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易经 -> 炁 太极 皇极经世与易经的哲学思想 -> 正文阅读 |
[易经]炁 太极 皇极经世与易经的哲学思想[第2页] |
作者:爵士爵士猫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邵雍的元会运世,穷通元有命,生死讵非天。天运未容人力胜,民心须顺物情求。 杨基 【秋斋杂赋(五首)】 刘表知先主,怀王识沛公。 未闻收夏口,先已入关中。 今古车书异,兴衰历数同。 方惊鸡作凤,当信鹜非鸿。 2 今日长洲苑,秋风列羽旗。 不图新约法,复见旧威仪。 鼓舞儿童乐,歌谣父老悲。 烟埃方衮衮,禾黍正离离。 3 叹息冯唐老,吁嗟李广贤。 穷通元有命,生死讵非天。 鼓角西风里,江湖短发前。 南飞有鸿雁,一字若为传。 【闻官军南征解围有日喜而遂咏(二首)】 两河精骑向襄阳,全蜀材臣出凤翔。 天下风云争会合,江东子弟谩抢攘。 人皆厌乱思平世,谁不将归说故乡。 我有先茔依古井,十年不奠一壶浆。 官军闻说下扬州,梦里扶摇赋远游。 天运未容人力胜,民心须顺物情求。 遭逢丧乱生何补,见得升平死即休。 沽取一壶花下酌,弟兄儿女笑相酬。 |
杨基的诗歌,诠释邵雍的哲学思想的内涵 【出台复还洪都】 福至本无象,祸来非有因。 方忧触罗网,遽喜辞妖尘。 念此蓬藋姿,忽遘蹇与屯。 仓黄圜扉中,日夕与死邻。 皇明眷私照,寒谷回阳春。 既免在涤牲,复纵充庖鳞。 重沐饬冠裳,济溺立要津。 道路与我庆,况我骨肉亲。 归来向妻孥,秉烛语及晨。 犹疑是梦寐,欢乐恐未真。 嗟余抑何艰,坎惣多苦辛。 弱无胜力锥,而欲举万钧。 羸牛服盐车,遥遥西入秦。 进逢九坂危,退迫尺棰嗔。 敢惜筋力疲,所虑车摧轮。 哀鸣徒嗷嗷,仰诉空谆谆。 听者无不怜,谁复为解颦。 终当脱羁鞅,沧波浩难驯。 【舟中有感】 水性日就下,大江日东驰。 不知舟行远,但觉青山移。 我方念俦侣,手反坐拄颐。 天风吹衣裳,明月来相随。 乘流非不住,逝者乃如斯。 滔滔适意中,忽然令人悲。 壮岁难再得,修名安可期。 |
杨基 【壬子清明看花有感(有序)】 (熙宁五年壬子清明,眉山苏公看花于钱塘吉祥寺,金盘彩蓝,献花者五十三人。有诗曰:“吉祥寺里锦千堆,前年赏花真盛哉。道人劝我清明来,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始开。”是其事也。洪武五年,基与员外方君看花于西江省掖,节值清明,岁亦壬子,去苏公三百年矣。叹公之不可见,而犹以诵公之诗也。因赋长句,以记岁月,庶为后三百年张本云。) 吉祥寺里千堆锦,绿发仙人对花饮。 腰鼓金盘五色蓝,醉归犹带花枝寝。 东风壬子几清明,三百年来寺已倾。 沙河塘上痴儿女,犹诵钱塘太守名。 看花我亦逢壬子,况是清明非偶耳。 莫论南浦与西湖,楚水吴山正相似。 青莲居士识前因,金粟如来见后身。 总不能知尘外劫,也须曾是会中人。 《尔雅·释诂》:“会,合也。”《广雅·释诂三》:“会,聚也。”《书·禹贡》:“潍、沮会同。”由聚合、会合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一是器盖儿,二是都会,即人口集散之所。由相遇义引申为机会和副词义恰、正值。由符合义引申为领悟、理解、能进行、熟悉或擅长,还引申为应当。以上诸义皆读huì。 古代历法用语,每会一万零八百年。 “会”是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 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意思就是天地也是有寿命的,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后天地将进入下一个颠覆时期。 |
吴中四杰,张羽 【尘事】 春来秋又去,尘事转茫茫。 天下若无死,人间应更忙。 燕衔泥葺垒,蜂酿蜜为房。 独有幽栖者,眼高空八荒。 |
从列朝诗选的甲集前,到甲集10,从沈定王,到刘基,到高启、杨基、张羽等吴中四杰的诗作,终于搞明白了元末明初的社会动态与诗人们具体的情感所在,也真正明白了刘基的大智慧大自在。 还是应了邵雍的皇极经世的【元会运世】的法则。命运之神,无形无相,无处不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间隔。 |
