小为足。实际上成佛才是真正佛最终给我们讲这部经,给大家说示现于世,说法四十九年的最根本的一个目的,这就是用处。一期化圆。叙教也,什么叫做一期化圆呢,一期就是指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他出现在这个世间,整个是什么呢,生老病死,我们说八相成道,说了四十九年的法,这都是用来教化众生的。教化众生最终要圆满,这是属于圆教,到这里才圆满了,其他的都还不够圆满。当然我们说《涅槃经》也是圆满,涅槃还在法华之后了,涅槃跟法华是属于同一个大的时间,一个时期。华严,刚开始讲的时候,也是讲圆教。但是大家呢一般的根机,根本就听不懂,如聋若哑。只有法身大士,才能真正地听明白。
六譬。叙迹本也,六种譬喻,叙迹本也。就是前面不是讲了六种譬喻嘛,是吧。权实有三种,迹本有三种。前面讲过,大家还记得吗?上堂课我们讲的。开迹显本,开权显实,什么废权立实,后来什么会迹归本,就是从这些地方讲。实际上最终呢,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什么是迹、什么是本。前面的开权显实,实际上都统统属于迹门,只有到后面,才是真正地显如来的本地。就是佛说这个《妙法莲华经》,给大家宣说这个圆教的道理,并不是说在这一世成佛才讲的,无量劫以前就已经开始给大家宣讲《妙法莲华经》。他也不是第一次成佛,也不是第一次讲《妙法莲华经》。
文略意周矣,文字虽然简单,但是道理呢基本上就已经周备了,很完整了。所以大家也可以想象啊,我想大家在这里,我们这一次,大家有时间一起来学习听闻这个《妙法莲华经》,基本上也都不是第一次了啊。我想大家肯定想必在过去,某劫、某一生曾经听闻过《妙法莲华经》,一般都是这样的。你听一次,哪能够啊,听一次你哪能就能明白呀,得听好多次。别说我们这些根机的人要听这么多次,就是佛当时在灵山的时候,讲这个《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他座下的这些弟子,大多都是从久远劫以来,一直跟随佛听闻这部《妙法莲华经》的,都听了无数遍了。像舍利弗,他是最对机的,他是当机众。到这个时候,他才能获得佛的授记。佛的座下这么多弟子,你想想,声闻弟子里面,只有舍利弗是属第一的,其他的大弟子都还稍微差一点。你想,他得积累多少世的这种善根福德因缘呢!所以为什么我们得学习,得听闻佛法。你不要以为,学个佛很容易、很简单。念个佛,往生了,成佛了;打个坐,开悟了,证道了;持个咒,一下就即身成佛。这说句实话,就是为了鼓励大家,怕大家没有信心。得无量劫以来,植诸善本,植众德本,要清净。说实话,无量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你最终才能成就正觉,哪尊佛都是这么过来的。这么一世,根本说句实话,我们太渺小了,都不值一提,不好意思说,知道吗?何况大家现在见不到佛啊,就听我来讲,说实话能种多少善根呢,所以说这些东西我们都很惭愧。
下面还有私序王,这个序还不止一部,你看这里来个私序王。继续看啊,这文字都不是特别容易懂,我们慢慢来,不着急。夫理绝偏圆。寄圆珠而谈理。极非远近。托宝所而论极,实际上这个理跟极实际上一个意思。什么叫做理呀,真如实相之理。实相之理,哪有什么偏和圆呢!它是绝待的,没有大小,没有偏圆,也没有权实。它是离文字语言之外的,不可思议的一种微妙的道理。但是呢你这种微妙的道理,大家怎么才能去了知呢,必须寄圆珠而谈理。借这个圆珠,衣里的明珠,他用种譬喻,用种文字来给大家进行宣讲,大家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当然谈是谈理,是吧,谈得怎么样?你是不是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他只能到达一定的程度,最终还得通过自己的什么呢,勤苦的修习,你才能真正获得这个道理,不是听听就完事了。但是不听肯定是不行,不学肯定也不行,所以这个文字语言你还离不开。极非远近,什么叫做极呀,极果、佛果,佛果是什么呢,无上觉,也是不能用远和近来描述的。但是呢我们必须托宝所而论极,最终到达宝所,就是等于成佛了。宝所之前还有化城是吧,所以有远又有近。因为我们修学是需要什么呢,非常非常漫长的一个过程,从近到远,你要明白你自己现在什么,所学的这个阶段,是属于什么一个地位。你不要不明白呀,你不要以为成佛是件很容易的事,很简单的事,很快的事,实际上还差得很远,太远太远了。
极会圆冥。事理俱寂,如果已经会得了这个理,已经证得了这个极果,那自然这些事理的东西就不用再谈了。已经到佛果了,已经成就了,证得实相了,你还谈什么远近,还谈什么偏圆呢!这些事理的种种因果东西都不在话下,不用说了,文字也可以废掉了。我们说什么呢,绝诸文字,绝四句,离百非,这些东西都不用再谈了。而不寂者,为什么不能寂呢,就是指我们凡夫了。良由耽无明酒。虽系珠而不觉。迷涅槃道。路弗远而言长,你看,就是我们众生被无明所什么呢,所蒙蔽,大家,这当然是个比喻了,沉湎于这个无明之酒。为什么叫做酒呢,酒能乱性啊,让人昏沉啊。就像这个无明一样的,它是种愚痴,是种烦恼,能蒙蔽我们众生的心性、佛性。让我们不能了知自己的本来,不能了知万法的本来,所以耽无明酒,用这么一种比喻。系珠而不觉,每个人、每个众生、每个凡夫内在都有佛性,就像这个珠子系在这个衣服里面,藏在里面,但是自己不知道。衣里明珠,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有这颗明珠,就有这个佛性。不觉,所以迷涅槃道。路弗远而言长,本来不远,但是呢又说很长。就是说实际上不能用长和远来说,如果你真正明白了,那你就离得越来越近了,如果你不明白,那就越来越远,非常非常的远。
圣主世尊。愍斯倒惑。四华六动。开方便之门。三变千踊。表真实之地,光这句话就得讲好长时间,如果真要讲的话,咱们也没这么多时间去讲。因为后面咱们还会学这个经嘛,是吧,经文里面都有。圣主世尊就是指我们释迦世尊。愍念众生,颠倒迷惑,愍斯倒惑嘛。四华六动。开方便之门,这个四华六动是《法华经》刚开始的时候,佛所现的种种瑞相。四种花,什么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实际上就什么呢,白莲花、大白莲花、红莲花、大红莲花,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用四种花来表明我们从修行到成佛的四个阶位,它是从圆教的这种角度来说的。哪四个阶位呢,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用四种花。六动,六种震动,大地六种震动。以前我们讲过六种震动,什么起、遍起、等遍起、动、遍动、等遍动,还什么震、吼、击、涌什么之类的,它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经典都有不同说法。就大地六种震动,也是代表我们修行的六个阶位。当然前面就还有十信,后面还有什么呢,等觉,加上中间这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说我们众生必须要沿着这么一种方便的阶位,最终才能到达一种真实。
三变千踊。表真实之地,这就说得清楚了。三变,三变土田。就是佛为了什么呢,当时佛说这个《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不是有多宝如来嘛,多宝塔嘛,他突然就示现了。因为这个多宝佛,他原来是无量劫以来就弘扬这个《妙法莲华经》,他发了这个愿,只要后世有佛来讲这部经的时候,他都会来示现、来证明、来护持。所以等到释迦牟尼佛成佛讲这部经的时候,多宝塔就现前了。我们看过以前唐朝有个大书法家是颜真卿嘛,《多宝塔碑》,就跟这个多宝佛是有关系的,多宝塔嘛,后来后世也有为了纪念这个多宝佛盖这个多宝塔的。他说那我献这个多宝塔,塔中有佛,他实际上早已经灭度了,多宝佛是过去的古佛嘛,但是呢为了证明,他突然又出现了,所以佛的神力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说灭、灭度,实际上是没有灭度的,真正的佛是不会灭的。我们所见的灭是我们众生的因缘灭了、没了,所以看到佛就涅槃了。如果众生的因缘你有这个善根的话,佛一直都是在的。哪会死,佛的法身是不灭的。
