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如何评价电影《南京照相馆》,谈谈感受? -> 正文阅读 |
|
[影视娱乐]如何评价电影《南京照相馆》,谈谈感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分享 |
看到里面那个鬼子摄影师出场时就是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我还以为又要搞什么“日本人也是被扭曲了”的煽情套路,直到后面他在照相馆开始杀人时被老板泼了一脸“显影液”,从此变成了一张狰狞的烧烧脸。这才理解原来导演想告诉我们这才是鬼子的真实面目。这个桥段真是绝了。 |
看《南京照相馆》的时候忽然想起来家里的一本旧书,那些说煽动仇恨的来看看,电影有多么克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世之仇犹可报乎?虽百世可也! |
讨厌《流浪地球2》的应该多来看看,这部中国基本首都都被攻破了。 讨厌《战狼2》的也应该多来看看,这部完全没有个人英雄主义。 |
角色信息量大到可怕。 1、阿昌的北方口音。 王广海拿到照相馆的员工档案,是类似工商、社保备案的那本,上面有照片的。王广海质问阿昌:老板不姓吴呀!陈永泰,十八岁,江苏南通人,你北方口音呀…… 阿昌是北方人,演员是河南人。阿昌小时候家里吃不上饭了,来首都投奔表舅,在南京生活了一段日子后,当上了邮差。 表舅这层关系,更体现了离乡背井的迫不得已。 生活了一段日子,所以阿昌能听懂南方人的口音,能熟悉「城门城门几丈高」的儿歌。 2、老金的出身、学历、过往。 还是那本员工档案,上面关于老金的信息量: 金承宗,民前十七年生人,金陵大学毕业,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籍贯南京,当时是首都,直辖市。 老金是1895年出生的,1911-1912辛亥革命,老金16-17岁,然后他能读金陵大学。 这么一推算,可知老金父母所谓知识分子,是清末支持革命的那种。 老金记事到成年,经历过改朝换代,所以一开始他对日本人主持南京之后的局势判断过于乐观了……这里不展开说了,老金一家没有出过照相馆,没有亲眼目睹惨相,仅凭杀人照片,他们就率先决定不当汉奸,我爱他们! |
![]() |
3、毓秀的大提包。 阿昌接毓秀,毓秀出门的时候拎了个很大的提包。 已经有大箱子了,已经有力工帮毓秀搬行李了,为什么毓秀自己拎个大提包呢? 里面有贵重物品呗。 |
![]() |
这个提包貌似就是装婴儿那个。 毓秀能在箱子夹层里藏个当兵的,伊藤当面检查都没发现问题,再结合这个提包,我们可以推导出毓秀当小演员打拼的这些年,是高度缺乏安全感的,防这个防那个,怕被偷怕被抢,所以她买箱包,喜欢有隐蔽空间设计的…… 正是因为毓秀日常有这种藏东西的意识,她藏宋存义,藏老金的儿子都成功了。(小金没被搜到的小小bug也圆上了。) 电影最初给毓秀这个角色的设计应该更有心计更阴暗(相对的,褒义的),因为最后角色负责最重要的升华,所以前面这些铺垫就舍弃和淡化了。 伊藤诈尸的时候,老金被枪杀的时候,毓秀都下意识地抱紧了这个提包。 |
![]() |
4、老金平时住哪? 金嫂(赵宜芳)看到杀人照片时说了这么句话,「在照相馆的这些天,外面已经变成这样了?」 加粗的字,细品——老金家除了照相馆,应该还有一套宅子的。 照相馆只有一个卧室,卧室地板嘎吱嘎吱响,显然不适合一家四口住。还有一个点很关键,照相馆没有厨房,烧水都只能用暗房的小火炉。对了,阿昌还说没有茅房…… 金嫂平时应该住在家里,所以她说「在照相馆的这些天」,而不是说「在地窖这些天」,「日本人进城以后这些天」。金嫂被保护得很好,她只记住了老公让她来照相馆住这个节点,尚未对日本人的罪行形成印象。 老金高瞻远瞩,在照相馆修好了地下室,南京被轰炸以后,金嫂搬过来住。老金一开始并不能判断南京城会沦陷,所以……地下室的最主要职能,其实是防空洞。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三个字:好电影。 或许也是我印象里揭露日军罪行,弘扬爱国主义的片子里,最好看的一部。 家国大义这些事情,有别人大篇幅去写,我就不用老生常谈了。 