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诗词散文 -> 八年级下课外阅读 -> 54 我是吃过亏的 -> 正文阅读 |
[诗词散文]八年级下课外阅读 54 我是吃过亏的 [第53页]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52] 本页[53] 下一页[54]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八年级下课外阅读: 54 我是吃过亏的
十多年前我收到过一份小朋友们编的报纸,名称记不得了。我很高兴,因为我自己念初中的时候也曾在两张日报上编过两个周刊。那是在青岛市立中学,同黄宗江一起。那时候我十五岁,黄宗江十三岁,现在他是影剧界和文艺界的一位大名人。我高兴的同时还起过投稿的念头,不知怎的没有写。后来那份报纸不再寄给我了,没法联系,至今引以为憾。 我想写的是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一则,小时候背熟了的一辈子记得住;二则,更重要的是,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背诵是最现成的好办法。过目不忘的人确实有,那种人得天独厚,但是为数不多。 鲁迅先生说:“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加些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我写文章也想这样,但是那种笑谈或闲话之类往往记不确切,下笔的时候用不上。这是举例而言。多数场合并不是那种准备作为夹杂之用的闲话或笑谈,而是打算据以为文的很重要的内容,动笔的时候记不准确也找不着了,想写的那篇文章就只好放弃。这才痛感记得住读过、听过或经历过的事多么重要,特别是记得住读过的东西多么宝贵。每逢这种时候,懊恼之情可想而知,但是已经追悔莫及了。 我不是个很笨的人。拿记忆力来说,本来也不算太坏,问题在于我不仅没有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反而以不记忆为荣,以记不得自喜。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世界上竟有这样的人吗?我写过一篇小文章──《我要埋怨三个人》,其中的一位,是我初小时期的柳老师。请他在天之灵宽恕我,宽恕我把责任推给他。因为不抬出他老人家来,这件事说不清。这位柳老师很严厉,背不出书的要打手心,是真打,不是做做样子吓人的。他的儿子也在我们班上,他打得特别凶,但是他惟独不打我。同学们当然不平,有一天便鼓噪起来:“李某某也背不出,老师为什么不打他?”正当我惶惶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柳老师一脸正气,凛然说道:“背书是为了作文,李某某作文好,我为什么要打他,你们要向他学。” 请读者诸君想想看,当时我多么高兴啊!后来我才知道伯乐识得出千里马这个典故,其实那时与其说是柳老师发现了我这匹千里马,不如说是我发现了我自己,一是发现自己作文好,二是发现我背不得书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背不得有理,背不得光荣之至。 我今年吃八十四岁的饭,回想这几十年来,在通常情况下,我可以说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本,但是阅读很不认真。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翻得倒是挺快,几乎像个才子,不过书中究竟说了些什么,却只有隐隐约约的印象。别人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是读的时候根本没有装进去。顺便说一句,最近这十多二十年来,我很勤奋,很用功。要是从小就这样,我这个人也许会很了不起的。现在我补课认真阅读,间或练习背诵格律诗,还是有点好处。可以说我现在每天都能享受学到一些新知的快乐,记忆力似乎也有所长进。所以我很高兴地说:只要想进步,永远不太迟。 有一次我同我的一位亦师亦友的老朋友黎澍谈天,他是大历史学家、思想家,文章也写得很漂亮。我说起我这段经历,他说,那可真糟,他的老师却很看重背诵,叫他们背《水浒传》;说着说着他就背起来,真正如俗话所说,滚瓜烂熟。我大吃一惊,没听说长篇小说也是可以背诵的。难怪他中学时期的同学都佩服他记忆力好,他喜欢辩论,引经据典,张口就来,不用查书。他同钱钟书是好朋友,两位大学者探讨学问,旁征博引,也都如探囊取物。钱钟书对人说过,他年轻的时候确实过目不忘,我想那真是天赋。至于黎澍,禀赋固然不错,小时候背诵《水浒传》之类的锻炼,对于加强他的记忆力,想必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旧时代的所谓读书人,必须背四书、背古文。直到20世纪初年新式学校兴起以前,青少年只有那一门课,没有史地、数理化之类。那时候有些人学古文的方法,是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贴在墙上,背熟了之后天天揣摩钻研。那些文章一般都不长,每篇不过千把两三千字。这样精心背诵揣摩的文章,我猜想一辈子大概也不可能很多。 