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古典名著 -> 论语讲读 -> 为政第二 -> 正文阅读

[古典名著]论语讲读  为政第二 [第3页]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语讲读: 为政第二

  2.1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注释】
  ① 德:《礼记·乐记》:“德者,得也。”《乡饮酒》:“德者,得于身也。”
  ② 北辰:历来解释纷纭不一,一般均释作北极星。但王夫之、陈懋龄等人都认为,辰是指天空无星处,或者说是日月星之“次舍”。北辰实指天极,即地球北极所指向之天空极远处一点,这一点在地球上看来是不动的,但在这一位置上并无星,它只能通过仪器测量出来。因而人们通常通过它附近的星来确认它的位置,这附近的星才是一般所说的北极星。北极星实际上也是围绕着北极运动,自古至今其位置变化很大。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天中即天心,天体圜,此为最高处,名赤道极。”
  ③ 所:处所。
  ④ 共:“拱”之省文。或本即作“拱”。《说文》:“拱,敛手也。”《正义》:“众星列峙错居,还绕北辰,若拱向之也。”
  【集说】
  《包注》:“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郭象:“万物皆得性谓之德。夫为政者奚事哉?得万物之性,故云德而已也。得其性则归之,失其性则违之。”
  《集注》:“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李允升《四书证》:“既曰为政,非无为也,政皆本于德,有为如无为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本仁以育万物,本义以正万民,本中和以制礼乐,亦实有宰制,非漠然无为也。”
  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包氏‘无为’之说,此汉儒搀和黄老之言。何晏本讲老氏、援儒入道者,其作《集解》,固宜独据包说,专主无为。夫为政以德,正是有为,夫子已明下一‘为’字。况为政尤以无为为戒。《礼记》:‘哀公问为政。孔子曰:“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夫子此言若预知后世必有以无为解为政者,故不惮谆谆告诫,重言迭语,此实可与《论语》相表里。”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若更于德之上加一无为以为化本,则已淫入老氏无为自正之旨。抑于北辰立一不动之义,既于天象不合,且陷入老氏轻为重君、静为躁根之说。毫厘千里,其可谬与?”
  物茂乡《论语征》:“为政,秉政也。以德,为用有德之人。秉政而用有德之人,不劳而治,故有北辰之喻。”
  《新解》:“本章旧注,多以无为释德字。其实德者德性,即其人之品德。孔子谓作政治领袖,主要在其德性,在其一己之品德,为一切领导之主动。即如前‘道千乘之国’章,亦即为政以德。惟德可以感召,可以推行,非无为。”
  【思考与讨论】
  什么是“德”?今天应如何看待这一章?
  2.2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②以蔽③之,曰:‘思无邪④’。”
  【注释】
  ① 诗三百:《诗》有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共三百十一篇。称“诗三百,是举其大数。
  ② 一言:一句话。
  ③ 蔽:当。《论语笔解》韩愈云:“蔽,犹断也。”
  ④ 思无邪:这一句出自《诗·鲁颂·駉》,见下面“文学链接”。历来解释多有歧义,见下“集说”。
  【集说】
  《包注》:“思无邪,归于正也。”
  《皇疏》引卫瓘云:“不曰思正,而曰思无邪,明正无所思邪,邪去则合于正也。”
  《集注》:“思无邪,《鲁颂·駉》篇之辞。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而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项氏家说》:“思,语辞也。用之句末,如‘不可求思’、‘不可泳思’、‘不可度思’、‘天惟显思’。用之句首,如‘思齐大任’、‘思媚周姜’、‘思文后稷’、‘思乐泮水’,皆语辞也。说者必以为思虑之思,则过矣。”
  郑注《论语集注述要》:“‘无邪’字在《诗·駉》篇中,当与上三章‘无期’、‘无疆’、‘无斁’义不相远,非邪恶之邪也。……心无邪恶,与牧马之盛意殊不贯,与‘无期’各句亦不一例,知古义当不如此。古义‘邪’即‘徐’也。《诗·邶·北风》篇‘其虚其邪’句,汉人引用多作‘其虚其徐’,是‘邪’、‘徐’二字古通用。《集传》于《北风》篇‘邪’音‘徐’,于此篇曰‘与下句“徂”叶韵’,是二字音相通。《管子·弟子职》曰‘志无虚邪’,是二字双声联合,古所习用。《诗传》云:‘虚,虚徐也。’释《诗》者如惠氏栋、臧氏琳等即本之《诗传》,谓‘虚’、‘徐’二字一意,是徐即虚。《北风》篇之‘邪’字既明,则《駉》篇之‘思无邪’即可不烦言而解矣。《集传》于前二章曰‘无期犹无疆’,于后二章不敢曰‘无邪犹无斁’,以邪、斁二字义尚远也。今如此解,则亦可曰‘无邪犹无斁’也。无厌斁,无虚徐,则心无他骛,专诚一志以之牧马,马安得不盛?……《駉》篇‘思无邪’之本义既明,则此章亦即可不烦言而解矣。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者,此三百篇之所同也,故曰一言以蔽之。惟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读者易收感兴之效。若夫诗之是非得失,则在乎知人论世,而非此章论诗之本旨矣。”
