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后宫 -> ━━━━━·[宫斗│普及]·━━━━━ -> 正文阅读

[后宫]━━━━━·[宫斗│普及]·━━━━━[第2页]

作者:上官琪姻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7、陷害
陷害之法千奇百种,我们便来疏理一下,宫斗中的陷害
第一计 围魏救赵
和实力集中的强大对手竞争,不如设法使它的实力分散,对付强大对手的正面,不如攻击她的爪牙。
第二计 借刀杀人
一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可以借“刀”的人和“被杀”的人,只见自己可以掌控的矛盾。当当事人两方出现矛盾时,首先,这时这要选择其中较为好控制的一方(选择不好,控制不准,最后她不听你的还把你也害了)首先先用软言细语宽慰她,然后予以利益安抚,最后再“无意”讲起她“对头”的种种不是,这时她刚刚平和的心定又被怒恼掩盖,你这时在旁边只需要随便说出自己谋划已久的计策,她必然答应。
第三计 以逸待劳
使对手被动,不采取直接对付,而是防御,对方由强变弱时,迎头痛击,进而取胜。
第四计 趁火打劫
此计和‘以逸待劳’有异曲同工之处,这里指很得宠的妃子遇到困难,危机,趁机凭借自己优势上位,这是强者击败对手得到宠爱的策略。
第五计:树上开花
当自己力量薄弱时,可以借其它有势力的妃子或某种因素,让自己看起来强大,以此虚张声势。
第六计:隔岸关火
当对方正发展着矛盾冲突时,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故意让一步,坐待对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第七计:上屋抽梯
故意给对方暴露一些破绽,待她深入调查,准备邀功时,乘机切断她的计划,反咬她一口。
第八计:反间计
表面是和你一起陷害别人,实际是下了一个圈套,她真正的盟友就是被他们害的那个被害人,当你陷害那个被害人时,那个被害人就会拼命喊冤,这时,她会偷偷找来一些“东西”把线索引导到你那里,还会临阵倒戈和被害者一唱一和,最后,你不仅莫名其妙的获罪,还反被绕到她们的计划中。
第九计:一石二鸟
用此方法的人极度阴险,一般情况下用这招的人会与你先结盟,然后对付同一个人,等把那个人干掉,以后再同时说你和那个**掉的是一伙的,同时再摆出一系列“证据”证明你有罪,然后自己再向上级表示自己与事情无关或是被迫,间接获取同情从而达到“明哲保身”的目的。
第十计:无中生有
就是遇到了和自己相当的对手时,当自己所有的招数都被她化解时,找人联合对抗,想办法制造“莫须有”的罪名,让她无法脱身。(人证物证俱在)
第十一计:离间计
意思再简单不过,挑拨离间,让敌人窝里斗
第十二计:欲擒故纵
意思就是说,你推举她,提拔她,然后让别人嫉妒她的荣耀,到时自会有人去收拾她。
第十三计:苦肉计
一般苦肉计指伤害自身或自身的利益,从而达到预谋的胜利。用苦肉计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计策所要牺牲值不值,否则得不偿失。一般苦肉计的达成,自己这方一定要有个说客,也就是俗语的“敲边鼓”在自己“被伤害”时,为自己讨会公道。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此计用于利用、支配那些没有多大用的人,或是有心而无势的人。
在双方都具有势力,往往很难控制,并加以利用。所以就要去收买那些势力小的, 要寻求靠山的。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再与对手抗衡就多了几分胜算。
第十五计:抛砖引玉
“砖”,指的 是诱饵; “玉”,指的是大的胜利。“引玉”,才是目的,“抛砖”,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手段。
和对方交锋时,故意失败,让她尝到一点甜头,她才会上钩; 占了一点便宜,就会想占更多的,最终导致误入圈套,吃大亏。
第十六计:混水摸鱼
当对方局面混乱无主时,一定存在着互相冲突的力量,那些弱小的势力这时都在考虑,到底要依靠哪一边,一时难以确定,对手又难以察觉。这个时候,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把对方局势搅浑,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虐戏
百度给我们的解释是使人难堪的调笑和嘲弄。在宫斗里和原意差不多。是以虐为主的,多是以上虐下,以下虐上的少见。很多宫斗贴里都强调多虐,可是真正虐戏却很少很少,原因只有一个:玻璃心不敢虐。
玻璃心是宫斗游戏者中的通病,多多少少都是怕虐的,借用名言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阻碍,即将永远保持其满足和平庸的状态,那么他将既愚蠢又糊涂,像母牛一样地逸然自得。”
所以在一次被虐后应该总结经验,自己到底那里说错了做错了,在下次改进,一步步成功,也就好了。待你百虐不败的时候,回想从前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百费。
要虐人首先就要找虐点,虐点就是导火线。虐点一般来说很容易找。
现在也有约戏自定虐梗的,一般来说凭空戏虐的少了很多。
一:服饰
服饰这个东西,描写好了添彩,写不好就完了。颜色与花样通常成了虐点对象。白色这个是贴里通禁,说句实话古有朝代以白色为尚呢。其他的色彩花样禁忌下见普及篇。
二:语言
语言毛病无疑是挑戏的关键所在,赢不赢全凭一张嘴,虐点主要是在称呼和台词里,有心要虐的你是挡都挡不住哇。
三:行为
做什么,什么动作一举一动都逃不开对方的视线,对戏相逢还是多注意收敛些为好。
四:常识
常识性的错误是硬伤,例如甲宝林请乙宝林品茗,茗就是赤果果的硬伤了,早采为茶晚为茗,也就是好的是茶坏的是茗了,虐点自寻。
 