我主要讲讲这个片在商业片领域的成功之处。 其实大多数人在夸奖这个戏的时候,都在说三观够正。但这只是个保命符,而不是发财的门道。 就像女神对你说「你是个好人」,只代表不会报警抓你,但不代表跟你处对象一样。现在的电影市场环境并不好,观众并不是进去受教育的,哪怕这部片看起来有这个功效,但实际能卖座,还是因为真好看。 宣扬爱国的主旋律作品有很多,并不是部部都能这么高票房(目前已可确定,必然是三十亿以上的档次),能吸引观众的其实是申奥导演超凡的节奏掌控力,以及剧本的精心设定。 说开了其实很残忍。因为优秀的商业片必须通过周密的计算取舍,让每一步走的都恰到好处,包括对观众容易产生的观影厌倦情绪规避。 我举一个例子。 开头,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苏柳昌,为什么要在上出城的车以前,一定被两口子拽回邮局处理信件? 纸面上的原因有两个: 1.渲染时局紧张 2.突出苏柳昌的骨子里很善良 但这么塑造,会有一种让观众潜在的别扭感。就是这老两口有点过于不是物了,毕竟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你自己的事情,要外人帮你去看信。这只是对他们两个来说很重要的一件事(知道女儿是否来信),但对观众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只是龙套。 在看电影的时候,观众普遍会代入到主角,而非这种二打六。甚至哪怕是代入了,也会觉得因为你家的寄信问题,导致主角不能按时出城(毕竟观众有预期,主角是一定上不了车的),是一个较为残忍的行为。甚至主角这样做,也会令观众产生一种厌烦情绪。后果一定要有能相匹配的情感理由才能被人们所接纳,而帮邻居看信这点事很明显不足以支撑观众接纳「主角为此被困南京」的后果。 如果是一般的导演,这块其实就可以收尾了。车可以出城,只要苏柳昌没赶上就可以,丝毫不影响往后剧情的发展。 但申奥会想到这个「过分同情」所造成的后果,必然要有人来买单。 而买单者就是车上的人。 日本人空投炸弹,正好把卡车炸坏了,上面原本可以逃出南京城的幸运儿,顿时不再幸运。而此时,苏柳昌去帮老夫妇取信这件事,也有了观众认可的回报: 因为做好事,所以躲过一劫。而不是因为做好事(还不是那么性命攸关的好事),反而惹了麻烦。 而这样一个简单的处理,又烘托了局势的紧张,日本无差别轰炸的残暴,直接将观众一开始会感到的少许挫败感给进行抵消,情绪获得满足,更注重于看后面的故事如何发展。 有人说你这么分析是不是有点残忍,我怎么会因为别的人被炸死了主角没死而爽呢? 但戏就是戏。就是要算计,要做足。 观众什么道理都明白,但不代表遇到一些情绪上头的时候,不会为了躲过一劫而窃喜,哪怕它不符合道德,但符合直觉。此处苏柳昌的「侥幸存活」,以及最后的英勇赴死,只是前情不同,本身都是为了观众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包括王骁饰演的老金,跟苏柳昌的搭配,其实也是一种「老带新」的人物关系变形。 上承《基督山伯爵》里的法利亚神甫与唐泰斯,甚至到网文时代的药老跟萧炎,都是一样的风格。这个爽点就在于「有经验的长者对于自己舒适区的东西进行经验分享,同时令第三方(及观众)看到主角因此而获得的成长」。教苏柳昌洗照片之后,马上就要跟上苏掌握了这门技术,骗过了伪善的日本鬼伊藤秀夫,逃离陷阱,再次上分。炸车那次是「别人死了我没死」,这次则是「你以为我不会其实我会」。商业片的爽点就要埋的这样成熟、细致,才能一路令观众感到关心。 很多导演是没有这个意识的。尤其是拍摄这类有爱国宣教意味的片子,会觉得「我已经在讲这么正经的事儿了,你不爱看是你思想有问题」的居高临下,或者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的确这类题材的隐性限制更多,相信申奥在塑造宋存义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费了不少心思。 所以,爽点有时候未必是主线够爽,才能成立。逆境里的脱险,以及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也一样可以令观众更有看下去的愿望,以及代入感。 