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孙思邈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孙思邈 [第397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96] 本页[397] 下一页[398]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孙思邈
从病孩到医生 孙思邈是唐代京兆府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 (公元682年)。 孙思邈出生时,他家有十来亩薄地和三孔土窑洞,生活虽不富裕,也还能维持下去。但孙思邈却自幼多病,体质很弱,常常是治好了一种病又染上另一种病,有好几次差点去见阎王。为了治他的病,家产差不多都卖光了,父母也吃尽了苦头。 有一年,孙思邈得了一种叫“顿咳”的病,咳嗽起来,一声紧接着一声,咳得面红耳赤,涕泪交流,舌向外伸,头往前倾,额头上青筋怒张,身体缩成一团,并有大量的稠痰咯出。体质强点儿的小孩咳过后能照常活动玩耍,但孙思邈体质太弱,咳过后,就像煮熟的面条,浑身没有一点劲儿。为了治好他的病,父亲背着他不知走过多少路,投过多少医。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孙思邈的父亲背着他到10多里外的宝鉴山,去找一位叫令狐先生的医生给孙思邈看病。在他们回家的时候,太阳已经偏西了。父子俩刚走到半山腰,天便黑了。父亲左手抱着孙思邈,右手在前方摸索着一步步向前走。忽然父亲站住了,两只眼睛睁得圆鼓鼓的,却问道:“思邈,哪儿是路呀?路在哪儿?”孙思邈一听愣住了,想了想,吓得哭了起来说:“爹,你怎么了?你是不是成了瞎子?” “思邈,别哭。我不是成了瞎子,而是得了雀盲眼(夜盲症),天一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就这样,父亲背着孙思邈,按着儿子的指点,顺着坑坑洼洼的小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了家。 两年后,孙思邈的身体强壮了一些。 一天,靠做木工挣钱的父亲替财主做柜子,孙思邈在旁边作帮手。父亲问他:“你长大了想干点什么?” 孙思邈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我要当医生。” “为什么?” “我要把爹的‘雀盲眼’和娘的‘大脖子病’治好,把咱村所有病人的病都治好。” 父亲听了很高兴:“你要学医,就需要认字。明天,我就送你去上学。”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把孙思邈送到了学校里。当时孙思邈只有7岁。他学习非常用功,每天能背1000多字的文章。教书先生非常喜欢他,不要他交分文学费。孙思邈也非常尊敬教书先生,经常向先生请教问题。 孙思邈12岁那年,教书先生不幸因病去世。孙思邈为此非常伤心,这更加坚定了他从医的信念。 一天,磐玉山的张七伯请孙思邈的父亲去做药柜,孙思邈和父亲一块到了张家。 张七伯家的院子里摆满了药材。孙思邈非常好奇地问这问那,张七伯都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 打这以后,孙思邈经常出入张七伯家,帮七伯晒药、炮制药,上山采药,同时向七伯学到了不少药材方面的知识。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求知欲也越来越强。 有一天,张七伯拿出一帙书送给孙思邈:“这是我年轻时舅舅送我的《黄帝内经》。我没上过学,认不了几个字,教不了你更多的东西,你把这书拿回去好好钻研吧!”孙思邈惊喜地接过书,作揖道谢,回到家里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光阴似箭。转眼孙思邈长到了18岁。这一年他的婶婶得了一种病,身体日渐消瘦,只剩一身皮包骨。孙思邈根据张七伯的一个土方子,配了一瓶医治寄生虫病的药酒,送给绝望中的叔父。叔父半信半疑地叫婶婶喝了。没想到婶婶转危为安,又吃了孙思邈的几剂汤药,就康复了。从此叔父高兴得逢人就夸奖孙思邈。这是孙思邈在行医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他也更加努力钻研医学。 后来经张七伯引荐,他到铜川县拜张七伯的舅舅为师,虚心求教,专心学医。一年后出师,回到村里正式行医。他一边行医,一边学习,取众家之长,医术进步很快。到他20岁时,就有一定的知名度了,连远在200里外的长安,也有人知道华原县孙家塬有一大奇才。 有一天,孙家塬上来了一队人,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这队人浩浩荡荡走到孙思邈家窑洞门口,从轿子里下来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色锦袍、背一个黄缎包袱的官员。他面向窑门,放大嗓门喊道:“圣旨到,孙思邈接旨。”孙思邈闻声,不知出了什么事,慌忙出门,跪地接旨。等官员宣读完圣旨他明白了:原来是皇上下诏要他进京做官。 孙思邈自从立志学医以后,对仕途、权贵看得很轻,所以就百般推辞。官员见孙思邈执意不允,便悻悻起身告辞。 使臣一行人走后,孙思邈想:州县衙门一定会三番五次催逼他进京,使他无法专心研究医学。于是他打定主意,到太白山隐居行医,遍访贤士。第二天,他便告别了妻子和乡亲,离乡背井去了太白山。 重大的发现 孙思邈来到太白山,居住在一个山洞里。离太白山脚下不远有一个小村庄。孙思邈经常到村里行医,为病人看病。他也经常上山采药,在洞中炮制。 有一天,孙思邈正在洞中制药,忽然听到洞外有人呻吟。孙思邈忙出洞一看,只见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坐在地上,面色蜡黄,两腮肿得像馒头一样,孙思邈忙上前询问。