但是多宝佛塔虽然现前已经证明,但是多宝佛他有个要求,就是说你当下这尊佛成佛的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好,其他佛,你要讲这部《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你必须什么呢,把你自己分身在十方世界所有的应化佛身全部收回来,来到此道场,一起来听这部《妙法莲华经》。当时佛肯定也得按照这样去做啊,多宝佛得尊重他嘛,是吧,他有这个愿想。然后就把十方等于是无量世界的,数都数不清有多少尊释迦牟尼佛的化身都收回来,都到这个娑婆世界来,都到这个法华会上来了。好啊,太多太多了,无量阿僧祇、无量恒河沙的佛,没地方待了,待不下了怎么办啊,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像极乐世界一样,变成清净的佛土。光三千大千世界,光娑婆世界还待不下怎么办,又把很多无量亿的其他的国土又变成净土。三次变化,然后有非常大的,整个这么无量的这些三千大千世界合成一个土,那足够大了,这些佛才能容得下。
所以我们这里一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你不要以为就仅仅在这个世界成佛,他在这里成佛的时候,同时也在什么呢,现身其他的无量的世界成就佛,成就佛道,也在讲佛法,也在讲这部《妙法莲华经》。千踊也是一样的,从地踊出。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突然大地就裂开了,从地就踊出无量无边的百千万亿恒河沙的这些菩萨,每一尊菩萨呢又带着无量的眷属都来了,他们都是听佛讲过这部《法华经》,也都是要发愿来护持、来弘扬这部《法华经》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全部都出现了,那简直太多了,不能说人太多了,就是圣人太多了。我们才知道原来释迦牟尼佛什么呢,不仅仅是此时此地才开始讲《妙法莲华经》,在十方世界也讲,在过去也讲,当然到了未来还会讲,我们才知道如来的本地是如此的不可思议。我们觉得佛就是一尊佛嘛,释迦牟尼佛就是自己一个人在这娑婆世界,就在度众生嘛,不是这样子。十方世界都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化身简直就是什么,不可思议,不可胜数。实际上其他的佛,一样也是这样子的。然后他所化度的众生,难道就是当下在这个会场,来与会的这些大众吗?不是。十方世界有无量的众生,都曾经听闻过释迦牟尼佛讲这部《法华经》,而且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就,太多太多。所以我们看如来的真正本地的这种风光,这种愿力,这种神通,这种不可思议,真的是让我们觉得大开眼界。所以我们现在也应该是向佛去学习,像佛一样的发愿,我们以后也能成就像佛这么一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当然现在也算是个开始了。
咸令一切。普得见闻,让所有一切的众生,与会的有缘的众生,都能够见得到,都能够听得到。发秘密之奥藏。称之为妙,如来秘密之奥藏,实际上就是诸法实相之力。示权实之正轨。故号为法,权实之正轨,正轨嘛,正教、权实之教。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莲华、莲华,妙法莲华。这个莲是指久远劫以前,早已经成就的,第一次成佛的时候所证得的这个果位、佛果,才叫做莲。现在成佛不叫做莲,叫做华。从久远劫第一次之后,第二次以后只要是第二次以后,包括到现在无量次成佛,都叫做华。第一次才叫做莲,叫做他的本,后来都叫华,叫做迹。会不二之圆道。譬之以华,不二之圆道,所有的法最终都是平等的,所有的法最终都是什么呢,圆融的,也都是圆满的。声为佛事。称之为经,就是我们说做种种佛事,必须要有音声啊,要有文字啊,所以把这个称为叫做经。圆诠之初。目之为序圆诠,什么叫做圆诠呢,用圆教的一些教理来解释,来理解佛法,称之为序。因为我们这部经,讲的就是圆教的道理,它的刚开始,开始的部分叫做序。序类相从。称之为品,就是它品类是一样的,属于这一小段的这种内容,它这一部分内容是一样的,就把它合成一品。所以我们看这个“品”字也很有意思,三个口字是吧,就一种排列,都差不多。这段文章,都说的是大概的同一类的意思,就把它称作一品。
众次之首。名为第一,就所有的排列之中,它是排在第一位的、首位的,所以称叫做第一。释曰。谈记是叙名。会冥是叙体。圆珠是叙宗。俱寂是叙用。四华六动是叙教,这里又是名、体、宗、用、教,又说了一次。谈记,谈种种佛法,有些地方说这个记呢,是记种种比喻也好,记种种文字来也好,来说明。会冥,实际上就前面说的是什么,会理、冥迹,真正知道这个佛理,知道真如实相,这才是叙体。圆珠是叙宗,用种种比喻,最终大家成就不可思议的佛果,证得佛果。俱寂,这个俱寂的话就是什么呢,把所有的众生的这些执著,所有的烦恼都什么呢,都熄灭掉,这就是叙用。四华六动是叙教,前面讲种种教相。本迹可知,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此妙法莲华经者。本地甚深之奥藏也。文云。是法不可示,世间相常住。三世如来之所证得也,就是这部《妙法莲华经》是如来本地所证知的甚深的奥藏、密藏,就是太深奥了,本来众生是无从了知的。当然我们现在通过经文把它说出来,但实际上真正要把它的意思搞明白,要完全弄清楚,还是不可能,我们只能学到一定程度。经文里面就说了是法不可示,世间相常住,就说这样的法,这种佛法,是不可以用文字语言给大家进行描述的,我想给你们显示出来,说不清楚的。说不清楚还得说,没办法,不得已而说。说了之后呢,当然肯定会有一定作用,但这个作用要发挥最终的这个效果,大家知道是需要很长的时间。
世间相常住,这句话就说得很有意思,大家别看世间相,我们说世间相应该是无常的,是不是。都有生老病死啊,都有成住坏空啊,世间法是有为法啊,如果你让《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的法都是有为法,那怎么世间相还常住呢?这就是圆教。圆教跟普通的大乘佛教,还讲的不完全一样,它说的根本。你别看它世间相是无常的,无常里面就有什么呢,常住之相。就像众生有生老病死,但这个生老病死并不是众生的常住之相。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是无常呢,因为愚痴、迷惑、造业,所以才会轮回六道,才会有生老病死种种无常之相。如果我们大家都明白自己本来具有这个常住的佛性,大家转迷为悟,然后改过自新,好好去修行,就能恢复我们本有的常住的如来之相,就可以不随这个生死之业,去漂流去轮转。那这个时候,还有无常吗?无常即是常,就变成常了。所以说为什么叫世间相常住,大家不要仅仅看到世间相有无常的一面,实际上它根本是常住的一面。
三世如来之所证得也,三世如来过去也是从凡夫因地所修起的,他们都已经证得这常住之相了,我们一样也可以证得,我们也可以成佛。我们一旦成佛,自然而然常住。当然如果真正成佛了,也就不纠结什么常住不常住了。本来就是这样子,你管它常住不常住,不用这些语言了,知道吗?但是我们现在的话,对佛、对佛果肯定会有一种希求的心。因为我们无常,无常太苦了,所以我们希望什么呢,永恒,希望常住。等到我们真正常住了的话,也就无所谓了,你干嘛还求呢!不用求,你都已经证得了,是本地的风光呢,随便你自己去享用就可以了,你还去求什么呢,没必要执著了。
下面还有很多经文,都来说明这个道理。文云。是第一寂灭。于道场知已,这才是第一寂灭之法,这才是无上寂灭之法。只有真正成佛,才能证得这个寂灭,就是涅槃之果。于道场知已,就是佛在成道,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它。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以佛都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什么叫做大事啊,成佛才是大事,其他事情都不算大事。你说成阿罗汉,成缘觉,成菩萨,都叫小事,是吧;你说我要做凡夫,那就不叫事了,那叫什么事儿呢,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所以大家说实话,这个做人都很不成功,要学个佛不容易的,是吧。做的是行佛事嘛,既然大家都是佛子,当行佛事,依佛的教导。但我们天天都在做什么呢,所以说小乘、中乘乃至菩萨,都不是佛最终让我们去成就的一个果位,何况是其他的呢!大家还在世间之中,还放不下呢,什么是非、名利,种种各方面五欲六尘,那真的是跟佛事就不沾边了。所以佛他出现于世最终就为了这个目的,就是为了讲这部《妙法莲华经》,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你们都有佛性,你们都可以成佛。我讲其他的经典,都是为今天要讲这部《妙法莲华经》做准备、做铺垫的。我的根本、我的本意就在于此,所以叫做什么,畅佛本怀。本来的这个的愿望就是这个,就一个目的。