申奥导演的戏我看过三部,算这部,还有一部孤注一掷,以及电视剧新生。 共性就是特别善于把控节奏,哪怕《新生》因为反派不能成角儿的定论,注定烂尾,起码前面也都讲的极为抓人,完美的融合了《天才瑞普利》式的斗智、伪装爽点。《孤注一掷》则融合了惊悚片的桥段,将脱险的紧张感拉到了极致。与《南京照相馆》一样,都是在用商业类型片的技法,靠拢主旋律作品的内核,达到真正的寓教于乐性质。 但这部片比《孤注一掷》还要好看。 因为它在技法之外,还加入了一些能抓住中国观众大共识的浪漫情怀。我想很少会有人不被王骁扮演的老金,带着众人「日行千里」的桥段所打动。这是真正的中式浪漫,也是一部成熟的商业片,在计算之外应有的一点深情。 我是猴姆。 全文完。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大合照的时候 幕布落下 北平故宫 天津劝业场 上海城隍庙 杭州柳浪闻莺 北京八达岭长城 武汉黄鹤楼 迟至未来一年内全部沦陷于日寇之手 所幸1945年我们都夺回来了 但是鬼子很显然还在惦记这些地方 所以 |
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瓶显影液, 戏里照出"文弱"鬼子狰狞的一面 戏外照出了那些跳脚的牛鬼蛇神 |
我们只是把他们做过的事记录下来,拍成电影,让更多人知道他们干过的事情。 他们说我们搞的是仇恨教育 ??? |
见日不跪,见美不舔,荣列第三部殖见跳电影行列。 补一句:《战狼》分立场,《南照》分人畜。 |
伊藤就是今天日本的缩影,在经济还行的时候日本人恭恭敬敬真就迷惑人,给人一种今天的日本人真就悔过自新了的错觉一样,一旦经济开始不好或者开始过的不好时就原形毕露了,日本现在各种右翼横行就是证据。 |
说一件电影外的事情。昨晚看这部电影时,电影过半,大家都沉浸在情节中,悲伤难抑。这时在我左后方,传来一阵清脆的女人笑声,在黑暗安静的影院中,显得十分刺耳。我旁边的帅气小哥没有忍住,扭头朝着声音来的方向吼了一声:“你TMD怎么笑得出来!” 这件小细节让我觉得,电影里王传君演的翻译官们,现实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不少...... |
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辛德勒的名单》,国内抗战题材同类型的佼佼者。 我前几天刚刚二刷完,巨幕厅久违的上座率超过了80%,太多的观众已经用实际行动去支持这部佳作,《南京照相馆》最新预测总票房已经超过30亿。 |
![]() |
每个中国人其实看这种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电影或多或少都会不忍心。和看其他类型作品不同,观众选择这部电影并不是为了娱乐和追求感官刺激,而是去感受历史铭记历史,提醒每个国人落后就会挨打,勿忘国耻!!! 《南京照相馆》的题材注定了只要不是特别放飞自我的拍法,票房基本盘就在那摆着。 |
![]() |
而事实上《南京照相馆》完成度和质量都非常高。 电影中既保留了日军对当时几十万南京同胞的屠杀桥段,也没有像《南京!南京!》一样试图去“美化”当时参与的日军。最关键的是对大屠杀细节度的拿捏非常好,如果像《南京!南京!》一样有过多的直观屠杀、虐待镜头会让观众看得非常压抑。而如果这样的桥段过少也说不过去,必须要提醒所有国人,落后就会挨打,勿忘国耻! 导演申奥选择了一个非常合适的角度,以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基础来进行创作,选取躲在照相馆的一群人为主角被迫为日军洗照片来讲述整个故事,日军一幕幕残忍的行径通过一张张触目惊心无法直视的照片暴露无疑,中间再借着翻译的视角对当时南京已沦为人间地狱进行短暂的描绘。 女人被强奸被虐杀被迫沦为慰安妇,男人被绑在柱子上供日军练习刺刀,城中坑道被尸体填平,大面积扫射后河水被染红,婴儿被随手摔死,躲在房屋中的幸存者被火焰喷射器烧成“火人”,一幕幕一桩桩虽短暂却绝对忘不了的镜头提醒所有国人日军罄竹难书的罪恶。 