最近,在读列朝诗集,是清朝人钱谦益编撰的,收集了明朝250多年期间的众多诗歌。感触极深,极深。元末明初,正是历史大转折的时候,因此每一个人都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与锤炼。留给21世纪的众生,有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读24史,人们往往对朱元璋与洪武时期的历史,往往充满了众多疑惑,为何会这样?可以有另外的选择吗? 但是,刘基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与政治家,具有极其远大的思考,刘伯温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生死,告诉人们应该坦然应对所发生的一切,接受所发生的一切。 这也是易经与邵雍的皇极经世的根本哲学思想的含义,历史的逻辑本身就是一个有一个转折构成的,这就是【元会运世】法则的本质含义。在【元会运世】的变化中,个体生命只有接受,不能拒绝。因为个人生命仅仅只有100年而已,个人不能评判【元会运世】的变化。这一点,是中国古人诗歌中,反复彰显的大智慧。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洪武十一年,致仕归。翌年,卒于家,葬于语儿乡。 秋怀】 露下百草变,凄凄天地秋。 亦如中年客,玉颜安可留。 山鸣迅商激,水涸行潦收。 恩方改团扇,意复存弊裘。 梧桐叶尽脱,孤雏夜啾啾。 光景忽已逝,感之双涕流。【晚眺】 极目登高丘,秋高淮泗平。 淮泗东南流,故绕钟离城。 东京昔丧乱,英雄纷战争。 杀人及鸡犬,旷野寂无声。 悠悠千载下,复见新人耕。 魏公今何在,铜台春草生。 公路冢中骨,岂忧王室倾。 北海固为豪,平原安可轻。 时哉有屈信,汉道再昌明。 |
邵雍的皇极经世的【元会运世】的思想,正是源于汉书的天文志。当然,现代人以为这是无稽之谈。但是邵雍的元会运世的法则,一元约等于13万年,十分接近现代人类诞生的时间,一会等于1万800年,又接近于末次冰期开始,人类文明社会诞生的时间点。故而,中国古人的天文志,不得不让现代人惊讶!惊奇!这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无法诠释的信息! 汉书,天文志,摘录 邵雍的皇极经世的【元会运世】的思想,正是源于汉书的天文志。 汉书,天文志,摘录 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起,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者各一。当是时,祸乱辄应,周室微弱,上下交怨,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粤,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递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愁苦,臣主共忧患,其察禨祥候星气尤急。近世二十诸候七国相王,言从横者继踵,而占天文者因时务论书传,故其占验鳞杂米盐,亡可录者。 周卒为秦所灭。始皇之时,十五年间彗星四见,久者八十日,长或竟天。后秦遂以兵内兼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又荧惑守心,及天市芒角,色赤如鸡血。始皇既死,適、庶相杀,二世即位,残骨肉,戮将相,太白再经天。因以张楚并兴,失相跆籍,秦遂以亡。 项羽救巨鹿,枉矢西流。枉矢所触,天下之所伐射,灭亡象也。物莫直于矢,今蛇行不能直而枉者,执矢者亦不正,以象项羽执政乱也。羽遂合从,坑秦人,屠咸陽。凡枉矢之流,以乱伐乱也。 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以历推之,从岁星也。此高皇帝受命之符也。故客谓张耳曰:“东井秦地,汉王入秦,五星从岁星聚,当以义取天下。”秦王子婴降于枳道,汉王以属吏,宝器妇女亡所取,闭宫封门,还军次于霸上,以候诸候。与秦民约法三章,民亡不归必者,可谓能行义矣,天之所予也。五年遂定天下,即帝位。此明岁星之崇义,东井为秦之地明效也。 三年秋,太白出西方,有光几中,乍北乍南,过期乃入。辰星出四孟。是时,项羽为楚王,而汉已定三秦,与相距荥陽。太白出西方,有光几中,是秦地战将胜,而汉国将兴也。辰星出四孟,易主之表也。后二年,汉灭楚。 七年,月晕,围参、毕七重。占曰:“毕、昴间,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国也。昴为匈奴,参为赵,毕为边兵。”是岁高皇帝自将兵击匈奴,至平城,为冒顿单于所围,七日乃解。 |
