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楞严经讲解[第35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34] 本页[35] 下一页[36] 尾页[58]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三十五讲)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阿弥陀佛!各位楞严道友们,今天是我们第三十五讲了吧,终于把这个二十五圆通,要开始讲到这个可以说是压轴的部分了。为什么我们每次都要三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呢?一个是在这部经典里面,文殊菩萨去救的阿难,去用佛顶神咒;二一个就是二十五圆通最出色的一根,最容易下手的一根是由文殊菩萨选定的,配合释迦牟尼佛选定的。所以说,之所以称之为法王子法王子,就是佛为法王,他是绍隆佛业的人。所以说,今天开始我们讲这个,从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开始讲起。那么我们今天开始讲呢,可能我们这个内容上会讲细一点,因为毕竟今天开始说到这个净土,是跟我们格外有因缘。而且确确实实虽然文殊菩萨明选的是耳根圆通,但是暗选的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根大圆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所以说我们首先来再大家提一下神,我们来回顾追溯一下我们来讲《楞严经》。 这二十五圆通也快讲完了,你们悟得怎么样呀?悟了吗?悟到什么了?至少要有所感悟吧。会得怎么样?有没有入这个如来藏?所以说我们有时候想想呀,真的是大概基本的水平都在结缘的阶段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千方百计地用上这个心力,但是凡夫他就是凡夫,离不开心意识,不能缘离这个心意识,缘离心意识,就顿见法界,离不开呀。你想我们为什么说学佛是一个解缚解缚呀,就是这些纠缠得没完嘛,我们碰瓷儿碰得不行,不断地有碰,不断地有粘,粘在一起。所以说我们反观,我们也要自我批评一下,为什么?因为我们一路走过来呀,这是凡夫的本性,就是听法也是如此,如果你一被提起这个向上一路的话,我们现在是听空就执著空,还在有里边,听有也执著有,还在有里边,说修行就执著修行,说成佛就向往解脱,都在有里边。那你怎么解脱呢?怎么修行,如何解脱呢?包括大家每周,这个月了都要洋洋洒洒地往居士林来,说是来听《楞严经》。 你来居士林干什么呢?你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楞严经》是个什么呢?我们一听居士林就执著居士林,说讲《楞严经》就执著《楞严经》,正在说圆通就执著圆通,说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摆脱不了。所以你看我们也将近讲了两年了,说了三十五集了,那我们到这儿干什么呢?大家想想我们讲《楞严经》,听法,到底是,以前祖师们讲的,到此作甚呢?你有没有过往脱过这儿,往外脱过?到底我们听法是为道日增呢,还是为道日损呢?所以说有时候说是听法,就把它用不起来,实际情况是如此。不是不能用啊,记住,不是不能用。二十五圆通是等同一味的,门门都是圆的,没有这个优劣的差别,但是为什么用不起来呢? 就是你想嘛,我们说用的时候这会儿已经不在用了,说用的时候已经不在用了,应无所住不能够做到。那怎么用呢?就只能我刚才讲的结缘,有一个上好的方法也能用,就是只管听,不要想,你只管听,不要去想了再,不要再随着讲出来的,哎这是怎么怎么,就往开想了。你就只管听,就有这个功德,这就叫当下用。会用吗?这个一般的能力都有。那么还有一种用呢,叫相续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为什么刚才说,只管听佛说,不必想其他的法。今天我们要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就是说不能够万缘放下了,索性就随顺佛语,一念提起来。今天是讲了这么个法。 那么在讲之前呢,这还是跟大家说一说,因为我们不是一直在说《楞严经》也要导讲导讲,导归极乐嘛,今天这就是顺水推舟,到了这个码头了。从今天的课程而言呀,我们常听到净土法门有一句话,这个估计人人都会背了,说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就是说的净土,这个法界就是指的净土一门。一代时教都是为念佛法门做注释的,这是蕅益大师说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说,虽然前面有二十三门,其实门门都是净土的本来面目,虽然一门又一门,好像最后才讲净土,其实所有前面的都已经就是在讲净土了。大家要从理路上把这个厘清。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对《印祖文钞》,《印光法师文钞》比较熟悉的人,我摘一段给大家读一读就知道说,印祖把《楞严经》整个就给融会贯通了净土法门,不是他融会贯通的,他作了一个说明而已,它本来就是贯通的。他怎么说呢?他说到净土法门的好以后说,不但如此,这是引前面的话,总结前面的,后面是怎么说的呢?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就是但凡我们所有眼耳鼻舌身意,对的所谓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不是前面的二十五圆通里面的十二通呢,对不对?那么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他说,哪一个不是阐扬净土的文字。大家仔细想想,悟一悟啊,就所有这些一切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全是阐扬净土法门的文字。你看这个,这个法门有多大,而且一点都不是夸张,格外的偏赞而说。就实事求是的讲,这一切都是讲净土的文字,是不是嘛。要不是我们一路走来,你说刚才讲的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色香味等,不在刚才的二十三圆通里边吗?在不在?无非讲的就是这些,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包括六根,都是阐扬净土的文字。 又说,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役,魔侣邪见,何一不是提醒我们当速速求往生的警策。一个从理上来往开了展,一个从事上来往住了收,让你一门深入,不要贪多嚼不烂。为什么?寒暑代谢呀,一年又一年,老病相摧呀。我上一周去了一下,这个天津有弟子说非得要,磨了三个月了让我去体检,结果一体检,体检出来问题来了,眼花了。我就怪得说,以前我的视力很好,双眼都是一点五二点零,现在不行了呀,就那个钩呀什么现在看不见了。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我说我的视力很好呀,怎么会眼花呢?他噌的给我这儿安了个眼镜,马上就好了。 真的花了,这没有办法。所以大家看看,这一段话,其实就是《楞严经》十八界,刚才六根六识六尘,包括七大一切境界所有的内容,印祖都讲透了,六根所对一切境界都是阐扬净土之文字,那么变相就是说我们前面的二十三大圆通,全是讲的净土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各个层面的显现而已,没有离开净土法门的原理。彻悟禅师也讲过了,说这个净土法门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这我想不但在这个法座上,在其他的法场上也给诸位可能都听过了。说《华严经》,这是叫做别教一乘的大顿法门,光为四十一个法身大士讲的,那么这里边的四分五周,四分五周就是分了四个部分,用五种因果来讲这个整个的一个内容,其实就是用因果两个字就摄尽了。 那么彻悟禅师当时就说,《华严经》里边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因心嘛,往佛这儿修嘛,那么每一位所修的法门皆是念佛法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家知道《华严经》这是佛直接把他的所证的佛果境界称性就一点都没有保留地全盘托出来,七处九会,就是讲的净土法门。《法华经》,这叫同教一乘,又叫纯圆独妙,开示悟入佛知见是他从始至终做的工作。什么是佛知见呢?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是佛知见?就是佛的视野。佛的视野体现在我们凡夫怎么去接洽的时候,用什么接洽呀?就用他的名号功德。所以无非始终唯一的就是念佛法门嘛,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呀。 一代教法种熟脱,脱就是让你脱呀,这辈子往生了,到了点了,要冷灰爆豆了。那么咱们今天这个讲到的《楞严经》他也说到了,说最初这个显示藏性,就是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其次特显圆通,一个是明白理,一个是趋向于事,彻始彻终还是净土念佛法门。这是,彻悟禅师是十二代祖师,是咱们红螺寺的原来的住持,就北京红螺寺,那会儿的盛况到了什么程度了,北有红螺,南有普陀,就是可以跟普陀山分庭抗礼。你想想那会儿的红螺寺在教内,嘉庆年间的佛门第一人,他的知见是绝对没有错,是大彻大悟的祖师。 他说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什么半教、满教、权教、实教、偏教、圆教、顿教、渐教,种种法门都是显示唯心自性圆成佛果的一大念佛法门,你看。