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 正文阅读 |
[佛经]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第17页] |
其他法师| |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
(十七) 各位同学,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部《法华经》,《法华玄义》,大家翻到课本,我们应该讲到这个第二思议不生不灭十二者,前面讲了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我们说对应的是三藏教的,藏通别圆嘛,化法四教,天台宗讲的。对应三藏教的十二因缘是思议生灭十二因缘,那么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这对应是通教,三藏教之上,另外一个通教,它所讲的这个十二因缘法,是思议不生不灭。 我们看这个文章 ,此以巧破拙,一个是巧,一个是拙。那么前面呢,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是拙,这个是巧。中论云。为利根弟子。说十二不生不灭,这是对利根的,相对于三藏教来说,三藏教是属于,钝根的弟子,根器比较钝,而通教的这个根机相对是属于利根,所以对不同的根机,说十二因缘法,是不同的这种类型。 痴如虚空。乃至老死如虚空。无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简单用这两句话基本上就概括,什么叫做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 痴就是指无明,十二因缘第一个就是指无明,无明就像虚空一样,乃至到最后第十二个因缘是老死,也是如虚空。虚空是什么呢,没有体性,没有自性。它为什么用虚空来比呢,虚空就是无所有,什么东西都不存在。甚至这个虚空之中,连空气都不存在,就说明我们真正的自性,是一丁一点都不存在的。 那么无明如幻化,不可得,乃至老死如幻化亦不可得。虽然说它体性是空,但是并不否定它在这个缘起法上面,它是有这个幻化的一种假象存在的。这因缘幻化的法还是有,虽然它是无常,虽然它在变化,虽然它有生灭,但这个生灭的过程、变化的过程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只是它一直在变化而已,所以像幻化一样的。这个时候因缘成熟了,它幻化出这么一种法来,这个因缘灭了,这个法就突然不存在了,但是又变出另外一个法来。这个缘生缘灭它不会断的,缘聚缘又散,缘散缘又来,聚聚散散,散散聚聚,生生灭灭,它永远都不会停止。 但是后面说“不可得”,既然它是幻化的,那它是真实的法吗?不是真实的,所以它不可得,你得不到的。你得到了,它自己就在变化,你拿在手上,它时刻已经在变化了。到一定时候可能它就已经坏灭了,你真正能得到吗?得不到! 当然我们说,不仅仅是法不可得,人也不可得。谁在得呢?你得到的又是什么呢?能得、所得都不是真实,所以说,不仅仅是外在的法,不可以被我们所得,我们自身这个人的本体也不可能是主观地去拥有一切法。你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你自己也时刻在变化。比如我们说,你人在世的时候,你有福报的时候,你健康的时候,好像你拥有很多。你可以吃喝玩乐,你有财富,你有地位,你都可以去享受。等你老了,病了,慢慢就开始,很多东西就离你而去了。老啦,退休啦,你还想享受待遇,退休啦,待遇要降低了。有还有,降低了,就在变化,病了,吃喝也有,穿的也有。吃得动吗?吃不动了!玩不了!身体健康出状况,等到死的时候,那告别的时候就到了,你这个缘就已经到尽的时候了,一个是坏,一个是到灭。所以最终是不可得,你所认为的得就是那么一瞬间、很短暂的一个过程。如果是短暂的过程,佛教叫无常,这个无常是真正的得吗?不是的!就像演一场戏一样的。好,这就是通教所讲的主要的这个意思,性空缘起,当体即空。 金光明云。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这句话就很重要。就是无明作为十二因缘里面最根本的一个因缘,最早生起的一个,发起的主要的一个因素,让我们产生生死轮回、种种痛苦。那它自己的体相本来也没有,这里说体相,不仅仅是体没有,甚至相也是没有的。为什么相也没有呢?相是幻相,不是真相。就像我们说的诸法实相,为什么说实相,实相就是指的这个体性。体性不可得,实相也是空的。相也是空,空相就是实相,所以不仅仅是体不可得,那么相也就是假的。因为你没有体,你这个相是虚无缥缈的,暂时的一种假相,包括你自己本身具有的能力,那也是假的。说到这个假的,它就不是真实的永恒存在,暂时有,年轻力壮的时候你去哪都行,干什么都干得动,年老了干什么都干不了,不行了。 所以说体相用一样的,体相用都是虚幻的,但是从体上,体是根本,你根本上这个体都不可得,那在体上所建立的这些相,或者这些用,或者所有的一切所拥有的,表面上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所以说本自不有,本来就没有,只因为妄想因缘和合而有,因为起妄想了,所以这个无明,这些烦恼就产生了。暂时就和合有啦,如果没有妄想,你这个无明就没有了,所以大家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啊,咱们学佛最重要的什么呢?离妄想,破无明,不要让这个无明烦恼生起,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后面的其他的十二因缘,就一串一串地就断掉了,就没有了。它没有这个生起的根本的因缘了。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如幻师在四衢道。幻作种种象马璎珞人物等,因为我们不善于去思维这些因缘法,不知道它本来、本性是空,所以大家心中有种种妄想。行就是不断地在流动,一个妄想接一个妄想,一个妄想过去了,又一个妄想又来了。这个妄想就会驱使我们去造作身口意三业,所以这个意业,这个心是最重要的。如幻师在四衢道,就是在这个大街上,给大家在演戏,演魔术。变出象,变出马,璎珞人物等等,实际上没有变出来,都是早预备好的,障眼法,哪里真变出来呢。痴谓真实。智知非真,你看,没脑子的人,认为这个真厉害,哎呦,这个魔术师,什么都能变出来,黄金都能变出来,骗人的把戏。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不是真实的,是假的。 那我们也好,这个无明幻出六道依正,我们现在的六道所有的众生,依报也好,正报也好,都是幻化出来的,都是由我们这个无明,无明就是幻师。我们现在所受的这个身心,所有的这个依报、正报都是属于梦境,幻化出来的这些产品。所以大家都是属于这种,我们说的都是属于伪劣产品,伪嘛,假的嘛,劣,说实话我们都属于低级的六道凡夫众生啊,业障众生啊。但是说伪劣产品呢,并不是说你就永远不会改变,这个伪劣产品里面呢,还是有点真的东西,这个真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佛性。 什么时候我们能够认识到,认识到这个佛性的这么一种宝贵,它的力量发挥出来,自然而然其他烦恼无明的这种力量就越来越弱,它幻化的这种作用力不就是越来越弱,削弱了,你真实的力量就变强了。慢慢你越强,它越弱,你越强,它越弱,到一定的时候,它就产生不了对你的这么作用力,它就骗不了你了,你自己的主人就能真正当家作主了。现在是什么呢,是贼,我们这个贼心在这里当家作主,叫喧宾夺主。假的,不是真的主人。然后呢你还以为是真的主人,你就依这个真的主人,它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妄想,它作为我们自己的一个指挥,那你自己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啊,时间长了,还就不以为它假,它就是真的,时间长了,不就认假作真了吗,是吧。 当知本自不有。无明所为,本来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没有体性的,就是因为有无明的烦恼,所以才会幻化出这些六道的依正,这种业报、果报。如知藤本非蛇。则怖心不生,看到这个藤,看到这个草,这个绳,哎呀,以为是条蛇,看不清楚嘛。夜里看见,那真的就以为是蛇,黑夜之中,我们就说在茫茫大夜之中,黑夜之中看不清楚,把藤当作是蛇了,害怕了,有恐怖心产生。如果你真正地明眼,大白天一看,日光一照,智慧来了,一看,哎呀,哪是蛇?自己吓自己,不就一根草嘛,一根藤嘛。不生故不灭,怖心不生起来的话,自然也就没有生灭啦,也就没有灭了,也就没有这个生死了。 是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相也,是思议的,可以思议的,但是思议之中是不生不灭的。这跟前面三藏教思议之中还有生灭,有道可以修,有苦可以断,知道吗。往这边是有生死,往这边是出生死,这个涅槃和生死是相对的,你生我就灭,你灭我就生,就说敌我、正邪不两立,那是属于三藏教。一般的我们学佛阶段都是这样的,我得好好念佛,我得好好修行,我不能造业,我造业就会沦落生死,我念佛就能出离生死,我不能干坏事,他认为善恶之间是相对的,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属于三藏教的这么一种程度。但是你知道,这种是假的、对立的,矛盾、冲突是种假相,这有没有?有,属于假有、幻有,本性上它们体是一样的,体自不生,本自不生。所以它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不需要把它灭掉之后。知道这个思议之法,这所有可以思议法、世间法之中,生灭法之中,有不生不灭,要认识到它的本性。 好,下面我们再看第三不思议生灭因缘者。