24史中,都有天文志的记载。天文志不仅仅现代意义的天文学,而是中国古代朝廷正朔的源头。 中国古代的天文志,是中华文化话语权组成的核心内容。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史学便已经开始逐步形成自家特有的"大历史"传统;而其开创者,正是被世人誉为"史圣"的司马迁。他提出的"究天人之际"的主张,为其"大历史"史观的关键之所在。这是将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天人论具体运用于史学领域,去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存在的统一和谐,去探讨"天"的客观趋势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最匠心独运之处,是在所著《史记》中为"天"设立了专门的篇章名日《天官书》。"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编撰为专篇,从而为中国古代史著编写树立了一个"天""人"同书的范式,意义重大。 自此而后,在中国古代史学经典式的所谓"二十四史"当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史著都设置有《天文志》一类关于"天"篇章的事实,雄辩地表明"天""人"同书在中国古代史学中确乎蔚然成为一种传统。而这实质上也就是"自然史"、"人类史"并重的"大历史"传统。 |
2《天文志》是正史志书中的一个重要而传统的组成部分,但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篇幅上,唐初以前所修史书中,《天文志》所占篇幅达到10%以上,而宋以后则在6%左右。在内容上,《天文志》开始以记录各星辰位置意义为主,而后加入与人事上的联系。这股潮流在南北朝至唐初所修诸史达到了高潮,几乎每一种星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即"占",同时也会有相应的事件与之对应,即"应"。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增添对观测技术、宇宙构成讨论的记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家们逐渐抛弃了关于"占"、"应"的部分。只留下天体客观的运动现象。一方面,这是因为宋以后的朝代,都是以征服前一王朝而建立,与中古时期的禅让政治有所不同。较之以前,各开国君主减少了用天命、德运、星象、符瑞等神秘事物来确立自己的权威的需要。《天文志》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其在诸志中所占份额自然越来越小。《续汉书·天文志》的天象记录是层累而成的结晶,西晋史家司马彪根据星占观念作出了具有神话思维性质的解释.它承继了纪录天变以存儆戒人君之义的史学传统,与汉晋之际天人感应的意识形态一脉相通.《续汉书·天文志》的星占叙事体现了天人交感的神话思维,展现了神话思维如何建构历史叙事的具体状况.汉书天文志记载【原文】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彗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虹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乡之应声。是以明君睹之而寤,饬身正事,思其咎谢,则祸除而福至,自然之符也。上古"天文"本意类似于现代所谓的"星占学"(astrology),上古"传天数者"大都是星占学家或擅星占以论治世者,都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或"天文学家"混这一谈,从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这是从上古"通天巫觋"演化而来的,前者是星占术即通天之术,后者是巫觋即是星占学家,而"灵台"即是他们进行"通天"巫术之所,正因为上古"天文"是沟通天人之际的重要手段,拥有宣示天意的权威,所以历代统治者严禁私习天文. |
邵雍的【时】的概念更多的表达一种【天象】,一种【天命】, 旹,古文时。日运行的过程写照是“旹”之范式。本义:节令、季节的认知。 古人计算时间,总是根据太阳在空中运行的位置,或它在地上的投影运行的情况来决定的。古文“旹”可以说是古人测日以记时的见证。 由观测太阳运行而测得“四季”,所谓“定四时成岁”,故时引申为时机。 故而人道需与天道互感, 因此【富贵在天也,不在人也,是系乎天者也。】【功德在人也,不在天也,可修而得之,不修则不得,是非系乎天也,系乎人者也。】 因此邵雍的历史观,更注重【人的功德】,由此才可以说【仲尼以万世为土。若然,则孟子言,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斯亦未谓之过矣。】 由此,邵雍的历史观,可以说是【天命】与天子的【功德】相互感应,而构架了天子之富贵与【天下】之得失,并把历史的发展最终归于【时】。 因此,邵雍的元会运世的含义,可以进一步清晰了。 元,《精蕰》: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 在天为元,在人为仁,在人身则为体之长。