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 友
〔法国〕莫泊桑
【人物提要】
杜洛华 —— 小说主人公,铁路局小职员,后成为大记者,暴发户。
福雷斯蒂埃——杜洛华的战友,《法兰西生活报》的政治主编。
玛德莱娜—— 福雷斯蒂的妻子,后成为杜洛华的妻子。
瓦尔特 —— 金融大亨,国会议员,报社经理。
马雷尔夫人——杜洛华的情妇,玛德莱娜的朋友。
瓦尔特夫人——杜洛夫的情妇。
【故事梗概】
刚从非洲服役归来的上士杜洛华闲逛在巴黎街头,他的身材不胖不瘦,很匀称,天然栗色的卷发从头顶形成一个中分式的发型,浅蓝色的眼睛,卷起的髭须,人很帅气。街角上那闲荡的女人不时向他发出邀请:"到我家去吧!漂亮的小伙子。"但是杜洛华没有这样做 ,因为他的口袋里没有钱。
杜洛华与骑兵团的同伴福雷斯蒂埃不期而遇,福雷斯蒂埃是位新闻记者,在《法兰西生活》日报主编政治新闻。杜洛华向福雷斯蒂埃诉说了自己的窘况, 想在巴黎求发展,然后只做了一个小小的科员 。
福雷斯蒂埃鼓励杜洛华尝试做新闻工作 。于是他租借了一套礼服,在福雷斯蒂埃家里,杜洛华面前镜子里的自己 ,简直不相信,那是一位仪表堂堂,相貌出众的上流人物 。酒宴时,杜洛华讲叙了军队里的奇闻铁事,阿拉伯的风俗特点和战场上经历,他那幽默、夸张的手法,引得宴会上的妇女对他产生了好感。就是报馆总经理瓦尔特也发现杜洛华有一种独到的聪明。
杜洛华接受了瓦尔特的要求 ,准备写一组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杂感。可是 "一个非洲猎人的回忆"标题写出来之后,杜洛华再也写不下去了。杜洛华向福雷斯蒂埃太太求救,聪明俏皮的福雷斯蒂埃太太随着询问一些杜洛华在阿尔波利亚的经历后,很快编出了一连串的离奇情节,并且口授,杜洛华执笔。 报纸登出来了,杜洛华感到一种强烈的成功感。他辞去科员工作,印制了名片,他再次找到福雷斯蒂埃,却遭到福雷斯蒂埃的拒绝。无奈,杜洛华只好自己独立去完成写文章的任务。杜洛华了解戏院的内幕,了解上流政治内幕,他同阁员、将军、警察、王公妓女等各类人物都有来往,杜洛华渐渐地依靠思路敏捷,勤奋地写作,不久,他成为了一个引人注意的人物。但是杜洛华内心中那种名利双收的好运并没有到来。杜洛华感到,在他的身上对女人具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他去拜访了马雷尔太太,心中突然一阵狂喜 ,马雷尔太太是他猎取情妇的最佳人选。于是,二人便租下一所房屋,常在那里幽会。
杜洛华对福雷斯蒂埃不满了,不论什么苦差事福雷斯蒂埃都要让杜洛华去做,还要不断地外出采访。杜洛华决心报复福雷斯蒂埃,他转而向福雷斯蒂埃太太发起情爱的进攻,要让福雷斯蒂埃太太做他的情妇,然而福雷斯蒂埃太太一口拒绝了,但是福雷斯蒂埃太太给杜洛华出了一个主意,要他去博得报社老板太太的欢心,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杜洛华欣然接受了这个主意,开始实施计划。果然,杜洛华很快被提升为编辑主任,又收到瓦尔特太太的赴宴请柬。杜洛华在报社里有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又成为政治主编,随后地位直线上升,成为报社的主力人员。
不久,福雷斯蒂埃病逝了,在陪同玛德莱娜守灵时,杜洛华深深感到,如果能在巴黎巩固他的地位,必须有一个好的合作女伙伴。杜洛华向玛德莱娜开始求婚。第二年,他们结婚了。
杜洛华加紧地工作,一次议员拉罗舍向玛德莱娜提供一则有关内阁消息,杜洛华夫妇迫不及待地炮制了攻击内阁的文章,引起了众议院的骚动。瓦尔特老板万分激动,再次提升杜洛华的地位。报社周围的同事对杜洛华不满了,流言蜚语四起,引起杜洛华对妻子的怀疑。
瓦尔特太太邀请杜洛华观看武术比赛。观看比赛,瓦尔特太太用甜蜜蜜的眼睛望着杜洛华,使他感到瓦尔特太太在向他调情。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绝不能放过。杜洛华向瓦尔特太太表述自己对她的痴迷。终于老板娘倒入了杜洛华的怀里,做了杜洛华的情妇。
杜洛华在摩洛哥事件上大做文章,致使内阁改组,拉罗舍当上了外交郡长,日报也成为了新内阁的代言人。而这时杜洛华感觉到妻子另有所爱。