除了对大屠杀细节的把控,最关键的是摆脱了以往同类作品试图以“善良日本人”来为日军背书的尴尬态度,而是直指根源南京大屠杀根本不是日军某个部队某个高官的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日军高层授意故意想以屠戮首都群众来震慑中国境内所有仍在抵抗的军民。他们假意学习中国文化像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仁义礼智信等,本质上还是想彻底侵占中国。甚至想在国内所有名胜古迹各挖一块砖来建造一个战争展览品,其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
![]() |
对日本人的刻画更是非常精准,把他们表面虚情假意实则龌龊卑鄙残忍的丑恶嘴脸彻底暴露,一句“我们不是朋友”更是对以《南京!南京!》为首的同类型却立场模糊的作品一个响亮的耳光。 “中国人,绝不允许日本人那么糟蹋。”“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则旗帜鲜明的述说所有国人永不妥协的意志。六个中方主角除了翻译是最后关头醒悟之外,其余五人则践行着什么才是真正的“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品德,他们奋不顾身的为同胞创造渺茫的生存机会,以照片和底片作为揭露屠城血证的线索。 还原真实历史以枪毙谷寿夫等人作为影片结尾更是非常棒的设计,让观众观影时积压的沉重情绪得到了一定的释放。更清晰的表明我们的立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血海深仇永不能忘!!! 我们等了太久才终于等到一部从细节到人物刻画全方位暴露日军丑恶龌龊卑鄙嘴脸的优质抗战电影。 再也没有善良日本人,更没有救世主,不搞煽情没有主角光环,只是冷静的把这一段血淋淋的历史生动的展示在所有观众面前,其震撼效果远超历史课堂中讲述的一切。每个人都无法忘记观影时深深的无力感,看完后也会激发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热情。 这样优质的人民史观文艺作品我们自己不支持谁去支持,强烈建议所有感兴趣的观众都去影院支持这部作品!!! |
我知道,当年有给抗日队伍送来弹药之后自杀的伊田助男,有日本士兵觉醒联盟 我知道,今天有在电影里出色演出的中日混血演员原岛大地,昨天有小泽征尔,春上村树 我知道,有一位教员说过,要把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区分开 但是,那些导演们啊,如果你想表现这些,可以专门去拍他们 而不是暗戳戳有意在军国主义里面掺杂所谓的“一抹亮色”。那样才是把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混为一谈,才是对那些少数敢于与日本军国主义战斗的真正日本人民的侮辱 《南京照相馆》,没有去美化反思,而是把日本军国主义原原本本放在眼前而已 但这就已经让胡锡进张艺谋们坐卧不宁诚惶诚恐了 |
当王骁把祖国各地的幕布放下那一刻,我泪如雨下,是啊,中国大好河山,被侵略者糟蹋了,回想当年同胞们的绝望无助,到无数先辈努力抗争终于赢得胜利,到如今国泰民安,太痛了。 |
作为南京人,只想说三个字! 好电影!好电影!好电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提一句,看电影的时候,真的只能听见,大人情不自禁的骂娘声、攥紧的拳头的声; 以及,后排有一个小姑凉一直在抽泣的声音!!! 好想好想好想,告诉她: “别哭!最后我们赢了!虽然赢得很艰难,但最后我们赢了!” |
