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微小说 -> 原北京军区防化团战友群来稿 -> 正文阅读 |
[微小说]原北京军区防化团战友群来稿[第3页] |
作者:张宏齐红旗飘飘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二、不忘卫国参军的初心,牢记神圣的使命;团结奋战,勇于吃苦;践行保卫首都安全的责任,当好指挥机关的“千里眼”。 话说观测所原本是杂草黄土掩埋下的一水泥碉堡。简要的战前动员后,全班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扒除杂草,掀开黄土,挖开洞门。清除洞内泥土,拾来微干的杂草铺设在洞底,放置好战备物器材,立即投入观测任务。此刻的我班已成了与外界隔绝、无助的孤军。直到傍晚8时许,才有一个累得有气无力,衣服上沾满汗与冰的通讯兵战士,带着话筒及通讯线爬到了哨所。通讯设备里不时的发出喊话声, 但该战士体力已严重透支,处于半昏迷状态,无力开口回话。见状我们忙取得水来让他慢饮休息,送上馒头让他充饥。只见他手拿馒头张不开嘴吃不下去,人乃呆若木鸡,只是两眼望着我以表示感激之意。约半小时后,待他神智略清醒时,便问明原由。从中得知,原本是两名战士于早6时许,受命向“603”哨所架设通讯线。直到傍晚8时许,一路没吃没喝,身着汗血冰衣,向山上架线奔波。其中一名战士已累倒在半山沟,昏迷不省人事。黑暗的寒夜布满灌木的陡山,白天尚且行无路、黑夜行路则更难。在此情况下,原本想留通讯兵战士在地堡同息一宿。但该战友说:“我要沿通讯线下山,找到战友归队复命”。真是军令难违啊!此时,我只能盼望他们平安归队。便拿起话筒喊话通讯兵指挥官,道明他两名战士的处境情况,望他能派出搜救队接两名战士早点归队。通讯兵的不忘初心、不惧苦难,剩一个人只要还有一丝力、一口气也要勇于践行使命的精神,大大的激励了我班战胜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
(接上页) 二、不忘卫国参军的初心,牢记神圣的使命;团结奋战,勇于吃苦;践行保卫首都安全的责任,当好指挥机关的“千里眼”。 话说观测所原本是杂草黄土掩埋下的一水泥碉堡。简要的战前动员后,全班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扒除杂草,掀开黄土,挖开洞门。清除洞内泥土,拾来微干的杂草铺设在洞底,放置好战备物器材,立即投入观测任务。此刻的我班已成了与外界隔绝、无助的孤军。直到傍晚8时许,才有一个累得有气无力,衣服上沾满汗与冰的通讯兵战士,带着话筒及通讯线爬到了哨所。通讯设备里不时的发出喊话声,但该战士体力已严重透支,处于半昏迷状态,无力开口回话。见状我们忙取得水来让他慢饮休息,送上馒头让他充饥。只见他手拿馒头张不开嘴吃不下去,人乃呆若木鸡,只是两眼望着我以表示感激之意。约半小时后,待他神智略清醒时,便问明原由。从中得知,原本是两名战士于早6时许,受命向“603”哨所架设通讯线。直到傍晚8时许,一路没吃没喝,身着汗血冰衣,向山上架线奔波。其中一名战士已累倒在半山沟,昏迷不省人事。黑暗的寒夜布满灌木的陡山,白天尚且行无路、黑夜行路则更难。在此情况下,原本想留通讯兵战士在地堡同息一宿。但该战友说:“我要沿通讯线下山,找到战友归队复命”。真是军令难违啊!此时,我只能盼望他们平安归队。便拿起话筒喊话通讯兵指挥官,道明他两名战士的处境情况,望他能派出搜救队接两名战士早点归队。通讯兵的不忘初心、不惧苦难,剩一个人只要还有一丝力、一口气也要勇于践行使命的精神,大大的激励了我班战胜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 初冬的“603”哨所既有北风的咆哮,也有寒冰的袭扰。而最大的困难是口渴无水饮、腹饥无食进。为保战斗不减员,便派体强志更坚的“范国春”“于进财”等战士下山寻取水上山。取水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初次寻水的战友不仅付出了汗与血的代价,还险些掉进悬崖丢了性命。为此事每逢下山取水全班都默默祈福,愿战友平安归来。每当战友取回水来,全班战友都非常欣慰,但又十分痛心。欣慰的是有水解渴,痛心的是战友身上的衣服除了血点全是冰,额头、眉毛还是冰。与其说喝的战友取的水,不如说饮的是战友的血和汗。 当时的生活情节是这样的: 水在壶中冻成冰,不能饮。 冰冻馒头似铁球,无法啃。 勇克苦难无所惧,不叫苦。 众友拾柴燃火星,战困境。 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中,有位敢于吃苦耐劳,热心服务全班,用手刨土坑做灶台,顶风冒寒生柴火,不惧烟呛泪洗面,烟熏冻壶水,火烧冰馒头的好战友,他的名字叫“张成勇”。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执勤,全班战友都保持着高昂的战斗激情,圆满地完成了观察任务。从出现冰霜的上年到次年黄花开遍,我在最艰难的条件下,同战友们共用生活工作在“603”核观察哨所。这一人生经历,使我终身难忘。随后,因执行其他重要任务,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哨所。 写于二零二零年七月二十二日 |
