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可测: 大风最多的地方
凡一天中瞬时风速达到8级或17米/秒以上时,这一天就称为大风日。
大风是我国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拔树倒屋,毁损庄稼。我国吉林省安图天池一带年平均风速高达11.7米/秒,大风日数达270.4天,即4天中平均有3天刮大风,最多一年甚至刮304天之多,是我国按气象记录大风最多的地方。这同我国某些地区在10年中才有2天或3天的情况相比,真有天壤之别。
这里多大风的原因在于此处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入海的途径,且受西风北支急流入海路线的强化;其次,我国的气旋都来自西方,向东逐渐发展,故气旋所发生的最大风速是东部大于西部。
在平地上,我国西北部多大风。甘肃河西走廊的安西,有“风库”之称。
全年平均有80天出现大风,最多年份达105天。此外,北疆准噶尔盆地西部的准噶尔门全年大风日有165天,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能把那里艾比湖岸上直径 2~3厘米的砾石吹起堆成高30厘米的砾波,那是著名的风口。东疆的克尔碱全年≥8级的大风天数有183天,≥10级大风的天数100天,≥12级的有20天,瞬时极大风速为45.5米/秒。我国西北地区多大风的原因是同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和西风环流的影响有关。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还有一个大风岛,就是澎湖岛。那里8级以上的大风,每年平均有138天。在冬季东北风盛行的季节,这里狂风呼啸,平均风速达17.2米/秒,最大可达22.5米。夏季,这里又盛行西南季风,刮起来也十分强劲。
澎湖岛盛行大风,除有上述的定向风驾到以外,还同它的地理位置及地形有关。台湾海峡是一个东北—西南向的海峡,大风受海峡地势约束,在海空阻力很小的情况下,海峡地区的“过道风”显得特别猛烈,澎湖岛处在顺风口上,正当其冲。
台风登陆最多的地方
台风是一种气旋性旋转的高温空气涡旋,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就北半球来说,发生在北纬5°~10°之间,时间以5~10月为多,7、8月尤常见。
影响我国的台风,发生源地有三:菲律宾以东洋面,马里亚纳群岛和加罗林群岛附近洋面以及南海中部。其中以第一个发源地产生的台风影响最大。台风的风力很大,达到8~11级,其中心可超过12级。台风从海面上挟带来大量的水,造成暴雨。所以台风在我国登陆后,所经之处,常是拔树倒屋,洪水成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损失。只在某些久旱的年份,台风挟带来的雨水才不失为是干枯禾苗的甘霖,才有些好处。
台风生成后,总是先朝西或西北方向移动,经过一段路程以后,大约在北纬25°~30°左右,又转向东北方向,略呈抛物线状。移动路径的变化很大。在我国登陆的路径主要有三条:1.西行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向西,经菲律宾进入我国南海,继续西行至海南岛或越南登陆。这条路线主要影响我国两广地区。2.西北行登陆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动,先在我国台湾省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又在福建登陆;或从源地向西北,穿过琉球群岛,然后在我国江、浙沿海登陆,或是不登陆而在逼近海岸的地区移动,或转到辽东半岛登陆,而后深入内陆,直达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
前两年在东北造成特大洪灾的台风,就是循此登陆的。这条路径登陆的台风,对我国影响范围最大,危害也最重。3.转向路径。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向西北方向移动,至北纬25°附近转向东北,向日本方向前进。这条路径对我国影响不大,但有时转向点靠近我国沿海,则对我国有些地区亦会有较大影响。
通常在6月前和9月后,台风主要取1、3两条路径,7、8月份则以路径2为多。
另外,发源于南海中部的台风,次数较少,势力较弱,一般从源地向西向北在我国两广沿海登陆,多发生在6~9月间,影响地区不大。
最近20年来,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大约有200多次(据80年代初期统计),平均每年10次。登陆的地点,以在广东的次数最多,约占50%,其次是台湾省和福建剩什么是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特殊的天气现象,对我国冬季的气候有极大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冷的地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由北长驱南下的滚滚寒潮。