你想我们讲《楞严经》,从小藏经一样地一路走过来,就是往净土上会。所以唯有后来,不是后来的,以前这个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一般人哪敢信这个法呀,哪敢这么跟着说呀,甚至都不愿意承受呀。哪有说释迦牟尼佛讲了三百余会法,四十九年,就说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方等会上说了三经而已呀。其他的就给引带着说一下。我们敢不敢承认,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什么呢?都是伏笔,只有净土法门是点睛之笔。你看这个。 所以我们今天来回过头来,讲这个大势至法王子的修习之路,这才是正本清源,也是最有因缘,也是我们可以下手易成功高的路。大家先把这个经文来通读一遍,找到了没有?小本在九十五页。好,一起来。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这是我们今天最主要的内容。首先是法王子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法王子,因为我们说人王、法王嘛,人王就是人中的头儿,天王就是天上的主,法王就是法里面只要彻证如来藏的就是法王,所以说于法自在,王就是自在意。这个法王子呢,就是绍隆佛种,绍隆佛的家业,以说法为家务,度生为事业的大菩萨,就称之为法王子。刚才说了,文殊师利是释迦牟尼佛的法王子,那么大势至菩萨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法王子,是第二补处菩萨,在极乐世界,他的梵语叫摩诃那钵。那么这尊菩萨我们太亲切了,知道叫西方三圣。我那会儿记得我刚入净土的时候呢,阿弥陀佛也行,观世音普萨更行,就是这个大势至菩萨就熟不起来,怎么也不行。后来终于知道说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时候,一下就通了,再就没有障碍了,就彻底这西方三圣就合为一体了。所以说在《悲华经》里面写到,他原来是阿弥陀佛因地他们是为父子的,阿弥陀佛那会儿是世间的这个转轮圣王,大势至菩萨是他的第二位王子,叫做尼摩,尼摩王子,就是摩尼宝珠的那个摩尼反过来,叫尼摩,观音菩萨那会儿是老大,叫不眴太子,就是眼睛意思说眨都不眨一下。那么当时这个佛出世应世叫宝藏如来,他给这个转轮王度了以后,又给第一太子授记,结果这个第二王子也就向佛说了,向这个宝藏如来说了,说我的身口意业呀,清净功德呀,尽以回向佛道。 然后怎么怎么遍出光明时,当时有一个遍出功德光明佛,始成道的时候,他说我当请他转于法轮,随他说法所经时节中间,我要这个行菩萨道,然后这尊佛涅槃后正法灭了,我于其后次第成佛。这是他在因地咱们娑婆世界的一个修行历程。那么他说我成佛时候所作的佛事,世界的种种庄严,与彼佛无有异,就是与这个遍出功德光明佛无异。结果这个宝藏如来当时也给他授记,说他当于如是的大世界到时候成这个无上正等正觉,而且号叫做善住珍宝山王佛,这是将来大势至菩萨的德号。那么现在为什么他叫大势至呢?如果大家读过这个净土《观无量寿经》里边就讲到,说这尊菩萨行的时候,十方世界一切都震动,这尊菩萨坐的时候,七宝国土一时都动摇。 所以说,可以说这尊菩萨的这个智力威力神力大得无可比拟,他的光明炽盛,所以叫做大势至。另外一点就是说,依照着咱们圆通章的这个意思要这么理解:在圆通章里面说都摄六根,就是让你专注佛号,一直到这个净念相继一心不乱的时候,就能够开发我们显发我们的心性,能够把我们的心性的这种巨大的势能显现出来,就可以直接到达西方极乐净土,而且同时不违这个唯心自性之理,入到这个如来地。所以说大势至就是以这巨大的我们的心念的这种力量直达如来地,也就是直通西方的意思,大势至就是到的意思,至就是到的意思。是这么个,这是这尊菩萨的名号。大势至法王子,下面有一句话大家要留心了: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什么叫做同伦呢?同伦就是同学,同修,道友,我们常说的善知识中有一类叫做同行善知识。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为什么这里选了五十二位,大家知道吗?因为前面有一样,前面都是,绝大部分都是单独他一个人,修的什么法门,从哪下的手,除了这个药王药上菩萨当时有五百梵天在一起,还有这个跋陀婆罗跟同伴有十六开士,其他的都是一个人,但是大势至菩萨这里居然带了五十二同伦,五十二位菩萨。当然我们现在理解嘛,一般就是从事相上说,这就是他跟这个清净海众,里边有五十二个比较跟他合得来吧,就带着来参加这个楞严法会的菩萨一共有五十二个人,这是表这个事的。但是大家知道,这一句话的信息非常饱满地给进行了一个定位,什么定位呢?这五十二同伦其实正好代表了从凡夫发心到成佛的五十二个次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还有等觉、妙觉。 这一般在《华严经》里边说到这么四十一位菩萨,叫做因心,因为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这是在因地,那么到妙觉的时候就叫果地了,等觉就是第十地菩萨的最后一念。那么还有一些,还有另外的一种说法就是在十住前面又给开了十信位,这就成了加了十个,就成了五十二,这个数字是这么来的。因为通常呢这个,像我们《楞严经》后面也别开了一些位次,甚至有把这个资粮位、加行位都给加上去了,更多。那么这里的这五十二位就是指以通常的《华严经》里边的说法,和另外一部经典,里边讲的就五十二位,《华严经》里面讲四十一位。那么这个怎么会合呢?就是四十一加妙觉,就是佛果,包括在前面十住的时候开十种信心,就叫五十二。那我们要知道,这五十二如果一定要这么来表法的话,这五十就代表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之路呀。三大阿僧祇劫就称之为我们说的竖出三界,从初发心到初地,这叫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到七地,二大阿僧祇劫,从八地到成佛,三大阿僧祇劫,就是通常说的,三祇修六度,百劫种相好。 那么为什么这里恰恰就有这五十二位菩萨,就跟着大势至菩萨来了呢?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大势至菩萨他的看家本领是什么呢?忆佛念佛呀,不是信解行证,从十信十住十行这样往上修的。这就有一个玄机就是什么呢?就是所有的竖出三界要导向什么呢,横超生死了,就导归极乐了。这个信息很重要,其他的都没有,就这里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跟着大势至菩萨来了。一方面也印证了我们前面讲的刚才的那个义理,就是说前面所有的圆通法门,以至所有的一代教法,都是净土法门其中的,都在这个原理之中。那么这里的更说明的就是说,从这个竖出三界,那是通途修法,五十二个阶位,转向什么呢,带业往生的横超生死。 也就是说,你那么修修修,不管你修到哪一位,都可以回心向极乐导归极乐,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看这就是同伦同伦,同修呀,一方面这五十二位菩萨是大势至菩萨的同修,一方面这五十二个菩萨也全凭碰到大势至菩萨这位同修了,这就是同修的功德,同修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论典里面也讲过嘛,我们一切的,我们这里抽一点时间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同行善知识呀?同行善知识对于我们的道业是有决定性的长养。像我们有一些一切的悟机,就是有可能我们在佛法上的领悟,修学增上,要开始增进的时候,就没有这个善友你就发不出来,他没有人点你呀。一切的恶法,我们犯业障的时候,如果没有善友,你就止不住这个恶业,所以善知识是很重要的。 我们一个修行人对我们的修行有帮助还是有害,要特别严格地去拣别净友还是染友,清净的道友还是让你染污的道友,这就叫同伦。你比如说有一些同修们他生性比较恬静,适合于这个山林里面住,哪儿住都行,不多事,感觉都非常的温顺,很淡定,那么这样的你就可以多去亲近,为什么,他可以止我们的躁动心。好持戒律的这个道友都应该去亲近,为什么,他可以让我们淡下来这个欲望,他持戒严谨嘛。不是像现在一样,出去说哎哟,炒上来一盘鸡蛋了,本来你还不吃鸡蛋,旁边说你不要这么执著,炒上来就随手就吃了,那么严干什么呢,现在都是孵不出来鸡的蛋,这就叫恶友了,明白吧,你不要把他当好人了,顺着你,顺着你的毛拨。 那么有智慧的也要多亲近,他可以指点我们的迷津,是劝你放下看破,不是让你运筹帷幄,正当一个烦恼生起来的时候,他劝你说这个利益不能缺,你一定要去争取,虽然我们要成佛解脱,现在还不是凡夫嘛,还得按着世间的来呀,就开始这样讲。那么如果说在教法上比较总持文字的这些也可以去亲近,为什么,抉择我们的疑难。谦卑忍辱的,可以帮助我们消除我慢。直心直口的,可以劝告我们真心的有一些过错,你得听,不要觉得听起来不顺耳了,就不跟他来往了。勇猛精进的这些,你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得到这个果报。那么看淡财物的,好布施的,可以帮助我们破悭贪,他不是说看你拿着大把的钱去供养或者去做功德的时候,说你傻呀。 所以这些这都叫做什么呀?同伦。这个特别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说如果没有这样的道友呢,宁缺勿滥。你不要一帮一派一群一堆地去天天聚在那儿说是非,那修不了行的。自己办道业,以经为师,以佛像为依止就可以,就是这样的。所以呢,因为我们人就是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人人都是这样的一个秉性,所以一定要抉择善知识,同行善知识。