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古典名著 -> 白话治世经典 -> 第十二章  外交长才(贤使类) -> 正文阅读

[古典名著]白话治世经典  第十二章  外交长才(贤使类) [第114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13] 本页[114] 下一页[115] 尾页[1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话治世经典: 第十二章  外交长才(贤使类)

[开宗明义]大臣出使,若能达成任务,不但可以提振本国声威,更可以杜绝邻国非份之念,所以关系非常重大。假使用人不当,则难免丧权辱国。纵观历史上成功的使节,往往能随机应变,扭转局势,创造不朽的功业,而令捍卫疆域的将帅自叹不如;更教后代子孙,想见当时风范,莫不肃然起敬。

  349 桔逾逾淮为枳

  齐国派晏婴(殁于公元前 500 年)出使楚国,到了宫廷求见。

  楚王事先派人绑着一个人来到宫廷,报告说:“这个齐国人涉嫌偷盗。”

  楚王这时对晏婴说:“齐国人擅长偷盗吗?”

  晏婴不甘示弱,说:“我听说出产在江南的橘,一到了江北就变成枳了;为什么如此呢?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啊!现在这个人在齐国不偷不盗,来到楚国却偷盗,岂非环境的关系?”

  楚王笑着说:“我想损你,没想到却损了自己。”

  350 夫差假称天子

  晏婴出使吴国。

  吴王对外交官员说:“我听说晏婴是北方的辩士,熟悉礼节。你让接待人员接待他的时候,称我为天子。”

  第二天,晏子有事求见吴王。

  外交官员说:“天子召见。”

  晏婴感慨再三,说道:“我受敝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不才实在感到迷惑,竟然来到天子的朝廷。请问吴王在哪里?”

  外交官员传报了这番话,吴王才说:“对晏婴说夫差请他进来。”

  晏婴于是以诸侯之礼晋见。

  351 进狗国才走狗门

  晏婴出使楚国,晏子长得矮小,楚国人作弄他,故意在大门旁开了小门请晏婴进去。

  晏婴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话从狗门进去,现在出使楚国,不应当从这个门进去。”

  接待人员只好让他从大门进去见楚王。

  楚王见到晏婴,说“齐国没有人才吗?”

  晏婴回答说:“齐国光是临淄城就有三百间(一闾 25 家),大家举起袖子就连成帷幕,一挥汗像下雨一般;人挤人,肩并肩,脚跟接着脚跟,怎会没有人才?”

  楚王说:“既然如此,怎么会派你这种人来呢?”

  晏婴说:“齐国派遣使者,是依才德做标准的,派贤者出使存贤能君主的国家,派不肖的人出使有不肖国君的国家;因为我最不肖,所以应该出使楚国。”

  352 贤臣已逝,可以讨伐

  楚庄王想讨伐恶国,先派豚尹去探查。

  豚尹回来报告说:“不能出兵讨伐,晋国的在上位者有忧患意识,在下位者生活和乐,而且有位贤臣名叫沈驹,还活着。”

  第二年,又派尹豚去观测,豚尹回来报告说:“可以出兵讨代了。当初的贤臣沈驹已经死了,国君身边都是一些喜欢奉承、阿谀的人;国君好玩乐而不守节度,百姓生活危苦而且埋怨统治者,上下离心。如果出兵讨伐,百姓一定会先造反。”

  庄王依从豚尹的话去做,果然像他说的一般。

  353 士人生气的时侯

  秦王派人告诉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地交换安陵,安陵群不肯,是为什么呢?再说秦已灭了韩、魏、齐,而安陵不过只有五十里地,能保全下来,是因安陵君是长辈,所以我才不愿强迫。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来扩充安陵君的领土,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思,难道是瞧我不起吗?

  唐雅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安陵君的土地是先王留下来的,即使有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有五百里地呢?”

  秦王生气的对唐睢说:“你听过天子发怒的情况吗?”

  唐睢说:“没听过。”

  秦王说:“天子发怒时,伏尸万人,血流千里。”

  唐睢说:“大王看过平民生气的样子吗?”