  【文学链接】
  诗·鲁颂·駉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駠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问题分析】
  问:“思无邪”的本义是什么?如何认识将它解释为“归于正”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答:本章之旨,历来注解纷纭,郑注的考辨堪称详确,二千年纷争可以落定。但是,围绕这一章而产生的纷纭本身,却并不因郑氏的确解而失去其意义。在原诗中作为语气词的“思”在历代对《论语》的解释中变为实词,成为“思想”、“性情”或者“内容”的同义词,而“无邪”之“邪”则取“邪恶”之意。注家因而或将此句释作“归于正”,或解为“无邪思”、“得性情之正”等,意思是说孔子认为《诗》作者的思想性情或者《诗》的内容纯正无邪。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字义训诂上的偶然错误,但这一解释却在传统的《诗经》解释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思的是,汉代人将孔子“蔽”《诗》之“一言”解释为“归于正”的时候,也发现《诗》里并不全都是“纯正”的作品。高度概括的“一言”与三百篇《诗》内容上的丰富与复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隙,促使汉代人发展出一套系统的《诗》学。四家《诗》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毛诗》的大、小序就是这一努力的成果;至于朱熹,则从读者一面解释,认为诗之内容无论善恶邪正,都可以使读者一归于正,则是弃《毛序》而别开新义。由此,简单的三个字,却确立了儒家的诗教观,并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附:
  毛诗大序
  说明:《诗》经秦火之劫而保存下来,到汉代立于学官,相继出现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者为今文经,毛诗为古文经。四家在阐释《诗》义时互有同异。在岁月的流驶中,又仅有晚出的古文《毛诗》戛戛独存。《毛诗》在每一篇诗前有小序阐明诗的比兴美刺之意,其中第一篇《关雎》的小序里有一段文字是总述《诗》之所以作的原因,后世通称为《毛诗大序》,或曰《诗大序》。关于大序的作者历来意见纷纭,或以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或以为汉代人卫宏所作。大序云: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2.3 子曰:“道①之以政②,齐③之以刑,民免④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⑤。”
  【注释】
  ① 道:古本或作“导”。引导、诱导之意。《集注》:“道,犹引导,谓先之也。”
  ② 政:《孔注》:“法教也。”《集注》:“法制政令。”指各种法令、政令等统治措施。
  ③ 齐之以刑:《马注》:“整齐之以刑罚也。”齐,古本或作“济”,作“益”解,助益之意。
  ④ 免:茍免。意谓民畏于法令刑政之处罚而谨守法令,以避免刑罚。
  ⑤ 格:《集解》:“正也。”《集注》:“至也。”《译注》引《礼记·缁衣》篇,谓“格”与“遯”对举,故以“人心归服”译“格”。古本或作“恪”,意为“敬”。《汉书·货殖传》云“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且敬”,即本此,亦通。
  2.4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③,六十而耳顺④,七十而从心所欲⑤、不踰矩。”
  【注释】
  ① 有:同“又”。“十有五”即“十五”。在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字,是古人常用的表达方法。
  ② 立:《集解》:“有所成立也。”《集注》:“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③ 天命:天命之含义相当复杂,详下面的“集说”。
  ④ 耳顺:也有很多解释。代表性的解释如郑玄谓“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焦循谓即“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⑤ 从心所欲:或本“从”作“纵”。
  【集说】
  四十而不惑:
  《皇疏》:“业成后已十年,故无所惑也。”
  孙绰:“四十强而仕,业通十年,经明行修,德茂成于身,训洽邦家,以之莅政,可以无疑惑也。”
  苏轼:“遇变而惑,虽立不固。四十不惑,可与权矣。”
  《集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明而无所事守矣。”
  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
  五十而知天命:
  《孔注》:“知天命之始终。”
  王弼:“天命废兴有期,知道终不行也。”
  孙绰:“大易之数五十,天地万物之理究矣。以知命之年通致命之道,穷学尽数可以得之,不必皆生而知之也。此勉学者之至言也。”
  熊埋:“既了人事之成败,遂推天命之期运,不以可否系其理治,不以穷通易其志也。”
