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李时珍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李时珍 [第396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95] 本页[396] 下一页[397]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李时珍
医学世家 李时珍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行医采药数十年,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勤于著述。特别是他历经27年,三易其稿,于万历六年(1578年)写成的《本草纲目》,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而且把我国医药学的研究提高到新的阶段,对祖国和世界的医药学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然而,当初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时,有人骂他“造反”,也有人讥笑他“死心眼”,庸医则视他为“狂妄”。面对这一切,李时珍置若罔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日夜奔波在崎岖的路上,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那个时代的科学高峰。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公元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瓦硝坝一个世代医生的家庭里。他的家乡是一个山明水秀、风光优美的地方,又是一个产药的胜地。时珍的祖父是一个热心替人治病的医生,但名气不大,早在时珍年幼时就去世了。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时有名的医生,又是一个饱学的秀才,虽参加过多次乡试,但始终没有考中。母亲张氏,身体衰弱,在生下时珍后不久便病倒了,以后长期地缠绵在病榻上。 幼年时代的李时珍,体弱多病。直到10岁左右,身体才慢慢地好起来,能够念一点书和到外边活动一下了。时珍对于草木虫鱼的学问,从小就有出奇的爱好。这方面,他受到父亲很多的影响。在父亲的房间里,一年到头都能嗅到白芷、郁金香之类芳草的清香。有时,父亲还带他到山里去,让他看药草的生长情况。由此,他在药草方面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同时,热爱自然、热爱田野活动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瓦硝坝附近有个著名的雨湖,它方圆20多里,经常有渔民捕鱼。时珍和许多渔民熟识,老渔翁还常告诉他许多关于水鸟的知识。李言问很了解儿子的兴趣,为了满足时珍的好奇心,还曾教他读过画本的《尔雅》。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使得李时珍从小就对祖国的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是,李言闻并不想让儿子学医,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医生被官府歧视,史书上常把学医的排列在“方伎列传”里,社会地位比较低。李言闻希望儿子多读点“四书”、“五经”,将来能升个一官半职。于是,在时珍12岁那年,父亲就明确地向他宣布了这个意图,从此,摆在他面前的多是为考取功名用的八股文集。开始,在父亲的督促下,他还认真地读了几年书,在 14岁那年考中了秀才。后来,他越来越感觉到死读这些八股教条毫无意思,虽遵从父命三次赴武昌应府试,但他从小就培养起来的崇理求真的品格,是注定写不好八股文的,所以每次都落选了。三次乡试的失败,虚度的宝贵光阴,使李时珍深深感觉到科举应试这条路不能再继续走下去了,现在必须按照自己的志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于是他下定决心学习医学。父亲见他意志坚定,也就只好答应了。 从此,他一边认真学习父亲的临床经验,一边刻苦攻读前人留下来的《内经》、《伤寒论》、《本草经》等古典医学书籍,每日天没大亮,就悄悄地爬起来,挟着几本书,到外面去埋头苦读。这样坚持学习多年,又得到父亲的尽心教导,在医学上进步很快。李时珍22岁那年正式挂牌行医。 1537年,蕲州地区发生大水灾,江水倒灌人蕲河,田地被洪水淹没,颗粒未收,连市街的交通也要靠舟船来维持,广大人民饥寒交迫。水退后,各种瘟疫、疾病猖撅起来,封建统治阶级置广大人民生死于不顾,医生成了全城百姓所托命的重要人物。当时一些没本领的官医摆起架子,没钱不给医病。因此,穷困的病人都来找李家父子求医,从早到晚,病人摩肩接踵。