这是这么一个,这是大家要注意一下。再一个说为什么这里五十二同伦菩萨一定要转向极乐世界呢?就是你不管自己修到哪儿,没有修到的他可以帮你补足,圆满,一旦往生以后他可以完全给你填满无漏。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家要知道这个十种次位呀,不是那么好修的说实在的,动不动阿僧祇劫。当然不是说我们说,难道人就不能修了,那佛不是都从阿僧祇劫修来的嘛。可是它属于难行呀!你想就从最不济最不济的,就是最次最次的起步开始,十信位,我挑几个给大家说,这个十信位呀,它都是以信为主的,其余九种也都是信心所引的,所以叫做十信位。十信位里面的第一个信心位就是你要,首先你要闻大乘法心无疑惑,所有一切三藏十二部经典听了以后,完全没有疑惑,这个是真正的没有疑惑啊,不是你说既然这么说了,我就不生疑惑了,是你有没有觉得就是这样。 像这个十信心里面第二个叫做念心,念心的这种情况下,就是有人给你说有没有佛,有没有法,有没有僧,或者不断地给你鼓吹说,佛法是一种创造,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有没有因果还不一定,谁也看不见,你丝毫都不动心了,就别人说有三宝,说没有三宝,你都不会说这个有没有,就是总归是铭记不忘,忆念三宝,不会动了,这叫做念心。所以像这个这才是十信呀,十信就是由第一住又开出来十个位次。十住里面的话,为什么叫十住呢?就是以这个佛道,要成佛的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其心了,他安住在这个上面了,虽然如此,但是他修这个六度万行还不是很殊胜,所以叫做十住。那么还有比如说这个十行,十回向,十地,这里面都有难的。在十住里面的不退住,刚才有一个错漏,十住里面的不退住,才是听到说有没有三宝不为动转,念心是常忆念三宝,这个是刚才有一个误失,失误。再一个给你说一下,就是说这个难度吧,挑几样。 还有一个你比如说十住里面的第六个叫做正心住,就是修十住修在第六位的时候,这个时候属于什么水平呢?才就是像这个佛印禅师跟苏东坡打岔一样,才八风吹不动了,达到八风吹不动的这个水平的时候,只属于十住呀,十住刚才听明白了吧,在第一个十位里边的第六个次位,就是才叫做正心住,就任何赞叹诽谤的语言你心不会动了,不会被转了。还有十行、十回向、十地。大家想,后面的这个位次越少,反而用的时间越长,你想想那就说明更难嘛。像如果修到地的话,修到十地的时候,第五地叫一个极难胜地,也就我们通常说的难胜地。难胜地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只有修到难胜地的时候,才真正达到真俗圆融了,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真是真,俗是俗,世间是世间,出世间是出世间。 你不要说哎呀,世出世间就是一体的嘛,出世间也得在世间法中体现呀,在五地之前都没门儿的,明白吧?二谛圆融,就是在五地的时候才不相违了真俗,可以说是世出世间没有分别了,在此之前登地菩萨的前四地都做不到这个,所以才称之为极难胜地。至于登地,八地以后已经到了无分别智了,任运相续了,就是随着惯性就直至成佛,就到这地步了,还有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在福慧慈缘听过我讲《观经》的,你想就下品中品的话,往生到极乐世界,有个好像一小劫或者几小劫就出来了,就见佛闻法了。所以大家想想,这个相关利害,这个帐你自己算去。 所以有时候我们对于这个呀,因为讲净土的他就想这么说,可是跟净土不太有缘的呢,他就始终一听就反对,说就全是净土赞美。可是我们现在确确实实如此。我有时候好在微信上偏赞一下净土,有的人也是听了还觉得说,你不能这么说。我说我的意思是现在的人都修通途修不起来了,没办法了,这个教理也不明白,糊涂,烦恼也炽盛,人根也这个什么了。他就说,那是你,你不能以为全部人都是这样。哎哟我就觉得这个法也给我讲得很好,为什么呢,让我更坚信了这就是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只有在我的视野中,我是这样的,我就说是这样的;如果你真不是我这样的,那你就会让我的这几句话就把你给压倒的话,那你肯定也跟我差不多,还不如我呢也许。 所以大家想这个讲法是不矛盾的,修净土你就只赞净土,修通途你就融会贯通,春兰秋菊嘛,所以才一年四季嘛,对不对?你想,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不就这么来的嘛。但是我要告诉大家,虽然百花齐放,净土是什么呢?阳春三月。就是你百花齐放,任何一个花你都竞,如果你要竞这个娇艳的颜色,谁能竞得过阳春三月呀,阳春三月就是都在我的怀里,都在我这园子里面呢。所以要如是认知,确确实实,这就叫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大家有一些关键词我们值得注意一下,这么讲一讲。 我们再往下看,下面开始还是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了,那么开始是怎么说呢?你看: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一段话,其实所有的内容里面,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最简单,大家看出来了没有,最好理解。可是还意喻最深,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来看我忆往昔这句话。既然已经入到法王子位了,早就破了我执了嘛,为什么这里还说我忆往昔呢?一个,是在无我中假名说我。再一个,另外过去因地为凡夫的时候是处处有我执,就全凭着这个忆佛念佛的功夫,念念破我执,念念证法性,现在证得无生法忍,不退了,已得无我了。 所以说从我至无我的一个修行转化过程得益于念佛法门,在这里说我忆往昔。我忆,忆是怎么个忆法呢?当然对于凡夫来讲,我们都说怀忆嘛,忆念起当初了嘛,我们现在往回想,哎呀回首来时路,小时候怎么怎么样。是这样子吗?是不是这样?我们是这样,菩萨绝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已经证得五眼六通,亲证的现量境界,所以三世因果现前可以彻见了,就是前因后果在他的一念心中就一目了然了,所以我忆往昔是针对着我们凡夫而说的,他自己而言就是现前看到的真实境界。他因地是怎么修的?以念佛心。入的什么呢?现前证得无生忍。虽然现前住在无生忍,过去念佛,念念念佛,入无生忍这个过程还是历历在目,就在现前一念心性中,念念都没有离开如来藏。念念没有离开如来藏,那么他彻证如来藏,如来藏中就如是显现,他这里就顺势讲我忆往昔。能听明白吗这么讲?这个意思,所以就是亲眼看到的境界。再往下。 当时有佛出世,叫无量光。那这个我们就都知道了,阿弥陀佛就叫无量光无量寿。念佛法门。那么无量我们就着本经来理解的话,就是说这个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无有称量,就是没有局限,没有约束性,因为一有约束性就分隔了,就不能够到处了,不能够到处都是、随处可以到的话,那就不能叫做无量了,叫有量了。那么阿弥陀佛的这个光呢,就是可以说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叫做无量光。这就是一个无量的内涵。但是还有一个内涵是独属于无量光佛阿弥陀佛的,这个内涵就跟别的佛不一样了,什么内涵呢?大家还记得吧,我们说的诸佛都是证到如来藏了,这个没有问题,对不对? 但是呢,阿弥陀佛他的浓墨重彩之处在于什么呢?如来藏还有一个干什么?群相发挥,还记得吗?就是可以不碍群相发挥。那么在这个发挥的层面,只有法藏比丘五劫的时间,最后修成阿弥陀佛,他发挥得最好,因为他发的誓愿广大,五劫的思惟浓缩,摄取成就极乐国土,也就是成就了群相发挥的差别相,他发挥了极致。我们也在群相发挥,现在发挥到娑婆世界了,可怜巴巴的,这也在群相发挥之中呀。所以说回过头来再摄取接引一切众生顿入到这个极致的时候,就称之为无量光,因为他的群相发挥发挥到极致了,这种辐射,这种波及,受众一切九法界的众生,所以这里才叫做,恒河沙劫前有一尊佛叫做无量光。当然这尊佛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阿弥陀佛,因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说是这尊佛就叫无量光佛,但是具足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也是以念佛起修,念佛度人。特别是后面讲的,十二如来相继一劫,从无量光开始呢,一劫的时间内有十二尊古佛相继出世,那么这十二尊佛呢,其实在《无量寿经》里面有过全体的罗列名号,像是彼佛又号无量寿佛,又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和超日月光佛,一共十二尊佛,而且说有众生遇到这些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也就是说所有这十二尊佛的这个无量的名号,不管他是无边光佛,无边光佛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叫无边光呢?因为我们众生是有边的,有偏执嘛,不在左就在右,有分别心呀,你在上面我在下面,所以对治我们的这种分别的中道智慧就叫无边光。这个无碍光就是佛的光他的这种穿透力,阿弥陀佛的愿力的穿透力,任何质量,所有包括众生的无明烦恼都不能够障碍,所以叫无碍光。无对光就是我们一切的世间的二元对待标准,就是有相对就有相待,一有相待就是轮回的苦因,所以叫无对光,对治我们的二元世界的下意识的这种视野。炎王光就是光明炽盛,大家知道西方三圣在经典里面显现的时候,所有的日光月光须弥山光都显现不出来,当时经文里面描绘的说,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就浩瀚无边的就跟到处都是水,全体都是西方三圣的光明。 