杜洛华不相信政府会在摩洛哥问题上出兵。外交部长拉罗舍和瓦尔特老板却暗中操纵一切,法国终于征服了摩洛哥,拉罗舍和瓦尔特老板大发横财,而杜洛华一无所获。
杜洛华对瓦尔特太太畸形的恋情早已厌倦了。他折磨着瓦尔特太太,企图摆脱她,而这时,杜洛华与马雷尔太太的恋情日益升温。在瓦尔特老板举行的新宜油画展览会上,杜洛华看到洋娃娃般美丽的老板女儿时,心中一中狂喜,这才是他暴富,进入上流社会的阶梯。西茶茵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杜洛华一时都不能忘记。但是现实的妻子成为他的绊脚石。杜洛华看见妻子和拉罗舍的亲热劲。心中设下一计,不久,警察当场捉住通奸的玛德莱娜和拉罗舍。杜洛华与玛德莱娜离婚了。他引诱西茶茵与他一起私奔,迫使瓦尔特答应了他们的婚事。杜洛华荣升报社总编辑。结婚盛会上,杜洛华憧憬着自己美好的前程。
【精彩片断】
(一)
(乔治·杜洛华)自知长得漂亮,又有前士官的翩翩风度,便故意挺直腰板,以军人的熟练姿势卷了卷胡子,用他那美男子的目光,像撒网一样,迅速地环顾了一下在座的客人。
(二)
什么样的艳遇呢?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三个月来,他日日夜夜都在盼望。有几次,凭他漂亮的脸蛋和风流的举止,东偷西摸,倒也弄到过个把女人,但他总希望获得更多、更使人陶醉的爱情。
(三)
杜洛华惊讶地看着福雷斯蒂埃。发现他变多了,也成熟了。既有风度,又有气派,穿着打扮完全是一个有地位的人,举止充满自信,而且大腹便便,可见吃的都是美味佳肴;而以前却是又瘦又小,顽皮好动,爱吵爱闹,一刻钟也安静不下来,想不到在巴黎住了三年,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身体胖了,神态也严肃了,虽然年纪不到二十七岁,两鬃却已添了几根白发。
(四)
杜洛华一句话也不敢说,只是偶尔偷看身旁那位女客,女客的胸脯又圆又丰满,使他垂涎三尺。
福雷斯蒂埃夫人继续抽着烟,在屋里踱来踱去,杜洛华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她,不知道说什么话来感谢她才好。能够在她身旁,他觉得很高兴,另一方面,又由于能够亲近她,不仅精神上对她感激而且肉体上也感到幸福。仿佛如周围的一切,连同墙壁和壁上的书,都已经成了她身体的一部分。椅子、家具,带着烟草味儿的空气,都散发出一股来自她身上的异样的幽香,甜蜜而使人陶醉。
(五)
第二天,他又把稿子带到报馆,可是又被退了回来。他第三次重写,仍然不被采用,他终于明白自己走得太快了,同时也知道,只有福雷斯蒂埃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帮助他。
(六)
从此,他再也不提 《非洲从军行》这篇文章了。既然环境所需,他就下决心要变得灵活和圆滑一些,在时机未到以前,努力把外勤记者这个工作做好。
(七)
现在,剧院的后台、政治的内幕,要人们官邱的前厅、参议院的走廊、办公室职员们自命不凡的嘴脸和听差们睡眼惺松,老大不高兴的神态,他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八)
《法兰西生活报》,首先是一份营利的报纸,老板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办报和当众议院议员是他的生财之道。表面假装仁慈,经常笑容满面,但骨子里另有心计。
(九)
(瓦尔特先生认为)社会新闻是报纸的精髓,通过它,可以发布消息,传播谣言,对公众和金融施加影响。在报导社交界举行的晚会时,必须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暗示而不明言,把重要的新闻塞进去。必须用含蓄的方法,让人猜出你的弦外之音,借辟谣的机会肯定谣言或者鼓其如簧之舌,使人不相信已经宣布的事实,必须使所有的人每天都在社会新闻这一栏里,至少能看到几行自己感兴趣的消息。这样大家才愿意看。
必须考虑到所有事情,所有的人,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从巴黎到外省、从军队到画家,从教会到大学,从法官到妓女,要面面俱到。
《法兰西生活报》的幕后操纵者和真正的编辑是半打左右的议员。他们和报馆老板所策划或者支持的所有投机事业都有关系。
(十)
