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影视娱乐 -> 悬疑电影《误杀 3》拍得如何?值得推荐吗? -> 正文阅读

[影视娱乐]悬疑电影《误杀 3》拍得如何?值得推荐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悬疑电影《误杀 3》拍得如何?值得推荐吗?
关注问题?写回答
[img_log]
电影
影视
悬疑电影
中国电影
误杀3(电影)
悬疑电影《误杀 3》拍得如何?值得推荐吗?


误杀3
91% 知友推荐
 · 2939 人评价
中国大陆 / 犯罪 · 悬疑 · 剧情 / 2024-12-28 中国大陆 / 109分钟
?
?
陈思诚监制或执导的东南亚犯罪电影宇宙,已经体系化标准化流水线化,它就像是石家庄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口口声声东南亚,满满国产味儿,多种元素杂糅的产物,是否原产正宗不重要了。
这类电影就像预制菜,不见得多惊艳,但上限和下限都相对明确,踩雷风险也不算高。陈思诚就是拿这类产品找观众的最大公约数,不用讨好影迷,也不指望拿奖,更不求名垂影史。就是搞钱,成本可控,高ROI,运气好的话,压中社会情绪,还能爆款出圈,比如《消失的她》。说真的,这部叫《消失的她2》可能更合适。
“误杀”系列拍到第三部,本身跟误杀也没什么关系了,就是借个成熟IP,延用一套类型叙事,雷打不动的主演肖央。熟悉而成功的元素处处有迹可循,悬疑、反转、凶杀、黑警、社会话题、宗教视角,就像各种常规调味料,信手拈来。
《误杀3》的故事,已经谈不上烧脑,悬疑还有,但类似反转套路今年已经被另一部东南亚犯罪片《重生》拍过一次。不过马浴柯剧本更粗放,漏洞大到遮不住,《误杀3》没那么大叙事野心,反而做得更讲究。剧本做得还算扎实,节奏也更好。
本片也还是维持陈氏悬疑电影的亲和低姿态,别说烧脑,甚至都舍不得观众费一点脑筋。但凡有一个观众说没看懂,那都是导演编剧失职。
剧情就各种直拍明讲、倒叙闪回,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心路历程交待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重要角色人均一大段闪回戏,半分留白都不给你。最后免不了啰啰嗦嗦舍不得收尾,每个角色都有结局,这大概也是顺应了短视频时代观众的需要,别给我弯弯绕绕,有话直说。
可还要装聪明装高级,怎么办?制造悬疑,制造谜题,制造强烈的情绪冲突,再用好用足东南亚背景,大尺度暴力戏送上,这都是既有的成功经验,一再验证,可以一直使用。
肖央的表演很好,演得也投入,但也陷入路径依赖之中,但这个角色还是写出了厚度和深度。坏人作受害者视角再反转的戏,其实就是把《消失的她》套路再来一遍,刻意用“误杀”,可能多少也有回避的意思,否则真让人看出是套公式的产品,难免要多几个批评。
流水线化从创作角度并非好事,但确实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低频观影人群才是市场消费主力,他们不那么在乎电影的手法、套路和风格,只要逻辑基本自洽,表演基本到位,再加上更大剂量的视听刺激,便可以满足一般需求。
陈思诚在这类电影的品控上,是花了力气下了功夫的,请的都是适合的好演员,故事也多能依靠已经成功的改编剧本或成熟套路,它们构成了电影不算低的下限,也足够吸引观众们买票,这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
但仅是商业成功,并不能让陈思诚满足,金钱带来的满足效应是会边际递减的。所以他只挂了监制头衔,然后导筒交给新人,也大差不差。又花很多精力去拍其它类型电影,但不成功,最后还要回来靠着东南亚赚钱。
会赚钱可能也有负面效果,就是创作能力的裹足不前甚至倒退,我们在《解密》里看到了一颗想当“诺兰”的心,是既要又要,想站着把钱挣了的愿景。但这愿景显然不是从《误杀3》这类电影里实现,它不差,只是单纯不够好而已。那作为一个成功商人,你还有梦想吗,这个问题无需回答,需要作品说话。
在很多打着“陈思诚”痕迹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一种共性:故作严肃的娱乐化。这种平衡的拿捏,在确保商业属性之上的“严肃”包装,其包装方式达到的“模糊敏感点过审”与“形成宣发点”效果,当然体现着主创对于商业电影的运作能力,也能带来一定程度的成功,甚至是口碑票房双收。但从客观质量而言,它终究难以触及到真正的“优秀”。陈思诚监制的《误杀3》,又是这种套路与结果的一次呈现。
《误杀3》的核心在于“误”字,它的最大误会在于肖央对自己人生的误解,他误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无罪的,依然可以得到救赎,实际上却已经由于过去的罪孽而无从洗清。这构成了他对女儿绑架案的态度,始终努力地让自己认为“一切都是外人的犯罪”,女儿的受困与自己无关,而自己只是一个无辜受害的可怜父亲,并沉浸在好父亲的角色之中。
在影片的第一阶段,肖央努力地寻找女儿,与绑匪周旋。此时的他与警察的关系非常简单,警察将他当成受害父亲,而他则对抗绑匪。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相应的伏笔:警察调查着外人绑架女儿的监控录像,肖央也接到了绑匪的电话,二者看似是同盟,但肖央接完电话,说出“你们走吧,我自己解决”时,他已经留下了想要屏蔽警察、防止对方刺探自己真实过往、与绑匪关系的心理。而在序幕中,肖央看着女儿与佟丽娅公演的童话故事,故事逐渐变成了黑暗的童话,女儿被佟丽娅抛弃,随后孤独一人地说出“当我们离开父母,就是长大的时候”,即是对一家人真实生活的映射,肖央看着一切,却感动地鼓掌,正是对自己真实生活的不自知:他身处在黑色童话与毁灭的红色光线之中,却还误以为自己拥有的是美好的家庭,自己给女儿带来了幸福的一切。这也是他在受洗仪式中的状态,即将完成泰国佛教里的受洗,却在完成的瞬间反而遇到了女儿的被绑架,“黑暗真相”将他的罪孽生活揭露了出来,让他的洗清无从实现。
在电影中,所有人都处在欲念之中,让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人间地狱。在开头的部分,它就明确地给出了“全员皆恶”的概念。开车的嫌疑人是哑巴,在宗教概念中是“承受罪行”的存在,且在受审时嘲笑着警察,让他的堕落更加明显。肖央想要自己甩开警察,掩盖着不堪的过去而解决问题,绑匪要引导他,并与他一起对付警察的跟随,警察等于是在同时对付肖央的甩开与绑匪的阴谋。肖央需要听从绑匪的命令去交赎金,警察则要对抗肖央的甩开,偷偷跟着肖央去查案立功,而绑匪则同时面对肖央与警察,以此构成了三方的“互咬”连环套,绝对的正面存在就此消失了。
在肖央去交赎金的阶段,三方的关系开始明显地复杂化,肖央与警察转向了潜在的对立,反而与绑匪有了一种同阵营感,这暗示了他的“有罪”,而警察也在不惜一切、无视肖央意愿地强行跟踪,对应着他们此前的殴打哑巴嫌疑人的“暴力之罪”。绑匪与肖央的对立则是基于“过往罪孽”的,肖央想要通过私自解决绑架问题来掩盖自我,绑匪的目的则恰恰是借此完成对肖央的揭露。他让肖央一个个回答问题,逐步承认自己与贫民窟的童年过往,又将之直播在公众平台,最后则是非常确切的”同化”:在肖央罪恶开启的贫民窟中,命令肖央运送另一个被绑架儿童,如佟丽娅此刻所说,“你这样做,和他们有什么区别”。
并且,绑匪的要挟、肖央的顺从,也形成了微观层面的命运不可抗,以此对接到了主题层面。肖央的目的在于救女儿、维护美好生活,但其过程却是对过往罪恶的还原再现,让他的当下生活重回过去状态,以示其“不可改变”,且作为公众人物而被全社会所认知,彻底改变他的名人当下。肖央的动机与结果的反差强化了这种命运的必然性。
随着肖央开始参与男孩的绑架,“重回当年”,他的罪行也愈发明显。肖央不得不运送男孩,重走当年参与绑架儿童的路。而在他的过往闪回中,对应当下肖央“主观努力与客观造成黑暗”的过往部分也出现了,绑匪打着“选孩子给富人领养”的美好旗号,所行却是偷渡孩子出海拐卖的犯罪,这是肖央眼中的过往,让他作为孤儿偷渡者也参与了犯罪,只为了虚假的“脱离被拐卖命运”,是“原点”对一切的造就与影响,又辐射到了当下,让他再一次为了救女儿而参与拐卖。