  《皇疏》:“天命,谓穷通之分也。谓天为命者,言人禀天气而生,得此穷通,皆由天所命也。天本无言,而云有所命者,假之言也。人年未五十,则犹有横企无厓。及至五十始衰,则自审己分之可否也。”
  《集注》:“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不足言矣。”
  《正义》: “《说文》云:‘命,使也。’言天使己如此也。……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知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六十而耳顺:
  《论衡·知实》:“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
  王弼:“耳顺,言心识在耳前也。”
  孙绰:“耳顺者,废听之理也。朗然自玄悟,不复役而后得,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也。”
  《集注》:“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
  《论语补疏》:“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马注》:“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者。”
  《皇疏》:“从,犹放也;踰,越也;矩,法也。年至七十,习与性成,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虽复放纵心意,而不踰越于法度也。”
  《集注》:“从,随也。矩,法度之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
  章旨
  《集注》:“程子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远耳。”
  《集注》:“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
  《新解》:“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至,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学者固当循此努力,日就月将,以希优入于圣域。然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诸心中则可,若妄以己比仿模拟之,则是妄意希天,且流为乡愿,为无忌惮之小人,而上自知矣。学者试玩《学而》篇之首章与末章,而循循自勉,庶可渐窥此章之深处。盖《学而》篇首末两章,只从浅处实处启示,学者可以由此从入。此章虽孔子之自道,无语不实,其中却尽有深处玄处。无所凭依而妄冀骤入,则转成谈空说玄,非孔子以平实教人之本意。”
  《今读》:“这已是千古名言,至今沿用。由年岁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状态,是很有意思的。从而有各种解说……其实可以各自为解,不必刻板以求。例如,‘三十而立’,有人强调与‘立于礼’有关,……但后世注疏家多不拘泥于学礼,而泛指人格的成熟,更佳。最难解的是‘知天命’,似可解释到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不再是青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前景茫茫,也不再是‘天下事舍我其谁’那种不自量力的空洞抱负了。……人生活在无可计量的偶然性中,却决不失其主宰,这才叫‘知天命’。‘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知命者不立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这种‘立命’、‘知命’、‘正命’都指人对自己命运的决定权和主宰性,而绝非听命、任命、宿命,这也才是‘知天’。从而‘知天命’、‘畏天命’便不释为外在的律令或主宰,而可理解为谨慎敬畏地承担起一切外在的偶然,‘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建立起自己不失其主宰的必然,亦即认同一己的有限,却以此有限来抗阻,来承担,来建立,这也就是‘立命’、‘正命’和‘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着意在这种承担和建立的完成,即一己对‘命运’的彻底把握。这大概一般非五十岁左右难以实现。”
  【文学链接】
  这一章是千古名言,但含义也非常复杂:“志于学”的“学”指的是什么;“三十而立”,怎样才能称得上“立”;一个人怎样才能自称“不惑”;“天命”究竟指什么,“耳顺”以及“从心所欲不踰矩”又是什么意思,等等,都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的解释。
  或许对此章而言,另一个层面的问题更有意味。《论语》二十篇,近五百章,记载孔子直接述及自己的并不多,但每有记载,读来往往都亲切有味,如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读之者自能悬想当时夫子面对弟子时谦逊而又自豪的神情。这一章是孔子七十岁后对一生志业心灵的回顾。当他在弟子面前将自己的人生一一道来时,应有向弟子传授总其一生所得的人生感悟的意图,是在修习礼乐之外,用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生命的真谛。一切真正的学问,不论其形态及内容如何,都最终指向自身生命的存在意义这一问题,而一切学问也只有最终落实到对生命的感悟上,才是真正完整的学问,才是亲切有味而动人的学问。孔子开门授徒,平日传授的正是这样的学问,而行将衰谢之暮年,又专门为弟子细述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想来弟子当时亲炙斯言,定然对学问、对生命又有新感悟,而对乃师在敬重之外,又添上一段因这一感悟而产生的深情。这大概就是夫子殁后,弟子心丧三年,尽哀之后乃相对洒泪而别的根本原因。本章极富人生情味,正是其堪称优美的原因。
