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观经四帖疏[第6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3]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六讲)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 各位,我们今天讲《观经四帖疏》第六课。 上一讲我们讲到这个“三檀等被,四摄齐收,开示长劫之苦因,令证永生之乐果。只为群迷性隔,乐欲不同。” 就是讲法呀,佛要善观根性,每一个众生,我们自己都知道,一个众生一个习气,一个性格特色,而且是一会儿一个习气。当时佛在这个《法华经》方便品里面,就讲他思惟啊,成道后就思惟,说直接就赞叹佛的果地佛乘功德呀,说众生就永远度不了。 为什么?因为如果直接说一乘法呀,他的根器接不上,接不上怎么办呢?还在苦海里面捞不上来,你没有台阶嘛,他上不来。所以“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不但不能信,他还要说你瞎说。这是当时释迦牟尼佛,所以讲到说,“乐欲不同”。 “虽无一时之机,等有五乘之用。” 就是虽然没有从一的这种真实的这种时机呢,但是有五乘,广有五乘,各种各样的习性。你比如说人乘的话,就是乘五戒的行法,受五戒。天乘呢,乘十善业道,修十善业。声闻乘呢,修四谛行。缘觉呢,十二因缘。菩萨呢,六度万行。这就是这个“等有五乘之用”,他们需要这样的一套一套地,各个传授给他们。 这样的话,才能算是把整个法雨呀,彻底地给普降弥漫开来。就像《法华经》里面讲到的,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山谷呀,川林呀,等等这些丛林,都是药草一样的。那么下雨下的雨量是一样的,一雨普润。看你这个小根小茎,中根中茎,大根大茎的这些植物呢,看你自己吸收的水有多少。这就叫做“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 一般我们针对这个说法的时候,非常自豪。大家都称之谓说,这才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今天也打击一下积极性。为什么要有这么多法门,我们有没有想过。说佛本来一招就够了,为什么要面面俱到地讲这么多。 实际上反而衬托出娑婆世界的陋劣。这种劣性,无处不在。正面讲起来好像说,每个人的根性不同,那么实际上佛才有一雨普润的效果。那为什么不同?因地,你的习气,你的起心动念。你看包括我们现在,在这里听法,大家也是一人一个念头,一人一个动向。一念无明起来了,就各烦恼各的,各分别各的,还每个人还显现的不一样。 所以,说是说五乘,实际上,一个人一个法门。再说丑听点儿,就是说因为我们因地思维中各怀鬼胎吧,只能这么说,所以导致现在的根性,就是各个差别,无休无止,美其名曰说八万四千法门。 大家有想过说,如果在他方国土中,有的人家的一乘佛法,有一招儿就够啊。所以说,阿弥陀佛就最伟大了,他就以一招儿来应万机,以万机来归一招儿,就说净土。所以说“等有五乘之用,致使布慈云于三界,注法雨于大悲”。 下面,“莫不等洽尘劳,普沾未闻之益。”这里有一个字不太常用,叫“洽”。“洽”就是说能够把你沾上,能够滋润你的意思。这里就说明说,如来说法真实不虚。你生的病,他给的药,恰恰对接得丝丝入扣。所以说这个为什么说真的是妙,为什么叫世间解呀,叫正遍知呀,叫调御丈夫呀。 他的这个功德,佛说法的功德,你不要想着用自己的凡夫思维去掌控,大家知道吗。我们最佳的状态就是去随顺诸佛真实教诲,信受。你去掌控佛说的一切法,说法的功德,可以出乎你的一切意料之外。这种不思议,他也是被众生的苦给逼出来的,这种不思议的相应。你说他讲的这个法,各种法,他有的法是说的现前作用。 有的法,他是现前作用为了意在于当来作用。还有的法,他是立足于当来作用而施设现前作用。还有的法,他是直接坦呈这个究竟作用。还有的是权巧作用。总之是一句话,刚刚好。我们俗话不是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圆成实,圆满,现成,真实。佛说的法,就是这样的一种功德。 不要听起来觉得好像说,哎呀,这“莫不等洽尘劳”,这不是就是佛厉害嘛。我们能把心相应佛的这个厉害,现在还远远不够。之所以有八大宗派,有自力,有他力,有通途,有净土,就说明我们根本不够。如果真正我们的这种对佛的这种相应,不思议的这种智慧相应,完全接纳的话,一招就够。 这就是为什么净土极难信。但是释迦牟尼佛他慈悲呀。他既然讲了“等洽尘劳”,就是平等地滋润我们这些各种各样的尘劳,就是烦恼、意识。“普沾未闻之益”,都能够听到,哎呀,闻所未闻的智慧之语。 相信诸位在座的同修们,包括我们听直播的,都有这样的经历。佛法一入心田的那一刹那,就是你真的动心了,觉得这个讲的是这样子的,从来没有这么想过,这么听过,那真是跟久旱逢甘雨一样,叫闻所未闻。 在经典里面就讲过说:“寿命甚难得,佛世亦难值。”佛出世的时候,你碰不到这个点儿上。“人有信慧难,若闻精进求”,你听到了经,佛法,能不能生起信心,这是一种智慧。你看这里讲到的说,都能够沾到这个未闻之益。这个未闻之益,大家每个人的心路历程都不一样的。未闻之益。 有的未闻说,哎呀,从来没听过,有佛法,说人是轮回的,这个世间法是因果造就的,不知道,原来,这也叫未闻有佛法。有的听到佛法是这么一个说法,他觉得跟自己不搭嘎,未闻能解脱,他觉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从来没想过说,人可以了生脱死,得解脱,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再进一步说,从来没想过,未闻什么,我能解脱。 觉得反正人家修行好,还有出家人,听说还有大菩萨,观音菩萨,这些都是解脱不思议境界的,自己也能解脱,没有想过。未闻我能此生解脱,梦也梦不到说自己能解脱,这辈子就能解脱。未闻我所解脱,不是说自己吭哧吭哧修来,是蒙什么,是蒙佛前来接引,莲花化生,往生净土,所以叫“未闻之益”。 这样的法能够入心,那大家意味着什么。这才叫做后面讲到的,“菩提种子藉此以抽心,正觉之芽念念因兹增长。”你感受一下,闻法为种子,我们开始启动心念,发心为抽芽了,依心而起的这种殊胜的修行。 你看说:“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这就佛说的法,摆在这儿了。“门余”是什么意思?门余就是按照自己的力量,自己去修吧,道理摆在这儿,你一点儿,叫门余大道,这是相对我们说净土门而讲的,叫门余法。 所以常讲到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随自己,你喜欢渐渐的修,你喜欢直指顿悟,随自己的因缘吧。