破小明大,前面三藏教、通教,它主要还是属于小乘,但实际上通教不完全属于小乘啊,跟大家讲啊,但是它本教的话,它主要还是注重的小乘方面为主,当下这个教,它指什么呢,破界内的生死。界外的变易生死它没有破,所以它还从严格上来讲,属于小乘为主。但是通教实际上又能通后的别圆教,它实际上在通教里面不仅仅是小乘,它也有大乘,但它不是纯粹的大乘的佛法。诶,到了别教这里就不一样了,别教是纯粹的大乘佛法,一点点小乘都没有,所以叫破小明大。 为利钝两缘。说界外法也,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利钝两缘,这个利根和钝根两种机缘、两种根机的话,跟三藏教和通教的那个利钝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那个是属于小乘的根机,小乘的利根,小乘的钝根。那么这里是指什么呢?大乘的利钝两种根机。说界外之法,那大家都知道,出三界好像就已经解脱了、涅槃了,难道是真正的究竟就成佛道了吗?没有,界外还有很多生死,界外还有什么呢?无明的烦恼,还要进一步去破。即使是做了圣人,圣人里面也分不同的等级,你得一步一步再往上走,最终才能达到无上士,就是究竟的佛果,这才把所有的问题全部解决。 华严云,《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从心造,这个画师即无明心也,也就是指的这个十二因缘里面第一个无明。 一切世间即是十法界,所有的众生包括圣人,这些法界,所有的法,都是从这个无明的心中所造的。他就像个工画师,他能画种种画,描绘种种画,他画的是地狱,他就到地狱去,画的恶鬼就恶鬼,画的人天就人天,画的是声闻缘觉,那就是二乘人,最终你能够画成佛了,那你最终就成佛了。当然这是个比喻了,就看你造什么业,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所以我们大家念晚课不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法界从它根本来说,都是从心而出、从心所造。这里说一切世间,这里说即是十法界,但是前面如果是藏教和通教的话,它一般不讲十法界啦,它只讲到什么呢,最多什么呢,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再勉强说一下,能够稍微有点菩萨法界,但是它那个菩萨法界,跟大乘的菩萨,真正的这个,还不能完全相比。 假实国土等也,这个假实国土,什么叫做假实国土啊?不是真实的,是虚假的。这些国土为什么是假的呢,从心所造嘛,因缘所生法嘛,是吧。实际上我们自己本身这个心,咱们再往下追究的话,心有没有真实的?问大家,心是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的,那最终成佛的心是什么心?佛心是不是真实的,是吧,这里面的话实际上也有点为难大家。怎么这个话题,根本这个答案就没有的,说句实话。真正的心我们从简单来讲,是没有真实的。一切法皆是虚幻,自性不可得嘛,性空嘛,是吧。 但是你不能说老执著一个空,老执著空容易出问题。所以后面来说,就是说讲中道比较合适。你不能说用空,或者用有,用有用无用什么东西,真实或者虚幻去描述它。所以佛教最终讲中道,就是不可思议,你不要去起分别。你可以在这里瞎琢磨,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到底是假的还是真的。当然这个过程都可以有,但是到了最终究竟的时候呢,你就得放下这些思考,因为你用思考最终是得不到答案的。 好,诸论明心出一切法不同。或言阿黎耶是真识。出一切法。或言阿黎耶是无没识。无记无明。出一切法,说阿赖耶嘛,八识之中最重要的一识,第八识。赖耶缘起,用阿赖耶识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也算是无明心了,能出生一切法,但是这种说法有时候不同,不仅仅把它当做无明识,无明心。真识的,真正的一个心识,难道它是有真的吗,实际上没有,这也是假说,我告诉你。或者说它是无没识,无记无明,它谈不上真,谈不上假,它是无记的,非善非恶这么一种状态,能够出一切法。 实际上这种说法啊,也不完全那个究竟。你说它也不靠左,它也不靠右,它也非善非恶,反正它造出来就是这样子的,好像就是一种无心所造样的,是吧。实际上也没那么简单。你说它无心所造,从体性上它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心,根本就没这个心。但是从因缘法上,它确实有善念有恶念,它确实有这个种子,这个种子我们如果从这个世间法,从俗谛上去分辨的话,它有善性有恶性。大家也知道,是不是,过去你造的恶业,这个恶心的种子就埋下来了;过去造的善业,善的种子就埋下来了。种子遇到后面的因缘,它就会生一切法了。但是说这个善恶的话,我们说它没有体性嘛,它是无常的嘛。所以它善恶是有生灭的,善恶是可以转化的,是可以改变的,最终善恶是可以断除的,甚至。 若定执性实。堕冥初生觉,所以我们不能一定非得执著有个什么自性的真实。阿赖耶也好,甚至真如也好,佛性也好,什么心性也好,不能执著于有个真正的真实的东西,永远不变的东西。如果你真正执著于有这么不变的东西的话,那就相当于冥初生觉,这是属于外道了,这属于数论派。就说印度有九十五种外道,其中两大派非常有代表性,一个是数论派,一个是胜论派,这是讲到其中的叫数论派。 它是讲二十五谛,二十五谛第一个就是冥初,就是这个世界最开始的时候的一种状态,叫冥初。冥初的时候突然就有觉,这种觉不是觉悟的觉啊,就突然一下就有感觉了,就有感受了,知道吗,就会思考啦。然后从这个思考里就慢慢生一切法,一切法,一切的世界就慢慢地,一切就构建成了,实际上哪里有什么开始,哪里有什么冥初,没有,是吧,这都是属于假说,这种假说的话它还站不住脚。佛教也是假说、方便说,但是佛教呢,它相对是真实的,比它们讲得圆满;比它们讲得什么,究竟。 从觉生我心过,你看,从觉里面又能生我心。尚不成界内思议因缘。岂得成界外不思议因缘,就是它比界内的三藏教都比不过,知道吗,界内的藏通二教,这个外道它都比不过,哪里更能跟别教的这个界外不思议因缘相比呢。它们也讲出一切法,你这里不是别教也讲出一切法吗。 惑既非不思议境。翻惑之解。岂得成不思议智。破此如止观中说,就是《摩诃止观》对这里面说得很清楚啊,但这里我们不可能去讲这么多。就是我们这些惑,惑是指什么,指无明烦恼嘛。烦恼本身都不是属于不思议的境界,那么我们翻惑之解,把惑反过来成为一种解,成为一种智慧,那么这种智慧最终形成的,在惑上进行反转之后,进行破除之后形成的智慧,难道它就会成为一种不思议的智慧吗?不可能的。这是什么样呢,什么意思呢?在这样的土壤之上是种不出莲华来的,明白什么意思了吗,这是很简单,给大家做个比喻。 我们说污泥之中就能出莲华,为什么污泥出莲华?说明这个污泥跟这个莲华,本来它是不相排斥的。如果它是排斥的话,污泥应该生不出这么清净的莲华,因为污泥是最脏的,莲华是最洁净的。但是我们表面看这个烦恼和智慧之间完全是什么呢,一个是染,一个是净。但是这个染不是绝对的染,它不是什么性实,如果它本性就已经坐实了,它永远就是污染的,它怎么可能转化成清净呢,它怎么可能长出清净的莲华出来呢。说明它内心还是有清净的一面,它表面上所呈现的这个污染并不是真实的。 那么我们问问也好,讲过了回过头再讲。那么它所反应出来的,它具有清净的一面,具有真实的这个佛性的一面。这种说法也不究竟,告诉大家,也不究竟。就是让大家对自己产生一种信念,一种信心,确实具有这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不能让我们去产生一种执著。你不产生执著的时候,恰恰就成就了这种所谓的可能性。如果你去执著的话,最终就没法成就这种可能性。大家明白什么意思了吗?就是真正的东西是超过这些文字语言,超过我们思维之外的,用文字语言的话,只能到达这个阶段,也算是顶峰了,但是再往上成佛,绝无可能。 但是告诉你到这里的话,你就这个人,说句实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吧。向上再一着的时候,就不需要我带路了吧,我都已经领到头了,说句实话。你如果再不悟一下,再不自我突破下,那也是,我这个师父也算白搭了,白当了。你这徒弟白修了嘛,该说的已经给你说到尽头,再说也没什么可说的。因为超过这个言语、言说之外的东西,不是师父能说得出来。言外之意靠谁呀,靠你自己去悟啦。不要说,哎呀,师父,你就得给我讲清楚,你就要讲得我开悟最好,真正要讲到你开悟,估计你这根机也不咋地了,还讲到你开悟,简单讲讲你就一下,就豁然开朗?这样我估计你这个开了悟啊,比较有价值一点。 天天都得,师父,我就得听,我天天都得听,你得给我讲,反复地讲,把师父都累坏了,最终也开不了悟。自己不努力,我说你根机不行吧,说得不好听,你还不愿意接受。关键你这个人还不精进努力,那就更没办法。你根机差点没事,你勤能补拙也好啊。什么都得靠师父,不靠自己。你不知道师父能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更重要的问题是靠自己去解决的吗。生死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因缘,那么出生死的因缘也靠你自己重新去建立啊。师父只能给你提供缘,真正的因靠谁去做?靠你自己。如果别人都能全部给你的话,那佛全部给你得了,佛也给不了你啊,是吧。如果佛能给你,那世界就没有众生了,大家早都出生死了。告诉你,给你说法,给你开示,把这些道理讲明白了,你能跟随,你能信受,你能奉行,那好,就有机会了。有机会,那以后就能亲近佛了,佛就能教你怎么修行了,不仅仅是听闻法了,能够常随佛学,那你跟佛就越来越相近了。 好,今明无明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四句皆不可思议,这就说到四句皆不可思议,就是说一切皆不可思议,绝四句嘛,除百非。用四句来概括我们对这个无明之心,乃至一切法的一种态度、一种观念。从四个层面来总概我们对于一法、或者一切法的一种衡量的标准,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也不是无因生,就是最终要成就叫无生。 为什么无生呢?