始见我身,令入佛慧,才真正叫做刚刚见到我的身体、佛的身体,你不要以为我所现的这个丈六金身,这个应化示现的,是我真正的佛身。真正成佛是法身,是报身,微妙的报身、法身,而不是这个身体,令入佛的智慧。为未入者四十余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你看,佛为了教化众生容易吗?花了四十多年,都是给大家打基础。为了帮助来显发这个第一义,最终的、成佛的、最高的这种道理。今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现在好了,大家根机、机缘已经成熟了,我就没必要去说这些方便的,直接说佛法就可以了,大家能够听得进去,也能听得明白。所言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思议就是成佛,只有成佛这种法门才是真正的妙法,其他都不算妙法。言下之意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这一辈子,你学佛没有听《妙法莲华经》,你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妙法,除了《妙法莲华经》,其他的法都不算妙法。这么一听,大家还是很幸运嘛,还不错,是吧,我们还是有机会听到的。当然,我们以前就读过《妙法莲华经》。是啊,读过,但是你真正要去深入经藏,要去了解到它的珍贵,它的奥妙,你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正能够获得它一部分的这种利益。否则的话你视而不见,你看个名字,看个文字,你也听不太懂,也看不懂,那还是获益很有限。等于就是说结个长久之缘,种个未来的种子。就现在它是什么,没办法去发芽,没办法发挥作用的。
叙妙名也。妙即法界。法界即妙者。叙体也你看,讲这个妙的名字,但是妙的当下就是法界,大家别看就是个名字,名字背后就是所代表的这个本体。名字能够诠释、能够包含这个本体的这么一种义理。法界就是妙,这说的是体。自行权实者。叙宗也,自行的权实之法,指佛自行权实之法,有一个自行,一个化他。自行是佛自己的修行的这么一种境界,化他是什么,为了度化众生,另外所讲的一些佛法。当然佛的本地的这些东西,他自己所修行的远远要超过化他的。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跟众生说的,那看你什么根机。但一般的根机说句实话,把佛的真正最微妙的法说出来,大家能听懂吗?听不懂。所以说叙宗也,真正让大家都归于佛之自行权实,由化他到自行,由众生,大家就能成佛。本迹六喻者叙用也,它的作用,前面六种譬喻。甘露门者叙教也,前面说是甘露,甘露是不死之药,这里甘露是直接就怎么,成佛。
好,序就讲完了,下面我们开始讲这个玄义卷第一上。学下去大家可能有些地方能听懂,有些地方不一定听得特别的明白,没有关系,因为很多道理在后边还会重复地讲。天台智者大师说。首先我们看释名第一 辨体第二 明宗第三 论用第四 判教第五,为什么叫做玄义呢,我们说的就是天台宗所讲的“五重玄义”。五重玄义从这里开始,它是这个出处,后来所有的天台宗的这些祖师、这些子孙,只要是去学一部经典都用这种玄义的方法,五重玄义的方法来进行分解、分析。我们看看释此五章。有通有别。通是同义。别是异义,就是从同义和异义这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如此五章。遍解众经。故言同也,用这五章、五重玄义可以去解一切的经典,这叫做同。释名名异。乃至判教教异。故言别也,但是呢每一部经的名字也好,乃至它的五重玄义,都是有所不同的。这部经跟那部经的五重玄义讲的不是一个意思,所以叫做有异,是吧。但是不管什么经,都用五重玄义这么一种方式去讲,这是相同的。例众经之初。皆安五事。则同义也,就是所有众经,在讲经的开始,都用五重玄义来进行解释,这是相同的。如是诠异。我闻人异,就是如是我闻嘛,这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进入这个序品了,我们就看到进入这个经文了。如是诠异。我闻人异。一时感应异。佛住处所异。若干人听众异。则别义也,就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什么地方,与多少人,与谁谁谁一起,大家一起来学这个经典,就是时间、地点、人物、所讲的具体的经典,说具体的这些道理,都是不同的。又通者共义。别者各义,实际上跟前面这个同和异就是一个意思,共嘛就是同,别者就是各。
如此通别。专在一部,又用这通别这两种方法呢,专门来讲这一部《妙法莲华经》,那跟前面这个通别就不一个意思了。前面通别还只是从这个五重玄义去分解,每一部经都可以用五重玄义,这是通;但是每部经的这个五重,道理都不同,这是异。然后现在就这一部经典呢,又讲通和别。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这个七番共解,就是用七种道理来解释这个五重玄义。例如利钝。须广略二门也,就是因为众生的根机有利有钝,所以必须要用广、略两种法门来分别对待。根机利的人,用略门就可以了,简单说说就明白了,就开悟了。但是钝根的众生,那就不行了,必须用广门,说得比较广大详细,你才能明白。众教通别。今所不论。一经通别。今当辨,就其他的东西、其他的教、其他的经,通别我们不说了,今天我们就专门说这个《妙法莲华经》的通别。
就通作七番共解,我们先看七番共解是指什么。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大家把这个记住,七番共解,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观心、会异。把这七个名字大家都记住最好,它这里面说这七个名字,为什么用这七番共解,它是有道理的。
标章令易忆持标章,等于给它标个名字,标个题目,把这个名字标出来,大家就容易记,容易持,容易读诵。起念心故,大家就容易忆念啊,你念起来的时候就想得起来。你不标章的话就搞不清楚,你光就一篇经文搞不清楚啊,把它分层,它有它的结构啊,它有它的层次啊,我们说就等于说把它进行一个分判,章节划分。这一段讲的什么内容,那一段讲的什么内容,这里有什么标题,那里有什么标题,你把它整个弄个结构图出来,很容易就记住了。你不然的话搞得就不太清楚,容易混乱。
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引证是第二章,它是依据佛语来引证,都是佛所说的话来证明。不是佛所说的,不是经典所说的,不能作为引证,你这个证不足为凭,站不住脚。起信心故,只有佛所说的,如是我闻嘛,不如是,我们听了之后也白听。是佛所说的,我们才听呢,我们才信呢,是吧。
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开合料简会异等。起慧心故开合,什么叫做开合啊,就是广说略说。把它打开了,把它合上,简单的说就叫合,详尽的说就叫开。料简,料简实际上就是中间有些什么呢,问答。通过问答的这种方式,把一个道理要说清楚。会异,本来有些道理大家一看,相互之间这个意思是不是有差别呀!是不是相互之间并不能融合啊!但是呢通过法师一讲解,噢,原来它们说的是一个意思。不说的话你以为它们互相之间是有矛盾,有抵触的,是有差别的,实际上最终说的都这个意思。就解决你对经典之中很多的迷惑,所以起慧心故。大家一看是什么,信、进、念、定、慧嘛,这就包括了。七番共解就达到这个目的,实际上就是修信、进、念、定、慧,后面还有个精进心,还没说。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听到当下,立即就可以随文入观,随时就可以起行。教的当下,就可以行。所以说我们听这些文字语言,听这些言教,是让自己内心去思维的。你一到思维的这个角度,实际上就已经进入观心的阶段了。你就去想,这段话或者这个道理,到底是讲的什么意思;这个词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语言说的是什么意思。你不断地去思维它,你其他都不想,就专门思维这个道理就行,这就是观心。你思维的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它就从中产生一种智慧,有种力量。这种力量就能帮助你在日常运用之中,在修行之中发生一种作用。所以是起精进心故,你想这个事情的话,就不会去想其他的东西了。精嘛,精而不杂嘛,你如果不思维佛法,你就思维其他东西去了,东想西想。进,能够前进,能够上进,能够进步。