  “知命”的含义非常复杂,录《左传》一则故事,以窥其意之一斑:
  邾文公知命 《左传·文公十三年》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子曰:“茍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茍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2.5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
  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⑥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⑦,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① 孟懿子:鲁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他的谥号。其父孟僖子仲孙玃,据《左传》记载,孟僖子临终时,遗命要他向孔子学礼。
  ② 违:《皇疏》:“言行孝者每事须从,无所违逆也。”《集注》:“无违,谓不背于理。”
  ③ 樊迟:孔子弟子,名须,字子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称小孔子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小孔子四十六岁。《译注》认为从《左传》记樊迟之事考之,《史记》可能有误。
  ④ 御:御马,即驾车。樊须作为弟子,为孔子驾车。
  ⑤ 孟孙:即孟懿子。《白虎通·姓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各以其王父字为氏。”孟懿子是鲁国公子庆父之后,本应当称为孟公孙,孟孙为简称。
  ⑥ 对:回答。
  ⑦ 生:在生时。
  2.6 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注释】
  ① 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② 父母唯其疾之忧:此句有歧解。一解将“其”解为“父母”,则将此句理解为为人子者忧父母之疾。如王充《论衡》、高诱注《淮南子》均持此说。一解,“其”指为人子者,《马注》:“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则此句意为父母忧子之疾。《皇疏》意近之,不录。《集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二说皆可通,唯后说较迂曲。
  2.7 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
  ②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包注》:“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集注》:“养,谓饮食供养也。犬马待人而食,言人畜犬马,皆能有以养,若能养其亲,而敬不至,则与养犬马何异。”
  【文学链接】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颇难有确切解释,但它被凝缩为“犬马之养”,用以指孝事父母之意,却屡见于古人的诗文中。兹举数例如下。
  补亡诗 束晳
  养隆敬薄,惟禽之似。
  为独孤氏请陪昭陵合葬母表 李峤
  犬马含识,乌鸟有情。宁怀反哺,岂曰能养。
  上太宗疏 马周
  微臣每读经史,见前贤忠孝之事,臣虽小人,窃会见大道,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少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之可为者,唯忠义而已。
  辞免起复表 王丰甫
  犬马之养未伸,风木之悲累至。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②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① 色难:有两解。《包注》:“谓承顺父母之脸色乃为难也。”司马光:“观父母之志趣,不待发言而后顺之者也。”此解以“色”指父母之脸色。一解是指人子的脸色,《郑注》:“和颜说色,是为难也。”颜延之:“夫气色和,则情志通。善养亲之志者,必先和其色,故曰难也。”《集注》:“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
  ② 弟子:即《学而第一》“弟子入则孝”章中的“弟子”,指为人子或弟者。
  ③ 先生:年长者。旧注或以为指父、兄。
  ④ 馔:食用。
  【思考与讨论】
  自“孟懿子问孝”章至这一章,孔子对各人问孝的回答各不相同,这反映出孔子思想方式或教育方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四种不同的回答中,又可以看出“孝”的实质是什么?