在肖央参与绑架男孩的阶段,全员皆有罪的概念得到了具体化的表现,又始终与他们的过往不堪相连接,从而呈现出了其罪孽的被迫性。作品给出了女绑匪的正面镜头,由此淡化其不可知的恐惧感,从“停留在变声后的凶人”变成了明确的鲜活存在,在恶毒地威胁肖央之后,正面镜头中的愤怒表情首次扭转了她的调性,与肖央过往的揭露同步,显然是曾经绑架案的受害者。这让她随后在照片特写镜头中的“切手指”之罪,有了被迫的属性,受困于绑架案造成创伤的过往,无从摆脱其对自己罪恶之心的引导,与参与运送儿童的肖央一致。肖央也同样是如此,他在码头寻找自己的女儿,得到的却是绑匪布置给自己的布娃娃,写着“过去不可抹除”的大字,女儿给予的救赎是不可实现的,得到的只是“女儿”的沉沦死状。
在这个阶段中,作品开始用大尺度的血腥镜头与恐怖氛围来表达主题。被砍下的女儿手指是女绑匪的罪孽,而肖央找到曾经参与拐卖的女人的家,认定她即是绑匪,是为了报复自己,对方同样表情狰狞,虽然没有拐孩子,却借此向肖央要钱,双方开始狂暴地互杀,也是他们的罪。在这个段落中,所有人都同时成为了儿童拐卖案相关的受害人,以及随之被迫成为的罪犯。女儿绑架案视频是“当下的绑架”,即曾经地狱到当下的延续,想要摆脱过往而不得之人也在其中互相杀戮,彻底暴露出罪恶的一面,一起被红色的墙纸“地狱”所笼罩。
女绑匪主导了这一切,以此完成对绑架案的复仇。在这个段落中,女绑匪与肖央引出了过往的全貌:肖央运送孩子们,发生了爆炸意外,女绑匪正是死亡孩子的母亲。此时,女绑匪成为了“过往”的唯一纯粹受害者。但是,当她来到当下的时候,却成为了最强大的有罪者,正是“全员被迫为恶”的最佳表现途径。她同样坐在了红墙纸房间的“地狱”之中,而她的复仇对象也局限在了肖央等一线参与者的程度。
由此一来,作品就构建了一个被迫有罪的人间地狱。女绑匪身处其中,与自己的同类进行着互杀。但这只是绑架案与人间世界的低级别而已。警察局长达蒙才是更高层级世界里的真正掌控人,也是片中唯一的“主动犯罪者”,不承担任何创伤,而下界地狱中的一切,乃至于女绑匪,都是他的加害对象。拐卖船爆炸案是他的一手策划,其中的所有人都陷在了深红色的船舱之中,肖央想拜佛陀来“做完这最后一票”,却在此时遇到了彻底将自己拖入地狱的达蒙策划的爆炸。
这带来了本片在罪孽与命运等宗教层面之外的社会性内容,即权力者酿成的人造地狱。这也是片中警察与媒体等“公众社会引导来源”的作用。女绑匪曾经求助于警察,却没有得到帮助。段奕宏等警察以正义之心追查案件,实际上却是被达蒙利用,作为抓获肖央灭口的工具,让他们同样成为了一种“不自知的被动罪恶者”。媒体也是如此,影片反复给到电视新闻的画面,公众想要得到真相,媒体也在讨论着事件,最终却是被达蒙利用:达蒙出现在镜头前面,宣示着自己的正义与肖央的邪恶。
女绑匪试图对抗这一切,引导媒体,直播所有人的罪行,但她只能在第一阶段完成目的。影片的第一阶段是“底层被迫犯罪者的互杀”,女绑匪是其中的胜利者,将肖央的罪行直播到了媒体上。但当影片来到第二阶段,真正的主动犯罪者达蒙出现,女绑匪也就无能为力了,她试图让佟丽娅扮演的女老师“纯洁符号”去揭露达蒙的罪恶,却没能将之播出到电视媒体中,自己落入达蒙之手。并且,这一阶段的警察也超出了控制范围,佟丽娅是“播出给媒体”的希望符号,段奕宏则是警察正义的希望符号,却在此时被黑警反水杀死。
女绑匪曾经寄托希望于段奕宏的妻子,此时则寄托于他,却一样地迎来了失败,社会的希望不存同时存在于过往与当下。肖央等人一起在船上对抗达蒙,绑架与炸弹都是对当年案件的再现,意味着往日命运的不可脱离。拐卖儿童带来了强烈的表达效果,上层者玷污了最纯洁的存在,由此奠定了其对最深度黑暗的无法洗清。肖央在达蒙的强迫之下,为了救女儿只能按下起爆器,正是对过往命运的最终皈依,其挣脱的努力也是对皈依结果的引导而已。
在影片的结尾处,我们明显看到了导演在尺度上的勉力。作为大陆上映的电影,它必须淡化宗教意味“迷信”与现实社会的批判性,不能将一切落到宗教宿命论与彻底的批判之无望。
本片的落点正是二者的结合。因此,导演给出了一个尽量拿捏的结局。它先带来了社会的有希望。女绑匪战胜了沙蒙,将一切播到了电视媒体上。而”警察”也是如此,段奕宏与女绑匪合作,身藏的摄像头拍下了沙蒙的一切。这淡化了段奕宏等人以死亡和失败对应的“臣服于上层者给予之命运”感。更大的处理则是佟丽娅的处理。她先是以黑色装扮的姿态“复活”出现,带来了其作为“纯洁希望符号”的打破,同样深陷在了罪恶的参与之中,且同样是达蒙爆炸案的受害者,在当下依然无法获得新的生活,而是要参与到杀人与绑架之中。随后,她又揭示了一切的真相,带来了反向的极致“光明”,甚至由其“反转”而推翻了影片在当下的核心“犯罪事件”,即肖央女儿绑架案,它从开头即是佟丽娅与段奕宏等人的设计,是女儿一起参与的表演。在对此前一切“大尺度与恐怖氛围”内容的真容再现之中,尺度与恐怖被淡化,其案件的罪恶性也不复存在,成为了绝对的正义执行。
这带来了影片结尾处的强烈情感化氛围,佟丽娅等人回忆着他们与子女的亲情,大段的闪回柔化了他们的形象,对冲了他们深度犯罪的黑暗,也让段奕宏与佟丽娅等受害人也从中彻底变成了“无罪者”,随后则是肖央的归案,以此确立影片在价值观调性上的“正确”。但这也恰恰是影片的问题。虽然已经采取了“东南亚某国作奸犯科”的规避审查打法,但大陆电影终究要在表达尺度上受到限制。本片的当下内容实际上是对过往案件的再现,以二者的对比去表现人物之于过往罪恶的不可脱离,而一切罪恶又来自于上层者在过往对童真“纯洁”的玷污,并在当下继续打压,上层者才是真正的现实维度中的“命运宣判者”,是超出佛教之神的有力存在,以此引出了现实层面的主题,也完成了类型化的悬疑探案架构。
因此,过往部分是重中之重。它先是被掩盖着,呈现为表面的美好当下,随着女绑匪的行动而逐步揭露出来,两方对比之下,当下的“挣脱成功”被愈发打破,过往的事件细节与人物罪恶暴露,当下也成为了等同于它的状态,带来“上层之神决定永恒命运”的主题内容。但这样一来,影片就要大量涉及到官员的堕落,为了表现细节、丰满案件合理性,更是要加入大量而具体的各机构运作模式,如何买通各环节,而犯罪相关的正面描写也必然更直接且大尺度。更重要的是,为了强化批判性,它理应将所有人都变成彻底的罪恶者,并给予上层者以彻底的胜利。对于一部院线片来说,这显然是超纲的。
因此,它只能尽量淡化过往事件的细节。成片中牵涉进了很多人物与立场,肖央为首的各一线人员、沙蒙的上层者,肖央童年、拐卖儿童的两个时间维度,却无一例外地“大而化之”,全部匆匆一笔带过。特别是针对码头爆炸案的过往部分,随着他们的逐一出场,在女绑匪的引导下与肖央互动,这个让所有人深陷罪恶最极致深渊的最核心事件本应该逐渐丰满起来,像拼图一样地经过各人的记忆而变得完整,由此带来剧情的揭秘、人物的真容,再对比出当下的“表面改变,实则不变”,让人物在被引导中逐一接触相关人,愈发面对曾经地狱中的记忆,在当下的状态也渐渐地回到了彼时的自我之中。
作品想要展现的是,一线人员们参与曾经的犯罪,让他们在当下同样无法脱离这种心境,连配角女司机没有参与绑架,都想勒索肖央,图一笔财。但是,他们的状态更多由最表层的“暴力尺度”呈现,大喊大叫、互相厮杀,以及几个血腥特写,而真正重要、同时关于人物塑造“罪恶不可解”与剧情内容(过去发生了什么)的过往事件细节,却都停留在了单薄生硬的“空口说台词”上。这部分内容先由他们自己与女绑匪叙述,到了结尾才有了肖央与达蒙的几次回溯给出正面段落,却也非常有限,不过是对最高潮部分的“码头爆炸”的反复回放而已,其尺度之遮掩,甚至吝啬于给到死亡儿童的正面镜头,只有寥寥几个远景。至于过往案件中的更多部分,就更是无从谈起了。达蒙参与的绑架案具体运作,儿童们在“被憋死/炸死”之外还遭遇了什么折磨,以及更外延的肖央童年,都是完全缺失的。
此外,它还能加入肖央在码头岸之后的过往部分。他成为了富商,其致富过程中显然存在着与沙蒙或其他上层者的更多利益交换与阴暗合作,这恰恰构成了其人本质又一次的暴露:想要获得全新的开始与美好的生活,脱离码头爆炸案作为黑暗极致时刻的“底层人”身份,实际上却是在“阶层”上的努力,努力让自己成为“上层人”,在现实里的结果只能是对拐卖主犯的上层人的靠近,随之带来了“表面挣脱与实质归依”之命运。肖央对犯罪的深度参与、从被动到逐渐主动的犯罪过程,都能给出具体的表现,并与当下部分中的“受制于上层人”相结合,意味着其富商不过是上层人之表,内里始终停留在“被上层迫害与利用、被迫犯罪的底层人”悲剧之中。
对于影片的构建而言,这些内容其实是更重要的部分。它对“少年与儿童”的伤害更加严重,并非单纯的“导致其死亡”这一结局状态,而是在其生存有意识之时的罪恶折磨、犯罪同化,更加持续,也是肖央在童年经受的东西,由此引发了他的沉沦罪恶之命运,引出了靠后过往时段中的愈发沉沦。从儿童身外、笼罩其生活的“拐卖犯罪系统”(达蒙打造的官员参与机制),到儿童切身的贫民窟日常,再到肖央的逐步堕落、被社会/命运愈发同化/驯服,都能有力地强化批判现实、命运难抗的主题,却因为尺度问题而被绕开了。因此,它的事件完全是模糊的状态,我们只得到了“每个人都是何定位与参与身份”的大致信息而已,而女绑匪等人的计划也与之相关,因此显得非常草率,用粗梳的方式完成了一切。