所以总归是八万四千,就是为了对治八万四千烦恼,实际上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法门,一人一个样儿。 你其他的不要说,大家都是,从净土来讲,念佛的,你看。光念佛的方法都一人一个样儿。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叫持名念佛,还有什么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光持名念佛里面还有什么金刚念,有的人气儿不够呀,中气不足嘛,所以就只能默持,好像嘴在动,声音一直在,这叫金刚念。 有的人呢,信愿出离心不足,那么,这会儿就跟克期求证一样,叫顶针念,一句连着一句,一句连着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四字这样顶着念。有的人习惯了进一口出一口,呼一下吸一下,这叫随息念。就各种各样的。 光念佛法门都有这么多,就所谓的“随缘者皆蒙解脱”,何况我们通常的法门。这是这一段,以上内容是专门讲通途佛法,就是凭自力修行。不要忘了,我们这个法本是重在弘扬净土的,下一段开始,要急转到根本法来了。 大家来看:“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这个话说起来,我们也都会说,哎呀,我业障深重呀,障深福浅呀。觉得说也就是净土是易行之法。大家从这种话锋中,我们也感觉到,祖师们来造论呀,他真的能够把住这个来龙去脉,条理非常清晰。 前面说佛为什么出世,怎么讲法,大家随你自己的因缘去学。但是,不是那么容易。为什么,因为一个叫障重。大家知道什么叫障重吗?我们现在就非常明显。我们的生命属性中,这个特色越来越突出,每个人皆是如此,障重。你不相信,你比如我说两条。 第一个,没有惭愧羞耻心。我们自己,我自己扪心自问一下,你就佛这么说,天天深入经教,或者什么,行为心性上一点儿都不挪,从来都不挪,软都不想软一下,老子天下第一,你算老几,你想教化我。所以说,说起来根本不在这个起心动念上,一点儿都没有那个不好意思,非常好意思, 我就这样,没有惭愧羞耻心,那你修行修行,你怎么修呢,要削尖了脑袋修呀。这是一个障深的最典型了。大家都能切身感受。另外一个,更加切身感受,为什么,就是言行不一致。道理在这里,心行跟不上。我不知道诸位的修行,反正我自己就着我自己的心性,就稍微拈了一下,就拈出来这么两条,典型的。 为什么言行不一致?我们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好,应该如此,但是这个行为心行上怎么都同步不上,就是扔得远远的,落下一大堆。为什么?就是因为有障。中间有障重,重障。所以说“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凭你的自己的力量修行,你看,一个“取悟之者难期”,我们有几种会意方法。 你比如说第一个,在座的诸位法师们都在,能够遇到一个开悟的有实证的明眼善知识,现在这个时代,上哪儿找去嘛,真正的善知识,开了正眼的。所以说“取悟之者难期”,碰不到开悟的善知识。再一个,虽然真如佛性就在眼前,本来如此,本来面目,但是任由错过,念念错过,遥遥无期。这也叫做“取悟之者难期”。 怎么也回不过这一念,尽未来际的还准备去轮回。当然也有好处,为什么,“取悟之者难期”还有一个理解就是,虽然遥遥无期,大家不要忘了,一念回心,就能得。只要你改悔,回心转意,他一直不过期,一直是新鲜的,随时随地都在守候。自是不归归便得。这是我们的这个优势,也是我们的缺点、果报。 所以在这样情况下,“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你看。大家知道吗,我们白华庵这里就是专门阅藏。在座的诸位法师都是来深入经藏的。可是呢,“虽曰教启多门”,这藏经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太难受了。深入经藏,不是那么好深的。你给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深入去。所以说,虽然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如此多的教门,但是我们不得而度。 你想一样一样地学,不要说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的这种根性了,这现在已经没有了。你就说我要先一样,先学戒,再教,再参禅,然后再试试密,等等这样的,哪里有这样的根性嘛,现在。你现在作为居士同修来讲,你去问问,多少人都不知道三皈依是什么,和出家混为一谈,害怕皈依了以后不能结婚。 这个问题我常遇。前几天我发了一个,说咱们普陀山不是又要办五月底六月初的一个三皈五戒法会嘛,就有人问我,我已经明文发出去了,我说只要你不杀人放火,就可以来求皈依,他还要问说,像我这样的人行吗?我说你能不能仔细看看我发的文呢,他很委屈地说,法师,我原来以为只有出家人才能去皈依。 就这种法盲,没有办法。你说你还去教门,去开启这个教的多门,你怎么去启嘛。各个宗派,大家知道,光最简单的说一下宗派大意就有这么厚一本书。再涉及一下,我们法师们知道,唯识的名相,天台的繁复,中观的玄义,律宗的开遮持犯,你要细学起来,你记都记不住,何况说通达法义呢,何况去随法去观行证果呢。所以大家要知道,一个宗派尚且如此,何况多个宗派,叫“凡惑无由遍揽”。 大家看看,这个铺垫意在于什么呢,让我们直接把自己的心引住到净土法上来。大家看,“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看上去这个有点儿突兀,所以我插个曲,诸位大家要听法,要听《观经四帖疏》,回去最好要把《观无量寿经》要读读,把它内容读一下,后面我们再往下讲,用的内容更多。 所以你光在这儿听的话,你觉得直接怎么出来个韦提希是谁呢,韦提还是简称,全称韦提希,是古印度的一个皇太后。她呢因为儿子想篡位,把老国王就给囚禁起来了,她天天给送点儿吃的东西,结果儿子反目了,把她也要弄死。在这样情况下,苦得受不了了,见到世尊说,哎呀,希望佛为我说无忧恼处。所以才拉开了《观无量寿经》的序幕。 这里引的就是经典里的内容说,由于我们没办法,苦得受不了了,教又学不了,法又修不成,自己的力用不上,怎么办呢?“遇因”,终于跟同步,跟韦提希同步发心,就希望,经典中韦提希有这么一句话,引起我们在座听法者的共鸣。那我们此时此刻也是《观无量寿经》的请法者。 所以说,这里说,“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大家看到人家的这种请法态度。