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其它杂谈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 未来的航空母舰 -> 正文阅读 |
[其它杂谈]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未来的航空母舰 [第248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47] 本页[248] 下一页[24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 未来的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是当今世界上所见到的最为令人惊叹的作战装备。一艘这样的军舰,可以携带各种各样的具有极大摧毁力的杀伤武器,这是有史以来任何人类战争中所无与伦比的。”这是前英国国防参谋长、海军元帅希尔·诺顿爵士对航空母舰的评价。的确,航空母舰是个庞然大物,它不仅是人类征服海洋的技术奇迹,而且被誉为是“浮动于苍茫大海上的现代化城市”,“海上作战的霸王”。 航空母舰,是指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并作为舰载机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是海军水面战斗舰艇的最大舰种。按吨位区分,有大型航空母舰、中型航空母舰、小型航空母舰;按战斗使命区分,有攻击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和多用途航空母舰;按动力区分,有核动力航空母舰和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它主要用于攻击水面舰艇、潜艇和运输舰船,袭击海岸设施和陆上目标,夺取作战海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等。 航空母舰除具有一般战斗舰的基本组成,如坚固的舰体,大功率的动力装置,完善的观察、通信、导航系统,强大的火力武器系统外,还安装有一些特殊设备。如: 飞行甲板。供舰载机起降用,通常分为起飞区、降落区和待机区三部分。 弹射器。能在短时间内将舰载机弹射起飞的设备。根据传递功能,可分为液压弹射器、蒸汽弹射器和内燃弹射器三种。 拦阻装置。飞机着舰时用以拦阻飞机的装置,通常由拦阻索和拦机网组成。 升降机。将舰载机从飞行甲板运到机库里或从机库里运上飞行甲板的升降装置。 助降装置。飞机着舰时,协助飞行员准确地进入降落跑道并修正其下滑角的舰上设备。 此外还有航空燃油舱与供油装置,弹药储存设备,灭火喷洒系统,飞机发动机喷射气流挡板等。 自1917年英国海军将“暴怒”号巡洋舰改装成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以来,航空母舰在战争的实践中展露出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检验,一举确定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这是任何其他舰船所无法比拟的。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奇袭珍珠港,就是主要靠6艘航空母舰及400余架舰载机,一举炸毁了美军停在港内的近20艘战舰,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有趣的是,1942年2月,3艘在珍珠港中幸存的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带着230余架飞机,在太平洋上的中途岛海域,向袭击珍珠港的日本海军航空母舰舰队发起了复仇的攻击。这一海上大战,日军的4艘航空母舰被击沉。由此,日本海军一蹶不振,开始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区的战略主动权。 战争的实践使人们更加认识到航空母舰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战后,美、苏、英、法等国都投入了较大的财力、物力建造新型的航空母舰。据统计,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共建造了30艘左右的不同用途的航空母舰。 美国未来的航空母舰。美国现有16艘航空母舰,包括1艘训练舰。其中,大多数为70年代以前就开始服役的航空母舰。