  秦王说:“平民生气,不过脱帽赤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睢说:“这是庸人生气,不是士人生气。像专诸刺杀王僚时,慧星同时袭击月亮;摄政刺杀韩傀时,白虹同时贯穿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同时在宫殿上展开攻击。这三位都是平民中的士人,现在含怒未发,祸福之兆将由天而降,加上我,就有四个刺客了。若果士人生气,虽然只有伏尸二人(王与刺客),血流五步,但天下人却得为大王服丧。”

  说着,一边挺剑站立。

  这时秦王恐惧,高兄在地,道歉说:“先生请坐,何必如此呢?我懂了。韩、魏灭亡之后,安陵不过才五十里,尚能保全。就凭先生的辅佐了。”

  354 勿忘祖先杀羊为盟

  齐国发兵攻打鲁国(约在公元前 617 年),鲁公很担心,派柳下惠去见齐侯(孝公)。

  齐侯说:“鲁国国君害怕吗?”

  柳下惠说:“不怕?”

  齐侯生气地说:“为什么?”

  柳下惠说:“我的国君之所以不怕,是因齐国、鲁国国君的祖先,当初在走出周天子宫殿南门时,杀羊而后彼此约定,往后子孙如果敢彼此攻击,下场会像被宰的羊一般。我们国君就因这件约定,所以不怕,否则百姓受难

  的事,国君哪有不放在心上的呢?”

  齐侯听了就带兵回国。

  355 四贤当国攻不得

  晋国赵简子(赵鞅)想攻打卫国,就先派史黯去探察,本来约定为期一个月,结果史黯六个月后才回来。

  赵简子说:“为什么去这么久呢?”

  史黯说:“想求利却受害,往往因为观察得不仔细。卫国有蓬伯玉当宰相,史黯辅佐,孔子作宾客,子贡在国君面前当差,国君左右有很多贤人,怎么可以袭击呢?”

  简子听了,只好按兵不动。

  356 内忧攻强,外患击弱

  齐简公时,田常想在齐国造反(约在公元前 484 年),又怕高、国、鲍、晏等大臣作梗,所以想改调部队反攻打鲁国。

  孔子听到消息,告诉门下学生说:“鲁国是我们祖坟所在地,是父母之国,如今十分危急,各位何不出去想想办法呢?”

  子路随即请求外出,孔子不答应。子张、子石也请求外出,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外出,孔子答应。

  子贡于是来到齐国,游说田常:“你要攻打鲁国,错啦!鲁国是难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又薄又低,土了又窄又低,国君遇笨而不仁,大臣虚伪而无用,士民又厌恶作战,所以不能攻打。你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的城墙又厚又高,土地广阔,装备新式坚固,战士都是精选而且健壮的,有重器精兵,又有贤明的大夫守御,比较容易攻打。”

  田常生气地说:“你认为难的,却是人家认为容易的;你所谓容易的,却是人家所谓难的。你说这些,是什么道理呢?”

  子贡说:“我听说国内有忧患的,就攻打强国;国外有忧患的,才先攻打弱国。我听说你曾三度受封却都未成功,是国内大臣不顺从的缘故。而你现在想攻打鲁来扩充齐国的领域,战胜了则国军荣耀、国家强盛。其他大臣的地位提高了,但你却毫无功劳,反而会与国君日渐疏远,那你想成就大事,难喽!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倘若打吴国,不胜,人民死在国外,国内大臣的势力也空虚了。这么一来,对你而言,不再有大臣作梗,也不会有人民责怪你,而能够控制齐国的,只有你了。”

  田常说:“有道理。”

  357 冯驭说秦,孟尝复相

  齐王(缗王)被秦、楚的底毁迷惑,认为孟尝名望高过君主,而且在齐国专权,就废了孟尝君的职位(公元前 298 年)。

  孟尝君的门下客一听说孟尝君被废,都走了。

  冯驭没走,告诉孟尝君说:“请借我一辆可以到秦国的车子,一定让你受国君重用,封地增加,你愿意吗?”

  孟尝君于是准备车子、礼物,派他去秦国。

  冯驭拂入秦国,游说秦王(昭襄王):“天下的游士,驱车入秦,没有不希望使秦国强大而削弱齐国的;而驱车入齐的,没有不希望使齐国强大而消弱秦国。这是因为秦、齐势不两立,想一决雌雄,能称雄就能掌握天下了。”

  秦王听,单膝落地拜问:“如何能让秦国称雄呢?”

  冯驭说:“大王知道齐国废除孟尝君的职位吗?”