教学策至此更完,若还有需要讲解其他未讲的,请于此楼回复,阿颖必一一解答之。
ps:三年前所写与现在有很大差别,很多东西都知道了现在也就没多大作用了。其实这是阿颖一直想发却又不敢发的一篇教学,宫斗界有许多大神令阿颖钦佩,学了这么些年,阿颖勉强算不上是个苏白雷,但后吧人才济济,阿颖班门弄斧了。
 
一、宫廷文化
(1)圣旨
真实的皇帝圣旨应是“奉,天成运,皇帝诏曰”和“钦此”。
明太祖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也就是说,明太祖之前的圣旨没有这八个字。
而且,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是最郑重的一种,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除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太子妃)、敕封诸侯王之类特殊大事,是不会用这种格式的圣旨的。
绝大多数圣旨开头只有两字“圣谕”或者“上谕”。 果真是奉天承运开头的圣旨,正常情况下绝对不会派太监出去宣旨,都是部堂高官担任宣旨钦差。
对于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对于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或指令称为“懿旨”.
妃子没有颁布懿旨的权利。 宫斗中经常看到x妃或者x嫔下旨,是偕越犯死罪的。
历史上,嫔妃、王爷、王妃下旨称“谕”。
例如清朝,妃嫔的册封与皇后册封存基本相同,只是不举行大典,主要是颁发金册 、金印(封嫔有册无印)。 在册封妃嫔时,常有越级加封,也有因失宠而降级,或打入冷宫的。
皇后的册、印和宝是金制的,妃子的印金制、册镀金银,嫔册银制。
(2)封号
位分高低固然重要,但是嫔妃的封号更重要。因为是荣誉的象征。比如同等级的嫔妃有封号便比无封号的高半级。
而封号也有不同的意思,一个封号代表的就是德行恩宠的不同划分,对于妃嫔册封号的话,对下面的封号可要注意。
首推自然是“宸”字,宸字原指帝王居所,后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如果要册这个封号,必须是分外得宠之人才行。例如皇太极非常喜欢的女人海兰珠,就被册封为宸妃。
其次就是“俪”字,俪字专用于指皇后与皇上伉俪情深,也就是皇后才能用的字,所以这个封号是断不能赐给妃子的。
然后就是“元”字,元有首/第一个的意思,又有圆满之意,如做为封号必须得是元配或是最早嫁的,否则,就算封了这个也是撑不了场面的。
最后就是一些高位才能用的专属封号“贤良淑德,庄惠娴懿”等字不能颁给低位。
再有就是在宫斗中层出不穷的奇怪封号,流通大江南北。比如说在某些宫斗群中有这么些个封号
“澜 蝶 怜 惜 纾 雨 倩 纱 心 雪 晴”等。说实话这些字虽看着好看听着好听之外,也没有任何更深涵义,或许大家观点不同,赐封号只是觉得更好听罢了。
因此查了部分资料作封号参考:
端 恭 德 惠 和 安 熙 熹 僖 贤 良 淑 懿 元 昭 庄 华 娴 慧 嘉 宸 荣 永 敬
成 襄 平 温 宣 贞 寿 裕 密 敏 穆 宁 懋 悫 敦 勤 容 舒 思 顺 文 毓 全 珍 令 忻 彤 谦 瑾 瑞 庆 怡 莞 婉 宛 纯 淳 洛 瑜 宜 钦 颐 礼 康 韵 明 蘅 韶 定 恩等
颜 如 湘 慎 睦 嬛 恬 静 柔 齐 颖 祥 锦 兰 姝 芳 瑛 梅 欣
(3)化妆
无论是在宫斗宴会场合还是选秀时候,化妆就极为重要。而通常见描写“薄施脂粉”是失礼的。更雷人的就是“不施粉黛依然美若天仙。”在古代,女子不化妆是会说很没教养的。
(4)衣服误区
宫斗中,皇帝的出现总是“明黄色龙袍”,实际上,除了清朝用明黄色做皇帝礼服,其他的朝代皇帝最正式的衣服都不是明黄色的,我们虽然看到存世画卷中明朝皇帝也有穿明黄色衣衫的,但是那是常服,即日常生活穿着的衣服,而并非礼服。
而提到各个朝代皇帝所穿礼服,所要涉及到一个词就是——衮冕。
衮冕,即衮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和礼冠,是皇帝等王公贵族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周礼》中即有关于衮冕的记载,至明洪武十六年始定衮冕制度,明代衮冕是历代以来唯一在文献、图样、绘画和出土实物几个方面都有详细资料存世的皇帝大礼服。
先介绍一下冕,冕,就是帽子,在很多影视剧中,皇帝上朝时戴的那个前后都有帘子的帽子就是冕。冕的规格是有严格规定的。
冕,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充耳。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红黑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