按中央气象台规定: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在4℃以下,并且陆上有5~7级大风,海上有6~8级大风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我国冬季的寒潮是很频繁的,平均大约10天左右就有一次冷空气或寒潮爆发南下。
侵袭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可分西路、中路和东路三条。西路寒潮由西伯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跨过黄土高原进入华北平原,最后东移入海,每年入秋以后爆发的第一次比较强大的寒潮大都沿这条路径。有时寒潮再向长江以南侵袭,但势力逐渐减弱。中路寒潮发源于极地、西伯利亚一带,经蒙古侵入我国,一般经黄土高原、长江流域向东出海,但势力强大时可南下入侵两广,甚至海南岛。此路寒潮不但源地最为寒冷,距离我国路程又较短,而且经过我国大陆时为平原地带,温度低而速度快,甚为猛烈,对我国影响最大。东路寒潮由西伯利亚东北部向南伸展,经我国东北后侵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需要指出的是,北方的强寒潮有时可越过秦岭入四川盆地,然后进袭云南高原,直至影响滇南和滇西南。
寒潮的强烈和急剧降温以及衍生的大风,给农牧渔业生产、海陆交通以及人民生活都带来很大危害,特别是对南方喜热经济作物是致命的。强寒潮南下可使南方日平均气温陡降至零度以下。例如广西桂林1952年2月的一天曾降到-0.3℃,使大面积的喜热经济作物受冻害。1973~1974年和1975~1976年的两年冬季中,两次强寒潮,曾使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景洪的极端最低气温降到3℃以下,大约40%的橡胶树受冻死亡。所以在冬季时,我们要进行寒潮预报,以便及时采取防冻措施,减少寒害造成的损失。
最潮湿的天气
一种特殊天气——梅雨,要算是我国最潮湿的天气了。我国江淮地区每年初夏季节(6~7月初)就发生梅雨,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有此称。梅雨时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空气湿度大,长时期缺乏日照,使人觉得潮闷难耐。这时,衣物也往往发霉变质,因此梅雨又有“霉雨”之称。
梅雨在江淮各地的开始和结束时期,所谓入梅期和出梅期并非一致。在长沙、南昌、温州一线以南地区,也就是东南丘陵一带,平均在5月10日前后入梅,6月10日前后出梅。在长江中、下游,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一带,平均在6月10日前后入梅,7月10日前后出梅。所以梅雨时期由南往北推迟。但入梅、出梅日期,有时差异较大,可达半月至20天。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有的年份可长逾一个月,有的年份入梅刚不到10天就出梅了。
还有的年份可出现“空梅”。“空梅”是指6~7月江淮地区没有出现雨季,雨带从华南一下跳到黄河流域,这里天气干旱。
梅雨的形成是我国南方的暖气流和北方的冷气流僵持在江淮一带所引起的。原来在4、5月间,北方冷空气的势力还相当强,江淮和长江流域仍在它的控制下。到了5月底6月初以后,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逐渐增强,向北推进至长江一带,这时冷空气虽然有所减弱,却仍有相当的力量盘踞在长江流域,不愿轻易后退。因此,这两种气团就在江淮一带彼此抗衡交锋,相持不下,就引起了这一带长期的阴雨天气。一直到南方暖空气势力进一步加强,冷空气败北而去,江淮流域处在单一副热带暖高压的控制下,天气转为晴朗少雨,梅雨期才算结束。
梅雨期的长短及其雨量的多少,来去的迟早都对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6、7月间正是水稻、棉花等春播作物开始转入生长盛期,迫切需要水分,梅雨适时而来,对农业生产是很有利的。但若梅雨期来得过早,冬小麦、油菜等夏熟作物尚未收割完毕,就会造成烂麦和菜籽发芽等损失。
又若梅雨期过长,雨水过多,或是“空梅”,雨水过少,因而引起涝旱,对农业生产就很不利。所以根据梅雨天气的变化特点,梅雨时期既要注意疏通沟渠以利排水,防止洪涝,又要注意保蓄水源以便灌溉,预防干旱。
春光常驻的地方
春天给人带来温暖,给大地带来生机。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谁不愿春光永驻?谁不对春天留恋?