当然他表面上是从四个方面去剖析,但实际上最终是没有自性嘛。没有自性哪能生啊?但是我们想想,如果有自性也不用生,有自性了,我本来就有,我还需要你生干吗呢?你天生就有了,你过去就有,无始劫来就有,你还需要父母把你生出来吗?不需要生。如果你没有自性,当然你父母是把你生出来了,但这是你真正的生命吗?这是假的,这是因缘所生的,不是真正的生。所以说真生不用生,假生生了也是白生,最终还是没有生。这就是佛对这些东西的一种道理。他并不排除有这么一种假生假灭、幻生幻灭,但是假的生毕竟不是真的,真的生能不能找得到呢?这真是找不到。 如果真能找得到,我们倒也高兴了,大家都不用修,原来就是佛了。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一直就是佛,永远都没有众生了。当然我们想想那样挺无趣的,我们上次也讲过,没趣,如果开始的话条件就特别好,特别优越,哪怕我没有成佛,我就基本上跟菩萨、跟圣人差不多了,一不小心就修成佛了。多没意思啊,是吧,太容易修了。我们有时候希望有点困难,有点挑战性,修学,挑战困难,不断地去自我超越,去提升,这就是作为我们修行之中的,也是种乐趣啊,也是种理想啊,也是对自己不断的一种要求啊。 所以我们经常上次也在问,为什么我们一生下来,或无始以来,它就是一念无明心在启动,而不是我们的什么真如心在启动?不会的,哪这么容易啊,概率太低。有真如心,埋得太深了,潜伏得太深了。这种潜伏的能力不是一般的,谁都抓不出来。找都找不到。不像过去什么国民党,或者什么的党派,你去抓他的间谍,把他潜伏的人揪出来,揪不出来的,谁揪都揪不出来。得揪多少辈子?搞不清楚,无量劫,慢慢修吧。最终把这个潜伏的真心,所谓的真心,我们说名字的真心,把它给重新找出来了,请它来入正位,这个时候你才是真正的解脱了。 好,四句皆不可思议,不自生,自己不是自己所生出来的吧?谁自己生出来的?没有。不是他生,如果是他生的话,这好,不需要自己的条件了,那还要你干嘛?生了之后估计也不是你了。他生的,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的命、你的生命都是他给予的,他创造的,你自己的主体到哪儿去了?过去你自己的因在哪里呢?没有啊。共生,共生也不是的,又有自生,又有他生,合在一起也是种假的,知道吗?有些人说,噢,共生有道理啊,佛教讲因缘和合嘛,因缘和合共生嘛,但实际上共生本身也是种假的,虚幻的嘛。因缘有的时候,来了,生了;因缘走了,还有生吗?不是生了,是灭了。所以这个生不是真正的生。无因生就更没有,没道理。讲不出反正就有了呗,反正就生出来了呗,都不讲理了,当然我们更不能答应,这个东西我们说是不符合逻辑的。 但不可思议,虽然是没有自性,但是若有四悉檀因缘。亦可得说,本来是不可议的、不可说的,想都不能想,还能说吗?但是为了四悉檀,就是为了度化众生,不得已又得去说。要不说的话,你连最终慢慢开悟,修行的这个机会都没有啊,何况怎么去认识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呢?得到不可思议的智慧呢?所以说不可思议是从哪里得到的呢?问大家一句,从哪里得到的?谁能回答我?大家老问我问题,我有时候也得问问你们问题呀。不然心里太不平衡了,不是心里不平衡,有来有往嘛,来而不往非礼也。为什么?不可思议是从思议之中得到的。没有可思议,就没有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之中就有可思议,可思议之中就有不可思议。 为什么可得说?就是从说里面,最终得到不可得说,从思议里面得到不可思议。大家记住我这两句话啊,这两句话很重要啊,书上没说得这么清楚,有时候我提醒的话,虽然很白,但是很精要。从“可得说”得到“不可得”说,从“可思议”得到“不可思议”,本身是叫不二法门,知道吗。但是这里面是有讲究的,可思议、可说,你说的是邪法,你就别去学了;说的是正法,你就去学。但是这个正法能说出来的,还不属于不可说法,或者不可思议法?,从这个可说的正法里面慢慢一步一步地去趋向,最终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还离得很远很远呢。 就像我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别好,诸恶奉行,众善莫作,那麻烦了,它也是可思议啊,它也是可说啊?那是背道而驰了。所以世间的这些有漏的善法,对于我们出世的解脱之法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不要觉得,我要出世法,我就念佛求往生,我其他的事情都不要做了,我世间的东西求啥? 不求你也可以做嘛,干嘛这么死脑筋呢,是不是?不求而做,世间的善法就变成出世的解脱法,你有求而做,即使所谓的你表面上名字的,什么世间的,出世间的无漏法,也就变成世间的有漏的善法了。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就是我们不要自己给自己贴个标签。 有些人口号讲得特别响,天天我是学佛的,我在修功德,我要了生死,我每天都是念佛,我是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他的事情别再烦我啦,我才没时间去理你们呢。他天天这个我执我见,就想着自己要解脱,别人的什么事情都不理了。这个人私心这么重。你想想,这么私心重的人,念佛能念得好吗?当然我不是说,你天天去做菩萨,也不是这个意思,你多少有点,能够破一点点小我也好啊,有点菩萨心肠也行啊。你一点都没有,那说实话真正跟佛法就不太相应了,表面上行的佛法,但是你这心不是佛心啊。你的行为并不能代表一切,是看在哪种心态下去奉行的佛法,才能真正代表一种真实的一种性质。所以这种事情,当然不是说大家,实际上我自己也做得不好。哪这么容易做的,希望都能做得好,心口如一,言行一致,是不是。一致达不到,但偶尔能够统一一点点也行啊,偶尔能够相应也行啊。 好,四句求无明皆不可得,你看这里说,如四句求梦不可得。而说梦中见一切事。你看,梦本身都没有;做梦的这个人,做梦的心都没有,那么做梦所成就的这一切境界、这些梦事,难道它可以得吗?能做梦的人都不存在了,这个无明心都不存在了,那么由无明心所幻化出来的一切六道依正果报,这些梦境是真实吗?不是真实,是吧。所以我们这现在一个是什么呢,在做梦,一个又在梦境之中。在梦境之中呢,还在不停地做梦,你别以为做了梦,就梦了,梦了就醒了,没有醒的时候,我告诉你。梦醒时分,不是有个什么,歌曲,还是什么?叫梦醒时分,没有。 又同时在做梦,又同时在梦境,在梦境里面又不断地累加,这些因缘又什么累加在一起,又再做一个新的梦。过去的梦境慢慢地淡化了,甚至消失了,但是新的梦境同时不断地涌现出来,还没有等到它灭呢,是吧,还不是叫做此起彼伏,还不是此伏彼起,此灭彼生,是吧,还没有灭的时候,这个就生了,灭的时候,这个也生了,明白吗?就是在一刹那、一念之中有无量的生灭在里头形成。就是你这个功能太强大了,说句实话。我们说幻化师,你真是大魔术师啊,是吧。说得不好听,当然说得过分点,不是大魔王,是吧,大魔王达不到,大魔术师,你同时能变很多戏法,知道吗。你这个手段特别的强大,但是你变的戏法都是假的。 好,四句求无明不可得,这个无明就是指做梦的、能做梦的这个心,而从无明。出界内外一切法,就是梦中所见的一切事,是吧,内外一切法。出界内十二因缘,这是什么呢?从空出假,无明空故,那么一切梦境、一切幻化之境也是空。但是不妨有四悉檀因缘,而去说这些一切法,你只要认识到它本性是空就完事了,你不要去执著就行。 那么好,前面通教的人呢,他就会局限性,他还是偏空多一点。他知道当体即空,他不去执著这些外在的东西,但是他有点逃避,有点远离这些外在的一切境界。他不知道这些外在的境界,是最终成就我们佛性的必须的一种境界,一种缘分。那别教的菩萨他就有这个能力,他修空修到这种程度的话,他也具备相当的这个基础,他能从空出假。即使出了这些假,并不代表他执著这些假象,他不会执著。他反而会利用这种假象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就能自我利益嘛、成就佛道嘛。所以他的功夫就确实很高明啊。 不仅仅说,哎呀,我自己修好自己就行了啊,我不去惹你们,你们也惹不到我们,魔王找不上我的门来,我已经解脱,入涅槃,我在定中了,谁都管不了我。是啊,谁都管不了你,但是你也管不了别人。没有这个能力呀,没有这个菩提心啊,没有这个智慧呀。不行啊,要发菩提心啊,不要光求自己了啊。你继续修行,从智慧上、从修行上再提上一层,不要认为众生是来捣乱、来扰乱我们的,不要以为境界是妨碍我们修行的,不。你在这个层次,在下面这个层次里,你认为它是障碍我们的,你再提高个层次,不对了。它不但不妨碍我们,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啊。 咱们不要求大家能做到的啊,实际上做不到,我告诉你。你起码能认识到,明白吗,你不能连认识都认识不到,你这个佛白学了,可惜了。当然说得白学有点过分了,学得有点不够啊,太不够啊。这么好的佛法你没有学到,所以佛法对于这个世间的东西,从不同的这个修学的层次,它都有它的道理,并不是这么死板的。啊,一切皆空、四大皆空、遁入空门,哪儿是一个空字能够说得清楚的,是不是啊。 在你没有这种智慧的时候,说佛法跟世间法之间是对立的,你要远离世间法,因为它是染污的。你要希求佛法,因为它是清净解脱的、光明的。当你已经到达这个层次的时候,小乘的果位修成的时候,不对了,回小向大。根本就没有什么三界法,也没有什么三界外的法,没有世间法,也没有出世间法。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本来就是不二的,就是统一的。你要有这个能力,你才能度众生,你才能乘愿再来,再回到六道红尘之中啊。否则的话,你哪有这个,你心力交瘁啊。心也没这个心,是力更没这个力。心都没有,何况有力呢?这个力是靠心慢慢培养起来的,一切唯心所造嘛。 所以大家得发这个愿心,先学习、先发心、不急着去做。不要有些人,哎呀,好,太好了,哎呀,我要做菩萨了,我要勇猛精进。越难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在哪个程度啊?