电影展现了无数种选择,当汉奸的自己死全家死,被抓走当性犯罪受害者的死,当劳工的死,躲起来的死,拿到通行证的死,反抗的死,麻木认命的死,有国际背景的,侥幸没死是吧大嘴巴子直接打(历史上魏特琳老师也是被殴打过很多次) 就是不管你做什么,最后的结果都是一个死 这就已经没办法再找任何理由了,这特么按照现在三观炸裂的奇葩们苛刻的观点来看,这也是完美受害人好吧,还有什么脸说当初要是不该这样不该那样的就不会这么惨的? 反正都是个死,除了反抗没有选择。 同样,现在反正连看个电影都要骂的我们狗血喷头,那真的除了真的觉得“确实不是朋友”之外,也没有选择了。 这几天风向变了,又开始用国内某民族来搅混水,意思是如果你恨鬼子,你也必须恨某个群体,不好意思,甭管现在认知是什么,这个群体在失去权力的过程中曾经也付出过代价,而且现在这个同胞现在的产生也是解放后,改造了思想,必须对原来的所谓的“主子”们有所批判,才是同胞,历史评价可以持不同,但是代价,真的是有的。 但是鬼子付出过什么代价?连承认都没有好吧。现在还把自己往受害者洗。 前几天我还回复了一个问题,怎么看上野千鹤子污蔑张纯如故意把大屠杀人数钉在30万,是为了把广岛长崎从受害者上推下去 这只能说明,曾经他们洗地差点洗到我们也认为的的那代鬼子和现在民众无关这种观念,是狗屁;曾经他们洗地洗到我们差点也认为的当年的民众和当年的鬼子无关的观念,也是狗屁; 甚至,这个鬼子女人以女拳获取到更多关注和正面评价,现在她也开始对同为女性的张纯如重拳出击啦。 挺好的,没得选的话,那就只能选不是朋友了。 最后,这个电影上映后,南京人多次被推到网络风口浪尖,我们的纪念馆也被外界一次次的认知,和很多朋友交流的时候,其实南京很多人真的很介意简化这个纪念馆的名字, 全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一般简称是“遇难同胞纪念馆”。 |
首先某瓣那些看似客观的“1星2星”差评,说实话看得我都要笑出声来。一会又过度煽情了,一会又人物塑造有问题了,一会又宣扬仇恨了。但就是不敢直接说自己的“心里话”。你们如果真觉得影片本身质量有问题,我觉得打个“3星”,起码也是6-7分我还勉强可以理解。但打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实在令人不得不怀疑你们的初衷。这部影片再不济,也是及格线以上的水准,不是吗? 其次很多人的脑子被“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给填满了,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全部以西方为尊,西方有个什么新思潮新说法,跟的特别紧。仿佛慢一步自己就要落后,不进步了。往往这种人对于自己口中的价值观都是一知半解,存在严重的信息茧房。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从点映开始,几乎天天被攻击,反战反个没完没了。一问就说西方战争电影都反战,你没反你就不对。这种话术一看就是外行,我在以前的影评中谈到过此类问题。所谓的战争片一般有两种拍摄角度,一种是反战,另一种是塑造正面英雄,以此衬托正义必胜。好莱坞没少拍后者,用来塑造自己国家的英雄主义形象。而且中国是被侵略的一方,反个锤子战。这么喜欢反战,我能不能认为你特别喜欢投降。 还有那些宣扬仇恨的说法,更是不值一驳。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知道这段历史,看完这部电影,情感上没有波动,对日本没有负面看法,那么这个人不是汉奸,就是精神日本人。连别人自主产生的生理情感都要反对,非蠢既坏。什么叫仇恨,看完电影马上冲到日本去物理 消 灭一些,这才叫仇恨。其他的都不叫。 和平时期,不乱扣帽子。但到了关键时刻,打起仗来。以上这些生物,一个个铁定是狗汉奸,还不如王传君老师演的那位。电影里王传君老师的质问:中国人一盘散沙,能赢吗?这个角色的结局是被他的好朋友“日本人”爆头。 除此之外影片中还有几处桥段的设计,我觉得很好,简单提几个谈谈感受。 首先是大家在帮日本人洗照片的时候,老金说:不能再洗了,再洗就成汉奸了。这时候老金想到偷换底片的办法。在民族大义,与个人生死之间,影片没有陷入简单的道德层面的选择。而是让勇敢且聪慧的中国普通人民,在敢于斗争的同时,更加突出善于斗争。 其次日本人对于“仁义礼智信”的曲解,太有日本风味了。东南亚这些汉文化或者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历史上没有一刻不想取代正统的中华文明。但就如影片中日本人对于“仁义礼智信” 理解,他们永远不得其要、徒有其表、牵强附会。这就是他们永远只能是旁支文明的根本原因所在。