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保持美国海军拥有15艘航空母舰的规模,美国拟在90年代再建造5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可见,这种航空母舰将成为未来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主要类型。 这种由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建造的航空母舰,以首舰为例,舰长 332.9米,宽40.8米,飞行甲板宽76.8米,满载排水量达90944吨。它的基本舰型和结构是:封闭式飞行甲板;机库甲板以下的舰体是整体的水密结构,机库甲板以上按上层建筑的形式建造;岛形建筑位于右舷偏后。其甲板和舰体采用高强度钢,以减少半穿甲弹的冲击。动力装置为2座A4W/A1G型核反应堆,装一次核燃料可使用13~15年,4台蒸汽轮机,共计26万轴马力。航速可达30节以上。 舰上武器装备有:3座“海麻雀”导弹发射架;90余架各型飞机,配备4座蒸汽式飞行弹射器,4部升降机等。 舰上编制军官161人,士兵3000多人,总人数达到6300多人;可贮航空汽油365万加仑,够舰载飞机飞行16天。此外,该舰还装备有先进的对海、对空、导航雷达,卫星通信,干扰器材等,具有很强的攻击能力。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远洋作战,夺取制空和制海权;独立地或协同其他兵种消灭敌人海上或基地内的舰船以及破坏近岸目标;担任海上舰艇编队的对空和对潜防御;支援登陆兵登陆和濒海作战的陆军;保护海上交通线以及炫耀武力等。 前苏联的航空母舰。由原苏联黑海地区尼古拉耶夫城切尔诺莫尔斯基造船厂建造的“第比利斯”号航空母舰,是苏军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该舰长300米,宽73米,飞行甲板宽40米,吃水11米,最大排水量75000吨。 动力装置为2座核反应堆和4台蒸汽轮机,4个齿轮减速箱,最大推进功率为17~20万马力;航速可达30~33节;舰员约3300名。 该舰设有标准长度的斜角飞行甲板,装有3~4个蒸汽弹射器和飞机拦阻装置。机库面积约5500平方米,净高7.5米,可携带60~70架下列型号的飞机和直升机:苏-27型、米格-29型和苏-25型战斗攻击机,执行预警、反潜等任务的卡-27型直升机。此外,该舰还安装有多管防空火炮,舰对舰导弹发射架,对空导弹发射架等武器和先进的雷达、导航、干扰器材等。 法国未来的航空母舰。为了适应未来海战的需要,法国国防委员会决定建造两艘核力航空母舰以替代60年代初服役的“克莱蒙梭”号和“福煦”号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据称,这两艘将于9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交付使用的航空母舰,与法国现役的航空母舰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以适应未来战争发展的需要。比如: 航空设备 (飞行甲板、机库、维修间、燃料、弹药)符合使用35~40架15~20吨级舰载飞机的作战要求。 使用核动力。将采用为未来导弹核潜艇研制的新型锅炉。 采用辅助着舰和平台稳定装置。该装置可大大提高航空母舰夜间和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增强生存力 (减小可摧毁性),提高了航空母舰的空防、反舰、反潜的自卫能力,扩大警戒搜索范围等。 采用的信息系统能用于所有作战、技术和行政管理方面,可以适应现代和未来战争环境下信息交换和处理的需要。 该舰全长562米;水线长238米;飞行甲板长261.5米;甲板宽62米;水线宽31.8米;吃水8.2米。装有2座蒸汽弹射器;2个右侧升降机,可同时升降4架飞机;甲板空地能使每一波次弹射(或回收)20架飞机,每架间隔30秒。 动力装置为2座密集式加压核反应堆和2个涡轮蒸汽发动机组。总功率为8.2万马力;最大航速28节。 作战能力和防护力包括可搭载40架新型多用途飞机,1700名官兵,含550名飞行技术人员。其具体防护计划是,第一道防线利用自己舰载机攻击敌人的武器载体。第二道防线利用防空和反潜护卫舰艇。第三道防线是利用一套完整的现代化自卫手段:电子干扰机和诱饵发射器;垂直发射的中、近程防空导弹;反潜用的探雷和诱饵系统等。第四道防线利用舰体的防护,减少敌方对其探测的可能性,增强航母的抗破坏性能等。 此外,为了保障生活在这座“浮动城市”内的数千名官兵的物质、文化生活,舰上建有非常完善的、现代化的各种设施等。 