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如何评价电影《廊桥遗梦》? -> 正文阅读

[影视娱乐]如何评价电影《廊桥遗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评价电影《廊桥遗梦》?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img_log]
电影
人生
文学
影视评论
廊桥遗梦(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廊桥遗梦》?
圆桌收录
中文系面面观


廊桥遗梦
81% 知友推荐
 · 1004 人评价
美国 / 剧情 · 爱情 / 1995-06-02 美国 / 135 分
?
?
十几年前看过《廊桥遗梦》,最近又翻出来看了一次,感受完全不一样。要说整体评价,这是一部用哲学来追问爱情的电影,剧本本身很厉害,演员就更厉害了,完全不是出轨和不出轨那么简单。
1、男女主角并不是单纯恋爱,也不是出轨那么简单,梅姨所饰演的农妇Francesca其实一直在向往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对昔日梦想和远方的追求,甚至试图讨论为什么而活着。而摄影师Robert只是刚好满足了这个需求而已。
Robert问你喜欢住在爱荷华吧。Francesca说,这里很好,很安静,人们也都友好,互相帮助。可是,这并不是少女时代,我所梦想的。


Robert这么回答:我在路上行走的时候,曾经写过一句话,Your old dreams are good dreams, it didn't work out, but I am glad I had them.




Robert说,最让他怀念的地方是非洲。在那里,由朝至暮的颜色是如此真实,野兽与野兽,人与野兽,谁会生存谁不会,当中没有判决,没有任何强加的道德,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一个在沉闷乡下生活了十几年的农妇,陷入了这样的爱情。。。。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这本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美国。因为当时的美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情感却无处安放的阶段,每个人都想不安份,想寻找出口,又被伦理道德束缚。跟现在的中国社会很像。
这是作者的第一本书,只花了两周时间就写出来了,很大可能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能看到Francesca的气质都变了,这哪里还是一个农妇?分明是优雅的、知性的魅力女性。爱情的巨大魔力,就是会使人改变。


2、女主和男主没有脱离现实,没有一味追求所谓的爱情,而是对生活本身做了更深层面的思考。
无数次挣扎之后,Francesca决定为自己活一次,收拾行李跟摄影师离开。我倒不觉得她是真的为了情人,更可能是向往外面的世界和远方。
可是一想到家人,她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家人会受不了闲话,会永远无法接受这个情况。而我的丈夫。。。会很伤他的心,他一生没有害过人,不该被如此对待。”


“我的女儿才16岁,正是要开始恋爱的年纪,如果我走了,会给她树立什么样的榜样?”
更重要的是,“不管我们离这个房子多远,我还是会想起它。我会时刻感受到它的存在,然后因为内心痛苦而怪罪于你。”
这时候,Francesca的思考显示了远超一个普通农妇的思想。也可以从侧面解释她为什么是特别的一个。她说,很多人不明白。。。当一个女人决定结婚生子,她的生命开始了,另一部分却结束了。你建立了琐碎的人生,把个人需要放在一旁,好让你的孩子能成长过活。当孩子们有一天离开的时候,也把你锁碎的一生带走了。你不能再过自己的生活,但不记得,是什么让你活着。许久没有人问起,而你自己也快记不起。


那一幕最后,Francesca说,我很想永远如此刻这样爱你,可是如果我们走了。。。。是不可能持续的。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过一部小说,叫《失乐园》,男女主角也是类似的婚外恋,深知为家庭和亲人所不容。人到中年,深知人世间没有永恒的爱情,要想使对方永远属于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对方一起结束生命,让时间和爱情永远停留在这一刻。于是他们在最深爱的时候,一起服毒自尽。
《失乐园》在1997年发表之后,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几乎跟这部美国电影同一时期,也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当时的日本社会,甚至出现了人到中年的“失乐园”现象。
中国古人有一句智慧也能解释: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任何事情到了极致,不可为继。
3、他们都选择了不再见,各自回归各自的生活,没有对错。
一生中最后一次见面。长达十几分钟的场景,没有一句台词。4天后,丈夫和孩子们回来了。Francesca跟丈夫一起到镇上买家庭用品,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转头向窗外望去。


下面这个镜头被评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之一。雨中,无声,做最后的挽留。


直到微笑,知道要说再见了。
很多年以后,Francesca收到了已经去世的摄影师寄来的包裹。Robert把两个人为时四天的爱情做成了影集。里面写道:在无路的林中,我们曾经有过欢乐。。。Francesca已经是满头银发的奶奶,依然在读信时泪流满面。这是最好的结局。给丈夫以温柔,给儿女以陪伴,给远方以思念。
我想聊一个有点不那么主流但特别真实的角度,就是啊,中年女性,其实根本、根本、根本不想出轨。
万万没想到,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我对这部电影会有如此颠覆性的理解,这种感觉太神奇了。
这部电影很早的时候就看过,那时还未婚,还很年轻,当时的感觉是,我在道德上完全无法接受女主的出轨行为。因为无论你怎么美化爱情,出轨就是背叛,就是对另一半的伤害嘛。
但情感上,我又能理解她,婚姻多少是一种逆人性的行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固然是唯美,但难熬也是真难熬,毕竟要对着同一张脸那么多年哪,这中间得经历多少消耗感情的考验、体验多少妥协和忍耐呀。
出轨的感觉,是不是就跟减肥时清汤寡水了很多天,偶尔出去吃个暴辣火锅一样呀?找点刺激,调节一下生活。
它不理性,不那么政治正确,但它符合人性,为自己找一个出口,偶尔放纵,也算是一种人之常情。
已婚多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时,我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婚龄10年以上的中年妇女,差不多就是女主Francesca电影中的那个年龄了,奇怪了,就真的很不一样了。
首先道德上,我反而能接受了。
这种接受,是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包容度,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放弃当“道德审判官”。
两性之间的事情,终归是个人隐私的内容,这中间每个人的价值判断、接受程度,差异太大太大了,并没有什么应该有的标准答案,它属于自定义范畴,当事人自己能接受就好。
要是人家这方面有遗憾,但别的方面有弥补,双方自有权衡和取舍,自己负责就好。
要是人家的另一半都能接受,我们闲的没事,审判个啥,有这时间不如多追几部剧开心开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可以和我们不同。
尊重,唯有尊重。
有趣的是,情感上,我第一次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地不可思议,严重脱离实际。
因为真到了中年才明白,中年女性出轨,就离大谱,有啥想不开的,要去出轨。
绝不是因为我有多么贞洁烈妇,更不是因为我的婚姻有多么圆满,而是到了一定年龄,有些认知好像就是回不去了。
1,首先是性,中年女性要求的性,是绝对的干净,绝对的安全。
《廊桥遗梦》中的这段婚外情,确实有很浪漫的地方,有明显感觉到,某个时刻,一个被家务琐事封印的沉闷主妇,短暂地放出了少女状态的自己,容光焕发,轻盈,欢喜。