  秦王说:“听说了。”

  冯驭说:“使齐国在天下之间举足轻重,都是孟尝君的功劳。现在齐王听了他人诋毁的话,废了孟尝君的职位,盂尝君心中怀怨,一定会背弃齐国。如果他能投靠秦国,那么齐国的人心自然倾向秦国,齐国领土就掌握之中了,岂只是称雄而已?大王赶紧差使者筹办厚礼去迎聘孟尝君,千万不要错失良机。否则一旦齐国觉悟,再重用孟尝君,那谁能称雄天下,那就难说了。”

  秦王很高兴,就派了十辆车子,载了百镒的黄金,来迎聘孟尝君。

  下归附,秦国自然就称雄于天下,齐国大城临淄、即墨就危险了。大王何不在秦国使者还未到的时候,恢复孟尝君的职位,再扩充他的领地,向他表示谢罪之意?孟尝君一定欣然接受,秦国即使强大,又怎能强请他国之人去当宰相呢?”

  齐王说:“好!”

  于是召见孟尝君,恢复他宰相的职位,赐予旧有封地,另外又扩充了一千户,这时,秦国使者恰好到了齐国,一听说这件事,只好回去了。

  358 赵仓唐令主君父慈子孝

  魏文侯将太子击封在中山(公元前 408 年)经过三年,双方都未派使者往来。

  太子舍人赵仓唐向太子进言说:“身为人子,三年来问侯父亲,不算孝顺;身为人父,三年未探问儿子,也不算慈爱。我愿充当使者为太子问候父亲,请问君侯有什么嗜好?”

  太子说:“君侯喜欢吃晨凫和北犬。”

  于是派赵仓唐献晨凫和北大给魏文侯。

  赵仓唐来到朝廷,先呈报说:“我是君侯孽子击的使者,不敢当着大夫朝会的时候晋见,只希望在君侯宴会的时候,将晨凫献到君侯的膳厨,另外,牵了一条北犬,想献给君侯的侍臣。”

  文侯很高兴地说:“击真是爱我,知道我的嗜好。”

  于是召见赵仓唐。问道:“你的国君还好吗?”

  赵仓唐说:“很好,我来的时候,还大庭送我呢!”

  文侯回头指着左右的侍臣说:“你的国君身高与哪个人差不多?”

  赵仓唐说:“依照礼仪,拿人相比,要找同等的相比;而诸侯是独一无二的,无法与他人相比拟。”

  文侯说:“那他身材与寡人相比,如何?”

  赵仓唐说:“君侯所赏赐的外府袤袄,恰好合身,所赏赐的斥带,也不必再修改。”

  文候很高兴,于是派赵仓唐赏赐太子一套衣服,并命令他在鸡鸣之前面见太子。

  太子起身,跪拜,接受赏赐,打开箱子,发现衣服颠倒了。

  太子说:“快!准备车子,我一大早就要出发了,君侯召见我。”

  赵仓唐说:“我回来的时候,并未接到君侯的命令啊!”

  太子说:“君侯赏赐衣服给我,不是御寒的,是想召见我,因,此命令你在鸡鸣时分到。《诗经》上不是说:‘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君召之。’吗?”

  于是晋见文侯,文侯很高兴,大张宴席,并且说:“疏远贤者而亲近疼爱的人,实在不是为社稷谋福的好办法。”

  于是派出少子挚,将他封在中山,而恢复击太子的地位。

  所以古人说:“想了解儿子,应先看看他的朋友;想了解国君,应先看看他差遣的使臣。”赵仓唐一出使,就使文侯成为慈父,使击成为孝子,这话难道不可信吗?

  359 毋择“失礼”反受赏

  魏文侯派毋择献大鹄鸟给齐侯,但毋择在途中却让大鹄鸟给飞了,只好献上空笼子。

  毋择拜见齐侯之后,说:“我国君派我来献大秸鸟,我在半路上又饿又渴,出去吃喝,没料到大鹄鸟就飞上天,再也不回来了。我想我并不是没钱再买大鹄鸟,但哪有当国君的使者,可以随便更换礼物的呢?我又想我并不是不能自杀谢罪,让自己的尸骨暴露在荒野中,但又怕人家批评我的国君只重视鹄鸟,却不重视使者。我再想我并不是不能逃到陈、蔡两国之间去,但怕会损伤两国国君间的交往,所以不敢贪生逃亡,只好献上空笼子,希望大王重重的处罚我。”

  齐侯很高兴地说:我听到你说的三句话,比拥有鹄鸟好多了。我有大城郊外的一百里,想送给你当生活用的礼物。”

  毋择回答说:“哪有当国君的使者,却贪求诸侯土地的呢?”