可地球上有春光常驻的地方吗?以地球之大,诚不知何处有此仙乡。但在我国确有其地,这就是西南区云南省南部地区。那里从温度上讲,3月~5月是春天,最热的7月和最冷的1月也是春天。一年四季春光常驻。
云南省南部地区位居低纬度,已处于热带边缘,但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气温随地势升高而降低,所以这里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也在22℃以下(候温亦同);在冬令时,因北面的高山阻挡北方冷空气伸入,同时有来自亚洲大陆西南部的暖空气频频输进,因此即使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也在10℃以上,这样一来,这一带全年就是既无炎夏,又无寒冬的春天气候。这里的云南省省会昆明市是全国闻名的春城。
不过这个四季如春的地区,却是一日之内有冬夏差别的地方。例如昆明在4月份一天中最高和最低气温平均差值可达14.7℃;1月份午后平均最高气温是15.8℃,而日出前最低气温平均只有1.7℃,已接近零度。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局部地形的影响。这个地区只在海拔1500米~2000米的山顶上,才真正是四季如春又昼夜如春的长春气候。“四季如春”也是相对而言,有时寒潮光临,会使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不论怎样,这里的春天总是比别的地方长。
最闷热的地区
吐鲁番虽然炎热,但是由于气候干燥,又有风,汗水能够迅速蒸发,人体的热量可以大量发散,所以实际上还不是真热得不可忍耐。夏季里确实让人热得难以忍受的,是长江中下游被人称为“火炉”的地区。就一个较大范围来说,这是全国最热的地区。
这个地区的面积大约有100万平方公里,以仅有几千平方公里的吐鲁番和它相比,不过是区区“弹丸”之地。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就在这个地区。
这“三大火炉”究竟热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下面表格里的数字。
地名最热月平均气温
(℃)
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
(℃)
最热月平均最低气
温(℃)
暑热日
数
炎热日
数
酷热日
数
南京28.2 32.2 24.8 48.2 17.1 3.3.0
武汉29.0 33.0 25.9 59.7 22.0 4.5
重庆28.6 33.5 24.7 67.9 33.8 13.7
我们如把最高气温高于32℃的日子称为暑热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日子称为炎热日;最高气温高于37℃的日子称为酷热日。由表可知,“三大火炉”每年平均都有50~70个暑热日,20~30个炎热日,3~14个酷热日。尽管它们的炎热日数和最热月平均气温都没有吐鲁番那么长和那么高,但由于地处南方,地面上到处河渠纵横,水田遍布,高温使水面迅速蒸发,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汗水不易蒸发,就使人感觉到闷热异常,好像比吐鲁番还要热一些。
南京、武汉、重庆只是长江中下游比较大而著名的三个“火炉”,其实,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大的“大火炉”呢!比这“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有的是,例如,安徽的安庆,每年有炎热日21.8天,比南京还多4.7天;江西的九江每年有炎热日25天,比武汉还多3天;四川万县有36.8天,也比重庆多3天。
“火炉”是怎样形成的呢?因为夏季7、8月份正是长江中下游伏旱时期,这期间亚热带高压盘踞于此,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把大地晒得“鼻孔生烟”,每天午后地面最高温度平均达到50℃~55℃,从高空下沉的气流又使空气增温,“火炉”于是生成。这个地区的那种闷热劲儿,直使你觉得度过一个暑夏好像遭了一场病一样。
“火洲”
新疆东部天山脚下的吐鲁番盆地,气候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如焚,每天午后气温都超过35℃,40℃以上的高温也屡见不鲜,7月平均气温达33℃,是我国最热的地方,自古有“火洲”之称。
1941年7月4日,这里曾测得47.6℃的高温,1975年7月13日又测得49.6℃的温度,创造了我国绝对气温的最高记录。如果将最高气温≥35℃的日子作为“炎热日”的指标,那么吐鲁番的炎热月平均每年有100天左右,也为全国之冠。至于地面温度,那就更高得惊人,夏季午后可达70℃以上,最高达82.3℃,把鸡蛋埋在沙中,不多会儿也能烤熟呢。古人描写吐鲁番的情景有“赤日烘云火一城”之句,是多么真实生动的描绘啊!古谓当地居民“日藏地窨夜出作”,现在仍难免如此,白天实在太热了。
这个“火洲”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极端干旱地区,全年极少雨,火热的太阳几乎天天烤得这块土地发烫,况且大部分地面又为沙漠和戈壁,因此白天增温很快,这是第一;第二是周围有高山环绕,盆地内空气受热不易散发,加上从山地下沉的焚风的影响,使空气热上加热;第三是横亘于盆地中部岩石赤裸的火焰山对阳光反射强烈,起着“热源”的作用,它好像一盆火炭常年在此燃烧不熄。有了这些原因,吐鲁番盆地就天然地成了“火洲”。