《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元,始也。长也。又大也。又本也。: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又气也。元者,气也。 ------------------------ 会。时见曰会。 运。天造曰运。运祚,历数也。 世。代也。三十年为一世。 ------------------------------ 邵雍 观物篇五十六 夫人不能自富,必待天与其富然后能富; 人不能自贵,必待天与其贵然后能贵。 若然,则富贵在天也,不在人也,有求而得之者,有求而不得者矣,是系乎天者也。 功德在人也,不在天也,可修而得之,不修则不得,是非系乎天也,系乎人者也。 夫人之能求而得富贵者,求其可得者也,非其可得者,非所以能求之也。 昧者不知求而得之,则谓其己之能得也,故矜之; 求而失之,则谓其人之不与也,故怨之。 如知其己之所以能得,人之所以能与,则天下安有不知量之人耶? 天下至富也,天子至贵也,岂可妄意求而得之也? 虽曰天命,亦未始不由积功累行,圣君艰难以成之,庸君暴虐以坏之,是天欤?是人欤? 是知人作之咎,固难逃矣;天降之灾,禳之奚益? 积功累行,君子常分,非有求而然也。有求而然者,所谓利乎仁者也。 君子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然而有幸有不幸者,始可以语命也已。 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 殷汤以功有天下,殷纣以虐失天下; 周武以功有天下,周幽以虐失天下。 三者虽时不同,其成败之形一也。 平王东迁无功以复王业,赧王西走无虐以丧王室,威令不逮一小国诸侯,仰存于五伯而已,此又奚足道哉? 但时无真王者出焉,虽有虚名,与杞宋其谁曰少异? 是时也,春秋之作不亦宜乎? 仲尼修经周平王之时,书终于晋文侯,诗列为王国风,春秋始于鲁隐公,易尽于未济卦。 予非知仲尼者,学为仲尼者也。 礼乐赏罚自天子出,而出自诸侯,天子之重去矣; 宗周之功德自文武出,而出自幽厉,文武之基息矣,由是犬戎得以侮中国。 周之诸侯非一独晋能攘去戎狄,徙王东都洛邑,用存王国,为天下伯者之倡,秬鬯圭瓒之所锡,其能免乎? -------------------------------------- |
邵雍的易学思想中的【时】的概念,不是现代人的【时间】概念。现代人的时间定义,乃是源自西方文化的产物。 要理解邵雍的【元会运世】法则的本质含义。第一,要明白【元会运世】在古代的通用含义。第二,邵雍的易学思想,乃是与北宋同一时期的北宋五子的易学思想,紧密关联的,因此周敦颐《太极图说》,程颐的【尹川易传】,张载的【张子正蒙】,等等著作,与邵雍的皇极经世的易学思想关系十分紧密。 中国古人的【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的【时间】概念。中国古人表达的时间概念,有【世】,以及【元、会、运、世】。 元,康熙字典云。【《精蕰》: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 在天为元,在人为仁,在人身则为体之长。《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 【又《尔雅·释诂》:元,始也。又《广韵》:长也。又大也。 《前汉·哀帝纪》:夫基事之元命。注:师古曰:更受天之大命。 又首也。《书·益稷》:元首明哉。《前汉·班固叙传》:上正元服。注:师古曰:元,首也。故谓冠为元服。 又本也。《后汉·班固传》:元元本本。 又百姓曰元元。《战国策》:制海内,子元元。《史记·文帝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注:古者谓人云善人,因善为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 又《公羊传·隐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左传》注: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罗泌《路史》:元者,史氏之本辞也。君即位之一年称元,古之史皆然。《书》太甲元年、维元祀、《虞》《夏》有元祀之文,非《春秋》始为法也。 又气也。《公羊传》注:变一为元。元者,气也。 又正月一日曰元日。《书·舜典》:月正元日。注:朔日。 又《谥法》,行义悦民、始建国都、主义行德,并曰元。】 ------------------------ 会。时见曰会。《尔雅·释诂》:“会,合也。”《广雅·释诂三》:“会,聚也。” 康熙字典 《易·乾卦》:亨者,嘉之会也。疏:使物嘉美之会聚。 《书·禹贡》:灉、沮会同。