最近不是又有日本右翼说,现在的日本需要龟缩,等待中国再次衰弱。到时候再来一波大的。中国所处的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从地缘政治层面决定了 这块土地永远是强敌环伺,周围的很多国家都想据为己有,取代中国人成为正统。所以一定要居安思危。 最后现在国力强大了,不断要在国际舆论上制造声量,不断要给日本上压力上强度。不断争夺二战的叙事话语权。中国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贡献最大的国家。打破西方多年来,对于二战话语权的垄断。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普通人,也要了解这段历史。了解日本人的真实模样,对于日本的国际形象重新认知。这很有必要。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还是有些人双标太狠了,引起大家逆反心理。 真能干出这事情的日本人他们不骂; 还祭拜着这群战犯的日本人他们不骂; 他们就骂因为愤怒发表了些极端言论的国人; 你要拒绝仇恨? 你大可以等人家真干了,然后你教育日本人拒绝仇恨呀? |
觉得唯一一点感觉有点突兀的,就是看大好河山的时候,突然出来一句“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感觉在那个场景下,有点突兀了 如果是大家一起沉浸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时候, 老金突然喃喃的自言自语了一句:“咱中国这么多好的地方,咋就叫小鬼子占了呢?” 然后大家就都沉默了。 接着苏柳昌说:“迟早有一天,咱们中国人会都拿回来,一寸土地都不给他们” 然后林毓秀就接着说:对,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感觉如果这样的话,可能会更好一些吧。 |
不好意思我要开个逆风局了,南京照相馆和八佰问题都一样:如何看待前朝国府和果军为主要战场的抗战。如果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拍再多的南京照相馆也是没用,批判和牢记历史教训就了然无味了。 |
![]() |
国府在抗战初期非常热衷于八一三式会战,在淞沪投入上百万人,和日本军队展开正面硬碰硬。由于日本在海空掌握优势,国府指挥停留在一战和军阀混战水平,导致淞沪会战打成添油战。本欲消耗日本,反而消耗国军自身,有生力量被日本航空兵和日本海军大量杀伤。原计划是徐徐从上海后撤,变成溃逃模式。当日军兵锋指向南京时,围绕在南京周围国军各部实际上是严重疲劳缺编少人的情况,这就是片中南京警察被投入国军。表面上看是补充了生力军,但是缺乏现代化兵站补充系统下,国军战斗力是大大折扣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府又为了所为国际观瞻,又不敢一枪不放放弃名义上都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来,南京是守不住的,国军残余精锐被葬送在南京这块死地,部分国军优异表现不足以改变南京保卫战的结果。此外,国府并未认真疏散市民和城内各项设施,本应该徐徐撤退和疏散市民,再次成为一场自由发挥式的溃逃。 所以,在淞沪和南京两场大会战中,国府有生力量被白白消耗和损失。南京照相馆做的好的地方,就是把这段历史塞进电影内。虽然简单和潦草,但是准确地展示了这段历史。 |
![]() |
虽然南京照相馆足够还原历史,但是瑕疵和问题仍然巨大,就成为为了铭记而铭记,从而削弱批判性和为什么我们要铭记。 首先,对日本兽行批判不够,在反法西斯战争八十周年日本反战败抬头的情况下,显得非常乏力和苍白。我们可以看到伊藤中尉是如何从胆小懦弱,转变成了一部杀戮机器,但是我们忽略了日本在这个过程中是有一套丰富的理论。 比如,日本试图通过屠杀来瓦解中国军民抵抗意志,提出来惩支暴虐等口号。在影片最后借着第六师团军官之口,讲出来假如中国军队不在南京抵抗,就不会发生南京大屠杀的荒唐言论。然而在电影中,这部分却是在最后尾一扫而过,削弱了对日本法西斯兽行原因等一系列行为批判。 当然我们看到银幕上首次系统还原日本人从人训练成兽,觉得这是一次重大突破,实际上弱化普通平民阶层是如何被军国主义驯化的。伊藤贵族公子哥身份其实弱化这种批判价值,反而是日本来的洗相片之人,如何毫无顾忌地兽行以及抢夺南京砖回东京建塔,真正价值被忽略了。 说白了,仍然是对日本上层有选择性批判。 |