影片的戏剧内容极度单薄,只是以暴力与场景氛围支撑着“罪恶命运”感而已。并且,它也不能真的让人物陷入从“由好变坏”的彻底黑暗之中,且要给予社会面的希望。佟丽娅等人的反转完全抹除了曾经的“被迫犯罪性”,这两个人物是片中“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是纯洁希望的符号,分别对应警察与媒体,也带来了亲情氛围与正义必胜,而段奕宏的死亡、佟丽娅的“涉黑”,只是“全员堕落”在两个希望符号上的暂时黑化而已。他们引出的“反转”也同样如此,反转可以尽量避免对详细内容的正面表现,只是用反转的快速剪辑来带过一切。处理过往真相时,它采取了肖央与沙蒙叙述时的快速闪回,同样是此目的。并且,这种方式也不需要给出暴力的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执行正义、假装暴力与犯罪的“光明”部分,以此削弱了真正的尺度内容,将大尺度停留在了噱头的程度。
但是,佟丽娅与段奕宏的光明符号仍存,也就意味着影片主题的力度大打折扣。事实上,它理应带入更多的事件与时间点,肖央在童年如何感染于犯罪的折磨而同化,长大后如何更积极地与达蒙合作致富,都是主题内容的丰富来源,却完全缺失了。它只能用段奕宏的死亡来削弱“正义希望”的完美性,随后再给出一个尽量挽救弥补的最终收尾。
显然,“光明结局”只是它的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显得非常勉强,真正想要触碰的表意还在后面,以一种较为模糊的不确切方式出现。佟丽娅放过了肖央,肖央即将归于司法系统的制裁,而下一代希望的女儿则与佟丽娅一起生活,免于犯罪的儿童环境,公众更是得到了真相。但是,肖央同伙的车被一群孩子放入了炸弹,达蒙在监狱中被灭口,两处都以“火车/风扇遮挡”的构图作为呈现,暗示着日常表面的“正义必胜”遮掩下的邪恶仍存。孩子也再次参与了不知名者主导的罪行,拿钱后不知情地安装炸弹,并在手忙脚乱中按下按钮,其无意的姿态象征了“命运的主导”,而非主观有意,来源却是不知名的上层者,是现实里的邪神。女儿同样如此,她见证了肖央被灭口的时刻,由此陷入了犯罪环境,此后的人生必然与女绑匪和佟丽娅等人一样,为了复仇而活。
纯洁的下一代符号被玷污,上一代的佟丽娅与段奕宏同样如此,他们的努力成为了无果的失败,也在无意间成为了被动的“罪恶者”:一切的结果似乎是送肖央接受司法制裁,实际上却是送他被灭口,成为了助长上层者的帮凶。这种正邪之间的平衡,在影片的前中段是必要的,意味着底层人的“被迫犯罪,无法脱离”,其无意过被动的犯罪加剧是命运使然,也是上层者的控制引导,但最终应该变成彻底的罪恶,以此强化命运感与相应的批判性。
但是,成片的结尾表意却依然停在了暧昧的“无意间犯罪”程度而已。对肖央的处理也是如此,他事实上只是无意间的杀人,失手憋死了儿童们,以此起始点奠定了此后一切罪恶的性质。这并非不可行,在结尾处才被“反转”揭示,却淡化了他的堕落结果的程度,反而是与女儿绑架案的反转同样功能的“淡化黑暗尺度”。在这个阶段中,所有场景都下起了阴雨,这是对开头部分中“肖央下河求佛教洗脱”的再现,同样是水,却是灰暗天空中的地狱之雨,是肖央在彼时的河中“洗脱失败”的极端化形式,将所有人都笼罩在了被上层者击败、灭口的失败命运之中,甚至就是最确切无比的“码头爆炸案之地”,水正是码头,而开头的“下河”则是爆炸案发生后的“尸体沉入河中”。他们并没有战胜真正的上层者、比佛教神明更有力量的社会特权阶级,水带来的已经不再是“洗清”,无论其成败,反而变成了人间地狱的营造来源,以及对所有人被击垮、归于悲剧命运的见证。这个概念式的表意是有效的,却没有戏剧层面的同量级支撑,不免让人可惜。
在结尾,肖央死于枪杀,模糊身影的枪手意味着上层者的非个体存在,是“阶层群体”的凝聚,在仰拍镜头中居高临下,而前景里的枪口则是其阶层的“命运宣判”。“这是命运”的最后台词,让上层阶级成为了最为确切的现实邪神,超越了此间段落的司法系统(警察局)与围拢的民间公众,更超越了肖央一直在拜而又始终无效的佛陀。而它的模糊,与足以杀死达蒙的权力,也让它成为了真正的邪恶来源,更高层的绝对存在,达蒙也相应地变成了肖央等人一般的“下层被动犯罪者”,而模糊身影与身份未知,也让段奕宏与佟丽娅的计划之失败再次得到了体现,他们没能改变什么,也没能触及到真相,正义执行更是失败的。这反转了曾经的“反转”,后者带来的“抹除深度罪恶,正确价值观树立”被反转掉了。“误杀”的“误”,也得到了多层次的落实,先是对“受害人无罪”的误判,随后是第一次反转中对“世界无希望”的误判,最后则是再次反转中“对第二次误判之纠偏”误判。
从剧情而言,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又一次且“不给答案”的反转,无疑是一种烂尾,但也确实带来了主题表达的正面效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影片在落点阶段的巨大缺陷。其效果肯定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极其迅速的两次反转,第一次用回溯的方式快速带过肖央女儿绑架事件的真相,已经让段奕宏等人的正义计划显得无比粗糙,对绑架事件的“大尺度+深度黑暗”之表面的“反转推翻”不够扎实,剧情也由此显得格外薄弱,连同反转之外的部分--达蒙引领的官场犯罪生态,对儿童们的欺压与拐卖“一线惨状”,奠定、影响肖央“犯罪”心境与人生命运的童年,肖央等人对儿童拐卖的参与,各家长们的痛苦---的同样单薄状态,让本片的戏剧部分愈发无可救药。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主创,小心地防止自己触碰到敏感内容,干脆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事。但在这个不够好的叙事基础之上,片尾处的再次“二度反转”,又在如此简陋的剧情上又增加了一层DEBUFF:作为欺压者的沙蒙犯罪生态,被欺压者的肖央等人的生活经历,都没有具体的呈现,而作为“达蒙之上的更高者”、将犯罪生态系统再扩展的隐形上层人,以及其对肖央和佟丽娅等人的彻底战胜,就都没有根基可言了。
如果欺压者与被欺压者共同组成的“既有环境”是扎实的,那么模糊个体化的“群体”象征在结尾出现,并将所有被欺压者都打回到其环境之中,强调其“不可挣脱”与罪恶源头的“某一(上层)群体”,是可行的方案,丹麦电影《狩猎》正是如此的收尾方式。但是,本片却显然没有给出相应的既有环境之基础,最后的二度反转也就显得生硬无比,因为其环境如何让人不可脱离的表现是单薄的,而再度强化的“不可脱离程度”也就同样缺少了来源。在短时间内的两次反转,也严重削弱了第一次反转“复仇计划真相”的戏份空间,倒逼着这个部分的叙事愈发依赖快速剪辑与回溯倒叙,而闪回的内容也愈发地被限制了长度,要将“压缩”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而这显然是其最需要的“详实有说服力”的反面。最终,二度反转可能只会带来“看内容人”的不以为然,以及“多次反转”的宣发标语而已。
但是,在院线电影制约的情况下,这大概也就是唯一能拿出来的程度了。事实上,它对“反转”的使用,在保证审查安全范畴内尽可能提高的“尖锐批判”,在平衡之间的小心拿捏,都体现出了一种精明感。既不会被问责,又想要“态度”得到的夸赞,既不想真的放下一切原有落点地去“完全光明”,又要让自己处在“看上去光明”的表面之中,或至少给到足以过审程度的“光明分量”。它在表达逻辑上要符合前者,再将前者作为后者的某种加成手段,同时又要安放在“反转”与“大尺度”这种利于短视频宣传、吸引眼球、强烈奇情的叙事模式元素之上。从这个角度上看,它无疑是一部标准的陈思诚电影。
只是,这一切都必须以戏剧完整性、主题完成度的巨大让步作为代价。而“实际上并不在意主题与内容,只是将之作为一种包装”这一点,也恰恰是陈思诚的最大特征。
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明明背景设定是在东南亚,但是办案警方中有头有脸的都说中文,只有警方npc角色(下级)说当地语言。然而他们的官方报道如新闻转播是全部使用英文,记者采访警方高层使用中文。
所以如果将当地东南亚语言理解为日常方言,正式官方用语为英语,为啥高层都说中文?这个语种使用的逻辑在电影里到底怎么回事啊。
和前作水平一致的社会派推理悬疑电影,有令人感动的人文关怀,也有对社会与人性的拷问,算是近来比较值得一看电影。


