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如何看待 2025 年看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观众近六成此后未进影院观影?电影院想留住观众有多难? -> 正文阅读 |
|
[影视娱乐]如何看待 2025 年看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观众近六成此后未进影院观影?电影院想留住观众有多难?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他暑期档数据分析见:猫眼研究院发布2025暑期档数据洞察 猫眼研究院发布2025暑期档数据洞察 [图片] |
张小北老师对当下电影市场的一个趋势描述可以很好的评论这个现象:看电影这个事情将从【文化娱乐消费属性】变成【文化事件消费属性】。 即在越来越丰富的娱乐方式以及短视频的冲击下,电影的娱乐消费品属性快速降低,因此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看电影作为闲暇时间的主要娱乐方式,而是将其变成了一种在特定的时间段,跟随特定的场景(比如爆款电影出现)这样的一种文化事件消费属性,这一变化根本性地导致了当前的中国电影严重地依赖档期以及爆款的带动。 感觉这个方向的洞察非常准确,不仅概述了当下电影市场的档期依赖症,也说明了为什么整体观影人次会下降,但是偶尔又能创造新的档期票房纪录。 而《哪吒之魔童闹海》就属于这种非常典型的【文化事件消费属性】,当时几乎制造了一种全民观影的氛围和热潮,也是属于最强的社交货币,如果不看,就会有一种不在场感,特别是小朋友,不看的话就无法跟其他小朋友进行对话交流了。 由此带来的观众,本身没有电影消费习惯,后续的电影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文化事件的级别,因为绝大多数观众就不会再走进电影院,出现这样的数据也就不足为奇了。 电影院想要留住新观众,或者重新富有吸引力。只能盼着像《哪吒2》这样的电影不能5年才出一部,得最好每年都来一部,或者电影的形态出现真正革命性的变化! 只是,这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不是电影行业自己可以扭转的。 |
谢邀 郑恺刚出道的时候作为男主角演过一部烂片 这部片烂到几乎没有人能记住这部电影的名字,但是却流传下来一个传播度很高的梗: 家父张二河 |
![]() |
|
![]() |
比武争驸马过程中,宰相公子根本不用出任何招数,只要高喊一声:“家父张二河”对方自己就会吐血倒下让你不战而胜,这里面讽刺的是什么,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 这个烂片在豆瓣评分也只有6.7分,可见仅仅是还能凑合看的烂。 |
![]() |
然而我要说的是: 就这么一部烂片,其实看过的人还不少,至少我去看的那场全影院满坑满谷坐满了人。 所以“家父张二河”这个梗才会被流传出来吧 至于为什么这么烂的片也能有这么多观众。 那是因为我清楚的记得,那个夏日的午后,当我刚吃完海鲜自助大餐酒足饭饱在商业综合体里溜达消食时,路过电影院突然被明晃晃的一块牌子吸引了: 国产电影展映月,票价低至一元钱! 对的,那天和我一起在电影院里看烂片被烂梗家父张二河笑得前仰后合的观众们,都是奔着这一元票价来的。 所以,电影院没人看电影的症结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观影人数和票房数据 |
![]() |
|
![]() |
|
![]() |