你自己一点点小事,难行能行可以。你真要去度众生,可不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最终来说,难忍忍不了,难行也行不了,忍不住了,烦恼出来了。前面的功德全部被你破掉了。不能说全部破掉了,反正就已经打得稀里哗啦。 难行能行行不了了,退心了。这一退心麻烦了,一溃千里。好不容易前面走了一百步,一倒,倒了一千步。等到你下次再要发心的时候,那还不知道要蹉跎多少岁月。好像你确实也做了很多,但是你可能失去的,可能会更加的多。还不如你稳健地、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反正我今天可能只是走一步,明天走一步,我走一百天,一百步到了。而且不会随便倒退的。你好,走不了这么多,一天就要走一百步,走不了几天全部倒回来了,成了负数了。 好,出界内十二因缘,你看,从无明出界内外一切法。出界内十二因缘。如前说,界内外都可以出。当然这里主要是出界外,它属于界外之法,但是界外之法,说句实话,不离什么呢,界内。它是超越了界内,但并不是说本身不涵摄界内之法,明白吗。但是它涵摄的界内之法,跟我们的界内之法,已经完全不同的性质了。人家吃饭,吃得很香,天天就吃的是什么,甘露一样,你吃的饭,哎呦,咸了、淡了、甜了,是吧,反正就是不怎么样,你就属于一般凡夫的享受嘛,你的这个福报就这么大嘛,你的智慧就这么大嘛。人家吃的饭,天天就跟吃西方极乐世界的甘露是一回事,到娑婆世界一样地享受,处处是净土。当然表面上还叫界内法,实际上他的界内已经自然而然就会转化成界外法。因为他具备界外的这种功德智慧,这对他只是个名字而已。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呢,界内还是界内。界外,不知道。对于他们来说,界外还是界外,界内也是界外,就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大家再理解啊,实际上这种东西、这种智慧、这么一种判断,或者一种逻辑,可以运用到我们世间很多东西。就是人之间也有很多差别,有些人吃着粗茶淡饭,但是活得非常自在、很快乐、很满足、很享受。但是有些人天天吃着什么山珍海味,一样的寝食难安。吃饭,觉得不香;睡觉觉得不安稳,实际上他睡的床,他吃的东西,别人一辈子可能都享受不到,也都想都不敢想。但能够给他带来快乐吗?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这种物质的享受,物质的这种优劣高低,没有用的,到一定的时候它就失效啦!这就叫做无常。所以后面会讲到,佛教为什么讲世间是苦的,没有一件真的东西能够永恒地让你产生什么快乐,这种快乐是变化的。 出界外十二因缘者。如宝性论云。罗汉支佛空智。于如来身。本所不见。二乘虽有无常等四对治。依如来法身。复是颠倒。颠倒故即是无明。住无漏界中。有四种障。谓缘。相。生。坏。这就是界内的生死和界外的生死,界内的这种智慧和界外的智慧不一样,就是小乘跟大乘吧。《宝性论》里面说,罗汉,辟支佛,就是小乘和中乘,他们的这种空性的智慧见不到如来的法身,于如来身本所不见。如来的法身不是空智所能见得到的,那是什么智能见得到的呢?中智,中道的智慧,不是空智。我们那儿有位中智法师,佛学院,中智法师。佛的智慧叫中智,非空非有。 二乘虽有无常等四种对治,无常、无我、苦、空这四种法,苦空不净,就是我们说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这四种智慧。他能够对治,但是按照如来的法身去评价他的话,还是属于颠倒。我们众生执著于常乐我净是颠倒,他执著于无常、苦、不乐、不净也是颠倒,他反过来还是颠倒。你只要有执著就是颠倒,颠倒就是无明,他小的无明破了,大的无明还没破呢。小烦恼破了,细的烦恼,根本无明破了没有?没有破。 住在无漏界之中,还是有住的,说句实话。无漏界你要住在里面,好像无漏界很好啊,无漏嘛,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生死嘛,寂静涅槃,多享受,禅定,法喜,多好,永远不要出来,完了!一执著这种快乐,法乐,哪怕是法乐,也不行,又成为有住了。所以佛教为什么叫无住呢,《金刚经》也叫无住生心嘛。他有四种缘,这四种障碍,这四种障当然不好啊,谓缘、相、生、坏,还有这些东西。有能缘的、有它的具体的相状、有能生、有能坏,就是他这种定,这种禅定的话,说句实话还是有生有灭的,还是有坏的时候。并不是说一直都待在里头,不可能的。他因为还有无明烦恼什么呢,还在起,还在动起。他就是微细的这些东西在,无明惑没有除啊。 你不要以为,他到一定时候,开始觉得很快乐,就像我们世间,哎呀,终于从温饱、从贫穷,发财致富了,很快乐,很享受,买了很多东西,别墅、豪车,要啥有啥。过了几年,不要过几年,过了几个月,半年,觉得,哎呀,没这么大快乐,刚开始很好,很刺激,很享受,什么东西都是新鲜的嘛。时间长了不觉得了,买的多了还烦恼,全国到处都有你的宅子,到底住哪里呢?麻烦,天天还得计划,筹划,最后就干脆就抽签得了,抽签,心里好像住了这个,没住那个,心里觉得老是可惜。弄得不好以后房产税再一收,麻烦,收税,个人标准太高,收你的税,自己的房子也收你的钱,你不住,是吧,收钱,可能最终养房都成问题。当然也许你很有钱,不在乎,但是说句实话越有钱的人有时候越在乎,这事情,多不容易呀。 那么好不容易成了阿罗汉,哎呀,太高兴了,终于出三界了,且得享受一阵子呢,这得享受多少劫了,估计得,是不是。但后来反正老在禅定之中也觉得,可能觉得没什么多大意思。可能在禅定之中,他又会发现,看来我这个境界还是存在问题,我的心念还是,烦恼还有啊,开始已经觉得很清净了,后来越照越照,时间长了,也照出自己还是不清净来,还得继续修啊。所以你不要以为有定性的声闻,定性的声闻是绝对的,是没有的。他到一定的时候肯定还会去寻找自己没有克服的的那些东西,烦恼。 好了,我们先休息一下,后面还有半堂课,等一会我们十分钟之后再来。阿弥陀佛! 好,大家慢慢坐下来。上面讲到这个二乘人也有这四种障,缘相生坏,下面具体讲这个缘相生坏,这四种障碍。我们看到这个书上讲,缘者。谓无明住地。与行作缘也,实际上就相当这个十二因缘里面第一个什么呢,无明,第一个缘,无明,无明后面就是行嘛。与行能作缘,因为有这个无明,所以才会产生行,行的话具体就是我们说的,身语意业都有啊。那我们身语意业所有的东西的产生,都是从这个无明心里面出来的,所以这个无明能够与行来作缘,有它就有你,有无明就有行。 那么相者。无明共行为因也,无明共行,与无明所共的行是作为一个因。就是因为这个无明而产生种种行,与无明一起的这个行,就是我们所做的种种身语意业,中间是什么呢,蕴含着这种无明的,这是一种相。实际上它是主要的因了,这里说是因。 生者。谓无明住地。共无漏业因。生三种意生身也,就是什么呢,说二乘人还有这个无明住地的烦恼没有破,他破了见思惑了,但是无明惑没有破啊,还没有断啊,所以他还会有什么因呢,叫共无漏业因。无漏业,也是种因,也还有生死。它会生什么呢,三种意生身,这属于圣人的三种身体,他的生死,意生身。 坏者。三种意生身。缘不可思议变易死也,他是属于一种变易的生死。三种意生身,从意所产生的身体,他也会有一种变易的生死,虽然没有分段生死、没有界内的这种轮回的生死,但是他也有他的生死,他也有生灭,他这个身体,意生身,它也是分成不同的阶段的,就看他自己断的惑,断到哪种程度。有些比如说,你在初住的时候、在十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意生身;在十回向的时候,又是什么意生身;到了十地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意生身,它都属于不同的阶段。你越往上走,阶位越高,你的意生身的这个本身,这个算是境界,这种层级也越高,但还是有。 还如界内十二因缘。从无明至老死也,就有点相当于我们说的界内这种十二的因缘,从无明一直到老死,这十二个缘也还有。只是他所造的业,不是我们所造的业,他的烦恼不是我们这种烦恼在生起,他是无明的烦恼,他见思烦恼没有了,然后后面的其他的什么爱取啊,他跟我们也不一样,他会贪著于这种禅悦啊、法喜啊,自己所证的果位啊。他不贪图于世间的乐,但是他有时候会有点执著于法乐。就像我们修行一样的,法喜充满,咱们想执著还没执著,没执著的对象,没有法喜,真要有法喜就好了,一法喜了能够舍世间的这些有漏的福报,对他产生的一种诱惑啊、一种怀念啊、执著贪恋,这没有了。他们是这个关已经过了,但是第二关还没过啊!法喜,法喜为食、禅悦为食,是吧。我在禅定之中,这饭都不用吃了,告诉你比吃饭还香,不饿、不困,是吧,我这种欢乐简直无以为喻。世间的所谓的吃喝玩乐,所有的感官的享受、生理的享受,都远远比不过这个禅定的法喜,他就会沉入那种境界了,不愿意出来了,打坐多舒服啊,禅定多舒服啊,干嘛还得出来啊。他一执著,麻烦了,这本身也是一种业,叫无漏业,对无漏产生执著,但他这种无漏还不是真正无漏,不是究竟无漏。就是好不容易从生死中出来了,好不容易得到智慧了,这且得,我们说也得新鲜一阵子了。这欢喜得多久,这种持续的快乐得多久,说句实话,你像世间的这种快乐有时候都要持续好久。 有件事情比如说对你来说印象非常深刻的,都能让你铭记一生,这铭记一生有时候还不够,还得发愿,再世,我们来生再相见,那好,好不容易出三界了,那这种智慧、这种禅定得让我产生多大的一种持续力呀,得多少劫都不愿意出来,它的力量太强了,持续的时间太强了,这力量,快乐的强度太大了,快乐的长度太长了,所以你肯定还得经过更大的努力才能从里面再走出来,这也是相对应,肯定会有这个阶段的,不可能没有。如果这个都没有的话,啊,我超越,我直接就越过这层,我到另外一层去了,估计够呛啊。你小的甜头都没吃,你说直接吃大甜,不把你甜死了,受不了,知道吗,是吧,撑死了,就像我们说饿了多少天,好不容易把你从井里救出来了,你埋在井里了,给你来个饱餐,撑死了。 好,我们看看,下面,缘者。即无明支也。相者。行支也,你看无明支是什么,十二支,十二因缘第一个无明嘛。相就是第二支,行支。生者。即名色等五支也。爱取有三支。例前可知也。坏。即生死支也。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五支是吧,然后后面就是爱取有,爱取有就相当于无明,爱取相当于无明,有相当于行,是吧,后面生和老死又相当于什么呢?