富豪郑炳睿邀请老师李慧萍为8岁女儿婷婷庆祝生日,然而在庆祝过程中,婷婷突然遭到绑架。
警官张景贤带队侦办此案,但由于消息泄露,在绑匪的威胁下,郑炳睿和李慧萍不得不甩掉警察自行营救婷婷。
绑匪向郑炳睿索要一亿赎金,郑炳睿为了女儿的安全,不得不按照绑匪的要求去做。在寻找女儿的过程中,郑炳睿逐渐发现这起绑架案背后似乎隐藏着更大的阴谋,并非单纯的求财。


为了获得女儿婷婷的下落,郑炳睿采取了痛哭哀求、暴力逼问,甚至不惜做出挟持人质与警方对峙的癫狂举动。
随着剧情的推进,更多人物被卷入案件之中,真相越发扑簌迷离,其中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与苦衷?当所有事实水落石出的那一刻,无人不感到咋舌与哀叹。
以下内容有剧透
片中的福利院名为收留孩子,实为买卖儿童。
主角郑炳睿,本身就是一个被拐卖的孤儿,在被犯罪集团胁迫之下,不得不从未成年时就助纣为虐,尽管后来努力痛改前非,但曾经做过的恶却无法一笔勾销。
“619事件”遇难的儿童,原本是要被送上岛供人享乐,但不幸在运输途中因缺氧死亡,虽然并非亲手杀死,但也算得上是“误杀”,后面的所有复仇也因这一次悲剧而起,而郑炳睿与那次事件也脱不了干系。