  于是就离开,不再回来了。

  360 孟尝君手下人才济济

  孟尝君派公孙弘到秦国,晋见秦昭王。

  昭王说,“孟尝君的薛国,土地有多大?”

  公孙弘说:“百里。”

  昭王说:“方圆百里,却想为难寡人,能吗?”

  公孙弘说:“孟尝君好士,其中根本瞧不起天子、诸侯的有三个人。够格当管仲、商鞅的老师,能使国君称霸于诸侯之间的人才有五个。一旦出使,受万乘国君的羞辱,告退之时自刎,也定要血溅国君的衣裳;像我,敢这么做的,有七个人。”

  昭王于是谢罪,说:“你何必如此呢?我会善待孟尝君。”

  361 蔺相如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时(公元前 283 年),搜集到以前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一听

  说,就派人送书信赵王,表示愿以十五座城来交换和氏璧。

  赵王召集大臣商议,要给秦国嘛!怕秦国不割让城池,空被欺凌;不给嘛!又怕秦国部队大军压境,于是派人寻求可以出使秦国的人选。

  当时,宦官统领缪贤推荐蔺相如。

  赵王召见蔺相如,问说:“秦王希望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和氏璧,可以给吗?”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秦国用城交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就是赵国;如赵国给了和氏璧而秦国不割让城池,理亏的就是秦国。我原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如果秦国不割让城池,我就带着和氏璧回赵国。”

  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秦王一拿到和氏璧,很高兴,就传下去给后宫美人及左右大臣观赏,根本没有意思要用城池来偿付赵国。

  蔺相如于是向前说:“和氏璧有些瑕疵,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交出和氏璧,蔺相如就捧着和氏璧,退了几步,靠着柱子,怒发冲冠,对着秦王说:“赵王派我捧着和氏璧来秦国,但我看大王并没有意思要以城池偿付赵国。一般人交往,都不会被欺蒙,何况是大国呢?所以我就取回和氏璧,大王如果想动武,我的头及和氏璧会一起碎在这根柱子下。”

  蔺相如说着,一边斜视着柱子,做出冲撞的姿态。秦王怕蔺相如破坏和氏璧,只好谢罪。

  蔺相如就对秦王说:“赵王送走和氏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再接受和氏璧。”

  秦王心想不能强夺和氏璧,只好答应了,并将蔺相如安置在广咸的宾馆内。

  蔺相如心想秦王绝对会毁约,于是派他的随从带着和氏璧,走捷径先逃回赵国。

  五天后,蔺相如对秦王说:“我怕被大王蒙骗而辜负赵国,所以就派人带着和氏璧回赵国了。再说秦强赵弱,秦国如果先割让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住和氏壁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瞒大王,罪该受死,请大王杀我吧!”

  秦王听了,对臣子们说:“现在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却断了秦、赵的友谊,不如对他好一些,让他回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之后,赵王认为他很贤明,任命他当上大夫。由于秦国并未割让城池,赵国自然也没有交出和氏璧。

  362 陆贾说服尉陀降双

  汉朝陆贾,楚国人,以宾客的身份,随着高祖平定天下,有口才,常出使诸侯,当时中国刚刚平定,而尉陀也平定了南越,自立为一。高祖派陆贾赐印给尉陀,并封尉陀为南越王(公元前 1196 年)。陆贾来到南越,尉陀态度轻率傲慢,椎髻蹲踞地接见陆贾。

  陆贾就劝说:“足下是中国人,亲戚、兄弟的坟墓在真定。如果想以小小的南越,与天子抗衡作对,就灾祸临头了。当初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起义,只有汉王先入关,占领咸阳,而项籍背约(当时各路人马曾约定先入关的人称王)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属臣于他,可以说是极强的。

  但汉王由巴蜀起义,攻略天下,铲除项羽,五年之内,平定海内,这不是人力所能及,而是上天所赐予的。

  “如今天子听说大王在南越称王,根本不想帮助天下铲除暴逆,将相们都想调兵讨伐大王。但是天子怜悯百姓刚受战争的困顿,暂时按兵不动。并派我颁赐大王印玺,大王应当到郊外迎接,北向对天子称臣。如果想以刚刚建立、人心尚未附集的南越,在这里逞强,一旦汉天子知道,将会掘出并烧掉大王祖先的坟墓,杀光大王的宗族,再添一个小将,率十万部队,就可以杀掉大王,灭了新越,这是易如反掌的事。”