名色这五支,前面不是给大家讲过分类吗,是吧,三世十二因缘,两重因果,大家都把它记住了,记住了没有啊?没记住,赶紧回去再查查,把这个功课做好,以后牢牢地记在自己的脑海之中,这以后作为你下辈子修行的一个起点啦。不要这辈子白学了,下辈子又从头再来。那多可惜呀,是吧。 此十二支。数同界内。义意大异。名目上,数字上跟界内的十二因缘都一样,但是属于界外十二因缘,也叫十二因缘,但意思上面、内容方面完全不一样了。两回事,有其名而无其实,其实不同,不如无其实,跟你的实不同,他实际的意义、内容不一样。 好,彼论云。三种意生身。未得离无明垢。未得究竟无为净。无明细戏论未永灭。未得究竟无为我。这就是常乐我净,知道吗,这就是常乐我净。无明细戏论集,因无漏业生意阴未永灭,未得无为乐;烦恼染、业染、生染未究竟灭,未证甘露究竟常。你看这里不就是常嘛。这不就是乐嘛,这不就是我嘛,上面这不就是净嘛。对吧,没有真正得到涅槃四德,没有真正达到佛的大般涅槃。他属于小乘二乘的这种涅槃,不是真正的完全的常乐我净。他只到了这个阶段,知道吗?相当于最多就到了大学,研究生就没读了,博士也没毕业,还别说以后当教授当导师,当不了。大导师那是佛了。菩萨就相当于这个博士生,他们最多也就相当于大学本科,我们呢,我们现在小学还没入。 以缘烦恼道故。不得大净。就是他还有无明烦恼嘛。以相业道故。不得入自在我。他还会造业,他是无漏业,无漏业还是业,所以不能自在。以生苦道故。不得大乐。这个苦是什么苦啊,界外变异生死苦。所以他还没证得真正的最终的大乐,究竟之乐。以坏老死。故不得不变易常者。他还有变异嘛,还有生死嘛,心这个无明的心念还在动,还在生灭。由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也。虽然叫做不思议,也属于大乘佛法。是不可思议,但是还有生灭。还有生灭在里头,仔细地一观察还有生灭,但是他这个生灭和我们的生灭不一样啊,你不要跟前面那个界内生灭十二因缘那个生灭比,完全不是一个层级,他的生灭这儿说了,是什么呢,界外的,我们是界内的。所以跟前面的界内的十二因缘,藏教通教,他远远超过前面的。不要说这个通教你看是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比不过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明白吗?你不要以为不生不灭好像就很高了,他是属于思议啦。再往上就是不思议生灭,最后到不思议又不生灭到究竟。是为界外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相。就是他最终所要取得的是佛道,但取得的这个佛道不究竟,还是有生灭相在里头,明白吗?当然他最终希望能够达到不生不灭,界外的又是不思议的,又是不生灭的,但是他只局限在什么呢,还在生灭的过程之中,还没到最终的不生不灭这个境地。 到最后圆教,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者。为利根人,这是大乘的利根,圆教的根机,即事显理也,就在事的当下就显出这个理性来,这个理体来。就是一切众生当下就是佛。一切烦恼本身就是菩提,没有生死,生死本来就是涅槃,这是多大的根器,就完全一下子就全部透彻,看明白了,非常通透了。大经云。十二因缘。名为佛性者。无明。爱。取。既是烦恼。烦恼道即是菩提。菩提通达无复烦恼。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了它是菩提,通达了这个菩提,我们就看不到它不是烦恼。就像佛看我们所有的众生是众生吗?不是众生,大家都是佛。我们看到只能看到众生的表相,但是他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内在的佛性。他说你们这个相是假的,众生相不是真正众生,你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有一尊佛在里头,他能看到我们的真身,我们呢,想看真身看不到,只能看到假的了。看不到真的也怪不得我们,我们只能认假当真了是吧。看到这个人,哎呀,这个人很善良,很慈悲、很喜欢;看到这个人哎呀很恶,心计又多,算了赶紧离开,你只能看那些东西。 烦恼既无。即究竟净,本来就没有烦恼,因为烦恼本身就成了菩提。那么好,烦恼清净了,那么这个菩提还存不存在呢,菩提实际上也没有存在了。说了烦恼即菩提,烦恼变成菩提了。烦恼已经成了菩提了,那么烦恼就不存在了。烦恼不存在了,所变成的菩提还存在吗?也不存在了,也没有了。你没有病还要什么药啊,就这个意思,本来就没有病,本来就不用吃药,开始以为自己病了知道吗?确实病了,身体不太好,我最近身体不太好,病了,老执著病了,我有病我要吃药,我去医院,我要看医生,世间法没有错,确实,但世间法就是假相是吧。你不是原来就病了,突然就病了,也不可能一直病下去,什么时候病就好了,再病不好也就直接走了是不是,这大不了吗,它也不可能一直病下去,要么就是我把它战胜,要么它把我给战胜了,它不可能一直让我病呀是不是,病到我最终我这个身体都没有了灭了它还能病吗,没病了,没办法。 所以说这些东西就是这样子的,有什么东西是真实的,没有真实。你看明白了实际上这东西也无所谓了。就像我们有时候病重了,你心理压力太大,小病变成大病,小痛变成大痛;心理素质好的人,大病变成小病,大痛变成小痛了,有时候甚至不觉得什么痛了,忘记了。所以这个病是真实的吗?不是真实的,客观的同样一个病,在不同的这个主观的众生个体上,它呈现的状态完全是不一样的,随时间变,随条件变,随人而变,随时都在变。既然我们都能看到变化,那我们说真正从大乘的根机,看到他完全就是空性,完全就是菩提有什么不可以的,就看你是属于哪种智慧的程度,属哪种根机的众生。你越强大,它就显得越渺小,你强大至极了,它基本上就不存在了,不复存在了。你越渺小越弱,哎呀心里又特敏感,那好,芝麻大的事变成比天还大,这就是了因佛性也。你看究竟净就是了因佛性,了因佛性就是智慧,我们佛性之中就具备这么一种智慧,智慧能照破烦恼,能够除去烦恼。 行。有。是业道。即是解脱,他具体的行为你要去实践呀,你不光有智慧,理解了不行呀,你得去做啊,确实地去切实而行,这就是解脱。解脱自在。缘因佛性也,就是佛性之中,有这种解脱的一种功德,要通过我们实践、努力最终才能成就这么一种能力。名色。老死。是苦道。苦即法身。我们有生老病死,我们有生命不同的这种轮回,生生死死都是假的,这种生死背后我们的法身才是常住不灭的,他这个法身永远不会灭,并不是因为你有生死,这个法身就不存在了,还有。什么时候把它修证回来,那么好,生死就没有了,只有这个常住的法身它独立地存在。法身无苦无乐。是名大乐。所以真正的快乐不是相对于什么痛苦而言,所谓的一种相对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苦乐二边,这才是究竟的大乐,说是乐实际上只是个假名,就不同,用这个名字去说了,但是我们都喜欢乐,就得用好名字才行,你不能说大苦,叫大苦也行呀,绝对的、绝待的苦和绝待的乐没什么任何区别,但是你说苦多难听呀是不是,不说,我说乐大乐。不生不死。是常。正因佛性,这是我们成就自己佛性的正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法身,法身永远不会灭,即使在生死轮回之中,法身也是永远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因为有这个东西作为基础,所以我们最终可以依这个基础而成佛。 故言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无明和爱这两个中间就是中道,从无明到爱,实际上不仅仅是无明到爱了,这十二因缘都是中道,简单跟大家讲一下,都是中道。无明是过去。爱是现在。若边若中。无非佛性。并是常乐我净。无明不生。亦复不灭。是名不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也。这大乘是何等的一种胸怀、一种气度、一种智慧,没什么好没什么坏,没有边也没什么中,没有众生也没有佛,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生死全部都是涅槃,众生全部都是佛,就是我们说世间没有坏人,统统都是好人,实际上也就是没好人了,说句实话,如果大家都变成好人,就没有好坏之分,没必要去分了,这就是佛教平等的,它就告诉你是不二,要平等,并不是说坏的不好,好的才好,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都希望从表面上都希望大家,坏人没有都变成好人,实际上大家都变成真正最终的好人、最好的好人的时候,好人就不存在了,是吧。不是大家变成好人的时候坏人就不存在了,不是这样的,还会有,坏人还会有,你会在好人里面分出不同层次来知道吗,因为还是在一个相对阶段,有些人好,但是好得有限度;有些人好,但是好的这个限度更高一点,知道吗,比如他有文化,他也有文化,但他有文化只是小学老师,他是大学老师,哎呀他是导师,博士生导师,不一样啊。他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什么学士、学者、专家,那又不一样,他这里面又分出个三六九等。那么下面的又认为,好像又不太好样的,上面的好才是更好,只有大家到了最终成佛的时候才发现,没必要去,没有任何标准地划分了,大家都一样,平等了,齐了,但是没有平齐的时候永远都会,还是有分别的。你说我没有分别心,你没有分别心没关系,但实际上你有差距在这里,这客观的差距还是有。打个比方都是菩萨,你是一地菩萨,他是八地菩萨,我一地菩萨我实际上修得已经没什么分别心了,八地更不会有,但你一地还就是一地,八地还就是八地,你不能我没分别心,我一地突然变成八地了,八地变成我一地了,不可能,是不是,还是会存在这些东西。 所以说无明本自不生,所以何需去灭呢,就是怎么去灭无明呀,真正地把无明全部究竟灭掉啊,观无明不生,最终才能真正灭掉。怎么才能把敌人消灭掉啊?不是去消灭敌人,把敌人不要当作是敌人,敌人本来就是朋友,这才永远不会有敌人。