  2.9 子曰:“吾与回①言终日,不违②,如愚。退③而省④其私⑤,亦足以发⑥。回也不愚。”
  【注释】
  ① 回:孔子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小孔子三十岁。但与《公羊传》等书记载颜回年岁不合,因此有人以为小四十岁。
  ② 不违:《孔注》:“无所怪问。”《集注》:“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
  ③ 退:退下。指弟子从孔子面前问教受业后退下来。
  ④ 省:省察,观察。
  ⑤ 私:《孔注》:“退与二三子说绎道义。”即与同门在一起讨论切磋之意。《礼记·学记》云:“大学之息,必有居学。”与同门共居于学中,居学与从师受业相对,故云“私”。《集注》:“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
  ⑥ 发:发明,阐发。《孔注》:“发明大体。”《集注》:“发明所言之理。”
  2.10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③其所安④,人焉廋⑤哉?人焉廋哉?”
  【注释】
  ① 以:《集解》:“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也。”《集注》:“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则指行为。
  ② 由:《集解》:“经也,言观其所经从也。”《集注》:“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亦不得为君子矣。”
  ③ 察:此三句中,“视”、“观”、“察”意思由浅入深。视,《说文》:“视,瞻也。”《谷梁传》:“常视曰视,非常曰观。”则“观”比“视”更为详核。察,《尔雅·释诂》:“察,审也。”《说文》:“察,覆审也。”《皇疏》:“视,直视也。观,广瞻也。察,沉吟用心忖度之也。即日所用易见,故云视。而从来经历处此即为难,故言观。情性所安最为深隐,故云察也。”
  ④ 安:安于,乐于。《集注》:“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不在于是,则亦伪耳。”
  ⑤ 廋:音sōu,隐匿。
  【思考与讨论】
  如何看待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知人之法?朱熹的解释有何特点,如何看待他的解释?
  2.11 子曰:“温①故②而知新③,可以为师矣。”
  【注释】
  ① 温:《集解》:“寻也。”取寻绎之意。《皇疏》释作“温燖”。郑玄注《礼记·中庸》“温故而知新”谓“温,读如燖温之温,谓故学之孰矣,后时习之,谓之温。”古论作“寻”,为“燖”之省文。燖,古文写作“燅”。《说文》“燅,于汤中瀹肉也。”服虔注《左传·哀十二年》“若可寻也”云“寻之言重也,温也。”广雅释诂:“温,煗也。”人于所学能时习之,故曰温故。
  ② 故:《皇疏》:“故,谓所学已得之事也。”或解作“古”,先王之道。刘逢禄《论语述何》云:“故,古也,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者也。”
  ③ 新:《皇疏》:“谓即时所学新得者也。”《集注》:“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集说】
  《集解》:“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
  孙绰:“滞故则不能明新,希新则存故不笃,常人情也。唯心耳秉一者守故弥温,造新必通,斯可以为师者也。”
  《皇疏》:“所学已得者则温燖之,不使忘失,此是月无忘其所能也;知新,谓日知其所亡也。若学能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此乃可为人师也。”
  《论语笔解》:“韩曰:先儒皆谓寻绎文翰由故及新,此是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者。吾谓故者,古之道也。新,谓己之新意,可为新法。李曰:仲尼称子贡云‘告诸往而知来者’,此与温故知新义同。”
  《集注》:“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2.12 子曰:“君子不器①。”
  【注释】
  ① 器:器物。《说文》:“器,皿也。”孔晁注《周书·宝典》“物周为器”云:“言器能周人之用也。”器物只能分别满足人之某一需要,君子不器,言君子不当自限于一途,应以通才务本为尚。
  【集说】
  《包注》:“器者各周于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
  熊埋:“器以名可系其用,贤以才可济其业。业无常分,故不守一名。用有定施,故舟车殊功也。”
  《集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材一艺而已。”
  【思考与讨论】
  如何认识“君子不器”?当今社会分工条件下如何处理“器”与“不器”的关系?