“唯愿”,唯愿什么概念呢?我只听佛的,一心一意随顺佛的教诲。教什么,教我思惟。就是佛知见告诉我,我用佛知见来转我自己的凡夫自己的知见,来树这个正念这个正思惟。这就叫“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是什么呢,我就依着佛教的来思惟,依佛的教而信受,这就“教我正受”。 所以,后面,大家知道韦提希的问呀,其实她主要是请问定善。我们再复习一下,因为《观无量寿经》里边的十六种观法,前十三种属于定善,就是你要修成了,入定境,才能圆满。后面还有三种叫散善,就是你做善事儿,做好事儿,乃至不做坏事,甚至做了坏事后悔了忏悔,乃至一辈子没忏悔,死的时候后悔了忏悔,所有的这些,临终的时候,都能够来接引往生,这叫散善。 那么这里有个什么微妙法义,我要告诉大家揭秘一下。韦提希所问的,主要是问定善,就是让我怎么修行,怎么观想,怎么入定,所以才说“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可是她没想到,韦提希的功德无量在哪里呢?她正问的是正请法请的是什么呢,是前十三种观法,定善,这个法门。 可是佛顺势,把后面的散善,也就是九品往生,也给它带着说出来。所以大家都知道说《佛说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的,不知道《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后半部分,也是无问自说的。因为没办法问,谁都不相信,到了这种地步,还能够往生西方。 只想着说,我自己要修到什么地步,够格了,阿弥陀佛来接引。所以说,后面的九品往生呀,这就是净土的要门,是佛自说的。但是他是由韦提希请而引发的,所以韦提希也没有想到,她所问的无忧恼法,能够最后到了方便易行到如此的地步。 我们来看,后面讲到:“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大家看到了,“广开”两个字,就是告诉我们,本来只说前十三种法,应韦提希的问,广开,就是特别把后面的九品往生章给连带上来,这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广开嘛。 大家想想,九品往生的内容,你回去看一下,我们一旦把后三观的内容给信受了,不知道要多多少人生起了决定往生的信心,而真的能够往生。所以说,从这点来讲,这是韦提希的功德。 “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安乐”是指的极乐世界,“能仁”是佛的又一个称谓,就是指的阿弥陀佛。什么叫做“彰别意之弘愿”呢?别意之弘愿,那肯定有一个总的,总和别是相对的。什么叫总愿?大家要知道,总愿就是我们每天,只要来跟师父们一起上功课,就会念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叫总愿,十方三世诸佛的总愿。 一切发菩提心求佛道行者的一个核心愿,都是这个心态。这里指的“彰别意之弘愿,”是指的阿弥陀佛单单特意,特别是这四十八愿,是针对娑婆世界众生发的,叫做别愿,“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你看他这里就是对前面一句总括的讲,解释。“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从我们修定来讲,“息虑以凝心”。大家用过心的,体悟过禅修的,都有这个心路历程。“息虑”,就是我们人呢为什么叫人,人的概念就叫多思多虑,起心动念。那么把这个平息下来,制心一处,这就叫禅定,有时候也叫止观。作止观更为确切一点。 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说,这个起心动念歇下来是一个什么感觉。大家想体悟一下,把你的眼睛压一压。我们有时候看东西的时候,眼睛压着看,就成了个双重影了,这是在经典里面的一个比喻,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肉眼看到的一切这些场景呀,都是一个双重的幻觉。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幻觉呢?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刹那地在起心动念,在分别,在思虑,而凝固成的世界,它的凝固的能量还在。那么,如果你的心歇下来,你看他这里依然还是“息虑以凝心”,你凝固的不是妄想,而是你的真心一直安在这个真心相续执持,就等于说,按着眼睛的这个手,砰地一放,恢复原状,一切真相就现前了。这就是所谓的真如实相。所以说,这是从定的层面来讲。 “散即废恶以修善”,回向,那么大家要知道,不管你是修定也好,还是修善也好,记住有一点,“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也就是说,我们最后,我们最后往生的决定性因素,是靠我们回向,发愿,阿弥陀佛来接引。不在乎你修定一定就比修散的好。当然品位上可能去了会高。但是能不能往生决定是靠弥陀来接引。所以这个上面呢,大家“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你看,这就说透了。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说,之所以能够往生,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愿力,说直白点就是这个意思。能够往生,全凭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管是定的行持,还是散的善法,这只是一个内因。决定性的缘,外缘靠什么?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因和缘和合,才能往生。 所以说,我们现在,你想一个凡夫能够往生报土,极乐世界是报土,你说凭什么去往生?全凭,你看这里写的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什么大愿业力?大到什么程度啊?大家知道吗?极乐世界光设计就用了五劫的时间,这就叫大业。现在我们一个事情,你稍微想一下就造业了,这叫太小,就这么点业。 人家光设计极乐世界,用了五劫时间思惟。修成就这个净土,叫什么呢,“兆载永劫,六度万行”。“兆载永劫”,就是数不清的时间,一直在行六度万行。你去把《无量寿经》翻开去看一下,看得都累,不要说修了。现在已经成佛十劫了,还在利益众生,接引众生,这叫大业,这叫大愿。我们能够往生,就全凭阿弥陀佛的这些力量,作为增上缘。 