为什么2017年-2019年期间是中国票房最黄金的时代?因为那个年代真的有30元甚至不到20元的电影优惠卷,而不是现在动辄看个电影4,50,全家出动小200的时代。2020年的疫情确实对电影院影响巨大,但是2021年电影院为了弥补2020年的损失开始纷纷涨价这种行为算不算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我也不知道。 另外我国历史上观影人均次数最高峰的记录其实是在80年代,1980年我国观影人数曾经达到了293亿人次,10亿人口平均每人每年观影达到了29次。 除了那个年代娱乐缺乏外,便宜的电影票价和大量群众电影服务是每个人可以在物质缺乏时代依然可以开心看电影的保障。 其实中国人不是不爱看电影了,我们小区今年暑假组织过一两次消暑电影聚会,其实也就是一个小荧幕,一个投影机放院线下架上线网络媒体的那些电影,但是30多度的天气里,依然围满了不少老人孩子们,你们觉得看吐了的那些《哪吒2》《流浪地球》《战狼》《半湖绿》《热辣滚烫》却仍然能引起不少人炙热的目光。 所以说:大家不是不爱电影了,烂片或者水平一般的片也不是完全没有观众的! 电影院想留住观众很简单,重新精算观众对票价的接受能力以及电影院经营成本的平衡点即可。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产业、生意、行业、赛道,无论叫什么,这类东西都与时代的特征绑定,无非绑定深度不同。 所以有的产业抗周期性就是强,有些甚至一个周期的一个阶段都过不去。 电影,就是最深度绑定于过去大半个世纪的时代产物,后续不进行大进化、大变革、大规模生态重构,恐怕是不行的。 以娱乐性而言,过去几十年间,电影对比其他视听娱乐形态,具有碾压级的优势,巨额投资、顶级工业配套应用、院线级的视听感受,共同构建了一个不可冒犯的娱乐权威。 以文化而言,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化引导文化融合、反对意识形态割裂,让好莱坞主导的电影产业在全球近乎无阻碍的横行无忌(电影配额制的影响其实不大)。 但是,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电影工业技术的停滞、电影从业者价值导向性显著滞后于时代,加之疫情这类黑天鹅事件的催化,电影工业的衰落有其必然性。 本人认为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从业者的价值导向严重割裂于市场,非互联网时代,掌握资源、掌握话语权、掌握定义权,但是如今,很多从业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不如个体创作者,价值导向更是频频暴雷。 (插播一句,一个在知乎挨喷不算太多、但比较明显的典型是陈可辛,脱离了豪华编剧团的陈可辛在处理时代型题材时,充分展现出了他对于时代特征、厚度的不了解,酱园弄与投名状一个相对隐性的巨大差距在于时代氛围的塑造上,质感天壤之别。 至于把没文化写脸上的那几位,懒得提。) 电影的问题,集中爆发在电影从业者这个群体上,他们拒绝改变、还想维持高高在上的文化话语权,实际上已经被市场淘汰而不自知。 反而电影工业之于其他文化产品形态,优势虽然缩小但仍然显著,说白了产业规模在哪摆着,在文化产业里,依旧是巨头级别的存在。 能不能留住观众,看“人”能不能跟上时代,管虎、523们依旧上蹿下跳的话,那该死死该埋埋。 |
本来想去看看浪浪山,既然你选择打拳那我其实也不是很想看了 以及创造了先卖票再打拳的先河,有不少被背刺的集帅 建议以后的电影先证明自己不打拳、反打拳,在和女拳撇清关系,甚至攻击女拳立下投名状之前,我自己是不会去电影院看任何一部电影的 |
新闻学的魅力时刻罢了。 表述:如何看待 2025 年看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观众近六成此后未进影院观影? 引发的观点:wc这哪吒怎么这么坏啊,把60%的观众恶心得再也不去电影院了。 事实:哪吒吸引了60%的本不会来电影院看电影的消费者,哪怕这些人里面只有5%转化成了电影院的经常性消费者,电影从业者都应该给哪吒磕一个了。 |
电影人要会拍好电影 哪吒我去看了,看了两遍 南京照相馆我也去看了,看了两遍 想留住观众啊,答案观众们给你了,你去做啊,该不会是没能力做吧 |
很不幸,我去看了浪浪山 看完了第二天浪浪山就暴雷了 浪浪山早一天暴雷或者我晚一天去看电影 我也是看完哪吒2 之后再也没有进过电影院 |
