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哪些意味深长、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 正文阅读 |
|
[影视娱乐]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哪些意味深长、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哪些意味深长、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细节 雍正帝 雍正王朝(电视剧) 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哪些意味深长、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
|
雍正王朝 80% 知友推荐 · 1 万人评价 中国大陆 / 剧情 · 历史 / 1999-01-03 中国大陆 / 42 分钟 ? ? |
康熙在鹿园撞见太子郑春华偷情的一段,剧情编排极为巧妙。 1.人精图里琛一进鹿园就知道要出事,立刻躲到旁边假装撒尿,躲开是非,作为对比另一个一直跟着康熙的侍卫就被扇了大嘴巴。 |
|
|
|
2. 抓到太子放风的人之后,图里琛说他失手扭断了他的脖子。但其实这可不是失手,是故意的,为的就是杀人灭口,死无对证,不让皇上的丑事被宣扬,也是不让他亲口说出里面的人是太子(虽然皇帝已经知道了),这种事情只要没有石锤和口实,就有回旋的余地,就能保住皇家的颜面。所以连康熙都说“死了算了”,以示对图里琛杀人的默许,图里琛能主动替康熙做了他心里想要的事,解决康熙不能自己开口说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坐到这个位置。 |
|
3. 以前看郑春华唱歌这段以为她是在唱给太子听,后来才懂得她是唱给皇上听的。原因是当那个放风的大喊皇上的时候,屋里立刻就灭灯了,也就是说太子和郑已经知道皇上来了,这种情况下郑春华给太子唱歌是说不过去的。真正的情景是,皇上一步步走上台阶,想要进屋看个究竟,因为他必须要知道是谁和太子在里面,如果真的让皇上进来亲眼看到这不堪的一幕,这种父子捉奸的场面可是非常难看的,而且很容易引发情绪和极端冲突,所以郑春华这时候唱歌,就是为了向皇上表明她的身份,告诉皇上是我在里面,你不必进来了,给彼此都留点颜面,其次也是通过歌词来触动皇上的感情,让他放过自己的儿子。果然皇上在听出是郑之后,就明白了,没有再往里面走了。 |
|
|
|
这一段皇帝父子捉奸剧情,只有短短几分钟,拍得及其巧妙和含蓄,没有狗血的场面,没有激烈的交锋,甚至没有几句台词,却用各种小细节展现了各方人物的心理,博弈和人情世故,值得玩味。 ————— 第一次更新: 本题在问“小细节”,请问小细节可以到多小多细? 答案是不到两秒的一个镜头。 出自第十二集,康熙在大殿前和十四阿哥发生争吵,之后他恼怒拔剑砍十四哥。很经典的一段剧情,相信看过的观众都印象深刻。 但是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里一个不到两秒的分镜头:在双方争吵逐渐激烈的时候,侍卫图里琛悄悄进行了一个后撤步,如图。 |
|
我敢保证这个镜头你刷五遍剧都不会注意到,因为这段戏本身戏剧冲突非常强,你所有的注意力都在皇上和几位皇子身上。但即使在这样紧张的剧情中,导演仍然用这样一个镜头,对图里琛这个角色做了刻画: 作为现场仅有的几位带有武器的侍卫,图里琛在察觉到场面矛盾开始激化的时候,不是像其他人站那看热闹或者着急劝架,而是第一时间远离风暴中心,不让自己被牵扯入纷争,不让自己的武器在混乱中成为伤人的凶器,这是一种极高的职业素养和觉悟。 肯定会有人说,一个普通镜头不必过度解读。 但其实这不是过度解读: 镜头是不会乱加的,尤其是如此紧张激烈的剧情中,导演还特地插这么个镜头,绝不会是无意的。剧粉应该知道,图里琛是本剧的一个隐藏角色,对这个人物的刻画有多处细节暗写,比如我原答案的1、2点。所以它不是偶然。 3. 最后来图解一下这个撤步前后全过程发生了什么。 这是最开始图里琛的站位,和张五哥并排站,是离皇帝最近的带刀侍卫。此时还只是康熙单方面训儿子。 |
|
然后十四阿哥开始顶撞,矛盾升级,出现了那个两秒的后撤步。 最后矛盾激化,康熙拔刀,此时图里琛已经消失了,只剩张五哥。 |
|
这是在拦刀的时候,发现原来他已经躲到张廷玉身后去了 |
|
看到了吗,这前后走位都是设计好的。 从结果上说,看看皇上拔的是谁的刀?如果图里琛没有退,那拔的又会是谁的刀? 如果真的发生了什么伤亡,谁的刀伤了人那谁就要担责,人家怪罪下来,说你没保管好自己的刀,害皇上背上弑子的罪名,“陷皇上于不义”,你跑得掉责任?你敢把责任推给皇上? 所以说图撤这一步,既是为了保护皇上和在场的人,预防事态升级,也是为了保护他自己不成为那个递刀的人。 如果张五哥也有这觉悟,那康熙转身就是无刀可拔,不至于会把场面搞得那么危及,差点把亲儿子砍了。 但是张五哥会有这觉悟吗,他的人物设定就不会让他像图里琛一样思考和行为,所以站在那被拔刀的就一定是他而不是图里琛。 这就是本剧下的功夫,都在这种细节里。也许99.9%的观众根本就不会发现也不会care拔谁的刀这种问题,但是那0.1%的观众在刷了N遍剧之后就能找到这些导演的小心思并且能够品出味来,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剧能够三十几年经久不衰的原因。 再回去看原答案第一点,图里琛假装小便远离事端,躲过了被扇耳光,是不是这个人物一以贯之的行为方式。 对图里琛的小细节刻画还有很多,有空我再一一发上来供大家赏析玩味 |
1、年羹尧升任陕甘总督,去八爷府上拜码头被四爷收拾那一整段。 桌子上宣布的重大决定都是桌子下面勾兑完的结果,老年不懂这个,自以为是的去投靠,其首鼠两端不如李卫可靠的印象从此彻底刻在四爷心里。 可是老年也冤啊,从他的视角:升四川提督是八爷当众向皇帝举荐的(其实是八爷为了在老十闹出当街鞭打朝廷命官的丑闻后用自己的“贤”往回找补一下),升四川巡抚是皇帝亲简(其实是康熙和张廷玉商议决定利用给他升官,让他面圣谢恩的时候乘机问明白江夏镇事件的原委),这次升陕甘总督又是十四爷向皇帝举荐的,每次升职自己主子都没出什么力,还总觍着脸说你是我府上官做的最大的奴才。也难怪他动了隐瞒四爷去拜八爷的念头。 2、站在观众的上帝视角,在早早发生肖国兴一事后,大家就知道八爷已经没戏了。此后每一集看到八爷运筹帷幄的样子反而觉得有些可笑。 八爷党貌似党羽众多,实际上老八手里没有什么得力的人。老九老十虽然始终对老八心悦诚服,但是也因为这种见识上的狭隘,俩人一直没有政治方面的长进,从头到尾就像个看景的。老十四初期为了八哥上位不惜犯险,失败后又敢于当众让老爹下不来台,可谓一腔忠勇。待到出任抚远大将军王,巨大的利益驱动终于使他与老八貌合神离。其余的众官员或慑于声势,或为了私利,都是等着摘桃子的。 所以八爷党看起来气势汹汹,要紧时刻却一个真正顶用的都没有。 反观四爷,除了坐拥编剧邬思道,还有机灵有手段有城府的李卫,有狠绝敢下手的年羹尧,有拼命不负主恩的田文镜。老八手下一个这样的人都没有。 当然,四爷作为老板真的替下面扛责任这一点也是重要原因。只要是为四爷认真做事的,惹出事来四爷都替他们扛。 3、追比国库欠款一事,康熙用亲自办了桑佩等人的方式让本来忿忿不平的四爷彻底服气认罪:服气的不是老爹明察秋毫,而是自己工作错了方向,逼的本来躲在后面不当坏人的君父亲自下场给他做正确示范,这才是自己最大的罪过。 4、张廷玉是热河事变时康熙头晕缓过劲的时候唯一守在身边的大臣,也是他提醒康熙再仔细看看太子的调兵令是不是假的,也只有他知道康熙明白太子是被阴了,也知道康熙已经八成猜到了是哪拨势力作祟。 推举新太子时,张廷玉袖子里扯出来保举二阿哥的奏折,康熙接过来打开时看了张廷玉一眼,嘴角的那个微微一笑:呵呵。 让我想起那句话:领导的决策英明,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的水平真的有多高,而是因为他知道的事比你多。 5、康熙看完联名折子后反应冷淡,又请佟国维吃饭,赐给一副老花镜,暗示他这个八爷党的重要人物准备下台并推举佟家的后人作为交易。佟国维了然于胸,回去后戴上眼镜自言自语:万岁爷,臣虽老眼,但不昏花呀!高兴的手舞足蹈。 之后在推举新太子的当天,佟国维一边告诉众人上书房联名上折也是推举的八爷,一边颇具讽刺意味的戴上了这副御赐老花镜。 6、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已经逐渐回过神的康熙开始找平衡,当着众皇子的面表扬已经被他下令关起来的老十三忠义。然后人精图里琛就去给十三爷送酒表忠心了。 7、热河事变时,用康熙的话说是“事起肘腋之间,许多情形晦暗不明”,仓促间一下子提拔了四个儿子任亲王,这是在弄不清楚谁是太子同党的情况下赶紧拉拢。毕竟就算太子夺权了,同党最多也就是加封亲王。 同时,康熙把热河行宫卫戍权交给大阿哥和三阿哥负责,一个是明摆着的和太子不对付,一个是一直治学不参与夺嫡的,此刻比老四和老八更值得信任。