疏:谓二水会合而同。 又《洪范》:会其有极。疏:会,谓集会。《礼·乐记》: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 又《周礼·天官·大宰》:大朝觐会同。 又《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 又《礼·檀弓》:周人作会,而民始疑。注:会,谓盟也。《左传·昭三年》:有事而会,不协而盟。又《左传·宣七年》: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 ------------------------------ 运。天造曰运。运祚,历数也。 康熙字典 《玉篇》:转也,动也。《正韵》:行也,用也。 《易·系辞》:日月运行。 《书·大禹谟》:帝德广运。注:行之不息也。 《礼·少仪》君子欠伸运笏。注:运,动也。又《说文》:移徙也。《广韵》:转输也。《後汉·百官志》: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又《正韵》:天造曰运。《浑天仪》:天运如车毂。 又《韵会》:五运,五行气化流转之名。又运祚,历数也。《史记·高帝赞》:汉承尧运。又《集韵》:地南北谓之运。《越语》:广运百里。注:远行赋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 世。代也。三十年为一世。 康熙字典 代也。《诗·大雅》:本支百世。又《论语》:必世而後仁。注:三十年为一世。《左传·宣三年》:王孙满曰: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又《维摩经》:大千世界。注:世谓同居天地之闲,界谓各有彼此之别。 ----------------------- 中国古人的空间概念,乃是用【土】来表达。 土。五行之一。又后土,取厚载之义。又星土,星所主土。又业也。 康熙字典 《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易·离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又《书·禹贡》:徐州,厥贡惟土五色。注:诸侯受命,各锡以方色土,建大社于国中,一曰冢土。《诗·大雅》:乃立冢土。 又后土,取厚载之义。共工氏子句龙为后土,位在中央,主於四季各十八日。《礼·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周礼·冬官考工记》:土以黄,其象方。 又星土,星所主土。《周礼·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又度也。土圭之土训度。详圭字注。 又业也。《皇极经世》:独夫以百亩为土,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九州为土,仲尼以万世为土。 ------------------------------ 旹,shí,古文时。《说文解字》:“四时也。从日寺声。旹,古文旹从之日。草木曲折生长的过程是“之”的范式。之、日两范式叠加。日运行的过程写照是“旹”之范式。本义:节令、季节的认知。 |
宋元学案,对北宋五子的哲学思想与易学、历史思想,有完整的诠释 百源学案。云。横渠问疾,论命,先生曰:「天命则已知之。世俗所谓命,则不知也。」 百家谨案:周、程、张、邵五子并时而生,又皆知交相好,聚奎之占,可谓奇验,而康节独以《图》、《书》象数之学显。 百家谨案:先生《观物内外篇》,《内篇》先生所自着,《外篇》门弟子所记述。《内篇》注释,先生子伯温也。 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 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辰者天之土,不见而属阴。)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或曰:「《皇极经世》舍金木水火土,而用水火土石,何也﹖」曰:日月星辰,天之四象也。水火土石,地之四体也。金木水火土者,五行也。四象、四体,先天也;五行,后天也。先天,后天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五行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本体也;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其致用,故谓之五行,行乎天之间者也。 皇极经世用水火土石,以其本体也;《洪范》用金木水火土,以其致用也。皆有所主,其归则一。 混成一体,谓之太极。太既既判,初有仪形,谓之两仪。