电影业这帮人,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明明就是一帮给观众卖艺,求个打赏的戏子, 再刻薄点说,明明是一帮朝观众要饭的乞丐, 然而他们非要觉得,自己真是什么可以引导观众审美的“艺术大师”了。 完全没有半点服务观众的意识,就指望观众自觉自愿地给他们送钱! 一群高考两三百分的学渣,究竟谁给他们的脸了,觉得自己有资格「教化观众」? 电影市场的繁荣,首先需要符合商业属性的票房大片。 任何电影题材,只要好好拍出观众喜欢的电影,都能做出票房爆款。 《哪吒2》的150多亿票房,足以证明我国电影市场的真正潜力究竟有多大, 也只有足够庞大的商业电影市场,才能有小众冷门电影,同样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作为市场的补充。 每年奥斯卡奖颁奖季,那些1亿~3亿美元体量的奥斯卡获奖片,不正是建立在各类10亿~20亿美元体量的好莱坞爆款商业大片,创造的全球电影市场为前提的? 而反观我们电影业的蠢材们呢? 他们根本不懂、居然还不屑去解析广大观众的观影口味与喜好, 就指望着投机取巧,指望着参演的明星凭个人效应帮自己赚票房, 他们甚至连最普通的故事都讲不好,居然出得了真正的艺术大师么?——没那个能力知道不? 每部上院线卖票的电影创作者,都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的作品,究竟是为了讨好国际电影节的洋人评委和一小撮文青影评人;还是真正去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观影需求? 别忘了,真金白银掏钱买票的观众,本就没任何义务,为那些高考两三百分的学渣导演和演员们,所谓自欺欺人的“艺术追求”去买单! 这群早已穷途末路的蠢材,能不能正视一个基本的事实? 看看主体观众的平均年龄,和十年前比都几乎增长了十岁,或者说,十年前是这批20岁+年轻人看电影,十年后还是这波30岁+中年人看电影。 而现在的20岁+年轻人在干什么呢? 对“短视频一代”的年轻人而言,去电影院看电影,快成为一种【过时娱乐方式】了。 从小耳熏目染短视频,习惯了快节奏的小年轻,哪有那么多耐心,在电影院静坐两小时,还不能快进快退、暂停发弹幕啊! 所以,现在除非是《魔童闹海》这样的特效大片,还值得上IMAX影厅,第一时间观看, 其他那些无特效电影,哪怕品质再优秀,“剧情”再好,也说服不了越来越理性消费的观众买单。 如果不是为第一时间特效的视听享受,大家何必非要去电影院? 再等几个月,影片下映上了流媒体后, 在电视上、电脑上、甚至手机小屏幕上的观影体验,自由快进快放,还能暂停和分享弹幕,都比去电影院呆坐着,受两小时罪强多了! 而且,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抛弃院线电影,让越来越多的观众,结束了刚养成几年的,每周末至少一次的观影习惯, 关键一个原因,还在于目前在电影院的观影体验,越来越差劲了。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电影市场这些年的票房飞升,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城镇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一个大型商场自带电影院,院线不断铺开, 但是,这些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城镇的院线,这几年来赚够了钱后,是越来越不做人了。 比如笔者看今年的暑期档电影时,观影体验糟糕透顶,简直就是长达2小时的酷刑,彻底的如坐针毡。 只因影院就为了节省投影机灯泡寿命,把光线调暗到离谱的程度,一幕幕银幕全是蜡黄的老照片,和电脑上、手机上看到的这点电影的预告片画质,完全天差地远。 这时肯定有院线方的拥趸说了,谁让你不去IMAX影厅? 合着我看一个根本没有特效的剧情片,还非得去IMAX影厅买上百块的高价票是不是? 事实上,就是同一家影厅,2020年以前时,观影体验还是非常好的。 就是疫情三年后,观影人数下降,入不敷出,又换了新老板接手后,光线越调越暗。 今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拿了150多个亿的票房, 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一部电影,就让全国无数中小影院,净赚了至少相当于去年一整年的总盈余,真的让大家都一起过个好年了。 