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五心建立了,就能成就五根,排除五种障碍,成就五种力量。实际上就是五根五力。乃至入三脱门,三脱是什么呢,什么叫做三脱?三种解脱,哪三种解脱,大家还记得吗?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空,这个空的话,实际上按道理应该大乘空,但是如果大家说得简单一点的话,就相当于声闻,声闻主要是讲空,是吧。空、无愿、无作。无愿,这种愿实际上代表是一种菩萨的境界,菩萨要发愿啊,要度众生啊,要成就佛道啊。实际上愿而无愿,无愿而愿。虽然有愿,但最终呢愿当下也是空性,所以叫做无愿。所以愿而无愿,愿的当下就是空。它这个愿是从空而有,从空而生起的,所以前面这个空是个基础。如果你没有这个空的话,所生的愿都是什么呢,都是有漏,都是有为法。所以你的心必须保持彻底的清净,你才能焕发出内心的光明,你才具备真正去教化众生的这么一种资格,或者一种能力。如果你自己的内心都不纯净的话,你去教化众生,这是很成问题的。如果说得严格一点的话,说实话不够格。你自己都没修成呢,你的心是杂乱的,是染污的,你去度众生,很快就被众生这些,包括自己的这些烦恼习性,会被它所污染的。到后面当然是无作,作而无作。就是已经成佛了,无所作了,不需要做什么了。但是说不需要做什么,实际上又是什么呢,不作而作。为了度众生,一切事情都得去做。
略说七重共义如此。广解五章者。一一广起五心五根。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耳,就是七重共解,大概就这个意思,不会讲得特别的多,是吧。要广解这个五重玄义,每一重玄义都够能发起这个五心五根,最终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最终为了成佛嘛,当然这个开示悟入是不同的一种阶段。开的话是什么呢,跟前面这个十住相对应,圆教十住叫开;示是圆教的十行;悟是圆教的十回向;入是圆教的十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啊。初标五章(云云)。标名为四,首先看第一个标名,第一重玄义叫标名,有些地方叫释名,释名又把它分成四个点,第一个是立,第二是分别,第三是结,第四是譬。首先看第一个立名,原圣建名。盖为开深以进始。咸令视听。俱得见闻。寻途趣远。而至于极。故以名名法。施设众生。原圣建名,就是我们去考察圣人就是佛,要建立这种名字,为的是什么目的呢,开深而以进始。为了给大家开显诸法的深义,让刚开始修行的人能够不断地什么呢,进入,慢慢地一步一步往前进。咸令视听。俱得见闻,让所有的有缘的人都能听得见,都能看得见。寻途趣远。而至于极,寻着成佛的道路,慢慢地由近到达远处,最终成就佛果。所以为什么要讲这些东西,有这些名字,有这些文字语言,都是为了给众生施设种种方便。你因为听见了,因为你看见了,所以你就开始能够明白,虽然只是个开始,但是一步一步往前走,就越走越远,由近到远。故以名名法。施设众生,所以种种名字来说这个法,说佛法,为了什么呢,施设众生。施,就是布施嘛,法布施嘛,设,设种种教。这里头施设的话就是说,要对机施教,我所施设的东西都是为了对应众生的,我讲这个东西是有道理的。我们说世间有点像设计一样的,你得设计一下,你不能随便乱来,不能随便乱讲,你看众生需要的是什么,我再给他讲什么东西。
但我们现在不可能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哪有这个本事。佛是八万四千法,一一都通达,无法不知,所有众生的根机他都能知晓,所以能够以合适的法去对应合适的根机。我们现在是,你法也不知,是机更不知。有些法自己还没弄明白呢,学吧,先学吧,学到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那你说不讲,好像也不行,大家还需要讲,实际上讲很惭愧,怎么讲?讲不清楚,能讲多少是多少。讲不到的,大家,大家自己去处理吧。至于根机,当然我相信大家都是大乘根机,咱们能够听闻,现在还能见到这个《妙法莲华经》,一起来学习,那都是过去种了不知道多大的这种善根福德因缘,我们今生在这个上面,又添加了一个砝码,等于我们离成佛又近了一步了,虽然你只是听我来讲这个《法华经》,但是这种因缘也不容易啊。虽然不如佛,但是某些地方也显得我们特别的不容易,珍贵。
佛都已经涅槃了,我们无缘听佛讲,但是这部经还能流传到现在,翻译成汉语,而且翻译得非常的精到美妙,而且我们有缘能够听闻。我们在这五浊恶世,还是末法时代,多不容易啊。好法师是遇不上了,但是不好的法师在这里讲也不容易了,想想肯定我过去也许也发过这个愿啊,讲,讲吧,弘扬呗,能够弘扬到什么程度再说嘛。至于佛菩萨就多多包涵,就完事了。所以看这些因缘还是不容易的,虽然跟佛比已经没办法啦,无量百千万亿之一分都达不到,但是这一分也很重要,总比没有要好得多。
我们再看啊,施设众生,分别者,我们再看第二个分别,分别什么呢?法有粗妙。有妙法就有粗法,除了我们这个《妙法莲华经》,其他都叫粗法。不能太粗了,知道吗?这学佛法,学得不够精妙啊,没学到它的妙处,可惜了。
什么叫做粗法呢?隔历三谛,若隔历三谛。粗法也。圆融三谛。妙法也。此妙谛本有,什么叫做隔历三谛啊?什么又叫做圆融三谛啊?这里要讲起来又麻烦了,不好讲,但是这只是简单地把这个粗和妙之间做一个什么呢,做个分别,简单地说一说。要真正说的话,光这个粗妙,那后面且有的说了,不着急。什么叫做隔历三谛?我们说三谛,以前讲过哪三谛呀?空、假、中。有些地方也叫真谛、俗谛、中谛。空、假、中一般说三观了,三观观的就是三谛。那这三种谛之间,如果是有差别的,是有层次的,就叫隔历三谛。隔,你跟我之间是有距离的,隔碍的,有障碍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真谛就是真谛,俗谛就是俗谛,中谛就是中谛,它相互之间没有说是一体的,那就叫做隔。历呢?就有次第,知道吗?我这个高,你这个低,我比你更高啊。比如说,中谛是最高的,俗谛次之,真谛是最低的,知道吗?它里面是有高下的。如果你只证得真谛,那你只是相当于什么,一般来说,属于声闻乘。如果你从真谛再往上能证得俗谛,菩萨乘。如果你还再往上突破证得中谛,佛乘了。那就是有等级不一样啊,这叫做隔历三谛。
如果是说这三种谛之间是有差别的,是有高下的,那属于粗法。到最终把这三种差别能够圆融在一起,啊,原来大家是平等的,原来大家是不二的,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也没有任何高下的,这就叫做圆融三谛。一谛就是三谛,三谛实实在在就只是一谛,你才真正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到《妙法莲华经》就把这个东西就说清楚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这三谛即是一谛,三教就是圆教,权教最终实际上就是实教,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妙法。
但是前面四十几年,佛基本上不说这个道理,没有把这个道理给大家说清楚。有时候给大家讲什么,四谛、十二因缘,有时候给大家讲什么六度,有时候就讲真,有时候讲假。比方说,中观宗,虽然有些时候也讲中谛,但是更多的是讲空,性空的比较多,性空般若,它主要是侧重于在真谛。唯识法相呢,又侧重于俗谛。《华严经》当然也讲到中谛,但是中谛和真谛、俗谛之间,它相互之间是有障碍的,它没把它打通了。只有到《法华经》这里,才最终把它合为一体,圆融无碍。此妙谛是本有的,是我们所有的众生本身就具有的,是一切有情无情众生都有的,就是说它是整个这个法界虚空之中,有情也好,无情也好,一切所有众生本来具有的微妙的这么一种道理。大家都有,没一个人缺少,它是遍一切处的。
好,文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你看,又说到世间相常住了,是法住法位。这个法住法位,实际上就是说的真如实相,诸法实相。世间相常住,也是说的这个东西,三谛的妙理本来就具有,世间一切相都具有这个常住之相。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只有我释迦牟尼佛才真正明白这个法相,所有的众生都不知道,但是我现在告诉你们,你们都有,都有这个常住之相。十方佛亦然,唯佛与佛才能究竟,才能知道这个法相。尚非不退菩萨入证二乘所知,况复人天群萌之类,就是菩萨都不知道,二乘人也不知道,何况是我们普通的人天凡夫的众生呢?你哪里知道呢?要是佛不跟我们说出来,你根本就不知道。菩萨都不能知道,只有佛才能真正完全的知道。