23个孩子在海轮上离奇身亡,23个家庭支离破碎,而真相就被几页报告和几张新闻轻飘飘地掩盖。从福利院,到行拐的人,到权贵的遮掩......罪恶的链条铺天盖地,令人窒息。
失去孩子的家长,每天活在地狱里,还要接受被愚弄的真相,孩子们的枉死和家长们的苦痛无处申诉,到底要怎样才能寻求到一个公道?


片中的复仇部分让人深思,当程序正义已经注定无法伸张冤屈时,为了结果正义,那么是否有继续严格遵守程序正义的必要?适当运用一些现代科技与计策,让恶人沉不住气漏出马脚,再让他们受到惩罚,是否不应该被苛责?
父母作恶,孩子成为双方博弈的工具,承受随之而来的灾祸是不是违背人道主义精神?扪心自问,当身处漩涡之中,谁真的能保证自己的所有行为都符合正义吗?
我认为比起道德困境,更可怕是公权力的失职,泛滥的以权谋私,从政府部门到新闻媒体的沆瀣一气,才造就了如此多的遇害儿童与苦难家庭,也逼迫得所有人很难成为一个纯粹的好人。


电影结尾的那行字幕,“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20万名儿童遭到拐卖。平均每小时约有137名儿童被拐卖。”
每1小时,137名儿童。还是不完全统计的冰山一角。
现实只会比这更残酷。
影片中的案例原型
我在央视网上找到两篇关于“邵氏弃儿”的报导,一篇是《今日谭:邵氏“弃儿”,罪恶的婴孩“出口”》;另一篇是《不能让“邵氏弃儿”的真相不明不白死去》。
今日谭:邵氏“弃儿”,罪恶的婴孩“出口”?news.cntv.cn/special/tan/11/0510/index.shtml


央视网评:不能让“邵氏弃儿”的真相不明不白死去_新闻台_中国网络电视台?opinion.news.cntv.cn/20110930/102320.shtml




缺点:
剧情长时间处在压抑的状态,反转特别多,看得人有点累。
悬疑手法和结构的“标准化”“模版化”,一看就知道是陈思诚编剧的作品。
已经第三部了,没有什么创新的元素,下次还要继续《误杀4》吗?
算是个高配版的《重生》吧,故事的节奏、演员的表演、剧情推进的节奏以及镜头的剪辑,都能在同行们的衬托之下稳进8分以上阵营。
但这个类型的片子确实已经有点儿让人审美疲劳了,每次的反转不是配着画外音回放一下之前某个假装不经意的镜头,就是把之前某一场演了一半的戏给演完。这种套路刚开始看了肯定会让人高呼“卧槽”,但因为它的惊人效果纯粹来自于叙事诡计而不是谜题本身的复杂程度,所以就很容易被观众熟练掌握套路,然后就不再有“卧槽”的感觉了。
《重生》和这部片子的编剧可能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都把最深的大棋设计成被害者家属同仇敌忾卧薪尝胆好几年,制造了一个群像式大反转,形成了一种场面更宏大也更有社会价值的巨型“卧槽”,效果约等于春晚小品包饺子。
虽然这饺子又宏大又上了价值,但只要观众一走出放映厅大门,“卧槽”的疗效就会飞速消失,因为那些为了这盘饺子服务的巧合都巧得太过分了,巧到了失真的程度。
比如这两部片子都有女主为了大棋卧底成为反派女朋友/媳妇儿的设定,看起来很貂蝉很有戏剧性,可这两位女主的身份都只是平平无奇的路人百姓,同时又是受害者家属。
干了半辈子坏事儿还能以知名度很高的好人身份高调活着的反派,智力、疑心和冷血程度都会远高于常人,他们不但不会被一个陌生路人勾搭一下就爱上,反而会第一时间就怀疑这里有诈,然后就会派人去背调女主,女主就会立刻露馅开局就寄,根本没机会下后面的大棋。
哑巴园丁也是同样的不合理,一位做梦都想要把自己洗白的资深人贩子,在招募园丁这种有充分机会拿捏自己性命的职位时,一定会把对方的背景查个通透。一查哑哥是个丢了孩子的失独父亲,肖央马上就会被触发宁可错杀不可错放警报,然后哑哥就会悄无声息的跟女儿团聚了。
以《误杀3》的剧本水平来看,编剧应该很清楚上面这些问题,但他又不得不这么写,因为这是制造最终的巨大“卧槽”的唯一可行的写法,想要“卧槽”就不能有合理性,二者是互斥的。
当“卧槽”和合理性冲突的时候,合理性就只能被舍弃,从编剧角度看这是很理性的写法。
只不过因为合理性被舍弃得太厉害,就导致这种包饺子大棋式结尾的保质期特别短,并且还几乎不具备重复性——因为之前看过《重生》,这次这个《误杀3》的结局不但没让我产生任何惊喜,反而觉得很烦很磨叽,很希望在电影院里也能拖进度条。
当然我是属于比较事儿哔挑剔的那种观众,其他宽容厚道的观众也许还能多忍几次这种包饺子,只不过再厚道的人也不会一直忍,如果老是来这一套的话,广大观众可能没几年就被磨炼得彻底免疫了。
所以陈思诚系列电影可能得居安思危一下,想想应该怎么把自己变得没那么容易让观众免疫吧,反转这碗饭看起来是没办法吃到死的。
其实还是挺好看的,尤其是对一年只进一两次电影院的观众来说。
毕竟我最近一段时间看电影年度报告,就看过一个问题,说大概要40%多的观众,一年就进一两次电影院。所以如果是对于这些观众来讲,他们的诉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我进电影院就是要图个乐子看个欢快,第二种就是要看反转。
当然这部《误杀3》欢快的成分肯定是一点都没有,但是反转的部分是叠的很多,至少我们能看到陈思诚在重新讲述故事的时候,就那个619船难事件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三个版本。
我之前写了个回答,讲的是《误杀3》的“媒介再升级”,分析了从《重生》《消失的她》到《误杀3》的类型片里“媒介”所具有的位置越来越高的过程。
具体可以看这个链接:
如何评价肖央新电影《误杀 3》??www.zhihu.com/question/8043058119/answer/66401952954?utm_psn=1857459135265767424