好笑的是,纯爱部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而以前看起来会脸红心跳的那些少儿不宜的镜头,此刻我淡定悠然,哎,这不知道哪里来的男人,这么轻易就那啥了,可别有什么病毒。
到了惜命的年龄,虽然不至于保温杯里泡枸杞,但真的开始格外注意身体的健康,不允许有任何的意外,万分之一的风险都要扼杀在摇篮之中。
这个轨如果非出不可的话,那男人必须得拿出三甲医院的体检报告出来才能行,哈哈。
告诉我,这么神经的中女,不止我一个?
让我们再看这个男主,摄影师,周游世界,那么文艺,还那么会撩,怎么看都是绝对不缺女人的类型。
从爱惜身体的角度,我觉得Francesca好勇。


2,其次爱情,中年女性绝不相信短暂4天的相处,能产生所谓的爱情。
雨中送别那一幕,我曾经是哭得稀里哗啦的,那一句经典台词:“那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太扎心了。


现在再看,就仿佛看到一个智商正常的大人,无比确信地跟我说,圣诞老人是真实存在的。
就认识几天而已,还思念了40年,还要用骨灰来陪伴,这是何等的“恋爱脑”才能做出来的事情啊。
我发现体验过婚姻生活,看男人的眼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中年女性绝不相信短暂4天的相处,能产生所谓的爱情,因为不经历事情,是看不到一个人真正的人格底色的。
再也不会被什么外表,学历,收入之类的光环蒙蔽双眼,喜欢看帅哥是一回事,佩服收入高的男人是一回事,但真正欣赏的,还是那些本性纯良、不欺软怕硬的,认真工作担当责任的,保护好妻儿的,哪怕身处困境,都能保有韧性和斗志的,能用真正宽阔的胸怀包容妻子,看到她情绪背后的困境的,那才是精神上的硬汉,从而由崇拜,产生爱慕和追随。
至于什么关门声音大不大呀,给自己拍照美不美呀,是不是会写诗啊,太小儿科了。中年女性喜欢真正贵重的金子,有责任心的男人才是金子。
电影中,女主的老公,其实是值得好好爱的。能自己带孩子出去旅行,给老婆留有空间和闲暇,这一点就秒杀了多少老公了。他负责养家,妻子正是现在人人喊打的全职主妇,多少男人看不上自己老婆,经常觉得亏本,而他呢,一边担当着顶梁柱,一边常觉亏欠。
中年女人,爱品质好的,包括男人。


3,最后关于责任和自由,中年女性在担当责任的同时享受自由。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段话曾经特别打动我,就是“当女人做出抉择,去结婚和有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在另一方面,却停止了”。