四连建哨施工片断 张宏齐(曾任四连班长 一九六九年二月入伍) 一、接受新任务 一九七一年三月,四连接受了在北京门头沟区东山顶上建设核观察哨营房的施工新任务。从北京市延庆县东沟村营房住地出发,到达东山半山腰的简易营房住下。这简易营房虽四面透风,但连队住在一起,便于集中管理。比一九七0年打山洞时住在老乡家要好的多了,方便多了。此营房也是原施工连队居住过的。 上山后的第一项任务是修路。当时从山脚通往上山小路口的是一条盘山土石公路。但这条路高低不平,有很多突起的石头,影响行车安全。为了清除这些“地雷”,连长郭掁言亲自带领全连修路。刘士俊,沈铁和我,曾在打山洞时是爆破手,经受过专门培训。我们三人分别对这些突出的石头进行爆破,而后其他战士们用十字镐,大铁锤等工具找平。经过三天的努力,路比以前好走多了。 如果要在东山山顶上建营房。就要把数十吨沙子,水泥,钢筋,水,木料等建材运上山顶。在这条盘山土石公路的尽头是一条羊肠小路的路口。要达到山顶,还要通过这条7华里长的崎岖陡峭小路,爬上山顶。汽车运料到这条小路口后,只有靠人背肩扛,把建筑材料运上山顶。所以这是一项异常艰巨繁重的体力活。 但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四连的干部战士们。他们积极勇敢地投入到了施工中去。 |
(接上页) 二、讲述神奇的故事 一九七一年六月的一天上午,四连七班战士们在往山上背料的途中, 正在听着时任七班副班长高文柱同志给他们讲着一个神奇的故事。他们边走边听,讲得真切,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忘记了疲劳,愉快地完成了当天的任务。 高文柱讲的是什么故事?怎么这么吸引人?原来,经连队批准,高文柱刚刚结束了探家。从石家庄回到部队。在探家期间,他看了一本当时流行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讲述的是重庆解放后,我公安机关和潜伏特务斗智斗勇,最终摧毁特务组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后来曾被拍成电视连续剧。高文柱同志是文艺骨干,记忆超群,讲话又绘声绘色。由他讲起这个故事,能不吸引人吗?这个故事,他每天在上山途中讲起。象说评书一样,一直讲了二十多天。七班的战士,也认真地听了二十多天。 |
(接上页) 三、一次特殊的任务 当年九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刚吃过午饭。副连长李仁昆同志便把我叫到连部,命令我们班全体战士在中午一点钟赶到上山小路路口。往山上运送定制好的一个木制房顶棚架子。 当我带领全班赶到小路口时,李副连长早已在那里等候。旁边放着一个房木架子。这个房木架子,长约五米,宽约四米,高约一米。重量约一千五百至两千斤。李副连长做了简短动员,他说之所以让我们班来完成这项任务,一是我们班具有顽强的战斗作风;二是我们班战士体格还比较健壮。为什么要先于其他上山背料的战士提前出发呢?主要担心,这个大房架会阻挡其他人前进。他目送着我们扛上这个大物件出发后,就回连里安排其他工作去了。 运送这个大物件,和背沙子,水泥单人上山有很多不同之处。为了保持平衡,我安排小个在前,大个在后。踫到陡坡时,前边的小个要猫着腰,后面的大个要举起双手支撑。遇到窄路时,前边的战士需要把木架从肩上卸下来,先搭在地上,再转过身,屁股朝前,用双手抬起往上拉。后面的战士要高举双手往上推。有时需要全身趴在地上一点一点的使劲。实在累了,就稍休息一下,缓口气。每个战士都浑身湿透,成了“土猴”。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将这个大物件弄上了山顶。没有影响到其他战土往山上背料。 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只要大家一条心,拧成一股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四连学习生活花絮 张宏齐(曾任四连班长 一九六九年二月入伍) 一、聪明的司务长 一九七一年八月的一天傍晚,在北京市西长安街上,四辆军用卡车载着解放军战士们正由西向东行驶。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唱着军歌,脸上浮现着欢快的表情。他们是谁?此时这是要去哪里呢? 原来他们是防化九团四连的战士们,此时要去观看中国京剧团演出的顶极样板戏《红灯记》,要不怎么会如此高兴呢? 当时四连正在进行超强度的施工建哨工作,四连的连长、指导员,为了减轻战士们的工作压力,丰富战士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就采取了这一措施。 