大家知道增上缘是什么?就是说,对根本质量能够影响,让它有一个猛地增进,这叫增上缘。好比我们现在为什么能消灾免难?问一下诸位居士,你们来了普陀山说,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消灾免难。那为什么能够消灾免难呢?为什么?观音菩萨就是一个强大的增上缘,就靠观音菩萨,就可以让我们消灾免难。 比如说我们的眼睛,只要你长眼睛,那么这个眼睛就是一个殊胜的强缘,你才能看到东西。你没有这个眼睛作为强大的增上因缘,你什么都看不到,没有眼识。之所以能产生眼识,全凭有眼睛。之所以能够消灾,全凭有观音菩萨。之所以能够往生,就靠弥陀愿力。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你看:“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这里讲到佛的密意。因为佛讲法的时候,有的是显说,就是明着说的。有的是含蓄的说着,密说的。有的是用语言说的,有的不是用语言说的,是用眼神说,用肢体说。像禅宗就是拿个花,用眼神说。 所以大家想想,用语言说的法,都已经微妙的,已经我们根本就学不到头了,何况还闻外之妙法呢,语言外的妙法。有的时候又是广法说成略法,浅法引入深法。各种各样的开示施设,开始怎么施设,让你上道。入道了以后,怎么行方便,让你精进。从哪里开始,走到尽头了,峰回路转。然后再使一招,让你就路还乡。 整个都下的狠手,用的猛药,你都搞不清楚,你只有由着他。所以这就叫做佛的“密意弘深,教门难晓”。教门难晓到什么程度呢?“三贤十圣,”三贤十圣是什么概念?叫四依大士。四依大士是已经都能,可以什么呀,能够造论,能够解经了。 像善导大师就可以称之为四依大士中的一员,那我们对他的信心。“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就是十地。这四十位圣人菩萨,怎么呢?说“所弗窥测”,就是根本看不到,看不全。连他们都猜测不到,只能够一分一分的知道,不能够究竟圆满的知。 后面讲到“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什么意思呢?“信外轻毛”就是说,十住菩萨前面还有十个位次叫十信。十信前面是什么呢?就是足斤足两的凡夫了。所以这里,善导大师是客气自谦的说,自己是十信之回的,十信都没上道的凡夫。所以,经里讲到,十信的人都跟轻毛菩萨,修到十信的人叫轻毛菩萨,大家知道吧。什么叫做“轻毛菩萨”呢?就是信根还没有完全立起来,谁要是忽悠一下你,你就退掉了。我们都是信外轻毛,大家能意识到吗? 大家看看,信外轻毛有些什么表现啊?一个是禁不住诱惑。本来学了两天佛,今天还说了到庙里面去听法,或者做做义工。说好了,信誓旦旦说,哎呀,又要直播了,现场听了更有加持力。结果一听,今天有什么好的,打麻将去了。或者哪里跟着旅行社就走了。说好了初一十五吃素,最后又决定过午不食,结果狐朋狗友一来,拿着酒杯,跟你砰地一碰,一口就抿进去了。这就叫轻毛,知道吗。 有劲儿的时候,忽地飘上去了,没劲儿的时候又落下来。想好了说我一定要吃素,顶多吃个肉边菜。结果一看那个香气扑鼻,无始劫来的习气呀,闻到那个肉味儿,做熟了,卤的,清蒸的,红烧的,就香呀。大家要知道,这是一种畜生习气呀,我们做畜生的时候带到了人道里面来了。 所以一说,我告诉大家,我这会儿说的时候,有人都会流口水。为什么?这就叫习气,禁不住这些诱惑,这世间法里面。出世间法同样如此。本来护持听法挺相应的,另外一听哪儿哪儿有名的,有国际范儿,海外的,中国人的这种媚外思想。 本来说修净土很好,就它了,结果一听还有什么大法,奇妙法,就忘了,禁不住,新修的厕所香三天,就转了。所以这些呀,还找一堆理由,这就叫轻毛菩萨,知道吧。 再一个禁不住煽风点火。本来修行修得不错,结果佛菩萨来考验他了,说师兄,师兄,谁谁谁,你怎么得罪他了?他为什么要那样说你?哎呀,一听,说怎么能对我意见这么大呢?马上就上当了,就要找他的茬。我自己也常听这种。来了说,师父,师父,说法师,你不能让他护持了,他到处怎么怎么样,他坏人家的信心,结果,说行,不要让你做这个事了,再换一个,还不如他。这就是现实作用。这就叫轻毛,知道吧。一听马上就来气,翻江倒火。只有佛菩萨在那儿偷着笑。 另外,我们有时候修行起来,也面对不了自己。说是磕头吧,说了今天拜一百零八,拿个小计数器,数着数着,就只能拜四十八。一头磕下去,不知道心念往哪儿飘,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事就,平常都想不起来,这会儿全想起来了。 大家要知道,这就叫轻毛菩萨。你其他不要说,就这会儿,比如谁的手机一响,那儿打个嗝,包括说不好听的,谁放个屁,噌地一下子,马上你的耳根注意力就跟进去了。为什么?轻毛菩萨一言以蔽之,就是飘忽不定。飘忽不定,知道吧?你眼根现在盯着法本,你都飘得不行,盯不死。这叫信外轻毛。你都这种水平,你还想去了解净土宗的究竟法义,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怎么办呢?只能够,“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你看这个态度调得非常好。就是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呀,后面也会讲到。现在只能凭着说,哎呀,释迦牟尼佛示现到娑婆世界来,就为告诉我这个消息。那么这个消息说,阿弥陀佛将来一定会来迎接。我只要知道这个消息,可以了,得度了。那边来呼唤,这边来遣送,我就走在这条路上,所以“岂容不去也”。 那我们剩下什么份呢?“唯可勤心奉法”,就是依教奉行。“毕命为期”什么意思?尽形寿不要换,不要改了。“舍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这是最后一个赞叹之词。“此即略标序题竟”,前面玄义分里面的第一个内容讲完了,第一个内容讲完了。 我们总结一下,大家看清楚这一段的用意所在。我们要读懂它核心的用意在哪里,思想脉络我们要吃透。 一个,我们通常说在末法时期适合,没办法了,只好修净土。那么这里传达的信息,大家看出来了吗?还在正法时期,还在佛在世的时期,还在劝修净土。所以,为什么说《华严经》的时候就开始导归极乐了?大家要想这些问题是为什么?你现在我们,包括诸位禅者,你说断这个烦恼能断得了吗?这是要真修实干,真情实感地把它弄出来呀。不要说断得了,能伏得住吗?不要说伏得住了,能看得住吗?就说这个看得住,静中能够看得住点,你动中能够看得住多少?你病中的时候能看得住多少?你要死的时候,命终的时候又能看得住多少?没有办法呀。所以这里第一个告诉我们,就是净土,要仰信,是我们的大靠山。 