 
二、天文历法
(1)天文星象
先秦人们认为天圆地方,天是由东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撑的,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所以《女娲补天》中才有“四极废”、“天不兼覆”这样的描写,《赤勒川》则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古人常用天象来预测人事,把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如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拖有长长的尾巴,它的出现就被古人认为是预兆兵灾的凶象。
《唐雎不辱使命》中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因为月亮是诸侯的象征,所以这种天象是诸侯有灾的凶兆。僚是诸侯,他将被刺,所以上天才显示出这样的天象。通过对月亮的观测,人们又将月亮的盈亏圆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离合。无数文人墨客望月抒怀,借月寄情,“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些诗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之情。
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还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州国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的分野。这样,天地联为一体,天上某一区域的某些天象变化,就直接预示着地上相应区域的吉凶祸福了。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就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三国演义》中更是随处可见观测天象的描写。
古诗文中常见的天象描写还有:
①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②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③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④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⑤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星丛中有36个天罡星,72个地煞星。小说《水浒传》受此影响,将梁山泊108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2)历法
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种由太阳运动而确立的24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农牧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又叫农历。在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24节气名称,与现今通行的名称一致。
二十四节气歌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正月)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
(二月)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
(三月)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
(四月)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
(五月)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犁田
(六月)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七月)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八月)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
(九月)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十月)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开
(冬月)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
(腊月)小寒快买办,大寒过新年
(3)纪时纪年
1.纪年
“年”的本义指谷物成熟、丰收,后来才由谷物成熟的周期引申指寒来暑往的周期,即今天意义上的“年”。古人纪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先秦时主要采取帝王称号加年次的纪年方法,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赵惠文王十六年”就是,《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中的“十年”就是鲁庄公十年。
②到了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来纪年。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庆历”是宋朝 皇帝的年号。
③干支纪年法是用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两两相配的一种纪年方法。天干与地支可以有六十种搭配,因而六十一循环,周而复始。因为天干与地支是插花相配的,所以称为“花甲子”,简称“花甲”。今天称年过六十为“年过花甲”就来源于此。
⑵纪月
古代纪月,通常和今天一样,也用序数,但是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称呼。例如,一年分为纯夏秋冬四季,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来分别称呼,如孟春、仲夏、仲秋等。农历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
⑶纪日
古人常用干支纪日,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除此之外,每个月中有几天还有特殊的称呼:农历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月末的一天称“晦”。例如《五人墓碑记》“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记》“戊申晦”。
⑷纪时
古人纪时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计量一天的时刻。例如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子时即相当于今天的23点到次日1点,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寅时即3点至5点,依次类推。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中的“戌时”就是晚上7点至9点。
古人还把一夜分成五段,这就是流传至今五更。因为打更时击鼓报更次,所以几更又称为几鼓,如《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此外,古人还给一天十二个时辰起了专门的名称,参见下表:
一、十二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二、时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三、夜间纪时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ddd真的是炒鸡用心呢⊙ω⊙一直关注着加油哟⊙ω⊙养肥了周末回来看⊙ω⊙
 