这个光明现在都在法界,刚才讲的就是如来藏性的极致发挥,但是我们现在就没有感应,只能去信心了。清净光佛就是对治我们的贪嗔痴染污。欢喜光佛对治我们的嗔恚,嗔恨忌妒心。智慧光佛对治我们的一切的这个欲望愚痴病。不断光佛对治我们的懈怠,不想念佛,停停走走。难思光佛就是说什么呢?这个念佛法门,就念佛就成佛的这个法门太不可思议了,叫难思光佛。登地的菩萨就能知道这么一丢丢,只有佛乃能究竟明了,所以叫难思光佛。如果你们读过《般若经》就知道,为钝根者,就是你这个人是下根,才说诸法空寂,才说空性,为利根者说诸佛相好,才说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你看,无称光佛就是无言绝待呀,所有极乐世界的情形,净土的情形,这句名号功德的内涵,都我们常说的只能以此方比拟,不能以此方情见,不能用我们这儿的这个去套人家那儿的那个。包括这个横超法,这个极乐世界快速成就法,一生补处法,没有三恶道法,在咱们这儿都行不通,我们这儿都有,人家那儿没有。你说为什么没有,行不通?就跟咱们这儿有小师父,四川人,说起来我那会儿常说的嘛,就是嘛,在北京吃辣子胃痛,在四川他就不痛,胃就不痛了,你说为什么呢?一样的人吃辣椒,这儿痛那儿不痛,你说为什么呢?你就说不上来呀,难思呀,无称呀,只能信呀。 那么超日月光佛就是指的说这个世界的,我们说的这个世界最光明的就是太阳月亮星星,这是我们唯一取得光明的,除了灯之外。那么超日月光佛就是指的无量寿佛的光明,能够让我们悟明心性,等等治得种种疾病都可以。这就是这里讲的,十二如来相继一劫。那为什么要这么给大家交代一下呢?就是每一尊佛每一尊佛全部具足了无量的内涵,从他每一尊佛的德号上的一个层面来显现总的这个,也就可以说是阿弥陀佛的全体功德。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这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呀,那他前佛肯定会导后佛嘛,就跟我们现在前佛是迦叶佛,将来还有弥勒佛,那弥勒佛肯定要跟释迦牟尼佛有继承有关联的呀,龙华三会全部是度的释迦牟尼佛里边这个一称南无佛,念了三皈依,受了五戒的,在那三会里面度的。所以这一佛又一佛,一佛又一佛,佛佛相承,一直相承到这个最后佛超日月光教念佛三昧,就是这个法门已经极其成熟了,大家都能够信受了,完备了,它的弘扬因缘也面面俱到,是这样的一个情形。好,那么再往下看。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就是大势至法王子在超日月光佛所学习的念佛法门,念佛三昧。那一般来讲我们都知道念佛有四种,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前几天有一个同修还来了说,你这,意思说你们这些,你天天害怕把人带坏了吧。我说怎么办。说你这光讲持名念佛,还有的人适合实相念佛呀。我说持名不在实相其中吗?你能听得懂吗?就我们现在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们也跟着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我念的时候,你念的时候,咱们念的时候,不在实相里边吗?这如来藏已经藏了这么久了,好几年了,你现在应该知道,遍一切处呀,一切色心诸法全在其中呀,观想、观像都在持名之中,持名、观想、观像都在实相之内呀,那你一定要把这个理上来圆,事上再去挑。 所以说这就叫念佛三昧,就是正受、正定的意思,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它破烦恼,证空性,发智慧,得神通,非常的快,念佛三昧。大家不要以为说,就只念佛可能修不了观,或者说怎么样,得不了神通,智慧也不够全面。念佛三昧比一般的三昧的高超处在哪里呢?有的三昧对我们的烦恼只能够有治贪,或者它就断不了嗔,断了嗔它就治不了淫欲,治了淫欲它就除不了睡眠,只有念佛三昧,能够这些一切都不在话下,《大智度论》里面有。所以说念佛三昧这就是说,超日月光给大势至法王子这里讲的说,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那么念佛三昧有事有理。 什么叫做事念佛三昧呢?就是我们专注一佛,念念相继,念久了成了定了,就叫做三昧了。那么理念佛就是什么呢?正念佛的时候反观。如果你见解再高一些,等我们把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讲完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个耳根圆通的观法,观这个念佛根大的操作,这可以配成一套的。怎么说呢?就是正在念佛的时候,反观我自己的这个心,反观我的能念,所念,念心,久而久之了,观了以后心开意解了,这也叫做三昧。理念佛、事念佛三昧。大家要知道,不管理事,都是为了大家从各个层面来理解,它们不是两个东西,记住我们就是从行门上来讲,千万不要把它分开了。 当然呢,在这个本圆通章中这个根大圆通,因为势至菩萨使的是根大圆通,根大就是指的六根的,很难理解,非常抽象,理解根大是指的什么?就是这六根的见闻觉知之性,不是见闻觉知,等到见闻觉知的时候已经进入识了,明白吧。只是这个六根的见闻觉知之性,比如说耳根的闻性,眼根的见性,把这个如来藏割成六块的时候,有六个结的时候,还没有彻底开始拴紧的时候,要起动,但是又,就是欲,怎么说的那个词叫?欲迎还拒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所以这个见闻觉知之性,如果发展到见闻觉知了,就等于说进入到这个进一步的妄想中了,所以就用念佛的功夫来锁定这个,不让它向外发展,能明白吧?都摄六根就是把用念佛的这个功夫锁定他的这个六根,记住只有大势至菩萨念佛章可以同时锁六根,都摄六根,锁定不让它向外发展,来反内,就是反观地见这个悟这个如来藏性。所以我们这里就统而言之了,因为要隔别地讲一下说,为什么说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那么咱们修净土呢,一定要统而言之的,我们常说念佛三昧就是把这个念,来从它的进退广狭来笼统地来看一下,这个念头。如果说一个,我们从道理上要通晓一些的话,一个净土行人我们每天念佛,那么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念头,如果你掌握不住念头,基本上也许我们的信根都不能扎下来。 第一个,我们要知道这个念头的状态是怎样的,通常它是怎样的,规律是怎样的。你比如我们现在反观一下我们的身,我们的心,我们所在的场景,大家看我们每一个场景是不是一念,是不是一念呢?为什么我们说这个临终一念就是下一世的受身之因呢?甚至一念生就是一生的受身,就是一念很可能是一辈子的诱发因。那我们的生活场景就是由过去的念头组成的嘛,唯识上叫种现相生,种子生现形,现形熏种子,实际上就是念,总的来讲就是念头,心也罢,意也罢,识也罢,都是念。那你要想想,每人的一生,一念牵出来的这一生,一生的遭遇都是念念相继的呀,一个念头,一个场景,一个片断,一个切片,念念相续,念念人生,这就是我们活着了,我们在生活。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念的这个流动的妄相给它截断,给它还原,那我们就不是死了呀,我们是解脱了,明白吧,就不是这样的生活了。所以这就是念的状态呀。我以前不是常征问大家嘛,正当一幕显现在前的时候,我们前一幕在哪里呢?后一幕在何方呢?这一幕,前一幕后一幕,我在哪一幕呢?都是一幕一幕都是念。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念的状态它就是这样的,念念相继的,看你念什么。你要知道,我们所有的人生内容就是念头,所有的生活遭遇,情绪感受,全是念头,只有念头,唯有念头。你不要以为说,外在的物质这就是好像说精神和物质分开了,物质也离不开精神,精神和物质全属于念。这就是你首先我们要知道念的状态,这是第一个。 其次我们要掌控什么呀?至少要信仰念的能量,念的内容,容量有多大。大家想想一个念头的容量有多大?如果依着天台宗的来讲的话,一念就具足三千性相诸法。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都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所有的这个如是之法,就是所有的一切现成的这些发生的这些事,所在的这些存在的这些物体,它都要一念中具足的。这个十法界里面。你看我们现在,大家仔细想想很有意思啊。我们在人道的时候觉得三恶道在我们下,是吧,天道在我们上。我们在三界之内的话,四圣法界在我们外,人家在三界之外。总归就是这么多在上,这么多在下,以我们人道为核心。 那大家想想,天道来讲的话,人道以下的都在他下,罗汉道的都在他上,那他又是一个十法界,对不对。地狱来讲的话,他的下面再没有了,都在他上,又是一个十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十法界里面都是这个样子,这就叫百界千如,天台宗里面有一个概念,再加上这个五蕴世间,三世间吧,就叫一念三千,具足所有的诸法。专业的是这么讲,如果我们理解就是说,我们前面讲的六根、六识、六尘、七大,凡圣圆通,世界轮转,有情果报,全在我们的一念中融着呢。如果你能这么理解的话,那兜率内院、琉璃国土、西方极乐都不在话下,都在一念之中了,你想去哪儿去哪儿呀,说白了。你敢信这个法吗?随心所欲,这就叫念呀。只不过现在是心随了欲了,不是欲随了心了。所以说这就叫念的容量,你要搞清楚,要有这个信。 再一个就是说,你还要对这个念头的力量你要有认知,一念能够力量大到什么地步。不要说我们世间的这些人有时候超水平发挥,意志坚强,突然间做不到的事能够做到了,这个念的力量能够,你现在想一下,你做个实验我们即刻就了然,就是我们现在想一下月亮,这不是地球人已经登到月亮了嘛,我们的念头一念之间就可以到达月亮,可不可以呀?