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食粮: 小麦的起源
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节节麦。栽培小麦是人类对野生小麦长期驯化的产物,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万年以上的历史。在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西南部地区最早驯化了一粒小麦。在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发源地。普通小麦的出现晚于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它起源于里海西南部。据考古发现,中亚广大地区在史前原始社会居民点上残留着野生与栽培小麦的实物。
栽培小麦产生后,从西亚、中东一带向西传入欧洲和非洲,向东传入印度、阿富汗和中国,又经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15~17世纪,小麦传入南、北美洲。18世纪传入大洋洲。至今,小麦分布十分广阔,北自北纬67°的北欧,南至阿根廷的南纬45°地区均有栽种。在世界各种农作物中,小麦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属第一位。
中国小麦栽培已有7000年的历史。在河南陕县东关庙底沟原始社会遗址的红烧土上有麦类的印迹。在安徽亳县钓鱼台新石器遗址发现了大量普通小麦子实。近年中国发现西藏高原存在普通小麦原始类型;新疆伊犁河谷分布有大片节节麦原始群落;黄河中游地区有节节麦散生于麦田中。这对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大麦的栽培
大麦是由野生大麦演化而来,现今尚有与栽培大麦中亲缘关系密切的野生二棱大麦和野生六棱大麦。分布中心是亚洲的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一带及中国的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
大麦栽培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中东、埃及一带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麦遗物。通常认为,大麦原产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后传至东亚、北非和欧洲。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都有关于大麦的文字记载,中国殷代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说明大麦在这些地区已有广泛栽培。古代欧洲人曾以大麦为主食,直到16世纪才为小麦所替代。
大麦是典型的自花传粉作物。它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是耕层疏松深厚,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忌潮湿与高温。人们通过理化诱变、综合杂交等手段,培育出抗倒、抗并稳产和高产品种。大麦的淀粉、蛋白质含量较高,既是优质饲料,又是啤酒酿制的主要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