所谓人贩子集团的狗咬狗,就是在媒介的影响下形成的——之前的619船难没有任何视觉媒介全程跟踪,当然就只能依着安全署长一张嘴的报告,说是啥就是啥了,但郑炳睿找女儿这件事,真的就是“全程占用公共资源”,主要这个直播就是关不掉,就成为一个反向福柯式全景敞视监狱,那所有人都搁这儿知道了真相——所以我还是那个话,“围观本身就能改变谎言”。这句话其实最早是笑蜀在《南方周末》写的稿子,那篇稿子好像是2010年前后发的吧,里面还有一句话,叫做“关注仍有力量,围观没有过时”,这篇文章现在依然我会翻出来再看看。
这个回答我想聊聊除了媒介以外的其他内容,依然还是希望能够讲出一些新意来。
不过整个内容我依然还是会建立在对着 [一年就去一两次电影院的观众] 说,毕竟如果真的是每年至少看20部电影起步的观众来说,那确实是已经看疲惫了。像我这种一年看100部+的观众来说,就也算早就脱敏了,看电影的时候我会自动把自己分成两个人格,一个是还算有那么多阅读量的迷影者;另一个就是假装这是今年我看的第一部电影,并且完全屏蔽媒介舆论的干扰。
既然说到“假装”其实关键也就在这里,《误杀》乃至陈思诚最近这几年系列电影作品都有一个相似点,那就是标签上写的“悬疑/反转”,但其实是用“感官”来完成这个效果,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在看的时候既不能“完全不带脑子,也不能真的带脑子”这么一个很微妙的平衡点。可以说陈思诚监制的这些电影作品都拿捏得很好了。
不过《解密》算是他的滑铁卢了,虽然票房得以对标《奥本海默》,也算是由非常多的突破,但是这个3.34亿左右的成绩在陈思诚的一众电影里就确实不上趟了。
那么对于这些观众来说,他们就必须要拥有智商上的略微优越性,就刚好在浅动一下脑能跟上节奏,又不至于动得太多的地步。
毕竟电影和真正的悬疑推理小说有一个非常本质的阅读/观看区别,那就是“静观”与“分神”,尤其是在电影院里。本雅明就专门提出过“分神”这个概念,大概意思就是电影史流动的影像,不会等待你进行思考,而是会让你放弃思考,也就是一直处于一种分神状态,用你的视觉紧跟下一个会出现的画面。
于是观众就变成一个全知的侦探视角,虽然不会真正参与案件侦破过程,却依然以“附灵”的方式完成这段观影,电影就会为观众:
“构想一种象征性的解决方案:借助于侦查技术,侦探必然会在故事行将结束之时揭露罪犯身份的惯例,为读者无所依靠的精神提供一个锚点......这是他们可以安心将自己包裹在由虚构的兴奋所编织的保护性围巾之中。”
在《误杀3》中,陈思诚在郑炳睿身上设置的三重身份反转就正是如此,用三种不同的象征性案件(缺少侦探的),完成这种情绪的不断过山车。
肖央需要在两种表演结果中去反复拿捏,一个是历时性形象,一个是整体性形象。
历时性形象就是观众在分神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不同剧情节点时他所承担的当时角色情绪。一开始时失去女儿的悲痛父亲,然后逐渐是唤醒童年惨痛回忆的可怜人,再往后是被迫加入这一行当的受害者,在船上时变为主动作恶并推动利益的加害人,以及最后短暂忏悔的讲述者。
这几个形象必须在观众当时观看时就能被感染到才算成功,而且在转变过程中还得足够丝滑。
而整体性形象则是映后到评价前的过程。这时候观众已经看完了整部电影,那么那些在反转中被忽略的细节部分就会被再度检视。有的检视过程是电影告诉我们的,比如墙上的旧蝴蝶花纹,郑炳睿肯定一开始就知道在哪里,但他当时选择不说。
再比如郑炳睿在开着车时,和李慧萍聊天时讲他幼年故事的那段经历时,他必须保证在被观众回忆时发现“自己是演的”,而在观看过程中,依然被“相信是真的”。当然,有些对话本身的模棱两可也带给观众层层误导。
可以说虽然剪辑里通过各种蒙太奇拼贴讲述了很多故事,但在表演上还是肖央真正撑起了这部电影。
肖央是非常之厉害的,而段奕宏也是如此。
从电影后半段,我们会发现张景官其实从一开始也是在演,他的演可不只是要骗过郑炳睿呢,还必须要骗过观众才行。张警官和自己妻子同样是警察这个设定也确实是埋得挺深,前期倒是一丝不漏。如果设定不是在开场就全部明了的话,这在传统推理作品里肯定是不行的,但电影比较特别嘛,设定可以后说,那合理性解释的必要性就变得很重要了。
这里也算是电影为数不多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就是张警官衣服领口上的摄像头。这当然算是一个非常不可控的因素了,万一张警官最后被抬出船舱了呢?这最后的伏笔不就毁了嘛。不过仔细一想,雅音埋伏了不知道多少个后手了,说不定船舱里依然还是有不被发现的摄像头呢,比如那些电视机可能本身也是摄像头。






















《误杀3》: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是商品
陈思诚编剧监制,甘剑宇执导,肖央、佟丽娅、段奕宏、刘雅瑟领衔主演的《误杀3》上映。片子质量接近系列第一部,保持了很高的故事水准,跨国拐卖儿童的选题也贴近时事,主要演员在很有张力的剧本中贡献了精彩的群戏,看完已经有点期待这个系列的第四部了。


海报
一、剧本优秀
《误杀》这个系列自从2019年的第一部开始,立住了精巧的复仇故事这个主线,其后的第二部虽然口碑略有下滑,但在2021年依然有11亿+的表现。映前因为本片一反系列常态没有进行点映,考虑到去年同样陈思诚监制的《三大队》也有超前点映,对作品的质量稍微有点担心。
看完可以说《误杀3》是国庆档之后电影院故事最精彩的片子,一个东南亚国家跨国儿童拐卖,家长复仇的剧本大致的逻辑都理顺了。最后半小时还将前半段挖的坑完美填上了,就故事质量而言本片在系列三部曲中,要胜过《误杀2》。