  2.13 子贡问君子①。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②。”
  【注释】
  ① 问君子:问如何能成为一个君子。
  ②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沈括等主张在“行”后为句,即“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③比而不周。”
  【注释】
  ① 周:《孔注》:“忠信为周。”《皇疏》:“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集注》:“周,普遍也。”又训为亲、密、合。《左传·哀公十六年》传“周仁之谓信”,杜预注:“周,亲也。”《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王逸注;“周,合也。”
  ② 比:《孔注》:“阿党为比。”《皇疏》:“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耳。”《集注》:“偏党也。”《尔雅·释诂》:“比,俌也。”
  ③ 小人:无德之人。另有一义为微贱之人。此章指前义。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① 罔:“罔”与下句“殆”,历来有不同解释,直接关系到对本章的理解,见下面“集说”。
  【集说】
  《包注》:“罔然无所得。”
  何晏:“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怠。”
  《皇疏》:“夫学问之法,既得其文,又宜精思其义。若唯学旧文而不思义,则临用行之时罔罔然无所知也。又一通云:罔,诬罔也。言既不精思,至于行用乖僻,易诬罔圣人之道也。”
  《集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扁鹊仓公传》:‘拙者疑殆。’此殆字非危殆之殆,殆亦疑也。《公羊传·襄四年》注曰:‘殆,疑也。’思而不学,则无所依据,故疑而不决。下云‘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殆亦疑也。”
  《译注》: “罔,诬罔的意思,‘学而不思’则受欺,似乎是《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殆,《论语》的‘殆’有两个意义,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险解,这里两个意思都讲得过去,译文取前一义(按:译作‘缺乏信心’)。 ”
  2.16 子曰:“攻乎异端①,斯害也已。”
  【注释】
  ① 端:《正义》:“《说文》云:‘端,物初生之题也。端,直也。’二字义别,今经传多假‘端’为‘端’。《礼记·礼器》注:‘端,本也。’《孟子·公孙丑》注:‘端者,首也。’”本章解释分歧极大,见下“集说”。
  【集说】
  《集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
  《皇疏》:“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故书史载人专经学问者,皆云治其书、治其经也。异端,谓杂书也。言人若不学六经正典,而杂学于诸子百家,此则为害之深。”
  《集注》:“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玉金石之工曰攻。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其率天下至于无父无君,专治而欲精之,为害甚矣。’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孙奕《示儿编》: “攻,如‘攻人恶’之攻。已,如‘末之也已’之已,已,止也。谓攻其异端,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孟子距杨墨,则欲杨墨之害止;韩子辟佛老,则欲佛老之害止。”
  《补疏》: “《韩诗外传》云:‘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悖。’盖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有以攻治之,即所谓序异端也。斯害也已,所谓使不相悖也。攻之训治,见《考工记》‘攻木之工’注。《小雅》‘可以攻玉’,传云:‘攻,错也。’《系辞传》‘爱恶相攻’,虞翻云:‘攻,摩也。’彼此切磋摩错,使紊乱而害于道者悉归于义,故为序。《韩诗》‘序’字足以发明‘攻’字之意。已,止也,不相悖,故害止也。”
  崔适《论语足征记》:“《春秋·文十二年》传曰‘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解诂》曰:‘断断,犹专一也。他技,奇巧异端也。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礼记·大学篇》郑注义同。《颜氏家训·省事篇》:‘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鼯鼠五能,不成技术。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性多营综,略无成名,经不足以待问,史不足以讨论,文章无可传于集录,书迹未堪以留爱玩,卜筮射六得三,医药治十差五,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画绘、綦博、鲜卑语、煎胡桃油、炼锡为银,如此之类,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异端,当精妙也。’颜氏此言,正与何氏之言相发明,是异端者犹《书》、《礼》之‘他技’,此经之‘多能’。多能乃圣人之事,常人而务多能,必至一无所能。是故断断无他者,不攻异端之益也;多为少善者,攻异端之害也。害在攻,不在异,何平叔已不得其解,云‘善道有统,殊途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即以害承异言矣。昌黎遂以异端与佛老并言,《朱注》乃证明其义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案夫子之时杨、墨未生,何由知之?孟子之辟杨、墨,虽广为之目曰‘邪说’,曰‘诐行’,曰‘淫辞’,而不谓之‘异端’,则异端非杨、墨之谓也。孙奕《示儿编》谓‘攻如攻人之恶之攻。已,止也,谓攻其异端,则害人者自止。’此说亦非也,阮公《校勘记》云:‘皇本、高丽本“已”下有“矣”字。’则‘也已矣’三字连文,皆语辞,与‘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例同,可征‘已’字不得训‘止’也。”