从以上对几个国家未来航空母舰的简要介绍中人们不难发现,尽管它们的吨位、外形、装备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使用核动力作为未来航空母舰的驱动力。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核动力航空母舰具有传统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代表了未来航空母舰的发展方向。核动力航空母舰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没有烟囱。未来的航空母舰正日趋大型化和高速化。为了满足航空母舰编队战略机动和舰载飞机起降作业的需要,要求未来航空母舰具备 30节以上的航速。要达到如此高的速度,至少需要几十万匹马力的动力。常规动力航空母舰若用蒸汽锅炉作动力,就需要安装粗大高耸的进气管和烟囱。如何布设这些气道,是航空母舰设计上令人头疼的难题。一般水面舰艇的烟囱都布置在机舱顶上,烟囱周围开设进气口。但这要带来很多问题,航空母舰最上一层是整体结构的飞行甲板,第二层是机库甲板,烟道无法穿过。这是其一。其二,航空母舰上烟囱排烟还引起气流紊乱,往往危及舰载飞机着舰的安全。其三,烟囱的烟雾会严重腐蚀航空母舰上复杂的电子设备和天线等。虽然,设计人员提出了“岛型结构”方案,即将烟囱和舰桥结合一起,布置在舷侧,烟囱朝外倾斜 (现代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就是如此),但舰上维修人员对烟囱的危害仍叫苦不迭。而采用核动力就取消了大烟囱,消除了危害。 二是机动能力大大提高。核动力航母能够长期进行高速航行,而不受燃料的制约。它更换一次核燃料,可以连续航行十几年,而不用海外军用基地的支援,这是现代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无法比拟的。 三是作战能力提高。仅从保障作战能力方面看,核动力航空母舰因不考虑携带燃料多少问题,能够对舰载飞机的起降提供充足的动力,提高了舰载飞机的使用效率。由于核动力航空母舰没有烟囱,不会引起气流紊乱,提高了舰载飞机的起降安全性。 此外,核动力航空母舰还具有舰上居住条件舒适,能源充足,生活设施完善等优点,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研制未来航空母舰的共同发展趋势。 设计中的未来水下航空母舰。航空母舰以其吨位大、载机多、攻击力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由于其体积大,容易识别,易遭受攻击等弱点,其防护问题也令军事家们担心。于是专家们又设计出能潜入水中的水下航空母舰,并把它作为未来航空母舰的重要发展方向。 设计中的潜水航空母舰,下潜深度以潜望镜刚露出水面为宜;潜水后,舰上各种雷达和无线电通信天线应能伸出水面;排水量不宜过大,以现代小型航空母舰的大小为宜;飞行甲板不宜过长,垂直短距飞机能够起降即可;装备导弹垂直发射器;采用核动力装置,水下航速达到35节,水面航速达到30节。 对于舰载飞机的起降,另一种方式是安装一套特殊的起降装置,西方国家称之为“天钩”系统,其最大特点是具有“捕捉”在空中悬停的垂直起降飞机的特异功能。该系统的动作非常灵巧,首先由升降机械臂上特制的抓斗将垂直起降的舰载机抓起并转向舷外,待飞机发动机推力达到一定值时,“天钩”系统将飞机释放。这时飞机先做横向飞行,偏离军舰,然后才往直向前飞去。 下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未来潜水航空母舰在战场上的运用: 2010年某月某日的一个深夜,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片寂静。突然,海面上泛起阵阵波涛,海水翻滚之处,冒出一个巨大的庞然怪物,这庞然大物原来是一艘数万吨级的水下航空母舰。只见它从体内自动伸出4个十分奇特的机械臂,其曲肘臂顶端的抓斗伸入舰内,迅速从里面抓出4架垂直起降舰载飞机。随着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飞机如离弦之箭腾空而去,飞向攻击目标。不久,远处传来一阵巨大声响,火光映红了天空,4架舰载机如从彩虹中冲回来的4只雄鹰,一阵盘旋后,又被早已等候在那里的航空母舰的机械抓斗紧紧握住收回舰内。对方的雷达正在为这些“不速之客”来无踪、去无影而感到困惑不解时,这些奇特的飞机又早已和那个庞然大物一起悄然消失在大洋之中…… 未来的水上飞机 水上飞机是一种能在水面上起飞和降落的飞机。它不需要像其他飞机那样使用起落架在专用的飞机跑道上起降,而是利用水面作为天然跑道,可以在广阔的水域起降,尤其适合海上使用,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飞机是由法国的亨利·法布尔于1910年试制成功的。