在非常紧张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帮助父亲救死扶伤,治好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锻炼。在病人呻吟和死亡的哀痛中,他开始深深体会到医生责任的重大,使他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次,在寒冬的夜晚,有人请李时珍出诊,患者是个妇女,气喘得非常厉害,浑身浮肿。李时珍诊断后,先用麻黄止住她的气喘,再用茯苓、香薷等药;使其小便畅通。经治疗,浮肿逐渐消退,以后又诊了几次,病竟痊愈了。由于他们父子治好了无数病人,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颂扬,从此,年轻医生李时珍的声望越来越大,远近驰名。 李时珍的高明医术,很自然地引起了有钱有势的皇族、官僚和地主乡绅的注意。当地皇族荆王的妃子,患急性胃炎,肚子痛得很厉害,很多医生诊治时,只用泻药、吐药,非但没医好,病越发重了。李时珍经仔细诊断,判定和普通胃炎不同,便开了延胡索和其他几味药,王妃服后,肚痛立止,大便也通畅了,病也好了。富顺王朱厚焜的孙子患了一种嗜食灯花的病,久治不愈,时珍用杀虫疗癖的方法也把他治好了。后来,封在武昌的楚王朱英的一个儿子得了一种常发的气厥病,许多医生都治不好,便派人来找李时珍。经时珍精心医治,楚王儿子的病顺利地治愈了。楚王怕儿子的旧病复发,一下子找不到这样的好医生,就任命时珍做楚王府的“奉祠正”,兼管王府的 “良医所”,并赏赐给他不少珠宝财物。时珍拒绝了楚王的酬报。从此,他在王府里建立起一种威信,皇族对他不敢有所轻慢。他虽身在王府,也常到外边去给人治病。蛇山观音阁的一个老和尚跟他很要好,过了不久,观音阁就成了李时珍的义诊所了,许多进不了王府大门的病人,都跑到那里去请他治病。 博采众长 李时珍的一生既重视博览群书,刻苦研读书本知识;又注重采访四方,深入实践调查研究。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精读了大量的医药书籍。传说他曾“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当然做为一个职业医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但由此也可想到他苦读的情况。中国先民在药物应用上的种种发明,在汉代曾做了初步总结,产生了《神农本草经》。在以后的若干年间,围绕这部伟著,出现了许多注释性和补充性的著作,使古代药物研究工作的内容逐渐丰富。从《本草经集注》、《唐本草》、《蜀本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起,一直到宋朝四川名医唐慎微编著的《证类本草》为止,标志着药物学的研究不断地向前发展。李时珍对这些重要著作一一认真研读,反复研究。他一方面十分敬佩前代大师们的辉煌业绩;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他们在理论上和观察上的一些错误,觉得应予修正。 李时珍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首先是博览古代所有有关医药方面的书籍。李时珍每天除为病人治病外,余下的一分一秒都用在读书上。他和他父亲藏书都不多,因为在古代,书籍大都掌握在有钱有势的人手里。李时珍通过给皇族、官僚和贵族治病,唯一的收获便是饱览了王府朱门所藏的奇书。尤其是医书、方书,在宋、元、明的递变过程中,经屡次战乱破坏,不少在民间已绝迹,而在皇族、官府的书库里却常能找到。他利用这些难得的机会和优越的条件如饥似渴地攻读,勤读勤记。到他35岁时,古代的医书、药书,他已读过800多种了,单是摘录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他所阅读的,也不限于医药书籍。他不但把前人医书中所引的经史百家材料,找出它们的出处,一一重新读过,以便核实订正;还读了许多前人未加注意、未曾引用的书,企图从古代学术的宝藏里挖出更多的东西。比如,煌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他也仔细读过了。其中古代诗人叙事状物的精确、生动,给了他很大启发。像王维的《敕赐百官樱桃》诗,告诉他蔗浆的性格是寒的,使他更了解蔗浆泻除中热的功用。苏辙的“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两句诗,告诉他栗子的吃法,他用之于临床治疗,也产生了效力。 李时珍对稗官小说也从不轻视,这也是他“读书有得”的一个因素。他曾读过诸如《泊宅编》、《两山墨谈》一类的笔记。其他像刘贡父的《芍药谱》、范成大的《菊谱》、沈立的《海棠谱》等,他也都读过。这些谱录性的作品,对他后来考证各种药物名实,都起过很大作用。为了了解边远地方药物生产的情况,他还读过《南方草木状》、《凉州异物志》、《桂海虞衡志》一类书。为了研究外国药,他还仔细读了马欢、费信、巩珍这些人随郑和下西洋回国后写的书。 