这段话让我想到我的妈妈,永远为孩子付出、为孩子牺牲的一生。我自己在成为母亲之后,也亲身经历了很漫长的一段没有自我的时光。
这部电影是1995年的电影,到现在30年过去了,我发现女性成长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去牺牲感”。
千万不能像《廊桥遗梦》女主Francesca那样,憋个大的,仿佛每一天都在隐忍,仿佛这辈子特别不值,为别人活了一辈子。所有人都欠她一段美妙的爱情。这种感觉不好。
我发现生活中是可以有很“灰度”的一面的,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是我们当了妈妈,就一天24小时都是妈妈。我们可以同时是妈妈,也是自己。
比如,根据不同的情况,完全可以每天或者每周设定1个小时给自己,通告身边所有的人,这1小时,我属于我自己,我要休息,我要做我喜欢的事情,你们也统统放假,做你们自己想做的事情。
自由和责任,不是对立,而是统一,是合作。
一个特别大的变化是,以前要是跟我说,我为你牺牲了我的一辈子,我会愧疚,会自责。现在我会鼓励对方,可以慢慢多一些取悦自己的方式,先照顾好自己。
并不是跟某个完美的男人在一起,就能改变人生幸福度的,在每天的日常中,增加一点点让自己开心的动作,就可以过得越来越好,比如给自己买一束花,奖励自己一个小礼物,陪孩子开怀大笑。
中年女性,不再期待远方的完美爱情,自己才是自己永恒的恋人。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必须趁年轻时看的电影,不然到中年后,观影体验会完全不一样。
你们呢?再看《廊桥遗梦》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
《蜗居》里,宋思明出轨之后,宋思明的老婆跟宋思明说过这么一段话:
  “你是我丈夫,我要的,不是你多么风光显要,多么飞黄腾达。那都是给外面人看的。我要的,就是到老有个伴,孩子有个爸爸。不过,现在我知道了,我这十几年的付出,得到的不是自己老了以后有个相互扶持着走向墓地的人,却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裳。我度过了苦尽,把甘来留给后人。……我们两个,好聚好散。我不去指责你有多么的无情,多么的忘恩负义,多么的朝三暮四,因为到我这个年纪的女人,早就该明白,男人都是一样……我活该自己做了垫脚石。没什么可抱怨的。……不爱了就是不爱了,不谈对错,不谈谁负了谁。但不要给自己贴上道德的标签。”
  当初看到这一段话时,犹如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因为我们人人都盯着宋思明对海藻是不是真爱,可是我们都忘了,他家里还有一个饱尝心酸的糟糠之妻。
  《廊桥遗梦》也一样,无非就是把出轨的那个人,从宋思明换成了女主。二者都是人到中年,都是平淡生活下的激情相爱。宋思明和海藻爱得死去活来,掏心掏肺;摄影师和女主爱得浪漫深沉,走心走肾。它们都在竭力美化出轨的动机:每一次暧昧都回味无穷,每一场情欲都欲拒还迎,浪漫的火花、激情的碰撞,甚至不惜给人制造一种追求一生挚爱的错觉。
  和《蜗居》一样,《廊桥遗梦》里,每一个人都在纠结如果自己是女主怎么办?如果自己是那个摄影师怎么办?可是我们都忘了,他家里还有一个被人忽视的倒霉鬼,那个无辜的糟糠之夫。
  我们都喜欢歌颂爱情,可是如果我们从那个糟糠之夫的角度去解读,你会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尴尬的第三者插足,妻子的精神肉体双出轨,冰冷的爱情毁灭,残酷的家庭破裂。
  这才是真实的狼狈。
  无论男女,没有一个人能在现实生活中接受《廊桥遗梦》写的这种事情:你结婚了,带着孩子出去旅游了四天,期间一个老司机进了你家,和你的爱人撒欢儿地滚床单,精神肉体水乳交融。
  没有一个人能接受这种事情。
  奇怪的是,最后TA还很无辜地跟你摊牌:我们虽然睡了,但是我们之间是真爱,我依然想和你在一起。
  ——于是真正吊诡的地方来了——
  好,你们是真爱,我信。可是,你跟我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你们是真爱,所以我活该?所以我应该当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祝福你们?所以我应该忍受你在我和TA之间来回跳?
  对不起,没有人能做得到,因为这不公平。什么是公平?大幕一拉开,你当哪一个角色都差不多爽。可是在这场戏里面,人人都想当老司机,开车去拍麦迪逊桥,接着邂逅一场浪漫,没有人是愿意当那个戴绿帽子的。
  这就是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与女主角和第三者摄影师之间是不是真爱无关,与女主角是否尊重婚姻,尊重爱人有关。要知道,那个被绿的糟糠之夫,也一样和你有过花前月下,也有过山盟海誓,还有过彼此承诺相守一生的婚礼。他和女主经历过相知相识相恋的全部过程,最后结婚,婚后挣钱养家,照看孩子,兢兢业业。
  你们是真爱,那我算什么?
  《蜗居》里的宋思明的老婆在控诉宋思明出轨的时候,忍不住回想起当初,她说:“从你住在一间单人宿舍里,我们有了萱萱,我自己一个人带孩子,你出国进修一年,家里里里外外全我包揽,每年大到你家需要贴补的用度,小到你父母生病需要寄的药,甚至你侄女出生的礼钱,全都是我在忙。在你最穷的时候,我是带着萱萱回娘家蹭饭,把我妈当保姆使唤才度过到今天。”
  是啊,我们一路相濡以沫,就算在最穷困的时候也深深爱着,默默付出过。结果我陪了你一辈子,比不过四天一座桥。
  你们是真爱,那我算什么?
  这种无法解释的尴尬与吊诡,说到底,是因为婚内出轨这种行为动摇了婚姻的基础:彼此忠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们无权干涉,你当然可以选择浪漫的多爱模式,那样你就不要结婚,或者应该先离婚,那样你随便怎么爱。但是如果你选择了结婚,就意味着你要承担夫妻之间彼此忠诚彼此专一的义务,你在婚内就应该有一份责任与担当,坦然接受婚姻的束缚。不要试图用追求真爱的动机去消解一切,去混淆出轨与不出轨的界限。
  我们都喜欢歌颂“择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为什么?因为婚姻的本质就是我割舍掉我的一部分自由,去陪你走过漫漫人生,陪你一个人到白头。
  如果你不愿意陪我走下去了,你不再相信我是你的人生挚爱,麻烦你给那个你不想要的旧人,留一点尊严。跟他断干净、离完婚,再跟你的挚爱滚床单、远走高飞。仅此而已。
  那个被绿的人,我爱情没了,我家庭没了,他没有办法,他只能认倒霉。但是,毕竟相爱一场,请你温柔相待,不要做落井下石的事情,不要给自己的出轨贴上道德的标签,然后立一座高山一样的纯爱牌坊,弄得最后好像是我的存在阻碍了你们的幸福一样。
  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接受,我十几年婚姻存续的意义,最终只是为了成全你们。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面说起过《廊桥遗梦》,他说:
  “你们为什么遇到今生挚爱要离婚?无非是希望下一次婚姻,能保住这个爱情。你势必要幻灭。你搞错了方向,婚姻不是用来保存爱情的,爱情一进入婚姻,就会转变为其他的东西,它会转变为家庭,它会转变为亲情,它会转变为信任与依赖,它就是不会一直是当初的那个爱情。《廊桥遗梦》为什么让我们这么多人为之打动?因为它没有变成下一个婚姻。如果她跟着那个摄影师走了,变成下一个婚姻,那个今生挚爱会变成一个丑陋的、尴尬的、冰箱里的、罐头里的故事。”
  一样的道理,不要再跟我说四天的爱情有多么特别与伟大,因为每一段爱情的开头,都是心头的朱砂痣,都是窗前的白月光。我和你之间曾经有过的刻骨铭心,你和他之间现在有着的刻骨铭心,刻骨铭心与刻骨铭心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是你应当知道,所有的刻骨铭心,真正落实到婚姻之后,经过岁月的煎熬与打磨,最终都会变成一抹无聊的蚊子血,变成一碗寡淡白米饭。
  你觉得那个摄影师震撼了你的灵魂,是因为得不到的永远在躁动。
  所以你就幻想,如果我跟了他走,是不是最终我的生活就不会变得平淡?是不是最终我能留住窗前的白月光?是不是最终我就能一直把苹果握在手中而不让它变成罐头?
  对不起,你势必要幻灭。
送礼物
[img_log]