法布尔是马赛的一个船主的儿子,当时28岁。由他设计的这架飞机的结构非常有趣,在飞机的前端,有一对舵和两个水平升力面,上面的一个作为升降舵。机身前面有一个浮筒,另外两个装在单翼机的机翼下,机翼安装在飞机的后面。机身的主梁蒙有蒙皮,而与飞行方向成直角的翼梁却没蒙皮,蒙皮是由粗帆布制成的。整个构架是木制的,而浮筒是用胶合板制成,有较好的弹性,可抗在水上滑行时的撞击和降落时的振动。 1910年3月28日,亨利·法布尔就是驾驶着这样一架水上飞机,从靠近马赛的拉梅德港开始了试飞。第一次试飞时,水上飞机约以每小时55公里的速度在水面滑行,但是没有升起来。然而在第二次试飞时,法布尔终于驾驶该机飞离了水面,以每小时约60公里的速度,直线飞行了约500米,又安全地降落到海面上。当天下午,法布尔驾驶他的飞机又飞行了长达6公里的距离,获得了成功。法布尔将人类使飞机在水上起落的理想变成了现实,第一架水上飞机也由此诞生。法布尔由此获得“浮筒式水上飞机之父”的桂冠。 水上飞机按其结构大致可分为船身式、浮筒式、水橇式。机上装有水舵、机轮和锚泊设备。携带的武器有航炮、炸弹、导弹和鱼雷等水中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水上飞机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当时水上飞机配合军舰作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主要海军国家不惜花费大量的力量研制水上飞机。尤其是德国,先后研制和改装了十几个型号、近千种水上飞机,用以执行歼击、轰炸、侦察、巡逻和发射鱼雷等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又为水上飞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黄金时代,使水上飞机不仅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有了显著增加。日本的“2式大艇”水上飞机曾用于著名的珍珠港之战;搭载在日本潜艇上的小型水上飞机竟于1943年9月两次袭击了美国本土大陆,一度令美国人十分恐慌。 二次大战后,由于喷气技术的使用,水上飞机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陆基飞机和舰载飞机。但军事专家们认为,水上飞机并未过时,在未来的战争中,机场和陆基飞机都是敌方重点摧毁的第一批目标,较易陷于瘫痪,而水上飞机则可事先分散隐蔽在江河湖海之中,可以免遭打击。为了克服水上飞机存在的机身设计不合理、空气动力性能不好、自身重量大、飞行速度低等不适合现代和未来战争需要的缺点,科学家们对此作出了种种设计,并设想把水上飞机变成未来海上战争的骄子。为此,军事科学家们作出了努力,并提出了未来水上飞机的发展方向。比如,为了增加水上飞机的载重量,干脆把飞机和船结合起来考虑,把飞机设计成翼状,这就是所谓的“飞翼”式水上飞机。又如,为了提高飞机速度和续航能力,有人把核动力装置运用于巨型水上飞机之中。甚至有人设想把这种飞机设计成既能在空中飞,又能在水面跑,还可以在水下一定深度潜航的三栖全能飞机。可以预见,一旦这些飞机得以实现,它们必将成为未来海上主体战的重要力量。 前苏联的水上飞机。前苏联有关设计局潜心研制了一种称为WIG的新型水上飞机。该机翼展38米,机身长122米,全重313吨,载重94吨,它采用别致的三翼面气动布局,其前翼由8台D-30涡轮风扇发动机组成。能以时速550公里在离水面3.5~14米的高度飞行。 实验证明,该机在作接近水面或地面平飞时,由于水面(或地面)的存在,改变了气流在机翼处的下洗流场和流速,使上下翼间压力差增大,从而提高了机翼的升力,改善了飞机的升阻特性。其升阻比要比在高空时大许多,载重系数约比普通飞机高一倍,油耗约降低一半,航程可增加50%。结构上,该机选择了翼展较小而翼弦较长的梯形翼,并且在翼间设置了端板。端板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降低翼间诱导阻力;二是可以与机翼、衿翼一起构成一个“气垫尾”。这样,它就比一般的大展弦飞机翼获得的气动效益更高,而结构重量则较轻。 WIG也像传统的水上飞机一样,采用船形机身,因此,它可以自由地在海面上起降。良好的气动特性,赋予它较高的机动能力和较大的活动半径,使其能作远距离航行。它的速度比最快的舰船要快得多,且可超低空飞行,隐蔽性极好,不易被敌方的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发现,也不易被地面和舰船上的防空火力击中。 