三、节庆民俗
古代史上有不同的民俗节日,显示着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节日更是数不胜数,主要就分四季之节。
============================================================
【春季】
春节·上元节·填仓节·正月晦·中和节·春社日·春龙节·花朝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
————————————————————————
1.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史书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汉时,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但当时的新年并不是在正月一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之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中国古代过年,总是与鬼神迷信相连的,而春节期间主要的事情是打鬼。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宫廷与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则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腊月三十日,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旗、蒸年糕、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
2.上元节(元宵节)
每年中国农历(中国旧时计算时期的方法)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每逢元宵节,全国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灯。到了晚上,全家还要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大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朝初(前206-公元23),正月十五这天,汉家要祭祀一位曾有恩于汉帝的神明,这位叫‘太一‘的神明据说地位还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到了汉明帝时,因皇帝曾敕令元宵燃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如今,张灯、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
3.填仓节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 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 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 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 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 祭土地或祭磨神。 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 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撤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 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 登。按照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五填仓,是为了纪 念一位好心的无名氏仓官。
4.正月晦
?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此日无月, 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 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晦节”或“正月 晦”。唐代,正月晦日还曾与三月三日、 九月九日并称“三令节”,成为一个盛大 的节日。三令节时,士女泛舟游乐,在水 滨举行盛大饮宴,皇帝也赏赐群臣、与百 官同乐。
5.中和节
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是有确切记载的在唐代确 立的节日,后来不复存在。但民间仍以二月朔为 节,那就是太阳的生日。民间认为,农历二月初 一是太阳星君诞辰,太阳星君即太阳神,与月亮 神太阴星君相对,亦称炎火帝君。人们出 於对太 阳神的崇拜和农业生产的需求,祭祀太阳星君。 这种习俗源于上古,当时曾有春分祭日、秋分祭 月的国家典礼。祭祀太阳星君一般用太阳糕,也 叫“太阳鸡 糕”,因为俗传太阳中有雄鸡(或说 乌鸦)。清代祭太阳习俗特别盛行,太阳糕也成 为一种节物。
6.春社日
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古无定日,先秦、 汉、魏、晋各代择日不同。自宋代起,以立 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 祭祀土神,祈求丰收,有饮中和酒、宜春 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 称之为“治聋酒”。社日这一天,乡邻们 在土地庙,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 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 醉人归。"
7.春龙节
龙抬头:又名中和节,节期以观测东方苍龙七宿在 天空中的位置而定。从天象看,每当春分时刻, 黄昏时角宿出现于东方地平线,其它六宿尚隐于 地平线下,故名龙抬头。由于龙神出头,人们总 要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 ? 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 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 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流传:"二月二, 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山东江苏一 带,出嫁闺女要回娘家,又有“二月二,龙抬头, 家家接女诉冤仇”的民谚。
8.花朝节
花朝节为百花生日,一般为农历二月十五。 又称“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 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农历二月 初二举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节的。 ? 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 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 红”。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 等风俗。 ?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花朝、月 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
9.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 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现在 汉初的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 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 巳节已在流行。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 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暮春者,春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 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 ?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 ,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 安水边多丽人。"
上巳节在诗经中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原本有自己 的情人节,是 在春天。情感 丰富的华夏先 民在《诗经》 时代就曾举办 过自己的情人 节——“上巳 节”,也有表 达爱意的花 朵——“芍药”
10.寒食节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 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 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 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 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 缜《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 柳绿。"
11.清明节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就要数‘清明节‘了,时间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流行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从节气(中国农历的一种区分一年四季的方法)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 清明这一节气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才形成节日。自西周(公元前1000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墓祭习俗。
 