可以呀。但是我们有时候一念之间到不了自己的念头,就这么难,你反观不到。所以说这个念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以前在这个论典里面讲到嘛,有这个淫欲火中烧的一个淫男子,天天这个淫欲炽盛的时候,最后就浑身就烧起来了,欲火中烧,把他自己给点着了。前面的这个月光童子观水嘛,他观水就是用念力在观,观观观就全成了水了。所以当时,我记得应该在这个楞严法会的时候也讲过,印度有一个,当时有一个论师叫清辩论师吧,应该是清辩论师,跟一个印度的大外道辩论,跟一个大外道辩论呢,这个外道特别固执,就是始终坚守他的就是对的,就不承认清辩论师的观点,两个人辩来辩去,这个外道气得不行了,固执得又说不过,这个时候突然间就从有情化成一块顽石了。 大家想这就是念的力量。到了这种地步还不行,第二天这个清辩论师找他的时候,化成一块石头了怎么办呀,他又把他的论点写在这块石头上,写在这块石头上的时候,再去看的时候,这个石头上又显现出来它的观点。结果这个清辩论师又说它不对,把这块石头气得给爆了。这是印度里面,就是在这个论典里面有过的记载,因为印度,你看现在西藏的辩经不是也辩嘛,印度也是这个,当时都叫十大论师呀。所以这些都我们讲到的这就是念的力量。你要想想我们的念头有时候就跟那个凸透镜一样,如果你始终作意在这个,始终作意在这个,凸透镜有火吗?太阳也点不着东西呀,就因为太阳和凸透镜一下就把那个给归到那一点了,就把它给点着了。所以如果我们的念专注一境,为什么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呢?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明白念的力量。 再一个,我们要掌握念的走向,就是你在这个,知道了它的状态,通常的状态,也尽情地了解了它的容量有多大,你也知道它的力量有多足,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东西你就要善用了。你要知道十法界六凡四圣,全凭我们的力量、念的力量而走的。就是这个无念的心体只有佛才能独证,九法界以还不能够没有念头。不能够没有念头,那么就看这个念头它往哪儿走,当观我们每时每刻所起之念,你的这个念头跟哪里走。如果说修十种业,十恶业修得非常恶劣,那么你将在念头的招感下你就在地狱法界。如果你十恶业修得二不溜,不缓不急,就在饿鬼道。十恶业修得不那么狠,就在畜生道。 如果你修的这个人天的福报具足,但是你嗔恨心很重,那么你的念头将来招感你就在修罗道。如果你以五戒的这个念,就可以秉得人身。以十善念就可以得道生天。以无我心修四谛法门,就是阿罗汉。以无我心去观十二因缘,就是辟支佛。以六度万行去修,就是菩萨。只有与这一句万德洪名平等无别的名号相应,你的念头跟他相应,将来就在佛法界,这就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理呢,这个也是彻悟禅师说的,我讲过很多次了,这就是念的走向,我们要掌控。你不要这样跟,这么一说跟看地图似的,这就要你来掌控,就观你每日所起的念跟哪一道相应得多,跟哪一处相应得猛。一个要力量大,一个要数量多。数量多,那么就临终自然而然就随着你就往生了嘛。那么实在数量不够,还有一个什么呢? 还有一个念的紧急处理也可以。这就叫横超法,力量大。怎么紧急处理呢?人死的时候呀,两种力嘛。一个是业力,心绪多端,重处偏堕,如人负债,力强的牵。就死的时候就看你临终的这一念,这会儿一下子万念俱齐了,看你哪一念大,就等于说振臂一挥,看谁的力量大。心绪多端的时候,你怎么也找不着的时候,就会儿就看你这一念沉在哪一个上面,跟着谁走,这可是投机呀。但是如果你对念力有信心,而且仰仗信愿资粮,临终的这个善根显发,善知识开示,像《观无量寿经》里面,就可以用念的紧急处理成功地超越,横超。就插个队又怎么了,修行就可以插队。当然插队我们不是挤了,把别人挤走了,是自己内心心性上的这种顿越。所以这叫念的紧急处理。从念的状态、容量、力量、走向到紧急处理,如果你真能把这个念的道理这般解透,没有不念佛的,解透信透。所以说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大家要把念和念力要搞清楚。好,时间关系,上半场我们休息一刻钟,回过头来继续,阿弥陀佛! 好各位,我们继续三十五讲的下半场,但是这个时间超了五分钟,希望以后大家能够发心都能够守时。你一拖拉的时候,到时候往生也把你拖拉一下,虚惊一场怎么办。所以下面开始我们就要进入下面的一段经文,贯得就比较快了。开始用这个譬喻作为念佛的原理,大家来看,从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开始。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这是第一个譬喻,那么这里边这个譬喻呀,就是说我们读起来一目了然,但是它如果往深理解一下,也很微妙,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首先这里讲到的说,如果有两个人,一个人专门来念,一个人专门来忘,也就是两个人呼应不到,不能够感应。这种其实我们常,下面讲到观音菩萨的圆通章的时候就讲到这个感应呀,有些是显感显应,冥感冥应,显感冥应的都有。那么这里的这个呢,如果说我们从就着本经的这个如来藏思想来讲,就是如果就着如来藏妙真如性,佛性来讲的话。 从理上讲,为什么说一个人专门忆,就是一个人专门在念这个?就等于说我们的佛性永在,咱们的佛性流浪到任何道,最恶的无间地狱都没有散失过,没有失去过。这就比如说这个,就等于说我们的心地法门,这个心地永在,始终念着的,始终是开敞式的,等待式的,全天候式的。所以这个就是从理上来讲我们的佛性始终在。问题是什么呢?佛性就是这个,佛性我们有的时候也叫本觉嘛,你本来的这个觉悟虽然永远在,但是你没有始觉开始,始终在这个迷的状态,没有开始觉悟的这个契机,这个关口你没迈进去。就跟那个高速路下面有这个出口嘛,你想这个出口一旦你只管着朝前冲,那出口永远下不去高速,所以这个出口就跟始觉一样,你才能入到这个城市里面来。所以一人专忆就等于说我们的本觉,一人专忘就等于说我们没有开始觉悟,没有始觉,这样就永远不能入这个究竟觉,因为你有隔嘛。这是从这个角度来,理性地来看一下一人专忘一人为忆。 当然如果从事相来讲的话,我们从人的感性角度,因为修净土法门的人基本上都属于感性偏多的,一说起这个就是望穿秋水,归心似箭,信愿持名,说谁谁谁往生了,浑身柔软,临终瑞相,那就马上就浑身就来劲;你说一下这个念念反观,唯心自性显现,到时候这个念佛三昧彻证的时候,他估计就不大明白了。所以说我们从感性上来讲,就等于说佛念众生,这就是佛就比喻成一个人,众生不念佛,众生又比喻成一个人,一人专忆就指的佛念众生的时候,大家想没有成佛做菩萨的时候,什么叫菩萨呀?发心菩萨就是说我自己还没有得度,什么都贪嗔痴具足的时候,我就开始只管着度人,只想着度人,这就是发心菩萨。在这个时候,做菩萨的时候还念念不舍众生,真能达到这种菩提心啊,你像这个《劝发菩提心文》里讲到说,观众生难度,不生这个讨厌,不想着烦了,不生这个心了。那我们这会儿你稍微难度,什么稍微,这不贴着你你都不度他了。 所以说这里讲到的说,佛菩萨就是自己还没有成就的时候,念念都不舍众生,何况成佛以后,那就更没有其他的事了,只念众生了,以众生心为心,以众生事为事。你看地藏菩萨不就是这样嘛,菩萨这么多,方式一模一样,就是忆念。你看为什么《地藏经》里面讲到也是呀,在那儿端坐思惟我之名号,那个叫什么如来来着,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是吧,就让这个是光目女还是婆罗门女,端坐思惟我之名号,一样的道理。那么一人专忘就是指的众生不念佛。如果说佛专念众生之力,所以才有这里讲到的,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在佛的一面,因为他专念众生,所以就是说有逢有见,就好比诸佛菩萨不违本誓,游化娑婆世间,让众生一定会碰见的。这个不是光理上这么讲,说我们现在看不到佛,佛能看到我们;从事相上来讲,他就在这个世间来让我们逢,让我们见,但是只能够偶尔的逢,偶尔的见。就是到了五台山有格外的因缘了,可能见到一个老爷子,或者一个很丑的妇人,或者一个要饭的,文殊菩萨化现的。我们的心陋劣,就只能这么见,不能够见本身,真身见不到。所以说才让众生偶然逢偶然见,但是众生的心没有念佛之力的话,就是说虽逢不逢,虽见不见。 虽逢不逢虽见不见,就等于说碰到了圣人你认不出来呀。我这不是把自己的遭遇讲了好几年,那会儿没认出来,过后了后悔呀。你看这个寒山拾得是怎么知道的呢?是阿弥陀佛告诉那个人的,结果那个人在阿弥陀佛身边呆了多久都不知道,转去那国清寺有高僧,他去拜去了,拜了这寒山拾得又告诉他说,这是弥陀饶舌,就是阿弥陀佛多嘴,说丰干和尚。你想他跟阿弥陀佛呆了那么久他认不出来。那个玉琳国师的师兄叫玉岚,是吧。然后他师父给别人夸说,我有两个徒弟,只能算一个半。这个玉琳国师就天天就觉得,自己的修行很精进,早晚殿也如理如法,每天该磕头磕头,该礼拜礼拜,他师兄呢,天天这个疯疯癫癫散散拉拉的。结果他师父一说,我有一个半徒弟,他就以为那一个是说他,师兄只能算半。最后师父给了一份考题说抄一部《法华经》,人家一夜就抄出来了,他抄了好久才抄出来,他才知道,原来他师兄是一个,他算半个。这就是认不出来嘛。包括弥勒菩萨千百亿化身,也认不出来。当面错过的多了去了,千百年来,你看那些祖师们传里面,他们都有当面错过的这个经历,后来又恍然反悔,大悟了。所以这就叫做什么呀,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就是不逢不见。或者说冥中有逢了,显中不见,就是实际上你碰到了,你跟没碰到一样。五台山的一万菩萨跟着文殊菩萨绕清凉呀,你能碰不上吗?天天密密麻麻那么多人,那就说明活在五台山的都有可能是菩萨,你还挑肥拣瘦,拿三捏四的,说这个假的那个真的,那就只能在自己的因果圈里依然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了。 你能把这个修到极致,完全摆平,这就是彻见的时候了。