但是,看戏是要花钱的。钱从何而来?说到钱,还要提一提司务长何新生同志。由于施工建哨劳动强度很大,战士们消耗体力也大。每人每天饭量大增,平均每人二斤二两定量。虽然团里给调拨了一批大米,但伙食费每人每天只有四角五分。要想给战士们增加油水,就要另想办法。司务长何新生同志,经过多日的考察思索,终于想出了一条好办法。 经过考察,他发现在四连驻地简易营房的周围,散藏着一些废钢轨、旧铁丝、铁物件。这些都是原施工部队留下的废件,有的深埋在土中,有的隐藏在草丛里。他就向连领导提出了建议,开展了一场利用业余时间,大捡废品的行动。经过十天左右的努力,废旧钢铁堆成了小山。经过变卖,获得了一大笔经费。 用这些钱,不仅改善了连队的伙食,还丰富了连队的业余文化生活。连队的战士们,才有幸到北京市的大剧院,看了五场大戏。 |
(接上页) 二、从普通卫生员到专家教授 四连的卫生员叫曾明泽,是一九六八年入伍的四川中江兵。待人热情,医朮精湛,服务周到,深受四连战士和东山村老百姓的赞扬。曾被评为北京军区军直优秀医务人员。在四连担任繁重的施工建哨任务期间,他在关键性的岗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堪称“半个指导员”。 由于施工劳动强度大,且天气炎热,有百分之八十战土的腰背部出现了红肿、硌伤、起泡、勒伤。曾明泽同志总是耐心的诊治。有的战士由于劳累经常遗精,他就施以针灸朮。有的战士腰腿背部痛疼,他就拔火罐予以缓解。从早到晚,没有一点休息时间。东山村里的老乡也经常来找他看病,他从不推辞。 一九七一年十月初,全连百分之六十五的干部战士都出现了高烧三十八九度,上吐下泄的症状。曾明泽同志及时判断出了这是由于食用了发霉面包,而引起了食物中毒。采取了果断的应对措施。一是及时给全连干部战士服用了磺胺药片,二是向上级报告,请解放军“268”医院的专家会诊,三是将九名危重战士送医院救治。经过四、五天的抢救,全连干部战士转危为安,躲过了一劫。 后来,一九七二年初至一九七三年七月曾明泽进入铁道兵医院军医培训班学习,毕业后提干,到三营任卫生所代理所长。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一九七九年,曾明泽转业到四川中江县医院工作,从事临床医学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 一九八四年,他进入华西医科大学学习两年。九十年代初拜华西医科大学知名教授刘正乐为导师,进行医学研究。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接受了国家卫生部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研究课题项目,取得成功,获得四川省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曾在绵阳卫校中江分校每周授课两个半天,执教达二十年。中江县几十个医院的院长都曾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退休后,被成都军区总医院骋为顾问,并在中江县中医院任部门主任至今。中江县的战友们亲切地称他为“曾教授”。 |
(接上页) 三、一堂生动的传统教育课 一九七一年十月初的一天上午,一辆北京牌吉普车,沿着曲折的土石公路向北京门头沟东山上开去。停在了四连连部门前。从车上下来一位面目慈祥,精神饱满的部队首长。 他就是原北京军区防化九团团长,七0年七月升任北京军区机关事物管理局副局长的韩永昌同志。听说四连正在执行艰苦劳累的施工任务,是特地赶来看望大家的。 为了鼓舞战士们的斗志,第二天上午,他给战士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郭副局长是一九四四年入伍的老八路,打过鬼子,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重点给大家讲了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艰苦生活和上甘岭战役,以及战士们打冷枪阻击美国鬼子的故事。他的讲话,生动感人,风趣幽默。激发了战士们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革命精神。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微小说 最新文章 |
原创短篇——《深山日常》被卖进大山却遇到 |
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都及不上回家那段路! |
男男微小说,慎入。 |
[原创]无名 |
(试写)日记体小说《晓龙的日记》 |
百度深蓝联盟,欢迎每一个与众不同的你! |
就有人问我如何写好古风微小说回答 |
路人 |
自创微小说 |
《梵心·凡心》这里阿桐,求勾搭嗷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