同时为了防止有人趁乱和太子串联,命所有阿哥都在一处等候不许擅自行动。 这只是康熙帝在不能一下子弄清情况的临时举措,为的是先稳住所有人,尽可能削弱和孤立太子势力,再好好研究一下后面怎么办,在此之前他不允许任何人打破目前诸位阿哥的互相制衡局面。结果大阿哥会错意,以为老爹终于看重我了,高兴的什么都藏不住,一夜功夫就把自己送进了宗人府。 8、热河事变当晚,眼看着大阿哥上蹿下跳,众阿哥几乎要围殴他,连几乎从来不参与夺嫡的三阿哥都不惜用自爆的方式把大阿哥往深渊里狠踹一脚。 三阿哥不懂明哲保身么?当然懂,科举舞弊案,李绂急匆匆的找他举报有人售卖考题,他的第一反应却是李绂真能给他惹麻烦。这种事情他其实宁可装作不知道,所以他揭发大阿哥魇镇太子之前一定想到了会被康熙迁怒于他知情不报。 踹翻大阿哥是三爷整部剧里唯二豁出去干的事,另一次是在雍正帝面前跪保李绂。 9、康熙一定知道四爷府上有个邬思道,因为他把弘历叫进宫里陪伴他许久,爷孙朝夕相处,他见弘历如此聪慧,怎么可能不问他的老师是谁。 10、“死鹰”事件爆发,九门提督隆科多第一时间围了贺寿现场,一边调度人马一边说:都不要动,听皇上的旨意(指现场人员保持原地待命)。 正在怒火攻心的康熙也冷冷的说了一句:你说的对,都不要动(老八,别妄图搞事,老子不会上当)…… 11、王掞密会四爷,提出郑春华不可留,四爷不肯动手就由他来和郑春华谈。 然后高无庸就一脸委屈的跟着四爷屁股说郑大奶奶自杀了,自杀前王师傅来和她说过话。 四爷则摆出一副你怎么当的差、事先没有什么征兆吗的面孔,把自己择的干干净净。 可是,如果四爷您不默许,王掞怎么能钻进你府里与郑大奶奶见上面? 12、康熙临终时对四爷评价各位有机会夺嫡的皇子时,对老十四的评价其中有一个词:胆大。 初一想可能是老十四公然顶撞他给康熙留下的胆大印象。后来又觉得,会不会老爷子后来知道了太子的伪信是老十四的手笔? 13、康熙临终前对隆科多玩了一套恩威并施,尤其是宝刀喻人令隆科多感动不已誓死效忠。结果直到十三爷搞定丰台大营彻底稳定住了畅春园局面,隆科多才进门宣读遗诏。 康熙那番看似的真诚是假的,老隆看似的感激也是假的,混政界混到这个份上的,无一不是这个戏台上的好演员。 14、不知道李德全得知其继续出任雍正帝的大内总管太监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15、诺敏案发,雍正帝和怡亲王、张廷玉这两个心腹讨论经验教训时,怡亲王直接指出诺敏是“逢君之恶”,伤了皇上的面子。雍正脸上挂不住,要发作,怡亲王一句“我也后悔当初怎么没给四哥提个醒”,这一句“四哥”就把雍正给稳住了。 16、邬思道去西北大营,采取“灯下黑”的方式给年羹尧指出敌军的位置,不是邬思道神仙附体,是他在告诉年羹尧做的差不多就行了,别以为他是皇帝亲信,皇帝就不知道他在养寇自重,皇上可没有“灯下黑”,皇上其实看得见关系近的宠臣在干什么。 17、朝议推举大将军王之前,八爷和十四爷互相试探,老九提出先力荐八哥,实在不行再推老十四的基本方略。 正式开会时,康熙让老九先表态,老九非常鸡贼的让老十四先说,再次试探老十四的态度。 但是,老九面对的是非常擅长玩假民主的他老爹,康熙马上识破他的伎俩,非要让他先说,不把老十四架火上烤。 18、鄂伦岱尽心为主子做事,结果先是被老十四骗,然后被老八骗,虽然死鹰事件时,康熙说了一句放了他之后就背过气去。但是其余阿哥正要用此事煽风点火,怎么可能因为老爹一句轻飘飘的话放过他。就连康熙,估计醒过来之后也不会再去在乎鄂伦岱是死是活。 我们都是鄂伦岱。 19、老十四到最后也是坚持认为自己是被雍正矫诏夺走了帝位,不知道自己只是老爹制衡和分化八爷党的一枚棋子。 死鹰事件发生后,老十四和老八实际上已经濒于决裂,如果不是最后老四继位,两人的矛盾必将迅速公开化。 所以看到老十四返京路上大声抱怨:八哥九哥十哥,你们在京城是干什么吃的?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颇为好笑。 果然在共同的大敌面前,大家还是好朋友。 20、老四和老十四两个大孝子,需要利益交换的时候借着拜寿和老娘说尽和睦的话,关于举荐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这种朝政的事还要做个先请示老娘的样子。 待到兄弟反目,一个闹灵堂不给老娘面子,为了恶心四哥有事没事给老娘传递负面信息;一个坚决不许老娘插嘴干政,说一句堵一句。 老娘只是个不自知的工具人。 用康熙对他们老娘说的那句没有说全的话来形容最为恰当:你生的这两个儿子,唉…… 21、四爷自己吃斋,别人在他这也吃不到多少好东西,他招待别人最高规格的饭局就是火锅,无论是在王府还是当了皇帝。 22、雍正吸取老爹的经验教训,从登基后就刻意将弘历与其他皇子区分开。弘历高居亲王爵位,后面还监国。弘时到死都只是贝勒,连郡王都没捞到 ,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和弘历争的机会。李卫和十三爷的那些话只是坚定了雍正处理弘时的决心,并不是点醒了雍正。 23、弘昼本来是个没什么心眼的,不小心卷进了八王议政的圈套,被雍正狠狠给了一耳光,从此长了心眼,之后的任何事都不敢参与了。 24、雍正在小黑屋和弘时密谈时掀老底,让弘时知道他的所做所为其实老子都清楚,死的一点都不冤。 也许坐上帝位之后,掌握了专属于皇帝的眼线,雍正才明白他们兄弟的那些骚操作其实他爹康熙都清楚。 就像咱们成年以后才明白,当年课堂上说悄悄话的样子其实讲台上的老师都看得见。 25、弘时死后,弘历特意去见雍正,似乎是要给三哥求情。雍正喝止了他,还说了一句“不关你的事”。弘历看向图里琛,图里琛眼神暗示,弘历便不再继续问。宝亲王其实就是来确认情况的,老爹不明说,他也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取准确信息。 人精图里琛果然厉害,两个人交换一个眼神便让弘历心领神会,说明他早就悄悄的搭上了储君的线。 26、曾静是所有口嗨键盘侠都比不了的,人家真的跑到岳钟琪那里去了。 27、李卫在刑部大牢打曾静时,刑部的官员围观取笑却不知道安排人把门望风,被皇帝抓个现行。堂堂国家监狱松懈至如此,这些人被革职一点儿也不冤。 28、凡是被四爷露一只眼看过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
|
|
|
29、李绂和田文镜闹掰时对田说:你是皇上的宠臣,我也不逊于你,最终差点掉了脑袋。雍正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李绂和田文镜在他心目里差距不是一点点。 雍正故意让弘历当好人救下李绂,给宝亲王攒人气。那些盼着宝亲王早日继位的大臣们应该想不到日后的乾隆爷才是个真正杀人不眨眼的高纯度政治生物。 |
李卫在地方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当地官员不配合,阻力很大。 李卫要搬走绊脚石,收拾地方官员,欠缺一个由头。 后来辗转找到了一个被官员强X的女的,想要这个女的递状纸告那个官员。 才开始怎么劝都不愿意,因为之前这个女的告过,但是没什么结果,被官官相护弄怕了。 后来李卫跟她说:“我不是什么青天大老爷,就是看他不爽要整他。” 那女的同意了... 就挺难绷的... |
|
|
《雍正王朝》全剧无一处闲笔,每一个镜头都颇具深意,有时候需要重刷很多遍才能发现。 比如第十三集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又复立,胡玫导演用不到三分钟的镜头就交代了康熙实际属意的下一任储君人选是谁,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康熙将弘历接进宫亲自教导,镜头给到康熙提议爷孙俩合写一幅字: |
|
写什么字呢? 七个字:亭前垂柳待春风。 |
|
这七个字大有深意,因为这七个字每个字都有九画,历史上这句诗出自道光帝的御制词,全句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句各九言,言各九画,每日写一笔,连写九九八十一天,就到开春了,曰《九九销寒图》。 |
|
除了这个表面上最粗浅的含义,这句诗还暗示着康熙钦点了弘历是未来“九五至尊”的人选,因为用亭前垂柳待春风这句诗写九的风俗,就是在清朝从内廷传播开来的。 最开始是皇帝用这种方式来数九,而康熙公然让弘历与他一起写,其意昭然若揭。 而导演恐怕这层意义表达得过于隐晦,接下来又拍了一段康师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片段,将够不着写最上面一笔的弘历直接驾到了自己脖子上,暗示接下来的老康宁愿自己忍辱负重,也要为雍正接班铺平道路。 |
|
|
|