  于是尉陀站起来,向陆贾谢罪,说:“在蛮荒之地住久了,实在很失礼。”

  留下陆贾,连喝了几个月的酒。

  尉陀说:“南越之中,实在找不到值得谈话的对象,一直到先生来了,才令我每天听到一些前所未知的事。”

  于是在陆贾行李袋中装了价值千金的礼物,另外再送他千斤黄金,而陆贾也终于完成任命尉陀为南越王的任务,让尉陀称臣并奉行汉朝的规约。回朝之后,天子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大中大夫。

  363 雁足系书,救回苏武

  汉朝苏武出使匈奴(公元前 100 年)单于想招降他,苏武不屈服,被关在大地窖中,并断绝粮食的供应。苏武只好吃雪吞旃(使节仪杖上的编织物),几天下来还活着,匈奴就当他是神。

  单于于是将苏武流放到北海边上,要他牧养一群公羊,告诉他说:“等公羊生小羊,就放你回去。”。

  苏武靠着使节的仪杖牧羊,时间一久,仪杖的旃旄都掉光了。

  汉朝派使者来到西域寻找苏武(公元前 89 年),匈奴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时常惠想了一个办法,私下告诉一个使者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找猎,找到一封系在鸿雁脚上的信,信上说苏武正在某个沼泽中。这个使者依常惠的话,责问单于,单于大惊,谢罪,只好放了苏武。

  苏武留在匈奴十九年,壮年出国,而回国时,胡须头发都白了。

  364 班超夜斩匈奴使者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公元 73 年)到了鄯善,鄯善王广十分礼遇班超,但不久,态度就变了。

  班超告诉属下的官员说:“觉不觉得鄯善招待我们的态度变得不够周到了呢?这一定是匈奴有使者来的缘故,所以鄯善王犹豫不决。明眼人在事迹尚未发生时就看得很清楚,何况事态已很明显了呢?”

  于是召来当侍役的胡人。经过诘问,胡役骇怕,就照实说了。

  班超就将胡役关起来,会集属下三十六人,说:“你我都在西域,现在匈好的使者到了鄯善,才不过几天,鄯善王对我们的态度就变了。如果让鄯善俘虏我们,送给匈奴,我们可能就会葬身在豺狼的口腹之中了,怎么办呢?”

  属下都说:“不论生死,听令行事。”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唯一的办法,就是藉着夜色,火攻匈奴的使者,让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

  一定会很惊慌,那就可以将他们歼灭。匈奴一旦被灭,鄯善自然吓破胆,大功也就告成了。”

  于是率领属下,奔向匈奴的营地,当天恰好是刮大风的天气,班超下令十个人带鼓,藏身在匈奴房舍的后头。约定:“看到火,然后击鼓,大叫,其他的人都拿着弓弩在门边埋伏。”

  班超顺风放火,营地前后就起了一片鼓声,叫喊声,匈奴大乱。班超亲手杀了三人,属下则杀了匈奴使者及其手下三十余人,其他大约一百人,都被火烧死。

  第二天,班超召见鄯善王广,拿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全国上下都惊恐非常,就交出王子作为人质。

  365 赵咨善对魏王

  三国时赵咨,字德度,南阳人,博文多识,孙权提拔他当中大夫。

  有一次赵咨被派出使魏国,魏文帝曹丕嘲弄说:“吴王孙权有学问吗?”

  赵咨说:“吴王在江上有万艘战舰,武装战士百万人,知人善任,心存经略天下之志,一有空闲,就博览群书,搜罗奇闻异事,不像一般书生只会死读书,断章取义。”

  曹丕问:“能不能打吴国呢?”

  赵咨说:“魏国是大国,固然有攻战的能力;吴国是小国,却也有防御的工事。”

  曹丕说:“在吴国,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赵咨说:“特别聪明练达的有八、九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即使用车载、用斗量也数不清。”

  366 天有头有耳有脚有姓

  吴国派张温出使到蜀国,问秦宓说:“天有头吗?”

  “有。”

  “在哪里?”

  “《诗经》说:‘乃眷西顾。’可见是在西方。”

  “天有耳朵吗?”

  “天在高处听低处的声音。《诗经》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天要是没耳朵,怎么听鹤鸣?”

  “天有脚吗?”

  “《诗经》说:‘天步维艰。’没脚怎么走路?”

  “天有姓吗?”