佛虽知是。不务速说,佛虽然知道了有这个道理,但是也没有很快地要说出来。为什么不能速说呢?佛难道不想赶快告诉大家吗?这么好的东西,这么好的宝贝。经文说了,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谤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如果我要赞叹佛乘,我立即就给大家说出来,众生不会相信。不但不相信,而且会诽谤这么一种佛法,无上的佛法,就会沉没在苦海之中,永远没办法出离。所以说大家能够听闻,能够信,能够不怀疑,能够不诽谤,这都非常了不得。我想大家没有说谁不信啊?有谁不信的吗?噢,佛说了有佛性,我才不相信呢,我就没有佛性,我就是众生,我再怎么也成不了佛。我最多修个阿罗汉,那就已经了不得了,是吧。成佛,那是佛的事情,跟我没关系,谁会这么傻,谁也不至于这么傻,何况我们中国人比较贪心嘛,谁不想成佛,谁都想当皇帝呢,这没什么不敢想的,只有做不到,没有想不到的。要能想得到,最终可能也就做得到了。
所以初教,我们就一堂课下来了,中间不休息了啊,省得中间断断续续的,初教建立融不融。小根并不闻,什么意思呢,初教,就是佛刚成道的时候,第一次讲的是什么经啊?《华严经》,《华严经》讲的是华严教,它所讲的是融与不融这两种,一个是圆融的,一个是不融的,所以《华严经》啊,它还有点掺水。说得不好听点,《法华经》那完全就都是纯的,百分之百的纯度。这《华严经》可能也就百分之八九十,中间还有融,又有不融,但是它是以融为主,是以圆教为主,但是它还说偏,偏的话就实际上说了别教,它正说正明圆教,兼说别教,所以它有不融的这些佛法,但是即使是不融的佛法,小根还都听不懂,我告诉你,它还都是专门对这些别教菩萨所说的,你不属于别教菩萨这个层次,你下面这些层次根本还听不懂,所以小根并不闻,这些小乘根机的人根本就听不懂,如聋若哑啊。
次教建立不融,这是什么呢,第二时说的是什么教啊,方等教,不是方等教啊,阿含教,记错了,阿含教。阿含的话,只是说小乘的教法,都是属于不融的,大根都不用,完全对应的是小乘根机,大根用不了,大根谁去听啊,也没必要跟他们讲这些东西,完全是针对小乘的根机说的三藏教法,就是属于小乘教,让他们成就阿罗汉,成个声闻就行了,为什么说这些东西?佛发现前面给他们讲这个大教,讲《华严经》,大家听不懂,算了吧,从头来起,从第一步开始走起,所以说,就说《阿含经》。
再往下,次教俱建立。以融斥不融。令小根耻不融慕于融。这是第三时,第三时大家学过,哪个时啊?方等时,说方等的大乘佛法,但是方等大乘佛法它是叫四教并谈,方等法是包含一切佛法,小乘的有,大乘的也有,权教的有,实教的也有。但是它根本的目的就是什么,前面大家已经修了小乘,已经成就了,佛发现仅仅让他们修小乘肯定不是我的目的啊,让他们回小向大,给他们讲大乘佛法,但是同时也说小乘佛法,因为他们还需要慢慢的一种过渡的一个过程。但是以融来斥不融,实际上就是以大乘来批判小乘。比如说,我们说的这个《阿弥陀经》、《维摩诘经》实际上都是属于方等教法。谈偏斥小,叹大包圆,就斥责这些小乘的、偏教的,赞叹大乘的、圆教的。让他们知道,哎呀,耻不融,以不融为耻,以融为荣,两个都是rong了,他们知道。哎呀,原来佛所说的还有这么大乘,还有这么好的东西,我们现在不能仅仅满足于修这个小乘,我们应该什么,回小向大,我们要发起这种大乘的心,最终要成菩萨、要成佛,就是为了这个道理,这是个过渡的一个阶段。
次教俱建立。令小根寄融。向不融。次教,再往下第四时叫什么教啊,般若时,讲的般若的教法,都建立。令小根寄融,寄融就是小根的话,完全就融入到大乘里面去了。向不融,这个不融的话就跟小乘的不融是两回事。这个不融相当于相当于别教的菩萨,或者还包括通教菩萨,就属于大乘的,但是还没有圆满,没有圆融。这个融的话,仅仅就是指圆教的,所以在般若时里面,讲的般若教只谈三教,三藏教就不说了,小乘的完全就不说了,只说通教、别教、圆教。这三种教里面,通教和别教是叫不融教,只有圆教才叫融教,所以它包含这两种,所以它同样是融不融,跟前面不完全是一个意思。
令大根从不融向于融,从不融向于融,从这个通别最终进入圆教。虽种种建立。施设众生。但随他意语。非佛本怀,这就做了个总结。你看,建立了种种不同的教法,为了施设众生,成就众生,但都是随他意,为了随着众生的根机,随着你的兴趣,你的爱好,你的能力,所讲的种种佛法。但众生的能力实际上都是很有限的,不是佛的本怀,不是佛自己本来的意思,要我自己本来意思说出来,你们一下听不懂,境界太高了,所以只能随着众生来,我要迁就你们,要不迁就你们,直接说得太深奥了,你们听不懂,听不明白,就这个意思。故言不务速说也,不是佛不想说,实际上佛特别想说,但说的时机不对呀,你要立刻就说出来的话,反而产生相反的一个效果,所以说不务速说。
好,那是之前,四教都叫做不务速说。好,到现在可以说了。今经正直舍不融但说于融,把前面所有的不融全部舍弃掉,通通都不说了,只说于圆融之教,只说圆教。所以在《法华经》叫纯圆独妙。纯粹都是圆教,只有这个微妙之法,没有粗法。令一座席。同一道味,整个在这一个法座、会场上,所有听法的人,最终所证的都是同一个道味,都是圆教。也就叫什么味啊,叫醍醐味。我拿最好的东西给大家招待,每个人吃的都是一样,我不是说给你吃这个东西,给他吃那个东西,之间没有任何差别,都是最好的。
乃畅如来出世本怀,哎呀,佛这个时候才真正的是,把自己想要说的心里话,终于说出来了。原来都是掖着、藏着没办法说,想说嘛一看,你也听不明白,时机也不对,算了吧。等到最后,快要到圆寂之前几年,才说这些东西。就跟我们世间很多东西,家里有很多重大的秘密,孩子小的时候还不好意思说,说出来时机不成熟,到最终快不行了,不说也不行了,或者到该说的时候,就把这个事情说出来,终于心里的石头就落下了。但还有很多的人,就在世时都不说,走了,走了也说不清楚了。故建立此经。名之为妙,所以为什么要讲这部经典,把它称为妙法,它是有它的道理的。
结者,下面就说了,当知华严兼。三藏但。方等对。般若带。此经无复兼但对带,所以大家就把这个四教跟这个兼但对带对应起来,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兼但对带。什么叫做兼呢?兼别明圆,正明圆教,兼明别教。就是它中间啊,同时又说别教,主要说的是圆教,所以叫做兼,兼别,兼说别教,正说圆教,叫兼别明圆。三藏教呢,但三藏教,它只说藏教,没有说后面的通教啊,别教啊,圆教啊,都没有,但三藏教。方等教呢,叫做对半说满,对三藏教而说通教,别教,圆教,是对这些小乘人,专门来说通别圆三种不同的大乘的佛法。前面的三藏教叫做半字教,后面的通别圆叫做满字教,当然真正的满字教里面还有其他区别,这里我们暂时不说了。实际上按道理来说,只有圆教才叫满字教,甚至通教和别教都还叫半字教。
好,般若呢,带半明满,为什么叫做带半明满,这就说出来了。为什么通教别教是属于半字教呢?它是般若教是说三种教,它这个时间是说通教、别教、圆教,它纯粹都是说大乘的教法,三藏的小乘教它通通不说了,一点都不说了。但是呢,通教和别教还属于半字教,只有圆教叫做满字教,才是圆满的,所以说带半名满。只有到《法华经》,法华时的时候叫无复兼但对带,叫纯圆独妙,所以把这五时大家可以记下来,叫兼但对带纯,兼但对带纯,那就记住了,五时之教。
专是正直无上之道。故称为妙法也。譬莲华者例有粗妙。云何粗,为什么把它比做莲花呢,就是有粗和妙这两者不同,云何粗,这里有几种情况:狂华无果。或一华多果。或多华一果。或一华一果。或前果后华。或前华后果,这六种情况通通都叫粗。首先看第一个,初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克获。狂华无果,这个花比喻什么呢,因,这个莲比喻成果,外道不知道修这个出离之因,非因即因,什么意思呢?颠倒修行。本来不能证得涅槃的,本来不是修行的正因,他以为按着这样修能够解脱,所以最终空修梵行无所克获。修了这么多梵行,最多就是得到人天的果报,最多就是到什么呢,非想非非想处天吧,还是不离三界,他没办法嘛,超凡入圣,证得正果。所以说狂花无果,为什么叫狂呢,癫狂的,错乱的,他这个因,因地不真,果遭什么呢,迂曲。
次喻凡夫。供养父母。报在梵天,第二个是叫一花多果,供养父母,修世间的种种这五戒十善之法,凡夫修这些最终报在就说,无非就是生到人天,生到梵天都已经很不容易了,生到梵天属于色界天,色界天的话还得修色界的禅定才行,四空八定啊,当然这里只是简单说,就说凡夫最终你只是报在人天而已。一花可能得到各种好的果报,只是种一个因,但是一个因呢,能够结很多好的果报。