[img_log]
3 人已送礼物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伴侣和爱人,
有很多一见倾心。
短暂炙热却又不得而终的,
丝丝牵挂必定一生难忘。
这是上帝的礼物,也是上帝的惩罚。
我认为全片最催人泪下的台词是这一句:
“当女人做出选择,去结婚和有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另一方面,她的生命却停止了。”


这是一部可以让人真正去思考婚姻制度、甚至女权根源的电影。
它没有“教育意义”,也不想“升华”。
它就像一把藏在布套里的钝刀,不快,但切得深。
难怪当年这部影片上映后,很多国家的离婚率都微妙地上浮了几个百分点。
很多人原本以为这是一场电影,结果看完像是经历了一场审判。
不是审判他人,而是被电影审了一遍自己。
我们得先说清楚,《廊桥遗梦》这部片不是在歌颂婚外恋。
也不是在批判婚姻。
它真正说的,是一件更沉重、更本质的事:
婚姻,是社会为了稳定生活而创造出来的制度。
它从来不是为了让你幸福的。


故事其实很简单,甚至有点像“言情小说”的模板。
一个流浪世界的摄影师罗伯特,在爱荷华州一个宁静小镇的乡村小路上,遇见了独自在家的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
她的丈夫和孩子们临时外出四天,于是她拥有了短暂的“自由”。
这段时间里,他们认识、共鸣、靠近、激情,再到分离。
一共四天,永远铭记。
有人说,这是爱情的极致。
也有人说,这不过是情欲的幻觉。
我曾一度也站在怀疑的那一边,拍几张照,吃几顿饭,跳支舞,洗个澡,上了床,就说“一生一次的爱情”?
是不是有点太廉价了?
可是当我反复回看那句台词、那段雨中车里迟迟不下车的镜头,我终于明白,它不是廉价,是悲哀。


真正让人流泪的,不是他们的相爱,而是她的不能走。
她没有不爱她的丈夫,她也不是对孩子没有责任。
恰恰相反,她之所以没有走,是因为她太清楚,这一走,意味着整个家庭的崩塌,意味着她再也不是她所“扮演”的那个人。
这不是“怕失去爱情”,这是“怕毁掉现有的一切”。
更讽刺的是,她一辈子也没有真正拥有过爱情,直到遇见罗伯特。
但也正因为如此,她知道,那一场爱的代价,自己承担不起。
婚姻,不是压在女人身上的枷锁,而是我们每一个人“互相制造出来的制度性枷锁”。
它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我们彼此相爱到老”,而是“我们彼此在社会制度上互为保障”。
如果没有税收减免,没有财产继承,没有户口迁移,没有子女抚养义务的法律规范,结婚对很多人来说,恐怕早就成了一场毫无意义的仪式。
说得通俗点:
没有人逼你结婚。
你之所以结婚,是因为你想为未来找个合伙人、搭个伴、分摊成本。
只是这个“合伙人”,你最好得爱他。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爱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们只知道:
到了年纪就该结婚,
该买房就得买房,
亲戚逼问你还不如找个凑合的。
于是你就进了局,坐进了那台名叫“婚姻”的社会机器里,从热烈的恋人变成彼此的室友、家长、项目合伙人,然后逐渐忘记:你是怎么爱上他的,又是怎么不再爱了的。
你不是不自由了,是你把自由交给了“家庭责任”去管理。
所以,婚姻本身并不恶。
但它“替你决定一切”的那部分,是恶的。
你从此不能说走就走,不能深夜在雨中失控,不能放下一切去见那个让你心跳的人。
这不是禁锢,这是代价。
也是弗朗西斯卡最终没法走的原因。
她是个好妻子,好母亲,甚至是个好人。
她不是“选择留下”,而是“选择不毁掉别人”。
这听起来很高尚,但也很残酷。
因为从此,她再也不能是她自己了。
每一个人在婚姻里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期待你成为的人。
但你自己是谁?
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敢问这个问题。
直到生命走到尾声,在某个黄昏下回望时,才忽然惊觉:
原来我这辈子,从来没有为我自己活过。
这就是《廊桥遗梦》让我最痛心的地方。
它不是爱情片,它是生活的镜子。
它拿着一把刀,悄无声息地划开你那一层“我过得还不错”的表皮,让你看见底下那块一直没被你触碰的“我是谁”。
婚外恋不过是触发点,真正让人泪崩的是那句:
“我把我的人生献给了家庭,把剩下的,给了罗伯特。”
那不是情话,是墓志铭。
人这一生最奢侈的东西,是“情绪可以流动、选择可以自由”。
但我们太早太快地在婚姻里放弃了这一切,换来了账本、厨房、亲戚和子女的教育。
我们说“爱是选择”,可有多少人从未选择就被推上婚姻的轨道?
我们说“婚姻是忠诚”,可真正值得忠诚的,是那颗被压得快喘不过气来的自我意识吗?
我不是婚姻反对者。
但我反对“把婚姻神圣化”,反对“用婚姻去解决一切孤独”。
你可以结婚,也可以不结婚。
你可以忠诚,也可以不爱。
你可以在责任中活着,也可以在热望中燃烧。
但请记住:
没有人逼你结婚。
你结婚,是因为你需要一个制度性保障。
婚姻不是童话,它是契约。
但你的人生,不必只活在契约里。
哪怕只有四天的爱情。
哪怕永远活在回忆中。
哪怕你最终没有下车。
你至少知道,你曾经是自由的。
你曾爱过,哭过,挣扎过,至少,有一刻,你是你自己。
而这就够了。
送礼物