李时珍的高明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是单靠博览群书,从书本中得来的;而且还靠他注重实践,采访四方,直接观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时珍曾读过许多药书,然而,最使他感到茫然的,是许多药物的形状和生长情况,虽经前人反复解释和辗转引申,自己却仍旧得不到一个清晰的概念,有时甚至于越读越糊涂。可见,只靠“无书不读”来获取知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时珍的家乡蕲州有三样特产,明朝时是作为贡物入贡的。一样是竹子,名为“新竹”;一样是艾叶,名为“蕲艾”;还有一样是白花蛇,名为“蕲蛇”。李言闻写过一篇《艾叶传》,李时珍很感兴趣,他也想仿照父亲的做法,给白花蛇写一本传。有一次李时珍问父亲:“书上说白花蛇皮下面有24块斜方块的花纹,是真的吗?”父亲说:“我们新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到凤凰山去捉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父亲的话,对他启发很大。他想,古人常说:“眼见为实,耳听是虚”,这句话很有道理。于是他独自登上了凤凰山,先找到捕蛇人,同他们爬到山洞里,捉到了白花蛇。他不但很清楚地看到了白花蛇的形状——黑质白花,肋下有24个斜方块的花纹,而且连捕蛇人的动作、捕到蛇后怎样截取头尾,也都看到了。由此,李时珍进一步懂得了:不论研究什么学问,除了博览群书,还须多用眼睛去看,多用耳朵去听,多用脑子去想;学问是从“真知灼见”中得来的。从这时起,他的腿跟他的脑子一起开动起来。蕲州一带的原野和山谷,一次又一次地印上了他的足迹。近的如缺齿山,远的如丫头山,大的如紫云洞,小的如朱家洞,都成了他奔驰访察的对象。山中的甘菊、苦参、紫苏、苍耳、土蜂、蟾蜍、竹鸡、野猪……使他感到“应接不暇”了。 为了开拓更宽阔的知识境地,他在1565年以后,又到各地游历。后人赞美他“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就是描写他的采访活动。他到湖广一带的山谷进行过药物调查,还到过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紫霞洞,以及安徽、河南的名山大川。凡是生长药材丰富的崇山峻岭,他都曾去过,并采集了大批的标本。他对每一棵药草,从产地、栽培,到苗、茎、叶、根、花果以及形态、气味、功能等,都研究得非常深入。 有一次,李时珍听人说均州 (湖北省均县)的太和山上有一种稀罕的果子叫榔梅,人吃了可以长寿,为弄清真相,他特地登山访查。一个看庙的老和尚告诉他:“皇上有命令,榔梅只能由皇家采,谁要偷采是要问罪的。”白天采不得,等到夜晚,李时珍趁着月光,偷偷溜上山去,终于采到几颗榔梅。经他研究,发现榔梅是一种榆树类的变形果实,只能够生津解渴,功用有限,根本不是什么“仙果”,说吃了长生不老全是骗人的话。 李时珍对民间流传的药方也认真地做过搜集研究。他认为民间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药宝库。他曾被举荐到太医院工作,一年后,托病辞职。南归时,路过一个驿站,遇到一群北上的驿卒在站外用锅煮着一把粉红色的旋花汤喝。驿卒们告诉他说:“我们官命在身,长年奔走,筋骨都受过伤。喝了这种花熬的汤,可治筋骨痛,”李时珍听后高兴极了,觉得又增长了见识。从此,他更大量地搜集民间药方。他接触的人很多,种田的、捕鱼的、砍樵的、打猎的、放牧的、采矿的、做手工业的,都成了他的助手和老师。例如,一些药草的区别,是靠农民解决的;某些动物和鱼类的生活、繁殖情况,是靠牧民和渔民解决的;矿物药品的采集与炼制,是靠矿工解决的。李时珍还非常重视直接经验,曾亲自下过煤窑,去过炼铅、炼汞的作坊。为了体验药的麻醉作用,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吞服蔓陀萝这种烈性药物。 李时珍在医疗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博览群书,采访四方,使他积累了丰富、宝贵的医药学知识,这些就成了李时珍在医药学上取得卓越成就的物质基础;也为他晚年著成《本草纲目》,做好了思想与物质上的准备。 《本草纲目》 李时珍一生除了以他的精湛医术,为人民群众做出了巨大贡献外,他给后人留下的医药遗产也是非常丰富、无比宝贵的。 李时珍的著作很多,如《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濒湖医案》、 《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命门考》、《集简方》等多种。可惜这些书籍大都已散佚了。但是,李时珍给我们留下价值最大、影响深远的是他历时 27年,呕心沥血,修订历代《本草》,直至晚年著成的《本草纲目》。 重修《本草》可以说是李时珍一生的宿愿。他读过大量的医药书籍,但在医疗实践中,却发现不少药书对药物性能的记载有错误。比如,有的医生给患癫狂病的人服了防葵,结果病人马上死掉了;有的医生给身体虚弱的病人服了黄精,结果病人也死了。