两仪又判而为阴、阳、刚、柔,谓之四象。四象又判而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太刚、少刚、太柔、少柔,而成八封。太阳、少阳、太阴、少阴成象于天而为日月星辰,太刚、少刚、太柔、少柔成形于地而为水火土石,八者具备,然后天地之体备矣。天地之体备,而后变化生成万物也。 在天成象,日也;在地成形,火也。阳燧取于日而得火,火与日本乎一体也。 【案。皇极经世用水火土石,以其本体也;元会运世法则,乃是日月星辰、火水石土的互相感应也也】 在天成象,月也;在地成形,水也。方诸取于月而得水,水与月本乎一体也。 在天成象,星 也;在地成形,石也。星陨而为石,石与星本乎一体也。 在天成象,辰也;在地成形,土也。 盖日月星辰犹人之有耳目口鼻,水火土石犹人之有血气骨肉,故谓之天地之体。阴阳刚柔,则犹人之精神而所以主耳目口鼻、血气骨肉者也,故谓之天地之用。 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人之至者,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者焉。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 【案。邵雍的历史观高度概括,后文,邵雍的历史哲学思想与历史观,有全面的阐述。也是皇极经世的中心思想,不可不读。】 |
邵雍依据易经的四象,确定了圣人之道的【道德功力、易书诗春秋】四府,乃是与天地共存,【此四者,天地始则始焉,天地终则终焉,终始随乎天地者也。】 邵雍依据易经四象的思维模式,推演出【圣人之时,圣人之经,时有消长,否泰尽之矣,经有因革,损益尽之矣。 否泰尽而体用分,损益尽而心迹判,体与用分,心与迹判,圣人之事业于是乎备矣。】,回到现实世界中,邵雍判定了君天下者,有四命,【一曰正命,二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摄命。】。天下四命的推演,还是源于阴阳之道,源于【因、革】阴阳两极的互通互感。 考究【因革损益】。 叶燮 原诗 内篇(上)云【盖自有天地以来,古今世运气数,递变迁以相禅。古云天道十年而一变。此理也,亦势也,无事无物不然。宁独诗之一道,胶固而不变乎?今就三百篇言之:风有正风,有变风;雅有正雅,有变雅。风雅已不能不由正而变,吾夫子亦不能存正而删变也;则后此为风雅之流者,其不能伸正而诎变也明矣。且夫风雅之有正有变,其正变系乎时,谓政治、风俗之由得而失、由隆而污。此以时言诗,时有变而诗因之。时变而失正,诗变而仍不失其正,故有盛无衰,诗之源也。】 -------------------------- 皇极经世 观物篇五十五 若然,则皇帝王伯者,圣人之时也; 易书诗春秋者,圣人之经也; 时有消长,经有因革, 时有消长,否泰尽之矣; 经有因革,损益尽之矣。 否泰尽而体用分,损益尽而心迹判, 体与用分,心与迹判,圣人之事业于是乎备矣。 所以自古当世之君天下者,其命有四焉: 一曰正命,二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摄命。 正命者,因而因者也; 受命者,因而革者也; 改命者,革而因者也; 摄命者,革而革者也。 因而因者,长而长者也; 因而革者,长而消者也; 革而因者,消而长者也; 革而革者,消而消者也。 革而革者,一世之事业也; 革而因者,十世之事业也; 因而革者,百世之事业也; 因而因者,千世之事业也; 可以因则因,可以革则革者,万世之事业也。 ------------------------------------------ |
中国传统文化中,因与革是认识制度演进的两个向度,二者缺一不可,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中,有时侧重因循守成,强调恪守祖宗之法和祖制祖训, 例如北宋真宗以后形成的祖宗之法,明朝对洪武祖制及皇明祖训的遵循。有时又侧重损益变通,例如汉武帝时董仲舒进《天人三策》提出全面“更化”理论,宋神宗时王安石提出“祖宗不足法”的变法主张。 【因、革】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人历史观的核心。因此,考究邵雍的易学思想,须从历史上古人的言行入手,才可搞懂邵雍易学思想与历史观的深刻内涵。邵雍与北宋五子的理学思想,可以说奠定了北宋以后,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历史轨迹,这一点,考察清朝的文献,可以一览无余。整个元明清时期的中国文化的逻辑脉络,完全是北宋五子哲学思想与易学、历史观的印证。 大明会典云,【遵古法、酌时宜、或损或益、灿然天理之敷布。圣圣相承、先后一心。虽因时损益、而率由是道。百。有餘年之太平、端有在矣。】 