【夏季】
立夏节·端午节·夏至节·雨节·分龙节·天贶节·姑姑节·观莲节
————————————————————————
1.立夏节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在民间,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立夏日,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
立夏节在立夏日。古代有“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的仪式。近代民间,有尝新和秤人之习,此日人们把将熟之小麦、大麦穗在火上烤熟吃,以享新麦之鲜;或用秤秤人之轻重以祈福。立夏节民间严禁家人坐在门槛上。许多人还习以立夏日的阴睛测一年的丰歉,认为立夏时下场雨最好,不然便会“立夏不下,旱到麦罢”、“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
2.端午节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3.夏至节
在农历芒种后十五天为夏至,该日日照最 长至终极,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农历夏 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夏至时河南民间多 以食凉面条为庆,俗称“冬至饺子,夏至 面”。夏至节在汉代已有,宋代官员还放 假三天。
4.雨节
五月十三日为雨节,又称下雨节、竹醉日, 传说是黄帝诞辰。山东民间又传说是关老 爷磨刀的日子。鄄城传说,这天还是关公 单刀赴会之日,赴会之前要磨刀。梁山传 说此日“关公磨刀斩小妖”。临沂传说, 这一天一般都有雷声,乃是关老爷的霍霍 磨刀声。淄川传说,“五月十三,关老爷 磨刀杀许三。”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 这天往往下雨,所以民谣唱道:“大旱不 过五月十三。”
5.分龙节
夏历五月二十是分龙节。现在通常的看法都 认为这是毛南族和畲族的节日,其实华夏 民族的分龙日才是正源。据考证,分龙节 最早来源于远古的祈雨方式--雩舞。《周礼"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论语"先进》:“风乎舞雩”。古人认为, 翡翠鸟能预知雨水。头戴翡翠鸟羽毛做成 的羽冠,即是用一种巫术的方式,呼由东 方七宿组成的龙唤雷雨的到来。
6.天贶节
六月六又叫“天贶节”,此节起源于宋代。宋 真宗赵恒是一个非常迷信的皇帝,有一年六月六, 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并要百姓相信他的 胡言,乃定这天为天贶节。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 建造一座宏大的天贶殿.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 “天贶节”已失去原来含义,而晒红绿的风俗尚 存。 ? 【天贶节的习俗】天贶节,又称“六月六”、 “回娘家节”、“虫王节”等。“六月六”是一 个小节,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 经书,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动。
7.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 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 待一番再送回去。 ? 在陕北有“六月六,六月六,新麦子馍馍熬羊肉” 的习俗。六月上旬正是麦收羊肥之时,紧张的收 获季节刚刚结束,为了欢庆丰收,接女儿回娘家, 阖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成了庄稼人的一件快 事。 ? 另外还有“六月初六,家家晒衣服”、“六 月六,狗洗浴”等说法。农历六月气温最高,人 畜都易得病,因此民间又乘此节日提倡人畜清洁 卫生。
8.观莲节
夏历每年六月二十四是观莲节。民间以此 日为荷诞,即荷花生日。水乡泽国的江南 一带,此日是举家赏荷观莲的盛大民俗节 日,泛舟赏荷,笙歌如沸,流传数代,遍 染荷香,成为汉民族最优美浪漫的节日之 一。
 
【秋季】
七夕·中元节·地藏节·天医节·中秋节·重阳节
————————————————————————
1.七夕节
又叫乞巧节,少女节。相传起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据《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和幸运的到来。
《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佼佼河汉女”的诗句,秦观《鹊桥仙》更是以美丽哀婉的爱情故事、天长地久的爱情描写,打动了无数人。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2.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 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 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 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 七月半。 ?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 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 放焰口等活动。 ? 民间有句话,叫“清明时节人找鬼,中元 时节鬼找人”。
3.地藏节
? 农历七月三十是一个宗教节日,名为“地 藏节”。 ? 地藏是在释迦既灭以后,弥勒佛未生以前, 世间众生赖以救苦的一尊菩萨,地藏王曾 经发誓要在普渡众生以后始愿成佛,有的 佛书上说地藏王就是阎罗王的化身,是以 慈祥面目出现的阴司主宰。 ? 在过去,各地均有供奉地藏王的庙宇,每 年七月三十,善男信女必往敬拜。一直到 月底过了,方才停止香火,叫做“盖山门”。
4.天医节
八月初一,宋代以为天医节,祭黄帝、岐 伯。传说黄帝咨于岐伯,人间始有医书, 后因以为神。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即有 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炙的风俗,天医节 当因此而来。 ? 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后来用露水研墨,点 儿童的额头或胸腹,之“点百病”。 ? 天医节忌雨喜晴,农谚说:“八月初一下 一阵, 旱到来年五月尽。”意思是此日下 雨,来年必定春旱。
5.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源于唐代(618-907)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纸‘。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中秋节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祈望。
6.重阳节
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
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冬季】
祭祖节·下元节·冬至·腊八节·尾牙节·祭灶节·除夕
————————————————————————
1.祭祖节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 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 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 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 此。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 “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 “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 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
2.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 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 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 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 水 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 解厄之 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 奏天廷,为人解厄。 ? 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 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下元节这一日, 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3.冬至节
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 中国 的一个 传统节日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宫廷 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 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 孟元老 《 东京梦华录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4.腊八节
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腊‘本是中国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
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古时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这天也是佛教节日,叫做‘成道节‘。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和吃‘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5.尾牙节
?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 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 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 牙,叫做“头牙”;腊月十六日的做牙是 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 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 春节活动的“先声”。 ? 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还要在 门前设 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 以祭拜地基主。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 尾牙”。主 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6.祭灶节
腊月二十三,又称 “小年”,是民间祭 灶之日 ? 每年腊月二十三,送 灶时,人们在灶王像 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 清水、料豆、秣草。 ? 民间有“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的 习俗, 因此祭灶王爷,只限 男子。 ?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 上,灶王还要与诸神 来人间过年,那天还 得有“接灶”、“接 神”的仪式。
7.除夕
是指农历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历 腊月 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起源于先秦末年。
年的最后一天叫“ 岁除 ”,那天晚上叫“ 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 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 贴春联 、贴年画、挂门笼。
 