李时珍对此惨痛教训,做了深刻研究,最后发现,责任都在药书上。是药书把防葵和狼毒、钩吻和黄精错误地说成同一个东西。由此,时珍感觉到越是重要的著作,更迫切需要订正。 后来,他又发现:古代的药书多成于庙堂人物之手,著者大都怀有成见,轻视民间习用的药方品物。时珍长期生活于群众中间,民间怎样重视习用的药方品物,他十分了解。他觉得应该有一部书,将古人漏掉的或未发现的药方品物补充进去,使天地间万物能充分地得到应用。同时,他还想到:“本草学”在一千几百年中间一直是发展的,为什么到了宋代《证类本草》之后就停滞下来呢?宋以后的医药学者既然在这方面未能做出什么成绩,那么,自己有责任把这个任务承担起来。 从此,李时珍下决心要对古代的“本草学”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对那些迷信邪说加以批驳,把新的发现和药物科学知识补充进去,写出一部分类更细致更科学的药书来。 1552年,李时珍35岁时,开始写书。为了确定这部书的体例,他考虑了很长时间。案头的一部《通鉴纲目》,引起了时珍的注意。朱熹的那种“以纲挚目”“纲举目张”的编辑方法启发了他,使他豁然开朗。时珍提笔在稿本上题了“本草纲目”四个字,由此走上了辛勤而又漫长的编著历程。 在这27年中间,李时珍一面行医采药,一面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翻阅了近一千种著作,走了上万里的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考订了历代《本草》中的错误,充实了许多重要内容,在无数关心他、尊敬他、热爱他的人的支持下,于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 他为了把这部书编得更充实、更完备,曾经做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改。每一次修改,几乎都是推翻成稿,重新写就。在他的书案上,堆着几尺高的笔记本子,上面全是他手录的材料,有的是他从古书上摘录的,有的是从别人传述中记下的,有的是他自己联想、存疑和判断的记录。这些材料加在一起足有上千万字。他夙兴夜寐,识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经过反复筛选,仔细推敲,终于将这上千万字的材料,提炼编撰成为一部 100多万字的书稿。 《本草纲目》全书共 52卷,分为16部, 62类。共搜集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动物340种,矿石357种。此外附有处方11096则,各种矿植物插图1160幅。这部书在解释工作上,其体例特点是:以“正名”为纲,以名家注释称目;用“集解”叙述产地、形态以及栽培和采集方法;用“正误”考订品种真伪和历史文献记载;用“修治”讲解它的炮制方法;用“气味”、“主治”、“发明”分析它的性质和功用。《本草纲目》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用科学的实物对证的方法,来改正前人关于药物的许多错误的含混的记录,使药物的分类解释工作能够更接近于精确无误。它除了对药物学有着特殊贡献外,在化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30年前,李时珍曾立志对《本草学》做一次更广博、更周密、更细致的大规模的修订、总结,现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几百年以前的历史条件下,一个科学家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确确实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李时珍克服了无数的困难,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他那种关切多数人生命安危的高尚品德,他的勤劳、刻苦,富于创造的精神和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坚强意志,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593年,李时珍与世长辞。直到他逝世3年后,《本草纲目》这部不朽的巨著才得以在南京刊行。接着很快传入日本,由日本医学界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随后,它又被译成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流传于全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将与日月同辉,永驻人间。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395] 本页[396] 下一页[397]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