当时甚至有影院老板公开欢庆:光是这几天卖爆米花赚的钱,足够他未来继续支撑5年了。 确实,如果没有《魔童闹海》撑着,今年的院线得破产一大半! 他们那天价宰客的可乐爆米花又卖给谁去? 几个月后,影片下线,具体分账时,出品方光线公司,连同饺子导演自己,加起来只分到55个亿,(39%),反而是坐享其成的院线方(52.3%),平白天降富贵,得了73个亿! 难道当真觉得开机器放映电影、光线还越调越暗,卖天价可乐爆米花,和制作出品一部《魔童闹海》这样的精品电影,是一个技术含量? 这种离谱的分配方式再不改革, 难得如饺子导演这样的优秀生产者和创作者得不到支持,反而工作毫无技术含量的院线躺着收钱, 难道还能指望再出更多的《魔童闹海》么? 正因为有这种愈发唯利是图,只知杀鸡取卵,赚钱后不但不改进设备,提升播映效果,反而拼命调暗灯泡光线,驱赶了大批潜在观众的院线, 纵然每年偶尔还能出几部优秀爆款电影,但是整个行当,本质上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夕阳产业”了。 或许终有一日,电影也会和戏曲、话剧一样,彻底沦为老年人娱乐项目吧? 而越来越多的人,同样会对此——习以为常。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电影是商品,只要在院线上映,他的商品属性就大于他的艺术属性,这是由电影的属性决定的,中国的电影市场一天不把这个观念扭转过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就不会有起色。 现在所有讨论中国电影市场的论调里都有一股怪味,这股怪味就是中国的电影观众必须去电影院看电影去,拍电影不能赔钱,开电影院不能赔钱,赔钱了就是观众的问题。 方便面销量下滑没人呼吁中国人都应该去买方便面 瓶装饮料的销量下滑没人呼吁中国人都去买瓶装饮料 实体店死了一批又一批没人呼吁中国人应该抛弃线上,去线下实体店消费救救实体店 出租车干不过网约车,没人呼吁别打网约车了,去救救出租车 只有电影,只有电影市场有这个脸在那喊,一群臭不要脸的不想着怎么做让老百姓喜欢的产品,光想着怎么往里头夹带私货,怎么在那糊弄观众,观众不买账电影赔钱了就在那哭爹喊娘的喊,救救电影市场 凭什么,你算老几啊 你去下馆子点盘菜,不好吃了你知道骂厨子,下次不来了,你自己拍的那个破玩意观众不买账就是观众的问题,你长脑子吗 我承认中国的电影市场依然不成熟,因为要是按照好莱坞的惯例,中国电影市场80%的导演和演员在拍完两部烂片之后就应该滚去拍电视剧,拍广告了,正是因为市场不成熟才能让这群人可以在中国电影市场里头浑水摸鱼 救救救,救NM救 中国电影市场虽然还不成熟,但是观众的观影习惯已经养成了,不需要再担心中国的电影观众被好莱坞的那些裹脚布裹挟,这种观影习惯靠的是战狼,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哪吒,唐探等等这些优秀的国产电影养成的,只要有好的优秀的国产电影,即便题材再小众,观众也会去看,不会让他赔钱,会给主创人员动力接着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哪吒2票房154亿,观影人次3.2亿,这就是现在的市场极限,拿不下这么多人次,1000万人次总可以吧,按照现在的票价,1000万人次那就是4亿多将近5亿的票房,这条线可以算一条及格线,如果你连整个市场潜力的3%都拿不下,那你就不配在这个市场里待着。 所以救NM救,滚。 |
用《哪吒2》拉来的新观众无再次观影来说明留不住观众其实不是很恰当,一般《哪吒2》后不进电影院的,《哪吒2》出来前基本也不进,这个更多的是可惜白白浪费了华语电影上探并稳固票房上限的机会。 要知道《哪吒2》的拉新效果是非常恐怖的,其观影群体里排行第一的是“从未观影”的群体,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哪吒2》是直接把票房顶部翻了三番、人次翻了两番,而且其实有好多首次进影院的老人小孩都是年轻人在帮着买票,这还统计不进去,3.24亿的观影人次,这么看你说其拉新拉来了快一个亿的人次都不过分,最恐怖的还是其在五一档都还在拉新占比里以17.5%排第二—— |
![]() |
|
![]() |