1 人已送礼物
矛盾: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女主爱的其实是另一个「自己」。
这部电影不仅仅讲的是表面上的中年妇女的爱情与出轨故事,深层次上来说其实是一个哲学、社会问题,谈论的是人性的矛盾。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与他人、外界的关系的认识。
人生本质上就是一场永恒的矛盾——永远与自己(责任、欲望、诱惑)作斗争。


广告
论诱惑
京东
¥56.00
去购买?
一 矛盾中的社会、文化精神(一)从兄妹两人来看——责任与平等大于自由且努力追求自由与民主
电影从平静压抑的早餐开始,以沉默压抑的最后的晚餐结束。从家庭开始,以回归家庭结束。
对于女主角的「廊桥遗梦」,我既同情又遗憾,同情她的「可怜」,遗憾她的「不彻底」。不过,这「不彻底」或许就是现实生活中该有的正常表现。
迈克尔:结婚后我从来没有对贝蒂不忠,你想过吗?……现在我该怎么办,我该学妈那样做吗?
卡洛琳:使我不安的,是我四十多岁了,而这段乏味的婚姻,维持了二十多年,因为他们教我要坚守承诺。人们说正常的人不会离婚的,我不记得丈夫何时同我激烈造爱!我一次也没得到过,现在才知道妈还是性欲小说高手。
迈克尔:我呢?我感到很怪。就像是她对我而非对爸不忠,当你是家中的唯一儿子时会感到有如是王国中的王子。在你的脑海中,认为母亲有了你,便不再去想性爱。若她那么不开心,为什么不离去呢?
我把生命(责任)献给家人,
把所剩的(爱情)交给罗伯特。
你们今生要做令自己开心的事,人生多美好。
——弗朗西斯卡
为什么最后儿女原谅了弗朗西斯卡?其中一点则是符合美国的基本立国价值——制约与平衡。
1.自由与民主。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独立人生的自由,都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权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保持自己的个性,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
2.不仅要追求「自由与民主」,还要保持「平等」、承担「责任」。兄妹两人在了解了母亲出轨前后的整个事件后,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与民主」,选择了「平等与责任」。不能只顾自己的「自由」而牺牲了家里其他人的自由,需要权衡双方,保持平等。
最终迈克尔不再讨厌妻子的斤斤计较、贪便宜、不懂人情;卡洛琳也不再抱怨丈夫。他们二人选择了「平等」,重新接受了各自的家庭。重新拾起了对婚姻的信心,不再轻易产生离婚的念头。