我们现在摆不平嘛。特别是讲到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的时候你就是彻底摆平,突然就显,到那个点上完全就彻底开放了打开了。就是舍不得,害怕,明明到一个好地方,他不转身,拽着原来这儿不放。所有的人都是通病,你说可怜吗?而且这种拽着不放的习性就是,道理都知道的舍不得放,放不下,每天都在这种痛苦中,修行人。当然如果你斗争得久了,终归有一个插红旗的时候,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好,这就是这个,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那么反过来说,假如两个人相互忆念都极为深切的话,那么就自然而然相亲相见,不相舍离了。为什么呢?因为二人相忆,二忆念深。由于这个同业的招感,相忆呀,二人相忆呀,那么这样的话就是生生世世同于形影,你的形象和影子一样,都不相乖离别异,都在一起了呀。也就是我们众生如果能念佛,我们的这个始觉心念念归向本觉,那么一定到时候就是,始终念在一起的时候,最后始觉合于本觉,就能见这个究竟觉。所以说不但必定能够决定能够逢,也能够见,而且还像形影一样,不相舍离了。这就是这里的从正面给我们开示说,如果有人想念佛者,决定能够见佛往生的利益。就简单到这么个地步。这是其一,第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还不太够切,下面又更进了一层,大家来看。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你看,前面的一个只是用了一个,两个朋友,那就是友情嘛,对吧,用友情来作一个喻。这里用了什么呢?亲情了,就是越来越好,越来越浓,越来越有把握了。大家想想我们在世间的母爱,那不就是母亲对于子,儿子的这种无私嘛,用这个来作为比喻,也就是说在我们世间法所有的无私中,也就只有这个最为跟佛的无缘同体大慈大悲相接近了。那你如果真正去对照的话,那还不是一回事,差得太远了,为什么呢?这只是一个比喻呀,为什么?母子不能比喻佛念众生的,因为佛念众生始终就是看见就跟他的独子一样,每一个众生都跟独子一样。 那我们下意识都会想,那就是大家都,佛看待大家都跟独子一样。我告诉你呀,老虎、狮子、蛇、蜈蚣、蝎子还是跟独子一样,粪坑里的蛆虫、苍蝇、蚊子也跟独子一样,你能打得开这心吗?所以只能用母忆子的话,母子,母亲忆儿子,这辈子你成了我儿子,我成了你妈,这种慈悲只能够指这一世呀,你下辈子不是母子就不知道了,那你就又看见你另外的一个儿子来了,更亲切了,这辈子熏成这样的。所以说佛念众生的慈心是无边无尽的,因为母子在轮回的路中各自又扮演角色,但是佛始终念众生是无有退转的,所以这里用这个再来比喻。这里讲到的说,十方如来就是等于说广义上来讲,十方如来,狭义上讲的话就是阿弥陀佛。 为什么呢?阿弥陀佛就代表十方如来,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呀。所以说虽然佛这么忆众生,可是这些亲子们都是埋头六道造业不想回来,所以说,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佛忆也没有用。也就是说这个逆子呀,你知道逆子是疼不到身上的,大家知道吗?为什么呢?他就像一个绝缘体一样,他跟你没有感应,他没有报恩心,没有感恩心,没有关心心,他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你这样的时候我还不买账。所以大家想,这个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就是说,子开始要忆念,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这个儿子必须开始反念念佛了,不是向外念外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念了。大家想我们讲念佛法门,一切法门学佛,是不是都是我们都是从逆子开始变为忆母之子的呀?大家想想善根显发的那一刹那,从皈依,南无,礼敬,拜忏,供养,赞叹,读诵,哪一个不是忆念法门,咱们再说到这总持。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够天性相关,始终才不相乖离。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你看这个比喻多妙,母子喻,因为母子确确实实是天性相关的。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曾子,曾子的老妈妈眼睛是瞎的,那么这个老妈妈眼睛是瞎的,但是这个曾子非常孝顺。可是他的信心非常淳厚,孝顺,就是随顺他母亲那都到了极致了,养他的这个瞎母亲,这个老母,瞎了眼。每天他上山砍柴供养他母亲。有一天他走了以后,上山砍柴去了,结果家里边突然来了客人,客人没人招待呀,他妈妈眼睛也看不见没办法,这个曾母就没办法,非常着急,她就希望儿子能够快点回来。那怎么办呀?那会儿又没有微信,怎么办手机也没有呀,就用牙齿咬她的中指,就自己咬自己的指头。她一咬自己的指头,这个曾子就心痛,就有感应了,知道家里的老妈有事了,就赶紧背着柴就回来。你看这就是母子,我们说天性相关,因缘,大概因为因缘太浓了,共业太多了。所以说这里这是一个比喻说母子忆,下面我们再往下看。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句话就是说,从亲友喻到母子喻,就是开发我们的心性与情怀,如果每天念佛不断,这样的话,每天的念佛都是念的正在念,念念在念。你想我们,你看这个念头,念字也很好玩,有时候中国人造字,念头这是简化字吗?念头有吗?好像没有是吧,念头。念就是今心,是吧,今心就是说,你就当下就在念,现在就在念,现在当下的这个心念念不断,这就叫做什么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口念,心忆,劲儿往一处使嘛。有时候我们还在这个上面,有时候确实也想微细了,说那到底是口念呢?还是心默念呢?还是心想着那儿呢?还是反观呀?就是无量无边的这个问题都来了。 说个不恰当的比喻,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你想为他好的时候,你就全方位立体式的都是为他好呀,包括你有的时候把自己打扮一下,穿得好点儿,都是为了他出去带着你体面。那你说这劲儿不是都使到一处了吗?只有你有真信切愿,你怎么念都行。只要当下正在当下的这个真信切愿中体现着,你就是在念了,就叫忆佛念佛。就想嘛,想往呀,一定要去呀,不能忘掉呀,如果说从这个粗线条来讲就仅此而已嘛。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确实念佛呀,真的没有什么如法不如法,除非你想方便的话,你说自己有相续的一个什么状态比较相应,容易这样上道,那你就随着自己就可以了。 我们常说的,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了,就说明这句佛号始终萦绕在我们进行着,那么因果必然,现前当来一定有果,什么果呢,就是见佛之果。见佛就是成佛之果,成佛就是度众生之果,度众生还是成佛,你看,自己成,众生成,全体成,一念中全体具足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不是大顿圆顿法门?全在这一念中,果地觉为因地心,太妙了。就是这样,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什么叫做现前见呢?就是不离开现在的这个色身,要么在定中能够见,要么在梦中可以见,这就叫现前见。 你看古来大德,这个庐山东林寺一百二十三个结的白莲旧社,那刘遗民、慧远大师、其他的人都有往生瑞相,刘遗民、慧远大师留下的史册记载,全部是亲睹圣容呀,慧远大师说他曾三次在定中见阿弥陀佛,刘遗民还让他摩顶就摩顶,让他袈裟覆身就覆身,还把极乐世界的水,跟着去极乐世界的水喝了一个,回来身上的香足足地散发了好多天。这就叫现前见。当来见,那么就是说报终了,这个色身一舍,马上佛来接引,弹指往生,花开见佛,这就叫当来见。现前当来全在于忆佛念佛,那么就看你的功夫。要现前见,那么你就要有现前的把握,现前念,一点都不能失,就等于说母子相忆不相违远呀,什么意思呢?就跟一条线上的两个点一样,这两个点不断地缩短这个距离,那么不断地缩距离,不断地缩距离,那就说明什么呢?这个距离始终会会到一起,这个会到一起的点,如果你念得精进的话,很可能不必要等到你这一辈子因缘、舍报的那个因缘现行的时候,在舍报之前这个因缘具足了,就现前见了。这很简单的道理呀,就缩短这个距离,十万亿佛土就是一念心体中十万亿的烦恼阻隔,变成物化,物质化,就是有十万亿的国土。 这就叫现前见,当来见。如果再把它统一一下的话,离佛不远了,不管是现前当来,当来现前,如果你现前见到了,当来能不见吗?如果你,这里说去佛不远,去佛不远是什么呢?就是指日可待了,不是遥遥无期了。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去佛不远,那竖出法也有不退,横超法也有不退,以什么为不退呢?具足了真信切愿,永再不退了,要退就是退你的信愿了,那么你的信愿不退,就自己给自己可以印证,我不退了。如果你念佛念得熟了,就是说能够见佛有期了,不是无期了,这就叫不退了,又到一个不退了,见佛不退了。如果你下品的话,或者说一辈子资粮不够的话,到了极乐世界还有下品生法的话,那可能很长时间才能出来,才能见佛。 如果你念到这个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的时候,那就说明保准是上品上生的。你看有时候我们禅门下面也有一些老参嘛,那是真的是把那参禅的功夫用得滴滴的,非常饱满非常纯熟,稍作意马上就一个念头话头就提起来了,十二分的功夫使上了,可是一辈子能不能了生死,未必呀。