该机的武器系统,是在机身背部装有6个导弹发射舱,导弹舱两个一对并置在垂直支架上。这些导弹主要用于攻击水面舰艇等目标。 美国的未来水上飞机。美国洛克希德飞机公司为美军设计了一种未来新型军用水上飞机的方案。该机采用无尾双三角翼气动布局,在机翼根部设有一个很长的拱形大边条,用以改善大迎角飞行和起降时的气动性能。在水上起降时,水的浮力是分散在机体及其固定翼上的。 两台发动机高置于机身背部,以避免溅起的海水被吸入进气道内。该机还将装备先进的电子系统和空战、空对舰导弹及反潜的武器等。 设想中的未来三栖作战飞机。为了适应未来海上、海下和空战的需要,满足航空母舰和各类潜艇作战的要求,科学家们提出了研制未来三栖作战飞机的设想。即是制造一种既能在海底潜航,也能在水面航行,还能从舰上弹射起飞冲向蓝天的三栖作战飞机。其运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该机与水下航空母舰配合使用。一旦敌情需要飞机配合作战,首先将该机从水下航空母舰中弹射出来,适时浮出海面。如果需要升空,它能在喷气发动机的推力作用下迅速离水起飞。 另种设想是该机与潜艇配合使用。把该机机翼制成折叠式,平时装在潜艇体内的发射架上,如同一枚大导弹。一旦需要,能直接垂直发射到天空,然后完成展翼,起动自身发动机,改为正常飞行,完成任务后,降落在海面上航行,与潜艇会合,再折翼装入潜艇内…… 此外,科学家们设计的未来水上飞机还有,水面效应飞机,水翼式水上飞机,气垫式水上飞机,巨型水上飞机等等。 未来的潜艇 潜艇亦称潜水艇,是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自 1775年美国人戴维特·布什内尔建造了第一艘单人驾驶以手摇螺旋桨为动力的木壳潜水艇“海龟”号以来,它就以隐蔽性好、攻击力强、机动性好等优点,在战争中得到迅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潜艇共击沉战斗舰艇192艘,仅被德军潜艇击沉的运输船就有1300余万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交战双方都广泛使用了潜艇,其战斗活动几乎遍及各大洋,共击沉运输船1400余万吨,击沉大、中型水面战舰174艘。当时,世界各国建造的潜艇总数高达1600余艘。 战后,由于军事科技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需要,潜艇的品种、数量、性能、用途等都有了更多、更高、更广泛的发展,使得海底这一寂静的世界变成激烈竞争的战场。 现代的潜艇通常由艇体、操纵系统、动力装置、武器系统和导航、观察、通信等部分组成。 艇体由内外两层壳体构成。内层叫内壳,也称耐压艇体,是一个圆柱形筒子,主要靠它承受海水的压力。外层叫外壳,也称非耐压艇体。内外壳之间置有主水柜和调节水柜,能根据上浮或下潜需要,排出或注入海水。内壳又分隔成3~8个密封的舱室,分作不同的工作间。大致有武器舱、动力舱、指挥舱及艇员生活设施等系统。 操纵系统。用于实现潜艇的上浮下潜、水下均衡、水下航行等。 动力装置。有常规动力和核动力两种。常规动力主要由柴油机、蓄电池和主电动机组成。核动力主要由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主循环泵和主汽轮机等组成。 武器系统。主要使用的武器有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鱼雷和水雷等。其中,弹道导弹是战略导弹潜艇的主要武器,射程1000~10000余公里。战略巡航导弹射程为数干公里,用于攻击陆上重要目标。战术巡航导弹,射程为数百公里,主要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等。鱼雷是潜艇的主要水中武器,用于攻击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 导航设备。提供潜艇海上航行准确位置的设备。包括磁罗径、陀螺罗径、计程仪、探测仪和六分仪等。 观察设备。主要有潜望镜、雷达和声纳。 通信设备。主要有多波段收发报机和卫星通信等设备。 现代潜艇按不同的方法可以区分成不同的类型。按战斗使命区分,可分成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按动力区分,可分成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区分,可分成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吨)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 其中,战略导弹潜艇主要装备潜地导弹武器,用于对陆上重要目标进行战略核袭击。