Do what u have to to be happy in this life(二)从理查德来看——理查德是一个社会牺牲品,一个「失败者」,一个「可怜者」,一个悲剧。弗朗西斯卡对理查德:亲情>爱情;对罗伯特:爱情>亲情
我们通过电影可知,起初弗朗西斯卡离开意大利是因为:
只在乎这里是美国,还有和理查德在一起。
我们不排除刚开始弗朗西斯卡是爱着理查德的;我们也不能排除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来的。
理查德刚开始可能很有冲劲,朝气蓬勃充满理想。十几年过去了,他变得「洁净、工作勤奋、体贴、诚实、温柔」,变成了一个是个好父亲。这个「洁净」被特别强调了一下,难道「洁净」是指理查德对性爱或其他事情没有激情了吗?变得死气沉沉,个性被抹杀,在这个乡下农场享受着日复一日没有丝毫波澜的平静生活,最终丧失理想,成为生活的奴隶。变成了弗朗西斯卡「最讨厌的人」,一个被社会「淘汰的人」。
当罗伯特前来与弗朗西斯卡告别时,弗朗西斯卡情绪变得低落。理查德看着坐在旁边的妻子掉下眼泪。急得连问:
怎么了,亲爱的!……告诉我亲爱的,你怎么了!
而弗朗西斯卡此时却沉浸在「去」与「留」的纠结中,弗朗西斯卡右手紧紧握着右后门内的开把手,几乎就要推门朝罗伯特奔去,几经挣扎,最终还是放弃了。
看着逐渐远去的罗伯特,弗朗西斯卡在心里独白:
我错过了罗伯特,留下是错的。
但我走不了。
……
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just once in a lifetime
回到家里,弗朗西斯卡快速跑到屋角大哭一场,祭奠自己失去的爱情。生活就是如此,现实就是如此,总是不顺心。
我很感激那晚的静默,我知道爱是很难捉摸的,它的神秘是纯正和纯粹的。
罗伯特和我如果真能厮守,感觉反而会消失;
我若和理查德分开,所共创的亦会无踪。
现在我很想和家人一起,若我走了家会变成怎样?你们能体会到家庭生活的甜蜜吗?
——弗朗西斯卡
从那以后弗朗西斯卡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两天过去了,我从早忙到晚,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去想别的,我觉得那四天离我越来越远,我的心里空荡荡的」。
你们的父亲死后,我设法联络罗伯特,但他已离开了国家地理杂志,没人知道他在哪儿,唯一的关连,是我们那天到过的地方。所以每年我生日时,都会到那儿。
——弗朗西斯卡
和最后的晚餐对比,觉得这种人似乎有点「犯贱」:
(1)既希望罗伯特给自己一个承诺,愿他留下来;
(2)又认为自己没有离去是正确的;
(3)最后又在余生日日思念罗伯特。
不过这也正确揭示了该片主旨——人与自己、人与生活的矛盾。人生永远不会完美,和谐幸福的生活在于「放弃」部分诱惑、「节制」部分欲望。
罗:我不想拥有你。
弗:为什么?
罗:因为我没法得到你。
弗:这等于没说,难道你不明白,我要知道你的真心,因为若不知道,我会发疯。请告诉我,我不能装作这便足够。因为我不能假装没有感受,因为到明天,这一切就全完了。
而理查德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直至去世仍被蒙在鼓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或许他后来可能发现了,只是没有挑明。生活就是如此,一切说白了,还有什么意义?成年人的世界——看破不说破。
我们再看到最后生病在床的理查德对弗朗西斯卡说的话,更觉悲凉。
弗朗妮,我只想说,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梦想,遗憾我没有给你,我很爱你。(三)从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来看——充斥着「人与自己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罗伯特在某种角度上来讲其实就是弗朗西斯卡自己,一个被压抑的自己
1.人与自己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身体与灵魂的矛盾;人性的矛盾
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遇到摄影师罗伯特后,一方面沉迷于罗伯特带给自己的热恋感觉,一方面理智又时时刻刻忍受「家庭」的折磨;一方面享受着罗伯特带给自己身心的快感,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与罗伯特离开不会有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艳遇。因为他(潜藏的自己)向往自由、远方,但是现实中的这个自己不能离开家庭;一方面认为离开家跟随罗伯特离去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认为牺牲别人的幸福满足自己的私欲似乎也是不公平、不道德的。
最终只能纠结于「去」与「留」的挣扎中,永远不敢迈出彻底的一步(作为一个正常人是不能轻易做出决定的)。而整部电影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这彻底的一步」。
本来我以为崇尚自由民主的灯塔国人民会坚持自我,离家出走,追寻心中的「爱」。
没想到电影最后却让弗朗西斯卡「留」了下来,这部电影最动人、最成功之处就在这里。深刻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女:我希望永远保留这份爱。我希望终生都能这样的爱你,但若我们走了(私奔),就会失去,我不能让一生都消失掉,重新来过。我只能抓紧我们两人,存于心底内。
男:不要失去我们,别放弃,其实你不想离开我但又无法离开这个家,也许明天当他们回来你的感觉会变化。……听着,我会在这儿多呆几天,我们稍后再说,不用现在做决定……也许你会改变主意,也许我们会再见时,你就会改变主意。
女:若那样,你要做出决定,因为我无法决定。
男:我就说这一次,以前从没说过。因为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一部好的电影人物,不是好人就一直是好人,坏人就一直是坏人。二者是有限度的,好人也有阴暗面,坏人也有自己的底线。最精彩处就在于他们在临近界限时的内心挣扎。弗朗西斯卡(Francesca)对「去」与「留」的挣扎;罗伯特·金凯德(Robert Kincaid)对「成全」与「放弃」的挣扎;兄妹对母亲「出轨」的挣扎……一次次挣扎,就是一次次抉择;一次次抉择,就意味着一次次人性考验。
这也是本电影最成功之处——「人」的塑造。
2.人与社会的矛盾——爱情与家庭的矛盾;自由与责任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人性本身就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猛虎」,通常由于外部环境(法律、道德、责任……)的影响。压抑自己,只能装出「细嗅蔷薇」的样子。
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不得不伪装自己带上面具,混入虚伪的洪流中。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追随自己的内心?社会的组建前提就否定了很多「个人的个性」,社会就是由一个一个单独的人组成的,三人成众。每个人各司其职,在各自的岗位上分工运行。人与人之间因此也必然带着某种关系——朋友、亲人、上下级、师生……当你与别人建立了某种关系时,你就得为他们考虑,放弃一些自己的坚守。使双方之间形成一个平衡的关系。这样家庭、社会可能才会稳定,才能正常运转。
我们承认: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并通过某种方式不断去追寻它、实现它。但是作为一个人,群体性是它最直接的体现,独立的人则是一种奢侈品。群体性的人必然会为了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做出某种牺牲。
3.一场「自我」辩论——与其说弗朗西斯卡爱的是罗伯特,不如说爱的就是她自己,藏在心底的另一个自己。男主就是另一个她,内心深处的她,被压抑的她,她喜欢的其实就是她「最渴望成为的那个人」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知弗朗西斯卡爱上罗伯特不仅是因为自己厌倦了平静重复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因为罗伯特就是那个自己内心向往喜欢的人。
罗伯特:在非洲——另一个世界:不单是哪儿的人和文化,还有哪儿的空气,由朝至暮的颜色,是真实的(相反:反对假的,压抑的,虚伪的社会道德,道德压抑下的自己不是真的自己)。人和野兽,野兽和野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知道吗?并没有外在的道德,只是顺其自然。……我爱所有的人,……也许你不知道,我反对美国这种家庭伦理!它似乎催眠了全国。你可能以为我这样的人,注定到处流浪,是可怜的。我没有电视机或焗炉。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下: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那会怎样呢?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你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但是结婚后也要承受道德的钳制。


广告
论自由
京东
¥20.40
去购买?


广告
自由论
京东
¥69.00
去购买?


广告
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
京东
¥65.50
去购买?
人是群居性动物,从出生起就注定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尽管你再遗世独立,也需要追寻蝇营狗苟的人的陪衬。我们虽然群居,但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灵魂孤独。因此要找一个灵魂伴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身体和灵魂相交的爱很难,所以传说中的爱情才令人向往。在男主与女主心中,似乎他们之间的这个闪电般的「爱情」就是如此。
片中多次出现「我们两个是同一个人」,「我们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有太多的相同之处,有太多的灵魂共鸣。具有相似的价值观,一种被弗朗西斯卡隐藏起来的「价值观」。他们都爱蓝调音乐,都喜欢叶芝的诗,都向往远方,都喜欢过自由的生活,都不喜欢陈规和一成不变,讨厌一切束缚。你越观察他们两人的对话,就越觉得这是弗朗西斯卡「自己在与自己的灵魂」辩论,「本我」与「超我」、「自我」之间的对话。
几乎任何一部电影影评,评论里总会有人说「请不要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来评论这部电影。难道我们就纯欣赏电影制作本身的配乐、剪接、特技等,或是膜拜于演员出神入化的演技?
任何一部电影制作时必然是带着某种初衷的,那它必然就会附带着某种价值观。个人品德,社会道德,法律精神,国家精神等。当然还是有那种纯艺术式的无关道德的「美学派」电影,但这也是一种观念——一种超脱的「美」。
本片正是如此,表面上讲述的是大千世界中常见的出轨故事,深层次揭露的则是一个人与自己的欲望及外界诱惑的斗争。这是一个永远无法逃脱的矛盾……
弗朗西斯卡:
让我告诉你,我为何不能走;
请你告诉我,我为何该离去。
22:25
17.05.16
修改润饰于19年06月09日


广告
性经验史(3册)
京东
¥64.00
去购买?