以前的禅门斗法的时候有的是呀,一个要升方丈,前方丈圆寂了,另外的一个要升,这个首座和尚要升,侍者就能把他挡住,说祖师们留下来的话你能不能会,会一句给我看,他会不上来,说你会不上来,会不上来他就被气了,要升座的这个顶替方丈的这个就气得不行说,那你点一炷香,我马上就坐化,结果果然焚了一炷香他就坐化走了,走的时候还被这个,这是叫九峰道虔侍者吧,还摸着他的背说,哎呀,你看你一下就被我气成这样了,说先师的意你梦都没梦见。你想想,如果说功夫用到能够随心所欲地坐化走,那是什么功夫,到那个地步还没有了呀,上当了,说生气就气成我证明给你看我走了。所以大家想想,如果就把这种功夫保任在忆佛念佛上的话,保准是上品上生,千稳万当,还用得着被人家戳脊梁骨摸背吗?可怜呐你看,修了一辈子,被我气走了。所以说这就是横超和自力他力,横超和竖出的。所以说现前见,当来见,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很微妙。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心开呢?就是如来藏,悟到如来藏了。那么这一句话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对前面同伦五十二菩萨回心向净土的一个回应,那么其他的都没有说明,你看其他的都是指的用一个根,对吧,一个尘,一个识,或者一个大,来作为下手的方便来入这个圆通,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不管你怎么样过,你得有个篙,撑篙跳远一样,你得撑一个东西,这叫做方便,你得抉择一门作为下手处,撑篙才能跳过去呀。但是净土一门这里不需要撑,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门槛,没有门槛。为什么没有门槛呢?其他的都是什么呢?都是从方便入真实,要撑着跳一下,越过去了,进入真实了。 净土法门它就是直接把真实当作方便,没有方便,真实就是方便,圆满就是开始,开始就把圆满来用,就这么一个,你说它哪有方便呀。一句名号就是一真法界,能理解吗?一句名号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们说能理解,这个道理也理解不了,只能你去念。为什么说自得心开呢?一个是自然而然久而久之,就会心地开通了,入到圆通中了,这叫做自得心开,这是显说的。还有一个叫做密说的是什么呢?只要你念佛念得正在念的时候,心就是开的,你明白吧。我们这会儿回过头来了就心又闭上了,又是凡夫境界了;只要你正在念佛的时候,心就是开的,当下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离四句绝百非的境界。这就叫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所以我们大家也要理解一下这个不假方便,为什么说无需其他方便?因为它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就是不要借方便了,我直接我就是用真实。就是等于说我们去买东西吧,其他的方便可能说你拿一个卡,是银联的,银行的,建行的,刷个卡什么的,这都属于方便嘛,对吧,它代替了嘛。我直接就拿人民币呀,你拿卡不是为了代替人民币嘛。这个比较不是很恰当,为了说明问题。就是说不需要其他的方便了,当下就是方便,以真实为方便的方便,那你还能叫方便吗?这是说不需要其他的方便,这是一个理解。 二一个是什么呢?是具足了圆满方便。什么叫做具足了圆满方便?就是不是方便的方便。这是刚才讲的,说这么着也就是把所有的方便都给用齐了。所有的方便都用齐的时候还能称之为方便吗?都圆了呀,都满了呀。就跟这条小路要上这条大路一样,抄个小路上去,对吧,这块儿的话,所有的小路都用齐了,就在大路上一样的功德。所以为什么呢?你看,这个不好理解,我们再进一步给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做把所有的方便都用齐呢? 前面的二十三圆通,对不对,二十三圆通大家知道,能观的智是一个状态,就是能观这个,从这个六根、六尘、六识、五大也罢,只要你能观的智慧,就是能入这个圆通的智慧,它其实是一个状态,是一的。但是所观的境,各自有各自的入道方法,对吧,各自有各自的所择的一个方便之门。你看前面的这个声尘呀,色尘呀,味尘呀,这个舌根呀,鼻根呀,眼根呀,都有这些入道的,每个都有自己的一个方便境,这个是,我告诉诸位,这是有危险的,这是从凡夫的理解,不是说法门有问题。为什么说有危险呢?你想想,如果这样反观,如果观的智在的时候,对吧,所观的这个智慧始终都在,那么所对的这个境就可以说它是真境,而不是妄境了,因为他反观嘛。问题是什么呢?如果你智不在了呢?功夫打失了呢?中间有间断的时候呢?你这个智一旦不在了,这个境马上就随着妄的显现,真境就隐了。所以是有闪失的大家知道吗?前面的二十三圆通。 可是呢,这个念佛圆通章大家发现了没有,不论你智在智不在,它的境都是真境,为什么?就一句佛号为境呀,还有比佛境再真的境吗?所以这个就是把正面的方便,反面的方便,一半的方便,另一半的方便,全给它拼圆了,你能把它还当作方便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前面的方便等于说,在和不在的时候不一样,有闪失。但是这里的方便就是保证你能够绝无闪失,这还叫方便吗?也就是说最圆满的形式来体现方便的时候,还能叫方便吗?所以称之为不假方便了,方便即真实,真实是方便,这么来理解。那这样的话,那还保证你自得心开嘛。后面又有一个比喻说。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大家来看,这个佛号就如同我们说香一样,念佛念得久了,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有香气一样。所以大家要知道,念佛的人虽然还没有成佛,可是全体都是佛的气分呀。为什么善导大师说念佛人是人中的好人,什么妙好人,什么真好人,芬陀利华,第一好人还是怎么说来着?反正很多形容,就是人里面的极致了,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气质气场在那儿,他是以佛气佛场为他的气场,气质就变了,这就叫如人染香,香光庄严。 大家要知道,其他的不要说了,虚云老和尚一年只洗一回澡,剃一次头的,那要让我们平常不修行的人说,那还臭的能了得吗?更有甚者,我告诉你们文殊院有个马师爷,我在这里说过,他身上就是几十年没有洗澡,他从来都是一年四季睡凉席,那身上的婴儿香一样,我是闻过的呀,就在文殊院的茶园子里面,我呆了几天,他天天招呼着我去喝茶,就坐在旁边,拿个破扇子跟济公一样,头上有这么个包,二十几年没洗澡,他那会儿给我说是好像二十三年吧,我也忘了。为什么?这就叫香光庄严,为什么?揽果成因呀,就是以果地的功德来熏习我们因地的这个染心嘛。你想我们在哪个屋子里待一会儿,他这个屋子里是什么味你就染什么味,你去海鲜市场去闻一会儿,你再去这新装修的房子里面去待一会儿,你再去一个法师寮房里,如果他每天都焚香,你再去待一会儿,都不一样。 所以说虽然自己没有香,能在好香的加持中就具足香味了。这就叫香光庄严,这里讲到的庄严其实就是用这个香气来打扮,来庄严装点我们,这就是感染嘛。你看我们有时候看一个人呀,非常有意思,一个人如果看中另外一个人了,他会莫名其妙身不由己的,就是他的什么语气呀,观点呀,思想观点呀,包括口头禅,都会不经意地就学到手了,脱口就出来了,为什么?这就是你染了他了,你染了他的气分了。所以这个佛呢,佛是具足的功德有五分法身香,也就是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叫五分法身,来熏我们无明烦恼的种子,这就是变凡心为佛心。就好比说如同一个蛇钻进了竹筒子一样,你蛇本来常是弯的,可是你钻进了一个竹筒子你还能弯得起来吗?它框着你呀,蛇自然就会直起来了。这就是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刚皈依的佛门中人,有人刚学佛不吃素,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跟居士们打交道打得多了,这个说那个劝,大家都不吃,久而久之他自然而然就,打交道多了突然就不吃了,也就不吃了,这就叫庄严。所以说这里讲到的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是对前面念佛忆佛的又一个譬喻的说明。下面我们再来看。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家来看,也有人提出来异议了,说你们修净土是有净土的根本经论,三经嘛,那么圆通章是这个,念佛圆通章属于整个《楞严经》里面的这个通篇大藏,二十五圆通都是各诉圆通,你非得把这往净土上面会,说这佛就是阿弥陀佛。这里有一句证据是什么呢?大家来看: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此界是哪一界呀? 对,娑婆界,就是我们此界呀,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物欲横流之地,大家你想在这个地方我们,天天是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地方,你修这个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法,太难了呀。 所以没有办法,只有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西方净土,绝对就是确指,土就是极乐世界,佛就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因为大势至菩萨现在在事奉阿弥陀佛呀,这足以说明了嘛。所以这一篇就是通篇都是横超的,直指西方圣境,绝不是牵强附会,这一句就足以说明了。特别是你看我们这里讲到的归于净土呀,大家想不是去,而是归呀。