你要去消灭敌人的话,这个敌人消灭了,那个敌人又出来了,消不干净的,灭不干净的,因为你永远都会有敌人,有个对立面。你会造业,你会生烦恼是吧,你消灭他了,他会善罢甘休呀,你还觉得你的境界高,实际上他比你境界有时还高也说不定,但即使境界高低还是有嗔恨心的、有报复心。这个生死的业因。这个轮回的这些烦恼东西,起因他没有变的话,他能消得干净吗?不可能的。 所以最高明的方法是到最后没有敌我之分,没有烦恼菩提之分,才能真正把所有的烦恼破尽,否则是破不了了。那你把别人外在的敌人不当作是敌人没有烦恼了,那你内心得到达多纯净呀,多清净的一种境界呀,否则你怎么能做得到呢,你心里都接受不了。所以这些东西都得从自己内心去修,你修到那个境界,你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外在你所表现的这么一种行为,不然怎么表现得出来?那不就成一句空话了,是吧,自己内心都没有说服自己,你拿什么东西去表现让别人去认同你呢。就像我们现在说,你在这里讲课,你自己觉得讲得没意思讲得没道理,就讲讲完事了,反正上完课我就回去了,讲得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都不能感动或者自己都觉得没味道的话,别人听了能觉得有味道,那肯定脑袋有问题、脑子有问题,是吧。要么就是你脑子有问题,你觉得别人挺好,挺好你自己还在这儿臭美,好高兴自我陶醉,别人也在陶醉,大多数人都陶得不行了,就那么一两个人陶醉起来,那两个人出问题了,肯定是,当然这也是缘分啊,不能说这不好,不是这不好,实际上也挺好,能够快乐起码也是好事。 再往下,二。判粗妙者,讲了上面四种十二因缘,哪四种呀?界内的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属于界内啊,就是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分别对应藏通别圆四教。就是把同样说十二因缘,从不同的角度说,对不同的根机说,它的标准、它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噢懂了,十二因缘,实际上后来一问你懂得到底哪种程度。一考,小学水平藏教,甚至有时候藏教还没学好呢,然后就以为自己哎呀学得很好了,我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懂了,不行,一给你打分不及格。听课了,下午我们一考试五十分、四十分,哎呀不行还自己以为那个,当然不能考试,一考试大家都全部那个,太累,太辛苦。考试行,大家都考怕了。外面的不怕考,自己内心都不考考自己,是吧。不敢考啊,多辛苦啊,是不是。 因缘之境。不当粗妙。取之浅深。致有差降耳。因缘的境界本身没有什么粗与妙的分别,只是众生取之浅深,对于这个境界的理解有浅有深,所以才会有高低的差别,境界它本身是客观的,你认识到哪种程度,那你相对应的就是哪种境界。它本来就是这样的,他保持它原有的状态它不会变,但是看你是怎么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样是一座庐山,左看右看、横看侧看、上看下看就有不同,但庐山还是庐山,它永远都没有变。 若从无明生诸行。乃至老死。从三生二。从二生七。从七生三。更互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无常生灭。中论判此教钝根法。涅槃称殷勤半字。此经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故知此境则粗。这是指什么?指三藏教。从三生二,哪三生二啊?从二生七,从哪两个二又生七呀?大家想想三生二,是哪三生二,从二又生七是吧,无明呀,爱取呀,是不是,后面生呀,老死呀,都是这些东西,反正它循环这三世二重因果,大家去看看好不好。这属于什么呢?他这有句话非常重要的,叫但离虚妄名为解脱,离虚妄就是解脱吗?离虚妄也不是解脱。 若无明体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境既如幻。智亦叵得。这说的是什么?通教。本自不有当体即空,因为妄想因缘和合而有,缘起则是性空,依性空而缘起,境界本来就是如幻的,那么依境界上产生的智慧也是不可得的。有,但是不可得,知道吗?这种智慧我们说的智慧,智是用来观察种种境界的,但是这种智慧呢不究竟。打个比方,这个药是治这个病的,但是这个药治这个病呢,它只是把这个病治好,那来了其他的病这个药就不管用了,可能另外还得找其他的药去,它只能治这个病、普通的病,再高再难的病它治不了。当然再难的病用再好的药,这个药还是不可得,告诉你,明白吗?只要是有病,只要是有药,病不可得故,药也不可得,因为病本来是不真实的,病是无常可以改变的,那么药也是因对这个病而去施设的,那治完病之后呢,这个药就不需要了。没病还需要什么药,最好大家都没病是吧,没有烦恼才好,也不需要什么智慧了,没有烦恼、没有智慧,说没就没有吗?都想没有就好了,从来就没有事那多好,天下无事。但不会呀,肯定会有呀,唯一可能达到什么没病没药无烦恼的状态是什么呢?把所有的烦恼该破的都破了,把所有智慧该修的都修了,最终才能到无病无药的状态,大家明白吗。不是说平白无故突然一下就能成佛,从生死之中艰难地跋涉,最终才能到达无生无灭无生死的境界,没有生死哪里有境界哪里有智慧,这就是通教所说的。 经言。若有一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化。如果有一种法还比涅槃还要超越,还能超过涅槃的话,我说这种法也是如幻如化的。这什么意思呢?生死法如幻如化,涅槃法如幻如化,即使还有一种法比涅槃法还更高,那它依然是如幻如化,一切法都是如幻。什么意思?表明这个意思:从最低的到最高的都是如幻。中论明教利根。涅槃称长者教毗伽罗论。大品名为如实巧度。这是指的通教,对这种通教的相对是利根的人。此经名小树,前面都是草,这个能够称树了,但还属于小树,不错,开始有点成材了,以后会成材,草再怎么长它不能长成树啊,前面三藏教都是属于草,告诉你。 好,我们再看,斯境则巧,他的境界就属于巧,他的智慧也是巧,他观察的这种智慧,能观察的所观察的,这种都属于利根的这么一种观察的角度,更加的巧,更加有智慧。若无明是缘。从缘生相。从相有生。从生故坏。灭缘故净。除相故我。尽生则乐。无坏故常。这里还是说他们还有缘相生坏,前面说的这四种障。中论云。因缘生法。亦名为假名,这以上还是讲的通教啊,这下面就是别教,因缘生法亦名为假名,大品称十二缘。独菩萨法,有些地方大品它反正到处都说啊,一会说是独菩萨法,一会说是声闻法,一会儿又说是缘觉法,一会儿又说是藏教法,一会儿又说是通教法,一会儿又说是别教,后面还会说圆教。当然大品的话,主要是说通别圆,什么三藏教基本上不太说了,不说小乘。 涅槃称因灭无明。则得炽燃,灭无明则得炽燃,无明灭则明生。此经则是大树而得增长。比前为妙。比前面三藏教和通教它是妙。方后为粗,但是跟后面圆教比起来它又是属于粗了,因灭无明而得到了法身,而得到明,它还得灭,还是有生灭的知道吗。虽然要成就法身,它是要灭掉这些生死、灭掉这些无明才能成就法身的。那到圆教这里不用灭,本来就是明,没有无明,无明即法性。 若言无明三道。即是三德。不须断三德。更求三德。这就属于圆教了,无明的三道。不需要断三德。更求三德。三道即是三德,不需要三德来断这个三道,另外求个什么三德。三道,哪三道啊?惑、业、苦三道。惑就是烦恼;苦,苦道嘛,咱们这个色身苦果,报身,业报身生死之苦;业,所造的种种业,业力行为。这三个道就是什么呢,三德。那么好,惑对应的是什么呢?烦恼道对应的是什么?般若德啊。那么业呢,业道对应的是什么?解脱德。业解脱了,没有了,没有束缚了嘛,没有业的束缚嘛。没有烦恼智慧产生了嘛,有般若,般若能够对应这种烦恼无明。照破无明烦恼。最后这个苦道,法身。没有这个生死的苦果这个业报身了,只证得我们真常的法身了,知道吗?但是表面上看三个是对立的、冲突的,实际上没有这个就没有那个,没有生死就没有涅槃,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没有业就没有解脱,知道吗?就是这样子的。你没有谁来绑你还需要解脱吗?正是因为有人来绑了你,所以需要把这个绑缚的绳索给解开,你就成为解脱了,一样的。没有束缚、没有业力也就没有解脱;有束缚当然就会有解脱。但是解脱完之后,也就没有束缚了。我们再往前推一下,解脱完之后没有束缚了,没有束缚就不需要解脱了,这就明白了。前面是有生有灭、有缚有脱,后面是无生无灭、无缚无脱。所以说再往前递进一层你不就明白了吗,你不要老停留在前面这个因果知道吗?学佛就是这样子的,如果你老是停留在前面叫不开窍、不开悟,后面自己推出来无生无灭,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开悟了、懂啦、好啦。所以学佛这些东西都得明白。 刚才那个法师上来提了个问:“怎么世间法跟佛法是对立的?还是矛盾的?”不是对立的,不是矛盾,从究竟来说,没有对立法,佛法究竟是叫不二法,是平等的,没有世间法也没有出世间法。但是这是佛的境界,太高啦。那么在众生的眼里呢,确实就有烦恼,就有菩提,就有矛盾、就有世间和出世间的不同,所以我们现在是停留在这个阶段。但是我们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行为能力是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境界可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知道吗?思想可以先跑得远一点没关系,但是行为具体实际的操作呢,还是有立有破、有取有舍。在你这身上、心理所呈现出来的,肯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还是有对立有矛盾的,但是我们希望慢慢越少越少,矛盾越来越少、对立越来越少,到最终达到无的境界,这就成就佛道了。 所以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看是哪种人在看,你是以什么样的角度,用什么样的智慧去看待问题。