广告
性心理学
京东
¥39.00
去购买?


广告
性与性格
京东
¥43.50
去购买?


广告
在性与爱之间挣扎:莎乐美回忆录
京东
¥23.50
去购买?


广告
性与艺术
京东
¥132.30
去购买?
【往期回顾】
反思婚恋128条阅读「浪漫主义」(一)詩學咀華集(一)学习「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为什么陶渊明不写《菊花源记》?有什么典故吗?「陳王昔時宴平樂」之「樂」字讀音考综评李清照考證:適合放在手邊或裝飾書房的書高士傳校註复原我处理古代文献的步骤《将进酒》的版本问题:网上关于古代诗、词、文「异文」的一些大惊小怪的言论十三個版本下的《蜀道難》哲学书目经眼录(一)讀哈比布《文學批評史:從柏拉圖到現在》(一)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廊桥遗梦》电影里有个细节:女主弗朗西斯卡一家人关门都很重,声音很大,女主每次听见都略带焦躁,但是罗伯特关门却很轻,女主几乎是闭着眼睛,说nice。
看完电影很久了,我却常常想起这个细节。不过是习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折射了太多生活的隐忍和无奈。很多人,可以习惯过一辈子。也有些人,不愿意吧。
出轨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可唯有它,《廊桥遗梦》,堪称里程碑。
开始观影前,先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四天,能让你对一个陌生人产生好感吗?
四天,能让你鼓起勇气邀请一个陌生人到家共进烛光晚餐吗?
四天,能让你不顾一切和一个陌生人春风N度吗?
四天,能让你爱上一个仅仅认识四天的人吗?
这些问题,不管是“能”还是“不能”,相信都不乏其人。“不能”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坚守道德底线,“能”的人认为自己会为一时激情而冲动。
这是人之常情,无谓对错。
那么,下一个问题呢——
你能用一辈子去思念,而不去联系那个在四天里爱上的人吗?这一辈子也许是十年、二十年、直到生命的尽头?
不能?
但他们可以,弗朗西斯卡(Meryl Streep 饰)和罗伯特(Clint Eastwood 饰)——
“认识你我用了一下子,爱上你我用了一阵子,忘记你我却用了一辈子。”
一对因廊桥结缘的有情人,一段令美国掀起离婚潮的婚外恋,一个告诉我们“婚后遇到真爱最好的样子是什么”的爱情故事。
原本“出轨”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是,这部影片中,男女主的爱情却如让许多人感叹、落泪、唏嘘、不忍苛责。
魔力何在?


1.确切的爱我就说这一次,以前从没说过。因为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我今天才知道,我以前的漂泊都是为了向你靠近。
她,出生于意大利,25岁时远嫁美国依阿华州麦迪逊县,如今45岁,有一个农场主丈夫和一双乖巧的儿女,是一个家庭主妇;
他,居住在华盛顿贝灵汉,做过太平洋战争的战地记者,如今52岁,离异9年,无儿无女,是一个四海为家的摄影师。
他向她问路,
她带他前去,
她好奇地观察他工作的样子,
他摘了一束野花送她,
她邀请他到家一起共进晚餐,
他欣然赴约……


两人仿佛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在他面前,她成了一个羞涩的少女;在她面前,他成了一个健谈的绅士。
接下来的一切,水到渠成。
在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和儿女外出归来前,他们有四天时间可以尽情地享受、拥有彼此。
这四天,有所有爱情刚开始最美好的样子。
他在她眼里,儒雅直爽、见多识广,文能共谈叶芝的诗,武能进厨房和她一起削土豆(虽然他连胡萝卜都不会处理,but重在参与嘛~);
她在他眼里,风情万种、曼妙多姿,是他镜头中的缪斯女神。
他们一起做饭、享用美食、谈天说地、在浪漫的蓝调音乐中相拥起舞,当然,更少不了情到深处的身心合一。


在留给儿女的遗信中,弗朗西斯卡坦诚——
罗伯特和我在我们这间老厨房里一起度过了许多小时,我们聊天,并在烛光下跳舞。而且,是的,我们在那里做了,还在卧室里,在牧场草地里,以及几乎你们可以想到的任何地方。
浪漫、诗歌、音乐、泡澡时喝杯酒,这是她以前的生活里没有的。丈夫理查德待她很好,但是两人之间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而罗伯特,让她感到“我好像是另一个女子,可我比之前更像我自己。”
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人还会嗤之以鼻:短短的四天不过是见色起意罢了,哪能称之为爱情??
当然,四天后发生的一切,才是这段婚外情能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2.克制的欲如果现在我这样做了,这思想负担会使我变成另外一个人,不再是你所爱的那个女人。
渴望关注,渴望新鲜,渴望浪漫,渴望激情,渴望理解……
谁在婚姻中,不是这样呢?谁一直在忽视?谁不想被看见?
正是因为婚姻中有太多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把曾经的爱意一点点淹没,把曾经的梦想一点点泯灭,当另一个现实中向往却无法触及的人出现时,诱惑力是巨大的。


而要克制这样的诱惑和欲望,不亚于让飞蛾不要去扑火。
可弗朗西斯卡做到了。
第一次,罗伯特对她说,“跟我走”,她一番挣扎权衡,认为自己不能抛下毫无过错的丈夫和儿女,自私地离开;
第二次,是影片的情感冲突最高潮,也是一个催泪名场面,看到这里哭成狗几乎是标配:
罗伯特在大雨中,深情地凝视着车里的她,上车后,将她送给他的项链挂在后视镜上,而她,虽然手已经紧紧拽着车内的把手想要开门,可最终却仍没有选择下车。随着罗伯特的车绝尘而去,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她痛彻心扉的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倾泻而下。
弗朗西斯卡选择了留下,而罗伯特选择了尊重。两人余生没有再见过面,也没有打扰过对方的生活,虽然罗伯特曾表示,只要弗朗西斯卡需要他,随时随地都可以。