所以他接下来的一连串举措,包括亲自抚养弘历、像熬鹰一样熬隆科多,二废太子之后圈禁十三爷磨他的性子,把老十四派出去当大将军王瓦解他和老八的联盟等一系列举措,都是在为老四登基继位扫清障碍,培养可用之人,哪怕因此被老四误解,也一人默默承受了。 这才叫“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更绝的是,胡玫导演在展现帝王家难得一见的爷孙俩其乐融融的亲情画卷时,并没有忘记刻画封建皇权的恐怖和吃人的一面。 只见镜头一转,在阴森森堪比鬼片的牢房里传来女子凄厉的叫声,与太子胤礽珠胎暗结的妃嫔郑春华,被几个孔武有力的太监架起,一个太监用碗口大的木头向她的腹部狠命捣去……康熙在对一个孙子展现脉脉温情的时候,却毫不留情地杀死了另一个还未出世的孙子(名义上的儿子)。 |
|
|
|
紧接着,老四胤禛急匆匆地进了养心殿,却在看到自己儿子骑在自己老子脖子上这一幕的时候呆住了,唐国强老师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展现出的人物的心理变化,令人拍案叫绝。 先是下意识地想阻止弘历这种僭越的行为: |
|
差点就要叫出声来: |
|
然后生生地忍住了,眼球往左下看,开始若有所思起来,对微表情略有研究的,就知道这种情形意味着他正在思考,正在与自己对话。 |
|
四大爷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老爹此举何意。 |
|
等他再次抬起头来,整个人的眼神完全不一样了,显得野心勃勃,与他之前一直在扮演的勤勤恳恳踏实办差的王爷形象截然不同。 |
|
有弹幕说:“此时我连继位的年号都想好了”,笑死我之余,又不得不感叹唐国强老师把老四这种势在必得的状态拿捏的太到位了。 只见想明白了的四大爷长舒一口气,又低下头摆出以往那副谨慎的表情,没有进去打扰爷孙同乐的和谐画面,默默地退出了养心殿。 |
|
直到退出殿外,直起身子,他还是忍不住再听一听殿内的声音,然后看向对面的镜子: |
|
|
|
为什么看镜子呢? 表面上是对着镜子整理衣冠,擦去头上的冷汗: |
|
随着他走出殿外,镜头又对着镜子来了一个特写,才知道他看向的是镜子里映出的那把龙椅。 |
|
这几分钟的镜头,充分展现了好剧好在哪里,好在镜头的语言、演员的演技、细节的铺垫相辅相成,每一项都做到了极致,这么大的信息量,换了别的导演、编剧和演员,说不定可以拍出三集来,还没有那么好的效果。 现在总有观众说国产剧拖沓、信息量少,开2倍速看都不影响理解剧情,而我们在二十多年前,是有很多像《雍正王朝》这样别说是开倍速了,连去拿个外卖都生怕自己错过剧情的好剧的。 而当时天真的我还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开始。 |
这是郑春华剧照 |
|
这是郑春华演员武晔现状,怎么相差这么大!!! |
|
|
|
武晔1980年6月生,拍《雍正王朝》时17岁,现在是44岁 |
康熙教弘历写字,让他骑在自己肩上;镜头一转,就是在给郑春华坠胎,下面血慢慢滴出来。 都是孙辈,一个圣眷得宠,一个胎死腹中。 |
工作比较忙,一直没时间更新,抽空并且抽风更新一点吧,这个剧真的常看常新~~ 有机会把张廷玉的戏份单独做一专题,以纪念杜雨露老师?? 第3集 老四去南方为修河堤筹款纳粮的差事时,弘时在北京生病,康熙问起来太子有没有去,太监李德全说太子没去,老八老十倒是去了。(但是这里太监为啥说十阿哥去了呢,我感觉可能因为老十是个粗人,心思也没这么细,去了反而令人意外吧) |
|
|
|
从老八和弘时表情和对话来看,叔侄二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为弘时长大后入了八爷的套埋下伏笔。 |
|
|
|
太医看完病之后,老八又社会的给了礼钱,并说用钱拿去买鸟。一个区区太医院医正的爱好都能记在心里,可见其心思细腻。 |
|
|
|
第10集 太子的老师王掞为太子与皇上争辩,求皇上不要废黜太子。 |
|
看到王掞要争辩,又不好博他的面子,康熙很头疼。 |
|
听王掞说完,康熙很生气,准备着人惩罚王掞。 |
|
但是康熙在下旨的时候想了一会,就没有惩罚,只是让他赋闲在家。 |
|
|
|
|
|
|
|
|
|
从康熙惩罚王掞的态度上,胤禛貌似明白了点什么。 |
|
为以后胤禛保太子埋下了伏笔。这里也体现出了胤禛的政治嗅觉非常敏锐,远在老八之上。貌似在实际历史中,胤禛为保太子,在康熙面前求情,声泪俱下,感动了康熙。 第12集 因为废立太子的问题,老十三和老十四打了起来,迁怒康熙,康熙要拔剑杀了老十四。 |
|
胤禛前去阻止,用手抓住了康熙的剑。 |
|
事后德妃带着两个儿子去请罪,胤禛故意把受伤的手放在了门槛上,好让康熙注意到。 |
|
看到了,又说其实没事。 |
|
|
|
四爷简直就是心机boy。 第13集 胤禛本想上奏折,但是看到弘历骑在了康熙的脖子上写字,很是惊慌。 |
|
|
|
想上前阻止,但是转念一想就退了下来,心里略有所思。 |
|
返回大殿,在镜子上整理略了一下衣帽。 |
|
在他走之后,镜头就停留在了镜子上面的龙椅上。 |
|
这组镜头一直感觉非常巧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说明了康熙有意让胤禛即位。 第14集 对年羹尧在四川治理方面,张廷玉对年说要有仁心。 |
|
|
|
但是从年的表情上看,年没有听进去,反而还有疑惑的神情。 |
|
|
|
年听不进去,才导致了以后被赐白绫的处境。 第18集 康熙问众臣谁担任大将军王合适。(注意康熙这时表情) |
|
胤禛听从了邬先生的建议,举荐老十四为大将军王。 |
|
康熙听了之后很感欣慰。(注意表情的变化) |
|
从眼神就可以看出,康熙对胤禛的建议很满意。眉目只是稍有变化,却很准确的表达出了康熙心境的变化,帝王的喜怒不形于色,不得不说焦晃老爷子的演艺一流。 13集+23集 这两集都有说到把土地给士绅家里,给以后雍正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埋下了伏笔。 这是老十三去救出郑春华时,他门人的抱怨。 |
|
|
|
|
|
|
|
这是在紫禁城边擦地边唱山西民谣的小太监秦顺。 |
|
|
|
|
|
仅仅电视剧来看,雍正的“三支箭”(哈哈哈,和安倍经济学一样)看起来是为了减少贫困差距,完善所得分配,个人感觉更深的一层是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和93年的分税制改革很像。 第42集 弘昼活出丧躲避抄家老八,雍正找他问话。 |
|
|
|
|
|
吓的弘昼连连说不。 |
|
|
|
|
|
|
|
雍正见他如此,说他也不必如此自抑。 |
|
雍正还说就弘昼有点像他。 |
|
|
|
不争不夺,佛系男孩。剧中雍正前期就是如此,或许此刻雍正刚刚灭了老八的反叛,怀念起了前期的自己吧,那个时候他还是胤禛,还是四哥。(是不是过分解读了。。。) 后来雍正用自己举例,说自己一开始不争,后来是康熙有意培养才坐的皇位,以此来试探弘昼。 |
|
|
|
|
|
|
|
|
|
弘昼听后赶忙说自己是萤火之光,岂能和雍正这个太阳相比。 |
|
此时看雍正的表情,摆明了就是试探。 |
|
后来又拿出了曾静反对雍正的话,打算给弘昼看看。弘昼却拒绝了,说这些疯话不屑一看。 |
|
而这摆明了是雍正对弘昼的最后一次试探,再看看这个眼神。 |
|
台词加上演员的演绎,让这一段显得很生动。 |
第一集,四爷冒雨赶到殿内汇报工作,鞋底又湿又脏。老八一直在室内被他阿玛训,鞋底是干净的。神剧之所以为神剧,绝对有它的道理,<<雍正王朝>>这一个镜头所呈现出的细节,直接甩开现在古装剧几条街! |
|
|
图里琛几处老奸巨猾简直神了。装着撒尿是一处。我还记得两处: 第一处是“奴才这就去杀了肖国兴”,简直是神一般的装傻; 第二处是看见老十四跟康熙抬杠的时候,就开始蛇皮走位,躲到一边去,省得康熙上头了拔自己的刀。结果康熙果然随手拔了身边张五哥的刀。 办差还从不出错,查山西亏空、夺年羹尧兵权这些棘手的事儿全是他办的,一次都没出过毛病。 |
李卫和翠儿在夜里幽会,被高公公抓到了。李卫求情说,这事儿和翠儿没关系,要打要罚他一个人担着。高公公说:还真以为我不懂啊,这种事你一个人干的了吗?哈哈哈 |
【九百赞更新】 十一、邬先生的行李 在第20集最后,四爷继位当晚回潜邸找邬先生,剧本/原著里明确写了是暗藏杀机,那么电视剧是如何表现的呢?答案是通过意味深长的小细节。 在剧中,邬先生是换好了衣服,准备好了行李,在屋里等四爷的。打好的包袱就放在桌子上,而四爷(划去)黄桑进门之后,假如他是回来道谢感恩比心的,那么就不会对此视而不见,而是会极力挽留邬先生才对。所以这可能也算是邬先生的一次试探吧,既然对包袱和衣服都视而不见,那就是来者不善了。 |
|