![]() |
其次,如何看待国府抗战如何看待国军抗战。 随着一声枪响,元凶谷寿夫枪决,似乎是还给南京三十万死难军民一个公道,果真如此吗?实际上电影回避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国府在二战胜利之后,对日本清算不够严厉,导致日本轻视中国到今天。 虽然中国是战胜国,但是国府处于战后需要,留下了绝大多数日军,冈村宁次等侵华日军主要将领仍然是座上宾,阎锡山留下驻山西的日军组成十总队,让日军帮着国府打内战。如果谷寿夫没有南京大屠杀,谷寿夫实际上不会有任何清算。 所以电影在狭义上给南京人民一个公道,实际上广义面上的公道却没有得到伸张,绝大多数侵华日军将领都全须全缕地回到日本。 抗战中国府拙劣的表现,直接让中国丧失夺回不平等权利的可能。同时缺席了至关重要的雅尔塔会议,一度丧失国际事务话语权,这在战胜国中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批判前朝是非常正义的举动,然而前朝苟延残喘躲到东南小岛上,处于统战角度反而需要一定美化,就让电影束手束脚。如果真的要铭记,我们需要铭记不止是南京大屠杀,而是要铭记遭殃军后人还躲在东南岛上,我们还不完整! 知道拿南京大屠杀嘲讽最多的不是日本人,而是躲在东南的遭殃军后代们。这本来是他们惹出来的祸端,为什么要让我们来承受,反而成为他们的笑谈和嘲讽素材。在东南岛上,不乏崇拜日本的蛙蛙,为南京两个杀人魔立碑歌功颂德大有人在,难道剿灭这群畜牲不是正义之举吗? |
![]() |
第三,如何看待民族觉醒和现代民族塑造。像王传君那样的翻译官大有人在,在抗战时遍地皆是,直到1945年都不乏这种人。 为什么在淞沪在徐州在朝鲜,中国军队战斗力差异如此之大,仅仅是旗帜颜色吗?不,不是的,而是通过抗战完成了民族觉醒和现代民族塑造。 但是在电影中民族觉醒和现代化民族塑造以及认同太过于简单,不是电影没讲,而是把气氛烘托出来之后,你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是广泛的民族抗日还是放弃幻想? 电影中不是没讲,讲了一点,给出的答案向洋大人控诉和抗议游行,和眼下美国华人困境何其相似。 哦对,上面问题似乎留了个口子,国府在1937年并未直接宣战日本,而是宣称动用自卫权,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才正式宣布对日宣战。让人觉得无语的是,国府在宣战文稿中并未谈及自身遭受日本侵略数十年,而是宣称日本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 那么国府什么时候彻底放弃幻想,彻底进行总动员武装民众。答案是1944年,这年提出来十万青年十万军,鼓励年轻人参军,组建青年军,去打通中缅生命线。 电影中虽然表现了一定民族觉醒,但是又戛然而止,停留在喊口号上,停留在几个人的牺牲上,而没有点出来民族已经到了存亡之际,全民族全体扛枪反抗。王传君这种最后关头幡然醒悟可以引申到民族觉醒,我们更希望看到真正不分老幼全体人民踊跃参军报名扛枪。就像梅尔吉布森拍摄的爱国者那样,小孩也想扛枪打龙虾兵,被梅尔吉布森劝退,是她老爸当兵。南京照相馆没拍出来这段,是非常可惜的,当然也没办法拍,原因已经点出来了。 |
![]() |
综上,南京照相馆没有达到网友们口口相传的高分电影水平,反而一股蓝营史观和文艺青年的味道。当然这种片子核心问题在于我们尚未展开民国史编写,对民国和国府无法做出准确评价,遭殃军后代还在岛上,还要考虑对他们的感受,从而不能把民国和国府批倒批烂,更不能把当时的混乱和无能表现的恰如其分。 所以,快点修民国史吧。修完民国史,才能更好地还原南京大屠杀,从而真正地铭记历史。 送礼物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