二一个,就是说,你看,“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韦提希既是凡夫,就说明跟我们一样,她是罪恶生死凡夫。但是她听完《观无量寿经》,即证无生法忍,我们也是这个样子。我们证不了无生法忍,这个是打妄想了,不如人家。但是我们的起点一模一样,那就说明说,她能够有这样的善根,我们也有这样的善根,我们此时就在听嘛,直接就问的这个法门,被我们直接听到了,这个功德是一样的。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这个教法是现在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娑婆化主,安乐能仁,彰显这个所谓的别意弘愿等等,这一些,都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 最重要的一点,大家要记住,不管我们修定,修散,你定到怎么高深,散到什么地步,但是这两者能够往生的共同点是靠什么,着力点是靠什么?靠弥陀的愿力是根本的成功点。这个一定要学透了,最后说我们只有依教奉行的份儿。这一大段的内容,就告诉我们这个线索。 那好,我们再继续往下看。玄义分的第二个,就开始“次释名者,”开始解释一下了。那我们跟着也学习一下。有时候,其实知识也很重要,道理也很重要,你不听你不知道,你知道了,你才能明白,明白了,才能够启悟。通常我们再再地说,哎呀,道理说那么多,有什么用?还不是做不到。大家知道为什么你的心到不了,做不到呢?就是因为道理其实根本就没有弄明白。道理在心性上明白了,那你的观行就直接就跟上去,它是一体的。所以禅宗说“只贵子见地”,也是讲的这个道理,见地到了,修行就到了。 那好,我们来看一下,“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那大家知道,在梵文的经典中跟汉文不一样。梵文的经典里面就是,没有前面的这种所谓的经题题目的。每部经典前面立一个题目,它不是原来印度的载体,是到了中国以后,比如说从东晋的道安法师开始,他提倡说在经初要安立经题,中国人喜欢提纲挈领。那么为什么要立这个经题呢?他也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我们一看到这个题目就知道它的部类,和是讲的什么法门,部法。 你比如说一看《佛说观无量寿经》,那就说明说什么?属于什么部类呢?大家知道净土经属于方等部类,讲的是净土法门。一看经题就明白。另外列经题呢,有智慧高的人呀,他一看经题他就能知道里面的广讲是讲什么。龙树菩萨是最典型的一位,一看经题就知道里面的内容。 再一个我们看到经题的话,我们就知道说这个法门跟其他剩下的法门呀、部类呀不一样,很明显的就把它区别开来了。还有一个啊,特别重要,就是说有些人的福德不够,时间没有,因缘就这么一点点,一闪而过,那么赶紧让他哪怕看到这部经的经题了,也算是能够获得真实的利益了。 所以大家看在三辈九品里边讲到说,有的人呢,临终的时候给他讲十二部经首名字,就是根本就不知道经典讲什么,给他说了十二部经的名字,让他听到耳根里面,都是什么呀,往生资粮。所以大家这个要弄明白,甚至没有时间没有机会见着经的,那么见到题目了,都是可以给他得到利益的。这里说“经言佛说无量寿观经一卷”。 当然呢,这里讲到的说,《观无量寿经》还有一个称谓叫《无量寿观经》。我们历代的祖师里面呢,《观无量寿经》原来在净土三经里面,受欢迎的程度、关注度是最高的。现在我们因为到了这个时代了,我们也无暇顾及了。实际上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两部经典是最吃香,一个叫《维摩诘经》,一个就是《观无量寿经》。 当时有几位代表性的法师,你比如说有一个叫慧远大师,不是庐山东林慧远,是净影慧远法师,他是一位很有名的法师,他几乎对当时热门的经典都有过注释,所以我们现在看一下净影慧远大师的著作,大概就知道那个时候流行什么经典。还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还有中观宗的吉藏大师,三论宗的。 他们都是当时一线的讲经者。所以现在你看,在这个历代的讲经里边呢,像净影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包括道绰大师呢,都用的是什么,用的是说《佛说观无量寿经》。 那么龙树菩萨,昙鸾大师,像吉藏大师呢,他们都是用的我们现在这个版本,我刚才读错了,叫《佛说无量寿观经》,“观”字在后面。这也是有区别的啊。如果说就是说笼统地来讲的话,反正就是根本上是一样的,对吧?就依着汉语的话,“观”字在前面,我们说《观无量寿经》。 依着梵语的话,它可能是倒装过来的,就是说《无量寿观经》。但是如果细究的话,它确实不一样,你比如说,还有一部经典叫做《观佛三昧海经》。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为了解释这个三昧的意思,有很多很多的三昧。那么从这点来讲的话,这里讲到的说无量寿观,它就不是讲这个三昧的,是讲这个观,意思是说有很多很多种观法,但是你不知道这个经典讲的是什么观,现在告诉你,讲的是无量寿观, 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里才叫做《无量寿观经》,而不是说《观无量寿经》。这有区别的啊。无量寿观的话就等于说,所观的境,这个法门的这个操作方法直接就告诉你了,操作什么呢?就让你观想无量寿佛。把所观的境列在前面,由所观的境引发你能观的智慧,就是你修行的这个相续观照的智慧,所以微细的话这上面有差别的。 就比方我们各位法师有的知道,就中观中观,为什么叫中观不叫观中呢?中观就是由为中在前面,就是中道实相来引发的这个正观,所以叫中观。那么这里讲到的“佛说无量寿观”,也是这个意思。就主要讲这个,讲什么观呢?讲无量寿观。把无量寿佛放在前面,让你观什么?就观无量寿,这么一个观法叫“无量寿观”。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讲的话,那又是有差别相的。 好,后面我们再往下看,“言佛者”,这个就是通常话了,“乃是西国正音。此土名觉。”大家常讲说“此土名觉”,什么是觉?什么是觉啊?咱们也不说那么多教条高调的话。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用过功,什么是觉呢?你看我们正在讲观,观就是觉。观就是什么,观察觉察的意思。烦恼起的时候,如果你有这个能力,现在我在不断地讲,大家在不断地听,一直在起心动念,就是这个起动的时候呢,你一直有觉照在,你的心力强,能够增明,那你就是你在转它,不是它在转你。就像我们家里来了一个偷人的贼,这个心地就是我们的家,这个偷人的贼进来,如果你把他认为,认贼为家人了,他想偷什么偷什么,就相对于我们现在就起心动念,投入进去了,有分别心了。 