没有一件问题、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用一种方式能把它说清楚的,大家明白是什么意思吗?在佛法里面是这样的。所以为什么最终叫不可说不可思议,说不清楚。你站在凡夫角度、站在地狱法界、六凡法界是这样看;站在声闻法界、缘觉法界又是这样看的;站在另外一个高度,菩萨、佛的法界,完全看法就不一样了。你到底需要哪种看法呢?当然我们都需要佛的看法,但是我们现在只是想象在佛的这个巅峰的时候,在最高的时候看的角度,但是实际上是到不了那个角度的。你属于一种想象、一种思维、一种解的过程,但是你行、证、悟都达不到,所以你现在还得脚踏实地从下面一步步做起。叫什么“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咱们不说海底行,先在平地走吧。万丈高楼平地起,但也不妨碍你想象一下,佛在山巅之中是怎么俯视众生的,这需要我们思维的一个境界,一个大的空间。这是为了以后我们有上升的空间。如果你永远停留在这里执著,永远上不去了。你的思维心灵都已经受到限制了,你以后的成就可想而知了。但你不要把你的思想当做你的行为,不要说大话不要吹牛,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实际上讲起来很容易,就这么几点就概括了。但是做起来有时候犯糊涂,太犯糊涂了。 中论云。因缘所生法。亦名中道义。这是圆教,前面说的亦名为假名,这是别教,从空出假,最终还什么出假?空也没有了,假也没有了,还有什么从空出假,还有什么从假入空,都是多余的。就是中道嘛,空和假没有什么区别,不需要从这里出来,也不要进到那里去,又不要从那里出来又回到这里去。什么叫做如来境界?不来亦不去嘛,不来亦不出嘛。大家明白这个意思了啊。大品说十二因缘。是为坐道场。这个道场就是究竟成佛的道场,寂灭道场。涅槃云。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此经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一佛乘。亦名最实事。岂非妙耶。这才是最妙的啦。前面别教的妙还不是妙,别教的妙最多相当于什么呢?相待妙。只有圆教才是真正的叫绝待妙。相待它还要灭无明才能得到明,要离九法界才能证到一法界,还是有生灭、有来去呀,还是相对呀。 这不叫相对了,本身十法界没有,就只有一法界,唯有一法界,唯有一真实。无二亦无三嘛,连三乘都是假的,甚至所有的众生、法界都是假的,只有唯一一个是真实。那么只有一个是真实的话,没有真实和假的虚幻的一种对立的话,真实的东西也就处于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了,言下之意就不需要再多说了。有人说“你还有真实,你看还是相对的”,人家不说这么多并不是就表达仅此,到仅此而已。 前三是权故为粗。后一是实故为妙。前三教是粗,藏、通、别,后一教圆教是实,所以才是妙。前面都是权巧方便,暂时的权宜之计,解决了这部分问题就用另外一套方法,碰到另外一个问题用到另外一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用这个方法。但是每一套方法都有它使用的期限和范围,只有最后才把所有的问题全解决了,这才是真实的,这就是圆教,所以称为妙。 用此粗妙。历五味教者。跟五味教就是五时教相对应的话,乳教具二种因缘。一粗一妙。一个是别教,别教是粗,圆教是妙,因为乳教兼别明圆。正说圆教,兼说别教,正说圆教,圆教是妙;兼说别教,也同时说一点别教,别教是属于粗,所以叫一粗一妙。酪教一粗。但三藏教,只说三藏教没说后边通、别、圆,所以它只属于粗,生酥三粗。一妙。生酥属于方等时了,方等时就是四教并谈,四教并谈里面,前三教都属于粗,只有后面一个圆教是属于妙,所以叫做三粗一妙。熟酥二粗一妙。他是说通、别、圆。通、别属于二粗,圆属于妙,一妙。法华但说一妙。纯说圆教,纯圆独妙,我们叫做纯圆独妙,纯说圆教,只有这个妙。独,独自一味,只有一个妙味,没有粗味。这就是纯粹的佛法,想尝点纯粹的佛法吧,怕你吃不下,吃多了还受不了,营养太过剩。当然我们也吃不了这么多,说句实话哪怕是给你说纯粹的东西,最终到你这里就变成掺了水的,它纯度就没那么高了。有些人,哎呀,当然也别害怕,怎么听了之后会不会我消化不了,消化不了也没关系嘛,能消化多少是多少。你真能消化了,那佛太高兴了,看来你开示悟入很快啊。 好,下面。是名待粗因缘。明妙因缘也。又把这个什么十二因缘跟四教做个对比,四教又跟五味做个对比。中间的粗和妙又做个非常好的一个(对比)。实际上就把整个佛法用十二因缘这么一个理论的体系,把它做一个总结、做个归纳,所以学《法华经》多好啊,你看。随便一个法门,你都能涵盖所有的佛法,而且把所有的佛法各方面的这个层次,浅深、内容,大小、偏圆,顿渐、权实弄得清清楚楚啦,还有什么佛法比这个好的,没有啦我告诉你,你再去找啊,找不到啦。起码在娑婆世界找不到,在极乐世界也许还有吧,比我们说得更好,到那边再去听,在我们这里就已经到最高峰了。大家就庆幸吧。 好,时间也快到了,下面还有两个问题,给大家简单回答一下。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师父慈悲!第十六讲玄义,若能觉因缘。因缘即不行。痴不行故。则将来生死尽。名为黠。黠即随道。伏请师父再加开示:若能觉因缘。因缘即不行。以及黠即随道的微言大义)。微言大义,何敢去说,说不出来。(顶礼师父),感谢。能觉因缘。因缘即不行,是吧。如果能够觉悟一切的因缘法,这我们是讲到十二因缘。不管你觉悟不觉悟,你都处于这个十二因缘法之中,就看你是属于自觉的状态还是属于不觉的状态,佛教叫觉和迷。如果你是迷,不自觉的状态,那好你就随生死漂流,最终你生从哪里来,死往哪里去,你搞不清楚,但搞不清楚,你也不离开生死的这个十二因缘。就是糊涂来糊涂去呗,糊涂生糊涂死呗,你不用弄清楚你也在轮转。 但是如果你哪天突然听闻佛法,觉悟了十二因缘的道理,你把里面这些关系搞清楚了,从这里来龙去脉,你的因缘果报各方面,你就抓住它根本的这个原因在哪里,从哪里起啊,无明而生起。那么好,把这个无明断了,这个痴不行故,痴不行,就是说无明不再行了,无明不再启动的话,那后面的这个十一个因缘也就不会次第生起了。无明是第一个缘,这十二个链条里面,它是第一个链条,它是最关键的,把它给破了,后面这个链条就断了,不可能再连接下去了,所以说将来生死尽,叫名为黠。黠就是一种智慧,有这种智慧就能除烦恼、除无明,除了无明烦恼,烦恼没有了,生死也就没有啦。有烦恼才会有生死,有惑才会有苦,有惑才会造业,有业才会有苦。不是对应惑业苦三道吗。 十二因缘是吧。无明是什么道啊,无明是惑,是烦恼道。行是什么道啊,行是业道,六入,触,受,爱。六入,触,受,爱都是属于什么呢,属于苦道。然后呢,取和有又属于什么呢,又属于业道是吧。还当然少了识,识,六入,触,受,是吧,六入,触,应该到触这里就结束,爱就相当于是无明了,爱和取。爱取又属于什么呢,烦恼。有,又属于业道,到最后生老死又属于苦。佛就说惑业苦,惑业苦,受了苦之后呢又不长记性。在苦道里面呢,还会起惑,又会造业是吧。还不要等到下一辈子,这一辈子你就已经在受苦了,现世的苦就已经有了,有些人说我现在不苦,我现在很快乐,我这个话题就不用再怎么讲了是吧,佛教讲一切皆苦,毕竟皆苦,苦本身就是苦,叫苦苦。不苦不乐的叫行苦,无常变化,你把握不住,没什么意思,本身也是种苦,没意义啊,白的像水一样的。有些人觉得世间的快乐想到是一种快乐,按佛教讲还是苦。就看你站哪个角度来说。 世间,打个比方,我们当然不好比喻,低级的快乐你认为是苦,因为你属于低级的人嘛,低级的生物嘛,那我们说就像粪坑里的这些蛆,快乐,每天都有美食,吃啊,它在坑里面生活,美味,到处都是吃,当然这个很不……,人看,我们人不是认为比它高级吗,高级的看低级的,能否认人家是快乐吗,你不能否认。人家认为自己就是快乐,这个虫,蛆虫。但是我们认为太脏了、太苦了,它怎么自己不自知啊。那我们再看,天人看我们世间的人,可能就是这样子的,我们不要说天人看世间人,世间人看世间人都是这样,有些人简单地生活着,低级的快乐,他也觉得怡然自乐。但是你不能否认他,他生活得很好,你得尊重他,他是他自己生命的一种选择,生命的一种方式。但是他哪一天他突然自己各方面心开放了,打开了,他有更高的这种认识,有更高的思想境界,他可能就不仅仅满足于现在的所谓的一种快乐。 就像我们物质的快乐,温饱问题,解决了都不觉得温饱是一种快乐。他有精神文化的追求。是吧,精神文化最后上升到宗教,他会思考人生嘛、思考生命,不仅仅是在人的角度上去思考这个生命,而应该站到整个宇宙法界,我们说是不是还有其他的生命,我们向外可能去探索。不仅仅是人这么一种智能的生命,也许比人更高的智能生命还存在呢,或者相对于人,比人这个阶段,我们这个社会发展阶段更先进的一种人的阶段也有啊,你是不是也要往前走啊。那现在的快乐还能叫快乐吗,不叫快乐。过去叫做快乐,在那个时间,它是有它的期限的。那么为什么说佛看我们世间人都是苦就这样的,那就不足为奇了,你理解不了,因为你是人嘛,你理解不了很正常,但佛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当哪天你走到前面的时候,你再往前,再走几百年或者几十年,回过头来看,现在认为快乐就不是快乐。就像你现在练习书法,哎呀,写得不错,老师怎么表扬我,十年后再看你的这个旧作习作,哎呀简直不堪入目啊,别说你是普通的练习者,就是书法家什么画家一看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不好意思拿出来,是吧。你看这些教授,这些学人,学生时代的论文太不成熟,太不好意思,现在根本不好意思拿出来展示,他自己都觉得惭愧,就是这么一种状态,所以说有什么不能理解。 坏苦,因为你的追求永远是不断地上升的,你是有无上的无尽的这种上升的空间的,那你对快乐的这种理解,对快乐的感受,对快乐的这种定义、界定,永远都是在变,过去的快乐就不叫快乐,现在的快乐对于未来说也不是快乐,那么未来的快乐还会到未来,未来的未来对未来的快乐,那未来的快乐,也就不是快乐了。所以说我们能够觉到的这个因缘,能够有这种智慧,那么这种就叫做随道,我们不要随俗,不要随业,不要随烦恼。