吐鲁番的炎热气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这里日温≥10°期间的积温高达5400℃以上,为同纬度其他地区所不及,在有水灌溉的条件下,特别适于栽培喜干热的瓜果和绒棉,如驰名中外的无核葡萄、哈密瓜(鄯善产)都盛产于此。农作物一年两熟,是稳产高产区。这里因干旱少雨,农业完全依靠灌溉。当地人民在长期与干旱斗争中,修建了世界闻名的“坎儿井”灌溉工程。“坎儿井”实际上就是从山脚引水的地下暗渠,联结竖井,利用自然倾斜的地势,把水引出地面。这种工程避免了露地水面蒸发,节省了水分,实属适应干燥气候特点的一种创举,有人把它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据统计,吐鲁番盆地现有坎儿井1100多条,盆地中70%的耕地得到坎儿井灌溉。吐鲁番盆地既有充足的热量,又有丰富的地下水,农业发展前途无限广阔。
我国的“冷极”
解放前,地理书本上都写着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免渡河是我国最冷的地方。1922年1月曾在那里测得最低的气温为—50.1℃,因此成了我国的“冷极”。可是在解放后,新疆北部的富蕴在1960年1月观测到—50.7℃的低温,打破了免渡河的记录;以后于1969年2月在黑龙江北部的漠河又观测到-52.3℃的低温。所以漠河的记录成为我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
这样,黑龙江的漠河便是我国现在的“冷极”。
漠河位于北纬53°之北的黑龙江之滨,是我国最北的边镇。它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最低气温的冠军呢?当然,首先是因为纬度高,冬季太阳斜射,地面增温少,白昼又短,而黑夜却很长,地面辐射失热多。但仅凭此尚不足以成为冠军,比漠河纬度更北的地方,其气温还有比它高的呢!正好它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所以在一定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才占据了优势,这就是:1.它本身处于东亚冷空气控制之下,而当东西伯利亚寒潮南下时又成为必经之途;2.它位于河谷低地中,夜间高山上冷却的寒冷空气下沉,造成了“冷库”效应。
不过,应该说明,漠河的气温是气象站中的记录,实际上,我国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地区应出现更低的气温。
以上说的是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但我们知道,气温极端最低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全年最冷的地方。漠河在冬季虽然很冷,在夏季却日照充足,白昼又长,气温并不很低,7月份平均气温也升到18.2℃,还可种植春麦、大豆、土豆等。就全年气温而论,我国各月都像寒冬腊月一样的地方是在藏北高原。
那里最热月平均气温也只有6~10℃,全年7个月以上的时期大地封冻,日最低温度通常都在0℃以下,除了少数极耐寒的植物以外,几乎什么作物都不能生长。从这个方面说,藏北高原才是我国真正的“冷极”。须知那里是“地球的第三极”呵!
我国的“雨极”和“干极”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西岸,是季风气候发达的区域。
由于全国幅员辽阔,降水的分布很不均匀,总的是东南部沿海地区受东南和西南季风影响,湿润多雨;而西北内陆地区,季风鞭长莫及,降水极少,十分干旱。就东南部来说,一般愈近海,降雨愈多,但也不尽然,它还受局部环流和地形的控制。那么哪里是我国最多雨的地方呢?根据气象台资料,我国大陆上最多雨的地方并不在沿海,而在西南部高原边缘地区。我国西南地区素有“雅州天漏”和“峨嵋天漏”的谚语,而雅州(今称雅安)和峨嵋都在川西高原的前缘地带。贵州亦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不过这些地方还不是真正最多雨的地方。据现有资料,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中巴昔卡自1931年~1950年共30年的平均年降雨量达4,495毫米,这是我国大陆上最多雨的地方。就全国范围来说,最多雨的地方又不在大陆,而在沿海第一大岛台湾剩台湾省的中部为高山,其北端基隆南侧的火烧寮(海拔420米),位于面向湿润东北信风的山坡上,除信风以外,又受夏秋季东南季风、台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四季多雨。自1906年~1944年共38年的平均降雨量为6,557.8毫米,其中1912年竟高达8,409毫米,是全国的真正冠军,成为我国的“雨极”。
我国干旱少雨的西北内陆,最少雨的地方在甘肃、新疆毗邻地区及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无论从东南或西北来的外部气流都难达这里,空气湿度很低,而潜在蒸发力极大,难以形成降水条件,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5毫米以下,是一个干旱中心。其中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若羌一带年降雨量不足10毫米,就是说全年降水量仅够下一场短暂的小雨,连地面都不显湿;东部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降雨量更少,年平均仅为5.9毫米;犹有甚者,吐鲁番盆地南部寸草不生的却勒塔格荒漠,有些年份终年不降滴雨。这些地方有时好像要下雨,但不等雨滴落到地面就在半空中蒸发掉了。因此,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成为我国的“干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