次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你看,多花一果,这是指的。修很多苦行,修很多的法门,但最终只是证得小乘的涅槃,就是为了得到这个果。
次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这是比的叫什么,一花一果,因为缘觉他的根器利啊,他不要修这么多法门,不要修种种苦行,他就修一个远离行,他就能证得缘觉的果位,叫做一花一果。
后面还有,或前果后花,次喻须陀洹。却后修道,这句话要理解就稍微难一点,这不讲的话,肯定大家很难说。前果还后花,怎么果还在花的后面呢?须陀洹就叫做果,这是小乘的初果,声闻的第一个果位叫须陀洹,叫见道位,也是种果位。但是见道之后呢,还得继续修行,见道之后还有修道位,所以说后面还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一直到最终叫阿罗汉,后面这三个都叫修道位,一直到阿罗汉才是成为声闻的极果。既然是修道位,所以把它比喻成叫做花,只有成就了阿罗汉果,那就叫另外一个果了,不同了,知道吗,前果后花。
次喻菩萨。先籍缘修。生后真修,就是前花后果,还按着花果,因果的这么一种次第来说的。缘修,大家实际上只是结种种缘,种种种因缘而已,我们现在都是缘修,都谈不上是真修,不是真正的修行,真修实练啊。什么时候才叫真修啊,才能叫做真修啊,这就很难啊。真正按照圆教真修的话,要破无明惑,破了一分无明惑,进入圆教的初住之后,你才叫真修,我们现在都叫假修,缘修,说假修不好听,叫缘修吧。哎,有些人说假修,那跟世间假修完全不一样,就说你没有获得自己真实本来这个法性,你要破一分无明,才见一分佛性或者法性,你没见到法性之前,你都不叫做真修,只有这法性身才是真正我们的身体,你具备那个资格才叫做真修,你没有悟得这个法性,你前面都叫缘修,就是为最终进入这个真实做准备的一种因缘而已。
所以我们现在都在种因缘,知道吗,都差得很远。即使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按照圆教来说,你在那边还且得种因缘呢。你别以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了佛,阿弥陀佛,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怎么怎么着,你就好像立即就真修了,也不是这么容易的。悟无生忍,这里面还有不同说法,是不是一定就是对应的是真修。如果严格的来说无生法忍,相当于是真修。但是,按我的理解,估计一般还达不到,太难了。你上品上生,花开见佛,立即就能悟无生忍,太容易了,我觉得,太容易,太快了,这我自己个人的(理解)啊,那东西不能做准啊。你要进入真修之前,哎呀这,说得不好听一点,但咱们也不用担心,无量阿僧祇劫吧,且等吧。阿僧祇劫,我告诉你,成个藏教佛,藏教佛跟圆教那简直相差着十万八千里,不知道多少倍,都得三大阿僧祇劫。藏教佛还只是进入第一个位置,他只是证得真谛而已,后面还有什么,证得俗谛。俗谛就是漫长的这个菩提路啊,要发菩提心啊,要度众生啊。俗谛之后,最终真俗不二再进入中谛,证得中谛的一分,你才能叫真修啊。所以说往后的时间是越来越长,你上一个台阶,就相当于前面所走过所有路的总和,甚至还更多,明白吗,就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佛经,以前跟大家讲过嘛,我们所有天下人,四天下人,加起来所有福报都不如一个转轮圣王。整个四天下,包括转轮圣王,包括所有的这个什么,不仅仅是四天下,都不如一个四天王,他的福报。多少个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你这个天王,所有的人天福报加起来,不如一个,就四天王天以下的,所有的众生福报加起来,不如一个忉利天的天王。一层一层往上走,你就知道了。到后面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包括菩萨的福报都不如佛,还都不如佛的一个毛孔啊!我告诉你啊。那简直,我们就,哎呦,那我们的信心真是受到极大的挫伤,我们也就算了,即使菩萨无量百千万亿所有的虚空菩萨加起来,都不如佛的一个毛孔。这不是故意来气我们的,是不是?不是,它就是这样真实的。你就差一个台阶,那完全就摸不着边,你数量再多,你说以量取胜,没有用的!不像我们打仗,中国人多,不怕牺牲、大家上,人海战术,没有用,再上也没有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人家不用动,啪,你全部趴下,你这费什么劲啊。所以说,先籍缘修,生后真修,一直到菩萨,皆是粗华。你看,这都还属于粗华啦,菩萨都属于粗华,知道吗,我们就不用说了,太粗了、粗人,粗人一个。粗到就已经没办法,不好意思说了。
不以为喻。莲华多奇,莲华是很奇妙的东西。为莲故华。华实具足,这前面说的为莲故华,实际上就是为实开权,莲就代表是实,华就代表是权。佛的目的是让大家证入真实的佛法。但是不得已,又得开这个权,因为你不开权,最终大家就悟不到这个佛法。所以讲权法的时候,实际上佛的背后的意思是让大家先打基础,以后真正把这个根本的这个佛法再告诉你们。并不仅仅是说,告诉你这个就够了,你也别想其他更好的东西啦,我根本就不打算,压根就没这个想法,让你们怎么怎么,证得佛法,不是这个意思。华实具足,华和果实同时都具足。
可喻即实而权,你看,即实而权,就是说权法的当下,不离开实法。从实法的这个根本而产生这个方便之法。打个比方,我们必须要有这个果,你才能开这个花,开了这个花肯定又能结这个果。所以这个莲华它为什么代表这个意思。又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花开的时候,那离这个莲出现的时候,也就差不多,就一个时间,时机成熟了。所以说即权而实,这个权,如果真正明白的话,那这个实教也就清楚了。说实教,不离这个什么,权教。这个莲,不离开这个华,明白吗。华开了,莲就现了,叫做即权而实。所以说权不独权,即实而权,实不独实,即权而实。就是说圆教讲这些东西的时候,大家就明白啊,讲权教不仅仅是讲权教,它是从实教里面流露出来的,从佛的本怀里面流露出来的,他的根本目的是从实教让大家去明白。但说实教呢,也不仅仅是说实教,它是从权教里面相承过来的,没有权教就没有真实之教。打个比方说,没有凡夫哪会有佛呢。佛就代表是实,凡夫众生就代表是权。就像我们说,佛子,佛子也是权,没有佛子,你说佛一个人干嘛去。是不是?想度弟子也度不了,没人听法、没人修行,最终也没人能继承佛位。但是我们修行是为了什么?又是为了成佛。我们虽然是权,但是为了最终即实而权。现在暂时只能修行权法,没关系,我们瞄着以后要成佛的。
又华落莲成。莲成亦落,你看,华落了,莲就成就了。权废掉了,那么只要说实法就够了。如果大家真正最终悟得了实法,实法也就不用再建立了,所以说莲成亦落。甚至连这个莲的名字、莲这个法都不用立了,因为大家已经成佛了,成佛的人,你还跟他讲佛法,也没有用了。你对这些修行的人,修到这个凡夫也好,声闻缘觉菩萨位好,你跟他讲佛法,他是有受益的,他能成就的。他成了佛之后,你说,我天天,佛跟佛之间讲佛法,有必要吗?多此一举。所以说莲成亦落,既然已经成佛了,那佛就不用了。你说,我再找阿弥陀佛,你再给我讲,我还没听够呢,我虽然成了佛,我还想听您老人家讲。那有这事吗,我想想,太愚蠢,太多余。这个时候不是你听佛讲了,是你是佛了,你要跟众生讲了。当然你虽然讲,你并不执著自己已经成就佛果,你肯定也不会有这种执著了,你是为了成就众生。
可喻非权非实,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华落了,就是非权;莲成亦落这叫非实。明白什么意思吗?华落了,不需要这个权教了,因为权教已经变成实教了,所以叫做非权。实教当已经完全成就的时候,实教也没必要再建立了,所以说也叫非实。这是对于已经成就佛道的人叫非权非实。但是对于众生来说,恰恰相反,要佛从非权非实的境界里面什么呢,示现而权而实,权也得说,实也得说,什么都得说。
如是等种种义便。故以莲华。喻于妙法也,恰好莲华这个东西呢,跟我们现在要讲的这个妙法,有很多吻合的地方,所以用它来做一个比喻,是最恰当不过的。大家听明白没有啊?听明白了?没有听不明白的?没听明白也不好意思说,给我点面子,是吧。师父你都讲得很清楚了,我们一听就清楚了,明白了。没关系,能听懂多少是多少啊。