  2.17 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① 由:仲由,字子路,孔子学生,小孔子九岁。
  ② 女:同“汝”。
  2.18 子张①学干禄②。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③;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① 子张:颛孙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
  ② 干禄:《郑注》:“干,求也。禄,禄位也。”
  ③ 尤:过也。多闻、多见与寡尤、寡悔,皆互文见义,即多闻见、寡尤悔。
  2.19 哀公①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②,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 哀公:鲁国君,姓姬,名蒋,定公之子,继定公而即位,在位二十七年。
  ② 举直错诸枉:直,正直之人。错,同“措”,放置。诸,“之于”合音字。枉,邪枉之人。
  2.20 季康子①问:“使民敬、忠以②劝③,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④则劝。”
  【注释】
  ① 季康子:鲁大夫季孙肥,鲁庄公同母弟公子季友之后,哀公时正卿。康是其谥号。
  ② 以:且。
  ③ 劝:勉,勉力从事之意。
  ④ 不能:能力不够之人。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②云:‘孝乎③惟孝,友于兄弟④,施于有政⑤。’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① 奚:何。
  ② 《书》:《尚书》。此章所引是《尚书》的逸文。伪《古文尚书》的作者采入《君陈》篇。
  ③ 乎:汉石经作“于”。
  ④ 友于兄弟:《包注》:“善于兄弟也。”
  ⑤ 施于有政:施,《包注》:“行也。”有,语辞,无义。
  【文学链接】
  刘平江革传后序 华峤《后汉书》
  先代石氏父子称孝,子庆相齐,人慕其言而治。此殆所谓“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以为政”也。
  郅恽传(节选) 《后汉书》
  恽志在从政,既乃喟然而叹,谓敬曰:“天生俊士,以为人也。鸟兽不可与同群,子从我为伊吕乎,将为巢许而父老尧舜乎。”敬曰:“吾足矣。初从生步重华于南野,谓来归为松子。今幸得全躯树类,还奉坟墓,尽学问道,虽不从政,施之有政,是亦为政也。”
  闲居赋序(节选) 潘岳
  昔通人和长舆之论余也,固谓拙于用多。称多则吾岂敢,言拙信而有征。方今俊乂在官,百工惟时,拙者可以绝意乎宠荣之事矣。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于是览止足之分,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灌园粥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乃作《闲居赋》,以歌事遂情焉。
  示徐州弟诗 萧统
  人伦惟何,五常为性。因以泥黑,犹麻违正。违仁则勃,弘道斯盛。友于兄弟,是亦为政。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①,其何以行之②哉?”
  【注释】
  ① 輗軏:音ní wù,车辕端固定车衡者。
  ② 何以行之:《郑注》:“輗穿辕端著之,軏因辕端著之,车待輗軏而行,犹人之行不可无信也。”
  【文学链接】
  曾子烹彘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孟母市东家豚肉 《韩诗外传》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其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23 子张问:“十世①可知也?”子曰:“殷因②于夏礼③,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① 世:《说文》:三十年为一世。《集注》:“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
  ② 因:依因。
  ③ 礼:《正义》: “《汉书·杜周传》:‘钦对策曰:殷因于夏,尚质;周因于殷,尚文。’此读以夏、殷绝句。《汉书·董仲舒传》有‘夏因于虞’之文,《史记集解》引《乐记》《郑注》:‘殷因于夏,周因于殷’,与杜读同。则知今人以‘礼’字断句者,误也。”
  【集说】
  《马注》:“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豫知。”
  《论语注》:“世,谓易姓之世也。问其制度变易如何。所损益可知也者,据时篇目皆在,可校数。自周以后,以为变易损益之极,极于三王,亦不是过也。”
  《集注》:“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圣人所以知来者盖如此,非若后世谶纬术数之学也。”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①。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①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郑注》:“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是谄求福也。”《集注》:“非其鬼,谓非世所当祭之鬼。谄,求媚也。”
  【文学链接】
  申生之鬼欲报晋 《左传·僖公十年》
  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秦,秦将祀余。”对曰:“臣闻之,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乎!且民何罪?失刑乏祀,君其图之。”君曰:“诺。吾将复请。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而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
[章节目录]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古典名著 最新文章
南齐书
梁书
魏书
南史
周书
仪礼译注
五代史演义
周易全解
隋唐演义
白话尚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01 00:34:39  更:2021-07-01 03:41:0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