攻击潜艇主要装备鱼雷、水雷和反舰、反潜导弹武器,用于攻击水面舰船和潜艇等。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拥有潜艇,总数达1000艘以上,其中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在220多艘左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反潜作战能力的提高,潜艇必将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成为未来战争重要的角色之一。其未来潜艇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大下潜深度。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在浩瀚的大洋底下潜艇可获得更加广阔的活动区域,其隐蔽性和机动性能更高。目前,有些国家在探索使用钛合金、铍和增强塑料等高强度耐压材料作为未来潜艇的内壳。 二是提高动力装置的性能。未来的潜艇将主要采用核动力装置,以提高水下航速和航行时间。核反应堆的功率将趋向增大。同时研制长寿命核反应堆和堆芯,提高潜艇的在航率。 三是进一步降低噪音,从而提高潜艇的隐蔽性。 四是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和多功能性。 五提高潜艇的水中探测、通信和导航设备的能力,向自动化、全球覆盖和全天候连续导航定位方向发展。 美国的未来核潜艇——“海狼”级攻击潜艇。美国将用它取代目前最先进的“洛杉矶”级核动力攻击潜艇,作为21世纪的主要攻击潜艇。 该艇艇形为水滴形,艇长与艇宽之比接近7∶1,并在艇体上涂有专门防回声的徐层。艇长99.4米,宽12.2米,吃水10.9米,水下排水量9150吨。人员编制为军官15人,士兵134人。这是美国海军有史以来耗资最大的一项潜艇发展计划。首艇研制费高达18亿美元,美海军计划采购30艘,花费约360亿美元。按设计目标,它与“洛杉矶”级比较,有以下特点: 一是艇体设计独特。它打破了美国前几级潜艇设计的传统框架,改善了机动性和阻力特性;尾部首次采用呈“木”字形的6个安定面,提高了可靠性。 二是推进系统先进。采用新型压水式反应堆,功率约6万轴马力;采用屏蔽式泵喷射螺旋桨推进,降低了高速航行的噪音;水下最大航速为35节。 三是作战指挥控制先进。艇上装有集探测、火控于一体的综合作战系统及先进的导航、通信设备,无论是探测距离、信号处理能力,还是水下作战能力、武器的齐射率及水声对抗能力等都优于“洛杉矶”级。 四是武器装载量大。共装有反舰巡航导弹、重型和轻型鱼雷、反潜导弹及水雷等武器50余枚。且有8具761毫米直径的鱼雷发射管,采用自航式发射系统。 此外,还有便于维修改进、抗震性能高等优点。据估计到21世纪初,美国海军将拥有10艘左右的该型潜艇。 前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这种潜艇长160米,宽12米,吃水8.8米,水上排水量11200吨,水下排水量14100吨。动力装置为一座压水式核反应堆、一台蒸汽涡轮机,功率6万轴马力。该艇水面航速18节,水下航速达24节,最大下潜深度400米。艇上编制人数130人左右。装有先进的雷达、声纳和通信设备等。武器装备,主要有鱼雷发射管和新型的潜射弹道导弹等。 作用各异的未来多种微型潜艇。人们一般把排水量低于100吨的潜艇,叫做微型潜艇。这类潜艇的最大优势就是体积小。例如,西德研制的“70型迷你潜艇”,体长只有18米,体宽3.8米,体高3.2米,这跟那些像海鲸似的大潜艇相比只不过算一条小鱼儿。正是由于小,使它具备独特的优点:一是潜艇的水声场、磁场和热场强度低,有较高的隐蔽性;二是采用先进的装备,使之具有10个昼夜以上的自持力和良好的适应性、机动性,潜航距离可达近百海里;三是可携带和悬挂多种型号的武器,如鱼雷、水雷、反潜导弹、爆破器材等。 美国海军正在研制几种与传统的潜艇完全不同的新型潜艇。其中,最奇异、最有前途的一种被人们称为“皮动潜艇”。它是一个具有许多环节而节节震颤的怪物,好像是一条从别的世界来的鱼类。它的整个艇身滑溜溜的,没有推进器,没有垂直舵,也没有水平舵,而是靠全身的“皮”作规律性运动前进的,像一条运动的水蛇。 据称,这是科学家们在研究鳐鱼和电鳗时得到的启示。他们发现,这些鱼类用一种带子似的尾巴作有规律的运动,将周围的水拨开,利用水的回流而使身体前进。据此,他们设计出了以弹性皮替代传统潜艇的外壳来包围耐压壳,并作为潜艇的推进器。 此外,意大利将研制“SX756/W”和“1100”微型潜艇;英国将研制出 “比拉鱼”等微型潜艇。 