系列最低
片子一开场的叙事节奏就非常快,导演甘剑宇此前作品不多,但是高信息量的叙事前半小时让人都有点喘过来气,完全没有想玩手机的冲动。这位出生于1988年的导演,未来值得高看一线。
二、精彩群戏
除了剧本不错还有两点值得说:情绪和角色。本片最终收尾的情绪处理得干脆利落,因为剧本更严谨,整体的效果是要胜过暑期档的亚军《默杀》的。角色方面,几个主要演员都有精彩发挥。
段奕宏自不用说,以身入局的勇敢,欲言又止的无奈都是他的一贯高水准。肖央今年演过类似题材的《浴火之路》,那部片子他的演技要逊色刘烨一筹。本片之中他饰演的这个恶贯满盈的人贩子郑炳睿,在类似《蝙蝠侠:黑暗骑士》的遥控器选择中的挣扎让人难忘。


似曾相识
但郑炳睿这个角色,直到结尾都让人恨不起来。《误杀3》中他的表现可以和中秋档的《祝你幸福》相媲美,这位《误杀》系列的招牌演员早该拿很多影帝了。今年秋冬档以来就非常忙碌的肖央,还将在春节档的《唐探1900》中和老朋友王宝强,刘昊然一起亮相。
两个女性角色,刘雅瑟这次突破性的造型非常抢眼,如果不是后面剧情闪回几年前的正常造型都认不出来。佟丽娅也完全骗过了观众,顺便说一句:IMAX屏幕下的陈导旧爱丫丫,能HOLD住各种角度的镜头,是全片的颜值担当。


黑白总相宜
反派高捷是暑期档的烂片《逆鳞》中唯一能踩住影片节奏的演员,这次他的安全署长一角依然给力,不过对老高来说只能说正常发挥。正反派都精彩,《误杀3》群戏的张力在最近两年,只是略微逊色于去年国庆档张艺谋的《坚如磐石》。
既然是卖座系列自然还要有一些自己的彩蛋,比如在郑炳睿的台词中,有些孩子是孩子,有些孩子是商品,就完美的呼应了《误杀1》中谭卓和陈冲的名场面: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孩子和孩子不同
三、打到春节
去年贺岁档大鹏,白客等主演的《年会不能停》在不错口碑加持下,独占春节前的一个月,最终收获了10亿+。今年贺岁档的《误判》质量明显要逊色于《误杀3》,剩下一部流量片刷分,刷票房,刷好评的常规操作一条龙,已经不需要观众了。
一月份的片单直到春节档才有硬菜,这部《误杀3》将不出意外的占据元旦前后的档期。《误杀》这个系列,虽然也有一些关于翻拍的争议,但是国内第一犯罪悬疑片IP的位置是很稳的。这部的质量又明显反弹,希望陈狗的《唐探1900》在一个月后的春节档,也能有更精彩的呈现。


唐探2肖央名场面
四、结语
2024年的院线市场萧条主要是片子不行,打拳和流量盛行只是表象。如果每一部上映的作品都有一个《误杀3》这样,复杂又逻辑没有硬伤的故事,何愁卖不动。
最后片尾字幕升起来的时候,原来每个小时全球都有137人被拐卖,全球目前估计被拐总人口在5000万左右。《误杀3》中几乎就差明说了,这些被拐卖的孩子都是销往了灯塔国的萝莉岛。这里面东南亚和东欧是重灾区,还好蓝星第一架六代机掌握在文明手中。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整个故事从郑炳睿(肖央 饰)的孩子展开,一个女儿绑架案引发23个小孩被拐案。初看郑炳睿就是一个无辜被卷进案件的爱女父亲,他绝望依旧,却有着隐秘的过去,随着真相层层揭晓,人物的黑暗底色也渐渐浮现。“遥控器在你的手里,没人逼你,你有得选”,可是郑炳睿却在挣扎之后直面了人性的自私。正如《误杀3》英文名“断臂的章鱼”,郑炳睿有着地狱般的走向,他把生存的机会留给自己,人性在不断被放大的同时,其动物性也随之爆发出来。


“在人间皈依成了佛门的信徒,在地狱炼化成了恶鬼的帮凶。”《误杀3》与前两部作品相比,有着截然不同的深度和复杂性。郑炳睿是一个在“黑暗的旷野中徘徊”的人,他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想变成好人奔着光明去。他信佛礼佛、修建寺庙,捐赠善款,是当地有名的大善人。但当他为了救女儿而施暴时,所用的武器正是礼佛的香炉,佛珠串散落一地,沾满鲜血。这种对比让人不禁质疑,他对佛的敬畏是真心向善,还是想逃脱报应。这更是《误杀3》升级的突出的地方。


影片所展现的亲情,它是撕裂的,是疼痛的,用这些痛苦作为人物的核心动力,去刺激故事发展。《误杀3》作为陈思诚监制的“悬疑+”系列电影,延续了之前IP的精神内核和类型化方向,故事既有熟悉的配方,又有新鲜因子的结合,强情节,快节奏,高烈度的叙事模式,全程令人瞪大眼睛,类型化和快节奏叙事似乎成为了主流,观众被一波又一波的视觉冲击和紧张刺激的情节所吸引。电影《误杀3》反转不断,每个人物的真正身份和底色都在反转中渐渐揭晓。


烈日下的水道、密林中的小路、码头、福利院、“烂尾”的庙宇……不断变换的场景中,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揭开新的线索与人物命运的真相。《误杀3》所呈现的又绝非一场单纯的不容喘息的逃脱式闯关,不断被揭开的真相与假象之外,全片不乏类似“浴佛”与废弃庙宇中“我们会下地狱吗”等极速中的“骤停”场景,这些场景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还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紧密相连,使观众得以暂时从紧张的情节中抽离,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挣扎和痛苦。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秘密,永远成为秘密,我要让所有人知道真相,哪怕只有一次。”电影疯感,报仇的狠,破碎感,各种情绪来回切换,随着一波接着一波的事件推进,让观众感受到桌子下有炸弹,却不知何时会被引爆的紧张刺激。破庙废弃庙宇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困境;浴佛和水的元素则象征着洗礼和重生。这些暗喻和留白,既隐含了创作者对于主题内核的所思所言,又为观众对片中折射的对人性、道德的追问打开了思考空间,带来直抵人心的震撼。


“这么深的海,什么故事都装得下。”当陈年旧案的真相随着绑架案一步步浮出水面时,人性之光也终于穿透漆黑的海水,照亮了最深的绝望。我们总有那么一群人不原谅不忘记,宁愿一直痛着也要追回迟到的正义。电影最后揭开复仇计划那十分钟让人看的头皮都麻了,爽感直击人心。角色的身份揭示、线索的巧妙安排、递进的复仇计划出乎意外,这种对人性本善的探讨,是一场个人命运和社会抉择碰撞下矛盾的可能。Tinaya那句“你老婆,你女儿,都是你的报应”,似乎也昭示出这是他们自己的报应。