(利用公债和战争,瓦尔特嫌了四千多万法郎),几天之内,他成为世界的主宰之一,无所不能的金融大亨之一,权力比国王还大,谁在他面前都要低头哈腰,不敢高声说话。在他周围可以听到发自人类心底里的一切庸俗、卑鄙、嫉妒和羡慕的声音。
【作品评析】
《俊友》是莫泊桑最伟大的作品,最有艺术成就的作品。
就小说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来看,《俊友》与十九世纪任何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而且在政治上,甚至比巴尔扎克的同题材小说 《幻灭》有更直接的针对性。
首先,这部小说的艺术价值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当代英雄"的典型杜洛华,正如高尔基所说:"他们具有坚强的性格,具有搜刮金钱,掠夺世界,制造国际屠杀来使自己富足的天才的本领;不能否认,他们魔鬼般的龋龊行为是惊人的寡廉鲜耻和惨无人道"。
虽然作者在小说中所描绘的,还只是这个人物发迹的开始,但读者可以想象得到,不久他就将在那些掠夺世界,制造国际屠杀的事件中,从配角擢升到主角的地位。
其次,小说的艺术价值还在于作者敏锐而深刻的艺术洞察力:他不是把杜洛华看作一个孤立的静止的存在,而是同时看到产生这棵毒菌的土壤,以及它发育、成熟的过程。小说的情节沿着这个恶棍发迹的过程展开,人物性格的塑造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完成,而整个社会环境则像一个毒菌从生的腐烂肌体一样,培养着这个贪婪无耻的个性。
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情合理地揭示出"一个人的心灵在环境影响之下是如何改变,感情和欲望是如何发展的"。
【社会背景】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是金融垄断资本的统治,资本输出和殖民主义扩张。
在第三共和国时期,真正掌握法国的统治大权是一小撮金融资本家,议会、内阁、新闻机构只是他们的工具,用来谋取最大利益,愚弄老百姓,统治国家的工具而已。
当时,由这些金融资本家发起的一系列殖民主义战争,其直接受惠者,仅仅是那些掌握股票、债券的金融大亨们,报纸上所有那些 "爱国"高调,无非是为大亨们的钱袋服务而已。
这篇小说借杜洛华的发迹史,非常尖锐而深刻地报界宣传"爱国"的真象,暴露了巴黎资产阶级报界的贪婪和无耻。
同时也表明作者对金融政治,对法国资产阶级殖民战争政策的憎恶和反恶。
【作者生平】
被法朗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一八五○年出身于诺曼底一个破落的贵族之家,在家乡的田园景色中长大;
中学毕业后到巴黎学法律。一八七○年普法战争爆发,桑泊桑的学业不得不被中断,他被征入伍,但很快又在大溃退中返回故乡。随后他在法国海军部 (后又转至普通教育部)当了将近十年的小职员。
一八七九年,为纪念普法战争十周年,当时法国著名作家左拉,还有包括莫泊桑在内的五位青年作家,决定写一本小说集,叫"梅塘夜话",第一篇是左拉的名作《磨坊被围》,第二篇就是莫泊桑的《羊脂球》。小说集在巴黎引起轰动,特别是《羊脂球》,受到人们热烈欢迎。莫泊桑一举成功,也一举点名。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短短十年中,发表了三百多篇中长篇小说,六部长篇,三部抒情游记,一部诗集,还有若干戏剧和相当数量的评论文章。
其他有名的还有 《羊脂球》、《一生》、《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等。
一八九一年,由于折磨他多年的疾病恶性发作,他不得不告别文坛,一八九三年七月与世长辞,终年四十三岁。
莫泊桑直接师承福楼拜,经过了福楼拜非常严格的写作训练,和福楼拜同属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一般人视而不见的凡人小事中,发掘带有本质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文学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