现在背什么好?我建议背《千家诗》,现在有新编的版本,最好从三四岁开始。去年老友侯祥麟院士九十初度,寿宴上他那个三岁多的外孙女背了好几首唐诗,背完一首自己先鼓掌。什么“故人西辞黄鹤楼”,什么“朝辞白帝彩云间”,她当然一点也不懂,这没关系。我的意思还是那两句话:将来懂了用处很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记忆力。格律诗讲究平仄,又必须押韵,因此极便吟唱。孩子们背起来琅琅上口,像唱儿歌一样。那天我跟着她背,跟着她鼓掌,玩得十分痛快;同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随后就买了好几本《千家诗》,分送给亲戚家的小孩子。 这本《我们怎样学语文》,我想用意是希望有助于青少年提高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这点我十分赞成。写到这里,再说两句:首先是多读课外书。正规的学校教育很要紧,从小学起到大学,目的是学习做一个真正的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方面我不多说。我这里只说学知识,我认为学校主要是教授一种方法,指点门径。这意思是说,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很有限,等于一小匙一小匙地喂,虽然必不可少,但是分量很不够。所以,人们要想成大器,必须多读课外书。拿我自己来说,很惭愧,我这一辈子除了耍耍笔杆,百无一能。而且所以还能做做这件事,全靠课外看书。虽然从小学到中学,所有的“国文”老师都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们,但是我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恐怕不很多。我深深感谢的,是他们鼓舞了我的信心。就说那位柳老师吧,我埋怨他,同时也感谢他,感谢的成分也许更多一些。 其次,讲到写作,目的不是希望人人都成作家,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写封信、写篇论文,准确和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却是人人都应当做到,也是能够做到的;我认为这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综合表现。我曾说过一句笑话,比如打乒乓球,不可能人人都成庄则栋,但是,打到一定的水平,是人人都可能的。这是许多年以前的话了,那时候打乒乓球庄则栋最有名。可惜现在有些学士、硕士,一封信也写不通顺,或者写个请假条也免不了错别字连篇,这样的笑话就太不应该了。 附记 这篇文章写完以后我才知道,大历史学家钱穆背得《三国演义》,这是背得出长篇小说的又一例,看来他全本都能背,随便你指哪一段,这对于我又是一条大新闻。我是刚刚从林谷《说钱穆》一文中读到的。作者从钱穆的书《八十忆双亲》引用了一段,照抄如下: 一客忽言:“闻汝能背诵三国演义,信否?”余点首。又一客言:“今夕可一试否?”余又点首。又一客言:“当由我命题。”因令背诵兼表演,为诸葛亮,立一处;为张昭诸人,另立他处。背诵既毕,诸客竟向先父赞余,先父唯唯不答一辞。翌日之夕,杨四宝又挈余去,先父亦不禁。路过一桥,先父问:“识桥字否?”余点头曰:“识。”问:“桥字何旁?”答曰:“木字旁。”问:“以木字易马字为旁,识否?”余答曰:“识,乃骄字。”先父又问:“骄字何义,知否?”余又点首曰:“知。”先父因挽余臂,轻声问曰:“汝昨夜有近此骄字否?”余闻言如震雷,俯首默不语。 引文的后半段显出一个好父亲的形象,他深谙教子之道。林谷紧接着发了一通议论,称赞“这真是一种绝佳的启发式教育”,说得对。我在此向这位好父亲的在天之灵表示敬佩之意。虽然我不完全赞成他的见解,但是他的方法是好的。我这意思是,骄傲不好,骄傲可能使人固步自封,但是小孩子的骄傲中往往包含着自信,这自信却是很珍贵、值得鼓励的。所以我认为,对小孩子的骄傲,我们大人不要警惕性太高。 ****** “我想写的是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是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作者认为小时候学习语文没有注重背诵是吃了大亏,作者的教训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学习语文,特别是古文需要背诵吗? 积累下列词语 追悔莫及不知所措一脸正气滚瓜烂熟探囊取物 过目不忘揣摩钻研固步自封 我是吃过亏的①选自《我们怎样学语文》(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52] 本页[53] 下一页[54]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诗词散文 最新文章 |
苏利·普吕多姆诗选 |
唐诗鉴赏辞典 |
宋词鉴赏辞典 |
苏洵集 |
乡关何处 |
周国平自选集 |
孙犁散文集 |
李白 |
陆文夫散文 |
毕淑敏散文集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