《误杀》系列中的亲情浓度来自父母的对抗,这是“一群因复仇而化身恶龙的父母”的群像故事,他们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展现了从暴戾到悲慈、从狠毒到善良的复杂人性,最终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父亲与母亲,他们的勇气和牺牲,对强权的对抗,以及对无辜孩子的保护,他们与她们,终究不过只是一位,依凭凡人之身血肉之躯,如此渺小孱弱又如此强悍有力的,像我们在日光之下、日常大街之上芸芸众生里随处可见的,“一个父亲”与“一个母亲”。正如结尾最后开放式的结局,选择了克制却余韵悠长的这个结局。
我是晞泽,致力于写作,喜欢追剧,专注影评,谢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误杀3》延续了IP既有的强犯罪悬疑风格,且更重要的是,这次肖央戏里的身份和动机让人猜不透,和前两部都不一样,人物形象前后反转了好几次。
当你以为他是那个为孩子不顾一切的父亲时,反转来得那叫一个猝不及防。真的诠释了什么是「不可剧透」「难以捉摸」「杀伐决断」,看时感觉全员都心怀秘密,看完后仍会感到心有余悸般过瘾。
肖央演的父亲郑炳睿,在寻找失踪的女儿过程中,走上一条通往“地狱”的救女之路,更逐步揭开十年前619爆炸惨案的真相,揭开那不为人知的隐秘过去。


而这其实只是全片的冰山一角,还有太多令人看到窒息的时刻。尤其最终的“关键二选一”,直面了人性深处最自私、最残酷的选择,寓意全片的追杀与反杀都是一场悲剧性的报应轮回。
电影开篇的那句台词:“我们章鱼诞生之时,就是爸爸妈妈离开之时。我们天生就是孤儿,是他们用生命给了我们生命”——正对应着肖央手腕上的章鱼印章,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埋下反讽的伏笔,引导我们体验角色的心理绝境。与此同时,它也暗示着那群受害者父母。他们联合以身入局、以命作为代价,才揭露上位者的罪行。
从这个角度而言,《误杀3》讨论的主题很具有社会性的价值。那些绝望的挣扎与痛哭、对人性深渊的试探,如尖锐的利刃,刺破人性与道德的边界。
之前没看过误杀系列,对它完全不了解,到电影院随机选的
前三分之一感觉很迷,以为是警匪片,看不太懂,看完一半才反应过来讲人贩子的
看后三分之一时感觉像复仇爽片,又有些刻意的煽情
剧情可以给8分,公式化电影,跟很多热点新闻和电影情节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槽点不多,可以看看
我觉得套路差不多,但是肖央的表演我觉得模式化很重
人物性格和他本人气质相差有点大了,虽然体型肤色在靠拢,但是人物的灵魂没怎么表现出来,
整个片子人就像傻子,模板化了一样,不生动,演技退化的厉害,前几年 情圣 的时候,我严重
看好他,现在多少有点怒其不争啊。哪怕去拍几个电视剧,吸收点养分也行啊。
透支了,透支的太厉害了。
片子本身,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有那么多的巧合,能安排的天衣无缝。
行为逻辑漏洞太多了。
也就6分及格吧,都这么卖力了。
豆瓣分数这次还打的中肯。
在新的一年的开始给这样的电影贡献票房,我今年是一定要遭报应的
这个是无聊的,烂片
《小小的我》是更差的
及格水准吧。看完不会觉得不值票价,但也没什么讨论的欲望。
此外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我总觉得这片和陈思诚之前拍的《消失的她》一模一样,完全是同一个模板同一个套路换了个背景就上了——男主看似改邪归正其实仍然不是个东西,一大波人陪着男主演戏,只有男主一个人蒙在鼓里不知道身边全是演员,最终正义的演员们终于揭穿男主的邪恶面目。
一、故事逻辑俗套且牵强
“小人物下大棋”这个故事套路这几年已经被用烂了,初看可能会觉得有点意思,但回想起来味道并不对。
如果一部悬疑电影中,所有的疑点都可以用“他是计划的一部分”来解释,那我觉得这编剧当的也太轻松简单了些。
《误杀3》前期有很多不正常的地方,这些不正常的地方是留给观众感受悬疑氛围的点,对于这些地方导演的确在之后给出了答案——“这是计划的一部分”,但这个计划是什么?是——
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受害者聚到一起,各司其职地演戏,明明都是普通人却演得天衣无缝,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计划出力,而这个计划时间长达数年。
这用膝盖想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好吗。
看《误杀3》看到最后,你就会觉得,好像你能看到的除了反派以外的所有人都是计划的一部分。
我都能感受到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是这样想的:
这个地方需要推进剧情了,
但是这样会很生硬,这个人的行为逻辑性不强(根本就没有逻辑),
但不这样写故事就写不下去了,那怎么办呢?
诶!我把他变成计划的一部分不就行了吗?
就好像我是一个厨师,今天中午要做红烧肉、酸菜肉丝、软炸虾仁,但我没有糖色了、没有肉丝了、虾仁攥水的时候攥烂了。那我该怎么办呢?我把它们剁吧剁吧放点盐,擀个皮包成包子吧!
那个复仇计划就是包子皮,里面的馅就是稀碎的故事逻辑。
你如果喜欢吃这样的包子,就去电影院看看《误杀3》吧。
二、我支持泰国合理表达抗议
又是东南亚,放过东南亚吧!
不知是哪部电影起的头,是翻拍的《误杀1》还是《杀破狼2》来着?把故事发生地点放在平行宇宙的东南亚成了公式之一。
黑色的警服,杂七杂八的人种,官商黑相勾结。
除了真的看腻了之外,还有一件很致命的事,就是代入感太差导致的故事深度大打折扣。
印度原版的《误杀瞒天记》,讲述权贵警察和普通民众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印度现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观众看了会爽,是由戏内到戏外的通透。
《误杀3》讲了一个由拐卖孩子引出的故事,而如此烈度的儿童拐卖案件,就从没有在我国发生过,现实意义远没有《失孤》或者《亲爱的》大;而每当其讲述拐卖本身所造成伤害时,又很快被下一幕血浆盖过,所以我很难产生代入感,更难以达到共情,就更别提去思考故事深层次的内容了。
当然,陈导就没想让我们思考深层次的内容,他只是很擅长让他的观众们以为自己在思考深层次的内容。
有人会认为这是国内环境所导致的,我认为还是低水平的导演编剧责任更大一些,毕竟国内现实犯罪题材的《追凶者也》,故事黑度和深度不比《误杀瞒天记》差。
三、电影市场迎来寒冬,能不能冻死一批害虫?
没了。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影视娱乐 最新文章
如何评价电视剧《国色芳华》的「知否」味?
有没有好看的追妻火葬场?结局女主独美就更
假如你是《流浪地球》中被抛弃的一半人,你
如何评价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鱼》?
汪海林称看了《封神2》的片花后,认为它将是
《孤注一掷》阿才为什么放走梁安娜?
如何评价爷叔的饰演者游本昌在电视剧《繁花
如何评价网飞版《三体》中「宇宙为你闪烁」
《红楼梦》原著中,为什么王熙凤经常和黛玉
为什么那么多人开始骂贾玲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5-01-02 22:22:19  更:2025-01-03 14:59:4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