如果你一眼看住他这个贼,他在你卧室的时候你盯到卧室,厨房的时候你盯到厨房,他啥都拿不走。你一时一刻都不放松,这就叫观,就是觉。观就是觉。另外我们常说念佛念吧,念也是觉,为什么?以一念制万念。念就是觉。你一念念的时候,念什么?你就念这个觉,念念与觉相应呀,不去思量前因后果,这叫善用现前一念,这就叫觉。什么是觉呢?持就是觉。 你把佛号持起来,把般若观照持起来,执持一法,制心一处,那就会现前觉悟的,这就叫觉。所以什么是觉呢?一个就是你的心力要强,二一个要仰仗这个心地,那有时候要韧劲儿要足,这些都属于觉的范畴。因为我们对于这个觉太能脱口而出了,但是很多时候根本就不晓得怎么用这个觉。你看这里说“西国正音”,就印度话,因为咱们这儿叫东土嘛,古来。 大家到普陀山走到那个百步沙停车场,再往法雨寺走看见有个什么?震旦第一佛国。看见了吧?什么叫震旦呢?因为震旦就属于东方。所以相对东,印度在西,叫“西国正音”。正音是什么,它的官方语言。印度以什么为官方语言?以梵语。因为印度人认为他是梵天的后裔,所以认为他讲的梵语,这是正经八百的话,是梵天传来的,所以叫“西国正音”。 “此土名觉。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为什么叫自觉呢?“言自觉者,简异凡夫”嘛,因为咱们凡夫不觉嘛。“此由声闻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大悲故。”所以又说“言觉他者,简异二乘”嘛。自觉觉他。 那么“此由菩萨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像观音菩萨都能够“悲智双行”了,“不著有无”了,可是问题是什么呢?他还有点儿不到之处,还差一生补处。所以叫,相对菩萨来讲,佛叫“觉行穷满”,“简异菩萨”。 所以总而言之,“此由如来智行已穷”,你看人家讲的,“智行已穷,时劫已满,出过三位,故名为佛。”这就是我们联想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真的这个是积功累德,“深般若”就是时间久,功夫深呀。正好你看,“智行已穷”就是功夫深嘛,“时劫已满”就是时间熬到头儿了。 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如果你要想着成佛,自己去能熬到三大阿僧祇劫才到头儿。如果你想说到极乐世界去修,这辈子到头儿就差不多了,那就也没多少年了,基本上差不多我看大部分都过半了吧。所以说这就叫做“时劫已满”了。因为佛比前面的这三个,凡夫、二乘、菩萨都到位,恰恰每一步都比他们到位,所以叫做佛。 所以大家泛泛地来讲,其实我们真的你想觉,皈依的时候就是起觉了嘛,皈依的什么,皈依的就是觉道呀。我们念“弟子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诸位出家的时候就是觉了,为什么?因为舍这个烦恼无明之家嘛,到这个觉道场嘛,出三界家嘛。忏悔也是觉呀,将我们这个迷中的所做的业,忏干净了,就叫净,净就叫觉嘛。所以这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说每一尊佛,他的每一个功德里面都是具足的,不缺的,不是乱说的,不是教条说的乱说背诵。 你比如说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说是这一辈子示现到咱们印度,这是两千多年前了,实际上久远劫来已经早成佛道了,这就叫觉行已经穷满了。但是他还不舍弃,自己思惟呢,又八相成道来示现他成佛,这辈子成了,这就叫自觉。说法四十九年,特别是专说净土来利益众生,这不就叫觉他嘛。 阿弥陀佛也是如此的呀。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大家知道他也是法藏比丘干了什么呀,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叫自觉嘛。后来听法听得受不了了,他要独树一帜,就说了“四十八愿度众生”,这就叫觉他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不就觉行穷满了嘛。 所以三觉也是一体的。观音菩萨也是这样的,我告诉大家。“应以何身得度”,就是应的觉他功德。“即现何身说法”,就是应的自觉功德。“普门示现,无刹不现身”,就是觉行穷满。所以观音菩萨将来极乐世界叫普光功德山王佛。 所以大家也不要觉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好像离自己很远,大家要知道,比如说我念阿弥陀佛,你们念的,念一句,这一句噌地念起来你都不知道有身,自己的色身;也不知道有世,你在哪里,只要一念,无自亦无他,这不就自觉觉他吗?你能一念相应,念念相应,念念觉,这就叫觉行穷满。所以都不出这个自他圆满之觉。所以称为大觉世尊,叫做佛,“故名为佛”。 后面我们再往下看,言,这个口说者,“言说者,口音陈唱故名为说。”这个法呀,也是不说的时候我们都习以为常,说出来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说,原来我们会说话有这么妙不可言。你想想我们怎么就会说话会听声音的呢?大家反思过这个法,怎么会说话还能听声音呢?为什么经典里面“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大家要知道,声音是我们这个世界里边最佳最突出的效果。我们一切的存在感,最主要的就是以声尘为本。你看我现在要讲经,要说话。所以这里,“口音陈唱故名为说”。 但是大家要知道啊,各种国土里面的相状也不一样的。如来说,就是佛度化众生,化仪,说法的形式也不一样。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说,形式不一样一定是像咱们这儿,有的是说长行,有的是念偈颂,还有的没有开口光在那儿笑。我告诉大家,真正十方国土里边的差别要比这个幅度要大得多,大家知道吗? 你比如说,有一些国土里面他不是耳根最利呀,就不是耳朵最灵,是什么?是眼睛最灵。四面八方稍微有一个什么东西一闪过,他马上就映入眼帘。在这个国土里面就不能用声音说法,要用什么说法呀?要用东西说法。就跟玩儿木偶戏一样,一会儿给你演成这样,一会儿给你呈现出来这个,一会儿给你呈现那个。这就叫以色尘说法了。还有的国土里面以鼻根利,舌根利,声根利,意根利,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他就只能用不同地用色声香味触法,哪个突出就用哪个来进行度化。这叫做“六根通说”。 我告诉你们啊,往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子的。