注意衣服和包袱 剧本里对这次见面的开场还有一段内心描写: 胤禛的目光一凛,落到邬思道身上那件洗得泛白的蓝衫上。他突然感觉到了一种失落——一种自己无法把握的大江东流,雪落无痕的失落。 邬思道的目光则落到胤禛那须发碜然的憔悴面容上。他也感觉到了一种失落——一种写完了一部巨著的最后一个字却无法回头重读的一遍的失落。 在原著小说中,情况要险峻得多,原著中这段会面发生在四爷登基一个月很多事已经尘埃落定之后。邬先生在四爷回潜邸之前,跟十三爷有段对话: ...邬思道仿佛不胜其寒,紧紧抱着铜手炉,声音低沉嘶哑,“四爷豺声狼顾,鹰视猿听,乃是一世阴鸷枭雄之主……” (十三爷:) “你不是说他龙骧虎步……” “不错,那是当时的话,他没信心。”邬思道语气冷峻得令人发抖… 十三爷听了都想要“夺门而逃”,邬先生则说不用担心他有自全之道。 中间部分邬先生讲话内容基本都差不多,到了最后,原著里邬先生对黄桑说“万岁若不允臣之所请,臣今夜就仰药自尽,不伤圣人知人之明!”,这在剧本和剧里是没有的。原著里对邬先生讲话的意思解释的比较清楚,而邬先生的去处也是钦定的。 邬思道这番言语,其实已表明永不从政,永不泄密,想起十几年知遇之交,朝夕赞襄,吟诗论文,这些情分也难一古脑儿付诸东流。想着,叹息一声道:“你的心我都知道了。不知眼下你有什么打算?”邬思道顿时放下了心,从容说道:“雍和宫如今是天子行宫,自万岁下诏那天,我在棋盘街已经租了一处宅子。万岁既然允臣之请,今晚一见,就算辞行,臣这几日痰喘,酒筵也不敢领,这就搬出去,过几日陆路回无锡老家。臣已经二十余年没吃故乡水了。” “好,依你。”胤禛想着允祥等在那边,起身在案边提笔写了个字条,口中道:“不过你跟我一场,空手回去,我难忍心。当年替二哥还债,用了你七十万银子。赏还你呢,要招谣言,所以不还你了。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你不要大隐,也不要小隐。你且去,明儿叫允祥看看你,给你找个靠得住的官,你去当师爷。将来朕出巡或者他入觐,还能见见。” “谢万岁!万岁如此隆恩,臣粉身碎骨不足以报万一!” “不必说了。”胤禛摆摆手,叫进一个太监,吩咐道:“你带朕的手谕,用小轿把邬先生送出去,到棋盘街安置好,你来回话!” “扎!”那太监答应一声,过来搀定邬思道,说道:“先生,咱们慢慢走……” 邬先生推掉酒席赶紧离开自然是怕夜长梦多,而黄桑专门写了手谕派人护送,怕是因为此前下了“没有朕的手谕任何人休想出这个门”之类的死命令吧。 《雍正王朝》这个剧之所以经典,原著本身的基础,剧本对原著的优化,以及演员的精彩表演都有贡献。最近看到一段花絮,四爷这个角色,一开始是约的张丰毅演,唐国强演八阿哥,结果张丰毅突然改主意不演了,唐老师就找导演胡玫坚决要求演四爷,最后也演成了(不知道唐老师演bug会是啥样子 |
|
|
|
------ 一、逼宫的微笑 在《雍》剧中,八王议政那段都说是逼宫,但其实没有那么凶险。表面看着雍正是腹背受敌、四面楚歌、随时要晕倒样子。。。 |
|
腹背受敌说的就是弘时和他八叔 但其实黄桑主要还是在拼演技。 一开始雍正和老十三策划八王议政的时候,老十三就提醒黄桑,奉天的铁帽子王跟老八亲近,但是黄桑说:翻不了天,老八一向水深难测,要借此机会看看老八心里到底怎么想,要挤脓包。 |
|
然鹅到了朝堂之上,老八一直稳坐钓鱼台,一言不发看着别人跳。黄桑只好一直示弱(张廷玉一直不吭声估计也有这个原因),单等老八上钩。直到三个铁帽子王跳出来,喊出了要插手政务,要让老八老九老十当上三旗旗主(上三旗旗主应该是黄桑),所以这个话(终于)暴露了老八他们勾结铁帽子王干政夺权的企图。 |
|
|
|
黄桑拼了半天的演技,终于等到了想要的话(老八的罪证),于是微微一笑。 |
|
第41集05:15左右,总算上钩了 此后老八、隆科多等人终于也跳了出来,黄桑虽然继续发挥演技,但此时胜负已定,后面张廷玉等人的反戈一击、包括老十三的赶到、睿亲王都罗的卧底,都是按照黄桑的剧本走的。要说这事有什么凶险,黄桑可能只是担心老十三的健康和安危而已。 二、关键人物郑春华 《雍》剧第一个正面出现且有台词的角色是康熙的妃子郑春华(第一个正面没台词角色是李德全)。 |
|
全剧第一句台词 太子之前的救灾不力、卖官鬻爵、刑部冤案等一堆问题,康熙都忍了,还一直帮太子维持场面,直到太子和郑春华偷情事发,康熙终于忍不了了。。。 |
|
此处省略一万字 这最终导致了太子的一废再废。 |
|
给太子挖坑的康熙 而到了剧集中段,也是郑春华的死,使老四扫清了继位路上的关键一颗雷。 |
|
郑春华确实挺无辜的 三、石青三人组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雍》剧中各角色穿的官服的底色是不同的,有蓝有石青色(一开始以为是黑色,感谢学历史的小伙伴的指导,百度说石青色是一种接近黑色的深蓝)还有微微发红的。 其中有两位一直穿着石青色的朝服,这两人就是老四和张廷玉,而这个颜色与黄桑的衣服底色是一样的。而其他诸如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佟国维马齐等多数人都是穿的蓝底色。 与之呼应的是,在剧集中张廷玉和老四一直紧跟康熙的脚步,包括举荐太子时与众不同地要复立老二当太子。 |
|
在上书房诸大臣中,张廷玉很早并且一直在帮老四说话,即使不熟悉剧情的观众,似乎也能通过衣服颜色来分辨立场。 四、张廷玉的助攻 早在一开始,在康熙用萨其马名场面表达对太子不夸老四的不满之前,在上书房大佬佟国维还在夸老八的时候,张廷玉就已经在为老四说话了。 然鹅张廷玉并不是个话唠,他的座右铭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同时他也是能听得出康熙脚步声的贴心大臣,所以张廷玉夸老四,说明黄桑对老四的办事能力比较满意。 |
|
到了群臣举荐新太子的时候,事情就更有趣了。康熙信步走入正在统计折子的上书房,马齐热情向黄桑介绍举荐老八的最多,佟国维则在后面微笑。[黄桑对此却一点也不开心。] |
|
[剧本里写——康熙的眼光注视处,那堆高得异常的荐章和薄得可怜的另几堆荐章竟是如此的刺目惊心!”] |
|
[剧本里写道——康熙的画外音:“势力真不小哇......”] |
|
佟国维关注着黄桑,而黄桑(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眉飞色舞的马齐 随后康熙撂下一句“你们弄吧”,就去张廷玉那边了。而张廷玉从开场就一直没有去凑佟、马两位的热闹,连佟国维喊他喝马奶子都谢绝了,于是佟国维喊马齐一起喝(看到这才知道马齐是满人)。 张廷玉没有凑热闹,而是在默默准备河南、四川、江苏三省送来的奏折,康熙走过来之后果然很感兴趣,于是张廷玉一一汇报,佟国维则发现情况不太对头,笑不出来了。 |
|
河南的奏折夸老四老十三去年监修的河堤十分坚固,四川的说年羹尧上任一年就肃清了全省的土匪,这两件都跟老四有关,而江苏的奏折原本和老四他们无关,是关于表彰孝子的,结果引发了康熙很大的感慨,猛夸了一通老十三,顺势提出要放老十三出来。 |
|
本来这事黄桑已经拿定主意,顺便给张五哥一个“天大的面子”,可还是问了上书房三位大臣意下如何,张廷玉欲言又止,佟国维顿了一顿,觉得放老十三出来这事关乎老八的大局,于是问黄桑“是否要说个理由”,黄桑盯了佟国维一眼,反问道“朕疼自己的儿子,这个理由行吗?”佟国维此时估计心里已经凉了大半截,明白了这个举荐新太子的事老八没戏了,只得回答“是”。 |
|
此时才知道张廷玉之前欲言又止是想说啥,他完美的复刻了康熙之前的萨其马名场面,立马冲到前排,对黄桑说宫里新进了一副好画,黄桑立马开心地说“好!妙!现在就走!”留下一脸郁闷的佟国维。 |
|
看画名场面 |
|
一脸郁闷的佟国维 |
|
注意佟国维的眼神 |
|
黄桑很开心,跟编剧他本人张廷玉搭戏就是顺心 在这场戏中,张廷玉虽然密折上举荐的是废太子,但是又一次默默地助攻了老四。都说邬先生神机妙算犹如编剧,但张廷玉能够不凑佟、马等大多数人的热闹,准备好那三份恰到好处的奏折,外加一个看画名场面来完美抽身,像不像编剧他本人? 而经历这个看画名场面的佟国维,如果还没摸清康熙复立太子的意图,那佟家早就衰败了。 [500赞更新]专门去翻了剧本,里面写了佟国维的三次“一怔”和一次“大惊”,外加一次对康熙的有意试探。一开始,康熙打断了佟国维马齐介绍老八荐章最多的话,走向张廷玉那边,“佟国维一怔”;康熙听完河南奏折夸了老四老十三,“佟国维一怔”;康熙听完四川奏折夸年羹尧是个人才,“佟国维又是一怔”;康熙借江苏孝子夸老十三,“佟国维心中大惊”;康熙要放老十三出来,佟国维(故意)问是否需要理由,“康熙的眼睛瞟着佟国维,心中却暗暗骂道:到这个时候还装疯卖傻,想探朕的口风......”] 佟国维作为上书房大佬,对黄桑意图的理解不见得比张廷玉差,但是与张廷玉不同,佟国维是有很大的私心的,他时刻考虑的是佟氏家族的利益。 佟氏家族的根基很深[历史上佟家“从龙入关”,佟国维的姐姐是康熙帝的生母,佟国维有两个女儿分别是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后和悫惠皇贵妃,而隆科多则是佟国维的亲儿子,康熙帝管佟国维叫舅舅,雍正帝管隆科多叫舅舅],所以佟国维在理解了康熙意图之后,又继续装糊涂,演了一出联名折的戏,使得康熙不得不请吃饭送老花镜提携隆科多来暗示(谈判)。再后面那些隆科多背叛六叔啦、佟国维顶撞黄桑大骂张廷玉啦的戏份,虽然场面上看着更火爆,但也都是佟国维计划好的,为的就是一把火烧糊老八的热灶,用支持黄桑的内定继承人去换取佟家的未来。 五、李卫的绝杀句 张廷玉虽然在很多地方都能说到点子上,但是在一些比较微妙的事情上,还是得(借)李卫这样的潜邸心腹来绝杀。李卫这人虽然平时看着很欢乐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年羹尧和弘时之死,都可以归因到李卫的话。 关于年羹尧,雍正担心的是拥兵自重,李卫说“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战场”;关于弘时,雍正担心的是给弘历埋雷,李卫说先帝康熙放纵老八他们,导致雍正举步维艰。这些话都是正好说中雍正的痛处,挑明了黄桑不好说出口的话,最终让黄桑痛下杀手。 六、张廷玉的失足和哭泣 张廷玉作为上书房大臣,一般来说都是举止得体稳如泰山的,不过他也有慌神的时候。 在围猎大赛太子“逼宫”戒得居那场戏中,康熙被几个皇子气的晕了过去,张廷玉虽然喊张五哥不要慌快传太医,自己却脚下一滑摔倒了。 |