由于现代军舰的反潜艇装置还达不到深测和辨认袖珍潜艇的灵敏度,因此,西方一些专家们推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袖珍潜艇的进一步小型化,它将成为未来海上作战有效武器。 未来的海战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性的描述:2×××年4月13日,A国与B国为了争夺某地区的战略资源,在太平洋上展开了一场除核武器之外的海空高技术大战。 A国的一支航母编队奉命启航了。这支代号“U”集团的航空母舰编队,有2艘“米尼”级核动力航空母舰,2艘“特加”级导弹巡洋舰、4艘“克莱”级号弹驱逐舰、6艘“费里”级导弹护卫舰、4艘“海”级攻击核潜艇。此外,还有综合补给舰等。2艘“米尼”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是整个编队的中心。舰上各载有YF-22战斗轰炸机80架,E-25电子战飞机20架,H-100直升机20架,“天眼”式预警机3架,以及各种型别的防空武器等。 编队司令克拉克海军中将踌躇满志地站在航空母舰指挥台上。夜色浓浓,波涛翻滚。“米尼”号和“卡尔”号航空母舰居中航行,前有2艘导弹巡洋舰开路,旁边有4艘驱逐舰保驾,后有导弹护卫舰和补给舰等守护,浩浩荡荡朝大洋深处驶去。 就在U集团调兵遣将、杀气腾腾扑来之时,B国的S集团也在紧张地采取防范措施。他们得知对手兵力强大、武器精良、来者不善。为了及时查明U集团的动向,S集团临时发射了2颗“蓝鸟”式卫星,以专门监视U集团的海上活动情况。 U集团出航不久,S集团的指挥部就接连收到从卫星上发来的情报。U集团航空母舰编队的确切位置和动向都在S集团作战室的大屏幕上清晰地反映出来。S集团海军司令霍尔夫海军上将决定孤注一掷,动用全部精华与U集团在阿姆兰岛及其洋面上决一死战。 霍尔夫上将首先命令准备就绪的海军特混舰队出航迎敌,又命令海军航空兵S-29歼击轰炸机师做好对敌突击的准备,再令派出4架大型“支撑”式预警机升空。 S集团的特混编队在旗舰核动力航空母舰“维拉”号带领下,小心翼翼地从翼侧接近U集团。双方编队越来越近,一场恶战迫在眉睫。80海里,50海里,U集团的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电子对抗飞机、预警机陆续起飞了! 这时,U集团的3艘驱逐舰在莱特上校的带领下,步步逼近了S集团的2艘驱逐舰。莱特上校从望远镜里面看见了似乎毫无戒备、慢条斯理航行的驱逐舰,便下令炮手用炮火击沉它们。突然,从2艘S集团的舰上闪出几团火光,还没等莱特上校明白怎么回事,他的舰上顷刻间已挨了2枚导弹,爆炸声隆隆,浓烟四起。 克拉克中将得知战报,真是又急又恼,旋即命令12架H-100武装直升机去追歼敌舰。此时,S集团的4架“支撑”式预警机已从屏幕上发现了这一情报,他们一边通报2艘驱逐舰高速撤离,一边命令战斗机前往支援。但是为时已晚,S集团的两艘驱逐舰还没撤出战区,已被H-100直升机从近百公里处发射的空对舰导弹击中,缓缓沉入大海。 斗罢第一个回合,两集团主力越来越近。S集团命令40架M-33战斗机、20架M-35E电子战飞机,在空中预警机的协调下,掩护升空的30架S-29歼击轰炸机,从两个方向突袭U集团的主力舰队。 正当U集团的克拉克中将在指挥室内等待预警机通报敌情变化的时候,空中的“天眼”预警机上的屏幕已一片嘈杂,没有了任何图像。预警机上的军官们见势不好,急忙用明语高声呼叫:“遭敌强烈干扰!有大批敌机袭击主舰!数量、机型不明。”克拉克中将闻讯大为吃惊,立即命令启动自己座舰上的最后一张王牌——“金盾”作战防空系统。这是一种A国新近研制成功的抗强干扰探测来袭导弹的全自动防空武器。它只安装在几艘最新式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上,以备关键时之用。 B国的S集团司令霍尔夫上将,得知对敌电子压制成功,即令S-29歼击轰炸机向敌舰主力发射导弹。只见一阵红光闪闪,60发AS-20导弹凌空而下,像一阵冰雹似的朝U集团主力舰队打击。 刚刚开启的“金盾”系统立即发现目标并报告:“高速小目标,方位东北、西北两方面,距离120公里,数量60,高度1000米,朝我舰袭来!” 随着克拉克中将的一声令下,在“金盾”系统的引导下,16架YF-22歼击轰炸机从6000米高度用导弹对AS-20导弹进行拦截。天空里,被拦截而爆炸的导弹像一个个爆竹纷纷炸响,弹片横飞。 但是,仍有8发AS-20导弹突破弹幕火网,向U集团的“米尼”号等舰飞来。只见“米尼”号舰长迅速地按下一个蓝色按钮,顿时,舰上的三个白色圆包“啪”的一声分开,伸出一支未曾见过的细长管子。原来,这是该航母上装备的最后一道防空“王牌”——海战激光炮。只见一道道白光直指导弹,顿时冒出一股红光和白气。