那人说:“我家住在岷江边,自幼以打鱼为生,经常在水里干活,天长日久,得了风湿病,四处求治无效,听村庄里的人说这山洞里住着一位神医……”孙思邈不等他说完,忙把他扶进洞里,仔细察看,发现这人病情果然严重。他精心为病人治疗,但始终不见有多大效果。 这一天,为了治好病人的病,孙思邈又拿着药锄,背上背篓上山找药。他忽然看见一只老鹳在山岩上啄食野草,心里一动,想到:老鹳常年栖息在江、河、池、沼等地,以鱼虾为食,为什么会飞到山岩上来专啄食野草。他又想到,许多飞禽走兽生了病都是自己到山上找药吃。老鹳常年在水中寻食,最容易感受风湿之气,难道这种草能治风湿病?他忙采了些带回山洞熬成药汁,自己尝了一些,顿觉全身上下格外舒畅。他就让病人服用,那人服第一剂药止了疼,服第二剂药消了肿,连服几剂后,身体完全康复。 孙思邈查遍书籍,也未发现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由于这种草发现于老鹳的啄食,因此孙思邈就命名为“老鹳草”,并认真研究了它的药性。 一大,一个邻居对孙思邈说:“青石村陈老大的病越来越重,看来活不了几天啦。”孙思邈说:“我现在就去给他治。” 青石村离孙思邈住的地方有40余华里的山路,邻居们劝孙思邈,这一大把年纪,还是别去了。但孙思邈坚定地说:“我年纪虽然大了些,但身体还硬朗着哩。”说完,带了药囊、银针,拄上拐杖,毅然上了路。 黄昏时分,孙思邈终于到了青石村,在一个破窑洞里找到了病人陈老大。 陈老大已经昏迷不醒,到了只有出气很少进气的地步。孙思邈马上对病人进行抢救。折腾了大半夜,病人终于醒了过来。但身体稍微一动,就像刀割一样,疼痛难忍。孙思邈安慰病人说:“不要紧,一会儿我给你扎几针就可以止疼,再吃几服药,病就好了。”说着他开始给病人扎针。 针拔出来了,病人还是疼得浑身发抖。孙思邈又选了另外几个穴位扎了针,仍然无效。最后,能用的穴位都试过了,就是止不了痛。 怎么办呢?孙思邈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他想:难道除了书中写的这些穴位就没有别的了吗? 他考虑了一阵,问病人哪儿最疼。他按病人的指点,用手在病人身上边按边问:“是不是这儿?”病人摇摇头。换个部位按,病人还是摇头。孙思邈耐心地又按了好几处,病人一直在摇头。当他接到腿膝关节右上部一个部位时,病人突然说:“啊——是——是这儿。” 孙思邈从这个部位将针扎了进去。 病人痛苦的表情渐渐消失了。他试着动了动身体对孙思邈说:“先生,你这一针真神呀,针一进,我浑身一麻,就不那么疼啦。”他抬头瞧了瞧扎针的部位,惊奇地问:“这叫啥穴呀?” 孙思邈乐呵呵地说:“你刚才不是说‘啊——是’吗?叫‘阿是穴’好了。”从此,这种哪个部位疼,就在哪个部位进针的疗法,被孙思邈写进书里流传下来。这种穴位便被通称为“阿是穴”。 《千金要方》 孙思邈在行医、采药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医书、医方和药物标本,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行医心得。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60岁的孙思邈回到华原老家。 他住在碧玉山上,回忆自己的行医生涯。他曾遇到各种各样的病,但大多数是不太大的病。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外出诊治不大方便,如果能写一本治疗常见病的医书送给百姓,让他们看了这书就能自己给自己治一些小病岂不是很方便吗?因此,他决定撰写一本《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 贞观十四年,孙思邈着手撰写,把他一生行医的心得,全部写入此书。在写书过程中,也经常出诊,每有心得或新的启示,他也都载入此书,不断对书中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唐高宗永徽三年 (公元652年)的一天,孙思邈终于完成了《备急千金要方》。他的一家大小都挤在书房里,高兴万分。邻居们也纷纷进屋祝贺。大家争先恐后地翻阅着。 一位识字的大叔浏览新著后说:“老百姓家里要是有了它,一旦有了病人请不到医生,也能够很快地查出医治的方法——真是 ‘备急’的好书呀?书里的医方能值千金。” 孙思邈的儿子孙行说:“我父亲花费了12年心血撰写的这部书,就是为老百姓编写的,而不是为那些皇亲世家,他想通过这部书,把医学知识普及到民间去。” 《千金要方》共30卷,分232门,内容非常丰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孙思邈完成这部巨著后,并未满足,而是虚心向名医、行家请教,听取意见。他了解到书中尚有许多不足,深感不安。他打算再写一部书填补旧书的不足,并起名为《千金翼方》。 在他编写这部新著过程中,疾病慢慢地缠上了他。最后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由他口述,孙子孙搏代笔,爷孙俩共同编写。 唐高宗永淳元年 (公元682年)7月,孙思邈、孙搏爷孙俩两天两夜未合眼,终于完成了《千金翼方》共30卷,实现了他要填补《千金要方》不足的愿望。 孙思邈为了完成这两部巨著,付出了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在完成《千金翼方》之后,他计划再编写一部眼科专著——《银海精微》,但由于他病情越来越重,不能去实现这个宏伟计划了。公元682年,孙思邈最终未能战胜疾病,带着遗憾,离开了他的亲人,离开了他的病人,终年101岁。他的高尚医德、风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至今仍被怀念不忘。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96] 本页[397] 下一页[398]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