|
|
|
|
|
第9集25:57左右,张廷玉的失足一跌 等黄桑醒过来之后,张廷玉还当面哭了起来,说差点被吓死。雍正上位后张廷玉又哭了一次,雍正还亲自递上明黄手帕(因为当时身边那位宫女没理会雍正的暗示…详见后文“十、黄手帕名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张廷玉的这两次哭,后面都跟着给黄桑的重要建议。 |
|
不过到了畅春园康熙帝驾崩的时候,张廷玉就镇定多了。在几个阿哥大嚷大叫的时候也能暂时稳住局面。而在听到老十三的声音后,老四和张廷玉都一下子放松下来,老四颤微微要倒,多亏图里琛一把扶住,张廷玉则是一屁股坐到椅子上,半天说不出话来。 |
|
图里琛可能也是编剧家亲戚,总是能在正确的时间有正确的走位 |
|
经历过无数名场面的张廷玉 2020-05-31更新 七、传位诏书的玄机 康熙和雍正两位黄桑在拿出传位诏书的时候,虽然没有挑明继承人的名字,但是都给了足够的暗示。 康熙当年在畅春园密召隆科多,给了他两道截然相反的旨意,可谓是胡萝卜大棒一起上。当时老大老二已经没戏,老三老九老十则是一直没啥戏,老十三还在圈禁,剩下的只有老四、老八和老十四。而在大棒那道上谕中,黄桑清楚地告诉隆科多不能和老八、老十四搅合到一起图谋不轨,否则“着即赐死”,这样排除了错误选项之后,剩下的“坚刚不可夺其志”的老四就是继承人的唯一正确选项了。 |
|
同时,康熙既然知道隆科多为了还债当了宝刀,也不会不清楚他烧四爷冷灶的事情,所以找他当九门提督,助四爷登基也就顺理成章了。额外加一个大棒做保险,说明康熙帝是比较了解隆科多为人的(看后面八王议政逼宫那场戏,雍正也是很了解舅舅的为人的)。 雍正帝把传位诏书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时,虽然没有明说里面写的啥,但却猛夸了一通弘历(就差说“深肖朕躬”了),让他监国,而监国这差事一般是太子做的,所以已经暗示得非常明显了,外加雍正的成年儿子本来就少,弘时没了,弘昼各种佛系,剩下的唯一正确选项就是弘历了。 |
|
所以剧中这两道传位诏书,既没有说的太明白,也没有让大臣过于费劲去瞎猜,算是剧中的一个细节吧。 八、爱新觉罗·世民 康熙帝在寿宴死鹰事件之后,下旨降了老四、老八他们的职,两人表现的颇为吃惊,还得张廷玉提醒两位王爷谢恩,张廷玉这么镇定八成提前知道了康熙的剧本,老四他们未必猜不到剧本,但是他们毕竟是剧中人(甚至是主角),所以吃惊也是正常的。 |
|
康熙帝此举的用意,编剧邬先生已经分析过了,这里就不啰嗦了。但是老四跟邬先生说的“虽说你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却无李世民之命”恐怕不是随口乱说的。因为李世民当年可是弑兄杀弟、逼父退位,才成为黄桑的,在康熙病重“朕躬违和”的时候讲这个话,自然是意有所指。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邬先生当年到了北京之后,就嚷着要走,直到老四带着福晋等一大帮子人给他行了拜师礼,这才同意留下,随后的刑部冤案因为老四不听劝又一次准备打包回家。邬先生对老四虽然不可以说不忠诚,但是并没有像李卫那样准备死心塌地的跟随一辈子(人家不当谋士还可以去做编剧嘛)。 那么到了康熙病重的关键时刻,邬先生会不会倾力一助呢?要知道在这个当口,一步不慎就可能会招致满门抄斩的后果,老四心里未必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他就搬出几大箱子钱财试探邬先生,不过他并没有说我被黄桑降职了没戏了你走吧这种,而是提了李世民和房杜(房玄龄、杜如晦),相当于告诉邬先生,事成之后你这样有才的谋士也会像房玄龄他们那样成为当朝宰相的,最后还加了一句“委屈你了”。 |
|
注意四爷的表情 |
|
邬先生一看这架势,该念长篇台词了,于是分析了一通形势,那些话随便摘出来几句都是能要命的,所以邬先生相当于告诉老四,你放心我会助你一臂之力,其实形势本身老四未必不清楚,但是他要的是邬先生这番表白(同时也给观众讲解一下什么叫帝王心术),这才有后面的调兵遣将准备应变的一幕。如果事情不顺遂,真的可能变成玄武门2.0,但是这么惊险的剧情,只用了两人密谈、波澜不惊的话就表达了,《雍》剧的水平可见一斑,若是换了平常的剧,估计就变成“邬先森!我要当黄桑!你若帮我,事成之后必有重赏!你若不帮,甭想活着出这个门!”这种烂俗桥段了。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成功上位之后,皇太子李建成(李渊的嫡长子)变成“隐太子”,齐王李元吉变成“巢剌王”(剌的意思是违背常情、事理),李世民不仅杀了两人的几个儿子,还把他们全家逐出皇室宗籍,所以到了爱新觉罗·世民这里,给老八老九改名“阿其那”、“塞思黑”也不是前无古人的。 |
|
朕可是演过好几次李世民的 九、“我说我自己” 要说剧中智谋第一,可能不少人会觉得非邬先生莫属,其实老四本人的智谋也是很高的(唐老师毕竟做过诸葛村夫嘛),甚至高到很多人都没有发觉的地步。 比如刑部冤案,邬先生力劝老四不要接,结果老四在黄桑面前强烈表示要干活,气的邬先生打包要走。随后老四就把自己弄病了,不仅在黄桑面前保持了一心做事的孤臣形象,还摆脱了废掉太子的骂名,并把老八推上前台,可谓一举多得。 在此事之后,老十三来找老四商议,琢磨了一下(老十三也不是有勇无谋之人)之后,问到老四的病,老四是怎么回复的呢? |
|
他说“后悔自己弄出一场病来”,随后又看似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就言听计从呢”,等到老十三追问是“谁”的时候,老四说“没说谁,我说我自己”,在这样的诱导下,老十三就顺理成章的以为这主意是邬先生出的了,虽然老四已经明说“我说我自己”了。 |
|
|
|
|
|
|
|
|
|
这一幕出现在第八集,此前和此后剧情中的一些谋略,虽然可能是邬先生说出来的,但是未必不是老四心中所想,只不过他作为本剧主角,有些话不好直接说出口罢了(如果看二月河的原著小说,可能会看到一个不太一样的老四),老四最大的谋士其实是他自己。 |
|
唐老师:挖掘技术哪家强 2020-06-05更新 十、黄手帕名场面 在这段名场面中,大家可能比较关注张廷玉和雍正的互动,其实这里还有一段雍正和乔引娣的互动。 张廷玉喊了一声黄桑之后就老泪纵横,黄桑低头看看他,又抬头示意乔引娣,按照剧本的说法是—— 胤禛的目光向侧殿望去——要在平时,当值的太监宫女立刻便会走了过来——可这会儿站在那儿的乔引娣却一动没动。 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乔引娣虽然站着不动但是是有目光交流的(见下图),按照剧本的说法是“一开始她就抱着活死人的态度对这里的一切绝不做出任何反应,可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刻她也忍不住偷偷将目光向这两个人望来”,也就是说,乔引娣清楚地看到了黄桑的示意(后面黄桑可是夸她伶俐的),但是却垂下眼帘站在那不肯动,于是黄桑低头叹了口气,只好亲自走下去递手帕(还递得特别低调,果然是办差多年经验丰富)。 |
|
第36集黄桑的黄手帕,一图胜千言 至于有人提到的“收买人心”,其实从单独留下张廷玉(甚至更早)就开始了,但是对于大臣而言,完全用不着黄桑亲自去递手帕,明黄手帕是御用之物,由李德全送过去也是一样的,更何况做过头了容易吓到大臣,比如剧本中张廷玉就愣是没敢接黄桑的手帕,而是赶紧拿出自己的手帕擦干了眼泪。 但是对于乔引娣(感情戏)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在经历了黄桑亲自递手帕的名场面之后,黄桑想喝茶看向乔引娣时,她就不再是“一声不吭一动没动”,而是“微微动了一下”了(后面的剧情大家都知道了)。 本剧的经典之处实在不胜枚举,还有一些经常被提及的细节,这里就不赘述了。也有几个著名的穿帮(越)镜头,比如康熙爷疑观高压线、雍亲王惊遇穿越者、乔引娣足登运动鞋等。[应邀补图] |
|
康熙爷疑观高压线(第15集末尾康熙南巡视察农田) |
|
一脸懵逼.jpg |
|
雍亲王惊遇穿越者(第20集中间康熙“朕躬违和”召老四去畅春园秘密住所) |
|
一脸惊恐.jpg |
|
乔引娣足登运动鞋(第42集前半段老四等人在院子里哀悼老十三) |
|
清朝新款.jpg [感谢 @忘江湖 提示,加一个“穿越”细节,来自第3集中间老四返京百官相迎那段名场面] |
|