不要随那个三道啊,我们要随这个三道,随出世的佛道,不要依什么世间的惑道,业道,苦道,不要随那个。这要随这个佛道,你就不顺着那条道路在走,你是走在另外一个解脱的路上。原来是在这个十二因缘生死轮回路上在走,所以你出不了这个圈,你换条路走,你就能出来,这就是不同的一种选择。 所以说佛法,我们把这些东西讲透之后,我觉得佛法确实是很理智的一个宗教。我们不自我标榜,佛教你就是最好,不要这么去讲。起码它给我们带来这种思维,这种理智,我们这种客观的一种角度来说,如果你觉得你对自己现在不满意,你是不是可以试着去寻找或者去探索,即使你还在迷茫之中,探索可能还有另外一条更好的道路可以走,也许这条道路就是我们所说的佛道呢?你不一定说现在就要证明它确实的存在,但你通过你自己的努力,起码可以比现在能够活得更好一点嘛,你道路越走越宽广没问题吧,越走越光明嘛,这是毫无疑问的嘛,是吧?至于后来你最终能到达哪种进度,咱们现在不说未来的事,那现在这个时候,起码在现在你是可以完全证验,可以获得自己的一个肯定,也能得到大家认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去理解佛法,有什么错呢?至于后面所说的佛法你接受不了没关系,你接受你能接受的就可以了,那些佛法等以后你学了修了之后,再去说、再去理解,可能你就不是现在的这么一种认识了,现在接受不了的,未来也许可能会接受哦,当然我说得还是很谦虚,可能会接受哦,当然肯定会接受,肯定会接受啊,是不是?除非你不是这么去走,你走错了,没办法。 好,这是这个问题。大家都是生死凡夫,看破生死,所以佛教叫看破,要看明白。用什么看明白?用佛法去看明白,或者相当于佛法,超越人生的一种智慧去看得更明白一点,那不就是随道吗?你不想去看,不想学习,不求上进,我活得就挺好,我就这样吧,颠倒,活一辈子得啦,生生死死反正我也不在乎,活一辈子够了,赚了,没有遗憾了。所以这些人说句实话也就是这样了,知道没什么希望也就满足于此了,没追求。确实,你不是说没追求好像多坏,也没多坏,但是真的,谈多好,真的说不上有多好啊。 问题之二,(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您开示之中所说到的邪知邪见,那像我们年轻人不应该有进取心吗?如果不思进取,不努力奋斗,那该如何生存?)你看,把我们世间生存之道跟邪知邪见产生联系啊。(我知道因果循环,人的财富和各自的福报有关,但当今社会没有钱是很难的,我就想不通了,不努力挣钱该如何孝养父母、抚养子女,更别说回报大众了。恭请师父慈悲开示。)是啊,这个问题实际上提得很好我告诉你啊,真的是,这个是结合我们生活,结合我们人生现实去提的,别看好像提得很简单,实际上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惑。我们学佛法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学佛到底有没有实用的价值,实用到底怎么才能实用?能不能跟现实之间联系起来,能够得到真正的顺利的一种运用,或者在我身上能够体现出来佛法的这么一种智慧呢?实际上这里面讲起来很容易,实际上要讲清楚很难了。简单一两句话好像能说清楚,我们都希望大家能即世法是佛法,能够圆融无碍,大家想想,能够圆融无碍是什么?等觉菩萨以上,大菩萨以上才能圆融无碍,你能圆融无碍吗,是吧?不能圆融无碍那可能就碰到这样的矛盾,会有这种困惑。 我想学佛,我想自己修行,但我发现我修行所学的这些佛法跟世间的法之间的距离,背离越来越远,我们叫“背迷向觉,背尘合觉”是吧?离这个尘世越来越远,离觉悟越来越近。但是离觉悟越来越近好像在一定程度就离红尘就越来越远,跟他们就格格不入了。那你还要挣钱吗?你要没有进取心,你要不想着挣钱,不想事业心的话,那我们干嘛要学习这些东西啊?我们出家、出世、解脱、念佛,参禅打坐得啦,赶紧解脱,没什么意思,有口饭吃就行啦,粗茶淡饭就可以了。你粗茶淡饭,你家里人会允许你这样吗,是吧?你赶紧给我挣钱,你不挣钱在家里做家务,带孩子,你不能什么事不干,你天天念佛,是不是?你要么就干脆别结婚,你也别在这个家里得啦,你找个地方待着去得了。那说的容易,哪这么容易?都出家了我们这里也不容这么多,我们也要千挑万选,出家人多,我们眼界高了,出家人少的时候我们来一个是一个,高兴啊,没有了嘛,是吧?人多了,那不随便收了,且得选择呢,是吧?择优录取。所以说这些东西就是这样,我们想学佛,但未必处处是道场,我们想学佛,但未必我们这个心是佛心。有时候是有心无力,有时候是有解无行。我们理解得可能会很高远,但行得却很卑微,但是大家记住,即使你很卑微,你也得一点一滴地去做,你得认清楚这个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你不能说因为现实的这么一种障碍,现实对于我们的一种压力,你就说算了,我该念佛还是念佛,这边呢,该挣钱还是挣钱,这边该随道就随道,那边该随俗就随俗,完全成了一个两面人了,在这种场里面你是佛道人,看来这个挺好的,很清净,很庄严,无所想无所求。 好,另外换了套行装,到世俗工作去了,追求事业,完全就把学佛抛之九霄云外了。那就叫什么呢?这个人就是矛盾,那就背离了,自己就已经矛盾了,你说他学佛是真心吗?肯定不是真心。杂染太多了,是不是?所以说,我们有条件,有可能的话,尽量在有限的条件里面制造一点或者给自己努力争取一点学佛更好的因缘,不是叫你完全去放弃。我们也可以去求这些东西,但是这个贪求心,你能不能稍微收敛一点呢,是吧?能够收放自如也好啊,放也不要放得过大啊,放大了就收不回来啦,是吧?开始是要求你从量上去减,后面是从性质上去改变,你能不能不要主动去想,因为有些东西不主动去想,你如果修到一定的程度,该做的做了,无心去做,反而得到的回报会更大呢,是不是?所以这些东西都可以用佛法,方便法也好,根本法也好,去部分地得到解决。我们不能说圆满的得到解决,在你身上实现不了,当然理论上是可以圆满解决的,现实之中是不可能的,是吧?所以不要想不通,一定要想通,你做不通可以,不能想不通啊,想不通是最大的问题。我一直强调学佛正知见是最重要的,知见就叫想得通,想明白了,思想上没毛病,是吧?对佛法的理解,知见上没有什么错误,起码没有太大的错误,这就不会出现原则性的大问题了。小的问题不能吹毛求疵,不能要求你这么高,过于严格不可能的,要求了也没有用,要求我自己,我自己也做不到,要求你也是一样的,佛也不会要求我们这样子的,他也知道我们要次第而修、次第而证,所以我们很难,是吧?很难也得修啊。 所以说有时候人没办法,在娑婆世间就没有圆满的,色身是有漏的,环境也是有缺陷的,是吧?别人不给你找麻烦自己都会找麻烦。你自己觉得自己没麻烦,别人就找麻烦来。反正不是这里就是那里,总会有问题。但是问题就是用来解决的嘛,世间不也说得很好,问题就是用来解决的,但具体能不能解决问题,你能解决多大问题,好好修吧,好好练吧,好好学,好好思维,好好修行,好好提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希望你能够一步一步地去做到佛所要求我们、给予我们制定的一个标准,给予我们选择的这个方向。福报有关系是吧?所以说这个里面就是世间福报,出世福报,如果你真的有这种大的舍心,当然,你能生活得很安稳,粗茶淡饭也没关系,最低生活要求也可以,是吧?甚至别人不理解你都能忍受,但你心里不要自我扭曲,你心里不要自绝于天下,你身体、生活可以跟别人保持距离,但你心里不要说我好像(觉得)众生这些人烦恼太重了,毛病太多,我才不愿意跟他们为伍呢,千万不要这种洁癖,这种洁癖就是种执著,实际上说得不好听点叫做嗔恨心啊,知道吗?你有这种烦恼你修什么,修不了,是吧?但实际上我们知道,这时候可能自我能力弱一点,我还是跟他们保持一定距离嘛,或者保持相当距离。 所以为什么我们出家,出家就是为了这个嘛,没办法,不然干嘛还要身出家?心出家就行了嘛。还干嘛这么啰嗦,剃了头,穿个出家衣服?没办法,心要出家太难了,先身出家试试看吧,先从容易的做起,是吧?然后大家说,哎呦,我们做居士也挺好,是吧?你简单的身出家都做不到,心出家?我身不出家心出家,做在家的菩萨,说起来很高大上,是吧?但是属于你这个高大上的根机能做得了吗?你是高大上的根机吗?做不了啊。是吧?所以这些事情有时候我们只能去想象一下,从精神上去自我愉悦一下,自我陶醉一下,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这样子的,这没什么实际上太大的效果,是吧?所以说佛法也是这样的,好的佛法对你不一定有用,你不一定能用得上,你没这个根机。普通的佛法你还看不上,看不上有什么用?做得到你看不上可以,你超越它,你超越它了实际上也不会看不上了,你没这种分别了,你还是会尊重法,是吧?所以看不上就问题在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在自己。 好好努力吧,回报大众,当然我们也希望你多挣钱啊,护持三宝,孝养父母啊,修福啊,是吧?但你修福,我们说你不要光仅修世间福,还是要出世的这种智慧去修福,不然修那些福我以前说过,就造业,知道吗?福越多业就越多,业越多罪也就越多,罪越多生死的轮回业报这种力量就越来越大,果报就越来越多,你出不来的,表面上看它是好东西,我们说这是刀刃上的蜜,知道吗?开始吃是甜的,后面就把舌头割破了,说刀刃上的蜜都很简单,实际上这就是蜜中有毒药,直接把你毒死了,最终不就是死吗?只是死得很快乐,知道吗?叫安乐死,所谓的安乐死,安乐死有时候还不如痛苦死,痛苦死起码还认识到苦,苦还会想出离,安乐死死得很享受,哎呀,以后还是这样死好了,永远都不想从这个生死之中出来了,因为死得很舒服啊,你生活得也认为很舒服啊,就是温水煮青蛙嘛,就是这样的,都不想出来了,太舒服了,这温度很合适啊,再增高一点点没关系,到最终超越自己极限,突然一下,完了,完蛋了,就怕这样的,让你自己慢慢地被麻醉,所谓的被适应,然后自己各方面就丧失自己的知觉、觉醒的能力,是吧? 好了,时间也就到了,其他的事情不多说了,我们学佛好好学啊,《法华经》这个智慧无穷啊,微妙无穷啊。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最后请大家一起合掌,我们来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