  “姓刘。”

  “为什么?”

  “天子姓刘,天自然姓刘。”

  367 张淳义折成王

  晋朝时凉州张骏(公元 307~364 公元 332 年在凉州称王)派张淳借道经

  过成(地方名),上书健康。成主李雄假装答应,却一面派强盗,想在峡截杀张淳。张淳听到消息,就告诉李雄说:“我们主人要我不露行迹,不辞万里,上书健康,是因为陛下提倡忠义,能够成为之美。如果你想杀我,也应当在大都市里头,并宣示大众说:“凉州竟然难忘旧朝的恩德,派使者到?琊(意指东晋),被发觉,处斩。”这么一来,陛下自然义声远,天下敬畏,但如今你却想派强盗到江东杀我,毫无威严,如何宣示天下?”

  李雄大吃一惊,说;“哪有此事?”

  于是派司隶校尉景骞告诉张淳说:“你身材硕大,天气又热,不妨稍微逗留一会儿。”

  张淳说:“我们国君的灵柩(怀帝、缗帝)尚未送回,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所以才会派我上书通诚,表示拥护,即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怎么会怕天气的冷热呢?”

  李雄又对张淳说:“你主公英名盖世,凉州地势险要,部队强大,何不索性称帝,逍遥一方呢?”

  张淳说:“我国君自祖父以来世代忠贞,如今还未报仇雪恨,正枕戈待旦,怎会逍遥呢?”

  李雄的祖父本来是晋朝的臣子,听到这些话,觉得很惭愧,就准备厚礼,送走张淳。而张淳最后也达成使命(事在公元 33 年)。

  368 荣誉已到极点

  晋朝侍御史俞归到凉州封张重华(张骏之子,公元 346 年继位为凉王)为“侍中大都督西平公”。俞归来到凉州,但张重华想自称“凉王”不肯接受命令,并派亲信沈猛私下对俞归说:

  “我们主公历代都是晋朝忠臣,如今却不如鲜卑,为什么?朝廷对鲜卑慕容当燕王(前燕),而我们主公只为大将军,这如何奖励忠贤呢?明台应当劝我们凉州主公当凉王。臣子出使,只要对国家社会有利的事,不妨权宜处理。”

  俞归说:“先生失言了,一代君王之下,最尊贵的爵位就是上公。只是到了周朝,王室衰微,吴、楚僭越身份,自称为王,诸侯也不敢批评,实在是因为吴、楚被当作夷狄看待。如今皇上认为你们主公忠诚贤明,所以封他为上公,任命他为一方之诸侯,荣誉已至极点,哪里是鲜卑、夷狄所可比拟的呢?”

  张重华才未称王。

  369 恪守本份,各尽己忠

  五胡乱华的时候,燕国派梁琛出使秦国。当时,梁琛的哥哥梁奕在秦国当尚书郎。秦王要礼宾司将梁琛安排到梁奕家里住。

  梁琛说:“以前诸葛瑾与孔明是兄弟,但一在吴当官,一在蜀当官,他们两人只在办公场合相见,下班以后。不会私下会面。现在出使,就要我住在哥哥家里,我实在不敢接受。”

  梁奕好几次问梁琛打听燕国的事,梁琢说:“我们兄弟各自服侍不同的国君,想说自己国家好嘛!恐怕你不喜欢听:想说自己国家不好嘛!又跟使

  臣的原则不合。”

  秦王派太子邀请梁琛见面,秦国人希望梁琛向太子跪拜,就先讽刺他说:“对待邻国国君,就像自己国君一般,而太子又何差别呢?”

  梁琛说:“就算是天子的儿子,都不敢把父亲的臣子当作自己的臣子,何况别国的臣子呢!”

  最后并未跪拜。

  370 骨肉至亲重于城

  北周派杜果送陈国(南朝陈)安成王顼(陈顼)回南方去(公元 563 年)。

  陈文帝对杜杲说:“家弟蒙受礼遇,护送回来,实在是周国给予的恩惠;但是如果鲁山城没有交还给你们,恐怕也不会如此吧!”