老十三:四哥,前面有汽车! [后续将视情况补充一些评论区大家关注的点,比如八王议政逼宫那段的兵力布置,准备1000赞更新,如果到得了的话23333] 关于历史上官服的颜色,还请各位朋友多多指教。关于一些名称在历史上的正确叫法等,也欢迎大家指正。关于黄桑的内定继承人可以参考以下回答。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除个别外均来自腾讯视频《雍正王朝》一剧 |
大清第一辅助张廷玉的一段神级操作,这一段第一遍我都没看懂。 先是张廷玉莫名其妙让康熙看一个江苏请求嘉奖孝子的折子。 |
|
我心想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啊,值得当报给皇上吗? 没想到康熙立刻高兴的接话了,而且还说自己知道,要大大的嘉奖。 |
|
然后话锋一转就说到自己的儿子老十三就是个孝子。 |
|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张廷玉在给康熙递梯子呢。 既然地方的孝子要嘉奖,那么朝廷的孝子,尤其是朕的儿子,该怎么办,心里都有数吧! 铺垫完了,康熙就直接明示了。 |
|
但是为了体现民主,又象征性的问了一句怎么样? |
|
没想到还真有杠精不同意。 |
|
这老十三一放出来,必将影响朝局,佟国维的计划也将被打乱,所以他要拼着老命要康熙一个理由。 康熙瞥了他一眼那不屑的眼神绝了。 |
|
心想,佟国维我是不是给你脸了,看来你是真想和我拼一下了,和我康熙拼你有这个实力吗? |
|
局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时张廷玉最经典的操作来了: 只见张廷玉先急切的喊了一声“皇上”,吸引火力,然后一个走位从角落里站到了康熙和佟国维之间。 |
|
这时候站在中间的张廷玉直接切断了康熙和佟国维二人之间的对峙,佟国维已不好再开口说出阻拦的理由了。 张廷玉停顿了一下,又叫了一声“皇上”,才说画的事,说明画这件事纯粹是他急中生智,他在叫住康熙之前可能根本没有想好要说什么。 |
|
于是,短短几十秒,大清第一辅助又给康熙找好了一个台阶:赏画去! 这就是明白地告诉康熙:赶紧走,您是皇上,想干什么干什么,没必要和他纠缠。 康熙立马乐了,朕这些儿子朕看加起来不如一个衡臣! |
|
然后一溜烟走了,留佟国维在风中凌乱。。。 |
第六集“太子卖官案” 背景:老四奉皇命追缴国库欠款。太子集团拖欠50万两银子,无法偿还。不得已只好利用太子职权,将吏部的六个肥缺卖给六个人,获得50万两的孝敬。控制吏部的八爷趁机行动,将此风声透露给了同样与太子有矛盾的大爷。另一方面,八爷党的成员、吏部堂官揆叙趁着康熙大怒的时候,带领六名官员去畅春园面见皇帝,先见到了正在皇帝住处当值的大爷。 果然,大爷看到引单上外放的六个官职都是肥缺,不高兴了: "你们是不是也太过分了?这么六个肥缺儿全给放了,你弄了多少个孝敬,从实招来!“ 六个肥缺儿一共能卖五十万两银子,对于每一个政治集团而言,五十万银子都不算是个小数目了,可以趁机收买官员,炮制舆论,扩张自己的力量。像四川盐茶道一年就能捞回十万两白银,两年就可以扭亏为盈(买官15万),还可以成为本集团的一个稳定财源。这样的肥缺每一个集团都眼红,而吏部一下子放了六个;吏部堂官又是八爷派系的人,所以大爷自然不乐意了。吏部固然是你老八的自留地,可是同时也是我们大清国的吏部啊,你老八吃肉我们不管,可是连口肉汤都不让别人喝,这也太不够意思了。 揆叙听出了大爷的不满,连忙辩解说:“大爷,您要这么说,奴才可得找根绳子上吊了,这几个人都是太子点名外放的。”(八爷党与这六个肥缺没有关系)。 大爷果然接着问:“他们都是太子的什么人啊?” 揆叙说:“他们和太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大爷:“胡说!光四川盐茶道一个缺,每年就能弄十万两银子,太子能放给一些毫无关系的人吗?” 揆叙:“奴才敢发誓,这几个人啊,太子连见都没见过。” 揆叙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声称太子和这六名官员没有关系?他不怕大爷听不懂吗? 其实,像他们那种浸淫官场的人,话说到这一步,完全就可以窥知其中原委了。 如果这六名官员和太子没有关系,那么就像大爷您自己反问的,太子能把这六个肥缺一口气放给一些毫无关系的人吗? 如果这六名官员和太子有关系,而且吏部堂官都只能遵谕承办,这种关系会是小关系吗? 大爷,您还不明白吗? 大爷当然明白了,八爷麾下的吏部堂官专门趁着皇帝龙颜大怒的时候向皇帝汇报太子安排的六个有问题的官员,这明显是给太子挖坑。而大爷和八爷在反对太子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不介意为八爷当枪使。同时,揆叙的对答也可以保证他自己的安全;官员的选举考察权利在吏部,吏部堂官再三保证这几个人和太子没有关系,将来康熙龙颜大怒,大爷马上就可以把自己洗刷清楚,于是大爷决定帮八爷这个“忙”,一起坑太子一把。 |
|
第二幕:御前 清朝规定,七品以上官员任职之前都需要陛见,这种大众性的政治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正所谓“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笔者喜欢的另外一部电视剧苍穹之昴上对陛见谢恩的形容是“你一谢恩,一磕头,皇上勉励你两句,就出来了。像你这种小官,皇上都懒得多讲一句话”。像剧中康熙这样的,应该算是比较负责的皇帝了。不过其实皇帝也就只问了即将上任的四川盐茶道康祖恩两个问题,结果这两个问题硬是被康祖恩回答成了车祸现场。 康熙:“你知道你要当的那个官是干什么的吗?” 康祖恩:“知道,是管盐和管茶的。” 康熙:“你知道该怎么管吗?” 康祖恩:“知道。就是把盐从盐农手中买过来,然后卖出去;把茶从茶农手中买过来,然后也卖出去。” 康熙:“……” (康祖恩要是魂穿到现代,绝对可以应聘房屋中介:“把房从房奴手中买过来,然后卖出去。”) 此处剧中设定有些不太符合史实。“四川盐茶道”这个官职,在康熙时代是没有的。从后代对此官职的规定来看,应该主要负责茶、盐两项国家管控物资的买卖、征税、缉私(防止私营私售)、进贡(皇室)及进出口等。四川地处西南,与西藏、云贵等地接壤,因此责任更重。然而康祖恩却把这项工作说的轻飘飘的如同中间商赚差价一样。因此康熙一眼便看出这人严重缺乏管理盐茶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实属滥竽充数。 于是康熙急忙回头问侍立的大阿哥这个人是什么人举荐的,大阿哥自然不会放弃这个给太子穿小鞋的机会,回答道:“这六个人都是太子举荐的。” 不光是康祖恩一个,太子举荐的六名官员都有问题。 康熙一脸懵逼,无奈地靠在椅子上,沉吟片刻,让这几名官员先行退下。 |
|
此时的康熙已极其愤怒,但是这回犯错的是皇太子,是未来大清帝国至高无上的君主,只要他还没有被废,康熙就必须维护他的威信,所以必须先让一众官员退下,他才好继续了解太子的问题。 等官员们退下之后,康熙立即继续问大阿哥:“太子,和这六个人,什么关系?” |
|
大阿哥立即神补刀:“回皇阿玛,据儿臣所知,太子连这六个人的面都没见过。” 康熙几乎是拍案而起,怒问道:“什么!” |
|
焦晃老师的演技真是出神入化。这里他的眼睛、嘴角包括整个面部肌肉联动形成了一种及其震惊、极其愤怒的神态。这六个官位是肥缺,太子知道,皇帝知道,整个清朝官场都知道。那么又回到了开始那个问题,太子会把这些肥缺放给一些自己都不认识的人吗?或者说,太子和他们的关系已经密切到了连见面都不需要就把肥缺交给他们了吧?这除了卖官鬻爵还能是什么? 但是康熙毕竟是执政四十年的皇帝,阅人无数,经事无数,他马上想到自己刚才表现得过激了。首先,太子即使犯了大错,只要自己没有做好准备拿掉胤礽的太子名位,就不能在别的儿子面前表现出对太子的不满。特别是大阿哥本就觊觎太子之位,利欲熏心,不择手段,如果被他窥见父亲有易储之心,他必定在外面兴风作浪,到时清朝政局又将掀起风波。 第二,目前能肯定的事实仅仅是太子把肥缺放给了素质严重不符的官员。结果是确定的,但原因却是存疑的。卖官鬻爵固然是最大的可能,但是会不会有别的情况存在,比如太子身边的佞臣忽悠了太子,太子纯属用人不察、上当受骗?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很可能重演父子相残的悲剧。 第三,揆叙(包括八爷控制下的吏部)和大阿哥在这件事上的处理都令人玩味。太子此次的用人属于重大的不合规行为,揆叙不会不知道。六个肥缺摆在那里,各种政治力量都在虎视眈眈。万一真出了问题,揆叙主管的吏部首当要冲,太子可以一推六二五,说我只是推荐,具体的考察工作还是吏部负责的嘛。这时揆叙就会十分被动。所以不需要人提醒,揆叙自己就会调查这六个人的身份背景,而大清所有官员的出身底细都在吏部的履历表上,揆叙如果想查,几个小时就可以知道这次太子的任命有多么离谱。 如果揆叙知道了这六个人的出身底细,那么于公于私,他想要采取的措施都应该是抵制太子的命令。即使揆叙不敢和太子直接硬碰硬,他也应该可以采取一个措施:拖!吏部答应遵从太子的命令,但是手续上有问题,必须要几天时间完成任命程序。只要能暂时拖住任命,揆叙就可以再做活动。