又有5发导弹化为乌有,但终因距离太近,导弹速度太快,只听得三声震耳的爆炸声,“米尼”号中弹一发,另两发各击中一艘巡洋舰。 克拉克中将恼羞成怒,他知道S集团的王牌已经打出,再没有别的手段了,便命令舰队的战斗轰炸机和电子战飞机全部出动,兵分两路,一路直扑S集团舰队,要与它决一死战;另一路去捣毁阿姆兰岛的机场及岛内设施。 霍尔夫上将见打出的“绝招”没能达成预定的效果,自知已不能取胜,于是,忙令集团舰队迅速撤离战场,由水下核动力攻击潜艇阻止敌舰艇追击,一面紧急呼叫本土总部给以空中支援,并让阿姆兰岛岛内机场所有战斗机起飞,迎敌作战。 不久,只见空中的双方战斗机机群相遇,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把整个阿姆兰岛上空映得一片血红。海面上,U集团的数架飞机追上S集团的舰队,像恶鹰扑食俯冲下去。雨点般的炸弹、导弹像长了眼睛似的朝军舰砸下去。一艘军舰又被打沉了,但它临下沉前射出的一枚导弹,也打中U集团的飞机。那架被击中的飞机,带着巨大的哀鸣声,一头栽入白浪涛涛的大海里…… 远处,支援U集团的“空中堡垒”轰炸机和支援S集团的大批歼击机、轰炸机,正从两个方向朝阿姆兰岛汇集。一场更大的战斗又将开始了。 未来的反电磁波辐射导弹 在现代电子战的诸多对抗手段中,反电磁波辐射导弹是一种锐利的武器,它可以在一次战斗或对抗中彻底摧毁对方的电子战核心装备——雷达和有源干扰系统。因此,也有人称它为反雷达导弹。它的摧毁有力是目前其他任何电子对抗手段都望尘莫及的,因此,即使在未来战场上,它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电子战武器。 反电磁波辐射导弹是利用敌方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导引摧毁敌方雷达及其载体的导弹。它与机载或舰载探测跟踪、制导、发射系统等构成反雷达导弹武器系统。通常有空地、舰舰反雷达导弹等类型。 最早的反电磁波辐射导弹,是美国于60年代装备的“百舌鸟”导弹。此后,世界各国竞相研制出多种型号的类似导弹。80年代,美国又新装备了一种“高速反雷达导弹”。这种导弹接受的是目标雷达(或干扰源)辐射的单柱电磁波,信号强,导引头作用距离大,因此,它可以在被对方发现前,在对方的防空火力范围之外先发制人,实施攻击。战后的几场局部战争,证明该导弹对对方地对空导弹的制导雷达、高射炮炮瞄雷达等是一种严重威胁,能取得较好的战果。 因为该导弹的导引头能截获跟踪多种形式的电磁波辐射信号,所以适应各种作战对象。它既可以对付精密探测雷达和警戒雷达,又能对付导弹导领雷达和炮瞄雷达,还可以对付干扰己方电子装备的干扰源等。不管有多少电磁辐射信号进入导引头,它都能在经过处理后,排除干扰正确跟踪单一目标。此外,该导弹的导引头可以实现全波段覆盖,它的这种宽频带特性使得反辐射导弹的应变力极强。在雷达和干扰源采取关机的措施来对付反辐射导弹的情况下,它可以借助弹载计算机提供的对方雷达 (或干扰源)的位置参数来控制自己的飞行,直至命中目标。它的另一个抗关机的高招就是采用复合制导,以被动雷达为主,在目标关机的情况下,迅速地转换成红外、激光、电视或惯性导航等导引方式,继续导引导弹飞向目标。 正因为反电磁波辐射导弹具有上述的独特性质,因而常常在防空压制、空中突击、电子对抗中充当“先锋”的角色,并成为一个进攻型的凶猛强悍的杀手。据分析,未来的反电磁波辐射导弹,将向着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导引头性能,增大射程、威力和攻击多种电磁辐射源的方向发展。比如,未来的反辐射导弹既能根据目标雷达对突袭威胁的大小决定攻击的先后顺序,也能按照防空阵地雷达网的部署排定发射次序,以此逐个摧毁开辟空中自由走廊。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能按照任务指令飞向战区,在飞行航路上或战区上空游戈时,完全自主进行搜索、分类、识别,并对最大威胁目标进行选择、跟踪直至摧毁。其记忆等待、再次进攻等十分接近人的思维。此外,还具有对多种装有电磁波和热辐射的军事装备攻击的能力。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47] 本页[248] 下一页[249] 尾页[5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它杂谈 最新文章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危机 |
星际桥梁 |
会说话得天下 |
中国名山 |
蛇石Ⅱ-最后的献祭 |
动物乐园 |
百家讲坛 |
生活常识 |
给孩子讲点历史典故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