我给大家读一段经典,你们就知道了。经典说到说往生极乐世界里怎么个六尘都能说法,不是光耳根,声音说啊。 说极乐世界的菩提树,就是道场树,“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身体怎么触呢?就是触它的光明。“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这就是极乐世界的情状。 你看要比咱们这儿要全方位立体式呀。为什么咱们这儿修得慢呢?盼得给你说恨铁不成钢地说,你能不能好点儿嘛!好不了嘛。越说越不好。 那极乐世界它不仅声音给你说,色法给你显现,味道给你不断地充满,身体不断地让你触摸,全部都是解脱的无为法境。所以它跟咱们这儿,咱们这儿一讲说一定是以声尘为佛事,那么在声尘中才有顿渐显密不同。 你看,“又如来对机说法,多种不同。渐顿随宜,隐彰有异。或六根通说。”这就不一样了,“相好亦然。应念随缘,皆蒙证益也。”这里讲的什么呢?“六根通说”就有点意思了啊。 你看有的这个佛他说的时候呢,他是放光,放光众生一旦遇到他的光,马上就得利益。有时候他用这种神通变换,直指其心,让你得道。还有些人呢,闻到佛这个遍身毛孔出这个妙香,大家闻到了也得道了。 还有的是给你吃点儿东西,我觉得吃东西的这个感应咱们可能听过的最多,自己没吃过呢听别人说过。在教史上也有嘛,有的这些行者就试他,在梦里边本来看见的是一堆脓血,说让你吃,吃吃吃,他的信心增起来真的吃下去了,就变成甘露。 弥勒菩萨不就这样化成一只狗嘛,结果到处流脓,那个人给他把流脓这个全给他吃了,舔了,结果一到口里就变成甘露了,那狗一看,原来是弥勒菩萨,他把这弥勒菩萨背在身上到处去走,别人一看他为什么背一只狗?你看,这就是他以这个食物化成甘露得道的。这就叫“六根通说,相好亦然”,都在这个范畴内,这个意思。 那好,我们再往下看,另一段起,“言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无量寿是阿弥陀佛译过来的,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寿嘛,所以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就是印度里边讲。现代我们,大家有去印度朝圣的话,不是说,印度现在几乎也没有佛教了,印度的所有的佛教圣地呀,都是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去朝圣,去膜拜,去参观,去修法,印度的佛教已经几乎没有了。 但是不管他们怎么样呢,他每个教呀,包括印度教也罢,这些婆罗门教,这个他们还有在信受。大家去朝圣,比如说碰到印度的导游,或者怎样,他早上一见你们,他还会念说,Namaste,Namaste就是一个问候语,还能听到南无这个意思,几乎所有的印度人都会说,所以这个,但是,这里是西国正音,就是印度话。 后面这个善导大师把它配得非常的完美,从来没有说有人这么配过,你看:“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你看他这个讲的,是真的是对得非常工整,也干净利落。 有时候我们说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人家直接就给解释成归命无量寿觉,就好了嘛,归命无量寿觉嘛,归命嘛。“归命”是什么意思?在《观无量寿经》里边讲到的,往生者的第一个标准,就是你要具足三心。 一个是至诚心,我们归命啊,大家包括皈依来讲,就是你的心不是假的、不是拖泥带水的,掺了水的,是至诚心。第二个是深心,就是信佛深信佛而不怀疑的深心。第三个是你来归命,南无阿弥陀佛,归命无量寿觉,那么就说明你,就是要往生西方的回向心,这叫做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就是“归命”的意思,归命无量寿觉。 所以有时候啊,我们很多可能都有一些不到之处的理解。你比如说,我们通常总会下意识地把说,哇,口念弥陀心散乱,喊尽喉咙也枉然。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话,心散乱,那就肯定是这会儿在打妄想或者什么。 我告诉你们,如果从根上去究,根上去究,什么叫口念弥陀心散乱呢?就是虽然你口称极乐世界,但是你没有发足了这个归命的心,那么怎么,也枉然。为什么,你的信愿行之心,可能是虚的、浮的、不地道的。那就也枉然,就往生不了。所以说这里的南无,我们都知道说,南无就是归命,有时候也叫做请佛救度的意思,就是归命、发愿、回向。 咱们现在呀,到了,唉,这汉传佛教地带,真的是特别是这些香客多了,见了师父们,还哪有半点恭敬心呀,都当侍者,都当导游,都当提茶倒水的用了,给你塞点小费喝茶去吧。大家知道真正在这个佛法兴盛的地方,那就是僧宝呀,大家步调一致,像泰国的那种供,乞食的时候供养。 你再去其他大乘佛教进入那种全民信教的地方,你去看看,甚至人家其他的异教徒的那种宗教情怀。所以你看我有一次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女的,那个女的,也有点儿神叨,她好像把各种宗教都经历了个遍,然后她说,我曾经也信佛,还信过藏传佛教,后来我不信了。到了印度,信了个什么奎师那什么教,还是什么奎师那神教吧,我也搞不清楚,反正是也是某种宗教吧。我说你信佛信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信这个去呢?人家来了一句,说得我哑口无言,她说那个教派的人,宗教素质非常高,信仰素质非常纯粹。 我们现在呢,内心信是信,相信大家都信,信仰素质体现不出来,就不能够齐心协力地弘法度众,只能够就逮着一个算数,落了网的也不管了。就跟你们舟山去打黄鱼一样,打住了算数,落了的就落了吧,你没有办法。所以说这个“归命”还有请佛救度,就是度我度我的意义在其中,这就是南无,南无。 后面讲到,“今言无量寿者是法,觉者是人。”就是讲这个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这个意思呀,无量寿,那么是讲的这个法的内涵,觉呢是说佛,是拟人这个人。“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人法并彰故名阿弥陀佛。 后面开始就是又是一个新的版块,就是进一步的解释,解释是怎么个解释呢?你看,为什么我这里,刚才要要求大家下次再来听的话,一定要先看一下《观无量寿经》,那十六种观法到底是一些什么内容。比如说第一个观法,就是说为了让我们凡夫的心性不定呀,先做一个演习,演习的问题是什么,极乐世界你够不着,不能现见呀,那先从娑婆世界迈步做起。 