比如他可以借口此事存在不合规,逼迫太子集团和八爷党进行政治利益交换;他可以暗中把风声透露给御史或者敌视太子的人,或是整这六名官员的黑材料。像那个在山西做生意的康祖恩,完全可以找人举报他为富不仁、偷税漏税、欺压良民、强抢民女等等。只要官司一打起来,这些人的任命就黄了一半。最不济,揆叙也是朝廷重臣,他完全可以密折陈奏太子的错误,搬出康熙压制太子的命令。可是揆叙是怎么操作的?他唯恐此事遇阻,李德全告诉他皇上心情不好,准碰钉子,揆叙一边说此事着急,一边拿出银票贿赂李德全。总的来说,他的想法就是一条: 唯恐皇上不知道太子在卖官! 然而,即使揆叙想带这六个人见皇帝,康熙也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譬如皇帝今天准备在计划之外接见十个人,那么至少能有一百个人跑来预约。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还有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国子监、顺天府,再加上内务府、宗人府之类,哪个部门都想趁机在皇上面前套套近乎。只要你有权力,就不怕没事可办。那么除了皇帝必须要见的人之外,其他的人见不见,什么时候见,见多长时间,其实都是由皇帝的近臣们帮助把握的,他们就是皇上的门神。在剧中,康熙的第一个门神就是贴身太监李德全。他了解康熙的身心状态和当日的工作情况,也大致清楚康熙最讨厌什么人。所以他可以先进行第一次把门,把康熙不想见或者说不想现在见的一批人挡回去。所以在揆叙来找李德全的时候,李德全首先考虑到今天康熙心情不好(被胤锇和上门哭诉的老臣们气的),而吏部的事情又不是特别重要,所以他做出的决定是请揆叙下次再来,然而揆叙却一再表示,这次外放官员非常着急,还拿出银票恳求李德全帮忙。而具体政务是否值得皇帝处理,这就不是李德全能够决定的了(满清不许太监参政),于是李德全只好搬出了今天当值的大阿哥,请他来决定揆叙的这件事情是否应当上达天听。 大爷的权力显然更大。他一出来就问揆叙“拿引单来我看”,没有做任何解释。揆叙也直接把引单交给了大爷。这里可以看出剧中的设定是,当值的阿哥具有替皇帝先行审查政务的权力。如果这只是一件日常事务,那么大爷可能可以直接做出批示。如果这件事务存在重大的漏洞,比如该拨款100万而被户部算成了拨款1000万,那么当值阿哥是可以直接驳回的。因为到了御前也是被驳回,还会惹得龙颜大怒。而引荐这六名官员的事情,只要对吏部堂官及六名当事人稍加盘问,就可以明确其中原委。也就是说,这件荒唐的事情根本不至于被送到康熙面前。这就说明,大爷的动机其实和揆叙一样,也是唯恐皇帝不知道太子在卖官! 外放官员有问题,本来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太子固然有重大错误,但是本案的真相很可能由于八爷和大爷两股力量的牵涉而变得扭曲。中国的历史上不是没有这种先例。当年汉朝的“巫蛊之祸”,老皇上和太子之间最终兵戈相见的一个重要诱因是汉武帝轻信了自己身边人的一条汇报:“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汉武帝派这名使臣去召太子,可是使臣胆小,根本没进长安城,就回来捏造了太子谋反的证据。因此,康熙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查清卖官真相,同时不能使其他皇子感觉太子地位不保,产生非分之想。于是接下来几个镜头,康熙的面色逐渐缓和,他把头转过去,然后低下,为的是不让大阿哥看清他的表情,然后低声说:“没见过就好,你跪安吧。” |
|
|
|
大爷不甘心这件事情就这么结束,说了一句“皇阿玛”。不过康熙的反应是加重语气重复了“跪安吧”三个字。大爷只能退下。在看到大爷已经退出去之后,康熙才命令李德全传谕召见皇太子。 |
|
第三幕:召对 太子听说父亲召见,心知不好,急忙进宫,迎面就看到六名官员被康熙罚站,心里更加惊慌,连忙问李德全,皇上为什么急急忙忙召他进宫,是不是这六名官员说了错话得罪了皇上。 这个问题很让李德全为难,按说此时他是康熙的人,他不应该把康熙心里的想法透露给太子,但是太子既然是储君,是未来的皇上,那就是李德全未来的领导,老皇上和太子哪个都得罪不得,所以李德全只能说:“这几个人是大爷领进去的,当时奴才不在。” 这两句话说的很有水平。前一句话是说给太子听的,皇上接见这六名官员的时候大爷在场,暗示一旦皇上问起,大爷绝不会帮太子爷说好话,相反还会想尽办法给太子爷穿小鞋。这句话相当于告诉太子大事不妙。后面这句话不仅是在洗清自己,也是在告诉太子,别的细节我也不知道,我也不会说。这相当于同时照顾了老皇帝的权威。 其实也不用李德全多说了,太子一听到“大爷”两个字就知道事情不利,皇上多半已经知道了卖官的真相,所以在站到父皇面前的时候,他脸上的惊慌、恐惧几乎是不能掩饰的了: |
|
相反康熙此时面无表情,你既看不出他现在是生气,还是不生气,同时他还在仔细观察太子的表情。知子莫若父,太子脸上的惊恐畏惧早已出卖了他的内心,此时的康熙已经确定这六名官员都是太子卖官才获得官职的。 |
|
但是康熙还有其他的目的。他要看看太子会不会向他认错。自古犯错误的君王数不胜数,但是态度各不相同。有些君王又改错又认错,比如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晚年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罪己诏,并正式改变了此前的政治路线,转向休兵安民,狠狠地收割了一波好感;有些君王改错而不认错,这样的君主往往结果也不会太差,毕竟官员和老百姓都是讲究实际的,把事情纠正过来总比嘴上说的好听实际上还是不改错要好得多。有些君王却是又不改错,又不认错,反而打击报复给自己提出意见的人,这样的君主,刚愎自用,毫无担当,最终会让国家和社稷受累。所以康熙希望太子能向自己认错、改错,在这个过程中,康熙也要探查太子对于清理国库亏空一案的真实态度。老四领受皇命,重拳追赃,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从皇子到老臣,再到一般官员都在抵制,这固然是由于老四行事峻急,逼人太甚,但是主要原因是此时朝内的利益集团已经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追赃肃贪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很可能在康熙这一代完成不了,需要继续交给下一代来做,搞不好是要血雨腥风的。 但是康熙也明白,如果直入公堂地盘问,太子一定会推三阻四,不肯说出实情。所以康熙故意搁置卖官一事不问,先问起了别的事情: “胤誐在前门大街卖家当,还打了田文镜,你知道?” 不提卖官,却提十阿哥,太子大出意外,他回答:“儿臣知道了。” 康熙接着问:“一大帮子老臣,到朕这儿来哭的事,你也知道?” 太子这时候已经基本放松了,甚至有了些摇头晃脑的小动作:“儿臣也知道。” 这时候的康熙已经确定太子已经因为他的东拉西扯放松了戒备,这时候正是摸清他真实想法的最佳时机: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份上了?这个债再追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 康熙这段话,说得非常非常有水平。 追讨国库欠款的事情已经骑虎难下,但是并非毫无转机,老臣们的欠款康熙已经答应拿出私房钱帮忙,十阿哥虽然是个刺头,但是只要太子出手打压,必可杀一儆百。然而康熙却强调目前追款困难,乱象迭生,话语之间似乎萌生了退意。如果太子真的对反腐追赃不热心,那么康熙这句话便可以起到“引蛇出洞”的作用,他会因为刚才的舒缓开头而得意忘形,顺着父亲的反话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同时,康熙这段话也是给太子一个台阶下。康熙前面说的皇子大街卖家具、老臣哭诉畅春园,已经都是亘古未有之事,让他的老脸无处可搁了。康熙最后说“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其实已经暗示太子,无论你做了什么糊涂事,朕都有心理准备,诚实回话朕也不会追究。 如果太子聪明的话,他应该这样回答父皇的问题。首先先痛哭流涕地向父亲检讨卖官之事,声明自己还款心切,一时糊涂铸成大错,愿意退还赃款,将涉事人员送刑部审查。接着他要表示尽管老四行事急切,引起反弹,但是肃贪追赃是正确的,刻不容缓,必要时他将亲自出面,劝说思想不通的官员,对于坚决抵制、影响恶劣的人,请求父皇授权从严治罪,等等。 如果太子这样回复,康熙将会龙颜大悦。当然首先他会把太子训斥一顿,不过这种训斥是小骂大帮忙,出了闷气也就完了。接着康熙会肯定太子反腐的决心,表示对传位给他十分放心,最后他还会教太子吸取老四追赃的教训,对不同官员分类处理、恩威并重,既不丧失太子的人望,又能最大限度地追回国库的欠款。 而太子完全误会了康熙的意思。对于卖官的问题,他的理解是要么康熙没发现,要么发现了隐忍不说,毕竟康熙话里的意思像是追比欠款难度太大,不如见好就收。