补:忘了这个了
八、剧情
剧情无疑是宫斗戏的重点,没有之一。没有剧情,再好的描写也是废话,然而好的剧情在后吧少见得可怜,无疑是茶水戏,请安戏,赏花戏,其实不要说这些就真的毫无意义了,对于推动剧情也有一定用,但是这样真的可以吗?
〖请安戏〗
“贵人白氏前来拜访,望通传”
“请进来”
“参见娘娘”
“快起来”
“谢娘娘”
“贵人喝茶吧”
“好茶”
“时间不早嫔妾就告退了”
“慢走不送”
〖赏花戏〗
“御花园花开了,我们去赏花吧”
另一人在赏花中
“你是?”
“我是XX”
“好巧呢”
“恩”
“不知XX喜欢什么花呢?”
“我喜欢荷花,因为……你呢?”
“我喜欢木堇”
“时候不早,我先告辞了”
“好”
━━━━━━━━━━━━
综合上面的戏梗,几句话的事何必又要来演呢?我们或许可以制造一个简单的问题,剧情也就不那般苍白了。
在请安戏中可以制造些因家世高低而产生的嫌隙,交好过程却无意摔坏了东西,对方故意针对你。
赏花戏则可以因为喜花不同而产生争执,故意视而不见等等。
简单的戏码,故意制造剧情就行。
稍难有几幕的,通过平时宫里的事情,动向来策划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想来,也不难的。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好帖真的好用心,已收藏
 
已收藏。姑娘加油。
 
四、图书典籍
古代的典籍称策(册),它包括用细竹片做成的简册和用木片做成的版牍。写满或刻满字的一个个竹简或版牍,要用皮条串连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一本“书”。在古代的文字中,“册”字就是两根绳条穿着一串竹简或版牍的象形。
制作竹简,为了防止虫蛀和腐烂,要先在火上烘烤,烘干水分,称为“杀青”或“汗青”,因此后代又用汗青指代史册,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竹木制的“书”使用不便,携带及存放更不便,古人说“汗牛充栋”,本来指的就是这样的书。
春秋末期,又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一部书或其中的一部分卷成一卷,因而“卷”就成为计算书籍的单位,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又有用卷代称书的,如“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成语“开卷有益”等。
古代典籍,在唐代以前几乎都是手写本,称为“钞本”,宋代以后大都用雕版印刷,即“板印”,印本称为“版本”,又作“板本”,所以《活板》中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刻印书籍称为“付梓”,梓就是木板。如“汝之诗,吾以付梓”(《祭妹文》)。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为方便查阅,就要分类。汉代刘歆继承父(刘向)业,完成了第一部图书总目录《七略》。《隋书 经籍志》开始将图书分为经、史、子、籍四大类。《黄生借书说》中说“七略四库,天子之书”,就指此。
1,经:
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又称之为“六艺”,后代逐渐增加,至南宋变成十三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史: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相传是孔子在鲁国旧史基础上修撰的;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相传为左丘明编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的《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班固的《汉书》;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是袁枢(南宋)的《通鉴纪事本末》。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廿四史:从《史记》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官方认定或组织编修的正史书。
3,子:
子书主要包括诸子百家的哲学、政治、农学、科技、医学等各方面的书。
4,集:
集,是指诗文别集、总集。
此外,我国古代类书、丛书也很多,如,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唐时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是明代的《永乐大典》,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代的《四库全书》(纪昀等人主编)。