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扬雄 因而能革,天道乃得,革而能因,天道乃驯。——扬雄 葛洪在《抱朴子·用刑》中提出,“欲以太昊之道,治偷薄之俗;以画一之歌,救鼎涌之乱,非识因革之随时,明损益之变通也”,不懂得随时变通,就如同“刻舟以摸遗剑,参天而射五步”那样滑稽可笑。他用“刻舟求剑”、“指天而射”两个寓言故事,强调了礼法政刑随着世变时移而因革损益的原则。这种思想也成为中国制度文化的主流精神之一。 大明会典 太祖高皇帝、以至圣之德、驱胡元而有天下。凡一政之举、一令之行、必集群儒而议之。 遵古法、酌时宜、或损或益、灿然天理之敷布。 神謨圣断、高出千古。近代积习之陋、一洗而尽焉。我 太宗文皇帝、 仁宗昭皇帝、 宣宗章皇帝、 英宗睿皇帝、 宪宗纯皇帝、 圣圣相承、先后一心。虽因时损益、而率由是道。百。有餘年之太平、端有在矣。朕祗承天序。即位以来、蚤夜孜孜、欲仰绍 先烈、而 累朝典制、散见叠出、未会於一。乃敕儒臣、发中祕所藏诸司职掌等诸书、参以有司之籍册、凡事关礼度者、悉分馆编辑之。百司庶府、以序而列。官各领其属、而事皆归於职。名曰大明会典。辑成来进。总一百八十卷。朕间阅之。提纲挈领、分条析目、如日月之丽天、而群星随布。我 圣祖 神宗百。有餘年之典制、斟酌古今、足法万世者、会(禾卒)无遗矣。特命工鋟梓、以颁示中外、俾自是而世守之。不迁於异说。不急於近利。由朝廷以及天下、诸凡举措、无巨细精粗、咸当乎理而得其宜。 积之既深、持之既久、则我国家博厚高明之业、雍熙泰和之治、可以并唐虞、軼三代、而垂之无穷。必将有赖於是焉。遂书以為序 弘治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 【案。弘治是中国明朝明孝宗年号,使用年代为1488年至1505年,前后共18年】 ----------------------- |
邵雍云,【是知皇帝王伯者,命世之谓也;仲尼者,不世之谓也。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谓其行无辙迹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又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谓欤?】 邵雍 皇极经世 观物篇五十五 正命者,因而因者也;受命者,因而革者也;改命者,革而因者也;摄命者,革而革者也。 因而因者,长而长者也;因而革者,长而消者也;革而因者,消而长者也;革而革者,消而消者也。 革而革者,一世之事业也;革而因者,十世之事业也;因而革者,百世之事业也;因而因者,千世之事业也; 可以因则因,可以革则革者,万世之事业也。 ------------------------------------------ 一世之事业者,非五伯之道而何? 十世之事业者,非三王之道而何? 百世之事业者,非五帝之道而何? 千世之事业者,非三皇之道而何? 万世之事业者,非仲尼之道而何? 是知皇帝王伯者,命世之谓也;仲尼者,不世之谓也。 仲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 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 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 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 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焉? 夫一动一静者,天地之至妙者欤? 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欤? 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谓其行无辙迹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 又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谓欤?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易经 最新文章 |
目前较为合理的阴阳之道图示 |
我个人很喜欢玄学,我想学易经那些怎么入门 |
好想知道答案 |
易经经文 |
革言三就怎么理解? |
问个简单的问题 |
易经儿童诵读本 |
阴阳交合解河洛,天下诸家对不同。 |
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
颐是嘴,鼎是锅,大过就凭阳爻多…上等吧友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