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衣案就已经把徐赵两家系上结了,功高盖主,你反不反无所谓,你能反,或者说你有反的资本就是不行,赵惇容得下徐骁,皇帝容不下北凉王,更容不下一个手握三十万铁骑,一群唯北凉王马首是鞍的三十万铁骑的北凉王,你说的问题可以去看衍圣公那一章说的很明白了,后边衍圣公也自嘲原来是狗屁的圣人。赵惇是君子,但赵惇不是圣人,赵篆也是君子,也不是圣人,因为他们都谨遵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陷囫囵的道理。白衣案在前,赵惇对徐骁其实没什么说的,赵礼对徐骁和赵惇对张巨鹿一样,都是想为后辈扫清障碍。赵礼和徐骁关系好不好?结拜兄弟,生死兄弟(好像是反正是关系特好),赵惇和张巨鹿关系好不好?张巨鹿亲手缔结了永徽之春,赵惇也是以开明大度著称于世。很多东西并不是单纯的一个角度和换位思考就想明白的,在赵惇看来赵礼他的父亲的白衣案是为了自己没错,但自己依然还是念着徐赵两家的香火情,赵惇在世的时候,粮食赏赐特权一样都没少给过徐家。因为赵惇知道白衣案是赵家的错,或者说是赵家愧对徐家。赵篆这一代呢?赵惇暗中授意结果了张巨鹿,最后张家就剩一个孩子和张边关他老婆,他的孩子钦天监会查不出来吗?钦天监能算出真武转世,算不得一个孩子吗?其实赵惇赵篆都心知肚明,只不过谁都不愿去点破,赵惇愧对张巨鹿,赵家愧对徐家一样的道理,无论张巨鹿要不要自己求死,张巨鹿都得死,张巨鹿不让赵惇为难,所以甘愿求死,赵惇明白张巨鹿的意思,也暗中授意,所以赵惇自己也说自己不愧对任何人,包括徐家,只愧对张巨鹿一人。赵篆比不上赵惇做的面面俱到,赵惇给赵篆留下的家底堪称恐怖,一众永徽名臣,一众春秋名将。可以说是文武具备,但是比起北凉的武将来说就显得多少捉襟见肘,所以这是赵篆心里的第一根刺,如果说当年的赵稚只是不服自己的男人不如徐骁的话,那么如今的赵篆就是小气到了极致,严冬吴和徐凤年其实并没有什么,但赵篆就是觉得不舒服。或者说就是小气。所以这是赵篆的第二根刺,也是最深的一根刺,谁碰谁死。赵篆不是赵惇,赵惇可以对徐家面面俱到,甚至因为白衣案的愧疚,一直对徐家这方面不怎么严格,因为赵家愧对徐家就这么简单,所以赵惇在位时北凉可以有,三十万铁骑可以在,徐骁可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赵篆觉得自己的父亲赵惇对徐家的好足以弥补当年的事情。其实从赵惇死,赵篆即位。徐赵两家的香火情就断了。赵篆的意思很明显以前的事翻篇,白衣案当年的主谋人也是死的死,没的没。从今往后,你徐凤年安心做你的北凉王,我赵篆做我的离阳皇帝,从今往后我赵家不愧对你徐家什么。也就是说在赵篆的眼里是徐凤年在一步一步触碰他的地线。钦天监杀扶龙之军,这是第三根刺。赵篆的眼里,当年的主谋柳韩钦天监炼气士基本上都没了,加上他爹对徐家一步步忍让。所有的一切在他这里翻篇。但是你徐凤年依然不依不饶,甚至杀进太安城钦天监公开杀人,他赵篆的脸面怎么放?江湖,北莽,百姓怎么看?离阳皇帝被北凉王杀到了家门口,节节败退。所以赵篆看来徐凤年就是在针对他赵篆,拿着当年白衣案的事情恶心他赵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