娑婆世界的一切物像境像中只有落日太阳,最像将来极乐世界那个情形,状如悬鼓,又不刺眼,所以第一个就是落日观,你看我们佛的背光不是也是一个圆盘吗?佛盘腿结伽趺坐的时候,不动这样,所以说落日那个影像,你就不断地观,就这样思惟,定在上面。特别每一观里边都讲到说,开眼闭眼,都不能影响,这就相续成就了。 开眼闭目都有在这个观中,在这个定中,那么后面的这三大段内容,就涉及到很多的是具体的《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内容。那我们这里听听也好,但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还是要熟一下《观经》。 因为我们现在讲的呀,可能有的听着听着就又绊脑袋了,说讲到哪了,讲的什么呀?告诉诸位,在讲一个祖师爷善导大师,专门讲佛说的修净土的《观无量寿经》的一个论典,我们在讲他的论典,他论典是在注释《观无量寿经》,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内容。所以这个,只能够对经的内容有所了解,才能深入地看透这个注释,否则觉得说,怎么讲来讲去,这是哪里的名堂啊,具体内容很突兀。 那好我们这样,前面不是讲到阿弥陀佛是人法的组合嘛,这里说“又言人法者”,又言人法者呢,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理解。怎么理解呢,就是说,人和法就是我们所观的境,你不要把“观”想得太难了,诸位听法者,不要把“观”想得太难了。 它就是一个你会的一个事,这个事如果你做成了,你就不要轮回了,就往生了,不要再堕地狱了,也不必害怕当鬼了,畜生也做不了了。所以这里的人和法,为什么就是所观的对境,就是我们所观的这个情境,观就是法,不是前边讲到是觉嘛;境就是无量寿,无量寿不仅仅指阿弥陀佛,包括他所在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一切情形,叫做依报,阿弥陀佛叫做正报,所以我们有时候把他叫依正庄严。 这里讲到的说,“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即有其二。”就是把他观法中的对境,又分门而论,分了两种,一个是什么呀,“一者依报,二者正报。”依报是什么呢,我们先不管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压轴的,我们先看极乐世界有什么情形,你要了解。 所以说“就依报中即有其三”,这个大家跟着贯一下。就是说极乐世界的天上,地上,地下呀,三个场景。 “一者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发等是。”你看看《观经》里边的内容,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地嘛,好像脚踩是大地,地形里边也都是些土呀,灰呀,岩石呀,乃至水呀。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子的,极乐世界不是这个圆球高低不平,它是下面有这个金刚在那儿撑着,每个金刚上面还描绘的有八个棱,相互这样相互制约,牢牢坚固的金刚宝把这个极乐世界给托着,这就叫做地下庄严。你看,一切宝幢,在那儿托着,光明相互照耀辉映。 那么“二者地上庄严”是什么呢,就是地上看见的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都是七宝庄严而严饰之,《弥陀经》里边不是讲的,这是地上庄严。 第三个是什么呢,虚空庄严。一切的变化的宫殿,我们这儿啊,你比如说,你修净土的人呀,如果你观空,就是对佛法的空性呀,或者有一点禅定这种观一观,那么你去了极乐世界,你可以随便地飞起来,想在空中讲法就在空中讲,想在地上听法,就在地上听,想在池子里面,一边这个八功德水灌,一边被加持灌顶,一边在听法,一边还能大做佛事,到他方国土去供佛度众生,都在这一念间,就这样的庄严。 所以说他是分门别类地说:“三者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华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在大经里边讲到,极乐世界微风一吹的时候,整个这个树上就发那个声音,而且那个风呢,它不是说像说我们这儿一曝十寒,那个风就徐徐地过来,你感觉到它是风,心知肚明它是风,但是又没有这种摩擦刮的这种感觉,那么各种声音同步起。 你看人家这里描绘的,化鸟,鸟是化的;宝云,云是众宝所成;风光,风是一种光的形式在这样,这样蔓延。动发声乐,就是大家不要把这都当做一种描绘,或者是一种寓意,你到了那个法界里边,它都是真实的情状,不可言说,妙趣横生,前所未有的体验,所以说这是三种庄严。 那大家想想,你想我们本来在这个世界,我们国土里面,你说这个世界万物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虚空,又有世界,是因为我们尚在一念无明,不是启动了世界的差别嘛,叫做异嘛,由于虚空是一个质量的东西叫做同嘛,无同异中突然起异。那现在我们还源要术,就是修这个观,这个妙不可言,还不在我们,真的,当真的去极乐世界将来要享受这些,而是在你观的过程中,慢慢地会怎么样呢? 大家来看,“如前虽有三种差别,皆是弥陀净国无漏真实之胜相。”大家一定要体悟,为什么这里说,虽然有这样三种差别,本来是无差别相的,但是因为我们的娑婆世界的人,有烦恼分别心,就被它引诱成一种种种的有求之心,宝贝之感。可是在极乐世界往生以后,你见到这样的是,它是一种什么,不是染土所生,是净国,而且不是杂染的,是无漏的,而且还不是一种陋劣相,是什么呀,是殊胜相。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只有一条是统一的,就是真实。娑婆你修观修得入到这个一真法界,入到这个真实境中,见到的也是真实,虽然种种的幻相,它表的法性是真实法,但是只是陋劣的,是染着的。极乐它虽然这么殊胜,是无漏的、是净的,清净的,但是它表的依然不离开这个现前真实法。 所以说,不论是殊胜还是劣,胜相还是劣相,皆能够从中所见这个真如实相,所谓的真实。但是问题是什么呢,我们在染土要见,难于登天,在净土要见,顺水扬帆,这就是净土的真实相。所以,“此即总结成依报庄严也”。 好,我们时间已到,今天呢,就讲到这里,讲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随喜大家,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13]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