古代图书典籍的有关名词
①三坟五典
古书名。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书为“五典”。
②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③五经
《易经》《尚书》《诗经》《礼仪》《春秋》
④六艺
A,古代学校的六门学科:礼、乐、射、御、书、数
B,指六经:《易经》《尚书》《诗经》《礼仪》《春秋》《乐经》(失传)
⑤六书
汉字的六种构字法: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⑥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⑦廿四史
从《史记》起到《明史》止的二十四部历史书。
⑧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⑨春秋三传
解释《春秋》的三部儒家经典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⑩四大名剧
元 王实甫《西厢记》,明 汤显祖《牡丹亭》,清 洪升《长生殿》,清 孔尚任《桃花扇》
⑾临川四梦
明 汤显祖的《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四部传奇剧
⑿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
⒀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⒁三言二拍
明 冯梦龙编定的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⒂四大谴责小说
清末李宝嘉《官场现行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锷《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⒃风骚
指《国风》和《离骚》,后来泛称文学
⒄风雅
指《国风》《大雅》《小雅》,后来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另:古代女子必读之书
女子四书:《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
其他:《涑水家仪》、《郑氏规范》、《女儿经》、《女则》、《烈女传》
论三从:《仪礼 丧服-子夏传》
讲四德:《周礼 天官 内宰》
 
五、服饰妆粉
================================================================
古代女子服饰
先秦时期
一 夏、商、周时期的衣着主要是 上衣、下裳(裙) :
上衣下裳、 右衽、腰间系带、带下有蔽膝。
二 春秋战国时期
深衣是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上衣和下裳连属在一起,上衣下裳分开来裁并在腰节处缝和为一体, 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且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然后用腰带系扎,其襟裾随身体缠绕称为曲裾——所以这种深衣叫做曲裾式深衣。
战国曲裾袍式深衣——上下是通裁的,腰部没有断缝。
三 秦汉时期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秦汉女子仍以深衣为尚,只 是衣襟缠绕层数增加,衣摆宽度增加,穿此种深衣,腰身要裹得很紧,用带子束住。
直裾式深衣——直裾是随着下体裤子的进步而出现的,其形式是将外襟折到右侧身旁,到东汉时取代曲裾。
深衣以后出现了一种上下连裁的服装—袍。
到汉代袍服可以穿在外面, 演变成一种宽袖外衣。
汉代妇女还喜欢穿襦裙,上襦(一种短衣,常与长裙配穿)下裙,上孺较短仅到腰际,裙较长。
就有交领襦裙、直领襦裙、对襟襦裙、高腰襦裙等
四 魏晋南北朝
大体上还是承袭秦汉旧制,以襦、衫、裙为主,也以大袖衫为尚。
魏晋上襦对襟(开衫)裙腰高,上衣短,衣袖窄,下裙长。
大袖衫:衫为对襟,束腰,两腋上收线成弧形下垂过臀形成大袖。
五 唐代
妇女服饰,是历代中的佼佼者。衣料质地考究,造型雍容 华贵,装扮配饰富丽堂皇。唐都长安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与朝鲜、日本、波斯等国贸易、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服饰形成了独特的开放浪 漫风格。袒胸、裸臂、披纱、大袖、 长裙是唐代妇女最典型着装形象。
唐代贵族女装
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 象,主要分为 襦裙服、男装、 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袒领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襦的领 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 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
初唐小袖衣和仙裙、披帛。中晚唐大袖衣和仙裙、披帛。
女子着男装
女着男装,即全身仿效男子装束,成为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同时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它封建王朝。
胡服
胡服,使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
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沓式。
六 宋朝时期
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饰的主要特征。女子典型服饰特征是褙子,褙子是由隋唐时的半臂演变而来的。