而中国观众的观影群体里(就是已经是一年里会走进电影院的),一年只看一部电影的占比也是绝对的主力,18、19年算是疫情前电影行业的顶级繁荣期,好电影比较多也比较热,看一部的占比能跌到45%,但这几年。。。也就是23年暑期档大繁荣情况稍好,24年重返55%。 |
![]() |
而根据《哪吒2》的复购率来算,总的观影人次是3.24亿,购票一次占比88.1%,2次占比10.1%,3次及以上是1.8%,那么这么算出来的人头数大约是2.85个亿。 |
![]() |
|
![]() |
关键24年全年观影人次就是10.1亿,预估是4.3亿的观影人群,也就是我们的常观影人群(一年看两部及以上就算是了)24年也就不到2个亿,看一部电影的2.3亿。 |
![]() |
而《哪吒2》所影响最大的,是这一年就看一次电影的观影人群,这个占比很难有所大的浮动,19年都丰富繁荣成那样了都才45%,而今年春节档过后一直到暑期档下半程的档期都是极寒,这个占比最后估计还是会超过50%,就算今年最后几个月票房疯了能有23年的总票房(其实差的太远了,550亿呢,今年能逼近500亿都烧高香)与人次,那这个群体数差不多是2.5亿,而《哪吒2》已经有了2.84亿了,所以当这一部分人群在这一年里选择了《哪吒2》之后,自然就不会再去看其他电影了,相当于已经把一年的kpi用完了,出现六成未再观影、拉新八成未再观影再正常不过。 |
![]() |
只是白白浪费了华语电影留住票房上限的大好机会 你看中国电影发展史,12年的《泰囧》,成功地将观影人次从国产片的1800多万提升到了3900多万接近4000万,也是让投资方有了对华语片的市场的信心,在此之前破十亿的都是外语片,华语电影基本被吊打。 紧随其后的13年的《西游降魔篇》成为第二部破十亿的国产电影,中国电影正式进入票房黄金时代,春节档的概念也正式形成,之后华语电影破十亿也就不再是难事。 然后就是在《捉妖记》跟《美人鱼》前后破纪录,华语电影突破30亿大关,后面你看,破30亿也就越来越容易了。 终于,17年《战狼2》横空出世,将观影人次提升到恐怖的1.6亿人次,跻身全球票房前100,主旋律大热、电影工业化的开始基本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之后《流浪地球》《哪吒1》《唐探3》《你好,李焕英》《长津湖》等等,华语电影破四五十亿也隔两年来一次。 所以今年最理想的情况是,有《哪吒2》打开了电影市场之后,能有不少好电影像23年尤其暑期档一样接力,让市场持续高位运行,最大可能保留魔童扩容的观众,然后暑期档再出一部高票房电影来。 可以《哪吒2》能一直杀到五一档,暑期档前期又拉的不行,单片单日过亿竟然整整间隔了快五个月。 |
![]() |
可能是《哪吒2》一下子太出众,中间差了太多的空档级,其他华语电影根本接不住。 尽管很不想承认,但目前中国的观影习惯就是运动式跟风式观影。 除了沈腾那几个搞的喜剧片和部分靠前作ip积累了些热度的续集电影,可以做到不跟舆论、社会议题共振拿下几十亿票房,其他的高票房电影,很遗憾,基本都伴随着巨大的舆论漩涡, 鲜有绝对靠电影本身的质量过硬拿下高票房的。 尤其是现在的电影行业,社交属性其实已然大于了观看属性,很多人走进看电影不是为了去享受视听艺术,更多是为了跟他人有话说。 所以倘若一部电影不能大规模入侵真人朋友圈,那他其实票房就不会炸。 今年暑期档整体评分高得多但票房低得多也说明了,电影行业目前质量问题绝对存在并会影响票房,但更多的还是产业问题,就跟新旧动能转化一样,电影作为一种产业一定是有周期率的,只是疫情啊、行业本身质量啊会加速或者拖慢这一进程。 |
![]() |
电影,是真的从根源上正在受到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的,以前没有短视频的时候,电影的确是强视觉刺激的爽娱乐,即使后面短视频兴起,那电影起码还承担了一个引发社会话题讨论的社交属性,比如成年人讨论电影里的某个情节议题,开学后的小朋友模仿电影里人物的台词动作等。 但现在,电影确实要跟方方面面的屏幕与娱乐抢时间,就连它自己本身的场景特殊性来看,随着技术的革新,现在搞个投影的家庭影院也不算啥难事。 而电影宣发现在又强调视频切片式的病毒式宣发,多刷几道啥情节、形象都看完了,作为谈资已然足够,那观众把去电影院的时间、路程等成本一加,还有多少意愿去体验那比较鸡肋的长视频视听刺激(很多电影根本就没有),就得打个问号了。 所以现在电影院的当务之急,是挽留并拉回观众进电影院,降点价没关系,最起码得把人次给留住了,有受众行业还在才能谈升级,这也是这次暑期档大降价保人次的原因。 《南京照相馆》在人次上是过了《流浪地球2》《抓娃娃》《八佰》的,更是早就过了春节档的《唐探1900》《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也就是这两年仅此于《哪吒2》的观影人次。 |