一般我们一个地方我们没到过的,说你去哪儿你去哪儿,对吧,你到过这儿了你又走出去了再回来,这叫做归呀,我们常说的归心似箭,回归,归来的意思,归航呀。所以就要大家知道,曾经最熟悉的地方,我们的本有家乡,自己的地盘,回来了,才叫做归。极乐世界全体都是我们的本地风光,大家要这个上面要了解一下。 我记得我刚出家的那会儿在佛顶山,佛顶山我们那会儿,就是我师公写了一副对联,就特别念得我那耳顺,头一次对阿弥陀佛有感觉,我现在回想大概是那一次吧。他就是说大雄宝殿的后面有西方三圣,有两个对,这边叫做什么?日轮西去了知娑婆光阴有限,下联就是,净土归来始信极乐寿命无穷。我师公那会儿还写了这么一大块匾,现在还在佛顶山的大雄宝殿上挂着,叫九界同归。但是他不是用的这个归字,他自己创造了一个字是什么呢,去字旁过来一个来字,就是去来,当时他就是,这是我师公创的字,只有普陀山有,叫归,九界同归,写了一块大匾。那个我师公他写的字也非常好,叫了开法师,你们以后朝普陀山佛顶山,里面就能看到他的字,叫九界同归。 所以这里讲到的以念佛心入的无生忍,这就是自力呀,说我自己因地的时候就是以念佛的这个心,从超日月如来佛的座下秉受了这个念佛法门,依教奉行,执持名号,建立直通车,直心入佛,直心念佛,从凡夫到圣人,你看这里是入无生忍,这是证入呀,不是悟入。所以这里除了念佛心什么都没有,其他的我都不会,以念佛心,不为他法所动,他只管念佛,长驱直入。你看我们现在你说念佛,你确信自己是一个坚定的净土行人吗?我可不敢这么打保票,这讲《楞严经》讲《楞严经》,这说句罪过的话,害得我就常想开悟。现在稍微又扳回来一点了,又把知见又扳回来一点了,有一段时间真的就跟魔入了窍似的,就想着开悟。所以说你看这里为什么说要专修呀,确实是如此。有时候我们现在讲到专修了好像,专修被提倡得久了成了一个反面词了。专精嘛,为什么呢?因为这也是佛说的呀,前面有一句,后面还有一句话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这专修不是哪个法师说的,哪个祖师说的,是大势至菩萨说的,明白吧。我无选择是什么意思?我什么都不会,只干这个,就一句佛号。所以我们也要正本清源,不要乱扣帽子啊,这是佛说的,一句佛号。 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所以大家想,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就是自利,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就是利他,自利利他全体就在这个念佛之中了。所以特别是上个世纪,在我们距离最近的这个弘法,在上个世纪民国年间的印光法师,那就是活脱脱的大势至菩萨再来。有时候我也打妄想想想,真的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你们看过印祖的法相吗?你看他那眼睛的那个力量有多大,就是大势嘛,盯得你都无处藏身。印祖就这么个,手这样,眼睛就这么盯着,没有表情的,铜墙铁壁,就是你的这种,像我们现在稍微说点儿,有时候就动了心了,说是要求往生求往生,马上哪儿有一个养生的,按摩原始点,什么酵素,那叫什么酵素还是酵素呀,就那说吃一下不知道能够多少维生素,去多少毒,马上就撵着去了,什么都不干了。你说你天天说往生,你又这儿这么热衷于养生,到底你要怎么生呢?不要说这些高调的话,鱼和熊掌得不到你现在,极难胜地才是往生养生可以一体同观的。 所以你这儿往下放,那儿才能往起来提的。这要,你做到做不到另当别论,知见上不要找借口。所以说我们,你说学佛放得下,真的有时候真是惭愧,就一有名利的机会马上就心痒得特别痒。所以大家想想,这就是人家大势至菩萨为什么得大势呢?印光法师一辈子就是这样,从开始提倡修净土,再就没有变过他的根本情怀。你看洋洋洒洒一部的《印光法师文钞》,哪一篇里面就是说,带说其他的法门纠偏,从来都是要会归到念佛上的,任何一篇都是如此,婆心切切。所以大家要多读《印光法师文钞》,我们现在有时候会舍本逐末。现代人那些什么好看个论文呀,学术呀,研讨价值呀,研究成果呀,哎呀我就有时候说,特别是居士们,你们要看这些干嘛呢?你们要干嘛呢?我不是说这些不好,就是你们要主次有没有分得清呢?做为一个修行人来讲就是,唯一就是以了生死为目标呀!不得以而为之了都要心生惭愧,过去业力没有、因缘没有抖落干净呀,心不专心嘛。 说实话有这么多法门,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法门?就是因为我们因地不真,都是各怀鬼胎,学佛的时候都各怀鬼胎,所以才有了这么多的法门,一个法门被割裂成了这么多的法门,因果是相续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这就是说印祖一生呀,确确实实是苦口婆心,最后人家一场戏演的从始至终没变过角色,盘腿往那儿一坐说,西方三圣来了,我走了。大势至菩萨再来。这是他老人家往生了以后,他的弟子才敢把他不让说的事,过往的事才给说出来,说做过的梦,梦见说大势至菩萨,是观音菩萨告诉说大势至菩萨在上海,一查报纸果不其然,当天就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这是大势至菩萨。 印光法师一辈子的行履就完全跟这个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完全吻合,没有有一点这个额外之处。所以大家要看。后面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就是指的专修呀。佛你问我以什么契入的圆通方法,我什么也不知道,只有这个念佛我会,我也是这么修的。下手的时候就把六根给摄住,不去攀缘六尘,就不会产生六识,那么这都是,六尘六识这都是我们凡夫的特质,凡夫的特质没了,圣人的品格就显现了,所以说,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时间关系今天好像就,一大节课就讲了个念佛圆通章,把这两章稍微给大家细贯一下。 那么下面我们要做一个总结,大家这一篇文章一定要读懂,而且这一篇文章也没有违背净土资粮信愿行,虽然它是以理论而建成的。大家来看啊,什么表信呢?从大势至法王子,一直到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段文就是表信的,为什么说呢?你看嘛,首先说,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有传承的呀。其次,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法脉没有断。第三,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就是让他相信,你相信有传承有法脉,这是直传到三世诸佛之常法,你起信。 那其次,愿力从哪里体现呢?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直到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这是愿。什么叫做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不是就是让你发愿嘛。我原来就是以念佛心入的无生忍,这不是就让你产生想往嘛。那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这不是说应当发愿愿往生嘛。所以这一段就是表的愿,信愿资粮的愿。 那最后不言而喻了,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唯有这个方法是,印祖说的,念佛法门中的最上开示,就这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然我想,都摄六根有两种,一种是自念自听,二一种是念佛求生,就是,念佛求生的时候就是转我们的染六根为净六根,也叫净念相继,就是心完全系在西方极乐世界,一边念一边想,能想到什么地步想到什么地步,就阿弥陀佛想好了行,西方三圣同时想好了也行,七宝池八功德水行树,天人奏乐等等这些,皆水鸟树林说法,都行,这也叫净念相继,不要把它狭隘地局限住了。所以这个这就是信愿行资粮,你看还是嵌在这个通篇中了,是不是这样的? 所以大家总结这个关键就是我们要修净土法门,我们今于此界,一定要归于净土。要知道净土法门确确实实是无与伦比的,你看这里与同伦五十二菩萨导归,从竖出三界导归为横超净土,这就是说明它是第一方便,连登地的菩萨,连等觉的菩萨都要回心向净土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就是无上了义之法,不假方便之方便,再没有再了义的法了。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是最极圆顿之法,蕅益大师说的,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最极圆顿。所以说他方国土呀,没有这个法门,没有这个次第,没有这个名相,只有在咱们这儿,才能够听到这么一段念佛圆通章。而且我也告诉诸位,你不要以为说念佛圆通章排名倒数第二,是不如观世音菩萨圆通章,而是为什么?因为《楞严经》流通在娑婆世界,这里是通途的主场,所以为了碍于这个众生的情面,才把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列为压轴。如果在极乐世界,《楞严经》版本决定是什么呢,只有念佛圆通章。所以大家要搞清楚。 好,今天就到这里,一起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下一周再见。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34] 本页[35] 下一页[36] 尾页[58]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