胤礽同志当了三十年的皇太子,对父亲的权威又敬又怕,既然康熙不主动指出他的错误,他也就乐得装聋作哑: “皇阿玛圣明,追比国库欠款本是天经地义的事儿。要说弄到今天这个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推荐的那个田文镜性格怪癖,不通人情天理,把一件原本应该慢慢办好的事情给弄砸了。” 对于继续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应该说太子本来就不重视。他一直自视为“观潮派”,在他看来,康熙委派了一向被认为属于太子集团的四爷处置国库欠款案,是一件好事。正好把自己和狐朋狗友们骄奢淫逸落下的亏空挡一挡,而专注于打击十爷、大爷集团的官员。没想到四爷办事铁面无私,无视了他亲自批的字条,把堂堂太子逼上了卖官还钱的道路。所以,他说的话一半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一半也是给四爷上眼药。在他心目中,追查国库欠款的事情,查当然是要查的(“天经地义”),但是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别人贪污可以查,我贪污不能查,谁敢查我,就是不通人情天理,办事过于操切,我要打击报复。第二,贪腐本就不是什么大事,慢慢处理就行(慢慢做好),关键是不能破坏了王朝的安定团结,不能打击了官员们的正常工作(贪污)热情。 |
|
在太子说这番话的时候,康熙的表情已经相当难看了。显然,太子的答案离题太远。他既没有自我批评,也丝毫没有批评抵制追比国库欠款的马国成、十阿哥、众老臣等,反而指责追查国库欠款的人行事急躁,甚至把打击腐败视为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然而历史上和剧中体现出来的事实是,由于康熙御下过于宽纵,使得许多官员贪墨虐民,有恃无恐。此时的康熙虽欲痛加整饬,但毕竟人近暮年,精力和决心大不如前,而官场上下其手、通同作弊之风由来已久,如果查到一半被迫终止,反而使得后人因为畏惧圣祖钦定的结论而不敢推倒重查。另一方面康熙又明白,入关不到百年,官场风气已然至此,如果再不从根本上加以整顿,将来大清皇室求为长安布衣亦不了得。所以康熙希望未来的继承人能是一个“通达英勇”的人,所谓通达,就是指需要了解官场的腐败和弊病,所谓英勇,就是要坚持原则,敢于与腐败势力做斗争。“通达”这一点,康熙的大多数皇子都能做到,因为满清并不禁止宗室参与政务,交结官员,而且康熙御极年久,皇子大多成年,并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但是,“英勇”这个改革型政治家必备的素质,却不是每位皇子都具有。康熙后来选择的雍正,正是一个“英勇”的人。电视剧和正史上都充分展现了他锐意进取、铁面无私、正直务实的优点,如他登基后对于畏罪自杀企图逃避填补任上亏空的官员批示道:丝毫看不得碍于情面,务必严加查处。把贪官追得水尽山穷,叫他子孙后代也做个穷人,方符合朕的本意。 而太子是另一种的通达英勇。他通晓官场的腐败,但是英勇地带头腐败(卖官鬻爵),英勇地打击报复为朝廷的利益得罪腐败官员的人,英勇地掩盖自己的罪过。这种行为让康熙极其失望和反感。在严重缺乏监督和制衡机制的古代,君主带头清廉节俭,尚且不一定能带动整个朝廷的廉洁;但如果君主带头腐败,那么官场的风气变坏就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了,正如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一样。‘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宣帝纪》)把江山交给太子,很可能弄得国将不国。所以康熙最后才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废立之念已萌。不过康熙现在就已经十分烦躁,他左顾右盼,最后垂下头说: “你是太子,下面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这里康熙已经对太子极其伤心和失望了。前面急急忙忙传旨召见太子,是希望他改过自新,正所谓“批评你是为了爱护你”;没想到太子是这种态度,康熙自觉规劝训斥已经无用,所以索性也随口敷衍起来。 (这里引用一条李德胜语录: “你是半马克思主义,三十未立,四十半惑,五十能否知天命,要看努力。要不断进步,否则要垮台。批评你是希望你进步。我对一些没有希望的人,从来不批评。”) 包括康熙最后拿起吏部推荐六名官员的引单,暗示太子“你看看没有什么问题就批了吧”,然后转身离去。这也是对太子极端失望的表现。六名官员参与卖官,这件事本身固然很丑恶,但是在康熙这位最高统治者看来,毕竟还是一件小事情,或者说,康熙关心的是大事-六人卖官,出于太子,如果太子继续贪污腐败中饱私囊,那么得有多少买出来的官员需要康熙一个一个去解决?康熙本人考虑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大清王朝日益严重的贪腐问题,这也是他自言自语“这就是我大清未来的皇上吗”的原因。 但是,太子基本上没有领悟到康熙的心思。太子对整件事情的理解是:康熙应该已经发觉了自己的卖官行为,但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和自己讲了一大篇老十卖家具、老臣上门求情的话。接下来太子批评了老四行事过于操切,康熙也没有正面反对,反而暗示太子“你说说嘛”。上述对话给了太子一个错觉,似乎老四的严查和官员们集体反抗,已经使康熙本人骑虎难下,急于结束这场已经难以为继的追缴亏空的运动。所以太子把康熙的无心之语“下面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和对太子卖官之事弃而不问理解成了康熙所做的一种政治交换:他希望太子出面替他迅速结束此事,因此他对太子本人的错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理解正好解释了为什么第二天太子跑到追款现场,当着老四的面宣布允许官员们延期还补亏空——这正是因为太子认为自己得到了父皇的暗示和默许,说出了康熙自己不方便说出的话。否则,以剧中太子对康熙的畏惧,绝不会在没有得到康熙暗示的情况下跑到官员们面前去嘚瑟。 追比亏空案虽然不了了之,但是太子集团的政治处境却趋于恶化。康熙把太子认定是朝廷内部既得利益集团的保护伞,废立之念已动。而太子因为已经对这次追比亏空心有余悸,急于获得一笔银子,所以做出了更加荒唐的举动,上次找吏部卖官,这次找刑部卖命,更加激怒了康熙。两人的矛盾渐趋激化,终于酿成了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太子废立案。 |
说个目前没人发现的细节,编剧刘和平先生真阴阳高手也。 一废太子那个夜晚,胤礽大势已去之际来到康熙营帐前,被康熙的侍卫张五哥拦在门口。 此时的胤礽心知自己当着康熙的面出演了雷雨,绿帽子扣得鲜艳,太子之位必然不保,前路渺茫,于是破罐子破摔,疯疯癫癫,夹枪带棒对张五哥唱:“我手执钢鞭将你打,打死你这活王八!” 这里很容易从字面意思出发,简单理解为太子神魂不定之下殿前失仪,连康熙的侍卫都敢骂、敢打。 |
|
其实这句唱词的意思更深一层,它的前半句出自《龙虎斗》,是呼延赞打太祖赵匡胤时唱出来的,不是一句上司打下属、老子打儿子的词,而是一句以下犯上、儿子忤逆打老子的词。 这句唱词鲁迅在《阿Q正传》用过,阿Q被赵家打了,就心想“被儿子打了”以求精神胜利,嘴里唱这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以示儿子打老子之意。 到了《雍正王朝》,太子对张五哥唱了这段,并加了句“打死你这活王八”。但张五哥并不是他老子,而是他老子的侍卫。 所以太子对张五哥唱这段的意思—— 不是他想“手执钢鞭”将张五哥打,而是想“手执钢鞭”将张五哥的顶头上司、他的老子康熙打; 不是骂张五哥“活王八”,而是阴阳张五哥的顶头上司、他的老子康熙是“活王八”。 这还没完,还有第三层意思。 唱后半句时,镜头很灵性地切到了营帐里的康熙。 胤礽骂康熙“活王八”,“王八”是啥? 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活得长呀!老而不死呀! 很符合做了三十多年太子还没登基、老子还在活蹦乱跳的心有怨而不敢言的胤礽的心理。(搞小妈也是为了提前体验取代父亲当皇帝的滋味) 胤礽的意思——老乌龟,你咋还不狗带让我登基呢? 真神来之笔也。 ps: 第四层,经评论区知友补充,王八有戴绿帽的意思。 |
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是,岳钟琪脸上的疤,在跟着年羹尧屠杀江夏镇的时候,岳钟琪自己划上了脸,大喊造反,后来在电视剧后期,在西宁,奉旨接管年羹尧兵权的时候,脸上的疤仍然在,可见导演的细心,认真。 |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