体者为四,讲这个体,前面讲到名嘛。五重玄义之二,体者又从四个点去讲,一释字。二引同。三简非。四结正。首先看这个释字,就是释这个名字呗,什么叫作体呀?体字训礼,叫作礼体,礼。法也。这里就是举出这个儒家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君臣撙节。若无礼者。则非法也,过去的话都是君臣父子之礼,大家都得按照这个礼法来,世间的这个伦理才不会什么呢,失种种秩序。那我们佛法实际上也是这样子的,我们自己佛法有自己本体的东西。如果大家不按照这个佛法之体,这个诸法实相,来修行、来学习的话,那就属于非法了。明白吗?就是你是不如法去修行了,就是你这个修学佛法,说句实话是属于错乱的修行。出世法体。亦复如是,你看,善。恶。凡。圣。菩萨。佛。一切不出法性。你所有的这些圣凡,不同的众生,他都不离开这个法性,这个体。他都得按照这个法性去修行,当然有些他不知法性,他修不了。如果一旦要修行,必须要不离法性。
正指实相以为正体也,我们现在所讲的就是实相,也就是诸法实相,是我们这部《妙法莲华经》的正体,它才是真正的体。故寿量品云,《法华经》里面有一品叫寿量品,说了,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如非异,你看,这里这几句话说的道理很深,又不如三界,又见于三界,又非如,又非异。这里后面有个解释,我们看看啊。
若三界人。见三界为异。二乘人。见三界为如,就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通通都是凡夫,凡夫会有分别心的。分别心就是见到三界之中的任何一切法,他都会产生种种差异,那人就是人,天就是天,畜生就是畜生,非同类啊。他只看到现前的众生的这个果报身是有差别的,但不知道这果报身背后每个众生都具有法性。所以他见三界为异。
二乘人。见三界为如。但是这个如是指二乘法上的一种如,他是见到诸法的空性,而且这个空性,说实话是偏空的一种理性,还不是完全圆满的一种真正的真谛。但是即使这样的话,他见三界为如,他知道三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凡也好,圣也好,他本身都有这个空性,在空性方面大家是相同的,是平等的。
菩萨人。见三界亦如亦异,这菩萨就更不一样了,不仅仅见到如,而且能见到异。见到如,但是这个如跟声闻的如,就不是一个境界了。他比声闻的这个如的境界要高得多,不仅仅见到空,而且能够见到不空。不仅仅见到真谛,也能见到俗谛。甚至有些高等位的菩萨还能见到什么,中谛。这个中谛就相当于真正的真如,真正的法性。如果从严格意义上,二乘人是没见到真如的,他没见到佛性的。
再往下,佛就不一样了,圆满了。佛见三界。非如非异,这里还差了一个,亦如亦异,还没讲这个异呢。 为什么菩萨也见到异啊?他可不是像众生一样的起这个分别心,见到三界之法有什么差别,他是要了知所有三界众生的一切差别之相。为什么要去了知这些东西呢?他要度化众生啊。你看看,你这个众生需要什么东西,需要什么法,你这个众生有什么喜好,你这个众生又是干什么行业的,他都得学习,所以做菩萨很不容易的。好人也得做,坏人也得学着做,但不是真正的坏。
有时候你,我们说同事啊,利行啊,布施啊,布施,还有什么呢,爱语。利行,同事,你要摄受众生,你就必须要了解一切众生。你要跟他打成一片,他喜欢的,你也假装是喜欢。他明白的,你也明白,你甚至比他还更明白。这样的话,他才愿意跟你接近,愿意亲近你。一亲近你,哎呦,发现你比我还厉害哦。你不是当银行家,我比你做得更大。你是马云,我是盖茨。你是日本总统,人家是美国总统。服你了。你是坏人,我甚至是大坏人。你不是魔鬼嘛,我是魔鬼之王。那他得服你,他先服你,虽然是恶法去服你的,但他愿意听你的话。听你的话,然后你再用方便善巧,用种种的善法把他引度出来。这叫做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个欲钩,实际上代表不就是一种贪欲嘛,他喜欢的,众生所喜好的。他喜好的不一定是善法,很多是恶法,但是菩萨为了度众生,他必须要这么去做,还得保持自己的纯洁,你看,多不容易啊。出淤泥不染,又得从淤泥里面出来,又得和他合成一体,和光同尘,但最终又出淤泥不染,保持自己的洁净,太不容易了。所以又得学这些东西,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边誓愿度。
这个法门,你一看,哎呦,你以为就是简简单单一句佛法可以涵盖的吗?世间法都得学,最终把世间法转成佛法之用,表面上看是世间法,是恶法,但最终经过你巧妙地转化,它成为佛法,我们说它叫以毒攻毒啊。他有些人就不想学好,他就想学坏的,有啊,众生就是这样子的。我们实际上也有很多毛病习气,就改不过来。抽烟抽久了,就上烟瘾。喝酒喝久了,喝长了,也酒瘾。你说改,改不了,难受啊,还得喝啊。就做坏事做习惯了,让他做好事,他做不了。所以说菩萨为了这样,亦异,他要见到种种法的差别,而且要了达一切法,精通一切法,他才具备说去度众生的这么一种能力,一种善巧的智慧。但是仅仅异可就不行了,还得如啊。如就是证得空性啊,证得真谛、俗谛、甚至中谛啊,才能保持自我的这种纯洁啊,不被众生带到沟里去啊。你自己什么都没有,你光去学这些东西。有些人琴棋书画,简直就是三教九流无所不通,最终就是佛法不通。没有用啊,学到最后该堕落堕落呗,你再聪明,你学什么就会什么,大杂家,什么都会,有什么用啊。最重要的一个不会。所以一切法里面最重要的是佛法,它才是最殊胜的,其他的东西都管不了用。只有佛法建立了,你再建立其他的,我们说的五明,你才行,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的话,它会耽误你的时间,耽误你的生命,耽误你的法身慧命。
佛见三界就非如非异,他就远远超过凡夫、声闻,乃至菩萨的这么一种境界。说非如非异,并不是说否定这个如和异,就是他已经放下了,他已经成就了,就跟我们前面说的,他已经证得实相了,他难道还要去成个佛吗?实际上,释迦牟尼佛从第一次久远劫以前成佛,他就没必要说我再去成个佛,他为什么还无数次成佛?不都是为了众生嘛。难道我真的没事,天天成个佛好玩,然后大家众生都是粉丝一大堆,弟子一大堆,特高兴,特有荣耀感。难道会这样吗?那都是凡夫心态,那他就不叫做佛了。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要无尽愿嘛,无尽行嘛。有无尽的愿力,要度脱无量的众生,所以还要一次一次地回到这个娑婆世界,要现身到十方所有的世界,只要有因缘,缘分成熟的时候,我就示现成佛,要度化众生。虽度众生,但实际上无众生可度啊,所以最终叫做非如非异。又双照如异,双照如异是为了众生的,非如非异是佛自己的境界。
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现在我们今天所取的,是佛所见到的这种境界,才是实相正体。非如非异,双照如异。这是佛所见的,大家就记住了,你这两个方面都不能有任何的缺失。你不要说如、异、非如非异,都不行,要跟佛看齐,这才是我们所理解的实相之体。
时间也快到了,下面还有很多,哎呀,这且讲啊,这好,大家也不嫌长。反正咱们讲到哪里是哪里,大家发愿吧,没关系,且讲呢,挺好的。还有很多很多都学不完,太美妙了,就是佛法无尽的这个法海、大海,这是无上的享受,知道吗?你赚钱,你挣功德法财,你还会嫌多吗?不嫌多,只怪自己啊,这个身体不争气,时间不够用,因缘不够,根机不够,慧根不够,所以坐久了疲劳,饿久了还得吃饭,要是困极了,还得睡觉,没时间学,学不了。
好了,如果大家随时有什么问题,有时候可以举手,跟大家一起来讨论,好,还真有,后面这位老居士。
居士:我跟容通师一年没见,我发现容通师讲经说法更上了一个台阶,讲得是更加的细腻,我心里好喜欢。
师父:别着急,别着急,后面才是真正的问题来了啊。
居士: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妙法莲华经玄义》第四页倒数第四行,后边,但法有粗妙。若隔历三谛。粗法也。圆融三谛。妙法也,什么叫三谛?龙树菩萨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第一个是空;亦名为假义,第二个字是假;亦是中道义。天台宗很好,这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宗派,印度没有。它发展了龙树菩萨的佛学思想,建立了一心三观,那就是空观、假观和中观,也就是三谛:空谛、假谛和中谛。我认为这个三谛是互相平等的,空谛就等于假谛,假谛就等于中谛,中谛就等于空谛,它们是不分上下的,没有高下之分,我这么体会,不知道对不对?南无阿弥陀佛!