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 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 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七 明代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裙子宽大,样式很多。
真红色大袖衫,深清色褙子,加彩秀帔子,珠玉凤冠,金绣花纹履。
贵族妇女服饰都有具体规定,从皇后、皇妃到命妇(嫔妃、受封 的贵妇 )皆有冠服。
背子
明代的背子多为合领或直领对襟的,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扣,有时以绳带系连,是女子的日常服装。一 般情况下,贵族女子穿合领对襟大袖的款式,而平民女子则穿直领对襟小袖的款式。
比甲
比甲的前身是隋唐时期的半臂,到了明代它演变成一种 无领无袖的对襟式半长上衣,并成为青年女子日常穿着的外衣。后来到了清代又缩短衣身,称为坎肩、背心、马甲。
水田衣
中国诗句中有“裁衣学水 田”的描述,女子水田衣的浪漫和新奇从中可见一斑。水田衣是用许许多多零星的织锦缎料拼合而成的。这些缎料色彩不同,图案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也各异,所以拼制起来的服装色彩斑斓,形如水田,具有一种极其特殊的装饰效果,受到明代女子的普遍喜爱。
裙子
明代女子穿裙子比较普遍。裙子的颜色,开始流行浅淡的色彩,以素白居多。“裙拖六幅湘江水”。后来裙幅采用八幅,腰间细褶数十,行动辄如水纹。据说有种浅色画裙,名叫“月华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间每褶 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非常淡雅,风动色如月华,因此得名。此外,还有的裙子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纹,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称“凤尾裙”。更有以整缎折以细缱,做成“百褶裙”的。
八 清代服饰
清代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同时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点。妇女服饰满汉兼容,即有传统的上衣下裳,也有满族特色的旗袍,此外,背心、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抹胸、腰带… 各种服饰层出不穷。 满族妇女平时多穿长袍,下可掩足,右衽,袖口平而较大,袖端,衣襟,衣裾 镶有彩色缘边,领有高有低,无领则以围巾绕领。
裙子
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月华裙、墨花裙等等。 百褶裙:前后有20厘米左 右宽的平幅裙门,裙门的下半 部为主要的装饰区,上绣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边加缘饰。两侧各打细褶,细褶上也绣有精细的花纹,上加围腰和系带。底摆加镶边。
凤尾裙: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裙腰间下缀绣花条凤 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面加饰 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第三种是上衣与下裙相连,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
云肩
云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多在女子婚礼服上穿用。清 末江南女子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 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女子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剪彩作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络的,也有以珍珠穿织而成的。
马甲
袍身初较大后开始狭窄,袍外有时加马甲(背心)或马褂。
有一字襟马甲、琵琶襟马甲、对襟马甲等
清朝汉族妇女服饰
清朝初期汉族女子仍沿用明朝服饰,后受满族影响发生变化(汉女以上身着袄、衫,下身束裙为主)。
————————————
 







 
对襟马甲

 
一字襟马甲


 
琵琶襟马甲

 
云肩


 
清代马面裙


 
水田衣


 
当代汉服介绍(转至微博)









 
古代女子首饰
一 华胜
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
二 步摇
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是自汉以来,中国妇女中常见的一种发饰。《释名》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著名服装史专家周锡保先生认为:步摇乃以黄金为首,如桂枝般相缠,下垂以珠,用各种兽形绕以翡翠为花胜。而陈祥道则以为汉代的步摇是以金为凤,下有鸱,前有笄,缀五彩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因步摇上有垂珠,再加以翡翠金玉之饰,益臻行步动态之美。
三 簪
材料以骨为主,汉代开始出现象牙簪,玉簪,还在簪头上镶嵌绿松石。唐宋元时期的簪则大量用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作。银簪的制作工艺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盘花是用细银丝编结而成。簪头的雕刻有植物形,动物形,几何形,器物形等,造型多样,其图案多具有吉祥寓意。
扁方为簪的一种,其造型作扁平一字形,也称大簪,原为满族妇女使用。
四 钗
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五 篦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六 钿花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七 扁方
是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
八 笄
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钗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长发,笄为古代男女用来插定绾起的头发或弁冕的。
九 抹额
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古代女子妆粉
唐代女子上妆顺序:
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唐妆的妆面大气,艳丽,以线条为主,颜色以桃红,紫红均可,整体显得妩媚动人。
————————————
来自百度
①敷铅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②抹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 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就有了真正的意义。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③画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 ”。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④贴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⑤贴面靥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面靥,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 ;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 ;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⑥描斜红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⑦涂唇脂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另外:
妆粉
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
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
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
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
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 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样。
古代女子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
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古代女子发型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1)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凌云髻: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影视剧参考:图一为飞仙髻,图二为凌云髻



 
(3)飞天紒:“飞天紒”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4)垂鬟分肖髻: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后宫 最新文章
逆风如解意 容易莫摧残。欢迎不弃贴者光临
>>>》来来往往皆是客,聚散离合总
突然觉得春华配不上汪直这样的情深。。汪直
那些要春华跟汪直的,那么夜生活怎么解决
圣华女子学院————唯一的男子班(各种缺
ピ 宫mmmmm
有关后宫吧是否可以自由宣群的问题 吧友公开
好久不见
醉卧江湖君莫笑,纵死犹闻侠骨香。
百度后宫吧 吧规增修条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23:56:44  更:2021-07-14 00:08:18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