  杜杲回答说:“安成在长安,只算是平民,却是陈主的弟弟,身价何止是一座城而已?本国一向敦睦九族,恕道更是推及外物,所以送安成回来。现在你竟然说是用平常的土地才换回骨肉之亲,这种话实在不是使臣所敢听的事。”

  文帝觉得惭愧,说道:“刚才是开玩笑的。”

  从此对杜杲就更好了。

  371 王虔朗用舌如用兵

  符彦通是蛮族酋长,自以为富强,就在溪洞之间自称为王。王逵在攻下湖南之后,想派使者去安抚他,于是召募能去的人,他手下将领王虔朗自动请求前往。

  王虔朗到溪洞之后,符彦通在侍卫如云的情况下接见他,态度十分狂傲。

  王虔朗高声责备他说:“足下自称是符秦的后裔,应该知道礼仪,而与其他蛮夷有所分别。以前马氏在湖南的时候,足下的祖父都北面称臣,如今我们主公控制了以前马氏所有的领土,足下不早点去乞求结盟,还让使者先来找你,又不懂得以礼接待,难道不怕将来后悔?”

  符彦通听了,又惭愧又害怕,站起身来握着王虔朗的手,向他谢罪。

  王虔朗知道可以打动符彦通的心,就顺势游说他说:“溪洞这一带的土地,在隋、唐时,都是州、县,史册、图籍都有记载。现在你既没有天子的命令,又没有使节的委任,虽然在山谷之间自称为王,其实不过是个蛮夷的酋长罢了,不如去掉王号,归顺王公,王公必定以天子的身份,正式委任足下,使足下与中国的侯、伯有同等的地位,岂不是既尊贵又荣耀?”

  彦通非常高兴,就去除王号,并将王虔朗入贡几枚铜鼓给王逵。

  王逵说:“虔良一番话就胜过几万名部队,真是国士啊!”

  372 坚守节操,不辱使命

  宋太宗时(公元 968~997 年)起居舍人辛仲甫出使辽国。

  辽王问道:“听说中原朝廷之中,有位党进,非常骁勇;像他这样的人才,有多少人呢?”

  辛仲甫回答说:“中原名将很多,像党进这种人,只是做鹰犬的材料,

  哪能数得清呢?”

  辽王想留下辛仲甫,辛仲甫说;“有诚信才能成就道义,就道义而言,我不能留下:如强迫我留下,我只有死一条路。”

  辽王知道辛仲甫坚守节操,无法动摇,就备了厚礼,送辛仲甫回中原。

  宋太宗说:“仲甫远赴绝域出使,可说是不辱君命,如果再有几个像他这样的人才,朕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373 弱国外交,赏全保地

  宋朝富弼(公元 1004~1083 年)出使契丹,见到了契丹王,说道:“我们两朝国君维持良好的关系,已经四十几年了,你们突然要求我们割让土地,为什么呢?”

  契丹王说:“臣子们希望带兵南下,而我认为不如派使者要求你们割让土地,要不到土地,再出兵也不晚。”

  富弼说:“北朝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则国君就可以专享利益,臣子却一无所获;如果用兵的话,那么臣子就可以从中图利,而国君则蒙受其害。所以提议出兵的,都只是为自己设想。现在中国边境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想出兵,能保证一定打赢吗?即使赢了,所丧失的士卒、马匹,算做臣子的损失呢?还是国君的损失?”

  契丹王说:“只要我们得到土地,两朝友好关系自能持久。”

  富弼说:“北朝既然以获得土地为荣耀,那南朝也一定失去土地为耻辱;我们既然是兄弟之国,怎么可以一受荣耀,一受耻辱呢?”

  于是反复说明不能割让土地的理由,最后议定增加交付契丹的款项,而后才回去。

  374 口折强敌,视死如归

  宋朝时,方信孺(公元 1177~1222 年)为参谋官,出使金国。纥石烈子仁对他要求五件事:宋对金称臣、割让土地、送回俘虏、交出首谋、附加每年交付的款项。将方信儒留在监狱中,四周由兵刃出鞘的士兵守卫着,并断绝粮食及饮水的供应。

  方信孺说:“送回俘虏、送钱都可以。但交出首谋,却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事。至于对金称臣、割让土地,实在不是我能答应的。”

  子仁生气地说:“你不想活着回去吗?”

  信孺说:“我受命出国门的时候,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子仁无法使他屈服。

  方信孺曾经三度出使金国,能凭借口舌折服强敌,即使古代出名的使节也不能比他好。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113] 本页[114] 下一页[115] 尾页[1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典名著 最新文章
南齐书
梁书
魏书
南史
周书
仪礼译注
五代史演义
周易全解
隋唐演义
白话尚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00:34:39  更:2021-07-01 04:30:1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