师父:哎呀,你这一说完我就放松了,原来不是问问题的,是向我来求证的。那太好了,如果你是这么认为的话,你属于圆教根机啊,是不是啊,直接给你讲妙法,恰好你是契机,契机众,当机众。当然从佛的境界,从圆教的这么一个角度,三谛就是一谛,前面说过了。无论是空、假、中,实际上最终说的都是一个道理。你真谛如果证到圆满的时候,实际上后面的假谛、中谛、全部都出来了,它包含在里头的。俗谛也是一样的,俗谛证到圆满的时候,它也具备空和假。中谛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天台宗说什么呢,叫“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就是说,你虽说一谛,一谛之中就包含三谛,包含一切的法都在里头了。所有的佛法的道理,虽然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一个分析,进行一个解说,但实际上最终说的是一个道理。到了圆教这里,把这个事情跟大家说透了。所以为什么叫做会三归一,实际上也包含这方面,包含这层意思。就是说别看佛有时候说的道理好像是不一样的,但最终的目的实际上是一个。而且这些道理之间,它本身相互之间是什么呢,圆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你的根机不够的时候,佛会分别说隔历三谛。你先修真谛,再修假谛,再修中谛,因为你的基础不够,你得一层一个台阶地一个台阶地往上爬,到最终你真正根机已经达到圆教,已经圆满的时候,佛就说,我现在才跟你说真相吧,原来是没办法,分别说,现在什么,“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才把真正这个根本的道理,啊,原来是一回事。但是你没有走到这一步的时候,你哪里知道是一回事啊。佛不跟你讲,你哪里知道呢?所以这位老居士不错啊,还挺听佛的话,听了之后还能明白,就那么回事,大家都明白了吗?有没明白的举手。三谛不是一谛的,有不明白的啊?
居士:我想问问菩萨乘和佛乘的微细差别在哪些地方?
师父:菩萨是因,佛是果。
居士:菩萨乘不是那个什么空嘛,它有真谛和俗谛的部分吗,佛乘一乘的时候,是不是就是不二法门,非空非有,不二法门,是萨婆若的那种,所以我就想问问菩萨乘和佛乘的微细差别?
师父:哎呀,就是,一个是什么呢,一个没有圆满,一个即将走向圆满,就这么简单。我们不要说其他太多的,就菩萨是准备要发心,要成就佛道的,佛是已经成就的,已经圆满的菩萨。菩萨是为了成佛的,知道吗?所以说你不要说菩萨仅仅就是修什么空和假,不仅仅是空和假,菩萨还得修中,空、假、中,三观、三谛他都得修,只是他还没有修够圆满,还没有修圆满,所以他暂时处于菩萨阶位而已。等到他修到已经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他就成佛了。
但是菩萨里面这个层次就特别特别的多,知道吗?菩萨这个层次是最多的。有凡夫位的菩萨,有三藏菩萨,按天台说三藏菩萨,小乘里面也有叫菩萨的,但实际上这个菩萨,还从大乘来说,他不够菩萨的资格,但是小乘里面他也有称菩萨。然后呢,到了通教里面也有菩萨;到了别教里面,也有菩萨;最后到圆教,也叫菩萨。真正按照天台宗《法华经》,法华圆教所说的,只有圆教的菩萨才是真正的菩萨。但是别教里面呢还分两种。别教里面有一部分的菩萨已经证入初地以上的,他也叫圆教了,初地他就被圆教所接,他能进入圆教的这么一种境界。他证得的道是跟圆教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前面的通教、三藏教完全就跟这不相关。
所以我们菩萨发心,大家也是,看自己个人发心呗。大家都想成佛,但是什么才叫做佛,怎么样修行才能成佛啊?很多人搞不清楚。但是不能说你搞不清楚,你就不叫菩萨了,你是凡夫菩萨,你是初发心的菩萨,但是你的发心还不够,你对自己的心不了解,对所要成的佛,你也不了解,应该怎么去修行、成佛,你可能更不了解,你路都还没走呢。刚刚开始上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走一步上一个台阶,走一步又上一个台阶。所以真正佛、菩萨的阶位我们按一般圆教来说,有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是大概的、粗略的划分,实际上菩萨是有无量阶位的,八万四千都不止。无量无数,说不清楚。
当然我们现在大家听闻圆教了啊,起码我们可以开始进入圆教的什么,叫做名字位,没问题了,名字位比理即位就好多了,理即位就是凡夫差不多,跟凡夫一样的。你道理上,理体上都有佛性,但是你没有听闻佛法,现在听到佛法了,进入名字位了。名字就能开解,真正对于佛法就能产生正确的一种理解,这是个开始。从理解以后开始起观行,具体的修行实践。但是这个修行实践可不容易我告诉你,大家修行,真要按圆法去修的话,咱们说实话现在谁都修不了。你只是说修其中的一点点,自己去思维、去观察、去观行,稍微沾一点点边,那就不错了。实际上我们现在修的话,基本上都是按照什么呢,按通教比较多,别教的你都修不了,别教都很难修,最多通教。发菩提心,发四种弘愿,积聚自己的资粮,然后最终慢慢一步一步,从空入假,从假入中,到入中的时候,你才是真正的一位菩萨。到中、到圆满的时候你才成佛。
所以我们学到后面,我们还会继续去讲这些东西,也不用着急。差别,说差别不小也可以,说差别很大也行。但是再怎么差别大,也比前面的声闻、缘觉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明白吗?就是你这个初发心的菩萨,只要听闻了圆法,你比现在已经证得阿罗汉道,甚至是缘觉果位的人,如果他仅仅只是满足,他没有发大乘的菩提心,你比他都强。大家听明白什么意思吗?你是个凡夫的圆教的菩萨,实际上就已经超过没有发心成佛的一个什么,二乘人,二乘果位的人。你现在起步慢,但是以后你会进步快啊,所以说为什么要听闻圆教,要听佛法,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还会学到很多东西。我们这部经里面,含了这个知识量很大的。就是圆教为什么呢,先得开解,先得要理解透佛法,理解最圆妙的佛法,你再去修行。你修行一天,相当于别人修行一劫。你什么都不懂,在那里盲修瞎练的,修来修去最终什么都修不成。所以为什么要听闻佛法,这就是他必须的、不可避免的、不可或缺的,是必由之路,必经之路。
好,这里其他东西就不说了,差不多了。最后请大家合掌,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8  更:2021-08-18 21:08:0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