![]() |
当然,今年暑期档还能有这么多佳片主要还是23年的回光返照让行业立项了一批电影,而去年与抛开哪吒的今年总体情况还是很糟糕的,立项开机的片子少得多,今年过去后面的片荒才是真的严重。 而如今电影业还面临的一个最大危机就是年龄危机—— 猫淘两家的暑期档报告都在讲,看电影的那批人在慢慢老去,可年轻人并未进来。 |
![]() |
|
![]() |
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部电影就是《罗小黑战记》(当然《戏台》这种明显的怀旧电影的年龄不在普遍参考范围内),看看这年龄条占比变化吧,原来罗小黑把其受众熬到了有购买力年龄不是句玩笑话,这其中其实也侧面在反映电影受众整体变老的趋势。 |
![]() |
(当然罗小黑第二部女性观众占比暴涨,也是自己选择的嘛) 80、90后因为童年时代的电影记忆还会选择这一艺术,00后、10后的童年青年时代可有太多好玩的其他东西了,再过几年,这玩意儿可就真成上一代版本的古董艺术了。 这是一种大势,就看未来电影界还能如何延缓这一进程了。 以上。 送礼物 |
![]() |
1 人已送礼物 |
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哪吒近六成的观众,要是没有哪吒可能今年一次都不会进电影院 |
+1 年初带孩子看了哪吒,本来是打算带孩子去看浪浪山小妖怪的,后来因为片方宣发打拳就懒得去了。 |
如果把电影市场比喻成为一块蛋糕。 《哪吒》《战狼》《流浪地球》这种就属于做大蛋糕的电影。 《红海》《乘风破浪》,《唐人街探案1,2,1900》,《西红柿》等等,这种就属于维护蛋糕的电影。 《半湖绿》《减肥日记》这种就属于往蛋糕打胶的辣鸡。 很明显,今年维护蛋糕的作品并不多,春节档之后只有《南京》《小妖怪》然后就没有了,错失了哪吒的引流了。 |
真相那么难说出口? 因为好电影真有人去看! 电影行业烂片还是太多! 从这次浪浪山的事也反映出一点,电影拍的好不好是一方面,宣发出问题也会有很大影响! 哪一步都要小心,观众不是傻子! |
反正不会再吃屎,稍微有一点点反感就不会看,比如不喜欢张子枫就没看成龙大哥那个电影,讨厌打拳就没看浪浪山。带全家刷了五次哪吒,次次imax,一年两次远行旅游,有钱就干点自己喜欢的,没钱就是抖音刷到烂,小说看到吐也不会走进电影院看垃圾的 |
很多人很幽默,拉新还被说成反效果了,电影又不是什么必需品,看了哪吒就必须再去看其他片吗?没有哪吒,这些人本来就不会进电影院,现在短剧那么火,看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 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够吸引那么多人去电影院看,那是哪吒质量好内容好的真本事。后面这些电影留不住新观众,是后面电影的无能,自己水平不行留不住这些观众别找理由。 观众没有义务为烂片买单。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从浪浪山可以看出,资本既要赚我们的钱,又要恶心我们 现在是时候分出谁是爷爷谁是孙子了 只要观众在,需求就在 需求在,行业就在 电影业短时间死一死,无伤大雅 这就是我作为爷爷的傲慢 |
这批观众里第二次去的大多去看了南京照相馆。 这才是真让圈内大哥们坐不住的。 |
在我这里,所有电影都有原罪,它们获罪的原因不是他们干了什么,而是它们还没干什么。 那么如何免罪呢? 反美、反日、反犹。 |
认真讲故事,不要打拳很难吗??? 我充了几千块的电影院会员!!! 让我用掉很难吗??? 余额1900元…上次使用是给了南京照相馆几场。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