是见色起意?还是一生一次的挚爱?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用自己生命剩余的漫漫光阴告诉了我们答案。
一时的激情很甜,一生的思念很苦;
一时的抉择易下,一生的坚持难守。
如果只是一场普通的婚外情,那么如何解释它的经久不衰?
它能令那么多已婚的、未婚的人为之动容、落泪,不过是让我们看到了“婚后遇到真爱”其中一种最美好的样子。
至于掀起了离婚潮,作者说,鼓励大家逃离婚姻不是他的本意,而是希望大家能用一颗敏感的心去触摸真情,相信在粗粝的生活之下,仍然有爱情的珍珠在发光。
处在婚姻中的人,更是别忘了这颗珍珠的存在,应时时拂拭。
毕竟,廊桥之梦成真的话,难保它不会变成下一个婚姻,让我们再次看到另一份真爱的幻灭吧。
我倒认为,这是部正宗的爱情伦理片。它的价值在于它诠释的伦理价值。有人说它间接粉饰了出轨,其实恰恰相反,它告诉处在日常平淡家庭中的人们不要觉得家人的付出和给予都是理所应当的义务,要用心去爱去体谅真实的彼此,重视人的情感需求,也告诉处在爱情中难以自拔的善男信女要以道德和责任为绝对底线,才能让爱情的灵魂在大的生态里真正得以存活,否则终将空无一物。它以细腻的手法完整地保全了爱情和家庭的人性光芒,这是它经典的本质。
我当然不认为它是文艺美化了婚外恋,但也不认为它要说明爱就要行动否则就是悲剧。就生活与情感的造化弄人来讲,女主人公无论做出何种抉择都将摆脱不了悲剧的基调。家庭已是现实,家人已是现实的全部内容,这是她半生无法抹消的事实,连刻骨铭心的真爱也不能。
如果她真的和摄影师远走高飞,那么女主人公的善良和美丽将是虚伪的,因为对丈夫和儿女将是长久的残忍。她也不可能完全忘记过去的家庭以及她带去的后果,内疚会让感情迅速变质,在罪恶感里挣扎受苦。况且无论她与摄影师的结果如何,圆满还是破碎,这段感情都将不再具有任何值得书写和铭记的意义,也将毫无神圣可言。因为那样就成了真正的婚外恋,为家庭和社会道德所不齿,无论为它找出多少以爱为名的借口。只因真正的爱是构筑在生活事实之上的,妄想跳过现实生态已经累积形成的责任担当,为一己之私将真实的痛苦加诸于无辜者们,这样的追求若能令人得到满足,那么不是幼稚的幻想就是人格十足的堕落。所谓的真爱瞬间成了牵引出人性丑恶的魔鬼,纯粹的初衷在扭曲的追求里荡然无存。
正是女主角的痛下决定和将一切委屈自己揽下并忍受着辜负摄影师痴情的愧疚和对他深深的眷恋、感激等一系列复杂矛盾的感情让这段短暂到只有四天的爱情升华到了永恒的高度。在心底默默地为自己的别无选择孤独地悲鸣,同时本着无愧于心的诚挚面对家庭琐碎、服侍丈夫、抚养儿女,奉献一切,不得不说一个女人精致周到地将日常责任背负了一生无怨无悔,的确是伟大和美丽的。有属于自己的梦的人是美妙的,但愿意为了一份无法得到明确理解和体恤的担当而甘愿咽下梦幻归于沉寂更是令人同情。此时的梦反而成了希望的慢性毒药,不时在人性光辉里遗憾地隐隐作痛,伴随一生。但我相信正因她愿意承此代价面对现实,摄影师才更加认定自己的爱如此值得,他们的爱情才永远充满理解和包容,敬畏和高尚。
光明磊落爱过并且深情永存。这是一部很虐的爱情电影,生活始终矛盾冲突遗憾隐痛,但也挡不住它永远散发的温暖馨香,当女主确信那是唯一爱情于是不做保留一次的瞬间,当女主确信绝对无法离开无论如何悲痛的瞬间,生命和爱就已融为一体得到超越。
我想如果没有经历过婚姻中的孤独,或许很难理解这部《廊桥遗梦》。
不是每一个人那么幸运能够在适婚的年龄真正认识自己,又或者很幸运地遇见那个对的人。很多时候,因为不了解自己我们都会选择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人,还合适的人,匆匆进入婚姻,匆匆开始生儿育女。日复一日地生活仿如枷锁一般令人无法喘息,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如果你能明白这种绝望和孤单,那么你就能立刻明白何为一生唯一明确的爱。因为这样的爱在心里已经渴望了幻想了无数无数次,直到遇见那一天,幻想照进现实。
我一直认为《廊桥遗梦》和《失乐园》是对婚外感情最好的注解,两种选择,两个结局。
年轻的时候我曾很遗憾女主选择留在家里,但是当我看懂《失乐园》后,我认为她做出了智慧的选择。因为人除了爱情还有社会属性的身份,这个身份背后是责任和担当。人失去身份将无法存活。
所以在进入婚姻前务必认识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和爱的人结婚和合适的人结婚,结局天差地别。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
《潜伏》里,李涯是不是死的太随意了?
为什么 5 分钟脱口秀能让人笑出眼泪,2 小时
「湾区升明月」2025 大湾区电影音乐晚会举行
陈凯歌执导的《志愿军:浴血和平》作为系列
如何评价赵露思、陈伟霆主演的电视剧《许我
如何评价奈飞日剧《弥留之国的爱丽丝》第三
如何评价《繁花》中阿宝最后的结局?
为什么吃道具是剧组大忌?
最近《凡人修仙传》大热,大家对于金晨饰演
有没有那种女主智商高的(复仇)爽文?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9-20 20:24:30  更:2025-09-26 10:13:5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